2018丹麦悬疑片《罪人》,豆瓣评分7.6,时光网评分7.2,IMDb评分7.5。
《致命呼叫》+《狙击电话亭》+《活埋》的杂糅版。
本片让我想到了很多个成语和俗语——道听途说,断章取义,一面之词,自以为是,助纣为虐,好心帮倒忙。
一部仅仅依靠精良的故事构思和角色台词来推动剧情的电影作品,观众的思维完全被导演牵着走,观众也和男主一样,不断地通过电话内容来判断无法眼见为实的事件真相。
一部小成本、小制作、以小博大的电影。
影片成本可谓低到了极点,全片出现的演员不到十个,99%的戏份都是主人公,其他角色都是花瓶点缀,戏份少得可怜。
全片的地点只有一处——报警中心的接线室。
如果男主不是丹麦明星的话,那么本片的成本真是低得不能再低了(不过再低也低不过《活埋》)。
本片以一个被临时调职为接警员的警察为主人公,以接打电话为叙事手段,故事的时间线以电影的时间线完全吻合。
本片很好地诠释了“道听途说”和“断章取义”这两个成语的含义,男主仅仅依靠来电,主观判断警情,也误导了观众的判断(这正是导演的目的)。
男主本以为是运筹帷幄,结果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好心帮了倒忙。
随着通话次数的增多,随着其他参与事件的警力的反馈信息,事件真相逐步浮出水面,剧情不断反转,男主也在破案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误杀别人的心灵救赎。
影片的片名《罪人》是一语双关的,有着多重的含义,一是指电话中的精神病母亲,她杀害了自己的儿子,是罪人。
二是指男主,他在办案中误杀无辜者,是罪人。
三还是指男主,他因错判警情而导致案情恶化,男主因此而成为另一层含义的罪人。
不到影片最后,观众不会明白片名的多重含义。
影片几乎没有配乐,没有BGM,导演给观众制造了一种和男主相同的聆听环境,没有其他的杂音干扰,观众听到的和男主听到的是一样的,这一做法让观众的观影过程可以更好地融入影片,被导演牵着走。
我是戴着头戴式耳机看的本片,所以更加有身临其境之感。
本片的架构很惊艳,构思很精良,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通过电话接线员无法眼见为实的角度变得扑朔迷离、跌宕起伏,本片的精彩全凭编剧的巧妙构思和导演的节奏把控。
不过,从尽善尽美的角度,我觉得节奏感还欠了点,还可以拍得再惊悚些、悬疑感还可以再强烈些,还可以再扣人心弦些,主人公的表演还有提升的空间。
好莱坞2021年同名翻拍了本片,主演为杰克·吉伦哈尔。
本片非常适合被世界各国翻拍,因为只要一个男主和几个配角,只要一个房间就可以完成影片的全部拍摄了,实在是太适合以小博大的低成本翻拍了。
沉浸式体验独角戏——《罪人》
今天聊聊电影《罪人》。
片名Den skyldige / The Guilty (2018),别名来电追缉(港) / 厄夜追缉令(台)。
2018年有一部丹麦悬疑电影《罪人》大放异彩,成了各大电影节的宠儿,获得诸多电影节提名。
第31届欧洲电影奖、第34届圣丹斯电影节、第47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第66届美国音效剪辑协会奖、第90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第23届金卫星奖等均给出了不错的提名。
尽管《罪人》最终没有获奖,也说明了影片质量实属上佳。
《罪人》全片就一个场景和一位主角,采用类似《活埋》的简单场景和《狙击电话亭》的形式,在大荧幕上玩起了极简主义。
本片是丹麦青年导演古斯塔夫·莫勒 Gustav Möller自编自导的长篇处女作,让大荧幕上吹过一阵北欧性冷淡风。
《罪人》男主角是一位名叫阿斯格·霍尔姆Asger Holm的报警中心电话接线员。
阿斯格的工作任务就是接听各类报警求助电话,并判断求助类型,将任务交给属地警察处理。
这天阿斯格还和往常一样,不紧不慢地接听着报警求助电话,眼看着就要下班,夜班接班的同志就要来上班了。
这时候,阿斯格接到一通来自伊本女士的电话。
经过简单对话判断,阿斯格认定伊本遭人绑架,原本下班的心立刻紧张起来。
阿斯格到处联络,甚至找到前同事帮忙,力求救出伊本。
《罪人》的叙事方式十分老到娴熟,仅仅通过几个简单的镜头和几句简短的对话,就把阿斯格的人物形象立了起来。
阿斯格并不是一位专职电话接线员,原本他是负责外勤的警察,因为“失手”杀人,被暂停外勤资格,等待法庭对他的过失行为做出定性。
停职等待法庭处理期间,他被安排到接线中心干活。
阿斯格“失手”杀人的事情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极富社会正义感,身为执法者,有时候不能冷静处理问题,比较容易冲动。
《罪人》从头到尾就只有一个镜头,阿斯格一直通过电话连线各方,表现报警中心的日常一天。
毫不夸张的说,阿斯格一个人撑起了整部影片。
阿斯格用他精湛的演技将观众们带入报警中心,感受在这里工作的紧张、焦虑,体验挫败感和成就感。
别看这里是远离前线的大后方,可紧张刺激程度丝毫不亚于战斗一线。
接线员生理层面可能远离了一线危险,但精神层面的压力丝毫不少。
接线员们需要运用他们的经验和智慧,从报案人口中的虚虚实实探究可能发生的一切。
有的报案人纯粹出于恶作剧,有的报案人为了保护个人隐私避免尴尬,有的报案人碍于凶手在场,种种情况不一而足,接线员们需要综合判断,评估场景,发出正确指令,才能既保护人民财产安全,又减少警力浪费。
在短短的几通电话之间,《罪人》就设置了不少反转,展现出优秀剧本的实力。
影片将阿斯格和伊本的经历交织在一起,叙事交替进行,两人相互影响。
阿斯格一直在努力营救伊本,伊本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阿斯格,最终完成相互救赎。
打着维护正义的名义作恶和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的作恶,本质上有多少区别呢?
如果程序不合法,那还要法律做什么。
认识到这一点,应该就会明白阿斯格和伊本的相互关系了。
极简主义发挥到极致的《罪人》不仅在画面上如此,还很无情地剥夺了观众们的上帝视角。
以往观众们都熟悉了在影片中自带上帝视角,对发生的一切了然于心。
而这次《罪人》却另辟蹊径,观众们的感受自然大不相同。
观众们只有跟随阿斯格的信息才能判断事件真实情况。
这样一来,影片的悬疑推理味道就浓了不少,在阿斯格做出判断前,观众们可以尝试着想想真实情况,这让观影乐趣增加了很多。
沉浸式体验独角戏,电话两头完成救赎。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怒火重案中的台词甄子丹说【曾几何时,我们只想做好一点,而不是做的对一点】谢霆锋说【如果当初你去追,结果会不会也一样】想做好一点,有什么错呢,办案人员,也是人啊本片给出了相反的结果【想做好一点,万一错了呢?
】我们身上有蛇,他人身上有蛇,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到底怎么做才是正确?
这是一个无法给出答案的难题判断标准就是:无愧于心 吧怒火重案中的谢霆锋应接受:无法解救富豪升官发财,是个人能力所限,已经尽力,无愧于心。
罪人当中的主角应该接受:无法拯救弱者伊本,是个人能力所限,无愧于心
影片的片名:Den skyldige——“罪魁祸首”本身,即蕴含着基于善恶和真相的一种拷问式的反思性命题——许多时候,人们处于善的动机和自以为是正义的行为,却往往会在行为的过程之中,不知不觉地坠入罪恶的泥潭。
影片围绕报警中心接到的一通“被绑架者”的求助电话而展开。
电话这边是一位因过度执法,枪杀嫌犯,而被停职调查正在等待开庭的临时接线员阿斯格警官,电话那边则是自称被前夫绑架,亟待被“拯救”的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女人公伊本。
于是,整部影片的叙事推进,以及戏剧性悬念与不稳定性因素的设置,自始至终都紧紧围绕着阿斯格警官与伊本之间,或是与其他相关者之间的电话信息而展开。
并且,基于职业的敏感性,主人公阿斯格警官在对伊本提供无私帮助与拯救的过程之中,也完成了一次灵魂的自我拯救。
正如马丁·斯科宾斯所言:电影便是画内信息加上画外信息(“Cinema is a matter of what’s in the frame and what’s out”——Martin Scorsese)。
一个人、一部电话,在一个封闭狭小的空间场景之中,极简主义所信奉的“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艺术观念及其有意味的形式,所意图型构的实际上是画面之外更加丰富的空间想象与更具叙事张力的戏剧性内涵。
影片《罪人》这种独角戏式的表达形式,在叙事建构与形式体系层面,看似与之前2010年的影片《活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这部影片所具有的独特艺术价值,恰恰体现在与其他作品的差异性之中。
这其中,既包括在反思性命题的设置层面,对社会性问题的更具体、深入地思考,也包括在电影本体层面,对画面内可见影像信息的节奏控制,以及充分发挥对白台词的视觉想象与戏剧性信息的建构性功能,使观者自始至终都能够处于一种针对画面外不可见信息的“可见”状态,一种自觉卷入的想象在场的假定情境之中。
并且,更为重要的是,丹麦舞台戏剧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这部丹麦电影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开始是想给4星的,给多一星是因为拍摄手法和最后那个反转太过牛逼了。
电影开头是主角在当报警接线员,看似是受过专业训练,能通过对话了解对方的情况判断是否吸毒还是什么的,这就为他能识破妈妈一开始电话里的不自然,警觉出妈妈是被绑架了,甚至能套出妈妈所在的车的颜色和车型。
作为一个普通的接线员,只要向警察局报告就好了,但他继续查出妈妈的地址,打电话到家里了解情况,这时他的行为表现似乎已经超过了普通接线员的能力,像是有警察的办案手法和经验了。
而另一个疑点是妈妈为什么会被绑架,为什么歹徒会让她打电话回家。
接下来的两通电话揭露了更多事情,一个是打去警察局,一个旧同事接的电话,告诉观众其实接线员原来应该是警察,遇到一些事情临时调派到这个位置,还提到第二天就要上庭了;一个是打到妈妈的家里,这个透露了更多的内容,女儿目睹了妈妈的哭泣、爸爸的怒吼以及最关键的刀。
接线员和所有观众都透过了这些描述,给爸爸贴了歹徒的标签,妈妈是个受害者。
而女儿因为害怕一个人,接线员让她去找小弟弟,这时候小女儿犹豫了,因为她爸爸吩咐过她,接线员生气地抢过话说没必要听爸爸的话。
之后,接线员再找另一个旧同事,又种下许多谜题,旧同事明天就要上庭为接线员作证供了,为什么要喝酒,为什么怕证词前后不一,实话到底又是什么,接线员背后的故事似乎不简单啊。
抛开这些回到剧情,在旧同事和到达妈妈家保护女儿的警察的帮助下,接线员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剧情开始有意思了。
这时候回想起之前女儿的话,爸爸要是真的是恶人,那为什么女儿会记住爸爸的电话号码,甚至还要听歹徒爸爸的话不去找弟弟呢,为什么爸爸还愿意再而三地接电话呢。
编剧不仅把对话碎片化了,还模糊了话中透露的信息,导致人们下意识地作出了判断。
但其实这就是生活中大多数人的做法,电影一边放映一边让你跟着剧情走,让你感同身受地作出判断,你也自然而然地跳进这个圈套,直到知道真相的那一刻,你恍然大悟了。
这部剧细节铺垫做得很足,让后面一切剧情发生得很理所当然。
接线员开头打私人电话被训斥,所以后面想要自行办案的时候,转入到私密的办公室,完成了场景转换。
接线员其他几个不痛不痒的电话,其实也是有内涵的,接线员能从对话了解对方的现状和诉求,凸显了他的背景不仅是一个接线员那么简单,电影镜头多次转到接线员的电脑屏幕,上面显示电话的发射定位,告诉观众其实无法通过电话得到报警人的精确定位,也无法判断方向,所以接线员后来只能让旧同事去爸爸的家搜索他能去的地方。
这部剧最厉害在于能通过对话反应出人物的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的走向,从这点有点像《HER》,不过它更厉害的在于是实时的,中间没有时间的转换,你看的一个半小时,就是故事发生的一个半小时,同时故事发生的地点只在一个地方,就是接线员的办公室。
电影里面只有三次场景更换,一开始是在明亮的办公室,后来为了打私人电话转到了一个人的办公室,最后因为妈妈打到同事的线,而主角又重新回到原来的办公室。
这种空间的变换,与剧情挂钩。
一开始,只会隐约看到接线员旁边有个被模糊身影的同事,聚焦点都在接线员上,显示了接线员与其他同事之间的距离感。
之后转换空间不仅制造出私人空间,还制造出秘密、紧张的空间,显示出他不想被别人看到内心和行为,也表示了剧情走向最紧张,最迷惑的时候,而当接线员把东西砸了,空间最黑暗的时候,是他内心最无助、。
最后重新回到明亮的空间,代表剧情开始走向明朗,接线员内心也开始变化,接受一切的现实,也接受过去自己自大、丑陋的内心,并敞开心扉,把自己的作为通告天下。
这一次,感受了一场非凡独特的观影的体验。
摒弃了豪华炫目的视觉场面,精致璀璨的服化道,全片浓缩在一间房,仅靠一个人和数通电话,就完成了这出扣人心弦的故事。
导演古斯塔夫·莫勒剑走偏锋,采用有别于常规的叙事方式,而是全片集中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一个人在不断通话中完成了影片的诉求。
类似的叙事风格在整个电影市场不多见,与之类似有《解除好友2》、《网络谜踪》等为数不多的作品。
都是在有限时空内,通过单独的角色不断推进故事的行进,以此带来新颖的观影体验和感受。
跳出故事之外,以上帝视角来看,故事极其普通平常。
一旦走进故事中,细节的不断披露,情绪的不断变化,过程的反转跌宕,激起了观众的好奇欲,希望一探究竟,揭开最后的真相。
在电影《罪人》中,接线员阿斯格原本是一名警员,在执行任务时出了点意外,被降职为报警中心的接线员。
工作简单枯燥,阿斯格总是心不在焉,像极了当代打工人的样子。
原本这样的日子熬一段时间就结束了,没想到一次报警电话改变了原本的设想。
当时,阿斯格以为只是普通的报案电话,可是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觉得这个电话绝非一般。
在细致耐心的劝导下,阿斯格得知报警人被绑架了,于是联系同事积极营救。
故事同时在追寻线索的过程中层层展开,随着和同事的紧密配合,最后真相也揭开了。
报警人伊本患有精神疾病,在发病的时候怀疑儿子肚子里有蛇,为了“救”儿子,竟然亲手杀害了儿子。
丈夫尽管有前科,但还是深爱着这个家庭,不得已才带着妻子出走,以免家人再受到伤害。
通过阿斯格的接线工作,我们才得以还原了事件全貌。
如何让普通的故事,变得吸引感十足,且跌宕起伏呢?
除了让故事线不断反转之外,现场的光线变化也在辅助故事的情节推进。
开场的时候,光线明亮,暗示这是正常的工作场景。
随着故事情节不断推进,光线逐渐变暗,大部分时候只是看到阿斯格的部分脸部,瞬间带起了情绪的急促和重要,在说明事情进入了棘手的时候。
在过程中,也有光亮的时候,说明取得了些进展。
在结尾时,随着事件大的结束,光线又回到了正常。
总之,光线的不断变化始终暗合事件的进展,以此来营造故事的氛围感。
除了光线,空间的变化也在助推故事发展。
尽管在同一个办公空间,不同的空间变化也在昭示事件的变化以及阿斯格的内心世界。
从公共空间走到独立空间,再回到公共空间,阐释了事件的变化过程,也在演绎的阿斯格着内心变化。
导演古斯塔夫·莫勒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放弃传统的警匪片或犯罪片的叙事方式,而是通过聚焦于“报案中心”这个独特的场景,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电影中的每一个精心设计的细节,每一个充满了深意的镜头,在古典与现代交融之下,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雅各布·克德格恩凭借其深厚的演技,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角色。
他的表演既有力度,又有细腻,使得这个角色的内心世界被完美地展现出来。
他的表演不仅仅是在表面上的表演,而是深入到角色的内心,让人感受到角色的痛苦和挣扎。
作为一部场景聚焦的电影,导演把所有精力集中于此,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切片般的世界,精彩也在于此。
倘若探寻不足,那自然是有的。
不过,导演更想传达的是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做出选择和决定,而这些选择和决定往往会带来不同的后果。
那么,什么是正确和错误的?
什么是好和坏的?
这些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探索才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当阿斯格得知警察解救了伊本时,他如释重负。
走向房门外,拨通电话,那应该就是阿斯格的真实选择。
活埋是向外求救,而这部电影是向内求救,同样是在狭小的空间里。
片中的停顿镜头太多,也是暗示了主人公在解救他人的同时在进行自我反思和救赎。
对于狭小空间恐惧症的观影者,一直期盼主人公走出这间屋子,结果最后一个镜头还是在屋里。
此片可以作为丹麦警察的宣传片,面对每一个报警的群众都尽职尽责。
骑车摔了膝盖也是要报警的。
1、厄夜追緝令(Den skyldige,2018)中,照射在主角臉上的光色變換,從辦公室的白光,進入暗房後的冷色調光,到失敗後的血色光,以及重返辦公室的白光,說明了一段經歷自我(員警)、超我(英雄)、本我(罪人)再回復自我的過程。
2、性格決定命運,這一場紛亂起源於主角的衝動,哪怕是富有正義感的嗔。
3、主人公弄巧成拙。
莊子逍遙遊有「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
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一句,意思是,古代的庖人在廚房裡的工作不只是切菜、炒菜、作筵席,還得負責殺豬宰羊,可是廚子都不做了,就在這罷工的時間裡,尤其祭祀這麼重大的事件時,該怎麼辦?
廚子不去料理廚房裡的事,尸和祝這些要被祭的代表者或祝禮的儐相,需不需要穿著禮袍,爬過祭壇,翻過酒杯盤子,甚至於跨過陳列肉的砧板與架子,然後到廚房做菜呢?
不需要。
即使是天大的事,也不必緊急的代替著去做,因為社會最重要的就是各就最真實的自我去生活,不要越俎代庖,做了反成為社會的亂源。
因此,故事主角無可遏止的熱忱與擔憂,反而導致了更可怕的結果,還不如只做好轉接電話的紀錄工作。
隨劇情揭露,觀眾得知他是習慣性的去介入與干涉,表現自我的膨脹,人間世所謂「所存於己者未定,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不是嗎?
4、這裡可以留意一個結構的使用。
從電影原名與情節中女精神病患者口中的蛇,兩項暗示指示著聖經中的典故:蛇在伊甸園迷惑了夏娃,夏娃隨後迷惑了亞當,電影故事的結構脫胎於此。
首先要说一句,这样的电影对剧本演员摄影导演的要求太高了,而且必须要点赞的是他们在这部片子里没有掉链子的!
影片对光的处理绝对是个加分项,从一开始主角和同事们坐在大办公室里的正常的光,到搬到小黑屋后的淡淡的台灯对比,还有主角拉上百叶窗帘前后对比,每次报警电话响起时闪烁的红色警灯,手机响时的蓝光,都营造出一种紧张窒息的氛围,配合同样出色的声效,简直神经一刻都不敢放松,紧紧的跟着剧情在走。
主角的表演撑的起整部电影,真的是太有魅力的演员了。
还有声音出演的妻子,惊慌冷静疯魔都处理的很棒!
看到有人吐槽说丈夫为什么不没收妻子的手机是本片唯一的纰漏,但我不这么认为。
这反而是一个伏笔,正是因为前夫没有没收手机这件事让观众在紧跟着剧情走的同时心里也会有个疑问,这是真的绑架杀人吗?
——从而最后的反转也更加合理了,也许报警前前夫还没来得及想到要拿走妻子的手机,而妻子在这时打了报警电话,然后主角教妻子撒谎说女儿不想跟爸爸说话,所以前夫为了安慰女儿(后面的剧情也交代了他很爱自己的孩子,不想让女儿受到惊吓),才允许妻子继续拿着手机,接着主角和妻子一系列的通话也合情合理了,剧情也可以顺利展开。
总的来说真的是可以给五星的作品,但是西方对于救赎和自我救赎这个主题的偏爱我不是很感冒,所以扣掉一星吧(我记得原来可以打半星的啊?
现在不行了吗。
我想打四星半的)。
真的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
一部冷门,但非常优秀的悬疑犯罪电影,也是一部小成本佳作。
尽管拍摄只用了13天,但在镜头语言、灯光布景、声音运用等方面,堪称「教科书级」。
杰克·吉伦哈尔将主演它的英文翻拍版,同时担任影片制片人。
《罪人》讲述一名正在接受调查的警官Asger Holm接到一通来自被绑架的女人电话后,开始搜寻那位女性的故事。
但在营救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他所处理的案件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复杂很多......85分钟的时长里,影片仅靠两部手机、接线员和他的同事,以及一通通连线,就将“罪人”这一主题串联起。
在不知道外界情况的前提下,作为观众的我们就只能随着接线员Asger的思路去探索真相,凭借想象去拼凑电话背后的故事和人性纠葛。
虽然Asger的全部戏份只发生在小小的办公间,但听着电话那头传来的警车鸣笛声,警方抓捕、审问犯罪嫌疑人的声音,以及杂乱的脚步声,不难想象现场抓捕时的紧张氛围。
而另一方面,在这种吵闹的氛围中,导演又通过光影对比,通过Asger面部特写,以及安静氛围中无限被放大的钟表走动声等,加重了悬疑、压抑的氛围。
最后的反转也给了一个大大的惊喜....
毫无波澜甚至有些厌恶
3.5/5 热线电话
19052#真的太省钱了!场景费也省了,其它演员出场费都不用了!打光都不怎么需要!导演真是个会过日子的人啊!不能说相当精巧,但还是挺有意思的,时长也控制得好,主角演得好,虽然角色还是有点讨人厌
为了反转而反转,剧情不合理,男主真是瘸子打围……坐着喊,自己瞎逼逼一通,好几通电话打的没有意义又磨叽,照这陪聊报警的效率搁其他剧里人都凉了,也许这是主打心灵救赎挂的吧,不适合我
从头到尾惊喜从未间断,你原以为可以做别人的救世主,后来才恍然大悟,自己和那个试图去拯救的精神病母亲没有本质区别。但好在上帝给了你一次赎罪的机会,你需要做的就是紧紧抓住它,所以片尾那个电话是打给谁的还有疑问吗?
独角戏,但人物内心挖掘不够,没有随着故事发展而深化,最后竟然一笔带过。反转较弱,对话里那个男的所作所为也很牵强,那家人就是没一个正常的。总之是一个缺乏惊喜的电影,距我期待的故事还有很大差距 6.5
这部作品的独特巧妙让人佩服,一人、一电话、一剧本,OK啦,通话剧情,全靠带入和脑补,优点是大幅度的信息量,画面感噌噌的往外冒,缺点是太尼玛唬弄人了,从头到尾就只有报警中心接线员那张脸。
小成本的剧本。眼见未必是真何况是听?男主以为自己是英雄,结果发现自己是个傻子。
看不出紧张感就是失败了
之前看过韩剧voice,也是警方报警电话中心破案的故事,所以本片我看起来不算新奇,整个故事感觉有些平庸,男主角也很感情用事,虽然出于善心。。
也是非常神奇的观影体验了。好几年前欧版刚出来没多久,我就下下来,看了好几次都没能坚持看下去。等美版出来,我把美版看完了(最后20分钟快拉了),然后就相当于这部也看了吧。我快拉后感觉剧情大体没什么差别。故事老套,剧情毫无亮点,但为什么豆瓣分又这么虚高呢?装逼犯又作祟了呗。害我的硬盘里1个多g的空间白白占用了近两年。nnd 。一个个在那瞎扯还好意思说会入选奥斯卡外语片。我呸。另外,实在接受不了欧语,这也是我看不下去的原因之一吧。欧洲片总给人特别老式、古旧,似乎还停留在半个世纪之前的感觉。
感觉超无聊的
和《致命呼叫》一个路数,但是差劲很多。主角有很莫名的代入感,这条暗线毫无意义。节奏也不好,主角经常陷入沉思/震惊/焦躁…
格局小的时候很考验故事,说实话悬念没把人拉住
窃以为,类型应该加上“悬疑”标签。基本上是独角戏,一人从头撑到底。但是一点也不闷。独角戏考验演技,考验剧本,考验节奏调度。都没问题。
对于片面的武断导致发现真相的失措。然而人性如此,很难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罪人 Den skyldige (2018)
创意是真不错,困境感也营造出来了,就是完全不符合警务规范导致逻辑问题
入围最佳外语片怕不是在逗趣?
对话、人物、空间设计有巧思,发挥空间有限但都得到了充分利用。但实在是太单薄的故事,力度极其有限,撑到85分钟十分勉强。已经是很不错的创意了,压缩到50分钟、加强戏剧张力、重新码节奏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