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家人和自由,我死而无憾韩国电影自从新世纪以来,越来越精进,经常会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优质电影出现,相比逐渐没落的香港电影,简直就是发展的两头,一个冉冉升起,一个日薄西山。
仁川登陆战将最宏大的事件用一个谍报小队的故事来进行渲染,通过特工小队的人物,来映衬一个个铺的韩国人,为了家人和自由,不惧死亡,奋勇战斗。
谍报小队的8个人都牺牲了,留在仁川的谍报队员也牺牲了,张学秀有一个在街头偷偷观望母亲,副队长看着妻儿留下不忍分别的泪水,他们的殊死战斗,为了就是自己的家人,为了就是家人的自由,他们知道,他们死的值得。
张学秀凝视母亲而没有上前的时刻,他做出了抉择,就是要以自己的牺牲捍卫“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就是捍卫“自由”,捍卫“正义”。
第一次有幸观看韩国拍摄的战争题材影片,十分期待。
怎么说呢?
主要还是想与中国的战争电影做一个比对,毕竟二战时期,中韩人们饱受入侵者的残害,感同身受。
而且”棒子“的影片以”拍摄人性“见长,战争的残酷、严峻又最能凸显”人性“这一主题,所以相信很有看头。
”仁川登陆“,个人对于这段历史不甚了解,所以特地借助网络重温这段过去,并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
仁川登陆战(朝鲜语:인천 상륙 작전;代号:烙铁行动(Operation Chromite))是朝鲜战争中一场关键性的战役。
登陆战始于1950年9月15日,终于9月28日。
这次战役的成功被认为是美国陆军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晚年创造的一个足以永载世界军事史的作品(通过联合军队对陷入重围的朝鲜南部发动攻击,进行牵制,自己率领美军奇袭仁川,大胆登陆,一鼓作气,拿下)
写在开篇历史题材改编作品的关键点在于”真实性“,尊重历史,以史为鉴
进入点评影片真实度解析虽然打着”还原历史“的噱头宣传此片,可是,片中的“历史”成色明显不足。
究其原因,两个方向供各位思考1. 作为一个观众(旁观者)的视角。
完全理解韩国导演对于这段历史的刻骨铭心、慷慨激昂,也完全认可影片编辑基于“影片源于历史,高于历史”的考量。
所以并不想过度拷问主创人员为何如此美化南韩与美联军。
这里只想说一个“度”的问题。
对于历史的修饰没有异议,可是不能“过”,正所谓“过犹不及”,作品过分抬举南韩特遣队的才能与胆识,各个以一敌百,”抛头颅,洒热血“,感觉像是一群超人小分队。
相比之下,再看一看影片中的朝鲜军人,各个弱不禁风,胆小、懦弱、虚伪、狡诈?
这个实在太”过“了,明摆着是导演与编剧的”恶趣味“。
2. 作为一个仔细阅览过这段历史文献记载的人来说。
完全不知道影片导演与编剧的常识何在,靠着几个卧底韩国人端掉几万人的朝鲜军事基地?
被机枪扫射中弹后继续毅力不倒,还能开枪掩护队友撤退?
逃跑时从高楼跳下完好无损?
战争难道是儿戏?
这是真实题材!
不是"漫威"!
正如前面所说的”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棒子“这种脱离实际、美化韩式主旋律,”泡菜味“浓郁的洗脑宣传片,哥们欣赏无能。
专业影评网站评分分值不高,原因不必多说,历史题材影片一旦脱离事实,就啥都不是了烂番茄新鲜度:40%(恰如其分)
Metacritic评分:50
影片演员解析三大主人公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美国著名军事家,五星上将,美国战争史上的奇才。
连姆·尼森饰演,老牌演技派演员,影片中尽显麦克阿瑟的足智多谋、胆略过人
张学秀,韩国海军大尉(原型是美国海军尤金·奇勒中尉)李政宰饰演, 实力派演员,韩国影帝,片中的表现中规中矩,与李凡秀的对手戏十分精彩
林桂镇,朝鲜军仁川防御司令官林桂镇(虚构人物)李凡秀饰演,完美演绎、诠释朝鲜军人(眼神、发型、方言、肢体动作),堪称教科书般的经典范本
剧情解析讲述朝鲜战争时期,八名韩国士兵秘密完成X-RAY情报计划和八尾岛作战计划,助推美国陆军上将麦克阿瑟指挥成功登陆仁川看似宏大的剧情,值得回忆的片段只有两处,至于众所期盼的影片重头戏——仁川登陆,只有几分钟的镜头,不提也罢。
第一处,朝鲜作战部署会议VS美军部署会议。
这个片段很有看点,不仅仅是双方(朝鲜与美国)斗智斗勇,更是两名主角(麦克阿瑟与林桂镇)力排众议,坚持自己的观点,最终成功说服各方主将决战于仁川。
除了情节的紧张、刺激,台词的设计与镜头切换的时机把握更是锦上添花,宛若麦克阿瑟与林桂镇隔空对话、针锋相对(看过影片即可了解其中之妙意)
第二处,张学秀设计谋,约谈林桂镇,使自己的下属可以顺利窃取朝方作战图纸,不料东窗事发,双方最终短兵相接。
看点在于,立场不同的两人为了各自的理想而厮杀,没有孰对孰错,只有肝脑涂地,血洒疆场的气概,战争残酷性体现的淋漓尽致
“5毛钱"特效再现江湖随机截屏,体会一下,满眼道具流,航母、飞机做的那个假,不忍直视,比上世纪70年代的奥特曼还差,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写在最后,个人对于韩式英雄主义并不感冒,可是一部历史剧做成这样实在不敢恭维,影片除了演员尽心尽力、可圈可点,其他都是渣渣(尤其是导演与编剧),俗不可耐的开挂剧情,完全不尊重历史,简直就是韩国战争版“漫威”。
本作完全丧失历史剧的底蕴,彻底演变成了单一的韩式爱国主义宣传片,什么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什么联合军队,什么朝鲜人民军,都成了编剧笔下的炮灰。
可惜,可叹,可笑。
编剧☆☆☆☆☆导演★☆☆☆☆演员★★★★★剧情★★☆☆☆推荐人群:韩迷详细影评+剧照首发于“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评论里面好多精神韩国人 我看完的唯一感受就是 把北朝鲜说的喜欢乱杀人 韩国当美国人的狗当的很高大上还是正义的化身 给我笑得 当初李承晚政权当狗当的多舔你们是不知道吗 多去看看历史 李承晚就是美国傀儡政权 现在说句不好听的 也是美国人的狗 韩国的战时指挥权现在都在美国人手里 要是一个独立国家 没有自己独立的军权 这说起来不是很搞笑吗 日本人虽然军队被压缩到自卫队规模 还有美国驻军 但是自卫队的权力还是日本自己支配
同样是一群骁勇善战的人为国捐躯,《仁川登陆作战》看起来像新闻联播,而《实尾岛》则像xintangren电视台。
此时士兵与美军亲如一家、舍己报信、与北军厮杀,彼刻他们又不得不压抑士气偃旗息鼓,像动物园的老虎,何时展露利齿,何时温柔以待,全看政治脸色,可川壅而溃,伤人必多,也时而有之。
军政这对矛盾,可谓长盛不息的话题。
一向对韩国电影无感。
这个国家的电影故事模仿和做作的痕迹太浓。
当然也有几部还不错的电影,比如罗宏镇导演的《黄海》,姜帝圭导演的《太极旗飘扬》,还有姜帝圭早期的作品《生死谍变》。
虽然也有尿点,但还是能看的。
尤其是姜帝圭,以《太极旗飘扬》牛逼韩国电影界。
那部电影还算公允,站在韩国人的立场上,讲述国家一分为二的故事,抛开政治立场,其实就是赤裸裸的杀戮。
有人说这影片黑我天朝志愿军,我倒觉得天朝上军出现的镜头,姜导演是怀着敬畏拍摄的——刚刚还牛逼哄哄的韩国军队,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大头鞋的出现后立刻被摧枯拉朽。
根本就没做多余交代,大家都明白咋回事。
套用一句网络用语:不解释。
然后这部神作出现了。
距离那部《太极旗飘扬》堪堪20年。
这部叫做《仁川登陆作战》的电影横空出世,据说刚上映就连续两周票房冠军,而且至今依然第一名。
看名字好像是战争片,应该有大场面!
荧幕上应该有B52满天飞,航母序列排满海,登陆艇挤做一团!
而且演员表里有老戏骨连森.尼姆饰演的麦克阿瑟。
想想应该挺好看。
看看导演,李宰汉?
什么鬼?
脑补了一下,好像有一部《我脑中的橡皮擦》是这个导演的电影。
菊花不禁一紧,那不是个韩国叽歪耐情片吗?
这样的导演拍战争片?
能好看吗?
2个小时的电影看完,我彻底惊呆了。
我国愤青动不动就批评我们自己拍摄的抗日神剧,什么手撕鬼子啊,裤裆里藏手榴弹啊,手雷炸飞机啊等等。
其实这都没有啥,如果你观赏了这部《仁川登陆作战》,你就会发现,那真的都没有啥。
影片讲述八位韩国军人,秘密潜入敌方,偷窃仁川登陆布防图,八位好汉钢筋铁骨,目的明确,百战百胜,面对凶残的北朝鲜死共党,不仅政治正确,而且以一当百,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战斗至最后一人,开了最后一枪。
死共党出动大批军队,卡车,肩扛式火箭筒,战车,坦克,可是动摇不了韩国军人的资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情怀。
几百人抓几个人就是抓不住,然后百式冲锋枪和芝加哥打字机齐飞,手雷与榴弹炮共鸣,扫射死共党就和割麦子一样痛快,最后麦克阿瑟对着英雄的尸首低下了美帝的头颅。
并且深情的给了一个飞吻。。
哦不是,是深情的敬了一个军礼。。。。。
就这种吹牛逼的故事,也好意思起这个名字?!
是韩国百姓集体失忆,才让这种违背历史常识的电影成为票房冠军?
最近网上批判《我的战争》非常厉害,甚至连史航都发微博说这电影对着那样一个温和的韩国女孩,调侃自己当年怎么举着红旗进汉城,是我们自己有问题。
是我们心态不对云云。
可是看看温和的韩国人吧,看看他们眼里的历史!
仁川登陆之后,就是抗美援朝,对于这段历史,朝韩两国都选择了失忆!
而且这部电影的政治口吻,真的有点刷仇恨的意思。
意识形态之争被说的那么咬牙切齿,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明显不合时宜。
而且仁川登陆跟你韩国有啥关系?
没有美帝,这部电影还能在原来叫做汉城现在改名首尔的电影院里装逼?
跟着瞎起哄个啥劲啊!
电影很糟糕,老尼姆成了噱头,使麦克阿瑟也成了可有可无的角色。
最后吐槽一句,1950年,北朝鲜居然就装配了PF89式肩扛式火箭筒?
这个牛逼吹的,我给99分!
高丽棒子纯意淫,不交战时指挥权,还仁川登陆谁尿你。
一个战时指挥权都没有的国家!
就是你被打要还手,不行,漂亮国派个人来,教你还手。
纯意淫,就是打的再好看,战损再高,花里胡哨的各种秀,对不起与你无关,战时指挥权在漂亮国,打的好也是漂亮国指挥的,与你高丽棒子无关。
漂亮国指挥,还用想肯定高丽上去送,当炮灰,谁会听你高丽的,就是人家说啥你只能点头,哈腰,啥都不能干,只能跪着听别人的,狗腿子不是白叫的,死第一个,功劳肯定全是漂亮国的,人家有总指挥权,指挥的好!
管你屁事!
南韩是真的自欺欺人,可悲啊,也只能再电影里刷刷存在感,夸大下自己的功劳了。
朝鲜是真的厉害差点推完南韩,南韩最起码拿回自己的战时指挥权,指挥打一场,看看实力,吹上天才有人信。
全程看完一脸尴尬,一脸懵逼,有一种仁川登陆没你不行的感觉。
看个乐,就当看喜剧!
认真你就输了
刚看完《仁川登陆作战》,有些失望。
但在看完电影惯例性地上豆瓣看影评的时候却更加失望。
失望的是,这个片就算再不济,文艺青年们也不至于搞出个5.4的评分。
我在观看某部电影之前还是要上豆瓣看看评分,主要看看值不值得一看。
我的经验是,评分7以下的慎入,当然,电影工业发达的欧美和后起之秀韩国出产的片子,6—7评分区间的也可看,但是我朝的那些同评分区间的大制作热片就得慎入了,尤其是上映不久的时候。
这一次犯了个错误,在缺乏前戏的情况下就直接上了,我把多少先贤关于流程的千百次提醒抛在了脑后,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为此,我给自己记过,记大过。
前些天沸沸扬扬的陇省事件的处理结果适时地出来了,通报说“相关方面人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结果主要责任人被记过,次要责任人被记大过。
我向来不惮以好意来揣度,所以,我判断这些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责任人是不会觉得后悔的,因为好些个比这严厉的处分之后不是恢复同级乃至换地方重用了嘛,毕竟有种解读说得很有道理,那就是这么多年培养个有司也不容易。
和他们一样,即使我给自己记了大过,即使我和之前一样看电影前惯例性地查分而看到了这个莫名惊诧的评分,这部电影我还是要看。
这可能与我比较关注这一类主题,或者说对朝鲜半岛这一段历史有些兴趣有关罢。
说实话,这部电影确实问题多多,单说故事,就有两处大的硬伤。
一是,在金家那么严密的体制下,你南方伪政府弄几个小兵就那么轻易打入仁川指挥部了?
再有,女主的转变实在太快,太急了点。
一个接受了金家好几年革命教育的五讲四美好青年就因为看到叔叔被革命同志以背叛革命的罪名处决了就能反水?
编剧和导演也太不理解革命者的革命性和人性的关系了。
其实,这些硬伤都和该片过度好莱坞化有关。
韩国电影这些年的成长肯定与从美帝那学了不少有关,但其很多不错的片子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并没有一味好莱坞化。
然而,可能由于合拍的缘故,这部片子的风格太好莱坞了。
然而,这可能并不是它在豆瓣上得分如此之低的根本原因。
5.4是个啥概念?
文章赎罪之作弄了个5.3,连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都快逼近5了。
平心而论,这几个电影真是一个层级的吗?
大概,国人多不喜欢这部片子,和这部片子过于突出伪政府军队在仁川登陆作战中所起到的作用直接相关,背后则是更深层的对南朝鲜这些年自大狂式的民族主义大爆发反感的大爆发。
什么端午是他们发明的,孔子是他们的先贤之类的认知直接对冲了咱们这边这些年同样越来越高涨的民族主义。
更重要的是,在天朝上国看来,你一千来年不是半附属就是完全附属,今天居然和美帝勾结窥探我三北部署,这还了得!
而在绝大多数天朝子民看来,我们就是你们的老祖宗。
我其实是很反感这句话的,虽说祖上来自孔孟他们那个乡,但是看到乡亲们当着东北人说,俺们就是你们的老祖宗,我还是感受到了子民们老想占对方便宜的强烈愿望。
这种愿望再往东边扩展些就变成了一般国人心目中基本都具备的岛国人和半岛人都是中国人的后代这种认识。
可惜,科学说了不,起码不全对。
多国科学家业已证明,汉人中共享的一个关键的基因突变在岛国人和半岛人中是少见的。
所以,同文那是因为咱们文治发达,同种则未必。
再所以,张宏杰前几天批评的那个自古以来就有的自古以来云云的说法所蕴含的历史观有极大问题就是极有道理的了。
我们的不屑还有个历史逻辑,就是自古以来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时间上我们都是走在前面的,半蛮夷们就是些跟屁虫,但不想这几十年大有翻转之势,心理落差肯定是大的。
然而,换位思考下,半岛搞了好几百年事大主义,受益确实不少,但心里憋屈那是必然的。
没了老大自己日子越过越好甚至超过了老大,膨胀也是必然的。
有些要求确实是变态,但有些也不是表面看上去那么可笑。
历史上,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变动不居的概念,这是许倬云先生和葛兆光先生这些年来一再申明的主题。
科学上,学文科的还是要听学理工科的,这样关于种族的问题算是澄清了。
而关于历史纷争,许葛二位先生也给出了很好的理解思路,即使主流还是东北工程那样的路数。
这部片子出来得很是时候,因为马上咱们这边就有一部未映而争议四起的片子要出来了。
有时候,反躬自省很有必要,当我们嘲笑对方的历史观的时候,自己的又如何呢?
到现在,连6.25到底谁开的扳机还遮遮掩掩,这个不涉及你到底是金家万世一系的粉丝还是朴家父女的拥趸这样的价值判断,而是一个很简单的事实判断。
就好比那三年到底死没死人是个事实判断问题,而不是再前几年是阳谋还是阴谋这样的价值判断问题。
我们一直在混淆。
更加混淆的是,马上要出的片子的导演居然是个港仔。
我对这一类人一直持怀疑态度。
也就是咱们这些年搞好了,发展了,这帮人就过来了。
要是这帮人早生三十年,说不定早到对岸去了,还不知拍了多少反动影片攻击我们伟大祖国呢。
但是,我估计这些个墙头草长不了,因为伟人早就说过了,搞阴谋诡计没有好下场。
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好的一种和平,谁获得了更好的一种和平,谁就是胜利者,毫无疑问的胜利者是中国和苏联。
其实战争期间朝鲜韩国双方都犯下了很严重的战争罪行,而整个战争导致了超过200万朝鲜半岛平民和士兵、几十万中国军人悲惨的死亡。
其实在战后的很长时期,曾经的朝鲜经济发展要比韩国要好,只是后来的经济腾飞彻底改变了曾经的对比。
不过本片的故事讲得很好(尽管情节多么雷人),一个没有接到命令就不愿离开战场的士兵使麦克阿瑟看到了韩军的希望。
之后,以张学秀带队的一群韩国谍报人员,在仁川负责破坏朝鲜人民军的海基设施,并且打出了可以登陆的信号。
仁川登陆作战…Sorry,哪怕有李政宰我也很难给高分[凋谢]战争片无非2种模板,一种是客观还原历史,另一种就是战乱中的人物情感,国仇家恨。
哦,还有一种就是失败的案例,刻意丑化一方,无底线抬高另一方,顶着主角光环硬是以一敌百,百折不摧,死而不僵😒很不幸被拍成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李政宰还是演反派比较带感,《观相》和《暗杀》都是很成功的作品,这次的角色嘛英雄形象过分突出,我有点接受不了!
我总觉得,战争持续到一定阶段,支撑人的应该是强烈的求生欲和再看一眼家人的迫切信念,“活着回家”应该比“民族荣誉”更加实际。
因此才说《太极旗飘扬》《高地战》《登陆之日》更接地气,也更真实残酷。
李凡秀难得演反派,眉眼之间尽是演技,老奸巨猾,狠辣独断,演得实在是太棒太棒太棒😘话说,战争片里确实有必要插入一个女性角色,方便切换节奏,带动情感。
But…刻意制造感情线是否不妥?
顶多也就是革命战友关系,怎么一个不小心就变成男女之情了?
我有理由怀疑金世妍的经济公司强行要求加戏🤔好吧,完全冲着俩男主演勉强给个及格分吧!
要一涉及爱国主义,什么电影都会变得BUG频出,什么漏洞都不管不顾了,只要激情,只要狗血。
仁川登陆战本身就是最高的军事机密,你们搞这么大新闻去抢海图,是嫌不够明显么?
一个游击队长都能知道美帝将在这里登陆了,还机密个鬼啊。
深入敌后的队长是如此牛B,波波沙扫射全军有没有,就差手撕鬼子····,呃,不是,手撕金家军有没有。
韩国人非得把自己塑造成改变韩战历史的主要参与者,可事实上这事跟南韩人屁关系没有。
麦克阿瑟可能都不认识什么韩国人⋯⋯李政宰哥哥
没想过能有《太极旗飘扬》那么好,但是也没有料到这样boring。陈世妍究竟是什么来头,这就跟李政宰配戏了。
作为一个在社会主义春风下吹拂长大的孩子 真的是看不来韩国这种战争片 全程一直在控制自己不要骂出声来.....
"单凭局部战争 根本无法把共chan主yi连根拔起 政治家根本不懂何为战争 把士兵排到无法保证胜利的战场 这是非常不道德的事情” “树根在腐烂,果子还会成熟吗”这是迷惑学生们的好句子。人不是活得久才会老,放弃自己理想的时候就会老去,岁月会让人长皱纹,放弃理想会让灵魂长皱纹。
笑死宝宝了,简直就是浪费我的时间,小家子气就算了,把手撕鬼子那套拿出来用,连国产电视剧都不用了好吗,难得一部戏烂的我连喜欢的演员都不想看了。
名不副实谍战片成分多过战争片且政治不正确,《仁川登陆作战》目测应该不会引进公映了。多打一星是等着导演剪辑版。
我很想知道美国人看了这部电影后的反应,他们会不会提麦克阿瑟吐槽下自大的韩国棒子
无聊
7分,7.93G,保存18
抛开主义不讲,剧情还是很符号化的,从开挂的李政宰到毫无存在感满口鸡汤的麦克阿瑟,都流于表面,倒是配乐挺煽情的,韩国人的民族情感真是高涨
看的舞台问候场次,李政宰真的太帅太帅惹!!!李凡秀原来好矮啊哈哈~~电影还可以,枪战炮火什么的很过瘾,最后朋友旁边的韩国女生都感动哭了,然而我和朋友只表示心痛李政宰大叔,泥萌的民族情感,干我们屁事啊。。。
反派坏蛋胖子演技一流!!!!那种临危不乱运筹帷幄的感觉真不错
各为其主
林桂镇演员不错呀
完全版有140分钟,目前院线版被删了30分钟,导致人物形象单薄、故事肤浅,13号韩国会上映完全版,补充相关细节。1965年有老版的《仁川登陆作战》,也是谍战+战争为主。目前此片至少能打及格,但很多军事细节确实不太令人满意。特效一般,外景滥用绿幕。韩国观众评分8分,北美评分达到及格线以上。
还行~~
没看过的就别浪费时间了。我觉得棒子国的人自己都不相信电影里的故事吧。表演太过做作。
有点像《渡江侦察记》
讲真的我觉得比向着炮火好太多了
尼姆大叔,演麦克阿瑟如此神似~当初连姆大叔一人一枪力战众匪救闺女,今日连姆大叔带着山姆大叔的小伙子们力战众匪,救韩国,这演员选的,好~~~至于肩扛火箭筒,巴祖卡,那个二战就有了,详情参考拯救大兵瑞恩和兄弟俩
大型cos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