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显第一部好很多。
出品2020年且故事虽套路胜在比较丝滑,大尺度痕检法医的镜头,当时确实新鲜。
但是2024了,除了天选主人公在努力推进破案,其他角色当个不耽误男主的工具人,就很好了。
配角人物所有气力都在追逐抓捕男主上,很幼稚很废柴。
男主光环也不是这样衬托的。
小故事细节的闭环在整个故事框架逻辑的巨大bug面前毫无意义。
幼稚套路,让人很出戏。
不少地方我甚至还得拖进度条。
论痕检带来的新知远不如20年前的美剧csi。
论大尺度犯罪片,这部真的算方方面面很平均很温和地不太行。
论自闭天才的人设演技等等,那吐槽的点更多。
我以前分析过各种各样的人格障碍,男主这个是不是按需要正常的人设着实有点随意。
如果不是剧荒和中文且只有8集,我是不会二倍速划拉到大结局的。
我说过的犯罪片的不可能三角:就是无法同时全部达成的三个优点。
尺度方面:刺激、爽,冲击,变态。
逻辑方面:逻辑是否自洽,bug槽点多不多。
观感方面:电影的艺术性,是否观众友好,观感舒适。
这部剧没有啥突出优点,也不能达到平均及格,五分差不多了,我会一视同仁地放水华语剧,还是鼓励为主。
又一次证明,对网飞的期待不要盲目的拉高,热门剧的续集大概率都是狗尾续貂。
与第一季相隔太久,除了记得男主有亚斯伯格症之外,其他基本当新剧来看了。
简单伏笔男主与老师的关系后,立刻抛出案件进入主题,而且用有力的环境证据直接把男主置于绝境。
上帝视角的观众深知无辜,又共情男主,急于探求真相,是悬疑剧抓人的不二法门。
随着剧情推进,台剧拿手的“案说人心“渐渐浮出水面,这也是悬疑剧能否上台阶的关键一环,可惜本片在合理性方面差了一点。
几个孩子性格上的反叛似乎不至于离家出走;意外的命案似乎不至于要所有人付出一生陪葬;即使是老师护子心切,也不至于如此安排现场处理——要达到完美犯罪效果的偶然因素太多了,比如碰巧可以糊弄男主就是借助了偶发事件。
当然,影片所呈现和倡导的,人与重要的人之间,直抒胸臆、开诚布公、坦诚相待是消除误会、深化感情的直接方式。
对此我深表赞同。
演员方面,张孝全有第一季的经验,毫无难度。
倒是苏慧伦,再次看到这个名字,好似与少年的自己久别重逢,满满的惊喜。
剧透:一口气刷完这部剧,已经忘了上部写了啥,直到看到遗愿杀手才想起来一点点。
的确是社会推理小说,凶手限制条件太多,出场人物过于集中了,罪犯不重要,重要的是原因,是人性那些幽暗和闪光点剧情从一场从天而降的坠落开始,然后再次掀起了15年前的案子:15年前,一对年轻情侣因为争执,女生失手杀了男生后自杀(枪从哪来的,这个点我没get到)但其实是一群年轻人短暂逃离家庭的旅途中因为一场意外的共谋(女生的死稍晚揭晓,也让我为共谋找到了理由),而一位父亲因为儿子的过失也成为了同谋(利用职务之便)15年来,女孩的母亲先苦苦哀求男主重新寻找疑点,后来发现只能依靠自己,终于在闺蜜帮助下改头换面自己手刃仇人,而这个仇恨技术活的确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有钱还得真有这个能力,但毕竟相依为命、毕竟为母则刚。
这场复仇,到最后发现让女儿离开自己的原因可能正是那浓郁的令人窒息的爱。
需要时刻证明自己爱妈妈不会离开妈妈,这样的确是想短暂逃离,但谁想这场稍微想有点自己空间的友谊之旅+重生之旅(原来她从一开始就知道爸爸被妈妈杀死了,她想放下这些负累后再与妈妈好好生活)就这样被终止了人生其实里面讲了很多对关系,父子父女母女还有师徒恋情,男主的女儿这次重新找回了人生的稍微意义和价值-在特殊的清理工作下(有点恶心的写实)发现自己能为死去的人做点什么,与父亲和解-互相理解了解,“生命不只是明朗,那些说不出口的话,藏在深处的秘密,无法表达的心意,会因为爱而造成的误解,有时候会让人掉进漆黑的洞里,但一定会有些人有些事微小的不足为道的,能成为我们的治愈剂”ps.有时候在想,自己喜欢看这个,是不是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代偿和猎奇,不过细节还是不错,就是有些地方稍微让人觉得逻辑不通和地基不牢,而且感觉男主一直我就不太喜欢怎么办……剧里写了不少东西(有些隐晦的爱意)还埋了一个伏笔,张检(日本口音好重)强力重启案件的原因是因为什么“会长”还有自己也是某个悬案有关人员,感觉是为了后面埋下伏笔了
在第一季探寻生命的意义在第二季探寻如何爱人 如何被人爱不只是爱情 是友爱 是亲人的爱 是神爱世人谁能想到在最后一集不过短短的最后十分钟里面 我竟可以再一次泪流满面晓孟提起笔那一刻 我突然很想念我逝去的家人 很想念每一个我拥有他们的曾经生活总是不明朗 但我们最大的本事是可以在苦难中仍然热爱生活。
很可惜,《谁是被害者》到了第二季,原本好看又好听的许玮甯,龙套得令人恍惚——恍惚那个又能干又有魅力的女记者是不是从未真正存在过。
然后对第一季残存的记忆却又会浮现出来,驳斥这种恍惚的念头。
当女主角只剩“女主角”的名头,那么许玮甯是干净利落的记者,是心怀正义的职员,还是一个路人甲乙丙,似乎都无关紧要了——女主角不过就是男主角的女朋友,仅此而已。
当然,看完全剧,观众可以明确指出:这部剧的女主角,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所谓女主角,而是“谁是被害者”的那个拥有着某种“被害者”身份的人——或者更直接地说,是始终贯穿整个故事的那位母亲。
这个女主角的身份太有道理。
但我倒觉得,要这么讲,主角方毅任女儿江晓孟,才是既紧扣核心主题、又推动故事发展的真正女主角。
这部剧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做好了“父亲——女儿”的这条线。
江晓孟与她父亲方毅任的关系,在第一季就已交代,他们相处得并不好。
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方毅任,并不懂得和女儿交谈——当然,有一定沟通障碍的他,和所有人的交谈都并不那么友好。
第一季以方毅任成功拯救了准备跳海的江晓孟的生命作为团圆结局,可看似圆满的结局,便能让江晓孟真正美好地开启新生活吗?
当然未必。
续着这个前情,第二季点开了一个不错的延伸。
方毅任用自己的方式关心他女儿,每天设定的提醒她按时吃饭、作息的闹钟,冰箱中放满了的他为女儿准备的便当盒饭,便是这份爱意的明证。
可随着这种看似万全的准备一天一天地铺开,江晓孟只觉得她的父亲想要安排甚至控制她的生活。
一起血腥案件发生,一个歌手被杀害,作为歌迷的江晓孟与这起案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些许牵连,而作为父亲的方毅任,却依旧依照自己以往的方式“保护”女儿——不让她接触与案件有关的一切,也拒绝回答这位女儿对于这起案件的询问,哪怕她的询问只是想关心这位由于跟进案件而身陷于危险当中的父亲。
阿斯伯格综合征只是一个代指,实际上有没有它,或者有没有患上疾病毫不重要。
这一季中那些偷巴士去游玩的青少年,他们所谓的一时兴起,实际上就源于“逃离父母的束缚”。
父母的爱为何是束缚,又如何会变成束缚?
从这个角度来看,方毅任与江晓孟这对父女故事,就是整个代际关系主题的缩影。
若是单独抽出这一条线来看,这份父女亲情、这段父母与子女辈的相处故事,质量是不错的。
——譬如最后一集,两父女纵然在当面交流上依然不够融洽,或许也有些羞涩、有些不好意思,但依然可以通过记事本,以文字的方式去谈心。
这种方式非但不矫情幼稚,反而充满温情、积极健康,毕竟当下多少父母与子女困于沟通这一关无可奈何?
只不过,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谁是被害者》这部剧并不是讲家庭温情的,而是讲悬疑罪案的;而要命在于,在悬疑罪案上,它讲得一塌糊涂。
谁是被害者?
首先,被杀害的死者肯定是被害者。
所以这部剧的第一层,就是眼前的罪案故事。
第一集开头,就出现了一位从高楼中坠下的死者。
摔到脸部血肉模糊、内脏全部粉碎的这位死者,有可能是被人推下楼的,也有可能是自杀,这里先按下不表。
第一集结尾,本故事第一位明确的被害者出现——一位歌手在演出后台休息室中惨遭割喉,她的声带被摘除,一支录音笔直直插入喉咙的血洞中。
这般血腥惨状,总不可能是歌手自个儿弄成的。
而警方对现场的鉴定结果也很明确:凶手对于人体结构十分熟悉,精准开刀,场面优美。
场面优美是个很明显的特点。
尽管用这个词来形容一起凶杀案显得有些不合适,可“经常杀人的都知道”,这是个技术活。
本剧在罪案叙述方面一塌糊涂的开端,就在于这个优美的场面。
观众诟病于,能够这么“游刃有余”地开人,凶手是谁可想而知,但这个问题其实还要更糟糕——不是猜谜的问题,而是再难以有作案机会的问题。
这条线索使得凶手范围及身份被进一步限定,现代刑侦按照这个情况,在第二集就可以破案了,何必到第六七八集?
这是纯粹的故事设计问题。
这时候,编剧说大家多多担待, 把后门开大一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
那行,咱们往下看其他为艺术献身的被害者的表演。
这些表演者——噢不,是被害者,他们一个紧接着一个出现了:一个女画家的双眼被挖出来,一个颓废男人的舌头被割了出来,一个男青年企业家的血液被抽掉。
这么有仪式感的心肝脾肺肾,按理来说,应该是凶手因为某件事而复仇的必要动作,再不济也是因为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必要仪式(是的,后面这句补充指的就是《唐人街探案2》)。
然而很可惜,这么优美的场面,没有任何实质信息附上,只是用来凑数的。
——甚至于这种凑数都显得不够得体。
看到后边就会知道,这些让人惊悚的血腥场面,只是本剧为了刺激观众而做的设计;倘若说摘掉女歌手声带器官、取掉女画家眼睛,还能勉强对应一种以牙还牙,那么割舌和放血,大概是因为那人呼吸有罪、那人血液带毒吧。
——这是第一重故弄玄虚。
随着剧情的推进,这些被残忍杀害的被害者,逐渐暴露他们并不无辜的一面,他们是另一层故事的加害者。
上述死者,都与多年前一起案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多年前那起案件,是一个女生持枪在森林中杀死一个男生,然后自杀;上述死者与那个女生,都曾是亲密的伙伴。
在多年之前这些小伙伴十七八岁的某个时候,他们相约逃离那个束缚住自己的家,离开令人厌烦的爸爸妈妈,偷一辆小巴,前往自由的重生之地。
那本是一场愉快的旅程,除了去加油站偷汽油的窘迫时刻,除了在轰鸣的雨夜感到害怕想家的时刻,除了那个擦枪走火的时刻。
为什么会有枪?
是啊,为什么会有枪?!
你问一个青少年为什么出去玩还带枪,他的回答是为了保护伙伴们;再问那个青少年为什么会有枪,他用眼色表示因为我爸爸是警察。
这个逻辑是如此地理所当然,让我以为美国网飞公司投资的本剧,讲的是个纯正无比的美国故事。
擦枪走火是在小巴中发生的意外,后续的抢枪又导致了另一件意外。
这两宗意外分别夺走了一位男生和女生的性命。
胆怯的青年们只能求助于长辈善后,而长辈让他们自己亲手布置伪造的场景,让他们共罪、共耻、共缄默。
然后这些青年,再次夺走他们伙伴那已经死去的生命,以及清白。
这一层加害故事,事情是清晰的,但在剧中的结构,古怪、混乱、荒谬,造就了第二重故弄玄虚。
共罪是一个蛮不错的主意。
警察能有这么好的主意倒并不让人稀奇,反而是如此大费周章又如此不严密的善后行为让人颇有些“这人脑子多半有问题”的疑惑。
比如,伪造场面时在一旁冷眼监督的刑警大人,到了焚毁证据时却放任他儿子埋掉必要证物;又比如,那把莫名其妙的枪在射出两颗子弹之后湮灭在空气中,一同湮灭的还有另一颗残留在别处空间的子弹,以及残留在此处空间那颗子弹的发射痕迹。
那位被抽走血液的青年企业家,承受了多年煎熬保守了多年秘密,却在许玮甯的逼问下向警方一步步坦白,直至彻底交代。
他的说辞是已经受够了良心煎熬的苦,但我的内心始终觉得,这份坦白的缘起,起码有70%是因为逼问的人是许玮甯,换其他的谁来都没用,哪怕是她在剧中的角色徐海茵。
看看吧,他对徐海茵这位与方毅任关系密切的人毫不设防,任由她潜入自己办公室偷记忆卡、翻照片、偷钥匙,便是知道了也毫不愤怒恐惧,友善得仿佛她是自己最亲密的人一般,我想在剧中除了许玮甯以外,没有任何一位女性有这个魅力。
至于为什么他要办公室的落地烟灰缸中焚烧证据——还是一条铁质钥匙、还得没烧完就走,我只能解释为,这不是焚烧证据,这是特地引出线索。
女歌手把恐怖的往事写成一首首平和抒情的歌以回味,女画家把可怕的回忆画成一幅幅天真烂漫的画以铭记,不管这种心态到底是享受还是自虐,这些人总归是个变态。
但无论如何,她们总还是得当一回不伦不类的变态,毕竟这些歌、这些画,隐藏着通往最深处的真相;她们要是不变态,这个真相就出不来了。
至此,这个故事到了第三层:成为加害者的他们,本身又还是被害者。
虽然第二季的这个故事中,绝对纯粹的被害者只有一个,就是在多年前意外死掉的那位女生萧家颖,但她其实是一个代指,她本质上对应着所有与父母不和、与家庭不和的青少年。
与她一起偷小巴去游玩的伙伴们,都是想要逃离束缚住自己自由的“家”的孩子。
他们看似向往自由,实际上只是希望不受束缚,或者说不受过分的、他们所不能接受的束缚;他们喜欢和小伙伴成群结队游玩,实际上内心渴望的是能够理解自己、认可自己的人。
——他们的父母本身,也可以营造让他们感觉轻松自在的氛围,也可以是他们所亲近的朋友。
只不过很遗憾地,这些孩子或许生长于一个不太愉快的环境中,又或许他们在伤春悲秋屁大点事都感觉天塌了的年纪中没有受到正确的引导,总而言之,他们脱离了父母逃离了家,带着美好的畅想任性流浪天涯。
青年企业家林明诚,当年带枪出走的是他,要身为刑警的父亲来善后的也是他。
他的父亲爱子心切,让这位乖儿子亲手沾上他最亲密也心生爱慕的小伙伴的鲜血,这份感人至深的厚重父爱,想必能教会这位小青年何谓责任。
萧家颖更惨一些,她目睹了母亲应激杀害父亲的场面,她知道母亲被家暴的为难,理解母亲的苦衷和一时冲动。
只是,从当年的那一刻起,她就已经“被害”了——她和小伙伴想要去的、藏在多年以后歌中、画中的“重生之地”,这个目的地寄托了她对父亲的思念。
倘若她的母亲能正确引导女儿,当年那场离家出走、那次擦枪走火意外就不会出现,她的女儿就还在;然而她的母亲并没有理解到女儿的想法——全然没有。
而讽刺的是,多年以后为了女儿的清白和性命复仇的这位连杀四人的母亲,正是害死她女儿的最根本凶手。
主题脉络至此全部收束。
然而——又有然而,这个很讲得通的代际关系主题有道理,不代表这个罪案故事有道理。
甚至于,因为要做这个主题故事,这里的罪案逻辑不但飞到了美国的天际,还飞出到外太空。
姑且不论当年萧家颖父亲下落不明、其亲属也不去寻找这件,也不论这些说发就发的罪案是否真的能安然无恙地待到剧中主角侦破的时刻,让我们把注意力回归到本季故事的第一起命案——前文按下不表的第一集那起坠楼案。
随着剧情铺开,大家都已知道,坠楼案的死者,身份是萧家颖的母亲。
如果只有这一起案子,从相关线索来看,她是自杀的这个结论可以形成闭环——她对多年前的那个案子的翻案已然绝望,作为母亲的她无法维护女儿的清白,她只能带着这份绝望,悲哀地死去。
可不巧,一起血腥案件出现了,而这起案件的死者,同样也与多年前那起案子有关。
接着又是连续三起的心肝脾肺肾。
这里头便出现了一个很诡异的矛盾——这位母亲如果是自杀,那在她自杀以后,为何会有其他人以明显的复仇形式被杀害?
在没有其他人介入的这个背景下,她只能是被杀——而如果她是被杀,那么凶手,是怎样脱离现场的?
这个问题,GAME OVER。
当然再往后,观众会看到一个信息:这位母亲其实并没有死,她整容混进了警察系统里,顶替了法医位置。
观众可以理解一位普通医生能够熟练掌握解剖查验技能,也可以理解这种整容技巧神奇得可以超越时间与经验精准掌握模仿技能,还可以理解原来的法医基于人性的恻隐而无视警察系统大原则故意放水让她替身。
这些都可以理解,除了一件:如果那位坠楼的死者不是自愿跳楼——哪怕自愿跳楼也还有其他问题——而是被害的话,那么凶手能在这么多摄像头、这么多关卡的现代社会高楼中消失?
大概这个故事真的发生在美国吧,否则,在第一集里,整个罪案故事就已经崩塌了。
📌第一季作为Netflix台剧top级的存在经典无需多言,在环环相扣的扑朔迷离中,渐渐靠近真相,找到风暴中心的宁静。
但第二季相比第一季来说,制作水准依然在线,也依然是猜火车一样的推理,只是剧情内容和背后所探讨的话题相对薄弱,利用巧合推动的剧情太多,特别是第二季将本来第一季的女主弱化成边缘人物,加入了新的女主且跟整个案件又至关重要,实在令人有些失望,毕竟第一季女主真是颜值双商均在线的神级“元芳”存在,到第二季感觉整个人降智的厉害📌演员虽然都是知名的,但都不是在大陆市场活跃的台湾演员,这也并不妨碍他们贡献出出色的表演作品。
特别是张孝全、许玮甯和李沐三个核心人物,以及第一季客串的林心如和第二季加入的苏慧伦,都将角色呈现的很立体📌高光台词“活着比死亡更需要勇气,他们需要的其实不是死亡的勇气,是一点活下去的希望而已”“死是能够产生价值的”“其实选择死亡并不残忍,残忍的是你让她毫无希望的活着”“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每一个受害者背后,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和情感”“生命是宝贵的,但有时候,死亡却成了唯一的解脱”“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时,人们往往会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刻”📎整体来说两季都通过特定的视角来揭示一系列社会的问题,第一季对性别歧视、性别认同、校园霸凌、青少年犯罪、企业压榨、虐待老人等社会议题深入解析,第二季则对人性、家庭、教育、友情、亲情等问题深刻剖析。
第一季通过展现不同角色的自杀动机和遗愿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第二季揭示家庭矛盾、教育缺失、社会不公等社会问题,都是通过一系列连环命案揭示了社会一类人的痛苦与无奈,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但是第二季的剧情逻辑上不如第一季完美,对于社会问题的探讨也从大的范围缩小到了小的范围,虽然大家小家都是家,但是会有部分受众群体被抛弃的感觉,虽然两季的死亡议题都很癫,但明显第二季把死亡的定义狭隘了一些,格局也没有第一季大。
但不管怎样,它都在教会我们面对生死抉择时,应该珍惜生命、勇敢面对困难,而不是选择逃避和放弃,更要珍惜身边人,看完后会对生命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是一部具有社会意义的佳作
谁是被害者 第二季 (2024)6.62024 / 中国台湾 / 悬疑 犯罪 / 庄绚维 陈冠仲 / 张孝全 许玮甯
越看bug越多,简直bug压路了。
首先没脸的尸体一出来就已经够让人神经敏感了,直到第七集,警方才匆匆忙忙的怀疑死的不是萧母,住址,工作单位信息,dna这些基本的东西全是男女主在研究,也不知道其他人装模作样的在查啥。
男主演的不像阿斯伯格,像眉毛bug了,被男主视为精神信仰的导师平时对儿子不闻不问,对男主无微不至,儿子一出事了分分钟违法乱纪甚至砂仁,隔壁鸣龙少年大呼内行是吧。
刘俊谦演的男主导师他儿,不知道成天装瘸给谁看,都没人查到当年两个被害人不是死在公车里,甚至连男主都认不出这是他亲亲老师的儿子,那这十几年的瘸子装的纯属导演🍵瘾大发行为艺术。
而且你既然这么愧疚恨不得对凶手说:快点把我嘎了吧我洗干净脖子等着啦。
那你爸一嘎你直接自首啊。
男主女儿全程老mean上身,强行呼应凶案主题:东亚家长blahblah……请你不要操控我的人生。
最后又带着男女主歌词破案,还一个词一个现实地点,我说万一当年那群中二病就纯押韵你们咋整……槽点太多,法医一手遮天,整容一出来我人麻了……但是整体节奏还可以,比逆局那种纯褪黑素还是强不少,许玮甯刘俊谦藤冈靛就起到一个装饰性的作用吧,浪费,另外藤冈靛你中文退步不少。
剧情不行:查案过程中一直在追究已逝警察的过失,全然不思索当下的连环杀人犯是谁。
这是不顾及下一个受害者。
作为悬疑剧,最后两集尤其拖拉,小女孩包庇妈妈杀人的设定又把她打回了不清白的处境,也无法表现原生家庭的存在的矛盾。
不应该用包庇和恐惧来体现爱。
罪犯只负责杀人,没有交代她如何知道十五年前的真相(在废弃公交车上是第一次知道才受到冲击)。
枪走火意外杀人有可能,但争执中害人窒息却没察觉很假。
妈妈一直介意老师误判案件,却没有向老师复仇而是对付男主也是奇怪。
方毅任最后的挣扎里说他是怪胎,老师是“唯一”理解他的人。
这句话真的把赵承宽的信任和庇护,徐海茵的容忍和体谅,晓孟试图相处的付出,友情爱情亲情全都抹杀了。
而且剧情里老师只是从思维方式上理解他教导他,而朋友情侣女儿是在日常里尝试努力与他沟通相互理解,男主不该说这样的话,显得他懦弱自私自我。
第二集的人物亮点只有晓孟,演员倒多是亮点。
六千很适合当烟雾弹,他既可以表现地像是无力的弱者,有些表情也可以充当一点嫌疑人。
结尾里男二号迎接了罪犯出狱,看起来像是要铺垫第三集,而且想要揭示警队权力内部的腐败。
但怎么讲,一个退休警察的家里都有完整的案件记录、赵可以让法医压下证物、警队里极其信任的同事都没有调查过背景。
剧情表现出来的警队本来就制度不严明,不需要权力也可以遮天,就不劳烦权力屈尊下场了。
第二季不好看,第三季请不要来了。
以及,奔驰很炫。
萧家颖一个从小看着妈妈被家暴男打的小孩竟然这么怀念爸爸这点不是很能懂 有点抽象了 家暴男难道能很好地转换坏丈夫跟好爸爸的形象吗大家都同住屋檐下 作为看着妈妈被欺负被打的小孩不应该恨死爸爸吗 编剧是不是秀逗啊 一开始以为录影的三姐妹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原来是我想多了 然后又以为林家父子中要么有一个是变态又是我想多了最后以为萧母是不是控制性人格啥的窝草原来只是一个常年被家暴的最后终于反击了的可怜人儿……所以萧母的秘密女儿难道不应该保守吗?
死了一个该死的人有啥好可惜的 还铺垫这么多 真的很纳闷萧女这么喜欢家暴爸爸吗 我觉得她爸爸死一百次都不解气 还有公交车上持枪那一段也太扯了吧 这么drama 吗 那个第一个死的男同学是最无辜了吧 难道中枪的第一反应不是应该快点想办法去救人吗 萧家颖竟然拿枪威胁不准救🫠然后最后又是被捂死的服了…PS前两季越来越喜欢妹妹了(有些剧情片段不合理的暂且不说哈)这么一个有精神障碍的父亲然后从小没有太多陪伴然后父母离婚后到长大真的很不容易还能有这么一个比较健全的性格 也从第一季算是个小boss到第二季做特殊清理工作明显有了成长 蛮喜欢第二季这条线的 反正比她烂爸爸强多了 所以就说方毅任这种人就不适合组建家庭啊 妈妈也好惨
全剧人均奔驰,然后黑帮老大出狱门口不说S级 连E级都不给配好么。
C级开出去感觉保护费都要收不进来了出了上述一个槽点,感觉这一季是悬疑外壳下的家庭剧 讲述父母与孩子的相处 悬疑不足但内容不错豆瓣为啥要求140字.......手动滑稽吐个槽居然不让发期待后面1-6季 感觉上可以再有6季
许玮蜜干嘛要接啊,自己角色被删成这样简直就是侮辱
看到第六集以为已经出结果了,谁知后面还一直有反转,不过bug确实比较多。第二季主线转向了家人的羁绊和亲情的纠葛,明线和暗线的互文挺不错的。许玮甯还是好美。
越看检察官越来气,本来就对检察系统反感。还有一帮小屁孩子,什么保护大家的心,未成年就该被好好的管着,不管就有概率废掉。孩子不成型,不管就希望好好的?父母不好好管就是很大的责任。可是好好管就是一个很高深的问题。本来台湾化的电视剧还行,就非得跟日本元素挂钩,导演你是小时候被殖民惯了还是喜欢被殖民文化qj
从第一幕说因为只有进停车场的监控所以无法排除男主嫌疑,很难想象一辆奔驰怎么能没有行车记录仪,就知道这剧情细节肯定千疮百孔……后面就是各种无法理解的推进方式和人物动机了,叙事再快也无法掩藏。情节转折就靠法医、警察、检察官互相偷证物,警察的丰田怎么都开不过奔驰,20岁的小姑娘仿佛谈判专家可以说服持枪暴徒,检察官当起刑警大队长,作为观众,我确定自己是这烂剧的受害者……
四年憋了个大的。张的癫样也有些看腻了。这ip算完犊子了别再续了。
更像含蓄的情感剧而不是悬疑剧,优点是表达克制,希望所有错误尚有补救的可能
next level
第7集封神🥹苏慧伦可以报金钟吗太牛了😭😭
3.5相隔4年正式回歸,首季的主題是藉連環自殺探究尋死背後的理由,繼而帶出人文關懷為想死的人帶來一點希望,本季的主題是藉連環殺人案的公式套入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議題探討,藉陳年舊案的重啟調查與相關人的接連死去,揭開埋藏多年的真相。整體表現不如首季,太多顯而易見的劇情邏輯漏洞,外加兇手實在太好猜,不過看到最後一集也明白編導此次設計兇手動機的原因,延續首季結尾失職的父親說服想自殺的女兒挽回人生,這次角色交換,換女兒挽回因失職心生愧疚的母親了,在陳年舊案重啟調查中揭露盤根錯節的腐敗體制,父愛如山母愛如水,再好的警察也會為了自己的孩子走向歪路,因為這是失職的他們唯一能彌補親情的方式。雖然劇情bug超多但還是挺喜歡本次的主題探討,以及透過角色換位延續首季的親情救贖,再來就看網飛會不會再續訂第三季了。
最后一集好拖拖拖 还是第一季好看
什么乱七八糟的..藤冈靛又来凑什么热闹
可看可不看。青少年事件的氛围还不到位,加个可有可无的日本人进来是为了当男几,全是为了给第三季铺路。
好弱智
主要是大boss太可了,比上一季的带感
剧本AI写的吧
与第一季一样,有悬疑,有尺度,有温情,节奏紧凑,而且不断反转,不过还是不如第一季惊艳,一群叛逆离家青年的争执酿成的一场大悲剧,家人之间不只需要爱,更需要理解……看结尾有种要打造成大IP系列的感觉,七大悬案确实挺有噱头,挺期待能把这个IP继续做下去
不好意思但嗑到了考全和李沐
从女歌手被杀,凶手的专业手法就猜到凶手可能是女法医了!最后凶手真的是女法医,这也太好猜了吧?虽然是情理之中,但确实让人失望!好一个病态的妈!第一季是病态的林心如!短评有人问为什么换张脸就能假扮法医,拜托就不能脑补一下吗?萧妈一直陪着女法医到死,难道这期间法医不会把法医知识教给她吗?笨!!!
结尾非常画蛇添足,貌似只是预示着第三季的可能。这个故事推进很棒,每个被害者都以貌似是凶手的可能性出现,虽然看到后面能猜到个七七八八,但整个观看感受很好。本季更注重故事结构,减少了第一季对社会或人性的探讨,虽然也多少涉及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但更多是为情节服务。另外如果有第三季可否给许玮宁一个能更好发挥的人设,感恩了。
不如第一季,有点狗尾续貂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