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一个常识,迪士尼的动画片不会,也不能是恐怖片。
但是,这并不妨碍它变得或显得恐怖。
恐怖的观感,可以来自于古早时期那些堪称半截「童年阴影」的场景,比如《白雪公主》昏黑森林中的仓皇逃亡,《小美人鱼》里乌苏拉的诡异现身,《狮子王》中刀疤的狰狞反目……这些跟场域、角色相关的暗黑记忆,大多直截了当,而且很快就会被象征光明或安全的人事所遮盖。
不过也还是有往深处挖的,像是新作《魔法满屋》,就在心理、社会层面有许多诡奇的流连与探索。
这电影,当然也贴满了「合家欢」「喜剧」这些必备的标签,但拨开表层的符码,判断它是一部非合家欢的恐怖悲剧,也未尝不可。
马瑞格家族的发迹,源于一个悲剧。
那年刚生养三个小孩的年轻夫妇佩德罗与艾尔玛,与其他同乡一块,被侵略者逐出家园。
而当佩德罗牺牲自己,以换求其他人存活的机会时,艾尔玛意外得到了一根魔法蜡烛,让他们可以遁入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仅如此,蜡烛还给了艾尔玛一座充满魔法屋,即电影原名的所指。
这幢拟人化的房子,有点像《美女与野兽》那座被诅咒的城堡,楼梯、地板、闹钟等等,都可以具有生命形式与意识,尽管不是凡人所变。
而且,这降临的神迹,自愿沉降到管家与仆人这种低于主子的阶级上。
以艾尔玛为首的家族日益庞大,因为世代可以承继魔法,他们成了守护者与引路人,在本地的高位十分稳固。
艾尔玛一直强调能力与责任的对等宗旨,惠民之余,也是一种区别于芸芸众生的宣示。
回过头看那年的侵略,结合《魔法满屋》的哥伦比亚背景,完全可以联想到「殖民」。
而在某种程度上,马瑞格家族与当地民众之间,也凸显了权力、武力、知识、资源等方面的不平等,唯一的本质区别是,他们没有以坚定的殖民姿态,去剥夺对方的权益,甚至展开奴役。
但是,为了维系这权重,艾尔玛在获悉魔法屋出现裂纹,烛光渐渐变弱,而他们赖以为生的魔法也在消退时,选择了对内对外的隐瞒与否认。
当女主角,即她的外孙女米拉贝在又一场树立威信的盛宴上指出这点时,使用公关手法瞒天过海的她,就成了这则没有反派的故事里绝无仅有的「反派」。
这种设置其实算是新鲜的。
毕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族中老者就该跟《花木兰》《海洋奇缘》这些故事那样,负责爱、温暖以及包容。
实际上,艾尔玛在电影一开始,即米拉贝即将去领用魔法前,她也是这样的。
没想到事与愿违,自此这个外孙女就成了需要防范的捣蛋鬼了,而她们之间的对立关系,就转变为故事的核心。
从这里开始,一种经典的「公主」模式出来了。
这模式主要有二,其中之一是等待拯救的古典路数,比如《睡美人》《灰姑娘》,另一种则是从《风中奇缘》《花木兰》到《冰雪奇缘》《寻龙传说》,那种愈演愈烈的「反客为主」。
米拉贝必须要去反抗与拯救,才能完成「公主」的使命。
但跟其他人要反抗劲敌不同,外婆构不成她起身抗击的明确对象,尽管那些不妥当的作为就摆在面前。
这就注定了她不会像《冰雪奇缘》的艾尔莎那样,尽管大家都在反抗自身的异类属性,但别人拥抱自己后走向了能量与心智的进阶,她还无法迎来那么巨大的蜕变。
特别是,她还没有办法看到家庭旧制本质上的没落,即便看到了,也不愿相信没落会是必然的终点。
那么这个本就特意设置得相对普通的姑娘,在反抗什么呢?
可以这么说,她起码是在反抗现代人,尤其是现代都市人的精神困扰。
《魔法满屋》的屋子有着最亮丽、温馨的设定,但要说是某种精神牢笼,也未尝不可。
里面的人不只是「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而是在完美泡影下,成了傀儡,甚至心理问题十分严重的患者。
力大无穷的路易莎成天把重担往肩膀上扛,就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隐喻。
她没日没夜地助人,不一定是「为乐」,而是担心自己一旦失去了力量,就不再具有价值,哪怕那份期待,已经过于沉重。
她的姐妹伊莎贝拉方方面面都贴合主流的公主审美,虽然被米拉贝吐槽「公主病」,但是甜美造型加上可以变出无尽鲜花的魔法,收获了外界对她「完美」的绝对评价。
可偏偏就是这「完美」二字,放大了她无处释放的躁动与刻薄。
有一个场景是她在敌对情绪下创造了一只仙人掌。
她惊喜地发现这个不对称,也就是不「完美」的植物,竟也可以是自己的作品。
对照着满室公主粉的花卉,这个终于要容纳进异色的人物,实在有着枷锁内的无尽凄凉,不然,她也不会一头栽向指定的婚姻,甚至在为失去而感到难过,或者说,感到应该要去难过。
她们的姨母佩芭,情绪会左右天气,头顶那朵总是需要花费心力去控制的乌云,就像是一冒尖就要被掐掉的坏心情,对应的,是必须时刻绷紧的私人感情。
在不能外露的态势下,她的女儿朵乐虽然有顺风耳,但是一切秘密,总是尽量去独自消化。
她的儿子卡米罗可以幻变成任何人物,可是,那也不过是一个个躲避现状的驱壳罢了。
最惨的是艾尔玛的儿子布鲁诺,在族中连名字都不能被谈起,一如伏地魔,然而原因不过是他看到了未来。
更可怕的是,他并不是离家出走了,而是经年累月地躲藏在魔法屋的暗角,每天伴着家人的吵闹声响,孤单度日。
在他这里,知识构成了原罪。
而整个家族,或者说他们所坐落的这个世外桃源,就有了伊甸园的意味。
布鲁诺知悉了未来,掌握了魔法可能衰退的讯息,也因此感受到了羞耻,就像乡民所指摘的那样,找他卜过后得知金鱼明日要死,果然死了,那债就是要背到他身上的。
这样的人,注定不能被周遭所容,甚至不能被自己所容了。
其实艾尔玛自己,也是一个PTSD患者。
她这些年所做的,不过是把当初感受到的恐惧感和无力感封锁起来,然后通过身份置换,以非暴力的方式站到曾经对立的高位,进而化身为别人恐惧感与无力感的来源。
不难看到,每个人都有严重的心理障碍,而我们这些现实中人,可以轻巧地在他们身上找到经历与情感的投射。
《魔法满屋》的可怕,就是昭告天下,我们也一直被困在那个房子里。
无形中,艾尔玛构成了这样一个权力结构:她在顶端,尽管并无魔法,但是开宗立派的长者为尊;其下的儿孙,全都要在她明确的法则与界限内发挥价值,但要是越界,或是声张,打破了所谓平衡,那就是万恶不赦;至于两个女婿以及米拉贝这些没有魔法的人,只能在金字塔底下,成为被布施,甚至被怜悯、被警惕的对象。
所以米拉贝在很长一段时日里,一心想要改变这种现状。
不是暴力推翻,而是让自己晋级,脱离底层身份。
于是她决定孑然一身去冒险,查明家中出现裂纹的真相,守护魔法的长生,归根到底,还是要证明自己的价值,准确点说,就是在这个需要完美作秀的体制内的价值。
但很显然,这个价值是很虚的。
毕竟同一屋檐下,这些几乎连灵魂都不敢拥有的人物之间,多的是疏离与排斥。
可以说,这座魔法屋,是封闭世界里的一个封闭小世界,是一个对「价值」有着畸形标榜的公司、职能部门或者社团,或者就是当今社会的逼真现状。
穿行在现代人精神焦虑范本里的米拉贝试图去迎合,那就成了一种蛊惑的行为了。
但是就跟迪士尼其他动画一样,这噩梦般的现状,都是要打破的。
而女主,通常肩负着这个责任。
《魔法满屋》在末尾,有让米拉贝迷迷糊糊地「看清」现状。
她试图改变整个家族的观念,让他们看到聆听的价值,互助的意义,以及解放的快乐。
她是要把精神枷锁这只巨龙给屠掉的,但是还没有动刀,她就为意外伤害到龙而黯然神伤了,而更重要的是,当象征着神秘与权力的房子倒塌后,突然之间,反派不再是反派了。
也就是说,米拉贝在竭力消解自己的边缘身份时,陡然就成了主流的中心。
艾尔玛把她的思想听了进去,「洗白」成了一个仓皇的动作,而电影开始轻飘飘地推向了迪士尼式和解,什么问题都好,有一个拥抱就行,布鲁诺与艾尔玛之间,就尤其敷衍。
我们当然可以说迪士尼又一次在结局处理得仓促。
但是,房子自行重建,如同老一套秩序死灰复燃,哪怕几个角色已经完成了自身思想的启蒙,比如最后合照的不规整,就透露出这种讯息,但是,这座象征旧宗族、旧习俗的房子,依然不会是绝对自由的所在。
可迪士尼是永远不能背叛自身叙事逻辑的,也就是说,无论多大的困扰与仇恨,都要在结尾化解。
《魔法满屋》这个迅速拉拢的结局,就有了一种粉饰太平的刻意。
像是童话故事,非要切掉「永远幸福下去」之后的部分,才好构造一种梦幻的美感。
为什么迪士尼旗下《旺达幻视》里的旺达,在遭遇精神重创后埋首喜剧堆?
道理也在这里。
绝命镇还没有逃出,被控制的人只能笑着流泪。
这套尤其被好莱坞买账的恐怖叙述逻辑,被《魔法满屋》接得稳稳当当,而米拉贝可能连泪都不会流,这样看,迪士尼这回的画面越漂亮,歌舞越嘹亮,实质就可以越恐怖。
那种从“我一定要做点什么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到“你无需向任何人证明,你就是你”的转变,特别是最后家里人歌唱“我们看到了你全力的燃烧”那一段,简直是东亚传统家庭背景下背负巨大精神压力的小孩梦境中都不敢实现然而又期待已久的疗愈场景。
你一心向善勇敢面对不公,好事终将降临。
感动我的地方是casita倒塌时门板和家具跑过来护着Mirabel。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米拉贝的少女。
她拥有很多好的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
1.乐观,能够自我安慰:小朋友们为贝拉贝没有得到天赋而难过时,她没有难过,安慰自己说:“我虽然没有天赋,但这不代表我不好。
2.善于控制情绪:看到卡西达要倒时,没有大喊大叫、慌慌张张。
而是想办法让自己先冷静下来,然后把这件事告诉外婆。
这些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
这部价值腐朽,剧情老套的光污染大片是2021年上映的,当时就看的差点背过气去。
因为槽点实在太多太多了,真的是槽多无口,不稀说它,所以断断续续发过一些挖苦它的广播,但都没收敛成一整篇。
本来都快把这烂片子忘了,结果前几天,看到艾老有条广播(https://douc.cc/3yiOwW )说到,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姐姐通常是做什么都挨骂,不做什么也挨骂,连弟弟的错她都得挨骂。
立刻醍醐灌顶,心想终于找到了《魔法满屋》看得我鬼火冒的核心原因。
先从“不管做什么事,不管谁犯错,都是姐姐挨骂”这个事说起,这个点我自己颇有感触。
我是独生子女——当时四川绝大部分县城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但上一辈一般不是,且在那个年代大家族成员关系比现在紧密,小县城的生活圈子又封闭狭窄,所以表/堂兄弟姐妹之间较大地承担了亲兄弟姐妹的关系。
直到今天我都很少说“我表姐”“我表妹”,一般就说我姐我妹,因为她们确实和亲姐妹没什么区别,大表姐家住我家隔壁,二表姐和我一个班,表妹就在我们下一届,就在楼下教室里,大家天天见。
我这一辈是五个女孩,没有男孩,我是老三。
但这并不能让我逃脱类似重男轻女的家庭中的麻烦,因为我是唯一一个收养的,而我父母在他们那辈里是最穷的,这在一个不那么讲究三观的环境中,大概率就是很坏的兆头:意味着我最有可能是家里地位最低的那个孩子,最容易受欺负。
雪上加霜的是,我父母的性格非常糟糕,窝里横很严重,对外唯唯诺诺,关起门来对自己孩子重拳出击。
所以我们几个孩子相处时,出了矛盾永远是我不对,我挨骂挨打,而表姐妹们几乎不会受责备。
我以前曾以为小孩有冲突时,家长优先责怪自己的小孩,是一种熟人社会里的礼数,因为如果不是太碰底线的错,你一般不能怪别人的孩子,大家都各退一步,一般就能和解。
但后来发现,我的舅舅姨妈们,很少会退一步,他们护着自己的孩子,如果觉得问题严重了还对我大骂,但我父母从未责怪过他们的孩子一次,各打五十大板这种情况都没有,永远是我倒霉。
别说小孩子家不碰底线的小打小闹了,哪怕就是表姐妹真犯了很严重的原则性问题,最多也是看在我真的吃了大亏的情况下,不打我骂我,但作为肇事者的她们一般都没事。
比如有个事说了很多次了,四五岁时,我妈叫我姐和她同学带我出去玩,结果她俩嫌我是拖油瓶,把我直接丢在大马路上跑了,自己玩了一下午。
得亏那个地方离外婆家不是很远,我自己一个人走了过去。
运气差点,我早在那个人贩子最猖獗的年代被拐到不知道哪个山沟里,可能现在生了八个孩子还被药哑了打瘸了。
就这样,我姐都没有挨一句骂。
我们之间的待遇差距可见一斑。
我的事说晚了,现在我们来说大烂片《魔法满屋》 。
里面那个永远在光污染的家庭,不就是这么一个丛林社会式的地狱家庭吗?
女主承担的,不就是重男轻女,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导致子女之间有严重的地位差的家庭里,弱势者承担的常见苦难吗?
女主在这个家庭毫无地位,仅仅因为她没有像其他成员一样,天生被赋予某种魔法或是神力或是whatever根本不是你的自由意志选择的东西。
这和你生下来不带勾勾,就算二等公民,有什么区别?
在这个故事里,你把魔法换成传宗接代的神力勾勾,故事也完全说得通。
在剧里,女主不是被忽略这么简单,事实上我觉得她是在被霸凌,家里一有问题,就是她的错,她做事也是错,不做事也是错,甚至别人的错也是她的错。
当然,她那个舅舅也是这种被判为做人失格的倒霉蛋,什么坏事都没做,但因为是能预言未来的卡珊德拉,大家就把对未来灾难的恐惧转嫁到他身上,记恨上他了——这种欺软怕硬的恨意,其实就是漫长的中世纪里烧女巫的核心动机。
舅舅在家里躲躲藏藏住了20多年,还努力给家里的问题擦屁股,却没人注意到他的存在——没有比这更明显的“大家眼里没你,你做多少都没用”的隐喻了,想到了无数连自己房间都不配有的扶弟魔姐姐。
这不是简单的“受忽视的孩子”,这明明是全家的出气筒,像最上面艾老说的例子里,那些总在无端受罚的姐姐们一样。
当然其他成员日子也不好过,比如女主的姐姐并不爱未婚夫,但要在大家长的要求下去联姻。
她虽然有魔法有神力,但没有逃脱女性该受的罪。
就这种地狱家庭,迪士尼还能让它大和解。
迪士尼式和解,无非就两招:1.大家唱唱歌跳跳舞,就放下怨恨大和解了——今年的《白雪公主》 也想用这招,小矮人在一起吵架了200年,白雪公主让他们唱唱歌跳跳舞,就不吵了。
2025年了,真的。
2.让父权大家长(为了不让这个父权大家长太招人恨,由一位女性担任)直抒下胸臆: “我这么讨厌,这么狠心,还不是为了这个家!
你们要理解我!
” “好的,我们理解!
” 想象我们这边拍厌女家庭大和解,和解关键点是老父亲泪流满面说: “不是我心狠,才杀女婴卖女儿,只是因为在咱这儿,没儿子实在活不下去,没儿子谁都看不起我们,你们也得跟着吃苦,我追儿子是为了这个家,你们要理解我!
” “好的我们理解!
我们来唱歌跳舞吧!
” 哦,在我国,唱歌跳舞得换成给父母洗脚,或是父母子女流着泪干了一杯酒。
真的这部片子里,价值观是糟糕到没有精华,全是糟粕。
我很少用白左这个词,但这部片子真的让我觉得就是那种最蠢的白左:它拒绝承认有些文化就是低下的(如果不承认这点,吃人肉仅仅是个口味问题),有些东西就是错到离谱,必须被彻底纠正,否则毫无出路的,而有些矛盾是绝对不可调和的。
不,它不承认这些,他觉得love is the answer,你们只是没有拿出爱表达爱,有了爱一切都可以和稀泥,都可以拼成一盘菜端上桌。
至于爱是什么,大概是···唱唱歌跳跳舞吧。
这部片子其实还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所以大家不要被这些名头唬住,得奖的不一定好,有可能是因为那年的竞争者在座各位都是垃圾。
之前说的价值观腐朽不堪的漫画《昭和元禄落语心中》 ,其实也得了很多奖。
也说明我们的社会对于这些糟粕,敏感度并不高。
在一个腐臭不堪的故事上,撒点异域文化的彩珠,加点好听的音乐,大家就跟着一起扭扭扭了。
两个片段给我带来一些感触:1.鲜花小姐的完美情结,让她如水仙神Narcissus般自我沉浸。
这个招招手能化出漫天花雨的美丽女子,对女主却处处挤兑。
她是那样看不上没有魔法的女主,仿佛不忽视对方,就无法显示自己特殊,与对方相好,自己就丧失完美一样。
她享受高高在上,同时也受其所累。
她最后忍不住大喊出来(唱起了歌),指尖蹦出个不完美的仙人掌🌵,是她心中的小恶魔。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小天使和小恶魔,我们总想着战胜后者,忽视后者,可是小恶魔也好委屈呀,明明是三个人的电影,它却始终不配拥有姓名。
于是它开始捣乱,制造挫折,都只是想被看见和承认啊。
鲜花小姐终于不再只是柔美靓丽的色彩,她可以是黑色,是灰色,是各种不曾出现的色彩。
「她终于不用执著完美,因为她本自具足」。
2.Mirabel跟阿婆争吵中说了很重的话,之后她意识到,阿婆才不是造成破裂的原因,而是一切美好的开端。
她对阿婆说,「I see you」我看见你了,我看见你失去丈夫,孤苦无助,我看见你紧紧把三个宝宝抱在怀里,柔弱又坚强,我看见你强烈的爱和渴望创造了奇迹,创造了我们。
「我看见你了」是多么感人的话,我懂你的无奈,也懂你的执着,在我面前你不再需要小心翼翼,因为你的情绪我都会小心安放。
爱💕人的能力难道不是魔法吗?
谁说Mirabel不会魔法呢?
每个角色的魔法都有用意。
作为初代魔力者,米拉贝姨妈和妈妈两姐妹的魔法都直接涉及到生存,一个影响气候,提高粮食收成;一个救死扶伤,抚慰与外界艰苦搏斗的人民;至于舅舅布鲁诺的预言能力就像古早的大祭司,代表原始的精神需求,被阴晴不定的大自然所左右的矇昧人类亟需看清前路。
后来生产力水平提高了,经济繁荣,商业发达,预言能力就慢慢变成邪恶的代名词,就像周朝崇尚儒教礼乐,废除了商代求神问卦的传统,《论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于是大力能干的露伊萨成为家里的中流砥柱,能控制花朵的伊莎贝拉则象征着宗教信仰的世俗化——从迷信预言到崇拜颜值。
与此同时带来的问题就是心灵被忽视,人性里消极、阴暗一面不会随着花团锦簇的文明世界到来而消散,大家虚伪得太久,遇到压力硬扛,所以房子会出现裂痕。
就连那个姨妈控制天气的能力也成了鸡肋,她在片中更多是作为一个怪咖出现,像个女巫,但巫术其实是很多现代技术的起源,比如顺风耳就是信息技术;变身术就是演绎娱乐;与小动物对话的那个小朋友就像是科学家,人们对自然不再是敬畏,而是平等对话和谐相处。
但一个集体的领导者总是没有任何魔法天赋的人,而且最好是女性,如同外婆和米拉贝的交接。
上一代童话崇尚的是丑小鸭变天鹅的奇迹,如今的潮流是普普通通才是真。
逻辑上有些不能自圆的地方,比如会预言的离家出走但其实还在屋里,这么多年顺风耳居然一直没留意到吗?
她可是连别人睡觉眼皮打架都能听见……转折有些突兀,比如姐姐一直比较讨厌妹妹,居然一起唱完歌就和好了…还有姥姥的和解什么的也是幡然醒悟…这也太…仓促了吧…还有姐姐不喜欢求亲的前面也没什么暗示啊,求亲的喜欢谁也没有暗示,还没就直接好上了另一个人…啊这不太合适吧感觉太仓促了,很多细节都没有刻画好,角色也不是特别讨喜剧情是一贯的大团圆风格……以及真的是可以说看完预告都能猜完电影的全部走向了不过看完长评,又感觉电影好像确实有政治隐喻的意味…但是不妨碍我给三星,对比《疯狂动物城》这部是隐喻乌托邦,同样是表面一个简单的故事,但是却口碑爆棚。
足以见得本片确实在表面故事上是略有不足的,有些粗糙了。
结尾如果是一家人回归普通人生活也许我会给更高一点的分,但是终究是太过美好童话了。
总结就是图一乐,可以看看。
emm不知不觉居然超出了短评的字数限制……于是就有了我的第一个长评??
(意料之外)
有剧透,慎点。
女主 Mirabel 是大家庭中,除了外婆外,唯一没有魔法的人,虽然有父母的疼爱和家人的照顾,但 Mirabel 却一直得不到外婆的肯定。
宴会上,Mirabel 预先发现魔法屋中的裂痕,并决心拯救大家庭,成为家庭引以为豪的一份子。
拯救家庭的过程中,Mirabel 倾听每个成员的内心,接纳每个人光鲜魔法背后的忧虑和焦灼,鼓励每一个成员成为他们心中的自己。
这是 Mirabel 拯救家庭的方式,也是她和外婆决裂的直接原因。
年轻时痛失丈夫的外婆,以一己之力撑起大家庭和村庄。
外婆拯救家庭的方式则是更加严格的要求每一位成员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和分工,坚持最完美的状态。
这两个家中唯二没有魔法的人,代表着新旧两种家庭的价值观。
外婆代表着抱团生存(survive)的价值观, Mirabel 代表着注重个人发展(thrive)的价值观。
魔法屋的裂痕是两种家庭观的矛盾显现。
魔法屋的倒塌是两种家庭价值观的决裂。
最后,外婆和 Mirabel 在河边的对话也是一种让位和继承。
当 Mirabel 意识到外婆曾经的艰辛和不易,Mirabel 也理解和接纳了外婆的坚持。
外婆放下了肩上扛了几十年的责任,女主作为新一家之主即将开启属于她的大家庭时代。
回想整个电影,虽然女主没有魔法,但女主最大的魔力就是带领整个家庭,倾听、接纳和鼓励每一位家庭成员成为他们心中的自己,成为家庭新的主心骨。
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用老少皆宜的动画讨论新旧价值观的冲突与和解。
整个影片色彩丰富艳丽,赏心悦目。
有宏大壮观的场景,也有幽默搞笑的对话和动人真实的日常细节。
坐在我身边的墨西哥裔老奶奶不时对片中的对话和食物会心一笑。
片中的动画技术也真实得让人窒息,布衣缝纫的质感,卷发柔软又坚硬的发质,角色呼吸时,颈部若隐若现的肩胛骨都让人感到真实又玄幻。
非常推荐大荧幕上观看,值得多刷几次的好电影。
电影画面以及对Latino文化的展示均为上乘,音乐次之。
从电影院出来搜索了一下相关影评,很多高分来自于拉丁文化同源的观影群体,大多认为电影中对Colombia本土文化的展示是很到位的,仅以此评价可以有四星甚至五星,但电影情节的设定和主题的表达却让人不吐不快,也导致最终评分落在了三星。
故事隐藏的主题依然是价值观和D&I,可以延伸到对待精英群体、普通人甚至弱势群体的态度,电影中暗示对不同群体的区别对待可能导致家庭(社会)的分裂和崩塌,但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并没有给出现实的答案,而是将一切交付给了无私的爱——一如既往的乌托邦式HE。
故事情节上主角小姑娘Mirabel和她的祖母之间的冲突以及魔力老宅Casita的突然崩塌铺垫不够。
而中间穿插的Isabel的包办婚姻也很无厘头,因为从头至尾只有在和Mirabel对峙的那一段中Isabel表现出了她是为家庭结婚、表达了她不想做个完美宝宝的想法,前面没有任何铺垫。
对大姐Luisa为什么会忽然失去超能力也没有解释,模糊地用老宅不稳敷衍过去。
那为什么是Luisa而不是别人失去了超能力呢?
而她最后又是怎么重获超能力的呢?
Mirabel在老宅重建后与其说获得了魔法不如说获得了认可,但是她为什么是唯一一个没有魔法的孩子又为什么最终获得了认可却不清不楚,也许是因为她让整个家庭意识到这个家中不是每个人都有魔法天赋吧。
有意思的一点是,预言家Bruno的回归,家人对Mirabel的认可以及对Isabel叛逆性格的接纳其实是管理模式的变化。
以前是按照公司管理的,所以“无能”的人(Mirabel)和带来不稳定因素的人(Bruno)要被冷待或驱逐,每个人的行为都要和business need重合,所以Isabel不能表露性格。
而Casita重建后是按照家庭管理的,所以有了更多的包容性,承认每个成员的能力有大小,允许每个成员有自己的个性。
剧中有一句台词,大意是拥有超能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家人,只看重超能力而忽略家人是买椟还珠。
电影的狡猾之处就在于不管怎么说,Encanto是一个大家庭,彼此间有亲情和爱作为维系和基础,所以家庭模式也更为合理和合适,最终HE。
那么一家已和,可以和天下吗?
走出了Encanto,家人般的爱可以延伸多远呢?
全剧从一开始就抓住了人心,抛出了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问题:作为一个平凡的人,如何面对一个功利的社会,一个追求卓越的结果论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中,那些没什么“天赋”和“超能”的平凡之人想要获得尊重,不被歧视和忽视,几乎是妄想,就连爱心和责任心也会被误解,因为在强者眼中,那些无能的人恐怕总会嫉贤妒能,或是因为长期不被认可,可能会滋生心理问题而沦为破坏社会的扭曲人格。
如此种种,可见凡人想要同等待遇的生活更是难上加难,他们该怎么办,这正是观众期待继续往下看的主线走向。
其实,直到楼塌了、蜡烛熄灭那一刻,全剧的方向都是通顺的,事情发展到了矛盾的最高点。
当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一炬,如何重拾自信,面对自己和现实?
后续的主旨思想也是可圈可点。
譬如,只有极少的“天赋”可以保持良久,大部分天赋都不是不朽的,甚至因环境变化而消失或根本没有用武之地;认识你自己,与自己和解;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无论你是否超能,全世界都在向你追责的时候,唯有她真正在意你有没受伤;一个国与家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人民谋幸福,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谐的生活才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发展只是手段,不能本末倒置。
全局最糟糕的内容恰恰是结尾:尽管平凡,却善良、勇敢、正直、担当,拥有一颗美好心灵本来就是上苍赋予的“礼物”,但这个“礼物”以前不会,以后也不会变成“功利性”的发展成果,它不需要被证明,不需要让坍塌的楼瞬间恢复了魔力,而是应该走出一个功利、魔幻的物质世界,走进一个更加美好的精神世界。
有点无头无尾,魔法的出现如果给一些逻辑,后面更能驱动它消失与重返,会更好一点吧。现在就忽然就来了,忽然就没了,忽然就回来了。虽然也在表达家人的忽视,与爱,但总的来说还是有些破碎。
No catchy songs.
很简单的童话故事,有很多逻辑漏洞但是不妨碍我喜爱它的画面和几个立意。我们总是过度依赖自己的天赋而忘记脚踏实地的努力,习惯已经拥有的一切有恃无恐。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随之而来的是害怕不再被需要,不断升级内卷的压力,如果可以放下包袱休息一会。对于摆布,即使是家人也要勇敢说不。人生就是不断清零和升级的过程,多看多学多经历,做当下觉得对的事,有目标就追逐,有遗憾就弥补,其余不可控就尽量接纳,随性潇洒,不枉活一场。
这啥呀。。。太低幼了,格局也小了。动画还得看皮克斯。
get不到
最後應該結束在沒有魔法的時候,魔法回歸真是太俗套了⋯⋯
故事与《寻龙传说》(Raya and The Last Dragon)很像,区别就是一个在哥伦比亚,一个在东南亚。。。但是主题依然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特别让人们关注那些天生可能有缺陷或不那么优秀的人,也许可以找到其他潜质,继续发光放热。色彩丰富,歌曲热烈,很有哥伦比亚文化特色。
从迪士尼动画工作室第五十部长篇一直追到第第六十部,还是会被逗笑
不和和怀疑就是心里的缝隙,日积月累终究崩塌。迪斯尼脸谱化:心情姐好像贝儿,妈妈好像frozen,大力姐像木兰。很喜欢那首drip drip drip. Para la Familia!
打开十分钟就已经看出毫无新意,仍然是大家庭里看似平庸的主角尝试发现自我的故事,一遍两遍新鲜,讲到2021年还在讲这种故事就很疲乏,迪士尼真是没得拍了。
评论区有的吐槽电影掠夺拉丁裔文化有的吐槽女主和布鲁诺对家族的很离谱。。。但这个强烈的家族观念难道不是对人家拉丁裔文化的真实还原的一部分么。
一天的心情都因为这部电影变好了。🎶我们不提火星哥~
3.5 短评有剧透,路易莎和布鲁诺的mv设计有2D动画时代的感觉挺好
让人难以置信《魔法满屋》居然是一部迪士尼出品的动画电影,在这部动画长片里除了迪士尼。如既往的唯美画风,以及对哥伦比亚的风土人情的体现,电影的内在几乎一无是处,苍白空洞的人物,敷衍了事的情感,都令这个故事失去了迪士尼以往天马行空的奇想,变得无趣而又冗长。
2022年1月9日15:30,北京百老汇影城国瑞购物中心店
感觉主角什么都没说家人就开始confession和自我改变了。没人认真写脚本😕
外教课看的,没劲。
好适合青少年的片,故事略单薄。
永远可以相信迪士尼的动画,剧情普通却充满温馨,动画音乐依旧优秀,《Surface Pressure》这首歌最好听 @AMC Waterfront 22(11/23/2021 晚首映)
意犹未尽。这次的歌曲特别好。喜欢布鲁诺叔叔,好可爱,默默补墙也好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