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疯子!

你好,疯子!,The Insanity

主演:万茜,周一围,王自健,金士杰,李虹辰,莫小奇,刘亮佐,曹卫宇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6

《你好,疯子!》剧照

《你好,疯子!》剧情介绍

你好,疯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七个互不认识的正常人莫名奇妙被关进了疯人院,为了逃脱这七个人费尽了心思:能把“死人说活”的话唠律师马睿(王自健 饰)、出口成章但性格懦弱的历史老师萧乃恩(金士杰 饰)、“混不吝”的记者李正(周一围 饰)、一心只想回家见女儿的兽医韩沐山(刘亮佐 饰)、脾气暴躁的出租司机杨猛(李虹辰 饰)、貌美圆滑的公关莉莉(莫小棋 饰),外加一个失忆了的奇怪女人安希(万茜 饰)。这七个人想方设法证明自己不是疯子,为了逃出疯人院做出了一系列令人捧腹大笑的荒唐事,然而这一切都被疯人院里监控摄像记录下来……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出轨风暴游戏的法则,人间狩猎留爱产后趣事惩罚者2:战争特区三餐物语拜托了!别宠我急速杀阵十面埋伏独自生活的人们昆塔:盒子总动员白衣校花与大长腿之特工娇妻那就是我的世界我的解放日志托尼·厄德曼混世游侠夺命旅行绅士联盟周年特辑黎明行动我的魔法射星快马驰情命运改变者白宫水管工芭比之珍珠公主熊出没·奇幻空间自由意志我是卡尔招笑猫爱·老家

《你好,疯子!》长篇影评

 1 ) 疯的双重含义和无解的孤独

先说不足:电影的几点不足都是剧场到荧幕的水土不服造成的。

比如话剧腔重:开头周一围说话的时候特别拿腔拿调,还有最后饱受好评的万茜的内心剖白,在剧场里是有必要的,但在电影里其实有点做作,因为戏剧的观演关系要求演员不断进行“总结式”独白,台词本身要负担起重现剧情的任务;但是在电影中这种重现是不必要的,本身镜头给的内容已经足够观众去做解读了,全都挨个说出来反倒是画蛇添足。

其次是,本身剧本可能内涵很丰富,但是放到电影里,尤其时间比较短,社会批判转向人生孤独的时候操之过急。

很多地方交代不够,显得生硬。

矛盾爆发之后虎头蛇尾这一点也导致前期的力度不够,关于阶层歧视偏见这些,没有点到。

对于疯子的第一重解读没有完成好。

最大的问题是,疯子的双重解读之间是分裂的。

为什么打三星呢?

因为即使这样,这部电影也很精彩,以上缺点不能够埋没它。

首先是疯子的第一重解读。

七个成年人被当作精神病患者抓入精神病院,在这个封闭的环境中他们需要做的一个事儿就是证明自己没疯。

这个题材很有意思,如何证明你没疯?

福柯说,没有把文明叫做疯癫并加以排斥的历史,就没有疯癫的历史。

所谓文明和疯癫都是社会构建的,是概念的而非实际的。

当他们通过唱歌,合作等行为证明自己没疯的时候,其实已经预先承认了疯癫是存在的,并且在这个封闭的环境中是合理的。

之后的对抗也好反叛也罢,不够就是希望能够得到实际权力掌握者院长的承认,进入到另一个群体——所谓正常的群体。

这个时候“疯”作为一种社会标准,使个人开始异化。

类比文革,可以想到同样一批人为了不成为黑五类而努力将大帽子扣到别人头上。

影评关于这一部分完成比较好。

这个时候的疯子,可以成为和异教徒、荡妇、变态等等相等的概念,因为他们都是人为的被流放愚人船的群体。

这一重解读引出了文明表象之下潜藏的阴影。

随着剧情的升温,“疯”这个构建的概念成为一种武器。

在这个封闭的精神病院里,逐渐产生强者,强者控制弱者占有女人。

一开始是智力的强者,由记者担任,后来是武力的强者,由出租车司机扮演。

强者掌握了资源分配的权力。

决定吃不吃饭,吃不吃药。

睡不睡女人。

尤其是在出租车司机扮演暴力强者的时候,其实是阶层的倒置,律师医生白领这些所谓的中产阶层不得不屈服于底层屌丝之下,是文明面对野蛮的无力。

在这里回应了第一重批判,就是社会构建起来的文明秩序,其实是很脆弱的。

但是可能是准备大反转吧。

在这里用的篇幅很短,所以有言未尽之感。

接着是疯癫的第二重含义,也是让我个人很感动的部分。

个体对于社会的疏离,个人的孤独。

让人很可笑的满足了疯的所有条件:不能正常的同别人进行交流,不能接受社会的秩序,不能很好的参与到社会中去。

于是开始反抗:讷言寡语就需要借助巧言善辩的力量,软弱可欺就要希望变得叛逆硬气,不够漂亮就需要借助女人味儿性感来武装自己,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就要有一个思维严密思想独立的自己出现。

对爱的缺失,对自我的不认可,就需要父亲的爱和老师的认可。

于是人开始异化。

成为精神分裂的患者。

如果知道反思,那么就需要治疗,自我救助,这是本能。

无论念圣经也好,服用药物也好。

都是在进行治疗。

希望自己能够回到,疯的对立面去,回到正常人的世界里去。

最后的和解是一个亮点:或许有很多品质是社会认可的优秀品质,但是不一定是支撑我们走完人生的必要品质,因为走完这一生不一定需要漂亮,博学,善言,勇猛,智慧。

但是一定需要的是能够直面的勇气,和能够走下去的信念。

这是主人格所具备的。

结尾彩蛋很好,让和解变成无解。

但是两重含义的衔接,缺失做的很突兀。

导致前后部分都变得力度不够。

演员很惊喜。

演技基本在线,起码不会出戏。

三星是三点五分。

为什么多打五分?

呵呵。

因为前面刚看完 那年夏天你在哪儿。

对比起来,这片儿真是一股清流啊。

 2 ) 一屋困兽,百年孤独

作为一个还没看过《致命ID》的汉子,一刷时许是期待不高,深感惊喜,尤其是万茜的表演,更感惊艳。

二刷时寻了好些纰漏,评分要比写这篇文章时往下走好些。

原载于《看电影》第718期(封面为《变形金刚5》)。

一屋困兽,百年孤独在由话剧改编的电影行列中,又惊喜地出现了一部能把黑色幽默、悬疑反转玩得风生水起的作品。

《你好,疯子!

》实在够好又够疯。

它知道你想要什么,所以在有限的篇幅里大方地施与,它又知道你触及不到什么,所以在无限的放射中骄傲地炫示。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大抵如此。

像正常人一样疯开篇就是7个人,忽地发现自己被关到了一起。

尽管密室囚禁的作品不少,但这样的设定,还是会陡然生出一种凌驾于现实之上的荒谬感,观众对于电影的想象,也就偏离了现实主义的普遍轨迹。

而《你好,疯子!

》的机巧,正好在于谋篇上的把握,既架构了一个天马行空的舞台去铺排故事,又垒砌了一排严丝合缝的机关去反转现状。

囚禁众人的地方一看就不是什么正经场所。

一个昏暗的老仓库,熏着陈旧的光景,总有一种散不掉的晦气。

兜兜转转把高门一推,绝了,嗅着自由的畅想,结果迎来了身处精神病院的噩耗。

这男女老少济济一堂,慌乱之后一打探,原来大家竟然都不是疯子。

不是疯子却被关到了精神病院,而这一腔疑虑与委屈,即便对着无处不在的摄像头,竟也无处排解。

就像喝醉的人往往说自己没醉,一直嘟囔自己没疯的人,也不见得当真言之凿凿。

于是这些拒绝承认精神出现毛病的人,被一个个抓去电击。

电击完了,还是回到这个可怕的居所里,排查、反思、怀疑,然后似是而非地失心疯。

这是一种公然的侮辱,也是一种秩序的僭越。

《你好,疯子!

》让人看到了集权的可怕,以及荒诞的森冷。

它一开始就在有限的空间里,探寻了权力制度对群体的改造。

律师马睿(王自健饰)说,我要告你。

公关莉莉(莫小棋饰)说,我上头有人。

权力的级差下,在现实中似乎风调雨顺的规则,却又全被轻松改写。

在最高统治的辐射下,所有人必须移除差异化的特点,以保全自身。

记者李正(周一围饰)呛声道,“让一个正常人证明自己正常,这件事情本身就他妈不正常。

”但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他们最终却试图通过“快乐治疗”的方式,向权力机构传达改造信念,以为由此能够蒙混过关。

于是,集体唱歌、齐心跳舞等场面逐一出现,甚至,即便是面对排气扇,也能吟诵出摩天轮的曼妙。

当人不再根据意愿与常理行走,这便可以说是一种疯子的行为。

《你好,疯子!

》从一开始就“心存歹意”,不仅要持续试探所谓的正常人,能够被逼出何等疯法,还要检验群体社会能够在多短的时间内全线崩溃。

7人团体正好模拟了群龙无首到各种集权主义的过程,就像是《蝇王》那般,通过隔绝的体系,把人的阴暗面引出闸门。

可以说,《你好,疯子!

》在思量人性黑暗、失序恐慌以及集权统治等方面,借着正常人本身存在的疯狂,辛辣讽刺了各种极端之下失衡的可怕。

像疯子一样正常《你好,疯子!

》挖出了世相的疯狂本质,却没有止步于对单一情态的观照。

当“事实真相”揭露出来后,它迅速顺理成章地发散出千姿百态的指向,一重叠一重的高潮,让观众见识到了饶晓志这位纵横舞台多年的老手,在瞄准人心这门技艺上有多么老辣的能耐。

毕竟原创剧本经受了多年的捶打,前半部分快意展现的荒唐,在后半部分全都成了充满趣味的包袱。

为何有7个人却只有一盒饭一瓶药,为何安希(万茜饰)被院长(曹卫宇饰)区别对待等等,随着剧情的推演,都有着让人信服的答案。

而更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即便答案层出不穷,却丝毫没有拖慢电影的节奏,更没有剥夺生成更大反转的乐趣。

之所以如此,是各种炫目的技法背后,其实还是在诉说人本身所要面对或经历过的共性状态。

老师萧乃恩(金士杰饰)虽然岁数不小,但面对学生却有种无奈的怯懦;律师马睿似乎在事业上如鱼得水,但道德之间的摇摆比哮喘更让他感觉痛苦;出租车司机杨猛(李虹辰饰)表面上哼声哼气,实则内心自卑作祟……每一个人物都在精短的篇幅内迅速立起,千差万别的背景与千丝万缕的映衬,都是为了让角色在这城头变幻大王旗的舞台上逐个击中观众的内心。

而电影所探讨的终结话题,兴许离不开“孤独”二字。

一场场扰攘,无非因为安希始终挥之不去的孤单与恐惧。

弥补心理的作用下,代表着父亲的医生韩沐山(刘亮佐饰)、代表着闺蜜的莉莉、代表着护身符的马睿等角色轮番上场,如同鸦片般根深蒂固地扎在心间。

万茜极其惊艳的爆发演技,更是充分带动了观众情绪的释放。

在某种程度上,她重返孑然一身的孤绝,让人体验到《头脑特工队》记忆坍塌的创痛,却又给所有独行者注入了能量。

人心荒诞,世事吊诡。

不管结局是春暖花开,还是冰冻三尺,当《你好,疯子!

》以疯狂的形式带领观众走过一段疯狂的旅程后,最伤人又最暖人的,仍旧是正常人所甘之如饴的种种浓情。

 3 ) 结局反转 细思极恐

事实上,这部电影看到一半,结构已经足够清晰了。

并没有多么悬疑,中间的音效效果还是不错的,听得有点瘆得慌。

后期的感情渲染太快,寥寥数语说出女主心声并且得病的原因,没有感觉太感动,过渡的有点生硬。

就结尾的那个彩蛋来说,因为之前有看过一个国外视频。

结局反转是一模一样的,所以没有多大的意外,但我宁愿希望结局是完美的。

就演员演技来说,四分绝对是值得的。

人格的分裂是为了保护自己,试想安西的最后人格是一个精神病医生,那么她已经病入膏肓了,电影对于精神病人和医生的治疗埋下伏笔,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否认自己有病,到暴力点击,证明正常,承认治疗,主动配合。

期间,可以从点到线上细想,安西当时就是从这些阶段经历过来的。

之后,她应该对治疗百毒不侵了,可以反侦探医生的心理疏导,在遇到刺激以后,又会产生新的人格,再进行自我防护。

 4 ) 电影 请别让我脑补

电影有个“电冰箱理论”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就是说电影里有一些小的情节硬伤,在观影的时候因为被整个电影吸引来不及思考,要等到回到家打开冰箱拿东西的时候,才会意识到。

小主以为,这说的是电影其他方面足够精彩,可以片刻掩饰一些小瑕疵。

燃鹅,有些人却以此作为武器,在编不圆的时候,就用这个理论来力证观众是不会注意的,却全然不顾电影的其他部分粗制滥造,根本无法吸引观众。

总之,一切的前提是电影的大结构是没有问题,是足够吸引人的。

年末,有部电影被称为黑马,评论称其改编自话剧,而话剧似乎是“优质剧本”的代名词,是谁呢?

就是《你好,疯子!

》,其原版话剧被称为“2013年最值得看的话剧”。

燃鹅,这部电影真的能够称为岁末年初国产电影的救命稻草吗?

以下剧透!!!

不得不承认,这个剧本确实有较好的故事基础,为了节省大家宝贵的时间,我就不卖关子了,直接还原顺序来讲。

一个女精神病患者,有7个人格,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人格也在增长,他们越来越不受女主的控制,也不再认识女主。

所以女主濒临崩溃,住进精神病院,医生说让其康复的唯一办法是杀死其他6个人格,这样女主就可以出院。

医生用一种手段让7个人格集聚一堂,关在一个虚构出来的精神病院里,借此让女主摆平其他人,女主却下不去手,最后关头跟其他6个人格说出真相,说出每个人格和自己的关系,然后感叹是什么让他们都变了,变得自私自利,最后女主宁愿自杀也不杀他们,于是感动了6个人格,纷纷自杀,女主出院,一派阳光美好的未来等着她。

这样看,故事清晰,主题明确,且是我看过最温情脉脉的人格大家庭。

燃鹅,如果你没有看过话剧,也没有任何预习,在你看电影前半段的时候,你会觉得跟我讲的是两个电影,真的,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而电影的这一部分是它的主要卖点,所有的宣传都花在这上面,七个不同的人,突然被丢到精神病院关起来,他们的目标是要出去。

为此,他们想尽办法,先是想证明自己没疯,然后又想证明自己疯了,随之内部矛盾就起来了,互相残杀,总而言之,整个过程极尽讽刺之能事,似乎在批判社会人生。

为什么我说这部分和后面看起来一点关系都没有呢?

让我们回到故事本身,这个女主要干什么?

作为电影的主角,她的目标是什么?

是要治愈自己,要出院。

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是什么呢?

从后面的剧情推断,医生让她在这个虚拟场景中杀死其他6人,而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让大家庭和谐(这一点仅靠推测)。

不管哪种,在前半场中都没有丝毫体现,女主在中间什么作用都没有起,一直怕得要死。

直到这一轮虚拟游戏结束,开启下一轮,女主似乎才开始想到阻止,可是从医生的话里我们分明感觉到这种虚拟游戏已经重复了若干次,那么女主之前一直都在干吗?

小主以为,电影在叙事轻重上的偏差直接造成了观影的断裂感。

因为这种断裂感,让我在观影的过程中开了无数次“电冰箱”,所以无法投入,后面的煽情根本无法入脑。

还有那段万茜演了32遍的5分钟长镜头,其实已经虚弱无力,可有可无了。

相比什么话剧腔、舞台感,这才是致命弱点。

为了让大家能更清醒地“打开冰箱”,小主请出《致命ID》来比较一番。

都说它俩像,真的挺像的。

《致命ID》说的啥呢?

以下剧透!!!

一个男精神病患者正在接受医生的治疗,他有11个人格(不包括他自己)。

他因为谋杀罪接受审判,马上就要行刑,但是辩护律师为他辩护,因为医生说凶手不是他自己,只是他的一个人格。

所以医生用药物也给他制造了一个虚拟游戏,在一个汽车旅馆,11个人格齐聚一堂,人一个接一个死去,其他的人在努力找出凶手。

最后他们锁定了一个目标,并让最正义的一个人格把凶手杀死了,大家伙都以为成功了,医生带着他离开,然而隐藏起来的真凶出现,杀死了最后一个代表希望的人格,也在现实中杀死了医生。

结构非常相似,前半部分的主体情节是11个人在汽车旅馆里被杀找凶手。

可是为什么《致命ID》不会有断裂感,其一,开篇就给观众呈现了精神病患者的信息,奠定全篇的基调;其二,最重要的,主角在虚拟游戏和现实中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找出凶手,而且,人格之间的关系和情节展开是有逻辑感的;其三,我们知道主角,这11个人格的主人,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会这样,最后凶手为什么会是那个小孩人格,他出于什么目的杀死其他人格,这些都是清晰的,即他的童年阴影,他的母亲是个妓女。

在《你好,疯子!

》里,我们不知道女主到底是个什么人,虽然她一一讲出了每个人格是怎么产生的;我们也不知道女主到底要干什么,到底是要出院,还是要保护她的人格。

没有这一切,我们就不停地在“开冰箱”。

所以,不论之前的话剧经过了多久的舞台洗礼,成为电影之后就要按照电影的规则,不要让观众去脑补,因为他一脑补就会打开冰箱门。

更多影视辣评请关注公号“小主私席”

 5 ) 享受自我=完善人格?

看似“荒诞离奇”的戏码,诉说的却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更是一场修行与自我精神的回归;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安希,曾经都想过要成为自己心中幻想的样子,幻想自己变得如何优秀,如何的不一般,但总有一个“世界”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因为只有在那里我们才可以随心所欲的享受最纯粹的那个自己!

当七个素不相识的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关在了同一家精神病院,当疯人院里意外地发生着啼笑皆非的荒唐事,似乎一切的不可能都在”诉说“着无限可能,然而七个人的不同身份,却成为了这场”意外“的开始,八面玲珑的律师、守旧的历史老师、正义的新闻记者、自卑的司机以及长期思念女儿的外科医生,每个不同身份的人仿佛都在映射着现实社会中的每一类人,而疯人院仿佛就像是我们现实生活的”牢笼“,时常想要使出浑身解数逃出去,但每当即将要离开时却发现曾经一直想要离开的”地方“,或许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影片从上帝的视角记录下了女主角安希脑海中的定格画面,并选取了第三人称的手法给观众留下悬念;在这个狭小的封闭空间里,每个人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然而为了从精神病院出去,他们必须要证明自己不是”疯子“,因此只能选择放弃自己曾经拥有的”故事“,生活在一个只有‘集体主义”的世界里,做着很多人眼中不伦不类的事情;他们为了证明自己没疯,只有选择慢慢“变疯”从而“麻醉”自己:在房间里集体大合唱,跳肚皮舞,在百般无奈之下甚至想出了打架的主意,从一开始的假装打架,到后来的“以假乱真”,再到最后的完全失去理智;当他们发现任何办法都没有效果时,所有人都开始变得无助与懈怠,于是便开始了恃强凌弱的“生存法则”,他们选择用吃药和电击的方法来“解救”自己,甚至提出“快乐治疗”的方法,然而无论他们如何“改变”,却依然逃不出精神病院的“魔爪”。

面对着大都市的繁华与喧嚣,我们在迫于生活、学习、工作的压力时常常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呐喊”与自我调侃,而在影片中这种“呐喊”似乎一直都在被无限放大,甚至于把个体放在集体主义中“演绎着”挣扎与荒谬的故事;当那些“小集体”的美好状态被一点点打破,看似是一种很“残忍”的做法,但却给了每一个角色最好的“状态”;然而有集体的地方就一定会有矛盾,正如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江湖”,当集体“坚信”着利益至上的真理,话语权的出现却总是显得尤为重要,而争夺话语权却是“集体主义”中的一个“弊端”,但也是最具有个人化的情感表达,正如很多细思极恐的事,都不会有一个标准答案,更不会有很多人眼中的“完美结果”。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首《送别》让几个原本没病的人相聚在一起,然而事实上他们并不存在,他们不过只是安希幻想的几个“角色”,她的人格也是因为她的心理需求而诞生,并在她的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我们每个人在遇到困难时都习惯于幻想出来一些“伙伴”,从而得到心灵的满足,甚至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伪装自己,在脑海里把自己变成另外一个“完美”的人,害怕他们从自己的视线中离开,于是将他们禁锢在自己的思想和潜意识里,然而当他们完全把你所占据时,却发现自己已经完全被吞噬成为了另外一个人,那个曾经的自己却早已不复存在。

当安希勇敢地走出精神病院的大门,看似她已经完全康复,实则却是陷入了自己的一个“梦境”之中,把自己意外地带到了一个脱离现实的情境里;当她最后只剩下与大夫两个人在房间时,才是她真正康复的开始,此时的安希终于吞噬掉了她曾经在脑海中幻想的伙伴,以及自己人格中的“人物”,成为了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而她曾经的伙伴却是她生活中最好的“良药”,在她独立之时,看似是与自己的伙伴告别,实则却是与过去的“自己”告别,并寻找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

没有人愿意被关在笼子里,问题是给你一片无边无际的天空,你是不是真的敢要。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栖息地”,在那里可以无拘无束尽情地享受自我,享受着自己心中的那份坚定与独特,“无边无际”的天空看似美好,但却并不是适合于所有人,正如“疯子”就应该待在“疯子”该在的地方,正所谓勇敢地面对自我,并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便是最大程度上对完美的接近。

很多时候完善自己的人格与享受自我并不矛盾,正如在生活中思考与欢笑对我们都同样重要;而在我看来《你好,疯子!

》就是这样一部在欢笑中引人思考与反思的佳作,或许也是导演想要对每一个“疯子”最好的“告白”!

个人评分:10

 6 )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通过友人的推荐加邀请,去影院看了这么一部小众电影,本身对这种题材比较感兴趣,没想到看过之后给我的惊喜更多。

各种飙演技加烧脑的剧情且不提(网上的相关报道都有),仅这种故事题材和叙事风格就让人眼前一亮,一发而不可收拾,全程无尿点,影片结束的时候甚至有种起立鼓掌的冲动,无奈囿于传统,还是没能突破自我,憾也!

请善待每一个人,因为我们都有可能成为疯子,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不破不立,浴后重生。

 7 ) 开头就剧透了,别进来那么快。

在片子中段,我确信这是一个关于人格分裂的故事。

之后,当院长鼓励安希持枪杀死附属人格的时候我最期待的结果就是安希解决附属人格,而院长解决安希(提问:主人格可以被取代吗)。

对于此后一路向北的温情路线一直觉得不够劲道,还好,彩蛋补得漂亮。

片子粗看是不错的,至少全程不走神,但仔细推敲有几点不明白的,如下:1、各个人格的设定不应该那么粗糙,医生不记得女儿的五岁生日,老师不记得班级和学校,的士司机连出了什么车祸都讲不上来,要说记者和律师的人格对专业要求比较高,主人格无法胜任的话,出于对早逝父亲的向往,对学校生活的熟悉以及对的士司机及周围环境的接触,完善他们的血肉是不难的,从小陪到大的人格没理由那么陌生。

2、附属人格与主人格之间的亲密关系会不会因为一个新人格的产生及创造场景而断裂。

院长应该是新的人格,他的出现导致每个人格都不再认识主人格,合理吗?

3、当院长与所有人格碰面的时候,是否所有人格都无法知道这是新人格?

院长这个角色清楚注明了我在专业上的无知,但院长这个角色是电影的灵魂,院长一角让电影的高级感提升了一个级别。

这个角色一直以最正常的状态呈现,同时铺在故事后面,并不彰显,这个角色借七人之力缓缓推进,同时铺在一片温情之下,并不同流。

他高于一切人物,也没有那么简单,他的存在连安希都不知道,他的用心安希未必就明白。

安希的人格冲突是发生在疯人院场景中,这是院长的布局。

安希的人格在安希割脉后都一枪毙命以示结束,这也有院长的暗示,主人格的软弱和善良院长自己分析了,控制安希院长成功了,可以想见,未来安希的躯壳不过是院长的囊中物。

当然,不管片子真实虚幻,在前面剧情的处理上都太多瑕疵了,那些弱智的自证方式,那些诡异的称王称霸,那些莫名的判断解读,都让观众消耗耐心。

最后要说,人类,仿佛宇宙,解读未必坦途,敬畏或许得道。

 8 ) 让摧残与拯救并存。

“让正常人证明自己正常,这就TMD不正常!

” 电影一开场就带观众进入了一个类似于废弃仓库的场景,七个人物没作任何交代就“空降”在这个场 景里。

这样的开场与其说是横空出世,不如说更接近于话剧的表现形式。

一个大布景,表演凌驾于背景之上,无需作过多解释就可以迅速进入剧情中。

同样的手法呈现在银幕上则显得有些突兀,并不是每个观众都能接受这种突如其来的设置。

不过这仅仅是一个很小的问题。

电影前半部分的主体是七个人物,在他们的相互介绍中得知他们从事七种不同的职业,分别是:记者李正、律师马睿、老师萧乃恩、宠物医生韩沐山、出租车司机杨猛、外企公关以及没有工作的安希。

当这七个人发现他们是被关在了精神病医院后就开始想方设法地逃出那里。

而始终贯穿整部电影的这个密闭空间就是他们口中的“精神病医院”。

精神病患者的特征中有一条是:不会发生集体行为,只在意自我。

所以他们就想到用集体行为去证明他们是正常人。

从大合唱、跳舞、做游戏、假装打架再到集体穿上制服佯装出一副“快乐治疗”的样子…… 说实话,还倒真是把精神病演得像模像样的。

你想,正常人谁会对着摄像头合唱《月亮之上》来证明自己正常?

当然做为一部喜剧悬疑片来讲,这几段群戏也算是电影中喜剧色彩最浓烈的部分。

尽管整部片子喜剧成分并不多,但笑料还是有一些的。

比如王自健每次开口说话,故作一本正经的样子,我都觉得仿佛要脱口而出个段子似的。

这些表演多是在人与人之间产生互动,与整个场景和周围环境基本没发生联系。

像是所有的人物只被框在一个画面里而不够立体、生动,场景与人物没能成为一个整体,缺乏电影语言。

一个背景和一群演员就能产生戏剧效果的形式更像是话剧、舞台剧。

演员们的各种表演和情绪都在有意夸大,比如六个人一起拍门大喊“放我出去!

”。

就像是直接对着某一个固定的视角(诸如:观众、摄影机)来完成的行为,而不是真实地置身于某一环境中会做出的自然表现。

七个人展现七种性格,最为突出的是记者李正和司机杨猛。

两个人之间有明确的对峙和相互打伤对方的行为。

只是事件产生的原因和两人暴怒的点看起来其实还挺莫名其妙的,情绪没有缓冲,过渡也比较生硬,非常不自然。

放大的情绪和用力的表演并不能够弥补这个硬伤,这种问题在电影《驴得水》当中也很明显。

电影前一半都在制造假象,想让观众陷入“七个正常人想要从精神病医院逃脱出来”的迷思,到后半部分才明确地抛出“这七个人其实都是安希一个人”的悬念,主体也由七个人变为一个人,实则是在讲述一个多重人格的故事。

剧本为电影搭建出了一个清晰而且稳固的框架,所以整体的完成度还是不错的。

但是对于这样的题材,可能是同类型的电影已经有过太多经典佳作了,譬如希区·柯克的《惊魂记》、大卫·芬奇《搏击俱乐部》还有讲述黑客与高智商犯罪的《我是谁:没有绝对的安全系统》……所以再看这部《你好,疯子!

》就会觉得差距实在太大。

虽然已经尽可能地做足铺垫和悬念,但是电影放了个开头差不多就已经能猜到结局了。

尤其是每天只送来一盒饭和一份药,实在太明显了!

主要问题除了过于接近戏剧的表达方式以外,在场景调度和各种细节上都处理得不够娴熟,七个人到一个人的转变也不够巧妙。

可能是先前的线索本来就比较简单,所以悬疑的部分逻辑性也不强。

电影还剩下最后30分钟的时候,安希重新出现在那个“牢房”,片中的其他人物一个个出现,那是他们还没相互认识以前。

画面倒退回到了故事最开始的地方,形成了一个环形结构,常规线性叙事被打乱。

也是从这里开始运用到了一些电影技巧。

出现在安希幻觉中的精神病院、主治医生的办公室、病房等多个场景的转换也是只会在电影中出现的手法。

那么,人格分裂是如何表现的呢?

万茜在主治医师面前那段一人分饰七角的长镜头就用来立体化这个安希这个角色。

所谓的多重人格,其实没必要从头到尾都表现出一种分裂的状态,有时候做好了铺垫,再用一场戏来证实就足够了。

再像之前除了安希之外的六个人相互之间发生口角,有人强势有人弱势,有人抢着话语权,有人控制欲强烈……等等这些都在暗示多重人格的状态。

而万茜的这场戏是整部影片的核心,也是最明确的电影语言。

欠缺的地方是这场戏的气氛渲染不够足,所以还没到让我为之一振地步。

还有一个让人比较困惑的地方出现在主治医师给了安希一把枪,这设定放在国外电影里还合乎情理,但在国内哪个医生会给病人一把枪?

这编排是不是有点太敷衍了?

就算人家是精神病人也不能这样玩吧。

安希一个人的身体里住着七个人,另外的六种人格伤害她,但也救了她。

电影用人格分裂的精神症状来阐述一个人的孤独,用“杀了”另外六个人格的方式来获得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痊愈,七种人格让摧残与拯救并存。

虽然在技巧的运用上、情绪的转变和转场的处理上都显得比较稚嫩,没能完全驾驭住这个题材,也没有做出能让观众百分百信服的效果,另外六个人格也有种智商比较低的感觉……不过电影至少在表达上还是清楚的,思路和条理还算清晰。

 9 ) 皮相、骨相、众生相

(微博转载,已获授权)电影看完好几天,一直在想着,说什么都觉得矫情。

影评是个很主观的事情。

今年的中国电影中两部真实案件改编的《解救吾先生》和《湄公河行动》叫好又叫座,《追凶者也》和《唐人街探案》能让我再看一遍。

剩下的电影都是在“qnmd”和“cnmd”之间徘徊,包括大热的《废柴梦游记》、《老胡同串子》、《圣母屠村记》和《上古神兽大战中外勇士》。

每当对国产电影绝望的时候,总会有一部小成本电影来救赎,比如这部《你好,疯子!

》除了教科书般的好电影以外,这部电影也是毁誉参半。

有人说是玩烂的人格分裂梗,有人说是低配版的盗梦空间,也有人说是山寨版的神探…说的都对,影评本来就是很主观的事情。

我喜欢这部电影也有我自己的理由。

第一,人格分裂是故事的外皮。

人格分裂,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D),患者会通过自我催眠创造出“替代人格”。

电影主角分裂出七种或八种人格(具体数字取决于看没看彩蛋)。

这些人格对于女主角而言,是保护者;对于男主角而言,是迫害者。

到最后,我也没能确认到底男主角是主人格,还是女主角是主人格。

第二,情节设计是故事的骨架。

电影折叠了第四维,时间。

所有的人格同时存在于同一空间,这意味着主角同时患有精神分裂症。

从主角的回忆中,之前六种替代人格并非同时存在,而是随着病情的加重,替代人格开始同时出现,甚至互相伤害。

这个设计很巧妙,电影不是推理小说,它留着破绽让观众发现,又让观众觉得意料之外的合情合理。

第三,深层意义是故事的血肉。

不管人格分裂这个梗被电影玩的是有多么悬疑,我觉得导演要表现的人性才是故事的核心。

七个人,既没有冷血杀手,也没有高智精英,主角能力的局限性使其替代人格也仅仅停留在普通人的水平。

如果忽略替代人格的设定,电影把小资产阶级的群相刻画得淋漓尽致,自以为是、自私冷漠、屈服暴力、民粹主义…第四,演员表演是故事的精神。

这部电影里,没有一个流量、没有一个大牌、没有一个当红炸子鸡,全是我喜欢的演员。

万茜五分钟长镜头,一人分饰七角,配上画外音,让我想起来她在知乎上的回答“做一个不出名的演员是什么感受?

”。

所有的配角都演技在线,金士杰老师自不必说,王自健都让人忘了他是个相声演员,周一围的装腔做势也是恰到好处。

其实我有好多话想表达我对这部电影的喜欢,可是再说下去就剧透了。

我非常高兴在2016年的最后能看到这么好的电影。

 10 ) 你好,致命疯子!

如果人格分裂题材没有在国外被拍得太滥的话,《你好,疯子!

》这部电影能够称得上优秀。

因为有《致命ID》《搏击俱乐部》《一级恐惧》等珠玉在前(看来爱德华诺顿非常喜欢演人格分裂),这部片子就没有那么能够刺激感官了。

即使如此,一部国产电影能够做到这步,已经难能可贵,它在国内的排片非常对不起它的质量。

上周末在成都发现大多数电影院都没有排片,即使有排片的也就排了一两个早场,只有太古里的百丽宫安排有一场下午3点过的放映。

这让我不禁要问,难道真的有那么多人去看《长城》么?

电影几乎是在引用《致命ID》的套路,通过多个人物的相互冲突推动剧情,用人格分裂来解释制造的悬念,甚至连最后彩蛋里的结局都被我猜得毫厘不差。

人格分裂题材在国内是勇敢的尝试,但是还需要更多的构思与新意。

即使此类题材已经被拍得很多了,我看过《禁闭岛》《搏击俱乐部》,再看《一级恐惧》,依然会觉得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影片,因为他没有沉溺于已有的套路。

但是《你好,疯子!

》并没有做到。

但就电影本身而言,在较小的成本内已经做得非常不错。

因为是由话剧改拍的电影,从场景布置、镜头运用到演员的表演都自然而然地带上了非常浓重的话剧范儿,比如部分台词与表演都带着话剧腔,“肚皮舞”“进化论”的演绎更是完全话剧式表演。

推动剧情的主线任务由记者李正,转到司机杨猛,再到3人小团体……完全是一幕幕的话剧,导演在这方面并没有处理得很自然。

与西方其它此类型片子不同之处,在于这部影片从开始便存在着一种荒诞感。

初入眼帘的禁闭场景给我观感是“电锯惊魂?

”,然后发现这是精神病院的反应是“谁他妈精神病院是这样?

”我给自己的解释是,这些人都是疯子,这是疯子的眼中的精神病院。

但我觉得这是之前的话剧所突出“荒诞”效果在电影中的遗毒,电影一开始是想让观众觉得所有人都是“正常人”,那么场景越正常越像精神病院,才能让人物设定显得正常,然后通过在精神病院里剧情发展,让观众逐渐去发现“不正常”。

影片在剧情推进过程中,对谜底给出了很多细节暗示,比如七个人只有一份饭、除了女主角其他人都拒绝吃药、随着女主角吃了药其他人的冲突变得越来越激烈、女主角一直在试图化解其他人物间的冲突等等。

在揭露出人格分裂这一谜底之后,电影的节奏就显得拖沓了,缺乏给观众一个激灵然后戛然而止的美感。

导演想引用的元素太多,却并没有做到如臂使指。

影片里的宗教元素格格不入,对西方影片的借鉴是要跟本土文化相融合的,在这样一部国产片里面靠西方宗教元素来提升逼格,未免有些画蛇添足。

把女主角设定为一个画家,运用油画来表现她的内心世界和各个分裂出来的人格对她主人格的影响,这是一个很好的安排。

但导演没有能够运用镜头语言,而是靠女主角一一口述其他人格分裂出来的背景,实在有些遗憾。

这是局限于了话剧的手法,但电影明明可以有更丰富的表现形式。

抛去借鉴和引用、悬念与套路,整个电影的核心其实是对人性的揭露,这方面随着剧情可以有很多的解读,甚至有些可以超越导演自己的理解。

以7个人的小社会来隐喻芸芸众生的大社会,以7人推动的剧情发展来影射历史的进程,伴随权力的交替,和善、友爱、理性、勇敢背后隐藏着虚伪、暴戾、自卑、贪婪,这些归根到底都存在于同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但电影探讨的深度还远不够,各人物的表现还可以有更加歇斯底里的部分,如果让各人物相互攻击而死,而不是忽然领悟了对女主角的爱而自杀,电影能表达的上限将高得多。

被关进精神病院的人恰好是7个,再加上频频出现的西方宗教元素,是对应基督教的七宗罪么?如果是,那就是失败的,因为它并没有将这七宗罪系统地体现出来。

总体来说,难能可贵,但路还很长。

《你好,疯子!》短评

「你好,疯子」的差我把它评价为“廉价的差”,因为故事很廉价(抄的)、表演很廉价(尴尬)、特效很廉价。除了万茜在片末阶段有一段独角戏彰显实力派的演技外,其余七个主演基本不会演戏。这里要点名批评金士杰老师,奉献了生涯堪称最尴尬的表演。剪辑混乱,隐藏结局还抄了致命ID

8分钟前
  • 青木瓜之味
  • 较差

形式大于内涵,缺少逻辑闭环。单纯看高能表演cut即可。

10分钟前
  • 蓝霉沉皮
  • 还行

对舞台剧改编的这批华语片始终喜欢不来,虽然剧作方面确实用心不少,也有所谓的深度,然而制作却总是这个样子。过度的表演,台词推动剧情,调度死板,舞台化的场景布置。因为一开始就猜到真相,所以剧情本身也没太多惊喜。不过,万茜的表现确实不错,这个一码是一码。

1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较差

60/100 前半部分的群戏简直是灾难,每个人物好像设置的都个性鲜明,但实际执行中却没有一个刻画丰满的,而且表演生硬,舞台剧习气让场面调度沦为纯粹的背景。但后半部分随着悬疑的逐步揭晓和万茜还算出彩的表演电影被拯救了。

15分钟前
  • SELVEN
  • 还行

导演在结尾处强行给自己加分。从商业角度考虑,导演生怕国内观众看不懂。唯一高明的指教就是,再也不好意思说自己孤独。

16分钟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还行

剧本是非常好的,当年看到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大学话剧排过,以至于电影版有些鸡肋。最大的亮点是万茜一人饰演七角时的演技爆发。败笔是半部节奏,拖沓冗长。不过演员班底是极好的,对于没看过话剧版(且没被剧透过)的人来说应该是极好的体验。

17分钟前
  • 木由
  • 还行

喜欢万茜!她的演技真的很棒!

21分钟前
  • momo
  • 推荐

后面这几个人格其实都是认识安希的,片子开场却都不认识,这么大漏洞,逗谁呢。。。这么个故事,应该有很多其他更好的呈现方式和手段吧。前1个小时真是难看死了。。。

24分钟前
  • 帖拉索伊朵
  • 较差

几个主演的演技撑起了大半,剧本确实还可以打磨。【2017.03.05】

27分钟前
  • 伊夏
  • 推荐

吃了11000演技好的营销跑去看。我惊了 就这?!!!!啥都不是

30分钟前
  • 豆友172104308
  • 很差

不想说有抄袭的嫌疑,女主选的非常成功!那一段长镜头大概5分钟的表演真的绝了!拿奖都是必须的!塑造了人格分裂的世界,最后结尾的彩蛋才是最大惊喜!国产片算不错的了!

33分钟前
  • 鬼 鬼 ™
  • 推荐

万茜演技可以

37分钟前
  • 踢地哥
  • 推荐

话剧改编,多重性格,密室空间的演技表演,算是优秀的国产电影。

38分钟前
  • frontboy
  • 还行

国产电影都能在剧情、人物和表演上下这么大的功夫就对了。虽然人格分裂已经成了商业片老梗,精神病院也成了威权社会的常见隐喻,但是能在国内背景下这样流畅完整的表达出来很不容易,值得鼓励。万茜的表演证明了《柳如是》的成功绝非侥幸。

43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在许多连故事都讲不清楚的一堆国产片中本片的故事算是合格的,但除了万茜以外其他人话剧式的演法总是让人出戏。话剧改编电影应该多把心思花在改编上。

46分钟前
  • kanhi
  • 还行

改编自舞台剧的影视作品,往往富于情节张力。重点在前半部分的社会实验与隐喻。

47分钟前
  • 梧桐斋
  • 力荐

话剧导演能不能不要去拍话剧电影,这是对电影的亵渎。把你想表达的扔一边,先让这些角色学会好好说话行么,让角色正常一点行么。镜头的运动都特么浪费了。

52分钟前
  • 奥特曼和小怪兽
  • 很差

前二十分钟没看到,一帮人神神叨叨,片子也没看懂。全程只觉得女神发型好赞,求同款羊毛外套……

55分钟前
  • 泠风
  • 还行

上来就把观众与角色莫名置于粗糙的密闭空间,不加任何解释说明,刻意营造悬念的同时也增加了疏离感。和《驴得水》一样有空间单一、情绪亢奋、歇斯底里、自扇耳光等话剧腔毛病。万茜飙演技确实厉害,但提出的“众人不识我”问题却并未得到解答。结尾意料之中在审查框架内,也能自圆其说。彩蛋画蛇添足了

56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炸裂的万茜,三颗星全是给她的。

57分钟前
  • 私房歌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