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完整地看完了一回《十面埋伏》,豆瓣评分6.1实在有点偏低。
不说别的,就章子怡那段舞,竹林那段打戏,还有金城武这张脸,还不够香?
还有人说是音乐风光三级片,可是这几段情欲戏其实都挺值得玩味的。
和这部片子本身一样,充满了较量与博弈。
第一次,试探阶段。
随风给小妹找了个小池洗澡假装走远又偷偷折返偷看,本就要使美人计的她自然并不在意。
但一触即燃后,他进她退,两位猎人各怀鬼胎,她说还不信他,他知道时机不对。
第二次,伏兵动真格,他受了重伤。
度过危难后她终于说愿意信他,主动示好,可她进他退。
因为这个时候随风发觉了局势的突变,入不了戏。
知道这场戏得玩命以后,他萌生了退意。
她试探着确认他的心意,他说随处风流的风从不为谁而停。
她佯装赌气离开,实是为了救他一命,但心底想必还是失落,不然不会在随风舍命折返之后露出那样真心的笑容。
真真假假局势变幻中,爱情毕竟还是发生了,在林中绿水边萌芽,在烂漫山花处盛开,在竹网围困生死关头下无所遁形。
和刘在竹林那段也体现了女人身体的诚实,她一拒绝,刘就知道自己要输了,三年的等待,多年的默契,比不过三天陪伴。
爱情果然玄学。
第三次,大家褪去伪装,她冒死放过他。
他们互相确认了真心。
才终于有了唯一一次在山野烂漫处的坦诚相待。
和《色戒》差不多,欲和情相互依存。
微妙的还有雪地决战中的三人对峙,刘要杀随风,小妹则以命相博阻止他杀。
随风为了小妹不做傻事主动走向了刘,而刘为了试探小妹是否真的会为他杀自己而虚晃一招,小妹见状拔出胸口的刀,却也同样没有杀刘。
在这个生死关头,三个人的心意都很明确,随风为了小妹一心求死,刘以命试探,小妹最后则是抱着殉情的念头拔的刀,但也没忍心对刘下杀手。
刘终于还是知道自己彻底输了。
最后,随处风流的风吹过了烂漫山野停了下来,成了随意的风,却无法向前;步步为营的她心被一场大风刮过后,束手就擒自投罗网;处心积虑多年的刘,多年守候与筹谋都付之一炬。
十面埋伏之中,谁能逃出生天?
那就一起逃去山野烂漫处吧。
1:跳舞是硬功夫,我懂的。
2:感情戏要眼神。
详见刘德华霸王硬上弓那段。
3:你们都去爱金城武了,我来爱章子怡。
ps:每次看到让我大呼过瘾的电影都想来豆瓣与众人共鸣,可是每每遇到遮天蔽日的装逼之人,让我一次次挨闷拳。
声色出众的电影,会有人出来说没深度。
有深度的电影,又有人找情节漏洞,尤其是科幻片,总是又科普帝出来乱叫。
就没有人想好好把电影当电影看吗?
我要好好爱章子怡。
除非在有几个红人正面赞扬他某部作品的优点,然后造成跟风,导致路人转粉,黑转粉的局面。
你说有时候是不是为了达到某種平衡,在看到不公義的評論後應該儘量挖掘能唱反調的點來取得某種平衡的趨勢?
張導演的作品,色彩做得很考究,這部十面埋伏在聲音上也非常棒。
希望以後能有一個更好的劇本。
豆瓣上这些个文艺青年,脑子都给猪拱了?
这么好的一部电影,为什么评分如此低,5分!!
我怀疑很多是快进三分钟看完的,或者坐公车的时候偶然听到一个抠脚大汉黑这电影不好看,于是乎你回家打开电脑直接奔豆瓣来吠几声。
我摘录一些精彩的评论。
1,张艺谋,老张啊,你可以去玩摄影了!
2,音乐风光三级片。
3,很黄很暴力!
看得我很惆怅啊,评分时能理智点么?
其实国产贺岁片第一功能就是承受大众的口水,大家都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国产的电影是垃圾,所以甭管怎样先骂再说。
这部电影头顶着年度贺岁片这样带有浓烈娱乐气息的帽子,给人的感觉本身就有点轻浮,所以到底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欣赏这部电影,这是我很怀疑的。
豆瓣的小文艺青年们可能看多欧美的犯罪悬疑片,看电影就是看剧情,如果剧情很简单轻易被他们识破,他们就觉得自己的智商受到极大的侮辱,肯定要把导演祖坟都掀起来数落一遍。
请问,看电影都这么看的?
《十面埋伏》这部电影,剧情不什么样,但我仍然觉得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电影。
国产电影本来审查就很变态,一部电影把政治,情色,暴力都去掉,敢问还剩下什么?
我自问,如果我是张导演我该什么办?
答案是:凉拌!
看《十面埋伏》的时候,我是非常享受。
中国太好河山的精华部分被搬到银幕来了,有旗袍美女唯美的舞姿,有翠绿的竹海,有中国鼓,有飞奔的骏马,这些融合上精心制作的中国风背景音乐、简直是一场美的盛宴,美景,美人,美音乐让本屌丝一炮眼福。
导演对细节非常用心,比如背景音乐很纯,但有几个人看电影的时候仔细的听?
刘德华和章子怡在竹林里ML那段,其实非常唯美,外国那些导演能想到这么唯美的野战?
可是有人却得出音乐风光三级片这样的结论,你说什么办?
就不能用美学的观点去审视?
这样的人就应该去看蜘蛛侠,钢铁侠什么的,看完了还能感动得哭了。
这部电影如果当作音乐剧来看,用美学的眼光看,那是极好的。
换个角度看,感觉全然不一样。
如果带着纯情色的角度看《金瓶梅》,那它就是经典的三级读物而不是中国著名的文学经典了。
其实我觉得,一部电影有许多看点,有的看剧情,有的看演员,有的看画面,有的听背景音乐。
真正意义上的烂片真的很少,我们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光。
1. 天时地利人和2000年代初是神奇的年代。
美国互联网泡沫幻灭、911事件阴霾不去,英国在97年正式将香港主权交还,欧洲大陆一如既往松散而寡淡,而中国却带着80年代以来艺文界可遇不可求的思潮,为世界注入一剂来自东方的新鲜空气。
所以时尚界Tom Ford开启了他开创性的东方性感,而《卧虎藏龙》以后,欧美电影界更是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开放心态,拥抱东方美学。
国内的电影人们,经历了六七十年代的历练、八十年代的交汇,九十年代的雕琢,在千禧年初的天时地利下,亲手写下人和。
如果说李安不是土生土长的大陆影人,陈凯歌有子承父业的先发优势,这时的张艺谋则正好站在这个承上启下的浪尖上,脚踏黄土地,他摄影人出身的慧眼则饥渴地望进中国式文人审美的灵魂,将其电影化。
所以可以看到,他千禧年代的两部大胆尝试《英雄》、《十面埋伏》都不是叙事强的电影,而是借用写意化的精炼主线,突出人物的内心,而人物也不是写实的,更接近于一个理念的象征。
历史背景亦不是为了写实,而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抽象的精神状态。
2. 自我与他我《十面埋伏》里这三个主要人物各自有各自的双重性,背景在古代的故事,却贯穿了现代的精神。
我是谁,我为什么而活,我要往哪里去,我怎么认知我,我和他者的关系,这些经典的哲学议题,都在小妹、金捕头、刘捕头的互动中看到回应。
小妹是一个表里如一的人,但却被身负的使命束缚,金捕头是一个想要表里如一的人,但却习惯于用玩世不恭在江湖中自保,刘捕头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人,他对欲望和占有的执着支配着他一步一步走向穷途。
所以小妹和金捕头必然在奔逃当中互相吸引,显露出各自的真实。
奔逃是一种隐喻,看似只是逃避追兵,但他们不断远离的是那个扭曲黑暗的现实世界,逃往他们精神构建的桃花源,也是电影里隐喻的“山野烂漫处”。
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自我认知,互相看见了彼此,这种真实是人文主义的。
在现实面前这样的真实显得无比莽撞而脆弱,但正因为如此它弥足珍贵,正因为如此金捕头驰骋而去后又折返,小妹本应血刃却选择释放才那么动人。
他们在彼此看见的过程中从利己走向了利他,在利他中又真正实现了对自我的忠实。
与之相反,刘捕头是镜面对照。
他的野心昭然若揭,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对小妹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一种欲望,爱只是一种回忆的假象。
在不断的追逐和算计中,他与真实的自我渐行渐远,从一个爱人异化成江湖斗争的工具。
3. 东方美学导演在片中设置的几次呼应,颇有古文言文中互文之妙,亦给人赋格中对位的美感。
比如,金捕头假意带小妹出逃,小妹目盲以及后来的小妹授命处死金捕头,金捕头被绑双目被蒙上。
又如,牡丹坊里小妹舞仙人跳以及后来的竹林里闻石击声而躲避追兵。
每一个宏大的场面、逃往中的现实都可以在先前牡丹坊里三人的行为中找到蓝本。
梅林茂的音乐锦上添花,小妹与金捕头始于一句“北方有佳人”,最后也在这句歌词衍生出的主题曲《爱人》中结束,而刘捕头的主题音乐则无时无刻不在这宏大爱情主题的背面,带着诘问、恨意、嫉妒和惘然。
4. 片名写到最后,笔者不由地想到,片名“十面埋伏”亦是一语双关。
表面指小妹和金捕头奔逃路上来自官府、飞刀门的追捕,更深层则是指人心难测,人心里的十面埋伏。
刘捕头不甘“我等你三年不及他陪你三日”,是啊,真实永远不是努力换来的,在漫长的等待中、过于执着的追求中,我们离自我越来越远,到最后发现其实一开始只想做风,“随处风流的风”、“随意的风”。
人心这座迷宫里,忠于自我便会在终点与那个注定的同伴会和,无论飞刀横斜、十面埋伏。
这是导演及编剧给观众的一线希望。
从朋友那里得到一段《十面埋伏》的拍摄花絮,很长,有一个多小时。
闲来无事,就看了起来。
虽然这部电影很出名,但是我还没有机会看,看过的人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好,我也没有太在意。
不过这段花絮却引起了我的很大兴趣,原来鼎鼎大名的导演是这样拍电影的。
张导似乎在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故事的雏形,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电影的故事梗概,大意就是古装版的“无间道”。
可惜的是《无间道》播放太早,而且知名度太高。
所以当人们在《十》中看到刘德华原来是飞刀门设在官府中的卧底时,虽然还是有点意外,但并没有什么构思奇特的惊叹了。
故事的梗概有了,张导就开始构思片子的细节了,次要人物应该有谁,景色应该是什么样的。
也许是因为这是花絮中着重要体现的,以至于我已经误会成张导似乎觉得一个电影景物描写和电影演员的知名度是最重要的,而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无足轻重的,似乎我们的观众都是没见过世面的,一见到华丽的陈设和艳丽的颜色就会激动的昏倒。
张导打算请明星梅艳芳来出演这出戏,于是为梅艳芳来设计一个角色。
花絮中描写:张艺谋和另一个人在设计这个角色。
不是先有角色,后找演员,而是先找演员,后设计角色,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我不是影视界的人,是不是所有的电影都是这样拍出来的?
打算在山花烂漫中拍戏,没长出花就在草丛中拍。
拍了一半,突然下起雪来,就在雪地上拍戏。
不愧为大家,已经达到信手拈来,随心所欲的境界了。
记得有一个故事,是说有一个青年人找到一位著名的作家,请他点评一下自己的作品。
作品中有一段描写一对情侣坐在楼门前卿卿我我,情话绵绵。
作家问青年:“如果地点改在公园怎么样呢?
”青年回答:“更好。
”作家又问:“如果是在湖上泛舟呢?
”青年回答:“那就太好了。
”作家严肃地说:“那么这段删去吧。
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是必须而且唯一的。
这样也行,那样也行,它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
”我想写作与电影虽然不是同一种艺术,但是它也是相通的。
都是通过它的描述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
十面埋伏这部电影在拍摄过程中是为了拍戏而拍戏,其中的情节、场景可以随意改来改去。
如果连创作者都没有准确表现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那么观众又怎么能领会它的思想并且产生共鸣呢?
作为一部电影,《十面埋伏》可以姑妄看之。
作为一部经典,《十面埋伏》差的太远。
我是来负责把分拉高的。
十年后第一次把整部片子看完,摄影满分,色彩满分,角色满分,音乐满分,剧情满分。
都满分并不代表我是脑残粉,这部片子放在当今一大堆国产烂片的环境里,绝对称得上是高水准之作。
开头章子怡的一段仙人指路呈现了了华语武侠片里面迄今为止最有想象力和创意,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都觉得叹为观止。
这其实是部武侠爱情剧,三年等待,不敌三天的陪伴,很残忍却真实。
我们也许感动于一个等待三年的人,但是另一个人三天的生死与共却能让人敢赌上一辈子的性命。
我生过病住过院,最艰难的一个月里我得到了一个人的陪伴和不离不弃,和说要照顾我一辈子的承诺,尽管如今物是人非,但那种最刻骨的感动,其实就跟小妹在竹林被围攻而关键时刻有人奋不顾身拼死解救而产生的爱其实是一样的。
最后,刘捕头的刀是为了能与小妹共死,小妹的刀不伤他,却也维护了自己的选择。
谁都执着自己的选择,并且不顾一切,结局是悲剧,只因各为其主,身不由己,也因为谁都有自己的选择,没个选择里面都有甘愿为之舍命的尊严。
章子怡的表演本片是最大的支撑,水袖舞,仙人指路,盲女戏中戏,这些都让人惊叹,真不愧为华语影后大满贯。
张艺谋也许再也不拍古装武侠了,但不是谁都能开创中国古装武侠大片的先河,国师之所以是国师,是有他的道理的
壹我是小妹,三年或许更长情,可我更愿意过上三天风一般的生活,爱自由爱过长情。
我爱的是他对我的绵绵情意,跟着你走,我对他心怀愧疚。
被他所杀,躺在你的怀里,自由和长情我好像都得到了,即使是如此短暂的瞬间。
贰我是刘捕头,三年的情感真的敌不过三天的自由吗?
自由到底是什么?
我只知道我又爱了你三年!
看着你的面庞,我日思夜想的你,此刻却不属于我。
你还在为他求情?!
是我不够爱你还是你太爱他?
我从此再没有心,让它留在这冰冷刺骨的大地里继续温暖你吧。
叁我是金捕头,什么三年三天?
为一个人我决定不再随处风流,停下来,不再随风肆意。
我的命不过如此,你又是为何?
长眠在此吧,自由地和风作伴。
(这是个很难让人理解的情感故事,可是不妨碍我还是被这种抓马的吸引住,大概率还是老谋子掌控画面的能力太强了,后面的雪景可以覆盖情感故事的无厘头和荒谬,赶紧写下这篇影评延长下我在这里面感受到的情绪。
)帅哥如金城武,演啥都行,飒女如章子怡,怎么演怎么美怎么飒。
原载《电影文学》2005(3)。
武侠片,顾名思义,就是以“武”的形式表达“侠”的主题和内容的电影,“武”是形而下的感性的表层,“侠”是形而上的抽象的内核,在一部优秀的武侠影片中,这两方面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侠”通过“武”得以体现,得以张扬。
“武”因为有“侠”作灵魂而显示着扶正祛邪的力量和威力。
如世界上第一部成熟的武侠片《火烧红莲寺》、80年代的武侠片高峰《少林寺》、90年代的《黄飞鸿》、《笑傲江湖》、《新龙门客栈》以及200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卧虎藏龙》等经典名作都是两者结合的很好的典范。
但是,如若这两个层面出现了分离,不管对“武”的表现多么出色,如若不以“侠”为魂灵来统摄,就会出现形式压倒内容时的空洞与不适,就会出现如《英雄》和《十面埋伏》那样一方面对“武”的好评如潮,另一方面对其主题和内容的硬伤被大加鞭答的尴尬局面。
(一) 张艺谋曾说:“在自己的理解中,武侠片和西方的动作片不同。
武侠片是要强调武术的美感、诗意、浪漫和意境。
”[1]在《英雄》和《十面埋伏》中,由于吸收了港台武侠片数十年来的成功经验,再加上电影技术近几年来提供的可能性,在“武”的一方面两部片子做得极为出色。
主创人员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多有创新之处,成为支撑两部片子的最大的卖点,同时也铸就了它们在商业上的辉煌。
《英雄》的画面唯美,武打富有仪式美,深得中国欣赏性的武术“舞武”的美学精髓。
“场景的选择主要是秦宫大殿、赵国学堂、藏经楼、荒郊野外四处,并且没有刻意的制造一些逼真的环境,诸如行人、必要的摆设等,追求的是一种舞台化的虚拟写意效果,而不求客观形似。
故事自始至终弥漫着冷冰冰的杀气,扣人心弦。
”[2]《十面埋伏》在场面的设计上不让《英雄》,在“武”戏上由写意趋于写实,追求兵器相搏的技击效果,场景显得更为惨烈。
首先对“武”所展开的环境极尽铺张渲染之能事。
开场的牡丹坊是极力表现中国文化的场景,主色调是“敦煌色”,美术霍廷霄对此解释说:“主要是红绿蓝三色。
与《英雄》风格不同,《十面埋伏》追求的是写实和辉煌,所以我们把富丽堂皇也做到了极致……意为突出唐代建筑的极度奢华。
[3]牡丹坊雕梁画栋,在长廊华屋中,乐工伶人怀抱琵琶鱼贯而人,四周环坐,歌伎押客花团锦簇,言笑晏晏。
头牌盲女长袖善舞,艳压群芳,以“北方有佳人”和“仙人指路”的歌舞倾倒客人,金捕头醉戏盲女遇刺,刘捕头气势凛然擒刺客……画面的豪华精美极具视觉冲击力,“武”就在这场视觉的盛宴中展开。
高耸入天的竹林,青翠欲滴,阴森茂密。
江湖事虚虚实实,变幻莫测:能困住高手的竹阵;借用《黑客帝国》的“子弹时间”表现出来的利箭、飞刀;敏捷如猿猴的杀手和侠客,在竹林间飞上窜下,腾挪避闪、高空劈叉;竹管利器齐刷刷如雨下……气势磅礴,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山花烂漫处”的花海和丛林中,色彩明黄鲜亮,自由而浪漫的男女一边对付接踵而来的追杀,一边享受着激情荡漾……场面美仑美英,春意盎然。
冰天雪地中,爱恨情仇要通过你死我活来做一了断,两捕头为了心爱的女人,挥刀相向,刀刀致命,铮铮作响的白刃和拼杀者撕心裂肺的吼叫,漫天飞舞的大雪和雪地上的滴滴落下的鲜血,使得搏杀残酷激烈,让人心惊肉跳。
三大主要英文会刊之一《好莱坞报道者》对《十面埋伏》极高的评价:“幕后工作人员非常出色,特别程小东的武术指导和田惠美的服装设计以及梅林茂的电影配乐,各方面都配合得很好。
张艺谋利用了内地和香港的先进拍摄科技和电影人才,把当年武侠大师胡金拴想拍但拍不到的东西全给做到了,演员在美丽的景色中打斗时给人置身于画中的感觉。
此片必会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成功……”[4] 两部影片在场面、武打设计、利用色彩和声音对气氛营造方面深得武侠片“武”的要旨,制作出了堪与好莱坞大片相媲美的效果,这是它们在外在形式上的成功之处。
(二) 张艺谋闸述两部影片的不同时说:“《英雄》是讲侠的精神、侠的哲理,一个比较大的主题;《十面埋伏》就是讲爱情。
一个形而上,一个形而下。
”[5]但是在“侠”的精神的具体阐释上,两部影片都出现了对“侠”文化认识上的偏颇甚至倒错,把“侠”的目的和行为引向了“非侠”,造成了为大多数观众和批评家所一致垢病的尴尬。
“侠”有世界性的共通的地方,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重然诺,轻生死,舍生取义等。
但在不同的民族那里,他们又和本民族的主导文化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已的一套价值体系,如日本的武士道,欧洲中世纪的骑士精神,美国西部片中的牛仔精神,在中国,“武侠是民间的中国梦,是中国农业文明的产物,是中国的现代文明的转型完成之前的古代长期封建时代积淀下来的中国梦。
”这个梦往往以幻想的形式构建一个“侠”的世界,用以对抗来自现实世界的压迫,发泄不满与压抑的感情。
在过去,从记载刺客抗暴的《史记》、唐传奇、宋代的公案小说,从明清一直绵延至当代的武侠小说,使人们对武侠的世界形成了一整套“接受视域”和“阅读期待”。
而在现当代,“包含行侠仗义,打抱不平等品质的武侠电影成为观众要求伸张正义的强烈的社会冲动的宣泄渠道,体现了狭义传统的一种传承方式。
”“武侠电影自有其道德系统。
它吸收了中国传统儒家的一系列道德伦理律令,例如以父为中心的家庭观念,尤其是忠孝双全,尊师重道;同时又有一套道德准则,要求见义勇为、恩怨分明、敢做敢当等等。
”[6]中国的侠文化既和儒家文化中一些道德伦理方面的规定结合在一起,要求侠士有人世精神,济苍生,安社翟、救黎民,以理制欲,为了民族或某一个代表正义的团体的利益约束个人的感情甚至做出牺牲。
又有道家的潇洒与旷达,在许多方面对儒家伦理中过于束缚人性的条律报以蔑视和不尊敬的态度。
总而言之,真正的大侠往往都是不合理秩序的反抗者和合理秩序的维护者,体现着儒家文化克制个人情感的本质要求。
如《火烧红莲寺》中的陆小青、《少林寺》中的觉远、《黄飞鸿》系列中的黄飞鸿、《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新龙门客栈》中的周淮安、《卧虎藏龙》中的李慕白等。
作为一部成功的武侠片,必须对“侠”文化的内核了如指掌,必须考虑到它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必须考虑观众的心理积淀,然后寻找常规之变,随心所欲不逾矩,才能在这一类型片中有所建树。
武侠的世界,是一个在人们心目中虚拟的二元对立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正与邪,是与非,理智与情感,义气与责任都要通过盘根错节恩怨情仇来表现。
武侠片的主题应该是鲜明的,它往往通过正邪双方势不两立的矛盾展开故事,在斗争中,或者由于地方力量过于强大,或者由于主人公情感的失控酿成一系列的错误,经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努力后,正义终于战胜邪恶,理智的重要性再次得到了强调。
《英雄》中,刺客们反抗的是攻城掠地,给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的暴秦,赵国书馆一场戏,突出的表现了秦军滥杀无辜的暴虐。
但是,临到最后,野心勃勃的秦王却在刺客的心目中成了真正的英雄,“邪”的一方不存在了,“正义”的一方就失去了反抗的目标。
无名为了成就其霸业竟然甘心牺牲自己。
具有霸权性质的“天下统一”的主题使得“侠以武犯禁”的抗暴行为自行消解,从而泯灭了正邪对立,化解了矛盾,使得“侠”的意义失去了着落,使“侠”的行为倒向了“非侠”。
这是主题上对“侠”文化的不了解所致。
《十面埋伏》讲述的是一个为了爱情而将责任与义务抛之一边,并相互残杀致死的悲剧,其实这也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悲剧。
影片的序幕用文字告诉了这是一个正邪斗争的故事,当然,以总捕头(未出场)为首的杀手和金捕头应该是邪恶的一方,但是,作为正义一方的代表大姐的冷酷无情却给人的感觉是正义的一方行事乖决,如对冒着生命危险卧底的刘捕头言语冰冷,喝斥责怪,甚至以刀相伤;对以色事人,道德行为欠当的小妹认为理应如此,让人觉得朝廷与飞刀门的矛盾似乎成了江湖上门派间不择手段的尔虞我诈,而非正邪之争,这就使得和片头文字定下的基调相矛盾。
这样似乎给人一种感觉,既然作为朝廷一方的总捕头不分青红皂白,无情的要追杀冒险去卧底的金捕头,那么金捕头忘掉使命,为了和心爱的女人的去过风一样的自由的生活就在情理之中。
而既受大姐冷遇,又遭心爱女人抛弃的刘捕头就可以置两军大战,事关飞刀门的生死存亡的大事于不顾,为了争风去与情敌拼死一搏,结果三个情种都身负重伤,濒临死亡。
显然,影片的是非和道德判断极为混乱,飞刀门对自己的手下如此冷漠和无情无义,很难想象它会是一个为民主持公道的正义之师。
金捕头为情所困,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没有明确态度,(比如他最终也没有反戈,依旧是欺压百姓的朝廷鹰犬,并且在正义和非正义之间连情感的波动也没有)显然是个反角,为情而死就缺乏了让人在道德上同情的因素。
而小妹始乱终弃,再加上动不动就和两个男人激情戏连连,由于缺乏最基本的道德美德,观众在情感上也难以认同。
作为正义一方的刘捕头,飞刀门的冷遇,情场上的失意,是受打击受伤害最大的人,如果他能忍辱负重,为了飞刀门,为了百姓的利益,在大决战的战场上与强敌相搏,身负重伤或牺牲,影片可能还会产生一些悲剧的力量,可惜,他也是一个心胸和气量特狭小的小人物,自己得不到的,宁肯把它破坏,别人也休想得到,最终拼死一战,不是为了正义,却是为了一个道德上乏善可陈的女人,他勇猛凶悍的血肉相搏就缺少了道义上的力量。
不是悲壮的英雄行为,而是可悲的反英雄的“非侠”行为。
影片中的极为张扬的“滥情主义”也使得三角恋故事失去了本来应该有的感人至深的悲剧力量。
87年震动影坛,赢得西柏林银熊奖的《红高粱》也有野合,但这种野合的对立面是压抑人性的不合理的封建包办婚姻,是对不羁的生命力量的张扬。
而《十面埋伏》野合的对立面是传统的被侠义一世界尊为美德的道德,它要求为了正义的事业必须约束儿女私情,因为个人情欲的泛滥必将对正义事业构成极大的危害。
影片本来可以从失去理智放纵情欲而造成的悲剧这方面来建立自己的价值和道德判断,从而通过三人的悲剧来强调以理制欲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对当代社会中让人们饱受折磨的“滥情主义”形成了批判,从而就有了警世的严肃意义。
这样就需要以批判的态度来处理这起三角恋,但是,影片却做得相反,处处以赞扬的态度来对待这场混乱的感情,如刘捕头的痴心,他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整整等了三年! 金捕头由游戏的态度到最后以死相许,小妹为了爱人忘掉敌我,不但要释放费尽千辛万苦赚来的助封为虐的朝廷鹰犬,而且要手刃与自己早有约定的肩负卧底重任的第一任情人!影片最后,极尽铺排之能事,为了使这个让人不舒服的三角恋感天地泣鬼神,甚至不惜让秋日飞雪! 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影片所表现的毁灭了的“爱情”(三日之间,两男一女就象当代新派男女一样翻云颠雨,全然没有“侠”所应有的道德原则,逞称爱情,最多只能算卑劣的泛滥的情欲)。
由于缺乏可依附的道德内容,变成了三个没有操守和信仰的被欲望之火烤焦了的男女的争风,主人公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业绩,近乎后现代社会庸庸碌碌的反英雄们的凭着感官的需要任着性子胡闹,因此编导们设想的悲剧就成了闹剧,最多就是一出惨剧,哪来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
2003年初,张艺谋邀请了十数位年轻作家、导演、评论家新片剧本提意见。
众人直言不讳提出了自己的批评,其中最尖锐的是著名编剧邹静之,他几乎全盘否定了这个剧本每一个人物都太煞有介事了,其实又没什么事![7]其实,实质问题是,编导们对侠文化的本质缺少认识。
(三) 在细节上的处理上,影片同样在情理上和事理上漏洞百出,显示着对武侠电影认识的上的偏颇,犯着一些常识性的错误。
武侠世界是一个虚构的世界,虽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但是由于上千年来的积淀,它本身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符号话语体系,构成这个自足的体系的一系列元素都应该相互制约,相辅相成。
如处在不同的朝代,人物的形象、服饰、言语、用具等就应该是那个时代应该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遵循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可行性原则,否则的话就会成为一个有着解构色彩的后现代文本,如王家卫的《东邪西毒》,它本质上不是一部严格的传统意义上的武侠片,只是借用武侠电影的元素来表达当代人的孤独感受。
如果走得更远点,侠客们虽然着古衣冠,但在言语行为上完全是一副当代人的嘴脸,那么就会成为周星驰无厘头式的后现代搞笑片。
《英雄》和《十面埋伏》显然无意成为后现代的文本,那么,以严格的武侠片的标准来衡量,它在对白、服饰道具、造型以及时空转换上就存在着一系列与武侠片不相称的元素。
就对白而言,如果武侠影片倾向于夸张,赋予侠客以奇幻色彩,那么,对白总体上就要倾向于典雅和半文言化。
如果影片倾向于客观和写实,那么对白就要有个性,和每个人的出身、文化教养相联系,因为这类电影中的侠客总是凡俗气息较浓。
在写意味较浓的《英雄》中,几位身份高贵,文化涵养较高的侠客操着半文半白的有着现代味的语言当然就是一大失误,典型的如秦王的“寡人要率领秦国的军队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土。
”这个“大大”二字,不但当代化,而且完全是大人对小孩的语气,怎么也不能和一本正经的谈论国家大事的秦王相联系。
还有飞雪常说的“我心中有你”、无名的口语“为何”皆是不伦不类语言的典型。
而在写实味较重的《十面埋伏》中,前半部分对白的典雅,后半部分直白,明显造成了风格的不统一。
另外,刘捕头和小妹重逢,刘捕头倾诉道:“三年来,我独自一人,无时无刻思念着你。
”台词明显忘了否定之否定才是肯定,生生把意思说拧了。
这些都使得人物的对白成了一道栅栏,它阻碍着观众进入“期待视域”中那个“侠”的世界。
在服饰道具上,《英雄》中出现了柔韧的打在飞雪的身上乱颤的剑,而在春秋时期,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这种兵器根本不可能出现!而用青铜制作的兵器都是以宁折不弯著称的。
在《十面埋伏》中,那种弯形的飞刀在宋以后才有,在唐朝也不可能有。
片中章子怡所穿的一套戏服并非唐朝服装,而是清代“旗服”。
这套看似“华丽”的服装已经完全脱离电影的历史背景,甚至达到了“张冠李戴”的地步,因为其“立领”和“对襟”款式直到清朝才出现。
时空的转换上,《英雄》中,秦宫大殿、棋馆、赵国 书馆、黄叶林、九寨沟、敦煌的荒丘野外、藏书阁这些地方的时空转换就让观众伤透了脑筋,但由于出自无名的主观讲述,尽管离奇突然,但是从时间上还说得过去。
但在《十面埋伏》中,时空转换就显得仓促突兀,甚至于理不通。
如追杀途中,镜头一转,乌克兰秋景就到了 四川夏日竹林,从光线和色调来说不太衔接。
尤其是最后,这边官府人马举着刀枪在郁郁葱葱的竹林里合围,那边草地上早已漫天飞雪,深可没躁了,怎么看也不是一个季节。
就侠的气质与造型而言,《英雄》中的侠客是贵族化精神化的几个大写的英雄,所有角色单一混同,是简单划一、相互替代也无不可的符号。
而到了《十面埋伏》,人物不但没有个性,而且连名字都成了问题,两个捕快分别跟着饰演他们的金城武、刘德华被称作金捕头和刘捕头,而章子怡饰演的侠女干脆就叫无名无姓的“小妹”,简直比没有个性但是有着不像名字的名字的长空、无名、残剑、飞雪、如月更退一步。
而从名字到形象没有任何独特个性的侠客怎么能是个有生命的英雄,无非一腔没有灵魂的躯壳罢了。
结语 张艺谋抛弃原先做得特别优秀的用原著改编的艺术电影的路子,勇于挑战自我,进军不熟悉的武侠电影,其创新精神堪为人之楷模。
而且,他将自己从艺术片获得的一些经验带进商业片,使得武侠片在形式上焕然一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面貌。
加上宣传和明星效应,《英雄》所创造的高票房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神话,而《十面埋伏》也再造辉煌,制片人张伟平说:“北美发行权卖了约1.15亿元人民币,日本发行权卖了0.85亿元,二者相加正好2亿元,而《十面埋伏》的总投资是2.9亿元,可以说影片还未公映,已然回本大半。
如果能达到《英雄》的国内票房2.5亿元,再算上海外其他地区的发行权收人以及所有音像版权收人,《十面埋伏》肯定大大地赢利。
”[8] 作为两部面向市场,向商业化转型的作品,张艺谋对武侠电影外在的形式方面的想象力的超凡出众,但对其内在的文学特征明显没有掌握。
有编剧一针见血的指出:“从《英雄》到今天的《十面埋伏》,张艺谋在故事上的贫乏是显而易见的,他今天的电影支撑完全是靠画面以及今天他的电影地位以及强大的明星阵容。
"[9]相信如果他的剧组如果能对中国“侠”文化做一个深入全面研究,在剧本的情节和细节上多加推敲,避免一些常识性错误,他以后的武侠电影自会是另一番风貌。
(作者系苏州大学文学院2002级博士生) 编辑:婷婷[1]《十面理伏》制作手册之谋YULE.SOHU.COM2004-06-28来源:新京报。
[2]杨晓林《形式压倒内容时的辉煌与尴尬—尘埃落定论<英雄>》《阅读与写作》2003年第7期.[3] 《十面理伏》制作手册之怡YULE.SOHU.COM2004-06-28来源:新京报。
[4] 《十面理伏》制作手册之喜YULE.SOHU.COM2004-06-28来源:新京报。
[5] 《十面理伏》制作手册之谋YULE.SOHU.COM2004-06-28来源:新京报。
[6]郝建《电影类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318页。
[7]《十面理伏》制作手册之谋YULE.SOHU.COM2004-06-28来源:新京报。
[8] 《十面理伏》制作手册之喜YULE.SOHU.COM2004-06-28来源:新京报。
[9]编剧陈燕大胆放炮张艺谋十面理伏“营养缺乏”YULE.SOHU.COM 2004-06-28.
连环套,不只是一个卧底,追捕与反扑;在情感处理上,也是连环套。
官府要剿灭飞刀门,不惜让捕快只身劫走小妹,只为找到飞刀门所在;岂料另一捕快却是飞刀门潜心暗藏3年的卧底,官府的围剿最终的结果虽然在片中没有交代,但是一方有备,另一方毫不知情,胜负之分已经明了。
至于小妹,3年与3天,时间长短不是问题;真正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人,时间长短又何妨?
于是我们在最后看到了两个男人疯狂的对杀,毫无章法,也没有章法。
最终的结局是,谁也没有拿到胜利。
从传统经济学角度来看,这次官府“内斗”的收益为零,因为两个捕快注定都要毙命,官府与飞刀门的火拼也会让双方都元气大伤。
但是从超边际分析的角度来看,金捕头是唯一的赢家。
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并且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色彩的选择当然一直是老谋子的长项,这一点并不例外;配乐方面,做的当然也不错,尤其是“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这首曲子流露出淡淡的忧伤,几乎是整部片子的基调。
国产片做到这样,已经不错了。
如果梅艳芳来诠释,或许比宋丹丹大姐更合适。
《卧虎藏龙》跟《十面埋伏》我放一起看,张艺谋真的差李安两三个台阶。差不多量级的演员,刀光剑影上差了不少,摄影上没有特别突出的,我个人感觉败在李安的调度上和好莱坞的拍摄团队。故事内核太像了,文化与社会,对个人的残害与束缚。老谋子做得不深,李安藏了个文本,这个高明的地方。章子怡没有了李安镜头下的欲望,取景也没有现实的一些奇观加成,包括洗澡的那场我觉得也是借鉴了李安啦,还有金城武的人物性格。蛮失望的
小时候当三级片看,后来后悔了
画面色彩很棒,章子怡的舞蹈也好看
章子怡很漂亮~章子怡那段舞更漂亮!~
为了评判演员的诞生而重看这部电影,我觉得凭借开头的那段舞,这电影就不该低于4分
为什么这么低分? 怒打五星 多好看啊 章子怡多美 金城武多帅 刘德华演的多好 花花绿绿的颜色多动人
比英雄黄金甲好点,但是依旧商业化痕迹过重,看着挺做作
5.8分?!这样的摄影?这样的音乐?这样的章子怡刘德华金城武?这样的舞蹈?这样的风景?metacritic上肖申克的救赎只有80%十面埋伏89%啊?!给个七八分还可以接受萝卜青菜各有所爱?5.8分是有毛病嘛
色彩、美學運用是至今看過所有武俠片的極致,張藝謀在色彩上的運用已經是美的巔峰展現了,但也就是因為畫面已經美到超脫世俗,視覺上的美便也顯的劇情空洞無比,情節小家子氣,李安對《臥虎藏龍》的細心就在於江湖的博大精深,藏著一個情字,然而張藝謀的《十面埋伏》在諜對諜、無間道情節中,逐漸讓情主宰著情節推動,從而便失去了以劇情來推動情的戲劇張力,最後也只剩下狗血了。但撇除劇情來看,張藝謀對色彩、美學的高度經營,配合周遭景物色彩的點綴,著實令人瞠目結舌,竹林戲無疑致敬臥虎藏龍,很驚訝竹林戲的衣著配色可以這樣運用,看完才意識到《尚氣》的開場竹林戲其實也致敬了老謀子的《十面埋伏》。章子怡的美在這部來到了巔峰,完全是傾國傾城的美,無庸置疑,金城武和她搭配,情節在怎麼像A片都看的下去🤣,武俠片色彩美學教科書典範。
两男争一女,最后还决斗的狗血剧情,随时随地都想滚床单。。。看得无语,难怪从来提到这部电影的时候,只提章子怡的两支舞,绝口不提电影的剧情,因为太烂了,三星给那两支舞和实力派的演员们
纯粹为了找个地方吹空调睡觉才看的。。
企划(选题与人文价值):5分/10剧作:5分/10演出(导演手法与调度):8分/10表演:7分/10艺术指导:9分/10摄影:8分/10剪辑:7.5分音效:8分配乐:8分
细细想来,真的没有想象中和第一感觉那样烂到透,三个人的关系之间的对比也是很有意思的设定……但真的,整个整个故事都狗血得要死,何必要在没人的情况下也演成那样呢……呸![某教室]
有的电影在结尾惊艳到我们,从6分升到8分;有的电影在开场10分钟就给了我们甜头,保底8.5;还有的电影,尽管剧情平庸,但画面、摄影、表演可谓惊艳,却因为开片1分钟跃出导演:张艺谋,而让评分乱了方寸。本不该这么高的分数,但也不该落得5.7分的下场,两个不该交融,妄还十面埋伏一个合理的评分。
国内评论者对张艺谋真的是有一种病态的恶意。
6.0/10 分。IMDB 7.6 分,咱们豆瓣才 5.7 分。。。汗一个。。。好多年前在电影院看到,看到某人怎么死也死不了的时候,大家都在笑。。。
第二遍终于捕捉到了张艺谋精心设计的每一个笑点:“跟他走就要死”、“三年来,我无时无刻都在想念你。”、“拔了刀就会血脉喷张而死”(还有很多)……一个曾拿遍三大电影节大奖的导演敢于将自己深厚的文学积淀毫无顾忌的奉献给大众,勇气可嘉!
十面埋伏的子怡真的惊为天人一曲舞蹈堪称完美每次看都能惊艳我无数剪辑子怡总是最出彩的
华丽丽的色彩。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哈哈哈哈哈,尼玛的章子怡被砍了一刀倒地半天哪能原地满血复活了啦,则编剧额脑子么,像被驴踢过一样额。槽点多如满天星,看完根本伐好组宁。则片子太有劲了,绝对是垃圾中的一泡无&gt;O&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