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神话对自由意志、自主性和制度客观有效性的推崇和高扬,是在宗教衰落后仍然对其虔诚的信条趾高气昂的穷追猛打。
观影中,我总是想以现代文明的规范来调和男主角无法抗拒的暴力的性本能同他内心深处坚定的道德羞耻感。
但自由和意志却是两个生来就冲突的范畴。
性是本能,那么性就是最基本的自由;但意志本身之意却是指克制和隐忍。
性本来不需要过多的克制,但由于在本片中性和男性的强势暴力(不知能否同归属于本能)媾和在一起,就只能用意志来限制二者。
比如芬兰电影《纵情欲海3》,没有强势暴力的女性如果有性瘾症,最多只沦为一个荡妇尔耳。
但很明显性瘾加男性暴力就必然催生出强奸犯。
如此一来,披着疾病的外衣,最主要的或者唯一的冲突就能深刻集中在男主角个人身上。
本片几乎没有任何宗教场景,无论男主角如何困惑挣扎,他向体制求助、向爱情求助,但从未向宗教求助,他完全将本能与道德的挣扎划归在自己的内心意志当中。
我想说的是,从亚当和夏娃开始,性本身都携带着浓重的原罪性质,既然是本能,就是人本质的固有属性,就不是个人能承担的东西;同样不管是性的泛滥,还是性与暴力联合作恶同个人道德操守之间的对立也不应当对位于自由与意志之间的关系。
创作者从一开始就察觉到自由与意志之间难以两全,但他打出freie wille这张牌,就是讨论是否能有“自由的意志”这样一个范畴。
但与宗教的原罪处理方式非常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将“群体”所在的位置弱化为男主角与“他者”之间的往来。
也就是说,不再是一种众生平等,唯上帝高高在上与每个人对话的群体信仰;而是上帝死后,整个世界以男主角的心理遭遇为中心,不断的插入友情、爱情等他者对个体道德行为的干涉和影响。
如果男主角生活的世界一直以来只有晦暗和冷漠,他就会毫无顾忌地放纵自己的行为;但事实上他却不断的感受到外界的道德和情感压力,不断的受到自由和意志冲突的撕扯,直到最后自己筋疲力尽。
创作者明知道这样的冲突即使是这样三个小时的电影也难分胜负,但他仍然非常任性的想要宣称自由的意志是存在的,比如在电影的结尾,他无非就孩子气的想说,男主角的自杀是自由意志的体现。
在经受体制、友情的关怀和爱情的温暖之后,终于可以实实在在的做一把自己的主。
自杀,即把握住了天赋的自由,又维护了个体意志的尊严。
但严格说来,我并不认为自杀是自由意志的体现,所谓自由的选择,就好比你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你向左走也行,向右走也可以,但生和死对人来说却有终极意义,你选不选择死,最终都会死,选择自杀就是选择早死。
就是没有往左走,也没有往右走,直接在十字路口挖了一个洞钻了进去,然后说,你看,哥还有第三条路可走。
如果放弃选择也是一种选择那我便无话可说了。
与自由相对的是禁锢,选择了自由就是需要不断地与禁锢自由的东西做斗争,如果放弃了斗争也就放弃了自由。
自杀这种事儿和自由、解脱之类的毫无关系。
这也是基督教早就规定好了的,除了人类在性上的原罪色彩,基督教明确的禁止自杀,也是告诫世人,自杀根本就不能让你解脱,因为你没有虔诚的等到末日审判的那天。
你要不断的在自由和意志之间斗争,直到审判的时候,上帝才会告诉你,你是一个自由的混蛋,还是意志坚强的傻瓜。
这片子探讨的问题很尖锐,一般电影观众想来会非常讨厌这片子,强奸本来就是个尴尬话题,大家在生活中都避之不及,到了电影院(或者电脑前)还被逼着直面这个尴尬,未免会有不适。
片子开头的镜头非常冷酷,那个受害者前一分钟还在悠闲的骑单车乡间小路,后一分钟就一个陌生人打得头破血流,不成人样,蜷缩在地上动弹不得,还要忍受随后的强暴,而强暴导致的生理快感会让受害者整个下半生都与羞辱为伴。
男主人公在这个场景的眼神非常逼真,传递了那种反社会人格的暴戾与残忍。
后半部分过于煽情,对男主人公的痛苦过多的渲染,实际上,他还是一个人渣,不值得花费这么多镜头来表现他的矛盾。
全片节奏太慢,太多不必要的镜头,导演似乎剪切的时候不太舍得动手,我觉得可以压缩1/3的长度。
很奇怪为什么有人把《自由意志》归类到色情片里了。
这是一部值得深思的电影。
看完你的第一感觉绝对和暴力色情无关。
而是忍不住要站起来去看看镜子里的自己,是不是灵魂深处也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或者罪恶,或者丑陋,或者苍白,或者惶恐不安,是否和自己达成了和解?
在娱乐至上的社会,这样难得一部清醒的片子,是值得花时间去欣赏的。
作为一个女人,我当然不可能同情一个强奸犯,所以在看这部电影开篇就冷酷无情的把强奸的场面展现给观众的时候,我很感兴趣的想到的是,接下来它到底想要说什么。
很显然,它不可能是讨论“一个强奸犯是怎样养成的”这种社会问题,如果是这样的,那么这个故事不应该从这里开始讲,这样的讲下去,所以我在看过电影之后,又找它的资料来看,才发现这部被中文翻译成《纵欲》的电影,它其实叫做《Free Will》又被翻译成《自由意志》,这让我想起我一年前最后一次做《普鲁斯特问卷》,其中有一道题,问的是“你最恐惧的是什么?
”我当时的答案是:“不能自杀!
”,我每隔几年就会做一次普鲁斯特问卷,每次给出的答案都会不同,但是这一次,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知道它不会再更改了,一直到死为止。
2007年的大年初三,我的父亲在老家的医院里去世,在去世之前,他有三年的时间都卧病在床,不能喝水进食,无知无觉,浑身插满管子,吃的东西要靠家里人磨碎了用注射器通过鼻食的管子推到胃里去,人们随随便便的翻动他,就像翻动一袋什么东西,你不能埋怨他们心里没有敬意,很多事情只能如此,我心里很难过,比后来看到他去世还难过,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想要活下去,但也只能如此,反正他也没得选择。
后来我就开始想人的身体这个东西。
想想这一辈子,我们都要伺候它,照顾它,努力在赚钱给它买大房子住,饿了要喂它吃饭,渴了要喝水,需要的时候还要做爱,怕它病,怕它累,怕它老,它没完没了的要这要那,满足了它,快乐只有那么一点点,而且稍纵即逝,但如果不满足,人就会变态。
而这一切,并非我们本来想要的,我们没有要求生到这个世界上来,我们没有要求要被困在这个肉身里,没有要求过把自己生的美或者丑,胖或者瘦,健康或者疾病,但是我们却就在这样来了,而人生,这莫名其妙的舞台,一旦登场了,却不是那么轻易就可以退场。
《自由意志》中的里奥,可以作为这件事情最极端糟糕的一个范本,做为一个性欲亢进的精神病患者,他的身体里住着一头凶猛无比的野兽,他无法驾御,却反被这野兽驾驭着四处害人,他残害妇女,打她们,在滚烫的炉子上扒光她们的衣服强暴她们。
假如他只是个为了肉欲活着,什么也不想,完全没有人性的白痴,混球也就罢了,但是他偏偏又并不是没有灵魂,没有爱。
他从精神病院出来,想过正常人的日子,吃医生开的药,一丝不苟的工作,老实过日子,没有什么朋友,不敢接近女色,努力克制自己,和身体里的野兽做斗争,有一次,他甚至已经闯入了陌生姑娘的家,又活生生的自己从罪恶的边缘拉了回来。
平静的夜色里,没有人会知道一个男人内心深处压抑而克制的痛苦,没有人知道时刻苦苦挣扎在崩溃的边缘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那一刻,我看着这个男人绝望而孤单的表情,在某个瞬间,甚至忘记了他所犯过的罪。
吃药没有用,爱情也许有用,找个女朋友,过正常的性生活,有正常的发泄渠道,这是朋友给他提议的解决方式。
当奈特西出现在他身边。
两个同样被上帝遗弃的孩子终于找到彼此,他们坐在教堂里,在上帝面前,听着圣歌,互相看着,安静的哭泣。
那一刻,阳光撒满屋子,我几乎相信,人生的这么多苦难终究是可以得到救赎的,平静幸福的日子就要来临了,或者说,如果有人相伴,至少一切会好一些,而事实上,他们也的确过了一段相濡以沫的好日子,散步,购物,做爱,相依为命。
然而,当里奥看到耐特西一次很平常的朋友聚会之后,他病发了,他的愤怒将他燃烧,又一次袭击了一位偶遇的女性。
吃药是没有用的,爱情也是没有用的,那个叫做欲望的东西,它一直在他的身体里,而这一次,他终于知道。
压抑自己的欲望不去做爱,不和人接触,最后压抑会让他崩溃,身体里的野兽它要吃人。
和人接触,和人相爱,却又因为太想爱而受到伤害,那欲望被激怒起来,它还是要吃人。
幸福近在咫尺,然而他却得不到,他对奈特西说他恨她,其实他恨的是自己,是这样的生命,因为他终于明白,他被囚禁在自己的身体里,活在自己的地狱里,一辈子也不得解脱和自由。
很稀嘘,看着那张饱受折磨的日耳曼民族的脸,再看看耐特西去拜访那个被他残害过的女人的样子,你如何能原谅他对那些女人犯下的罪。
但又如何能不体谅,他和每一个人类一样所受的苦。
这不是他想要的人生,不是他想要的身体,也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但是他无能为力。
直到最后,他终于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将刀片长长的,深深的划入自己的动脉,坚决而有力的不留一丝余地,奈特西说,“把刀片给我。
”他说,“不。
”这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一句话,一个字。
相对于他度日如年的活来说,他的死很快。
死在奈特西的怀中,这是电影唯一的一点点暖色,他终于等到了至终都没有抛弃他的人。
当曙光来临的时候,只有两个人还留在的沙滩上,安安静静的,听这世界的声音,海鸟的声音,波涛拍打着海岸的声音,我想起弗里达在她的日记里留下的最后的话“我希望离世是快乐的,我不愿意再来。
”他终于自由了!
这不是关于一个强奸犯的纵欲的故事,而是关于活着还是死去的故事,是关于死是人类最终唯一能做出的自由选择的故事,因此他的片名才被叫做《自由意志》而不是《纵欲》。
我想起有人曾经告诉我,因为生命不是我自己给予自己的,所以我没有权利结束它。
可是,为什么?
为什么我没有权利?
为什么别人有权利来决定我的生死,而我自己却没有权利放弃这个硬塞给我的叫做生命的东西?
谁又给了你权利来对我说这样的话?
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我们生下来就按照别人给我们规定的游戏规则进入到了社会养成这个游戏里。
卑微的,可怜的活着,如果我们懂事,乖,听话,就可以活下去,如果不,就终将被处罚。
所以,你无法决定游戏规则,那是上帝的事,你甚至无法决定你身体里的欲望,很多人以为放纵欲望是一种自由,其实那也只不过是做了自己身体的奴隶而已。
而事实上,你从生下来,唯一能够凭借着自己的自由意志决定的事情就是——拒绝再玩。
生命,正因为可以结束它,才变得可以忍受的吧。
这一个终极选择的意义,并非是你最终去选择自杀或者活下去,而是这个选择一直都存在本身,只要你还身体健康,不像我的爸爸那样满身插满管子的躺在那里,只要你还能拿得到药瓶,还能扣动扳机,能站上凳子绑上绳子,能走入大海,能纵深跳下悬崖,只要你还能做这些,自由,就一直都还在。
正因为你有选择的可能,你才归根结底是一个自由的人。
我相信梵高在麦田里开枪的时候是绝对清醒的,维吉尼亚·伍尔芙女士也是,他们之所以会选择死亡,并非是因为他们厌倦了生,而是因为他们的病症让他们清醒的时候越来越少,疯狂的时候越来越多,而当他们彻底陷入疯狂的时候,等待着他们的是疯人院,丧失理智,浑浑噩噩,任人摆布的余生,那时候,他们连选择退出的自由也没有了。
因此,在他们失去最后可以做出自由选择的可能的时候,他们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里奥也做出了自己的决定,是厌倦也好,是憎恨也罢,他最终是选择杀死了那怪兽,也杀死了自己。
而我的决定是好好的活着,因为我认为自己可以死,也有权利死,也有能力死,所以我决定好好的活下去,不在意别人的眼光,不在意孤单或者痛苦,不在意未来的路是多么艰难,这是我以我作为一个人的自由意志而做出的决定。
假如有一天,我决定离去的时候,谁有能抓得到我?
捆绑我?
束缚我?
评判我?
惩罚我?
不,没有人能够,我将超越这一切。
老实讲,因为这个原因而活下去的人生,舒服多了。
正因为如此,这人生才可以不慌不忙,不急不火,妙趣横生,因为人会死得很长,因为你知道你随时可以退场,那么就不要急着去死,不妨留下来,慢慢欣赏。
所以,在你还能死的时候,你要好好的活!
如果一个人因为性格原因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而做出很多事情伤害自己了也把世界弄乱了那只能说他不能控制自己控制不了自己可这里不是他之所以会对每一个女人寄予痛恨与怜惜的复杂感情原因是因为他的生理因素所致最后他死在了一个被他伤害过的女人的怀里在海边的沙滩上慢慢割开自己的动脉随着意识渐渐模糊他的解脱也慢慢到来这个意志终究并不是自由的片子太长了会看死
这两部我都很喜欢,像纪录片一样真实。
我从一开始就是同情男主角的,因为某种程度上我跟他是同病相怜。
我很能理解那种没有出口,心中的魔鬼一辈子都在自己身上的绝望。
在犯案时,男主角是处在一种完全失控的状态。
比如对方的一句愤怒的话就可以刺激到他开始失控。
而失控之后,他又开始无尽的懊悔,就像面前摊了一件不是自己做的坏事一样愤恨,可是他又只能愤恨自己。
女主角在男主角离开后,并没有正面的主动找他,说我们再在一起,我们再努力。
因为她能体会,她虽然比他活的要好,但她的生活方式也早已受她早年的经历所定型,某种程度上她也是同样处在没有出口的生活状态中。
强硬地去要求男主角改变是“坐着说话不腰疼的人”乐于做的事。
当然女主角也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所以她选择了让他保有自由的意志。
她只是跟踪他,因为无法克制的担心他。
当她看到浴缸上的刀片时,她也仍是想着他应有自由的意志,她不忍看,所以逃到人声鼎沸的咖啡馆(也许她需要这声色上的温暖来稍微驱赶一下心中的恐惧和寒冷),但最终她还是克制不住想回去救他,因为作为她自己来说,她太不想他死掉。
她很了解他,很熟悉他,她曾看到他喜欢看海,于是很快找到了他。
但是当他还是不同意放下刀片时,她只能忍受自己的痛苦并尊重他的自由意志。
这个时刻,女主角是万分痛苦的,但男主角却是在爱人的怀抱中幸福的解脱,所以他十分的平静安详。
影片最后,太阳升起,并未带来什么新的希望,而是一切照旧,生活还要继续。
有人从沙滩上跑步过去,他想必是很积极向上的人,因为他有精神起这么大早出来健身,而他想当然的以为沙滩上坐着的是一对恩爱的情侣在观看日出,因为在他这样一个健康的人眼界里,经常都是些美好正常的东西,也是大多数人所看到接触到的东西,他怎么可能会想到其中一个已经自杀而死了呢。
他并没有注意,也不会理解,跑了过去,女主角目不转睛地跟随他的身影,她的内心在呼喊:为什么,为什么你看不出来这有个人已经死了,我们需要帮助,至少帮帮我把他从这抬走好安葬,我们内心巨大的痛苦,我们生活中残酷的现实,你竟然完全看不到。
就像幸福的人们,正常的人们,成功的人们,你们永远也不会想到,一个强奸犯是被迫去强奸,被他自己逼迫。
也懒得去理解,去体会他们的内心变化,只是说:罪大恶极,要惩罚他们,杀死他们!
西方世界总是充满人文主义情怀,她们会为罪恶做最大程度的辩解,承认罪恶的因子在每个人身上存在,这个是不是一种最大程度的对自我的宽容,和对社会的宽容,人每天都能成功的扮演好每一个角色,东方人的终极目标是圣人,当然,日本人由于她们较早接近西方思想、更早进行工业化进程,所以他们的思想形态已经出现两级分化现象。
片中的男主人公的欲望无法用正常渠道释放,经常流离于犯罪的边缘,社会通过人道主义救赎将它的欲望囚禁了10年,并设法唤醒他身上的善,然而,最终,他还是无法根除这个从人类一开始就已经搏斗了几千年的原罪,除了死亡,他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这可能是他和常人最大的不同,也是本片悲剧的存在。
片中导演塑造了一个类似天使的女性,可惜,天使由于一次不小的松手就释放了男主人公内心的恶魔--有时候、有些痛苦和幸福都很变态,主人公无法摆脱的痛苦,只好用死来捍卫,正是因为这种悲剧,让人时刻承认和警惕自己内心的邪恶,无法过正常生活,或者说对现实世界结构的不适应,或者说对自己的不适应、无法操控自己最终造成了主人公的悲剧和对自己所爱之人的连累和痛苦。
看完此片,我也不清楚自己能否就能控制自己内心的魔鬼,但是,说真的,有时候,每个人的心里结构真的很奇怪。
自由意志主义是一种主张只要个人不侵犯他人的同等自由,个人应该享有绝对的自由以其自身和财产从事任何活动的政治哲学。
自由意志主义者的基本准则为:任何人类的互动行为都应该出于双方的自愿和同意,任何利用暴力或诈欺手段侵犯他人权利和财产的举动都是违反了这种准则。
因此除了对付他人先行侵略的反击外,自由意志主义者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行为。
以上是对自由意志的学术解释,片名和剧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李奥,一位餐厅勤杂工,一个有暴力倾向的长发男子,在工作发生纠纷后奔向汽车。
在驾驶期间,他看到一位骑车女子,他熟练地准备好工具,把女子拖到无人的山坡上,冷酷的非礼了。
这是的镜头很冷酷,就如纪录片一样,没有任何表情的旁观,女子的无力反抗,李奥对女子拳打脚踢,然后如野兽一般发泄了自己的欲火。
发泄后,李奥独自想远方眺望,若有所思,这时候女子要逃跑却摔下山坡,受伤了。
在李奥回去取药准备给女子处理伤口时,女子逃脱,这时候,有人经过,发现了异常。
李熬无法去开车,只能躲在树林里,晚上被众人抓住,接着被痛殴。
9年以后,李奥获得假释的机会,此时得知,他在控制性欲方面有障碍,同时亦有暴力倾向。
在一位社会工作者的伴随下,他被推荐到一家印刷厂,boss详细询问了他的经历后,雇佣了他。
他的心生活从此开始,他的形象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长发变为短发,看似他已经同意前不堪回首的岁月诀别。
不久,在boss办公室里,他认识了老板的女儿,娜蒂。
两个人的轨迹,汇集。
李奥的生活看似波澜不惊。
性欲,最为最原始的欲望,一直被他压抑着。
只是会在自己的房间里,他会对着电视自慰,很多时候,他和成为他朋友的社会工作者一起,做着引体向上。
有时他们也会去跆拳道会馆一起切磋,以此来消耗自己的雄性荷尔蒙。
在这期间,李奥是有冲动的,面对参观的女服务生,车站的陌生少女,但是除此之外,李奥还会渴望爱的出现,虽然他还未明白什么是爱。
娜蒂突然的电话,把两个人的生活从此紧紧绑在一起。
两个人由刚开始的超市偶遇,咖啡馆的谈话,彼此放狠话,到娜蒂的电话道歉,最后的跆拳道会馆蒂娜的发泄,这一系列的共同经历,似乎和任何其他情侣一样,一切一切似乎都和正常的人一样,甚至此时的电影节奏越来越拖沓,但是不要紧,既然是写实感极强近乎纪录片的整体风格,自然得有耐心才能看完2个半小时的电影。
娜蒂远赴比利时做巧克力、李奥在这期间,貌似平静。
一次,他未遂模特身材的店员进入她的房间,不过,他控制住了。
既然是控制,这就足以说明,李奥的欲望是被一直压抑的,他没有真正摆脱性欲对他的影响,他的生活一直是很痛苦的,也一直在人性和兽性之间挣扎、徘徊。
李奥最终去了比利时,这时的他,虔诚得追求娜蒂,并且敏感而脆弱。
他起初要自己找旅馆住,拒绝蒂娜一起住的建议,最后由于宾馆没有空房,他才和蒂娜一起住。
一夜,他克制了整整一夜,早上娜蒂起来抱着他,他拒绝、抗拒,他爱上了娜蒂。
第二天,在一次圣洁的音乐洗礼后,李奥,哭了。
两个人在一起了。
晚上,李奥第一次和娜蒂ML,李奥第一次和一个女人以温柔的方式。
结束后,两个人温馨的依偎。
但是,最为影片最温馨的段落,导演依然没有使用温馨的灯光和抒情的音乐。
冰冷的旁观,从始至终的继续下去。
娜蒂和李奥是相爱的,李奥和他一起,吃饭,出去漫步,和其他情侣一样。
娜蒂为他准备早餐,两人在一个洁白装满水的大澡盆里面打情骂俏,看似其乐融融。
正如李奥左臂和胸口纹着的不安分的刺青,李奥的生活也不会这么简单,这么平淡,危机四伏。
在李奥高举着娜蒂在他们公寓走廊的激情四溢的ML的工程中,导演就已经清楚的暗示着观众,李奥的兽性没有被驯化,那个表情让我想起了 巴黎最后探戈 里面的白兰度。
好景不长,李奥在娜蒂出去喝酒聚餐的一个晚上,在娜蒂喝酒的店铺外,看着娜蒂和别人开心的聊天、喝酒,他的心情坏透了。
回家的路上,他挡住了一辆MINI车的去路,车里的女士很不耐烦的让他离开。
李奥在女人进入车库,车库缓缓关门的空隙,他钻了进去。
压抑着性欲在这一瞬间决堤般迸发,他粗暴的边咒骂边击打着女人的头部,女人有尖叫、咒骂、呻吟,到最后无声。
李奥非礼完女人,钻出了车库,步履沉重的返回了公寓。
李奥懊悔的洗着沾满血渍的双手,却怎么也洗不掉自己的罪恶感。
娜蒂回家,李奥装作若无其事。
第二天的早餐,气氛空前的压抑,娜蒂似乎发现了异常,李奥沉默的搪塞。
一天夜里,李奥终于抑制不住自己的罪恶感,他向娜蒂吐露了自己的过去,然后他任凭娜蒂的苦苦哀求挽留,扬长而去。
娜蒂找到了以前的受害人,她揭开了受害人心里最深处的创伤,展现出隐藏了、压抑了8年的伤疤。
在咖啡馆里,受害者趁娜蒂去方便之际,她闯入洗手间,残忍的以李奥曾经的方式报复了娜蒂。
娜蒂给李奥的朋友打电话,朋友撒谎,说了不在柏林。
娜蒂还是凭直觉来到了柏林,她重新找到了李奥。
此时的李奥,正在经历着人生中最压抑、最有负罪感的时期。
跟踪的过程中,娜蒂以为李奥还要行凶,但是,李奥此时准备的是面对死亡。
李奥来到宾馆对买你的海边,面朝大海,阴郁天空,暗淡的阳光,一切一切,都在为李奥的死做准备。
一天晚上,娜蒂偷偷溜进李奥所住的宾馆的浴室里,她来到了房间的浴室,镜头给了一个刀片特写。
这个主观镜头后接着就是,蒂娜离开宾馆后重新返回,她发觉的李奥要自杀,屋子里没人,她又奔向海边,她远远地看到,李奥一个人坐在沙滩上。
她跑到李奥身边,试图阻止他,李奥赴死之心十分坚决,他分别割开右手和左手的动脉,娜蒂无助地看着,然后李奥释然的靠在娜蒂的身上。
第二天早上,朝阳升起,娜蒂抱着李奥僵硬的尸体,不肯放手。
这是一部比较客观反映强奸犯的电影,导演几乎完全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来记录,赋予一个犯人有血有肉的灵魂。
它表达了导演对犯罪动机、犯罪心理的细致解读,导演的真诚也是这部2个半小时的电影不会让人昏昏入睡。
其中对人性罪恶和美好方面的对比表现,直扣人心。
也只有德国电影才能如此严谨的为大家呈现出这样的佳作。
结尾很震惊。
我看的是删节版的。
没有李奥强暴的那些段落。
从打跆拳道那里开始演的。
我想 女主角还是爱李奥的吧。
不然也 不会去找他。
确实啊,在最后的结尾,让人很心寒。
李奥的人生是痛苦的人生。
但是他努力过了。
也许他找不到更好的办法了。
影片的气氛表达的真好。
这部电影对人内心的欲望表现的太真实乐,稀少的对白,沉默的气氛,时时刻刻让人感受盗主人公肉欲的挣扎。
欲,爱,都是一种难以解脱的痛苦。
主人公让人同情,同情人类的欲望,同情人类的痛苦和挣扎。
结局让我很悲哀,我以为他们会在一起,可是他死了……
整部电影充斥着负能量的无法理解的价值观,就像德国连绵的阴天,不喜欢。
#Berlinale 74th 补课【C】和「头疼欲裂」的主题内核几乎一致,如何对抗反社会的性欲天性,这里似乎更残忍,开篇便用令人咂舌的qj戏将“恶”摆明,提高共情阈值,在用漫长且可预测的情节编排一点点拆掉围墙。当然一切都明了的粗暴,连同以“自杀”所作的解答。(而我的自由意志:还是会为这种男角色心潮澎湃)
好闷呐。。。
欧洲文艺片就是镜头语言太长了,2.5多个小时……
昨日伤天害理,在欲望中挣扎,今日弃恶从善,在意志间沉浮;一个可恨又可悲的男人,若为自由故,皆为欲下奴。这样大开大合大悲大悟的故事也只有德国人拍的出演的来,相比这部的尺寸和尺度,《羞耻》都只能算小儿科了。
看剧情简介,觉得有点像《发条橙》。没想到这么闷,看睡着了都。
3.5 腼腆、自卑、而又性欲高涨。故事没问题,情节也还好。叙事节奏缓慢而压抑。
影片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强奸犯的内心世界,感受着他的心路历程,这的确不是什么愉快的观影经历。从旁观者的角度,我们的确无法切身感受到那种纠结的边缘,我们也不该仅仅用好人坏人来做简单的评断,在不同层面上,都是受害者。本片大胆、冷静、震撼,没有过度的渲染,男主角带来了极为精彩的表演~
高估了自己看片的选择范围。。。
时间太长,中间的疲软几乎如男主一样无法拯救。
才发现这片子我是看过的!
还是女主角更让我心碎。
绝望,压抑,原来爱也战胜不了欲望……一星给男主!!!
病态心理 有点憋屈也很扭曲的人性
开头十分钟毁了它
强奸犯与家庭问题女人的爱情(?)故事,刻意抑制的欲望违反了人性,而不加约束的欲望又使人变为野兽,李奥最终因控制不了心魔在自我谴责中躺在女主的怀里切动脉自杀了……
好好做爱不行啊。。。冷中有暖,整体上是部暖片。被道德小感动。剧本演员加分。3.5
德语片没字幕看的是有多痛苦啊。。。主演居然是浪潮里的老师!!!
4分。
某种意义上本片对「自由意志」有着强烈的反讽,一个天性为「强奸犯」的人教化其成为普通人反而是「反人性」,而爱情和是否能爱上一个罪犯何种才是「自由意志」,每个人都在谈论这个问题却又各自痛苦万分,归结于「简单感念」的凝聚,以及人类社会为了便于管理而对「人性」的粗暴圈定、判断与放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