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刷懵了。
左右放不下,二刷之后,感觉自己抓住了什么。
读了篇不大认同的影评,洗个澡,突然读懂“米衣”这个名字,通了。
黄建新导演一贯喜欢玩隐喻,使象征,热衷政治。
但是,他偏偏戏谑般地,爱给自己的孩子起个轻佻名字,什么“站直喽,别趴下”,什么“背靠背,脸对脸”,这部也一样,再加上不知怎么被冠上的“喜剧”标签,估计撵走了不少严肃电影观众。
本片十分晦涩,本评严重剧透,强烈建议观影后阅读。
一开篇就是象征。
一条古城墙,砖缝里站满了郁郁葱葱的青草。
城墙缓缓伸向远方,那里是一片辉煌的都市。
进入故事。
一只大表,男主角旁白:“2004年5月4日,上午11点30分,一个人,确切的说,一个胖子,闯入了我的生活”。
表盘是黄导喜欢的象征物,象征历史(参考《黑炮事件》),这里的时间恕我结合全片做大胆诠释——五月四日,青年节,源自一九一九年青年运动,乃中国政治道路选择发端之隐喻。
闯入它生活的这个胖子叫杨红旗。
男主角,姓古,名国歌,古老大国之谓也,喻历史的、人民的中国。
杨红旗,扬红旗之谓也,马列主义之象征。
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文献,中国的命运从此转折。
古国歌的命运由此转折。
故事开始,古国歌受到杨红旗一再骚扰,杨红旗声称自己在一个大雨的深夜救了一位遭到强奸的女人,希望登报受到表扬。
这个杨红旗有一种执着地憨劲,不懂规矩,不依不饶,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一再要求报社为他的事迹登报表彰。
报纸者,公器也。
象征政治权力。
杨红旗能否被行印于报纸,象征马克思主义能否获得政权。
杨红旗的执着努力,象征了共产主义早期传播的艰难。
古国歌被弄的不耐烦,反而起了好奇心,要和杨红旗一起寻找证据。
派出所为自己管区护短,指不上。
烟酒铺的老板借给过杨红旗一件雨衣,但是提供不了实质证据。
唯一的希望,就是被强奸的女人站出来为他作证。
女人叫欧阳花。
她青春靓丽,有钱有品位,古国歌立刻被她吸引了。
但是,她不承认强奸一事,她不愿自己的名誉因为强奸受到玷污。
为此,她出人意料地两次主动和古国歌接近。
第一次,请他喝咖啡;第二次,甚至勾引他上床,走的时候,还穿走了古国歌一件米色的衣裳。
古国歌对欧阳花的暧昧态度,被古国歌的同居女友,身为警察的米衣察觉了,米衣敏锐地查探着古国歌和欧阳花的关系,对欧阳花百般防备。
为了查清杨红旗和欧阳花孰是孰非,米衣推动二者当面对质,自己脱下警服,换上普通女人的衣服,假扮古国歌的助手。
咖啡馆里,欧阳花当面抵赖,杨红旗低三下四。
结束后,出现了奇怪的一幕,欧阳花伙同小伙伴骑自行车一路尾随杨红旗,杨红旗在小巷子里九曲十八绕,好不容易摆脱了她们。
杨红旗救了欧阳花的地点,叫“粉巷”,是夜,暴雨如注。
粉,粉碎,支离。
雨夜的粉巷,乃风雨飘摇的分裂中国之隐喻。
欧阳花,欧洋化之谓也,隐喻代表中国本土资本主义力量的国民党。
五四之后,国民党力量孱弱,正是军阀割据下被强者蹂躏的弱女子。
杨红旗救欧阳花,隐喻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党获得了共产主义的支持。
杨红旗救下欧阳花时,给了她一件雨衣,这雨衣是烟酒铺老板借的。
这烟酒铺老板,就是苏联大哥,虽然当时付出一件雨衣,后来却从古国歌手中得到50块钱,暗指苏联后来从中国获得丰厚回报。
烟酒铺老板不能为杨红旗作证,暗指苏联不能帮中国共产党获得政权。
欧阳花两次接近古国歌,隐喻国民党逐渐壮大,几乎主政中国。
国民党不是五四后中国实际上的当权者吗?
不是,在那个时代,中国内忧外患不除,国民党的地位并不稳固。
谁是当时中国真正的当权者呢?
看看谁住在古国歌家里就知道了。
米衣,女警,勇武,和古国歌同居。
警察,实权之隐喻。
勇武,强力之表现。
与古同居,谓古国歌之占有者。
米衣,米也、一也。
米字旗,英联邦之象征;一字旗,德、法、意诸国国旗之象征。
米衣者,西方列强也。
国民党要想上位,必须把帝国主义者从中国赶出去。
米衣并不太关心杨红旗与欧阳花孰是孰非,她最关心的是,古国歌是否属于自己。
杨红旗不起眼,最要防备的,是欧阳花。
欧阳花对杨红旗的追击,隐喻国共合作破灭后,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围剿,那段九曲十八绕的逃亡,或许隐喻了长征。
欧阳花穿走属于古国歌的“米色衣服”,隐喻国民党最终逃离大陆,却占据了台湾,实行西方政治制度。
事情的转机,是杨胜利和主编的出现。
杨胜利,老革命,忠诚、听话、视名誉重于生命。
主编,一位爱读古书、深谋远虑的领导。
老革命的生命与领导的智慧这两股力量相结合,使杨红旗上报成为一件必然发生的事情。
已经由不得古国歌了。
印着杨红旗照片的报纸发行了,“照片比我本人好看”。
原本不是追求荣誉,而是为了告慰父亲的杨红旗,对欧阳花露出暴力的一面,“把她干了”。
欧阳花没了工作、没了朋友,孤身走下南京的城墙。
古国歌和米衣在他们相识的地方分手了,米衣美丽的身影,在象征民主的广场和象征自由的白鸽之中远去。
米衣离开了古国歌的家。
古国歌离开南京,来到北京。
古国歌的命运转折完成。
政治的历史隐喻终了。
如果绕这么远,只为了曲折地重现历史,那又何必?
通过历史,我们确认了隐喻者的身份。
带着这种身份,我们回到2004年,当下。
新闻记者古国歌遭遇了一场价值两难。
一边,是历史的沉重,是荣誉,是奉献,是遗憾,是希冀;一边,是鲜活的个体,是美丽,是欲望,是幸福,是毁灭。
社会利益与个体幸福,如果一方必须碾压另一方,如何选择?
思考者崩溃了。
经历了一年的沉淀后,终于有一方胜出。
新闻记者在人潮中看到了那一抹“红色”。
他逆向人流追赶,追赶那红色的梦。
终于,他追上了,早已死去的灵魂,复活了。
红旗飘扬,古老的城墙抵达了现代化的都市。
五年以后,黄导执导《建国大业》。
一年多没有看电影的时候,家里的DVD机器坏了,下午看了黄健新拍的《求求你 表扬我》,在CCTV-6上边。
昨天还看了范伟的访谈电视片断,说是如何在赵本山帮助下,也成熟了。
所谓“成熟了”,也就是知道了:凡好演员都应当是演犯憨的傻子的演员,而不是刚出道时只知道演朝气蓬勃的村干部的演员了。
因为范伟也知道了二人转是不正经的,或者说,艺术是“正经”不出来的。
的确,葛优演傻了之后,葛优成了腕儿;赵本山成名前就傻了,成了傻子范伟他爹;后来有很多演员都傻了,都成了腕儿;像冯巩、像李保田。
只有唐国强还在硬撑正面形象,高唱“再来五百年”,就始终只能有热闹闹地光出镜,却不能成腕儿的份儿。
《求求你 表扬我》是黄建新导演筹备了三年的影片,去年2005年上映。
从故事情节上看,讲述的是一个家住农村的打工仔(范伟饰),因为父亲当了一辈子劳模,心里特别期待自己能受一次表扬,于是他想来想去到报社讲述自己如何解救一名险被强奸的女大学生(陈好饰)的事迹,可是没有人相信他,他便不断地四处讲述,终于引起了报社领导的重视,派记者(王志文饰)对事情的真实度进行调查。
但正当事情要水落石出时,女大学生站出来要阻止这件事,面对女孩儿一生的声誉和一个农民儿子一辈子的心愿,记者也不知如何取舍。
《求求你 表扬我》是黄建新导演筹备了三年的影片,去年2005年上映。
从故事设计上看,影片围绕一个记者、一个农民工和一名大学生之间展开,落脚在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深层次探讨上。
按照简单推理,人物各个角色原本有各自的思维文化符号、身份的意义背景。
杨红旗就是一个木讷憨厚的范伟式的民工;古国歌就是一个睿智果敢的王志文式的记者;欧阳花就是一个漂亮单纯的陈好似的大学生。
记者、农民和大学生的身份区分、性格区分和伦理区分都是再明显不过,因为这些人物在故事世界里,都有着自己已有的社会阶层的区隔。
按照各自的文化背景而来的知识、志趣、性格与逻辑,将事件摆明、事理捋顺,原本真相自然而然会水落石出。
《求求你 表扬我》是黄建新导演筹备了三年的影片,去年2005年上映。
但是,从故事叙事上看,画面所显示的和观众所想看的,与导演所要讲的,这三者并不统一。
画面、观众和导演,三者有时各讲各话,有时相互冲突,有时似是而非。
比如杨红旗这个农民,导演所讲的杨红旗就不是画面显示出来那个老实巴交的杨红旗;画面显示出来的杨红旗就不是观众所希望看到的杨红旗。
观众所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吃尽人间委曲、终于矢志不移、好人终有好报的农民杨红旗;画面显示出来的是一个带有农民式淳朴、狡猾,却又带有城市地痞习性的杨红旗;而导演所讲的杨红旗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杨红旗,“我搞了她,你信不?
”农民杨红旗影片中最后一句话,他对古记者鄙夷的脸唏哈道:“我就知道你不信。
”所以,导演黄健新只好说:“我经常对某些东西判断模糊,当无法概括一件事的时候,只能用表述的方式。
” 就像这部电影,要求表扬的范伟、一心想挖掘真相的王志文以及不想让别人知道事实怕影响前途的陈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都没有错,“这就是一个悖论,到最后每个人都背离了原始的初衷。
”《求求你 表扬我》的故事不新奇,不过是对一场事件真相的调查与寻求。
《求求你 表扬我》的主题也不新颖,不过是社会伦理问题的质疑与探求。
影片提醒人们:那一些个“崇高的意识形态虚无”依然还有市场,需要警惕和考量。
比如“好人好事”——做了“好事”并非“好人”;比如“英雄流血又流泪”——“流泪的英雄”很可能让别人“流血”;还比如“老劳模的奉献精神”——“老劳模”有“精神”却并不一定是“奉献”。
另外,还需要警惕那些混淆不清的、那些意识形态性的东西。
比如“真理”、“真相”,比如“眼见为实”,比如“这人面善”、“美与真的统一”等等。
《求求你 表扬我》故事不新、主题不新,但是表述的方式藏着诡异,令人耳目一新。
在整个故事叙事中,电影讲的有条有理。
电影时间很短,剪辑乱了,叙事就乱了。
所以时间、空间,事件的开端结尾,甚至连倒叙、插叙、闪回也没有。
故事讲得流畅自然,通俗明了。
黄健新所做的一个刻意“导演”的工作,只不过在一目了然的画面上,关键时候留出一个颠覆性的“小口子”。
这个小口子指向人物,针对总体画面上所赋予的人物的意义和性格内涵。
“小口子”犹如一页文字下边的一个小注脚,短短数个字,颠覆了一整页书写的内容。
欧阳花去游泳馆一段,换好衣服出来后就使用了夏奈尔香水,这说明她把香水放在了随身的包里,作为一个学生能随意使用这么贵的香水,难怪古国歌的警官女友米依,会凭借“直觉”说欧阳花有问题,这是对其个人生活产生怀疑后对其道德全面产生怀疑。
当发现欧阳花被人强奸未遂在名叫粉巷的12点半时,也暗示大学生欧阳花绝不象她自己说的那么单纯。
老劳模葬礼上村支书的笑容,就为后来天安门洞里古国歌偶遇轮椅上“复活”的杨胜利留下了小口子。
这个小口子,推翻了整个电影中前边已经给出(或者观众读出)的老劳模杨胜利满墙奖状的意义。
这犹如杨红旗对古国歌说“我搞了她,你信不?
”一样,颠覆了整个农民杨红旗蛮憨的意义。
《求求你 表扬我》是黄健新一贯的关注小人物、小事件风格的电影。
叙事中强调的情节、故事和画面,恰恰不是所要讲叙的;而无关的闲笔,香水、巷名、报纸、奖状、书籍、雨天……最终颠覆了故事中的主体。
影片结尾在古国歌的眼中:从天安门楼洞里看出去——从门洞到金水桥栏杆,再到华表,到灯杆,到旗杆,终点在纪念堂。
画面很空,没有人,也没有鸟,只有被纪念物切破的天空。
对意识形态思维的瓦解,对习惯逻辑的中断,对自动性认知的颠覆……,这是《求求你 表扬我》的叙事伦理。
铲除美丽却僵化的真实,暴露丑露却鲜活的真实。
艺术是一门对日常大众认知和趣味及其逻辑实施颠覆的活动,但还要表现得含忍、潜移默化和于无声处,《求求你 表扬我》可以说是做到了这一点。
片尾的处理直接把片子拉到5星。
影片里三种价值取向:杨胜利:老一代的代表,对荣誉的追求杨红旗:鉴于他之前没有过任何表彰,却唯独对这一次表扬格外重视,说明他在乎的不是荣誉,而是最朴素的孝心欧阳花:偏功利主义的取向,保住工作当然性是这部影片的暗线,体现在米伊无意识雌竞,会倾向于简单化古国歌不写表扬稿的原因,认为他是受到了漂亮女性的诱惑;体现在欧阳花希望用外貌拉拢势力;体现在古国歌到最后终于分不清对错,陷入了迷茫——杨红旗想了却父亲的心愿没错,欧阳花想保住工作也没错,但他没意识到(或者说他一个人意识到也没用),女性因受到侵犯未遂而沾上污名,是一件很不合理的事情村支书在杨胜利葬礼上的笑容也特别耐人寻味。
当整个时代已经不再重视表扬时(参见报纸印发出来后无人在意的场景),一个人仍在通过自己坚持向善,反复宣说老一代的意义和价值,给其他意见相左的人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最后演员演技都特别好……王志伟的普通话真的太好听了,绝了
一份表扬,一种精神,一种徘徊于真实与谎言之间的无助、矛盾的心情,还有时代的鸿沟以及人性的缺失……这构成了《求求你表扬我》里对社会现实的讽刺。
初看影片觉得好笑,是因为杨红旗(范伟饰)那种应该被现代人认为很“傻冒”的行为和语言。
开头一段特写,特别是他对幸福的阐述,观众都是要笑出声来的。
可随后,欧阳花(陈好饰)对他帮助的不承认,古国歌(王志文饰)对他的怀疑与猜测,乃至整个社会对他的排斥,再到对后的真相大白。
这些,怎么都不能使人笑得出来,我甚至想去按报警器,可又想到影片里那位派出所长(句号饰)的假冒伪善,觉得还是算了吧,派出所里也没有真相。
这真是个黑色幽默,背后折射出导演对人性的反思和对沉重现实的无奈。
影片开头的字幕以奖状、证书作为背景,配以的却是低沉得犹如哭诉的旋律,起初的感觉只是这与“荣誉”这种东西不太相称。
但当这种代表了人的无奈的哭泣音乐,在杨红旗父亲的灵堂被人遗忘在荒岭的时候,在结尾古国歌说“一抹飘在心里的红”等的时候被重新奏起。
才觉得“荣誉”这东西的背后,是一口无底的井,我们俯身看去,都不禁会头晕目眩。
本片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其背景设置,主人公在南方的古墙、炮台前对话。
有人笑,有人哭,有人歇斯底里,有人保持沉默。
这是一个南方小镇与现代社会的矛盾,而现代人在古墙前显得多么浮躁和虚伪。
有时候也让人不得不生发出一些叹息的声音:那些古墙与炮台是古人抵御坚船利炮的,而现在,却抵御不了人性罪恶的蚕食,竟也逐渐得被赋予罪恶。
还有的便是时代的隔阂。
表现出来的是杨胜利(杨红旗之父)以及他们那一代人对荣誉的追求。
我们不能说那是虚荣,那是他们那一代人的精神寄托,也是社会对他们的承认,既是物质极端贫乏,他们也觉得那些奖状承认了他们活着的价值。
那时候的人,崇拜毛主席,整个屋子贴满了奖状,就连盖着的被子,也是和红旗一样的颜色。
他们无私奉献,一心向往共产主义,说是为社会主义贡献一生。
而现在呢?
社会想车轮一样飞速旋转,可人的思想,只停留在本雅明说的“一个机械复制的时代”里。
而这种复制,复制出来的是自私、猜疑、谎言、虚伪……并且泛滥开来。
于是两种思想的碰撞在这部电影里就是受过那种传统教育的杨红旗与现代社会实用主义的矛盾。
这实际上就是传统精神不被现实所容,并且被看成是不可思议的,这是多么无奈的一种心情!
人类思想的倒退,即使是物质生活在提高,那也是一种畸形的提高,这更突出了都市人心灵的麻木、空虚一剂我们所处的一种悲哀的境地。
于是杨红旗的来临,更像是戈多的来临,给每一个角色,每一个精神世界的流浪者以改变。
可是这也产生了矛盾,古国歌在感觉到他的生活被杨红旗的精神影响之后,也感到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相比杨红旗来说是多么有限——仅仅限于自己生活的圈子。
但他毕竟是个都市人啊,习惯了物质的陪伴,习惯了自我。
即使后来放弃了南方,放弃了原来优越的生活,逆着人流在北方的广场上行走(这人流是代表了多数人的生活方向的)又去追逐那抹红。
看见的,熄灭了,微笑,然后擦身而过。
这是在提醒,当人性都缺失了的时候,别忘了那最后的一个微笑。
关于结尾,是有很大争议的,有人认为那是古国歌的幻想,是导演的特意安排,是点睛之笔;也有人认为是杨胜利的诈死,骗得了表扬,导致那种理想主义也最终陷落,以致他们也顺应了人流,生活在了虚荣之中。
其实这些争议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导演想告诉我们不要让我们的社会有这么多的悲哀成分,从而引起思考,这思考不应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而是去思考自己。
因为每个角色都有我们自己的影子。
像本片这样,用很短的篇幅,很精炼且良好控制的手法,很有力量的镜头与对白,同时很生动叙事,最终展现出一个宏大而又深刻的主题的影片,在中国当今影坛是极其稀有的。
很多人以为杨红旗和杨胜利是骗子,这说法对,也不对。
对的部分在于,他们骗了人,错的部分在于,他们不是骗了观众和古国歌。
本片非常善于运用隐喻来表现时代背景和社会问题。
这一点上来说,杨红旗、杨胜利很明显代表了一个年代特有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欧阳花,代表另一个年代。
古国歌在其中,经历了两个不同的背景,让他不得不面对内心的剧烈挣扎。
原著中,古国歌是一个年轻人,与欧阳花年龄相仿,而电影中他成了一个中年男人,这绝对有着深意。
这种内涵恐怕不是普通观众可以轻松体会的,但是如果是古国歌这样的观众恐怕都有在内心中经历过这样的冲突。
杨红旗和杨胜利不同,他看起来比古国歌还年轻。
所以最后,他出人意料的说,我把她给干了。
杨红旗到底干了没?
无非是两种可能。
干了,我们就要思考,为何他这样一个老实巴交、自卑且缺乏胆量的人会干;没干,我们更要思考他说的那句“就知道你不信,就像你当初不相信我一样”。
我个人倾向于没干。
因为这样更有意思。
杨红旗做好事,没人信,做坏事,居然也没人信。
大家都宁可信欧阳花。
为什么?
米衣为什么不信欧阳花?
仅仅是因为她吃醋吗?
不是。
是因为欧阳花代表的那种选择,恰恰和米衣的那种选择相反。
两个人根本不是一种人。
古国歌被欧阳花吸引,也因为他被欧阳花身上和自己类似的性格相打动,而米衣,和他也不是一类人。
为什么杨胜利又活了?
因为杨红旗被表扬了?
从本片中我们难以得到确定的答案。
我们只知道,在那个拱形甬道的尽头,是一面飘扬的红旗。
古国歌看着那面红旗,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为了不让自己在抑郁中睡着,准备喷完了再睡……。
你说这部电影主旨意义很深刻,我也承认它是阐释了人性,说明了人有善恶两面,社会的浮夸,道德的沦陷,但是作者真的表达出来了么?
真的有那么多人能自行脑补出来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了么?
导演确实可能觉得已经表达了他想表达的东西,但从观看者的角度他考虑过合理性了么。
欧阳花:为啥告诉了救命恩人名字,以及自己的住处?
我提几个合理的答案,第一,编剧问题,第二,她傻,第三,她吓傻了,第四,人性的本能(一些挖得比较深的观后感这样说的),公说公有理呗……欧阳花:让姐妹作证,她姐妹就不怀疑直接作证了?
她难道不怕他们涉及进来让事情更复杂?
本来事情就是隐瞒的,她还能这么理直气壮?
欧阳花:想自杀为什么找报社?
如果是为了隐私性为什么当初不单独找报社那个人让他不要报道这个事?
发生了这个事她事完全不能接受?
所以说到底,能解释的就是这是一个我们身边找不到的人的一个代表:超弱,思维单一,无情商的人!
我也不说更多关于她的丰功伟绩了,因为总有那么多看似合理的解释。
范伟演的,如果他只是一个厚实的工人,他为什么不把当天的事情全盘托出而有所隐瞒呢?
(有人说他考虑周到,为了女孩的隐私,你觉得可能是么,对于他这样一个角色(为父亲的荣誉,证人都不会找),所以我想说每个人都能挖掘出电影中各种“深刻”的东西)。
他要一个表扬非得登报不成?
奖状不行?
如果用他是一个“二愣子”那就什么都可以解释的话,那也太让人无语了吧……村长和杨胜利,如果组织的隐瞒,为什么要通过村长的笑来体现,他那诡异的一笑会不会有更深的含义呢,例如国家的老人补贴金就但他的口袋了,例如我现在的排场足以头条了,并且我们村有上头条,他个人有能评先进的可能,不都可以说通么,非得表现出了是“假死”谋划之一……,这让观众如何信服?
一点伏笔都没给!
杨胜利如果是这么正直光荣的,为什么要弄虚作假,虚荣的?
如果你说他之前一直是以这种方式获得荣誉的,那为什么没有说明,没有说明就表示两种都有可能……主角:感情可以理解!
但是如果只是因为杨胜利挂之前没给范伟登报愧疚的话,那就有点过了,最多就是有点遗憾而已,毕竟没有事实么,所以这里他那么大的负罪感对于作为一个记者来说听不合理的。
主角老婆:可以理解吃醋,但有点夸张的表现了自己的反应,她老公做记者不是一天两天了,如果他那样,我觉我们看电影时她老公就已经不是记者了……总得来说就是感觉电影不符合人性,或者说太片面化扩大了某些方面的人性,使电影看起来不怎么真实,太假,不能接受,并且剧情跳跃性太大,补充的空间有多种脑补方式,不能明确表达立意,我觉得不能被称为什么好作品。
完全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或者说他想表达的他多了,需要我们自己深挖,如果是这样得话,那我想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不同的看法……你说你有理,我还说我有理……
本片算是部非常经典的内地老电影了,也一定程度上向我们展现和还原了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里人们的生活状态,那时的人们都非常淳朴善良。
影片当中的杨红旗作为普通民工,看着非常憨厚老实,他希望自己做好事的人物事迹能登报让大家熟知;古国歌作为报社记者,力求登报事件的真实性,这是他的职业操守;欧阳花作为女大学生,一直矢口否认杨红旗所说事件的真实性,实则是保护自己的名誉;米衣作为女警察,有着非常敏锐的辨别判断能力。
可以说每一个角色都很有立体感。
其实观众们都很容易看出杨红旗说的事情绝对是真实发生过的,绝不可能是杜撰的。
但人人都有难言之隐,欧阳花不想让自己的丑事让大众都知道也必须理解。
两人的矛盾最终都体现在了古记者身上,当记者的难处似乎也就在此,很难兼顾多方利益。
影片的结局还是比较圆满的。
《求求你,表扬我》讲述的是一个家住农村的打工仔杨红旗(范伟饰),因为父亲当了一辈子劳模,心里特别期待自己也能受一次表扬,于是他到报社讲述自己如何解救一名险被强奸的女大学生欧阳花(陈好饰)的事迹,可是没有人相信他,他便不断地四处讲述,终于引起了报社领导的重视,派记者古国歌(王志文饰)进行调查。
但正当事情要水落石出时,女大学生站出来要阻止这件事,面对女孩一生的清誉和一个农民儿子一辈子的心愿,古国歌也不知如何取舍。
善于以小见大的黄建新导演希望借助本片表达他新的思考———一种理想与现实的悖离。
黄建新说,站在剧中三个人物的立场上,谁都没有错误,一个是有着淳朴信念的孝子,一个是按照事实报道的记者,一个是希望过简单生活的大学生,三个人的出发点都是真心的,从每个人的立场看都是对的,但碰在一起的结果却是各自都受到了伤害。
欧阳花的简单生活被摧毁,为了不被突如其来的遭遇改变人生的轨迹,她撒谎、否认,拒绝帮助曾经给予她帮助的杨红旗,杨红旗充满人性化的理想遭到了扼杀,而古国歌也因此陷入了矛盾,挣扎在对与错之中。
从黄建新电影《求求你,表扬我》说起张三四 大多数观众都把杨红旗对幸福的定义看作笑话,而不去分析它对影片提纲挈领般的作用,更遑论反思这种植根于我们骨子里的思想。
杨红旗对幸福的定义可以简化为一句话:你幸福就是你有的东西我没有。
因此,我要幸福也就是你没有的东西我有,或者至少你有的东西我也有。
出人头地、烘云托月、红花需要绿叶扶,这就是我们成就感、荣耀感以致自信心的来源。
故事的动力是:杨红旗追求父亲有、自己没有而别人也没有的表扬。
阻力是:欧阳花保护别人有而自己可能会失去的清白名声。
假如杨红旗获得表扬,他不会得到任何实际利益,但可以获得一种比别人先进的自我想象;假如欧阳花的事件曝光,她也不见得会失去什么,她所谓的失去工作,失去朋友,同样只是一种想象。
所以,影片真正的冲突是两种想象的冲突。
隐藏在杨红旗背后的,是一种国家 ideology ,具体而言是学雷锋做好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他要获得的是以《明日晚报》为代表的话语权的认可。
《明日晚报》可以通过报道他的英雄事迹确认他的先进身份,从而回应国家 ideology 对他的询唤。
国家 ideology 对杨红旗的询唤作用被人格化为父亲对儿子的期望。
期望/询唤的场景相当有意思。
一束背光穿过窗户打在杨胜利的床上,形成伟人、圣人和神仙才有的光环,摄影机采用杨红旗的视点,绕着杨胜利转,而无论转向哪里,杨胜利始终正对着摄影机/杨红旗/观众说话。
于是,这种询唤每个人都必须面对,无法逃避。
按杨红旗的说法,杨胜利已经得了晚期癌症,活不了几天了。
这隐喻了国家 ideology 处于濒死状态的现状。
虽然 宣传machine 不遗余力地聒噪,但没有多少人当真。
讽刺的是,影片结尾,杨胜利非但未死,反倒还精神抖擞:国家 ideology 的生命力还强着哪!
杨胜利的房间里贴满了不同年代的奖状,但它们都是全新的。
所谓历久弥新,新瓶装旧酒,这就是从建国初到现在,国家 ideology 给人们的感觉。
隐藏在欧阳花背后的,是传统的贞洁观念。
它从封建时代的国家 ideology 沦落为新中国的民间 ideology 。
国家从不提倡,但是默认。
影片并不打算讨论这种 ideology 的地位,导演关心的是“民间”二字。
这样,杨红旗要求欧阳花承认救人的事实,就转意为国家 ideology 要求人民承认新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大救星。
对欧阳花来说,承认自己被救就意味着承认自己被强奸(未遂),她站在城墙上试图自杀,声泪俱下地控诉,这可以勾起观众对她的同情,从而造成这样一种效果:国家强调拯救人民对人民造成了伤害。
欧阳花最终没有承认,于是,杨红旗把她给“干”了。
这就是不同意国家 ideology 的后果。
杨红旗其实并不真正需要得到欧阳花的承认,只要《明日晚报》愿意刊登报道就行了。
欧阳花起初否认事实,继之试图以感情打动古国歌。
他们对古国歌的争取就是对话语权的争夺。
《明日晚报》面临的困境就是是当代中国报纸面临的困境:倒向国家 ideology ,还是倒向人民?
影片其实说的是一个巨大的道德困境,杨红旗和欧阳花都是自私的,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别人。
古国歌是一个试图用记者的职业道德和做人的良心在双方中间寻求一种平衡的人,但是双方都是那么理直气壮,于是他只能陷入了心理的迷局无法自拔,只好选择出走。
我觉得,对双方应该各打五十大板。
杨父是为了满足对自身道德的完美追求,欧阳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声和尊严,都是出于私心,少拿各种高调来糊弄老子!
很多朋友对这部片子给出了极低的评价,看了他们的评论,我觉得他们在评论这部影片的同时加入了对片中人物的道德判断,也就是说他们已经不仅仅是在评论这部电影了。
其实,对于这样一个不同人的利益错综复杂的复杂故事,导演的诚意还是有的,只是掌控的能力差些,达不到黑泽明执导《罗生门》的高度。
另外,一些次要人物的设置比较失败,如古国歌的神经质的警察女友,花痴的同事,都属于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型的。
不管怎么说,看过之后能够见仁见智,让大家对这种当今社会屡见不鲜的利益纠缠和道德困境有所思考,这部片子就不算很失败。
一个表扬,跟一个女孩的名声,究竟哪样更重要?
幼儿园时那并不鲜艳的小红花曾在我们眼中绚烂如火;老师们轻描淡写的表扬曾让我们心潮澎湃,可那是从前,我们都开始信奉全新的游戏法则。
表扬?
这词在我们意识里消失了太久!
女子的名声,它曾经尊贵如矗立的牌坊,但这时代太匆忙太放纵太恣意。
表扬与名声,都曾经很重要,也都变得不那么重要。
可杨红旗来了,这个三十八岁的男人带着满脑子的热望与恳切来了,一切就变的不再简单。
杨红旗要求报社给他登一条表扬,记者古国歌听着觉得好笑,这年头表扬还这么值钱。
杨红旗说他在有雨的夜晚从流氓手底下救了个全身赤裸的姑娘,古国歌问他有没有证据,就是有没有旁证,杨红旗说不上来,他说他反正是救了个姑娘,他就是要个表扬。
古国歌说那可不行,没有旁证的事就不是被证明了的事实,报纸就不好报道。
杨红旗说他不管,他反正是做了好事,他要报社给他登条表扬。
然后他执拗的天天跑报社来要求表扬,古国歌对这事产生了兴趣,到底这事发生了没?
到底杨红旗是个怎样的人?
他开始着手调查,于是故事就此开始。
调查,就是要去证明是否却有这见义勇为的事。
有没有人看见,有没有人承认,最简单的方法是去找这个差点受害的姑娘。
古国歌找到了那个女大学生欧阳花,这是个漂亮朝气的姑娘,听了之后声泪俱下的说没这回事,是别人编了故事往她身上套。
古国歌相信了,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聪明漂亮的女大学生和那粗俗傻气的农民,都是这女学生的话更可信。
可杨红旗没放弃,继续不依不饶天天跑报社求个表扬,古国歌只有头疼的份。
最好的水落石出的方法还是“双方对质”,欧阳花找了同学作证,说自己在那晚根本没那事发生,而对面的杨红旗看到是欧阳花,却连头都不敢抬起来,这一回合,又是杨红旗落了下风。
问题没这么简单,一方面古国歌的警察女朋友指出欧阳花说的太圆满了,可能是撒谎;另一方面古国歌的主编上司要求他去杨红旗家乡调查杨红旗的背景,也就是调查为什么杨红旗就这么想要个表扬。
答案出来了,杨红旗的父亲杨胜利是个劳模,满屋子的奖状挂得红灿灿的耀眼,他就那么奄奄一息躺在破旧的床上,得了病也不拿国家的补助,宁愿自己等死,也不要国家的钱而是省下来资助别人,这辈子唯一的遗憾是自己的儿子杨红旗没得到过表扬,所以杨红旗唯一一个得表扬的机会,现在成了他父亲的遗愿。
古国歌的任务也就不单只是调查真相,还要做的是尽力去圆杨红旗父亲的愿望。
至此,一个表扬,也不单只是个表扬那么简单,简直扯上了一条人命,扯上了一位老劳模一辈子的心愿。
这个时候所有人要证明的就是欧阳花说了谎,杨红旗救了人,好比故事里跟故事外的人,都因为一句表扬扯上了遗愿,统统站到了杨红旗那边,是啊,那都是人家老劳模的遗愿了,还能不比天还大吗?
直到欧阳花又一次声泪俱下,大家才又跟一棒子打醒一样,是啊,一个表扬,就真有那么重要吗?
那么人家欧阳花的生活呢?
她的工作没了,她的朋友没了,她的未来没了。
只为了要给杨红旗一个表扬,大家就拼命的寻找真相,把一个正在试图忘记那经历的女孩再往深渊里推,让她又一次唤醒那恐怖的记忆,欧阳花说,就为了一个表扬,一个虚荣,真有那么重要吗?
所有人又都无语了。
古国歌感到透不过气来,好比那么长时间的努力最后成了心里一记闷拳,他心里的天平左摆右晃,困惑并且暴躁,毅然辞了职,分了手,算是把这事搁下,这事是没个理头了。
更糟的是,他感到他的的人生再回不了头。
其实故事到这里,我们每个人都不好受,很两难的抉择,谁都有自己的执拗,甚至于我们不能责难别人的执拗,只是许多的事,不是伤害A就是伤害B,除非你撒手不管,不做抉择不做参与。
报纸终于“刷刷刷”的刊印出杨红旗的表扬,头版头条,一个农民从流氓手底下救下个漂亮的女大学生,这是足够分量的新闻价值。
报纸,随手扔在了地上,放在了桌上,垫在了椅子上,报纸,会在多少人手里辗转过,有洁净光滑的手,有油腻腻的手,有粗糙皱皮的手。
故事,也算告一段落。
2年前看的了,看似有很多隐喻的片子,其实啥都没讲。
做了好事就应该得到表扬。
太隐晦,后续不给力,深度挖掘不够——或者不敢挖掘吧。王志文、范伟、苗圃、廖凡都是好演员啊,尤其范伟同志,几场特写的戏,功力十足,真影帝!7
陈好在剧中的眼神真是让人很讨厌,苗圃演得不错,结尾我没看懂,谁能解释下?
当贞洁成为美德,干净成为标杆,人们不顾一切去掩藏罪恶,装作不存在就真的不存在吗?当名声成为嫁妆,荣誉成为心结,人们费尽心机来争取表扬,一定被称赞才算做好事吗?杨红旗那么明显,古记者就是看不出来,一定要大喇喇地一问一答才能知道原委,可是这个剧情真的太好猜了,显得古记者非常工具人。还有永远盯着古记者和欧阳花的女友和永远在追妹子的廖凡,他们的人生追求就只有对象吗?全员性缘脑,这就是这个故事发生的原因。
真心看懂了~黑色幽默!~反讽当今社会吧?
还真是黑色幽默都要拍成悬疑片
看的早了,有点忘了
还真有点儿意思,至少当时那么觉得
立意就值5星,解读参见B站up主毒舌的南瓜影评。
这片子要么是拍的太好,要么就是拍的太烂!复杂的剧情,晦涩的隐喻,难道导演仅仅是想玩味?
真想不明白这种脑残剧情是怎么编出来的
转型时期整个都特别拧巴的价值观,没人尊重任何人。
我看不懂 但我大为震撼.jpg。这哪是喜剧 分明是恐怖片 细思极恐。每个人都藏着秘密。个人感觉小说的结尾更nb一点 电影的结尾太过晦涩。杨胜利这个人让我毛骨悚然 可怜可悲 或许是那个年代物质的匮乏让人只能吃精神食粮充饥 以下引用一段影评:“杨胜利不是一个人,是毛泽东年代社会主义精神至上价值观的承担者。古到了他家里,他一听是记者,兴奋得那样,还拼着命从被子里深出手来指他的奖状,他还以为那是光荣,这就是中国愚民政策的大“硕果”,他对国家的号召从不怀疑,不管是几十年前当“ 劳模”,还是现在捐款、有病不治。对他来说荣誉是至高无上的,不仅作为衡量自己成功与否的标准,还作为衡量儿子的标准。 ”
刘震云让我很失望~虽然好像不关他的事~
很有戏剧性 挺矛盾的 该表扬还是不表扬呢
节奏慢的太可怕了,各种想说又不敢说,隐喻隐的都看不见了,镜头语言等其他方面也是乏善可陈。
要死的心慌的陈好,去你妈的。冗长的独白,去你妈的。范哥,对不住了,2颗星,对不住。
哭成了傻逼是怎样→_→
毛概课上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