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去年10月,我看了一本小说,叫做《圣路易斯雷大桥》,作者桑顿·怀尔德 ,是唯一同时荣膺普利策戏剧奖和小说奖的美国作家。
这本书讲述了五个在一座大桥坍塌事故中丧命的普通人,回溯他们的人生,并想要解决一个问题,“为什么是他们?
”除了文学上的名气外,此书更广为人知的一个原因是布莱尔在911纪念演讲中引用了本书的一句话。
“不久,我们都将死去。
”但是坦白说,这本书,我没看懂。
“很快我们就会死去,所有关于这五个人的记忆,都会随风而去。
我们会被短暂地爱着,然后再被遗忘。
但是有这份爱就已足够;所有爱的冲动,都会回到产生这些冲动的爱里。
甚至对于爱来说,记忆也并非不可或缺。
在生者的国度与死者的国度之间,有一座桥,而那桥就是爱。
它是唯一的幸存之物,它是唯一的意义。
”这是这本书里非常著名的一段话,相当容易让人动容,不论你是否看过这本书,不论你是否有关于生死的经历。
但是直到今天,我才敢说,我对这段话终于有了一点点共鸣。
2去年11月之前,我从没听过Paul Greengrass的大名。
说实话现在我对他也没什么了解,只是刷了他两部片子。
一切源于在微博上看到的一篇文章。
“好莱坞知名记者/专栏作家Mike Fleming Jr发了篇关于《93号航班》的长文,讲的是保罗.格林格拉斯当年怎样用一纸treatment(剧本陈述)打动环球影业并拿到投资来拍一部没有明星出演的纪录片式的悲剧。
”(引用PO主原话,地址:http://weibo.com/2878864092/AjsjDAFQC)当时会点开阅读只是出于好奇,但是最后却被这位导演无比纯粹的执着打动了。
"I must find a way of talking about it. I’ve got to go to the heart of it, where it began, and what I’ve got to do is say, what does it mean?" 有一个重要的事儿,我想不明白,我想拍电影把它搞明白。
其实长文就这意思,但编剧的执念和热情真令人动容。
【想做】一件事情,大抵就是这样吧。
这是我当时的直观感受。
但后续我并没有看这部片子,直到刷颁奖季刷到Captain Phillips,才发现居然是同一导演。
Paul Greengrass的几部片子,Captain Phillips,United 93,Bloody Sunday,全部是真实事件改编的影评。
神使鬼差的,我突然想到了他那纸长文中的一段话:"And I also believe that sometimes, if you look clearly and unflinchingly at a single event, you can find in its shape something precious, something much larger than the event itself…the DNA of our times."他所谓的,想要探究的the DNA of our times究竟是什么?
后来我点开了93航班。
3我对93航班的感受是这样。
如果你抛开“X国主旋律”、“X国阴谋论”这样的标签去看这部,大部分为臆测的,伪纪录片式电影,你会发现其实重要的事实只有一个:很多人在这次事件中死去了。
观影完毕后,我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反复想着这件事情。
有一件一直以来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在那一刹那击中了我。
所有的乘客,在给外界的最后留言,无一例外,全都是,相信我,我爱你。
也就是说,在无比凶险的情况中,他们除了向外界传递必要的信息外,给地面留下的最后,最后的私人情感,与爱有关。
这应该是他们能够留下的,最美好也是最悲伤的东西。
爱是人类最有力也是最无力的诉求。
现在再看看这段话:“很快我们就会死去,所有关于这五个人的记忆,都会随风而去。
我们会被短暂地爱着,然后再被遗忘。
但是有这份爱就已足够;所有爱的冲动,都会回到产生这些冲动的爱里。
甚至对于爱来说,记忆也并非不可或缺。
在生者的国度与死者的国度之间,有一座桥,而那桥就是爱。
它是唯一的幸存之物,它是唯一的意义。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想。
我觉得它跟我第一次阅读时不一样了。
4可能有些人看到“爱”这样的字眼,会觉得很煽情。
确实是这样。
有一个必须要说明的地方是,这部电影其实拍的很克制,并不煽情,我个人的观感是最后乘客们的自救并没有某些人说的那种“英雄主义色彩”,从某种角度来说,我觉得Paul Greengrass达到了他在剧本陈述里要表达的一切。
"And the question asked of the passengers on Flight 93, the terrible dilemma they faced, is the same question we have been facing ever since. Do we hope this all turns out okay, or do we fight back? Do we strike at them before they strike at us? And what will be the consequences if we do?This is why, I believe, the events on that plane continue to hold such immense power over us…for although we can only dimly understand the shape of what went on during that ninety minute flight, we can know enough – from the two dozen phone calls, from the 30 minutes cockpit voice recordings – to know that at some level it distills and symbolizes everything that we face today."Greengrass在给环球的剧本陈述里将93航班上乘客面临的情况与当今世界人民面临的情况相比,并认为其具有某种一致性。
"I hope watching this film will make its audience think very carefully about where we are right now – in a world where the threat is so real and clear and present, that we have come to believe that pre-emptive strikes are our only salvation. Because sitting where I sit now, it seems to me that the choice faced by those poor souls on Flight 93 was no choice at all. If they did nothing, their work died. If they struck back, their world died.We’d better find other choices, and fast. Before it’s too late – preferably beginning at the G6 summit in Gleneagles next month. Because right now, we are all on Flight 93…"直到看完这部片子,我也没办法用语言表达,他在上文所说的the DNA of our times是什么。
但是,看完这两段,或许你能明白,为什么Paul Greengrass会拍了这么多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5这部片子不推荐任何人观看。
R.I.PPS:两部片子里对我来说的关键词是,copy, real world, love.
《颤栗航班93》是美国环球影业制作发行的灾难片。
该片由保罗·格林格拉斯执导,JJ·约翰逊、特里斯·盖茨、刘易斯·萨马里等主演,于2006年4月28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讲述了世贸双子大厦和五角大楼被撞的同一天,另一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93号航班”由于乘客们的英勇搏斗,没有能够成功撞击目标,坠毁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事件始末 。
2001年9月11日的清晨,秋日的天空甚是晴朗,一名黑人民航飞行员吻别了熟睡中的妻子,来到新泽西州纽瓦克国际机场,执行日复一日的飞行任务,他所驾驶的联合航空公司第93次航班即将飞往旧金山。
行色匆匆的乘客们依次登机后,空姐们开始了热情而周到的例行服务,除了混入乘客之中的4名基地组织恐怖分子之外,谁也不会想到这将会是他们此生的最后一次旅程。
93次航班起飞后不久,世贸大厦遭到一架民航客机的自杀性恐怖撞击......
我为什么超爱绿草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Paul Greengrass)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拍出过新世纪动作片圣经“谍影重重2、3“,另一个原因就是本片。
为了本片,剧组筹备数年,做了大量具体的幕后工作。
为获得粗犷凝重的画面感,绿草导演使用了手持摄影机和其他程式化技术,并同步提供当日航班真实对话录音记录。
片中有大量的沉默镜头,甚至可清楚地听到乘客们急促的呼吸声。
而遇难者家属对影片的拍摄给予了积极配合,他们为剧组提供了遇难家人的详细情况,包括事故发生时他们身上穿的衣服以及坐飞机时习惯吃什么糖果等诸多细节。
正是这种对细节一丝不苟的态度,让本片足以载入史册!
全片几乎没有职业演员,每一个角色身上都有自己的真人真事,在那个我们已经知道结局的早上,看着那群勇敢而真实的人在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命运,你的心始终都会跟随他们一起跳动。
晃动的镜头,弥漫整个屏幕的焦躁感,绿草导演出色的调度能力和各种当天真实音频视频的大量切入,使影片营造出了极强的代入感,让你的呼吸都不由自主和飞机上的人群同步。
可能由于上映时间离911还是太近,很多人都不愿意面对这场惨烈的真实,所以本片票房不佳,但这是一部绝对被低估了的作品,这是一部永远的纪念册,只为了纪念那个早上,那一群勇敢的人。
看过93航班,本已为又是一场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可到飞机坠落,烟雾腾起的瞬间,才发现,他给了我一个悲剧的结尾。
同事说,其实最后的结局还是给了我们一个疑问,到底飞机是不是自己坠落的,为什么找不到飞机残骸。
这真是个可怕的猜想。
911也有人说是假的了,还列出了很多的证据,有些还让人真的有点相信了。
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啊?!
人们都聪明的过了头,把真实和虚假混作一团,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想起了前几年,看新闻频道的新年特辑,讲的也是惊天大骗局。
考古被骗,历史被篡改……,不知道当100年以后,人们再谈论911的时候,是不是也只是谈论个美国的骗局罢了。
回归到电影上,从技术角度看,这部电影没什么新鲜的东西,尽管故事涉及的历史很震惊,但电影却没有给我任何惊动的东西,感觉有点糟蹋了这个本来很好的历史。
还有就是一个怀疑,在飞机上可以那么随便的使用手机么?
好像在我的印象里,这是禁止的。
“911”遇难者人数 纽约——世贸中心:2556人 撞击世贸大楼的两驾飞机上的乘客及机组人员:343人 华盛顿——五角大楼:125人 撞击五角大楼的飞机上的乘客及机组人员:64人 宾夕法尼亚——坠毁飞机上的乘客及机组人员:44人 总计——3123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恐怖袭击。
“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要求“基地”组织的庇护者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将拉丹交给美国处置,但是这个要求遭到塔利班的拒绝。
美对阿军事打击于2001年10月7日开始,至12月24日结束。
美国及其盟国在阿的周边部署了近8万人的兵力,其中美军约5万余人,先后出动了5个航母编队、4个两栖戒备大队以及500多架战机。
通过军事打击,推翻了塔利班政权,基本上摧毁了“基地”组织在阿富汗的网络。
截至目前阿富汗平民死亡人数已超过10000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7年9月,英国一家调查机构估计,伊拉克平民死亡总数为120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主的勇士们,你们的眼睛是闭着的么?
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同时看过Flight 93和United 93的。
最先看的是Flight 93,还把它当作United 93评论了一番。
凭心而论,Flight 93是部相当不错的影片,成本低(因为是电视电影),因此故事集中在机舱,航管部门和地面上的乘客家中。
情节更偏向剧情片,让人从头到尾充满紧张感。
但是United 93绝对是无法超越的。
不说别的,单是里面的演员,包括航管中心的指挥,军事基地的指挥,有许多人都是9/11当时的亲身经历者,他们在扮演他们自己,(比如Ben Sliney,9/11那天是他上任联邦航管局弗吉尼亚控制中心负责人的第一天),从而给整个影片带来难以想像的真实感。
United 93给人的感觉是紧张,更有一种无助感,而这种无助感才是那个早晨每个人的真实体验。
发生什么事了?
劫机是真的吗?
世贸中心被什么东西撞了?
又一架飞机?
美国被攻击了!!
但是是哪一架飞机?
什么,美航11号还在天上飞?
我们有战斗机可用吗?
又一架被劫持了?
该死,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们看着天上地下一片混乱,但是还是有人在关键时刻做出果断的决定,"我们要的不是情况更新,我们要的是行动!
”机舱内的情况,United应该是比Flight更接近真实吧。
乘客们从电话中得知的情况是混乱的,只言片语的,但是他们认定自己不能坐以待毙。
他们没有举手表决,而是是低声商量进攻的办法。
他们给家人打电话告别的时候,声音发抖,无法自持,甚至说不下去。
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当时的真实情况,但我觉得作为一个普通人,United 93的演绎是更为可信的。
影片最后的的戛然而止,让我的呼吸仿佛也停止了。
哦,是的,这就是那个早晨。
(看过Flight 93的,强烈推荐再看看United 93。
)
还记得那是一个周二的早上,刚到教室的小伙伴们兴奋的讨论着有两架飞机撞上了世贸大楼,大家眉飞色舞,喜笑颜开,觉得那是人生中一个值得纪念的美好事件,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那是我国伟大的胜利,是上帝对美国人的惩罚和警告,是暗示我们才是正义化身的宣示....那时的气氛是欢乐和愉悦的,我们或坐在桌子上,或几人围在一起,手舞足蹈,相互描述着在电视上看到的画面,浓烟滚滚,美国人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着他们的遭遇,在我们看来,她们就像小丑一样惹人发笑。
多年之间,我们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见识了中国社会原本的样子,我们以为爱国就能得到国家的保佑,我们以为爱国就是一种思想和冲动,后来才知道,我们很无知,也很愚昧,慢慢的才领悟到,当年看着电视中转播的滚滚浓烟,和人们绝望的哭喊,我们给予的,不是同情,不是恐惧,不是感同身受,而是嘲笑,不屑,幸灾乐祸,如果能回到过去,我真的很想和当年那群孩子们谈谈,这就是我们对生命的态度么,这就是我们爱国的表现么,眼睁睁的看着一条条生命从眼前逝去,我们怎么好意思鼓掌和欢呼,很久,很久,还是觉得很难过,希望,所有受难的人,在天国安好。
第一次考六级,有篇阅读是关于这部影片的。
当时就觉得缘分呢,要看下。
过去了几年,六级还没过,不知道这回成绩多少,杯具啊,就跟这航班一样。
前半部分让我有些想打瞌睡,后半部分主要表现乘客们如何团结一致对付恐怖分子以及他们向家人告别的情景,让人有些动容。
哎,如果坐上一架飞机,并且知道自己要玩完,还无能为力,那叫一个无助啊……10.02.23晚写于外公家
最开始我不知道这是讲9.11的片子,最开始我也是个文盲,压根不知道那天有四架飞机被劫持。
到一半的时候,我还以为乘客的反抗会成功。
毕竟他们甚至有一个退役飞行员在机上,要是电影的话,这架飞机是怎么也不会坠毁的。
可是,这是现实。
而我,还是想的太简单。
这是真正的,我们每个人碰上都只能无奈的接受的现实。
随着镜头从飞机的驾驶舱望出去最后一团漆黑,并且出现字幕说这架飞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坠毁并且是唯一没有到达目标的飞机时,我还不敢相信的又回头看了一遍最后的部分。
结果就是,看到那个退役飞行员在乘客和恐怖分子的搏斗之间,费劲的伸出手去拉操纵杆,一边大喊着"I can't hold it!"然后看见草地,世界颠倒,一片漆黑。
我坐在电脑前,觉得好像莫名其妙的被人打了一闷棍。
心里空空荡荡的。
不知道应该有什么想法,但是我就是想,这个电影我再也不想看第二遍。
其实作为一个局外人又能说什么呢?
又有资格说什么呢?
悲伤也不过是别人的悲伤。
9.11之后的第二年,我在美国念书,纪念日那天,学校举行了活动,大家都带着花。
9.11之后好几年,我还是在美国念书,纪念日那天,校园里那块随便给学生涂鸦用的石头上被人喷了白色的漆作底,用红色的字写了"Never forget 9.11"。
参加活动的人是什么心情,写字的人又是什么心情,我可能永远也理解不了。
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也不曾失去的人,其实永远也无法理解痛失所爱的人。
而这个真实发生在人类历史上的事件,不是“失去”那么简单的事。
--飞机上每一个遇难的人都有另一个人来扮演,片尾的时候,他们的名字并排显示在屏幕上。
我一直在想,那些演员去演这部电影时是怎么想的。
看着屏幕上出现的冒着黑烟的世贸大楼,震惊的表情不用刻意表演就能做的很真实了吧……演机上乘客的演员,在摄影棚里的狭窄的机舱布景里,也不知道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但是最让我想要探究的,是那些演恐怖分子的演员的心情。
到底是怎么决定要去演的呢?
是为了什么演的呢?
要演这样一部电影,对所有演员来说都是一场考验。
恐怖分子中唯一会开飞机的那个人,临上飞机之前,对着妻子儿女的照片告别。
美国人好像很喜欢这样的情节,记得以前看<珍珠港>,一个日本轰炸机飞行员曾经把家人的照片别在飞机仪表盘旁边。
最后在飞机上,乘客纷纷打电话向家人告别,说得最多的话就是,"I love you."告诉我爱的人,我爱你。
俗得快脱水的情节,却每次都把我感动的快要趴在电脑前。
--这片子,我真是再也不想看第二遍,看了一遍能憋闷一个星期。
“911”!
看电影的开始真没想到是“911”悲剧的再现。
电影的前半程我看到塔台人在忙碌的指挥4200多架航班时,以为是故事开端的铺垫;听着交织杂乱的英语,还在感叹自己听力好差;在嘈杂的指挥声中隐藏着并不突出的声音,但你一定能捕捉到11航班没有回应的信息;与此同时镜头转向93航班开始登机。
那时我纳闷:天上失踪一架?
地上要起飞故事的“主人公”航班?
同时二架?
怎么回事?
这就是我,一个毫不知情人的观影第一反应。
这也许是没有先入为主的反应。
然后塔台里开始向失踪、疑似被劫机集中,我注意到始终人们用“疑似”、“不确定”等词。
在军方介入后,除了疑似之外,又多了一些“请示”、请示哪一级?
现在能否采取行动?
战机能否起飞?
谁能做决定?
能否攻击被劫持飞机?
等等!
看到了每一个人都谨慎的尽职尽责,也许民航规则既如此,还因为那些飞机上有着众多无辜的生命。
看着电影心里真着急,也尊敬每一位守护人。
突然,镜头里出现了“911”的恐怖场面,天啊,我恍然大悟。
这部电影让我了解了那一天,另外一群人为之的付出与奋斗。
没有人失职,都是为了挽救那些无辜的生命。
我看到了许多大厦现场抢救的人和事,被伤害者的苦难经历,却第一次看到了看不见的背后另一面。
电影(我不愿说是故事)后半程主要表现了93航班上恐怖事件。
人们从开始的惊恐,胆怯,到绝望,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亲人的爱,再到反抗。
表现层次清晰、真实、感人。
完全意识不到是“表演”,我跟着泪目。
正是他们的反抗,使得“93航班”成为四架被劫持飞机中,唯一一架没有撞击到目标建筑物的飞机,机上的45名人员全部遇难,他们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无人知晓,但挫败了1/4的行动。
也许我的结论超级幼稚,却是我的真实感受。
愿世界不再有恐怖!
我对朱熹理学很是反感,引文真正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应该是针对底层人物的,而是应该面对所有的人。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可几千年的中国一直都做不到。
一切意识形态都无法阻止思想潮流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现实。
但更令我讨厌的是所谓的存天理去人欲,将天理与人欲分离开来。
更是为统治阶级服务,我们必须这个,必须那个,可是他们呢,可以这个,可以那个。
回来。
今天这部《93航班》让我对理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认同。
为什么,因为它一直在潜意识里影响着我们的气节。
知识分子的气节,就是我们即使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也不会只是一味向钱看,也不会努力改变自己只为成为成功人士。
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坚守的这份底线是善良。
就犹如为了更多人的美丽生活而放弃自己生命的人一样。
说深了,就是舍己为人,虽然现在这样的人不多了。
但还是有25%,不是吗?
if we are gonna die,we are gonna die…。
片末人们尽管力挽狂澜,但却无力回天……无数鲜活的生命,他们有着爱人、家人、梦想……却在这一天灰飞烟灭。只愿世上再无纷争……
911是个千年一遇的现实题材 但是看过几部描绘这个故事的电影都是混乱 混乱 或许也诠释了 艺术无法超越生活本身 只有93飞机上的片段能引起我对这个事件的共情 愤怒 还以为可以幸免于难 可惜。前面片段剪成这样是怕我们外国人看懂么 机上有电话可以联系到家人 为什么空姐联系不到机场 联系不到警察 鸡长也太自大了 在被地面警告过小心有人闯入驾驶室后还自己送上门去。。。。。
911的故事片,小制作、没名角、编剧和导演都没想好要表达什么,有史以来最差的电影。
乱七八糟,罗里吧嗦,可惜了好题材
无感镜头特别晃
前面太长,不过最后一刻还是觉得心里一沉
事件的浓度相当足但展现出来总觉不如人意,在伪纪录片和故事片间下手有些暧昧,而真正是到了后半段才进入状态而坠落又来得太快。不过动手之前两方不同的犹豫状态实在很有意思
过分写实的同时,忽略了叙事的完整性。
不停的说,不停的说,不停的说,我看的是话剧?
题材不错,就是故事讲述手法混乱不堪以及从头到尾的摇晃镜头,观影体验真差。
之前没看介绍,还以为飞机会平安着陆,最后突然的结局让我感觉有点闷。也许现实中并没有那么巧飞机上正好还有飞行员,那么乘客反抗的真正动机又会是什么,可能也跟恐怖分子一样把生死置之度外了,纯粹是为了不让恐怖分子得逞。
我强烈认为这种片子真的需要一些明星们来撑场子,这些路人的演技不敢恭维!
911继越战之后另一个永恒的题材,此片有点拖拉
还算据实了
we need to know the TRUTH, we need to know the LIES, we need to know everything. WE means we, the normal people. 另外 剪切赞一个
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当观看到航班93遭劫持,还有后来飞机将要坠毁的时刻,写在乘客眼里的那种恐惧都让我感到震撼,而同时,它又让我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了,无论是那些与亲人最后通话的告别还是乘客们最后激烈的反抗。影片的高潮集中在最后五分钟,结尾的黑幕令人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又想起菲律宾马尼拉人质事件
我们可能有班机被劫持——我们有班机被劫持——班机消失了——撞了——那是我们的班机——那不是我们的班机?——我们可能有班机被劫持——我们有班机被劫持——………………………………——有架班机坠毁了——这是我们被劫持的班机?
给人的感觉很真实,导演争取到了每一个遇难者家人的同意来拍摄此片更加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