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非典型的美国西部片。
说它是“非典型”是相对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西部片大热时期的那些传统电影而言。
故事讲的是1850年的俄勒冈州。
希斯特斯兄弟杀手受雇去杀一个名为沃姆的化学家。
据说他偷了老板的东西。
一路艰辛的寻来,却发现事情并不是如雇主所说的那么回事。
真正的原因是这位化学家发现一种溶液,倒入水中便可以使金子立即显露,替代了以往淘金者们的低效率劳动。
为了获得这种溶液,许多人都在追杀这个化学家。
兄弟两人决定与沃姆联手赚钱。
不料却因为溶液使用不当,人死的死残的残。
绝望的他们最后回到了自己久别的家乡,只剩下满身的疲惫和空空的行囊。
西部片拍多了,自然也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
从约翰·韦恩的《关山飞渡》到亨利·方达的《西部往事》,无非是英勇的牛仔以及执法者除暴安良,身手了得,拔枪飞快,孤身奋战。
结果几乎总是群敌尽歼。
正义伸张。
刺激着观众的眼球,也激发着观众们的英雄情结。
当然看久了这种千篇一律的情节,总是会产生厌倦。
近年来,西部片的编导们也在思考着改变现状,寻求着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新模式。
如《被解救的姜戈》、《八恶人》等,虽然离不开打打杀杀的场面,却是力图接近现实生活本身,去挖掘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的多样性,展现他们作为“人”本身的一些特色,令人耳目一新。
这部《希斯特斯兄弟》也是这样的一种尝试。
依然是无尽的荒原,陡峭的山谷,大片的沙漠。
也离不开偏僻的小镇,简陋的木屋。
满是泥泞的街上晃荡着醉醺醺的妓女,瘦骨嶙峋的老马,四处寻衅的牛仔。
主角却不再是豪情万丈所向无敌的独行侠了。
编导刻意去描述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细节。
貌不惊人的颜值,肮脏的衬衫。
即便是武艺高强的杀手,喝了酒也会醉,被蝎子咬了也会生病。
当哥哥的艾利为了照顾弟弟查理,陪伴他四处漂泊。
一起杀人,一起拌嘴,一起翻山越岭,追寻朦胧虚幻的归宿。
在荒蛮的环境中,艾利仍旧心存对文明的向往,第一次买了牙刷牙粉之后,一手执牙刷,一手拿着说明书,笨拙的刷牙动作让人忍俊不止。
艾利保留着往日情人送给他的一幅红披肩,不时拿出来抚摸把玩。
甚至找来妓女,让她扮演自己的情人,重温往日赠送披肩时的画面。
此时的他,对情感的渴望远远高于性爱。
没有改变的是人们对于生命的漠视和金钱的追求。
当知道沃姆有那种神奇的溶液之后,负责盯梢的莫里斯放弃了职责,与沃姆一起携手挣钱。
还共同成立的公司设计了LOGO。
兄弟杀手知道沃姆的真实身份后,以前老板的谎言被揭穿,他们行动中仅存的正义性也消失了,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挣钱了。
四个人追逐金钱的目的不尽相同,沃姆是为了他心中的理想世界,其他三人是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管怎样,近期目标是一致的,于是一拍即合,一同粉碎了各路追杀,就有了月夜下的浪漫淘金。
而最后的失败,不在于他们的目标错位,而是他们的急功近利。
西部片中的牛仔们是一些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人群。
如何看待这种飘忽不定的生活?
影片中没有给出答案,而是让观众去选择。
查理无比热爱杀手的生活,从来没有想到放弃。
艾利则厌倦了这种生活,幻想着开个小店聊度余生。
而莫里斯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得坦白,我人生中最开心的时刻,便是在西部的荒野中,在干松木篝火堆旁度过的时光。
我会盘腿坐在空地上,享受着和煦的暖风,看着青色的烟雾盘旋着飘向天空,即便文明世界有再多的奢侈和乐趣,我也不愿交换这样的自由。
”实际上,并不在于那些篝火、烟雾、暖风和天空,人们真正所向往的是自由。
在当今的水泥丛林中,那些来往的车辆,拥挤的人群,喧嚣的声响,诡异的灯光,为物质引来的争斗,为金钱惹出的麻烦,无不是束缚人们的绳索,在剥夺着你残存的自由。
由此想到,人们在得到现代化的便捷的同时,所失去的是不是更多呢?
影片结尾向观众展现了另一种场景。
兄弟二人告别了江湖,策马回到家乡,年迈的母亲迎接了他们。
在母亲温情的目光注视下,坐在斑驳的木桌旁,喝着滚烫的咖啡,躺在粗糙温暖的床上,享受着亲情。
还是那句话:你到底要什么?
这部影片根据加拿大作家帕特里克·德维特同名小说改编,法国雅克·欧迪亚导演,由约翰·赖利,杰昆·菲尼克斯主演,在西班牙、罗马尼亚拍摄,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几乎走过了地球半个村。
约翰·赖利以前曾看过他的许多影片,多是饰演配角。
这次扮演哥哥艾利,集野性和温情于一身,举手抬足都很到位,展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人物。
本人评分:7.5。
从荒野杀入文明世界,篝火夜晚在掘金梦的欢愉中醉酒,收获友谊又失去,陷入无尽的逃命,直至溯源北上,在反高潮中目睹将军的葬礼,大战消弭无形,一如一切的意义。
这一场人生之旅,从挣脱暴虐父亲,而至从弑父的罪孽中逃离起始,以回到母亲的怀抱结束,人生逆旅,如此已是最好。
冠以姐妹(sisiters)之名的兄弟,相互扶持,彼此感情默契眼神尽知,哥哥是人性多些的,人生第一次刷牙,第一次用抽水马桶,让人忍俊不禁,他想爱,想组建家庭,用妓女模仿心上人送自己披肩的场景,并闻着围巾自慰,能被蜘蛛毒倒,着火会去救马。
弟弟是残忍些的,他什么都不相信,大概只相信手里的枪,砍死熊,醉倒像死鱼,交配像疯兔,背负着最深重的罪孽和痛苦。
本已丰满的双男主结构,更弹性扩容莫里斯和赫曼,四个男人的张力,彼此的怀疑吸引到惺惺相惜,让剧作产生了爆炸效应,让后二人的离世留下了浓重的忧伤。
淘金梦曾在水底闪耀如星辰,转瞬就摧枯拉朽地论证命运的不可知,理想的转瞬崩塌。
深沁着幽默感,悲悯和温暖为内核,宣告了我们这个时代,西部片何以成为可能。
当惩恶扬善枪火情仇变得面目模糊意义悬置,男人们还可以围坐篝火,手畔垂枪,煞有其事地讨论原生家庭。
法国导演雅克·欧迪亚2018年作品,刚刚看完,挺有意思,略说几句。
1.英文片名The Sisters Brothers,意思是姐妹兄弟,国产片显然是音译,为什么不用意译?
大概怕有人误解,以为是娘炮兄弟俩,实际上,这是西部片,两兄弟一脸大胡子,一点也不娘。
2.“The Sisters Brothers”,是兄弟俩在江湖上的名号,为啥起个如此娘炮的名号?
片中未交待,也许,导演是为了搞笑,国内如果译成兄弟霸王花,也许可以有,哈哈。
3.本片应该属于西部片里的温情片,两个兄弟一台戏。
4.本剧的故事线真不少,兄弟线,母子线,朋友线,男女线,还有创业线,主要是化学家本想带着几个人,在美国西部开拓创建一个崭新的和谐社会,可惜,壮志未酬,对了,还有一条是淘金者的发财线,以上,是五条明线。
5.司令给兄弟俩下达的追杀令,酗酒父亲是兄弟俩永远的痛,这是两条暗线。
6.故事最后,兄弟俩回归家园,回到母亲身边,精神获得救赎,全剧终。
未来的可能,母子过起田园生活了吧?
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也许是这样,反正半路上反杀了镇长抢了笔钱,还有很多淘来的金子,他们不差钱。
7.这个结局,很不西部!
大约从血色将至后,现代西部片常用做展现人类微缩史的载体,本片倒是以一种颇为欧洲的视角(兼具亮点和局限性)来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说是人类史,实际上只着墨了四个灵魂各异的男人与自然的缠斗和自我的挣扎。
Moris是个共情度相当高的男人,Warm评价其“真心地享受着社交”,他似乎象征着维系于自我之上脆弱而明亮的道德泾渭线,其与Warm所代表的纯粹技术主义和乌托邦向往构成了理性的象征,长久以来强大的引导人类前行的道标。
与之相对的,Sisters兄弟则是我们所无法解析或明确描述的人类感性的incarnation。
这其中有Charlie的暴戾恣睢与脆弱,也有Eli哈姆雷特般的敏感与善良,二元对立及统一主导下的叙事线非常清晰。
“仇父”是本片最大的主题之一,人类史几乎就是弑父的历史。
所有主角都竭尽全力地逃避着父亲给他们的影响,却不可避免地受这执念所摆布,是否像极了人类无数次想从历史中习得教训以跳出历史的徒劳尝试?
我们开垦,我们建立,而人类的造物总难逃破灭。
电影最后出乎意料的返家,也许是在告诉我们,在技术滥用的废墟与真假难辨的乌托邦之夹缝间,总有一条还乡路可走。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第一遍看《希斯特斯兄弟》是网上刚出资源的时候。
并不是对这部电影有多么中意,只是觉得总要开始写第一篇长评,不如就现在吧。
看Sisters的时候我也对于导演的一些镜头的使用有些疑问,虽然导演之前从未拍过类似的片子,还是很有必要将他之前的片子补一下,了解他的风格和他之前关注的话题,这也可以让我更好地完成这篇影评。
另外,我还重看了题材有些相似的西部片《赴汤蹈火》和《老无所依》。
进入正题,从剧本上看,《希斯特斯兄弟》无疑是一部小情节电影。
小情节电影的特点是:开放式结局(结尾处他们在母亲家里,而谁也不知道之后的生活是怎样的)、内在冲突(弟弟杰昆·菲尼克斯是由俄狄浦斯情结所驱使、而哥哥是出于对于弟弟的愧疚和保护欲,这些我会在后面解释)、多重主人公(无疑是两个主人公,无论是从时间长短和是否完成人物弧光来说)、被动主人公(弟弟主动、哥哥被动)。
这部小情节电影的叙事内核无疑是俄狄浦斯情结的完成过程。
我们可以先问一下主人公究竟是为甚么所驱动?
这点很重要,很多电影都在开场描述主人公踏上了什么征程却并未告诉观众他们究竟是由什么所驱使。
水准线以上的电影会在第一幕高潮前,大概是30min之前会将人物动机告诉观众,就是所谓的“激励事件”。
在这部电影的27min出现了约翰·赖利吞食蜘蛛后出现了梦境。
梦里一个人举着斧子砍下着一车断肢,传来了:“Eli, come closer.” 之后,Eli梦醒。
有一定观影经验的观众在这时候就知道了,希斯特斯兄弟的生活现状与这个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就是内在冲突。
影片在1h26min,约翰·赖利对着里兹·阿迈徳说:“When we were kids, Charlie killed her father. I’m the older one. it should be me. Just after that, Charlie was never the same.”终于出现了俄狄浦斯情结最重要的一环——弑父(另外一部近年的柔情西部片《赴汤蹈火》同样是兄弟弑父)。
激励事件浮出水面,弟弟杰昆·菲尼克斯是因为杀了父亲,也在家乡惹了很多事情从而远走他乡;哥哥出于对于弟弟的愧疚和保护欲,同弟弟一起做起了赏金猎人。
很有趣的一点是,上一段台词中,哥哥称呼弟弟“her”,对话之后直接切入哥哥为弟弟剪头发,在看看一看他们的姓氏“Sisters”,翻译成裙带兄弟也未尝不可。
俄狄浦斯情结完成的第二环——自断手臂。
通常意义上,俄狄浦斯情结的最简概括就是:人在年少时的面对父权的阉割所产生的弑父娶母冲动。
导演在片子里用自断手臂进一步加深了对于父权的完全根除。
影片11min杰昆·菲尼克斯对哥哥说:“You do realize our father was strak-raving mad. That was his gift to us. That was why we were good at what we do.”杀手的本能是父亲遗传下来的,杰昆切掉了手臂,弑父彻底完成。
彻底“弑父”后,兄弟二人在结尾处才终于能够回到母亲身边,“娶母”完成。
俄狄浦斯情结在电影中表意的运用中屡见不鲜,戴锦华老师在《电影批评》中也有关于俄狄浦斯情结在另一部电影《香草天空》的具体分析阐述。
雅克·欧迪亚导演在这部片子里还是很抢戏的,这部电影也拿到了2018年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
下面我想具体说一下几处导演私货:导演在这部片子里用了大量的画外音解说,根据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中讲:“画外音解说又是一个披露解说信息的方法。
就像闪回一样,它一样用好即好,用坏即坏。
对于画外音解说的检验是这样的:问你自己,’如果我将画外音解说从剧本中删除,故事是否还能讲好?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就将它留在画内。
一般而言,’少即是多’的原理通常适用于此,技巧越少,效果越强烈。
因此,任何可以删除的都应该删除。
不过也有特例。
如果画外音解说可以删除,而且故事能自圆其说,讲得很好,那么你之所以还要采用画外音解说,唯一合理的原因就是可以将它用作对照或衬托。
” 伍迪·艾伦在《安妮·霍尔》全片充斥着伍迪自己的画外音,删掉确实没什么问题,不过伍迪的反讽和见解可以让观众看到不同的表达。
在《希斯特斯兄弟》中,画外音的出现总会让我提高警惕,我会考虑画外音的出现是由于导演在视听表达出现匮乏,不得已要用旁白还是这段画外音会对下一步矛盾的发展、转折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影片的34min,杰克·吉伦哈尔绑住了里兹·阿迈徳,并企图将他交给希斯特斯兄弟。
里兹失望地说完:“It’s a bomination.”杰克的画外音响起(日记):“He watch the sunrise to the window. He stopped talking, didn’t say another word.” 影片切入第二天早晨,杰克放走了里兹。
这段画外音其实是必要的,它可以加深观众对于里兹的共情,所以当第二天杰克放走里兹,观众会想:要是我是杰克,我也会放走里兹的。
所以加上画外音,此处转折不会唐突。
在影片1h06min时,导演运用了他最喜欢的半遮掩镜头,在之中漏出一个眼状的空间采景。
可是在这里采的事杰昆·菲尼克斯的特写,在这里面杰昆解释了他怎样发现了杰克和里兹的踪迹,于是他们可以开始追捕。
可是注意,在半遮掩镜头之前杰昆和约翰两兄弟已经开始追赶杰克和里兹,因为杰昆说他发现了他们的踪迹。
而之后的画外音却重新解释了一遍他如何发现,不过也是一些陈词滥调。
我认为导演本可以在之后两兄弟的对话中间接说出这些画外音所表达的内容,而不必做这种影响影片流畅度的事情。
说到半遮掩镜头,这无疑是雅克·欧迪亚的私货,在《预言者》中,雅克导演大量使用了这一技术,在影片开篇时摇晃半遮掩镜头,替代主角的视点,来表现少年初入监狱时的陌生与惊恐。
后来主角第一次开启自己的事业,黑帮老大将他打回谷底,就在这时半遮掩镜头完成了全片最重要的表意。
半遮掩镜头以主角的视点逃出监狱,追赶者惊慌失措的鹿群。
他杀死的阿拉伯人的冤魂开始燃烧。
在不久后,“预言”成真,主角也开始脱离梦魇。
我想把他追逐的鹿群理解成受到打击后,惊慌失措的主角的对照,而之后主角通过预言成功杀死鹿群,象征着主角杀死自己内心的恐惧。
从此梦魇消失,也为后来的反戈埋下伏笔。
这部西部片不同于大多数西部片的是,导演极少用远景或者更甚者史诗镜头去表现西部的壮阔与苍茫,而地理特点是导演极其愿意去表现的,例如赛尔乔·莱翁内的《西部往事》、《黄金三镖客》、凯文·科斯特纳的《与狼共舞》,也包括新世纪之后的《老无所依》、《夜行动物》、《猎凶风河谷》、《赴汤蹈火》,这些电影都有意运用了大远景镜头来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雅克·欧迪亚却主要运用中近景镜头来拍摄西部片,即便有远景,导演也可以在有树木或者障碍物的阻挡下进行拍摄,意图放大“狭窄感”。
由此,镜头移到了角色的表情上,更接近了内心,所以片子无可避免的更加注重了人与人之间的内在矛盾,即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转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补片之后,我近一步确认了我的判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雅克·欧迪亚的一贯话题。
1996年的《自制英雄》在二战大背景下、2005年《我心遗忘的节奏》的背景是难民潮、2009年的《预言者》是法国黑帮、2015年的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作品《流浪的迪潘》以斯里兰卡泰米尔猛虎组织为背景,可是在这些影片中导演都无一例外的放过了对于人与社会的关系,即大时代背景、政治的表达,把他们限制在人与人之间。
只有《锈与骨》是彻彻底底关于普通人的故事。
这与我特别钟爱的一位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虽说不在两个极端,但也几乎完全不同。
保罗·格林格拉斯导演的电影无一例外都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准确的说是人与当下时事议题的关系。
《血腥星期天》讲英格兰对于北爱尔兰平民游行的屠杀、《93航班》设及911事件、《绿区》关于伊拉克战争、2018年威尼斯电影节新片《7.22》关于欧洲难民潮。
我更希望能看到雅克·欧迪亚导演能有一些新的尝试与挑战。
1851年的俄勒冈,本应是牛仔的年代,但文明的进步正在取代野蛮弟弟像那个时代所有的淘金者冒险者一样,所幸身躯残破结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如同在黑夜中烈火焚身的奔马,避免客死他乡哥哥才是个误入歧途的高手,没有被欲望和贪婪左右,本质是个享受生活的感情细腻的农民,科学的进步带给他最理想的生活状态科学家和莫瑞斯都是理想主义者,有着超越时代背景也契合时代需求的社会主义乌托邦幻想,双双死于他人的贪婪导致的失误,代表着巴黎公社式的革命明明有民意、智力和武力的支持却流产于时代,似乎是文明需求在美国西部的投影成败便是身退日,田园牧歌会有时展现出接近无敌的Sisters和知音二人组的四人公路片经历,本质上是在借此描绘时代众生相,又通过此画卷展现当代面貌。
而病老致死的“司令”则象征着一时代的野蛮和黑暗会在一时代消退时无疾而终,并不需要正义或不正义的审判现代欧洲人来拍西部片,只是借助背景来展现欧洲的叙事风格,本质都算不上西部片,最后的高潮戛然而止,把重心放于归家,而母亲的反应也十分有趣,反类型片叙事挺足够的
两个很不像枪手的人扮演枪手。
松垮垮的肌肉,真让人担心一拔枪就会被对手打死。
剧情也有点拖沓。
唯一的亮点就是两兄弟的对话。
有点西部片英雄的幽默和不羁,那也是参照了历史上成功的西部片。
最后,这部影片真没有能成功的讲述什么剧情,或者大的,或者是小的道理。
在一塌糊涂之中走向结尾。
甚至是跟踪者与化学家的对话也很失败;跟踪者简直就是个诗人,张口就是文学话。
而化学家也不甘示弱,怎么说也是个受过教育的人,你会写诗,我就会吟词跟你对上的感觉。
有人说,在这部影片体现了什么工业化,文明对牛仔的冲击等等。
这显然是有点牵强附会。
尽管这是导演的意愿,但他真没有表达好
《希斯特斯兄弟》这部电影,我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偶然观看的。
在此之前,我并未听说过这部电影,也没有阅读过任何关于它的评论或介绍。
然而,正是这份未知,让我对这部电影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电影的剧情设计巧妙且引人入胜,充满了黑色幽默和悬疑元素。
希斯特斯兄弟,一对声名狼藉的银行劫匪,在一次意外中,被卷入了一场更大的阴谋之中。
他们不得不再次联手,面对未知的危险和挑战。
整个剧情紧凑且富有张力,让我在观看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紧张和兴奋。
导演马丁·麦克唐纳的才华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巧妙地运用电影语言,将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他还通过细腻的画面和音效,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让我仿佛置身于电影的那个世界之中。
演员的表现也是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
希斯特斯兄弟由才华横溢的演员科林·菲尔斯和山姆·洛克威尔分别饰演,他们的表演非常出色,成功地塑造了两位性格迥异但同样迷人的角色。
其他配角的表现也非常出色,他们的表演让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此外,电影的音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原声音乐旋律优美且富有感染力,与电影的剧情和氛围相得益彰。
每当关键时刻响起音乐,都能让我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电影所要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在观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很多。
首先,我被电影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所吸引。
希斯特斯兄弟之间的兄弟情谊、他们与别人的恩怨情仇,都让我为之动容。
其次,我被电影中的黑色幽默所打动。
这种幽默并不是简单的搞笑,而是通过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刻画,让我在笑声中感受到了生活的苦涩和无奈。
最后,我被电影中蕴含的深刻主题所震撼。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能够引发人们深思的作品。
总的来说,《希斯特斯兄弟》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
它拥有精彩的剧情、出色的演员表演、优美的音乐以及深刻的主题。
我相信,无论是喜欢犯罪题材的观众,还是喜欢电影音乐的观众,都能在这部电影中找到自己喜欢的元素。
我强烈推荐大家去看这部电影,相信你一定会被它所打动。
首发于“看电影看到死”公众号《希斯特斯兄弟》是法国导演雅克·欧迪亚的第一部英语片,在威尼斯电影节第五天开幕获得了广泛好评。
Metacritic得分80,Indiewire给出B+,然而在威尼斯场刊上,《希斯特斯兄弟》得分3.89,仅次于《罗马》,意大利观众则打出了4.2的超高分。
《希斯特斯兄弟》被评价为一部极为温情的西部片,给了观众十分不一样的观影体验,无怪乎威尼斯首映后媒体席鼓掌喝彩,这是连《罗马》都没有得到的待遇。
雅克·欧迪亚一直有着敏锐的社会学洞察眼光,醉心于社会背景下人物命运和性格的描摹,特别是边缘人物。
在09年的作品《预言者》中,欧迪亚讲述监狱中的少年的选择和蜕变;12年的《锈与骨》讲的是残疾人和拳击手在爱中的学习和成长;而在15年摘得金棕榈的《流浪的迪潘》中,欧迪亚则又关注了斯里兰卡战争难民的艰难移民之路。
很难想象今年的欧迪亚居然把目光转移,拍了一部商业性很强的英语西部片,可以说是转型之举了。
《锈与骨》剧照《希斯特斯兄弟》是根据帕特里克·的维特2011年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的是在1851年美国淘金热背景下一对杀人不眨眼的兄弟,授命去截取叫沃姆的化学家的淘金秘方,却被完全带出西部世界的故事。
由于故事的走向完全不符合西部片的气质,人物的温情抉择闪耀着人文关怀,凸显出一种反类型片的风格,可以说是十分成功的反类型尝试了。
导演雅克·欧迪亚电影的摄影十分壮丽,欧迪亚甚至用了航拍镜头,将西部的山川海岸拍得迷人至极。
而四位男演员的表演都值得称道,尤其是杰昆·菲尼克斯,人物的荒唐和敏感都演得很到位。
除了摄影和表演外,由于电影是根据小说改编,而原作者也担任该片的编剧,这部电影的剧本特别精彩,可以解读的地方也比较多。
简单说来有这么几点:西部情怀的消融《希斯特斯兄弟》不是一部典型意义上的西部片,虽然电影中不乏枪战戏:开场的一幕枪战戏交代了希斯特斯兄弟的凶残,把人物在西部片中的习惯性暴力特质揭开。
而在中段的梅菲尔德酒店的一段,希斯特斯兄弟不仅果决杀光杀手,还处决梅菲尔德以及抢走她的财富,从根本意义上来说还是在讲兄弟俩的心狠手辣。
这些枪战戏拍得十分干脆漂亮,有传统西部片的特点,仿佛让人想起《日落黄沙》西部片中的末路枪手。
然而即便如此,《希斯特斯兄弟》完全没有科恩兄弟的冷血和黑色,还加入了不少喜剧因素。
杰昆·菲尼克斯饰演的弟弟查理不仅常常醉酒,还随时能呕吐,摔下马来,甚至假装哭泣给哥哥做恶作剧,完全是个喜剧角色。
而约翰·C·赖利 饰演的哥哥伊莱不仅喝着奇怪的东欧汤品,还在梅菲尔德酒店玩角色扮演,荒诞却逗人。
而电影结尾对尸体多打一拳只是为了“确认下”更是引得全场爆笑。
《希斯特斯兄弟》不仅在形式上不是传统的西部片,在内容上,也与西部片的精髓背道而驰。
电影不仅将英雄主义和阳刚之气早早放下,还让杰克·吉伦哈尔饰演的莫瑞斯第一次选择就转入温情,从而像蝴蝶效应一样影响了故事走向,最终男人间的情谊不再是枪来枪往,而是变成了分工协作,惺惺相惜。
男人们不再一言不合就拔枪决斗,而是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用沟通化解矛盾。
在时代背景下,人的意识逐渐被新鲜事物影响,逐渐走出野蛮和杀戮,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
这正是《希斯特斯兄弟》想要回顾的时代,那个西部世界逐渐没落,新的文明逐渐取而代之的时代。
城市与社会制度的更新南北战争后,美国消除了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的奴隶制度这个“赘瘤”,社会经济发展进入“飞跃期”,而导致这飞速发展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美国的西进运动。
特别是1848年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发现,以及随之而兴起的1849年的“淘金狂热”,成千上万移民涌向西部,促使经济活动迅速向西部扩展。
正是在此过程中出现远西部即太平洋沿岸地区城市化的第一个高潮,兴起一批矿业城镇。
《希斯特斯兄弟》的年份1851年正是淘金最热时期,大量美国本地人和外籍移民,其中包括大量华人涌入西部。
片中扮演沃姆的演员里兹·阿迈德肤色偏黑,有巴基斯坦血统;而杰克·吉伦哈尔扮演的莫瑞斯,说着一口奇怪的英音,应该也是欧洲国家过来的移民。
移民涌入西部意味着传统文化的瓦解,这也是美国西进运动中必然的新旧更迭。
从奴隶制到新兴资本主义的跨越,势必由一批有先进思想的人引领。
电影中的沃姆首先对莫瑞斯提出“公司”的概念,又引入股权,且在希斯特斯兄弟加入后讨论分成问题。
他希望在德克斯萨的达拉斯创立的“理想国”并非纸上谈兵,凭借着他的淘金秘方,或许文明真的能够在他的引领下建立,希斯特斯兄弟的归顺就是最好的佐证。
人的改变如果《希斯特斯兄弟》只是讲美国新老社会的更迭,那么它只完成了纪录片应该做的事,电影最高妙的地方,还在于将主人公的命运与时代背景结合,将个人随着时代的变化浑然天成地展现出来。
随着电影剧情的发展,希斯特斯兄弟从不断向西,走出了西部腹地,戈壁走到海岸。
途中不仅遇到了商店,学习了刷牙,还一步步走出荒蛮,走向文明。
当希斯特斯兄弟终于来到圣弗朗西斯科,在酒店里大打出手之后,伊莱不仅知道被人在公众场合打脸是“羞辱”,甚至希望摈弃自己的老本行,去另谋一份“妥当”的职业。
正如化学家沃姆所说,“人,都是会变的,只是快慢而已。
”
电影中哥哥伊莱的角色变化最明显的一点在于他和莫瑞斯早起之后,一起刷牙的桥段。
这个桥段不仅点明了伊莱希望文明为人处事,也为他厌倦野蛮生活、选择解甲归田的选择做了铺垫。
而弟弟查理的变化就更加明显了,从一个毫无责任感,凶暴任性的杀父之人,到最后加入淘金分工合作队伍;从夜里假装哭仅为了恶作剧,到失手杀人之后真正地彻夜抽泣,查理的性格在这淘金路上实现了逆转。
可以说,电影中的人物形象都真正立起来了,饱满而令人信服。
诟病一部电影十分容易,就像不喜欢《希斯特斯兄弟》的人可以简单地说自己想要看真正的西部片,要看真正的牛仔,这种反类型片毫无意义,就这么几句话就可以否定电影。
然而《希斯特斯兄弟》显然不是拍给这些伪·西部片迷/真·脑残看的,别忘了导演是法国人,他要拍的是西部情怀的消逝,是牛仔的退隐,是时代的变迁。
想从这样的电影里去找英雄与夕阳,这就好比要在《悲惨世界》里找笑点一样,找的方向都错了。
欧迪亚胆敢把镜头对准时代变迁下牛仔的存亡,让淘金大浪对他们无情冲刷,或许讲的并没有许多,只有简简单单的道理:最终我们都敌不过时代,敌不过未来,盘算许久的复仇或许会被意想不到的葬礼彻底打乱,而文明进程的车轮一定会撵过落后与荒蛮。
所以当牛仔厌倦了无休无止的枪战,最终向往的仍旧是家的温暖。
这是一部西部片、赏金猎人片、家庭温情片。
讲述一对兄弟杀手,受指派在西部追杀逃犯,却与逃犯生死与共,最终返向去诛杀boss的故事。
片名有点意思,姓以姐妹为名,不知道是不是为了揶揄司机兄弟,噢,是司机姐妹。
永远在互相捉弄、揶揄的同伴,但因为是兄弟,血浓于水,互相亏欠,所以无法分开。
再亲密的伴侣,也必须分出主次,不管是兄弟、还是夫妻、还是父子,只要是不同的个体,就有冲突,就有斗争。
西部杀手兄弟
很喜欢很喜欢,在传统西部片淘金片的框架里走出了不一样的路线,有暴力杀戮又有科学文明,在追杀与被追杀以及人性贪婪这样已经被写烂了的情节里让两对人物之间的关系转化打破常规又合情合理,四个男人的性格刻画鲜明有趣,我尤其喜欢这个结局,文明的一面终究在狂野西部逝去,但血腥的一面也被磨掉了戾气,没有生离死别的复仇血战,最后回归家园安然于世,重重举起轻轻放下,打破惯常套路,很有意思。
平静,是一种有所决定的满足。结局虽美好,但也是一种对西部世界的告别,对有西部情结的观众来说到底是唏嘘的。杰克演技稳定,只是你声线这么阳光,怎么老往暗黑角色里扎。
欧迪亚擅长搭建人物内心矛盾与沟通网,这一次多人内心戏也完成的比较好。虽然欠缺厚度,也有部分bug,但基本都带到了。最惊艳的是认真起来的哥哥。遗憾的是吉伦哈尔这个角色,如果设定成标杆式人物,应该多一些交流才对
西部片的经典套路,漫长的追击,并且最终成功追到,然后展开一场激烈的枪战。不同之处在于这部电影中,赏金猎人和目标最终没有爆发决斗,而是一起合作淘金……
喜欢这个摄影,情节的走向不断带来意外也还行,但对我来说总体有点过暖了。
欣赏不来,看到一个自私暴戾愚蠢贪婪的混蛋搞死两个好人,实在憋气至极,不知道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感觉自己的一晚上都被猪糟蹋了
说是西部片,其实是对西部片的一次反叛,相当反类型。荒蛮大陆的点点温情和更高的向往,所有的命运疲累慌乱又都在急速反转,黑色幽默恰到好处,情感内核点到为止。
3.5
看到几度走神甚至都结尾都分不清谁是谁可能西部片真的不是我适合的类型
全片没有高潮的西部片!
一般般吧。。。。只是没想到这么一般。。。除了司令和村长外全员好人。。。就不知道一个全员好人的西部片在看啥,故事也挺一般的,人物也挺单一的。就。。。挺尴尬的。。。
自由又危险的西部蛮酷的,旅途过程有点无聊,两帮人相遇后才开始精彩。
(눈_눈)
不好看
还是有点另类的西部片 之前我说西部片里不需要温情 但是其实做好了的话还是很棒的。牛仔或者杀手也是人不是。
3.5 风情满满,但略软
所以是因为科恩兄弟给了金棕榈所以致敬科恩兄弟?没啥大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像雅克欧迪亚拍出来的,一切都太顺了,更像是团队作业,每一步的人物抉择、故事走向与所传达的奥义都像是被周密计算出来的,精致但难打动人。以往能感受到欧迪亚对自己拍摄人物深深的爱意,这部感受不到。
兄弟情深的淘金荒野之歌,但观感略差。
3.5,两伙人相遇后有趣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