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战争题材的片子我本能上是抵制的,无奈家里有个热爱一切战斗场景的同志,于是不小心看了一下,没想到竟然把自己看哭了。
唉。
有时候抵制不是不喜欢,而是一种逃避。
我害怕面对战争带来的伤害和痛苦。
害怕直面那些我不想接受和承认的“人性”。
人类的进化速度赶不上科技、社会的进化速度,于是带来了那么多撕心裂肺的痛。
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有些事情就是那么发生了,有些战争贩子就那样存在了。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男人的攻击性,占有欲是无可厚非的,可在现代社会里,武器的杀伤力与百万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战争已经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可人的基因却没有与时俱进。
一些人们依然用原始人的思维方式去发动战争来满足自己或自己种族的利益。
对于那些把别人类生命视作蝼蚁的人们除了祈祷他们不要出现在我的周围,不知道还能做什么。
还是把这个大问题交给历史来解决吧。
很少有人能够躲开复仇的诱惑。
复仇一旦开始,就如同打开的潘多拉魔盒,只能以毁灭结束。
情绪是我们另外一个大敌人,在暴怒、悲伤、狂喜的指使下,人类常常如同走火入魔一般作出很多不理智的行为。
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情绪如何控制我们,以及人类怎样可以控制情绪?
这是最近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以后再细说。
电影结束,满脑子里都是一句话在回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尤吾幼以及人之幼。
不知道世界大同是否永远都是一个梦?
是否是对战争片有点免疫了,怎么不论那个视角我都厌倦了那。
这个状态让我难以保持客观公正。
又见伊拉克,又是伊拉克,呵呵,这些电影拍的染色体绝对有重合。
镜头对准的是,在米军管理下的伊拉克激化的矛盾,不论是米军还是还是那些米军组织,它们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根本无人顾及那些命悬一线的百姓。
米军为了收拾自己的烂摊子,而那些圣战的穆斯林更是一些独裁者和军阀的合体,他们的上台也绝非伊拉克人民的光明之路。
电影中,对一句话印象深刻,一个50岁的老妇,穿着黑色裙子迎面走来,突然,从裙下拿出AK-47向你疯狂扫射...在海军陆战队的行动守则上,男人,女人,孩子,老妇,残疾人所有穆斯林都是敌人。
对与穆斯林的圣战组织也是同理。
伊拉克就是没人收拾的狗屎...影片中的故事是讲美军在哈迪塞镇遭到路边炸弹,一死两伤。
然后是他们残杀25人的报复行动。
细细想想,对于谁这都很残忍,死的人跟路边炸弹一点关系没有,而那些美国士兵为这件事可能遭受一生的谴责。
影片中的一句话真真切切,我们在这儿干什么,是的,我知道我们在这儿干什么,但是我们他妈的在这儿干什么!民族矛盾永远不可调和,泥牛入海,他每天都是在下沉的。
真的疲劳了,说到这儿了、brando
又是一部伊拉克战争电影,和The Generation Kill比还是有很大不同,最明显的就是意图明确,最后的矛头直指美国高层。
TGK看到最后完全没有头绪,大概是功力太浅了...三线叙事,纪实拍摄手法,这些都没什么好说的了。
在这部反战片里,唯一可以称之为“反派”的也就Mr.Bush和那位整天做在屏幕前遥控作战的高级将领。
其所指是个人都很清楚。
但是,他们真的应该被人谴责吗?
好像克林顿说过当了总统以后,就是身不由己了的一类话,我从不相信一个国家的领导层会为了满足个别集团或者个人的利益去发动战争,那是商人的作风。
战争也是一种拉动经济的手段啊,特别是一边倒的情况下。
所以是美国想打仗,因为它从里面看到了好处,并且经过风险分析,收益将大于投资。
那么反战又反的谁呢?
追根溯源的话可能要落到大多数地球人身上了。
一个人性本善还是恶的问题。
想想最近哈尔滨警察打死人的事情,又一次证实了马克思的辩证看世界的观点。
大多事情是分不清黑白的,小时候经常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问爸爸谁是好的谁是坏的,他老人家从那时起就开始给我灌输马克思主义了,他说这个说不清谁是好的谁是坏的,没有什么坏人吧。
是啊,仔细想想看过的文艺作品里还真没有什么是反派的角色呢。
这是一部由谎言构成的诚实电影——诚实地叙述了谎言。
片头的重金属声嘶力竭地吼出了“lies,lies,lies”算是开篇明义。
鉴于没听过这个乐队的歌也不了解这个乐队,所以不免猜测,这是否是大兵所组成的乐队。
铿锵的金属乐与嘶吼向我们控诉了战争的虚伪和驻伊美军的迷茫麻木。
“甭听信那些谎言,最终只有你冒烟的枪。
”萨达姆撒了个谎,小布什借题发挥,对美国民众把这个谎扯得更大,把美国青年派上战场。
叛军对穆斯林撒了谎,实际上正是他们一手制造了这次屠杀。
美军对公众撒了谎,欲盖弥彰。
所谓战争,不是瘾,是谎言的集合体,是权力倾轧间被碾碎的民众。
鲜活的生命被荣誉的谎言、仇恨的谎言煽动,最终献上祭台(汉语中牺牲一词也正来源于祭祀)。
血债血偿,屠杀的领导者喊着“你杀了我的兄弟”屠戮手无寸铁的平民。
血债血偿,被叛军制造出的仇恨所蒙蔽的穆斯林举起枪。
他们都会成为谎言的牺牲品,笑到最后笑得最美的永远只有权力的操纵者。
不入流导演带着强烈主观色彩所拍摄的不入流影片,小成本,剪辑风格和节奏大有问题,近距离的人员谈话一度让我以为是个纪录片……但是和真正的伪纪录片又是两码事,只能说导演水平或者是不用心。
但是借了哈迪塞的真实改编的名义,算是趁热度吧。
事情是真实的,手法太不真实,人物脸谱化,表演台词化。
剧情明显不合理,扛着锄头在路边走被怀疑“可能要去埋炸弹”而立即会遭到轰炸?
伊拉克人怎么务农怎么活下来的?
全领美国人的救济粮?
这种镜头导演也不会拍罢?
巡逻时无缘由对对向车道的车要求停车临检,自己车队还并未减速,我就想问怎么检查。
还有各种对着混凝土结构的天花板开枪(屠杀时),开枪后掉落的都是带着弹头的“子弹壳”(看材质应该还是橡胶的道具弹)等的场景。
全片最大的场面不过是几台悍马车,和一个直升机。
相对于其他战争片说是微电影也不为过。
主演的心路历程也是一头雾水,杀人最积极,却一直抱怨睡不着(一直听到哭声?
)合理的编辑逻辑应是如此:参考《杀戮一代》战场纪律不严谨的一支部队(预备役?
),被长官以士气为由放纵,挨炸后发狂(必然前面也得有发狂失控而未受惩处的镜头)或追击时遭受村民的持械围观(考虑枪声和当地人持枪率很合情理)、嘲笑、甚至反击,亢奋状态下屠杀村民。
另外屠杀的人数一共是24人,而并非其他长评的2400人?
何德何能一下子增加100倍?
需要知道,一户户冲进去见人就杀,包括老弱妇孺。
和调用远程炮兵轰平一个村庄对于人的心理完全是不同的心理压力。
没有合理的人设和剧情推动,故事无法成立。
是军人都是受军法和道德观制约的,没足够剧情推动“豁出去”,生生反而把真实事件拍成了假的。
战争是残酷的,不论近代史现代史,平民在其中都是最弱小的一个环节。
但各种国际组织国际法庭成立之后毕竟好了很多。
不论中美对外战争必然有无辜死伤,但和成规模的屠杀平民而犯上反人类罪等各种战争罪行相比,是两码事。
1.两名退役的伊拉克人,为了赚美元,打着保护伊拉克的名义接受了埋置炸弹的任务,导致了后来一系列的悲剧;2.美军的教条僵化,明明下士已经出现心理疾病了,还死板的必须服务期满才能让他去看医生,导致后来屠杀平民;3.伊拉克平民知道有人在家附加埋炸弹,选择知情不报,碰到失去同伴而失控的美军,被屠戮。
结论:战争太残酷了,人命如草芥,愿世界和平
新闻联播告诉我们发生了爆炸。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爆炸是怎么发生的,以及发生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从舆论导向看,这部电影政治上不太正确,或者说很不正确。
明摆着是给美国军方摸黑。
秘而不宣才是正道。
或者至少要痛斥恐怖分子的邪恶阴线狡诈与没有人性,以及爆炸发生后各级领导如何亲临一线,及时指导抢险救援,营救受伤人员,处理善后事宜等等等。
缺乏强有力的中玄部的领导,美国媒体是干不了什么好事的。
其实,恐怖分子也就是可怜的下岗无业游民。
利益收到了触犯,就要报复一下。
大兵也不是没有人性。
长时间的精神压力,在同伴被炸死后如火山般爆发了。
上级领导糊里糊涂,把一起爆炸后的报复事件当成了一次勇敢果断的军事行动。
还好有不屈不挠所谓的狗仔队这样一群人。
感谢他们,让我有知道真相的机会。
现代科技水平已经进化外太空的时代,人类的智慧和道德水平远远不能跟上。
尤其在极端条件下,人性中的邪恶力量就会宣泄般地爆发出来。
我非常希望焦国标先生能看到这个电影,因为当初美国入侵伊拉克时,他写过赞歌。
说正义的美国士兵为伊拉克人民带去自由,民主,幸福。
我很想知道焦国标先生看完这个电影后会写一首什么样的赞歌,去歌颂他心目中的英雄――美国大兵。
但是我从这个电影中看到了南京大屠杀,看到了美国人和日本人一样,烂杀无辜。
日本人是以圣战,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的名义来屠杀中国人,亚洲人;美国人是以反恐,建立所谓的“民主,自由”的伊拉克的名义来屠杀伊拉克人。
如果焦国标先生在1937年的话,会为这些日本士兵写一首什么样的赞歌呢?
不得不承认美国的电影业发达。
当初越战进行的时候,美国没多少反映越战的电影,都是在战后出现的。
而现在,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当伊拉克战争还在进行的时候,美国的电影就推出一部又一部相关的战争电影,感觉就像赶上了直播一样。
看到美国人在伊拉克的国土上设岗设哨,对伊拉克人搜房搜身,我仿佛看到了二战时日本人在中国的所作所为。
我觉得这是一个国家及其人民最大的耻辱:生活在自己的国家的人却要被侵略者勒令下跪,进行搜身。
当Ramirez看到自己的战友被杀时,进行报复;却没有想过,如果他们不去占领屠杀别国的人民,人家活得好端端的,根本不会去杀他的战友;而正是因为他们占领屠杀了伊拉克人,所以伊拉克人才会反抗。
Ramirez更应该想想,真正杀害他战友的凶手是谁,而不是出于泄愤而烂杀无辜。
看完这个电影,心中只想:这样的事千万别发生在我身上。
附:致美国兵 作者:焦国标 伊拉克战争的第二天, 战场卷来沙尘暴。
前线出现胶着状态, 你知道我有多么心焦!
伊拉克的沙漠风搅天撼地, 你背负着小山一样的军包, 趔趔趄趄,顶着沙幕前行, 你知道我有多么心疼!
伊拉克沙漠盘亘无际, 沙梁上,你从镜头远处跋涉而来。
恶人和恶人的朋友诬你是入侵者, 对的,你的确是“入侵者”, 迷彩装的你, 是万古死寂荒漠里第一株先锋植物, 是万里无垠沙海里第一抹绿色希冀。
阿拉伯沙漠里, 骆驼就是轻舟。
阿拉伯文化里, 骆驼是最受爱戴的生灵。
如果这个古老民族还有救, 那就从心底把骆驼置换成, 伊拉克沙漠里行军跋涉的美国兵。
于今几乎所有国家的青年, 都不再蒙受跨国征伐之苦。
美国号称是孩子的天堂, 天堂里的孩子却在代全球的同龄人, 从军远行,自陷地狱,与战邪恶。
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先生说: “战斧”巡航导弹带不来民主。
我说这要看什么时代: 给法国带来民主的是攻克巴士底狱的炮火, 给英国带来民主的是英王查理的断头台, 给美国带来民主的是来克星屯的枪声, 时代在前进,伊拉克的民主, 只有靠“战斧”巡航导弹呼啸携来。
你的笨重的军靴, 跋涉在伊拉克沙漠的地平线, 那是人类文明的走向。
如果你倒下了, 人类将失去正义的脊梁。
如果你的国家跨掉了, 人类将回到中世纪的蛮荒。
丑陋的嘴脸在电视屏幕里评点战争, 实乃一帮号称专家的巫婆神汉胡批乱侃。
彻底的陈词滥调,全心全意的愚民, 是我逃不脱的声音聒噪。
我的心遥向伊拉克战场千百次呼喊: “向我开炮!
向我开炮!
” 美国兵, 请允许我喊你一声“brother!
” 如果招募志愿者, 请你第一时间通知我!
假如有来生, 当兵只当美国兵。
假如今生注定死于战火, 就作美国精确制导炸弹下的亡灵。
写于伊拉克战争第十五天,2003年4月5日 补:如果焦先生有时间,应该看看《标准流程》,这简直是为焦先生度身定做的。
难以置信的影片,以及难以置信的事件。
哈迪塞之战,莫大的悲哀。
不知道英国为什么要为盟国美利坚拍摄这样一部电影,相信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众看完这部电影后也不会有中国人内心的复杂。
时隔68年,刺身裸体的枪火和杀戮从南京来来到哈迪塞,真理和真相如丧命枪口之下的冤魂慷慨低调的随硝烟隐匿,犹如士兵必须身着迷彩,战争毫无羞耻的退去外衣等待着粉饰和装扮。
同是采用了纪录片的的拍摄手法,晃动的镜头,间或虚化的影像,不求章法的构图,让人想到陆川的《南京!
南京!
》,但这次而是发生在千里之外的哈迪塞。
影片让我见识了什么是高精尖的现代化作战武器—监视屏幕锁定潜在埋放炸弹的危险目标(扛着锄头的伊拉克平民),高度的警惕和防范作战思想(立即决定清除目标),迅速的定位与制导技术(仅需从5开始倒计时即锁定并实施精确打击),武装到牙齿的美国人已经把真实的战争过程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进行演绎—典型的FPS。
也许这个原因,对于可以如此轻松捏死蚂蚁一样清除一个伊拉克恐怖分子的美国来说失去任何一个美国士兵的是无法接受的,因此要以眼还眼、血债血偿,射杀24名平民作为感情的释放点,以此告慰战友的亡灵。
影片拍摄的过于真实,仿佛是一场电视直播。
色调也和入围奥斯卡的《拆弹部队》完全一样,而后者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塑造了男一号威尔一个默默奉献、机智勇敢、是为己任,扎身美驻伊维和部队的一名共产党员形象,而《哈迪塞之战》试图以客观的方式展现真实的战争,没有故意丑化美国,也没有故意丑化伊拉克。
再次试问为什么要拍摄这样一部影片,促进和平?
没有,肯定没有,如果伊拉克人以及阿拉伯人,甚至阿富汗人只要能够从BT上下载到这部影片,这绝对是一支吹响的为同胞报仇的战斗号角、一张所谓恐怖分子招兵买马的宣传册、一份警告美军处境越将危险的通知单。
作为有着同样民族同胞被屠杀史的中国人,不可避免的通过这部影片产生对伊拉克人民的同情,如果我现在作为一名伊拉克的良民,对于这样的现实,以及美国意图赋予的和平情愿不要。
还是想不通为什么要拍摄这样一部影片,并且还要穿插下士Ramirez对抱着被枪杀丈夫尸体的伊拉克妇女伸手表示同情,还有影片结束前的一段真情告白。
无聊的编剧和导演,难道是担心别人说本片只有暴力屠杀没文化,或者美国观众不买账,在只给美国大兵穿上丁字裤后,为了补救又给它镶了一圈蕾丝边,结果只能让他更加丑陋。
我都不知道该给本片打几颗星,因为根本无法确定本片的意义,给我的理解只有一个—这样的和平情愿不要。
我承认我偏激了。
美国一向自诩正义,但是对于面对其中明显不正义的片段,敢于反思才会让人心悦诚服,敢于反思的国家才会进步,本片据真实故事改编,基本能客观反映那一段故事而几乎未带或者很少带倾向性。
对比军国主义时代日本无所不能且掩盖一切的军部,今日这全世界最强力国家的最强力部门也无法阻止国内民众的反战或者反思。
fucking Americans!
伊拉克,我不知如何表达
美军禽兽不如
纪实般的伪记录片,用镜头语言控诉了美帝暴行的本质,受害的是伊拉克平民和美国基层大兵。只是近一个小时的辅垫着实冗长了点!
宗教可以用来披上伪善的外衣,也可以用来忏悔和祈求原谅!而平民永远是最可悲的,所有敌对双方的罪恶都由平民来背负!
纪实风格影片,味如嚼蜡。可是你能还是能清晰的感觉到,战争的邪恶荡平一切~没有真相,只有利益,只有屠杀,只有复仇~
美帝的魔鬼士兵屠杀成性,此片还原度很高,所谓的恐怖分子为何越杀越多,看过此片就知道答案尽在不言中。
伊拉克战争题材独立片,手持摄像,伪纪录片风格,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拍的很真实,没有英雄化任何人,战争很残酷,看完心情很沉重,冷血的政客无辜的平民,以及像要为同伴报仇的普通士兵。
以后下完电影一定要先过一遍看字幕完整不完整,我下的这个版本大概50分钟左右就没有字幕了,幸好战争题材台词成分比较少,还是能看明白个大概,我挺喜欢这种强调纪实性的电影,没有过分英雄化任何人,真实的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有反思,有警示,你不杀人,人就会杀你,就这么简单。
感受有二:一,剧组也太不用心了,M2H上阵连个弹链都不挂,当观众瞎吗?二,只要是凭武力强行出现在别国领土上,再漂亮的借口都改变不了你是入侵者的事实,别人就会恨你,如何站得稳、损失少,这是一个艰深课题。美军一直就在这样的纠结状态中,而我们,也要认真考虑一下这个课题了~
适合搭配美剧《国土安全》一起看。
看完很沉重,片子拍的很纪实,士兵知道他们只是杀人工具,但痛苦、报怨、愤怒后还是继续巡逻,那些在伊拉克所做的事将伴随困扰他们一生(战争创伤应激综合症),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是平民,他们很被动,都不知道怎么选是对的,恐怖分子做出了选择,但也担心美军走后,上台的领袖比萨达姆还…,世界依旧很混乱(俄乌战争),政治层面的东西谁也说不清,止战止殇,珍爱和平!
虽然纪实电影能够真实的反映事发的现场,但是电影终归是一种艺术,还是需要更多的修饰,让人有梦一般的感觉,否则和生活无异,干嘛还要电影。
对付手无寸铁的人,只是像打猎一样的杀戮
平凡的叙述,武力面前,生命没有意义。
差强人意。个人感觉有无不丰满,絮叨。
纪实电影 揭露了一些政客不愿让大众看到的丑陋事迹 天朝永远都拍不出的
战争。。。
血粼粼的真实事件再次告诉我们战争里最惨的就是普通老百姓
这算是电影还是纪录片?拍的又臭又长,幼稚至极。感受不到一点战争带来的紧张感,压迫感。要算商业片没有一点吸引眼球的场面。真不知道7.5的评分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