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很燃很燃啦很喜欢不过显然编剧特摄宅,所以感觉bug 实在是很多,让我这个较真的人看的时候满肚子疑惑。
简单列列我感到矛盾的地方根据设定,怪兽是从海中一个外星人黑科技造出的一条虫洞被放出试图占领地球的一种战争机器,而人类为了抵抗入侵而制造了巨大的萝卜去和怪兽对打。
根据阿宅博士研究发现:怪兽是克隆生物,有相同的DNA那么为什么六年前的第一代生物和不久前的第三代怪兽DNA相同却有不同的能力和外形 既然有DNA就说明这些外星生物和地球生物一样是碳基生物,组织的强度不可能支撑他们长到这样的体积还能快速凶猛的攻击,退一步说外星黑科技能使它们变大,变得敏捷,碳基的鳞甲也不会比钢铁还要硬,怪兽用头部穿透机甲胸口是不可能实现的。
再退一步说外星黑科技让他们变的比金属还硬,那为什么机甲用的钢剑可以轻松地把怪兽劈开成两半呢?
既然是碳基生物,那喷出像王水一样的强酸显然也是不可能的,就算外星黑科技又帮他做到这一点,那强酸也不会是荧光蓝色,血液也不应该是会发光的,外星人把黑科技用在让怪兽发光用意何在?
从影片中阿宅博士研究怪兽的各种组织的画面 和进入怪物体内的人类队员的信息来看怪物的内部是相当柔软的,而汉尼拔周说过怪兽头骨非常致密,所以为什么机甲战士打怪兽开始只打头呢而不是照着脆弱的地方下手??????
机甲为什么要造成人形,(撇开这样巨大的体积和质量的机甲用钢铁材料其实做不到的问题不谈)影片中给出的信息说机甲含有“肌带”似乎是模仿人体的肌肉的结构,但是人类的手臂是费力杠杆,是牺牲了力量的,而打击坚硬的怪兽脑袋需要的正是强大的力量,有一幕是挥拳的时候手肘的引擎启动以增加打击力度。
如此设计不是白白浪费珍贵的能源嘛,尤其是在众多区域城市损毁产能下降的情况下。
人形机甲有许多薄弱环节比如 脖子 腰部 肩部和膝关节,虽然机甲被设计的没什么脖子,不过能看出受到攻击后很难找回平衡硬直很长,这时候能看出机甲巨大的质量和惯性,而机甲动作的时候却几乎看不出。
(又是黑科技)影片中机甲多次被扯掉胳膊,说明肩部链接处很薄弱 这样的明显弱点不该出现在保护人类的机甲上,况且好多武器都装备在这脆弱的手臂上 而且失去一只胳膊的沉重机甲是怎么保持平衡呢?
机甲居然没有远程武器,也没什么其他武器主要靠拳头揍怪兽(除了剑那是bug),这可不是保卫人类该有的态度(好吧我知道是致敬特摄片)那揍几拳又揍不死,连让怪兽产生硬直的时间都很短,一看就只掉一点点血,大招就是把怪兽抓起来丢回水里这是在开玩笑逗我吗(为了炫耀海浪的物理引擎?
),最后全被怪兽咬坏了我看都是自找的。
主角驾驶的机甲从5000英里高空落下居然还能站着落地,这时候驾驶员应该因为巨大惯性变成黏在驾驶室地板上的肉饼了才对阿宅博士和一头幼年怪兽实现通感得到了虫洞的情报,但前文说怪兽都是克隆生物,为什么还会怀孕呢?
按照克隆生物之间可以共享意识的设定来看(就好像炮姐那两万个妹妹),这头非克隆的小怪兽应该是什么也不知道的才对啊最后男女猪脚的小救生舱是怎么通过虫洞里的扫描的呢,不是说只有怪兽才可以通过的吗最后,成功炸毁了外星人制造的虫洞以后,大家居然开心的以为世界和平了,把战争时钟清零。
可是那是外星黑科技啊,而且恐龙时代就已经成熟了的技术不是嘛,重开一个应该也是轻松加愉快吧!
而且死宅博士也已经发现之前见过的怪兽在外星人那里看来都是不值一提的杂兵,本来人家外星人只是想要掠夺能源,这下是要回来报仇了。
影片的结束显然应该是一场更加惨烈的战争的开始才对啊!
看完电影根本欢乐祥和不起来啊导演!!!
影片说不通的地方真的很多啊......不过没关系,萝卜片主要表达的就是机甲的浪漫嘛!
制作也光影效果极佳视觉享受到了赞还是很喜欢的!
当吉尔莫·德尔·托罗为《环太平洋》打出浩长的感谢人员字幕之时,更像是对一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的传奇代表们刻下一座丰碑。
那些来自东瀛ACG圈的大神们虽然已经在全世界功成名就,但确实还缺少一部可以使人们铭记机甲动作,怪物大电影以及特摄魂的不朽巨制;而这个遗憾没有再继续被束之高阁,作为全球死宅的新世代宠儿,吉尔莫跟大家想的一样,是时候行动起来了。
《环太平洋》带来的绝妙视听体验可能会遇到两种境地,看看在北美地区的票房惨淡似乎可以窥见一斑,即那些巨型机械人与大怪兽的缠斗已经提不起宅男们以外群体们的胃口。
在《变形金刚》《终结者2018》甚至是《特种部队》这一系列的金属系科幻动作电影的蹂躏下,对于好莱坞高概念大制作科幻作品人们已经出现了审美疲劳,而机械人电影的种种类型也早已被过度消费,人们可以轻易的绕过这些轰鸣暴烈,震天动地的大场面而专注于很多更接地气的小制作。
但是对于另外一批人来说,这部电影就像是一场终极的狂欢,在宅情弥漫世界的当下,他足够你和你的小伙伴们摧枯拉朽在大银幕前叫好助威,为自己的情结抹上一把热泪。
打怪,机甲系,巨型机械人,神经元网络操控,哪个科幻小子没经历过这些海量元素的洗礼呢,当一部有着两亿制作,真人出演,强力特效打造,数一数二的硬核怪咖宅男大导演执导,换做谁都有理由血脉贲张,更何况他真的出色极了。
更以往的机械人电影相比,吉尔莫下足了血本打造出了一个真实可信的世界观场景。
这可以从各种型号的机甲战士细致入微的数据资料,性能差别以及故事架构的时间线演进即可感受的到。
当然片中的多种设定,乃至怪兽的外形也都是借鉴并致敬了很多同类型的ACG作品,这在观影中很容易会让你产生一种既视感。
吉尔莫采用好莱坞真人大电影的技术表现手法和美式英雄主义来包装这样一部具备机甲乱斗(动画作品巨多,EVA,高达,战神金刚。。。
)加怪兽特摄(日式传统怪兽电影,特摄片)内核的作品,这几乎是之前没有人做过的事情,所造成的视觉冲击力与震撼自然可以想见。
影片的主要高潮落一头一尾,开篇的事件起源与“危险流浪者”惨败,以及香港之战。
恢弘华丽的动作大战场面,雷霆万钧气盖云霄的机甲战士与怪兽近身搏击,乃至被破坏到渣粉的惨烈都市灾难景象,都被吉尔莫加以精良的VFX技术手法展示出来,令观者超越了以往作品受限于二次元或是小打小闹的局限,获得了只在好莱坞顶级制作中才能够体验到的视觉奇观,而这种全新的嫁接自然是会让众宅们爽到爆,N刷行动势在必行。
除了劲爆的大场面,影片也没有忽略主要角色们的演绎塑造,兄弟情父子情爱情亲情一个都没落下,煽情G点满槽,尤其是基地内的两大怪鸡宅男科学家,又是卖萌又是耍宝,配合起“地狱男孩”郎普尔曼所饰演的怪兽商人,瞬间就让人找到了吉尔莫的恶趣味所在。
整部电影节奏流畅,观影快感淋漓尽致的被释放,剪辑与运镜堪称巨型科幻动作电影楷模,无论在技术层面还是内核情结上几乎可以让《变形金刚》这样的同类作品好好反省。
毕竟这是一部死宅献给死宅的大礼, 看上第一眼你就会秒懂。
吉尔莫用死宅血泪与两亿美子为自己挖了一个大坑,虽然票房鸭梨山大,但这一份热血级的惊喜或许将长时间持续回荡在无数卧室与四叠半的世界中。
在每一个寂寞的凌晨让你内牛满面喊打喊杀,无论是拯救世界的中二晚期还是膝下儿女遍地跑的怪蜀黍节奏,《环太平洋》都值得我们传颂不息直到异次元。
[天涯首映场]《环太平洋》:用死宅血泪谱写一曲中二赞歌http://bbs.tianya.cn/post-filmtv-408964-1.shtml
原文地址:http://qinyao.xyz/?p=7125层楼高的机器人大战巨型怪兽,参合了机器迷和怪兽迷们共同爱好的元素,是万众期待的一部巨片。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这幕后还有来自一群中国的特效团队的贡献。
有幸参与到这样一部电影中,除了提高了自身的制作能力,也同时圆了一个热血青年的梦。
在《环太平洋》中,我主要负责的是带领环境和材质部门完成工业光魔公司交付给我们的工作,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方面需要及时地获取总监和客户提供的信息,并且准确地理解他们想要的效果,一方面在技术层面,我们也完全超越了以往的经验。
材质方面,我们主要制作了机器时钟的贴图和修理场的大脚贴图。
电影的背景虽然是一个拥有高科技的年代,但片中充满了蒸汽时代笨拙的元素,这也许是导演喜欢的风格吧,有类似宫崎骏的《哈尔的移动城堡》的情怀。
机器时钟是为了计算上次怪兽袭击的时间,每一个数字都是由一个单独的面板组成,每分每秒都要经过物理翻动。
我们制作了基本的贴图,最大的困难是为每一个数字制作不同的面板材质,要求每一块面板上的数字和划痕都要不同,也就是说光是那些数字,我们就制作了上百张贴图。
机器人的一只脚足以把人当蚂蚁一样踩扁,精度是我们制作大脚贴图时遇到的最大的困难。
镜头不乏有很近的特写,要表现如此巨大的金属物体,我们必须准确地把握脚上纹理细节的尺寸,当人从大脚身边经过时,比例才不会显得奇怪,也要尽量凸显出机器人的巨大。
在数字背景和环境方面,我们的工作更为艰巨。
由于渲染资产的精度不可能满足所有角度所有景别镜头的要求,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为每一个精度不够的镜头进行修饰,这个工作量很巨大。
例如特写镜头的大手和大脚,合成部门会用现有的资产进行合成,当他们完成了大致的效果,会把单帧发送回数字背景和环境部门,由我们绘制细节。
当效果得到确认,我们又会把绘制的层的序列发回合成,让他们加上新的细节。
这个过程会不停地往复,直到最终的效果得到通过。
比较繁琐的工作是为大量的绿幕制作背景,工业光魔也给了我们很大的自由度,我们可以自主地为很多镜头设计并制作背景。
工业光魔发给了我们基地场景的资产,很多情况下,我们能够使用现有的资产进行重新组合,跳过灯光部门直接由环境部门渲染出序列给合成部门,这样缩减了流程,从而很快速地完成一些不是最为重要的镜头的背景。
我个人独立制作环境的几个镜头中,比较重要的有电梯场和控制室外观loccent。
电影中有好几段电梯滑过电梯井的镜头,交代角色从楼顶的停机场下到基地shatterdome的过程。
这个场景完全由我自己设计,客户喜欢电梯滑行中穿过电梯井里的灯光时产生的光影变化的效果,我为场景打了几十展灯,最后客户比较满意。
由于屋顶下着大雨,最大的难点是为电梯顶增加积水的效果,经过了很多测试,依然很难达到真实的效果。
记得遇到瓶颈的时候,nike叔(CG总监)都拿来矿泉水泼到地上让我观察。
但其实电梯顶既有积水也有黑色的机油,它们有着不同的反射效果,平衡这种效果让我花费了不少时间。
最后我还为电梯井里的风扇制作了简单的动画和体积光效果,特效部门也加了一些从上滴下的水,让整个画面丰富而有层次。
控制室的外观在电影中只有我们制作的几个镜头中会出现,所以客户也给了我们相对较大的自由度。
控制室呈倒梯形,我根据实拍一部分控制室进行了场景的extension。
客户对光的感觉比较敏感,我们要把握好场景的体积感,把每一个灯光都放到对效果有利的位置。
其中一个镜头摄影机需要从控制室内拉到外边很远的地方,机器人发出的闪光对环境的光影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我首先制作了一个基本的光线环境给合成,还另外制作了一个光线层,用来模拟闪光造成的影响。
当最终把机器人和场景放在一起时,这几组镜头表现得很完美,非常炫。
制作工业光魔的项目,经常有废了很大劲儿才制作好的镜头,却被导演无情地阉割了。
但这就是工作,为了给观众最完美的享受,我们也会有取有舍。
这个项目对Base-FX有着里程碑似的意义,它证明了我们有能力去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为未来的那些更加艰巨的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89年有个robort jox, 是超大型机器人决斗的电影,大概驾驶员在机器人体内操纵的设定是第一次吧,而且正方的机器人变坦克的设定真是好超前。
今天去看太平洋,出来之后一个字爽,相比于变形金刚,我觉得太平洋好看的地方在于打斗的力量感,美国机甲拿集装箱和货轮当板砖和怪兽对抡,痛扁怪兽的样子,再加上电影院的音效,那绝对是心潮澎湃。
一开始男主角和哥哥双人操作去打怪兽,然后被第二波偷袭,哥哥便当。
我在想怪兽为啥不把机甲撕烂。
然后,主角内心创伤,人类傻逼逼的去修墙挡怪兽。
主角是搬砖大军中一员,随后自然俗套的过了几年后主角回归,去当驾驶员。
(几乎所有电影里的,兽都要给个正面张牙大吼的特写,这个是个梗)接下来女主角出场,是个日本妹,话说电影是有一点向日漫致敬,估计用了日本妹做主角吧,而且日本妹演的比较有特色,演技不错,有查过日本妹资料,居然是奥斯卡最佳女配。
话说我有点脑补章子怡,和周迅如果去演这个角色,周迅要更比较符合。
而且剧情也不像变形里会和男主有关系,真的是纯友谊啊。
故事还有个小支线,是讲两科学家研究怪兽的。
最后研究出怪兽灭杀方法。
还算不鸡肋。
在双人驾驶员测试机甲同步协调,需要共享记忆的时候,代入女主的回忆,选的小萝莉真心好看。
原来好像有很多机甲的,后来就只剩下,毛子,天朝,袋鼠国,和米帝。
天朝,和毛子,据说击杀很多,不过剧情需要还是便当了,毛子机甲很霸气,同样机师也很霸气。
天朝的是三兄弟,敏捷型机甲吧。
那么快就便当了,泪奔。
对了,里天朝三兄弟在餐厅里的时候有拿中文说主角,你算什么东西。
喜感。
袋鼠国,有高达的感觉。
倒数第二次打架,米帝主角光环无疑,补枪,抡砖头,甩大刀,这尼玛开挂呢啊。
然后把香港砸了个稀巴烂。
或许香港有他的特殊性,现在越来越多的作品都有香港出现,不过还是那个市侩的景象。
最后主角和袋鼠国去端怪兽老家,大刀抡啊抡。
里面女主角发威怒斩怪兽时候会说日文 ——for my family,那气魄。
大概最后半小时基本就是当当当, 嗖嗖嗖,框框,啵啵啵啵。
作为暑期档大片,我表示没有广告,又有多远文化,也不想变3那么俗套,真是良心大大的。
为什么要用人形的机器?
这个问题是没法回答的,为什么变形金刚有人的形态?
为什么机动战士高达要有人的形态?
为什么机动警察要有人的形态?
这已经是一种类型,负责人的主创会为巨人找点存在的理由,但是如果理由不那么靠谱,这种类型已经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不那么靠谱也能接受。
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类型?
从《starship troopers》问世至今,增强铠甲就成为了科幻战争的标志性符号。
虽然可惜的是电影版《星河战队》预算不足,搞不起铠甲,让步兵们穿着像新四军一样和虫族们对抗,但是在富野由悠季的接棒之下,MOBILE SUIT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
人形机器人为什么风靡?
因为造型漂亮、帅气,高端大气上档次啊!
环太平洋里面致敬的前辈们很多:《哥斯拉》,日本的其他特摄片,高达,EVA。
这就是为什么这样一部美国的电影,出现了力大无穷的怪兽,竟然没有大型飞船或者宇宙战舰与之对抗,没有远程武器或者病毒武器与之对抗,而是拳拳到肉的硬桥硬马。
这是因为这是一部血统上有着明显日本特征的好莱坞电影,类似黑客帝国在血统上有着一定的邵氏风格。
我女友说,原来直接用刀就能搞定啊,那干脆一开始就在海滩上埋上各种刀不就好了,或者那种可以把刀刃发射出去的机关不就好了?
我对她解释道:如果你怀疑整个世界观的设定,那么看这种电影会是很痛苦的。
看惯了紧凑美剧的筒子们转过头看台湾偶像剧,OMG,难道这些人都不用上班吗?
难道这些人就没有正事吗?
难道这些人就不能不端着说话吗?
是一个道理。
怪物是需要挨打的,如果不能和怪兽肉搏,那么怪兽片就不要拍了,《科洛佛档案》不是很好看嘛,你喜欢科洛弗档案,就难免觉得《环太平洋》夸张了……如果你欣然接受了世界观的设定,毫无困难的接受了人形机器人这样一个其实非常不科学的武器设定,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好好享受2个小时的刺激和过瘾了。
这也就是日本影视作品的风格,你在看的时候,一定要丢掉现实的拖累,否则你就入不了戏。
《云之彼端》你入不了戏,《攻壳机动队》你入不了戏,《钢之炼金术师》你就更入不了戏了。
入不了戏无所谓好与不好,只是当旁人在津津有味的欣赏怪兽撕咬巨人,巨人擒拿怪兽的气吞山河的场景时,你会在心中挣扎:“这金属的材质这么好,竟然不散掉;这些零件怎么都只往外飞,不往驾驶室里面掉;这怪兽的皮肤怎么这么结实又同时这么有弹性?
”这时候,你可能正在盘算,如果你是导演,你会在海岸的哪些地方埋上刀了吧……
之前下了个TC版的,跳着看了两分钟果断关掉。
通常一部电影如果在国内和袋鼠国同期上映,那我就绝对不会进这里的影院看,因为一想到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可以花更少的钱看到带字幕的版本(虽然有不少人批评本片的字幕翻译,但对我这种英语彩币看看字幕总会帮助理解),我就会觉得在这边看电影亏了。
但是对于本片,我觉得如果不去影院看就跟没看过一样,那才是真的亏了,所以周二一下课就拿着之前打杂挣来的一点碎钱去买了张票。
影片一上来兄弟二人基情四射的互动也没能延缓浑身散发着酱油气息的主角他哥领便当的脚步。
一看到他哥我就觉得眼熟,但就是想不起来在哪见过,不过印象中应该是个我不怎么喜欢的角色。
演到一半了我才突然想起来原来是Homeland里面对主角的老婆“朋友妻不客气”的那个小军官。
我现在跑步的时候耳机里单曲循环的都是本片主题曲这种事我会乱讲吗?
当时在影院里一听到主题曲响起,心里就在盘算着,终于找到一首可以把手机铃声那首《权利的游戏》片头曲换掉的音乐了。
结果看到结尾字幕才发现两首曲子的作曲者竟是同一人。
回来后上网一看才知道,此君还是配乐大师汉子寂寞的学生,真是名师出高徒。
片子最后的鸣谢名单一长串,不过孤陋寡闻的我对于其中的日本人名熟悉的就只有庵野秀明。
本片上映之前,在与朋友们彼此推荐之时都会简单形容本片是“eva大战哥斯拉”。
本片故事当中的Jaeger由各国拨款研发制造、驾驶员通过与机体的精神连接进行操作等设定都很容易让人想到EVA。
最早看到本片的介绍提到其中二人驾驶一台机器的设定时,还觉得这有点别扭,直接跟EVA一样一人一机多省事。
不过真正看了之后,才发现整部影片的灵魂就在于这个多人同驾上面。
作为同一机体的驾驶员必须心意相通,打开心的防壁,这不正是人类补奸……我是说,补完计划(不好意思,职业病),所追求的吗。
虽然大部分观众都是冲着片中的机器人与怪兽来的,但是对于本片的故事完整与丰富性来说,真人演员们同样功不可没,而几位主角最重要的对手戏,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在Jaeger驾驶舱中展开的。
驾驶舱中虽然只能容纳两三个人,但驾驶员之间的关系却丰富多变,情侣,兄弟,父子,战友,牵引着jaeger挥动铁拳守卫人类的正是人们之间最深刻的羁绊。
本片稍显不足的地方就是结尾的大战虽然悲壮,但风头完全被前一场香港市区大战给盖过去了。
由于当时身边没人,在看香港大战时,完全被剧情感染而激动不已的我肆无忌惮的把身体在座位上左摇右晃。
虽然激动,却同时在心里想,这场战斗这么精彩,又耗费了这么长的时间,该不会打完了电影就落幕了吧?
如果那样的话感觉故事实在不够圆满。
果然,后面还有一场大决战,一些前面埋的伏笔也要在最后用上。
经历了香港大战,大部分观众都有点审美疲劳,这时候除非后面的战斗能做到比上一场更精彩,不然很难调动观众的情绪。
看怪兽电影的一大乐趣就是看城市怎么样被摧毁的,所以挪到海底进行的最终决战在观感上就远不如前一场在城市里的。
最后稍微吐槽一下机器人电影的“断臂”情节。
从《终结者2》中的T-800到《变形金刚3》中的柱子哥,再到如今的Gipsy Danger(其实我一直都听成了dancer……),机器人总会在最终决战时失去一只手臂,然后又在这种不利情况下反败为胜,感觉就好像紫龙每次把眼睛弄瞎了就小宇宙爆发一样。
片子很爽,爽在简单明了,剧情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机器人大战外星怪兽,其它人物情节都可以忽略不计,对观影毫无影响。
而这一爽点拍得又十分到位,电脑特效和末世般的场面自不必提,音乐也是气势恢宏,热血沸腾,可以说全面超越了变形金刚等特效大片。
所以这货IMAX版完全可以打5分,普通版的话可能3分就不错了,至于在家看电脑。。。
那还不如看EVA去吧。
说道EVA,很多人在上映前说这货是真人EVA,片子开头的时候确实也挺像的,第一场打斗之后我就发现,除了驾驶员的服装和机器人的局部设计,这货本质上就是一机器人版的天煞地球反击战,完全可以不带大脑去看嘛,这点比故弄玄虚的EVA要直白点,可爱点儿,哈哈哈哈。
再来比较环太平洋和EVA,我发现美国人跟日本人的审美差异很大,环太平洋中弥漫着充满尘土味的西部牛仔味道。
EVA则秉承着日本人一贯的变t思维,碧空万里,草长莺飞之下战斗却无比血腥和残忍。
这点没有优劣之分,我个人更喜欢EVA的设计。
总之,今年以来我看过的片子里,环太平洋暂列第一,希望下半年《安德的游戏》能给我更多的惊喜。
更期望EVA能有真正电影版的一天。
机甲电影是科幻片中一个数量不多、影响不小的亚类型,是那些“人形动力机甲”(powered exoskeletons)扮演重要角色的作品的统称。
“人形动力机甲”泛指巨大的类人装甲武器,由真人在内部通过肢体运动进行同步操控,其概念最早诞生于1934年美国作家爱德华•艾默•史密斯的《兰斯曼》,并迅速在科幻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该著作80年代被改编为同名日本动漫。
最著名的机甲作品要数科幻大师罗伯特•海因莱因的《星船伞兵》,令人惋惜的是,机甲并未出现在1997年耗资不菲的改编电影中,到直接发行录像带的第三集才姗姗来迟。
人形动力机甲是如此广受欢迎,其影响力很快波及到大洋彼岸的日本,除了上述的《兰斯曼》,我国80后一代耳熟能详的神龙斗士、EVA、高达等,都是机甲文化在这个动漫大国的全面开花。
不过限于日本电影产业结构,经典的机甲造型大多停留在动漫,以特摄为主的真人科幻片充斥着胶皮怪兽、模型飞船和光学特效,没有多少动力装甲的容身之所。
要看“真材实料”,还得将目光投回好莱坞,从哪些彪悍勇猛、铁臂钢拳的巨无霸身上得到满足,机甲迷会津津乐道于《异形2》中雷普利用来暴揍异形皇后的运货机器人,《机械威龙》中互施拳脚的金属大块头,《黑客帝国3》中死磕机械章鱼的APU载具,《阿凡达》中与猛兽摔跤的AMP座驾,以及《第九区》中单挑人类军队的外星装甲。
在经历了《环太平洋》这波金属狂潮洗礼后,很快还有一部阿汤哥的《明日边缘》,早早叫机甲迷望穿秋水。
作为一种科幻亚文化,人形动力机甲的定义并不明晰,一般来说,只有那些体型远远超过人体的机甲才能被归入,所以钢铁侠、机械战警、《星球大战》的暴风突击者和《极乐世界》中马特•戴蒙的装备,通常被排除在外。
更有甚者,认为只有那些亦步亦趋遵照驾驶员动作的机甲才能入席,在驾驶舱中按按钮和拉杆子这样的动作,是对机甲精神的一种亵渎,但这种极端定义很少被采纳。
当然,无论用哪一种标准衡量,《环太平洋》都是人形动力机甲家族中如假包换的新成员,给这个作品不多的类型投下一颗重磅炸弹。
《环太平洋》至少在两个方面刷新了该类型片的纪录。
一是创造了影史上体型最大的装甲,高度超过百米,不要说在真人电影领域,即便将动漫、小说和电脑游戏都纳入考量,也罕有敌手。
二是首次在大银幕上展现了拆楼式的机甲战斗。
从本质上看,机甲电影和拆楼打斗堪称天造之和,但电影人迟迟不做尝试,被这些年来的超级英雄片和《变形金刚》等抢了先机。
《环太平洋》虽有创举,但具体到拆楼的视觉效果,并不如后两者可圈可点:超级英雄片如《钢铁之躯》,拆楼者身形较小,可以用辽阔的远景展现主角翻滚着洞穿一层层建筑,《变形金刚》虽然拆的畏首畏尾,胜在场景明亮,可以清楚的看到大楼解体的细节,《环太平洋》有一段都市中的较量,规模宏伟,肉搏激烈,出招速度也不快,但一经夜色笼罩,细节处便朦朦胧胧,加上翻腾的海水、弥漫的烟尘和四散的大厦碎片不时阻挠视线,近身纠缠起来,有时连机械关节和怪兽肢体都很难区分。
当然,影片的破坏欲远比《变形金刚》高出几个层级,借用多种视听手段填充了观众的想象空间,如此一来,直接作用于深层感官的血脉喷张,看不真切倒不打紧了,体现的是电影美学令人“不明觉厉”的特质。
也许德尔•托罗只是拿本片做一场昂贵的视觉实验,到了续集才会火力全开,类似卖拷贝拍《变形金刚》第一集的策略,但将近两亿的投资成效仅仅如此,仍显得铺张。
也许影片将机甲精神继承的过头了一点,以至于主角步出机甲后,仍没有摆脱机器人的属性,他们的悲伤,失落,振奋,喜悦,同情,愤怒,都透着一种催人入眠的陈腔滥调,与麻木神经的动作戏并置,更显罗里吧嗦,也许在他们思想贯通的那一刻,人性和情感都被消融在了机器人体内。
与之形成反衬的是那一对科学家好基友,以及德尔•托罗的老搭档“地狱男爵”,虽不脱粗线条的塑造,但这几个耍宝逗乐的家伙给影片带来了活力。
看到那些个战士主角,我恨不得他们闭嘴,赶紧爬进机甲里去毁些东西,看到科学家们,我又巴不得他们多嚼一会儿舌头,好让被大风大浪震颤过的心脏稍微放松一下。
“寻找大脑”那条支线,有艰辛磨难,有奇趣发现,也有阴沉的笑料,多得是出乎意料的东西,让黄金配角们异常有趣,过目难忘,也揭示了影片的核心要旨:勇气和战斗技能只能打赢战役,要赢得一场战争,还得靠技术极客出奇制胜。
这和《独立日》的逻辑多有相仿,巧的是,通过伪装深入虎穴搞破坏的段落,也和《独立日》共享了一种灵感。
娱乐电影既要牺牲科技上的严谨,来为剧情铺路,同时又要小心翼翼“哄着”观众相信,《环太平洋》是此折中努力的典型范例。
整个故事的前提完全不经大脑,一个能让人通过的虫洞半径得有一光年,如果要让片中那么大的机器人通过……但紧接着,影片展示了机器人精密复杂的运动和攻击系统,性能至上的肢体构造和关节轴承,连锈迹斑斑的磨损都做的毫不含糊,立刻给观众打上一针中止怀疑的药剂;几场战斗大戏中bug不断,百多米长的轮船别说抡起来砸了,光拖着走就会折成好几段,但机器人的“慢动作”是如此精确配比体积,远非奥特曼、《巨人捕手杰克》的卡通意味能比,模拟现实的世界观又暂时说服了我们。
像《环太平洋》这样主打视觉奇观的软科幻片,最能贯彻爆米花电影的“两重娱乐性”:在两小时里,它说服我们恢复到儿童的智力,用视听轰炸阻滞我们的思考能力,使我们心潮澎湃;看罢影片,我们又能欢快的玩起挑刺游戏,如数家珍着低级错误,又是那么富于妙趣。
直到这行文的当口,我仍能津津有味的咀嚼着每一个高明或弱智的细节,这便是娱乐电影的使命所在吧。
文/方聿南
全程无燃点。
有人说“在电影制作技术方面都是一个奇迹”,或许这是真的,但是就算它是个奇迹,单靠技术也撑不起一部好电影。
说这是类型片?
好,那我们就不谈剧情和人物塑造。
就说怪物和机甲。
奥特曼打怪兽的升级版。
谁TM和我提EVA我和谁急!
预告里看到有类似同步协调率的东西,又是机甲片,是会往EVA想,但是看完之后,呵呵。
机甲的速度、力量和美,就占了个力量,还是最野蛮的那种。
就那行动速度,看着都担心这机体被怪兽海扁。
机甲设定毫无美感可言。
驾驶方式真原始,还得多人操作,多人操作还玩精神融合。
全TM是日本机甲动画玩儿剩下的。
要是日本三次元的机甲片拍摄有这效果,也没好莱坞什么事了。
就这么部片子还拿来和EVA比较,咱抛开实现技术,单从各种设定上说,哪怕单从机体设定和表现上说,这片子也弱成渣渣了!
人和人打(超人钢铁之躯里超人和氪星人对打),有智慧的机器人和机器人打(变形金刚),都还能看看打斗技巧、策略。
这么个机甲打怪兽的设定,除了激光炮、乱砍、毫无技术含量的对殴,还剩了什么?!
更别说这机甲的行动速度让我觉得它行动起来都很困难。
缠斗在一起的时候各种液体,各种光,全混在一起,有时候看都看不清!
说什么打怪兽很燃的,打斗场景也是要有节奏的好么!
这么个打得没节奏,没招了还能变把剑出来咔嚓一下怪兽就死了的片子是哪里燃了啊?!
本来看了预告就不打算去的,嫌机体太丑。
同是机体设定,美国的设定都偏粗狂,变形金刚那种;日本的设定流线感和未来感都更强,好比EVA。
这个和两边漫画风格的差异倒是很一致。
但是这部片的机体真的丑爆了!
风格不同不和初号机比,好歹和变形金刚的机体比比啊!
但是豆瓣上几位平时打分差异很大的“电影红人”一致都打了五星,好么,也许这次真的是我看走眼要打脸了,看看去。
看完之后,就剩呵呵了。
别和我说这几位都是电影技术控,单靠技术牛就可以给片子打五星哈。
这评分是电影综合评分可不是技术评分,这些五星打得都是真心觉得这片子质量有那么好?
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玩儿豆瓣以来豆瓣影评最不靠谱的一次。
说“EVA既视感” 的是没看过EVA吧 ? 还有说“这是一封美国otaku写给日本otaku的情书”,日本otaku看了这片会哭的吧。
说了那么多,倒不如友邻的一句短评一针见血,这片子最大的问题是没什么想象力。
--关于质疑高分多废话几句:1. 普通的观众打多少分都是个人的自由。
2. 一些“电影红人”打出来的分数参照他们以往的给分标准让我觉得有失水准,是以会有正文里的那些话。
这年头给钱买评论,买水军都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我只是在看了他们给的高分,进影院看了部烂片之后,写了我的怀疑,仅此而已。
1.标准的美式八股大片失败、崛起、奋战、团圆。
是多年来电影工作者依靠经验和票房总结出来的最容易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结构。
有不少人看动画版变形金刚一直希望狂派能获胜,但不占多数。
因此,他们要拍给更多的人看。
2.庞大的军事基地是地下组织?
谢天笑在体育馆开演唱会,但依然是“地下摇滚明星”。
“地下”与否在于其身份归属于哪个利益集团,与规模无关,地下不代表不能见光。
3.女主角过于“倒贴”?
任何女人面对自己真正心仪之人都是这样的,这是整天看片YY的人理解不了的。
况且她是“非常向往与男主角合作驾驶机甲”,那种渴望之情可以认为演技欠佳,但设定无错。
4.黑人将军可以“一人驾驶”,为什么拉上人家儿子送死?
可以一人驾驶,在影片开始和尾部都有提到,只是代表一个人驾驶不会导致崩溃,而且只能做出有限的部分动作。
譬如男主角最后做出的自由下落、自爆等动作。
不代表“一人驾驶”就可以完成复杂的格斗乃至去面对更多未知的情况。
5.中国和俄国机甲是打酱油的?
对。
就是打酱油的,明显看出来预算不够了,但是设定也很合理。
俄国机甲是强力对攻型,之所以多年屹立不倒,是因为一旦打败一次,就是彻底全毁。
因为它的战术设定几乎是“没有后退,只有进攻,挨打就扛着”。
请参考早期俄式拳击风格。
中国机甲玩小巧花哨,早期怪兽相对简单,仅仅是肉搏。
它多一条手臂,有短打机动武器,自然占上风。
在地球数据被分析后,派来的新怪兽有专门应对肉搏战的新战术,落后的短打肉搏机甲必败,所谓花拳绣腿。
老美总是拯救世界?
这个任何人都可以吐槽,但是在电影中很合理。
人家那台机甲集合所有机甲的作战功能,有拳有摔有拿,有利刃有大炮。
更综合更全面,更适用于日益复杂的作战。
现实也是这样,心理不舒服可以,但不服不行,不服高人有罪。
6.怪兽脑残式地只知道侵略地球?
电影里交代过了,怪兽是生物武器。
看电影要认真,想出来吐槽就更要认真看。
7.为什么没有更多派系纷争和心理刻画?
同第一条,绝大多数观众并不爱看这些。
可能有“高级人士”认为老百姓智商低,看不懂。
老百姓最聪明,几千年来可以在任何人的统治下活过来。
是因为大伙儿就是单纯的不爱看,谈勾心斗角,随便一个中介公司职员懂的都比“高级人士”多,你不信?
8.画面很牛逼,把观众当小孩儿?
你抱着爆米花买票去看电影,跟小孩儿有什么区别?
你以为参加学术研讨会去了?
你没买票?
看枪版?
还废话?
蠢死了!
燃!燃!燃!看完回到家脑子里还一直回响着ost。画面,特效不能更棒!!!完全非机甲迷都被震撼了!香港夜战的霓虹灯美到不行!!!虽然没有一个大明星但是演得也没有评价那么差。男主有点Channing的意思,Charlie Day 变帅了好像骚当。某翻译把博士翻成医生真是呵呵了。ps,死掉的小怪兽还挺萌的~~
im really good at winning
这剧没法讨论剧情……只能讨论设定。各种设定都非常带感。配乐大大地点个赞!我当时去看坐到第二排,一场电影看下来颈椎病都好了不少-,-
pure cinegeeky triumph 吉普赛蛋卷最后bossbattle下水那里 jagerbomb! 看完真想来一杯~Raleigh和mako的'drift compatible'背景故事可以用upstream color来解释 两个剧本合一起就完美了
驾驶机甲的女战士必须长得像明日香,这是铁律!铁律!!看到菊地凛子的时候,我无法不联想她在《巴别塔》里的裸体,整件事就这么毁了……三星半。
【B-】特效真的好震撼,看着一群百多米高的大家伙打架能不震撼么。其它就麻麻,剧情依然是那一套,有几个点更是俗的让我难以忍受。另外是拖欠配乐师工资了么!来来回回就那一个调是有多节省啊!PS.分不清男主和俄罗斯小伙
就一句话:屠龙剑出,谁与争锋!
无政府组织拯救了地球。
完全不能认同两人同步的Mecha构成,太不合理。不过,Mecha的线条强度看得我口水直流。。。外部构造符合我想象,内部实在太简陋太不合理了!故事内容乏善可陈,就是美男日女结束战斗,实在无话好说。有Mecha在,所以3d看着也还精彩。
机甲大战怪兽是多少人的梦想!虽然为了省钱,战斗都在夜里或海底,但还是燃!爆!了!不枉我等这么久!跟铁甲钢拳一样说明机甲还是非电控最可靠,中国和俄罗斯新款太炮灰。好爱菊地凛子和伯恩叔科学二人组,遗骸黑市像跟全面回忆借景一样,末世范儿太讨喜,。以及贾某那句天马流星拳我竟然忍下来了。。
第二次中途退场
电影工业已经发展到这一步了,小时代居然还有票房
机器人打怪兽题材看来只能凭借体积升级了,最后会是星球大小的机器人打怪兽咩?可是机器人不能飞不能全方位轰炸靠肉搏和冷兵器让人好失望哦〜那就不买这款了还是买变形金刚去〜
这种有人说看得很爽有人说很无聊的电影是看还是不看呢;打怪兽果然很无聊,到最后我觉得爱炸不炸跟我有什么关系。
猎人啊,你们到底是来拯救人类的还是来毁灭人类的,被你们踩踏坐蹋压塌的各种建筑和人类远远胜过了被怪兽毁灭的,你们到底是敌人派来的间谍还是猴子派来的逗比啊
3.5星~没剧情啊
主角各种不死也太狗血了!!!配角能活也得死!!!!!!!!!!
imax 3D音效超级赞,节奏紧张,动作场面合理,作为奥特曼打怪兽类电影非常非常的有诚意:要拍就拍做最精彩的奥特曼打怪兽,而且说到做到. 这种电影属于在laptop上看毫无感觉但是在影院却会非常享受的商业片, 虽然中国队又一次打酱油了,但还是强烈推荐大家到电影院欣赏...话说我没抓紧写论文又要被骂了
1没看imax,老人家已经对各种嗙嗙嗙嗙嗙的打斗无感了。2不想eva什么的就觉得一切还能接受,不过机甲的战斗形式也太过单一了,女机师为什么不叫凌波。3如果对一步爆米花电影说人物塑造什么的是不是有点欠抽。4也就那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