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德讲:一切问题都关于性,可是性本身除外。
性关于权力。
挑逗(在很多场合下可能是性骚扰)的快感在于边界突破。
S的乐趣是突破别人边界,M的乐趣是被突破边界。
我很震惊所有人在讨论这部片时,都在聚焦教育方法,而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点,那就是它其实是一部爱情片(甚至,绝大多数有情感张力的电影,都可以归类为极致推拉intimacy爱情片)。
dragging or rushing,就是《爆裂鼓手》中,咒语般的调情密码。
它其实是在拍,每个假装正常的M都在等待命中注定的S,在等待,到底谁能突破他看似固若金汤的边界——讽刺的是,如果没有遇到合适的S或者M,大家可能都是正常人,甚至一生都是正常人。
正常人的意思就是:愿意维护自己边界的人。
但是当完美match的S与M相遇,他们就会像江户川乱步的早期名作那样,步入捆绑,直至死亡。
因为,爱情的本质,是情感的波动,和激素的分泌——而情感的波动和激素的分泌,令人上瘾。
很多时候,那其实不是爱情,也不符合对浪漫爱的定义,但那毒性入骨的感觉,像极了爱情,超过了爱情。
小时候不懂《猎人》中奇牙每每想起伊耳谜的战栗与怀恋,长大后理解,即使强者如签下体育史上最大合同的维斯塔潘,也充满了心理阴影。
那是浑身上下被父亲魔鬼训练,鞭策出的累累伤痕。
说这是学生和老师的虐恋,不完全。
那是一种混杂了仰慕、依赖、理解、报复、占有、征服、挫败等等,绑上了一生所有荣耀的,用人生去缔结的搏击会。
那是必须要往死里厮杀的。
对于男主来说,他对爵士乐的过人执着与抱负,注定无法被家人与女友理解。
正常人,或者说人在正常状态,都只能接受,每个人都应该健康平安活到九十岁,相比世人(甚至不是世人,而只是一小撮爵士乐迷友)的认同,更重要的是朋友和家人的陪伴。
所以男主自恋狂般的追求,就说一种难言之隐,无法对除了暗黑老师之外的人开口——34岁暴毙身亡,穷困潦倒,搞不好还海洛因成瘾……这是诸多爵士乐大师的生命轨迹。
男主追求的是一种刺激,甚至是一种不朽,那是无法从平平淡淡的生活中获得的,必须要远行。
仅仅肉体上远行是不够的(实际上,许多音乐大师也喜爱肉体上远行,比如Cream的鼓手干脆是达喀尔拉力赛的发明人),还要在精神上远行。
如果说肉体上的远行构成了一种见识和修炼(类似Cream的鼓手发明穿越沙漠的达喀尔拉力赛),那么精神上的远行就更加令“正常人”难以理解。
那是要去到黑暗地带,被虐待,去体会平淡的中产阶级(男主甚至可以算是出身中上流社会)中所感受不到的精神震荡,并感到无比曼妙。
伊耳谜高压电了奇牙,所以奇牙恋兄情深,奇牙因此更强。
如果你有艺术创作或者表达的体验,你会很容易知道,完全沐浴在无条件爱中的小孩,是无论如何,很难达到艺术上至高时刻的。
他们可能会修读许多门艺术课程,读高大上的学位,拿着一堆晃晕外行的学位,但是他们的表达永远也无法让你感到不朽,因为那只是一些快乐的平庸。
即使悲伤,也无比肤浅,无论如何不可能有超越性。
而艺术的真谛恰恰在于,你得找到那种超越性——所以这是暗黑老师的暗黑教学法的真谛。
哪怕,他的出发点,只是自己变态。
那种超越性在于:你走过最黑暗的路,最糟糕的体验,最精神危机的时刻,但你仍然有一颗大心脏,挺过来。
你会发现,创伤才是真正的灵感源泉。
创伤,才能让你接近艺术的本质;创伤,才能不断对你形成驱动;你需要的是拥抱创伤,不害怕留下任何伤痕,乃至精神残疾。
暗黑老师有几个步骤制造创伤: ****模棱两可的表述 于是整个评论区都在猜他到底是为了鞭策男主还是激励男主,活脱脱也被暗黑老师PUA了。
但很明显,他实际上只是想报复罢了。
这就是被敬仰的人PUA的无上力量。
神秘高位人物的重要做事准则就是要让人捉摸不透。
****喜怒无常的心情 打一巴掌给一个枣,不断的心理战术,藏起乐谱,搞出车祸。
上一秒把你捧上最高位,下一秒把你摔下最低点,自由落体,无限震荡 ****令男主艳羡的位置 老师站在爵士乐的巅峰,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一种与艺术大师们的神交。
这就是男主想要的爱情,越是单方面的越爽,要抖M对S的单恋,要抖M竭尽全力,去追逐一个他心目中的圣光。
从头到尾,虐待的气息在《爆裂鼓手》中挥之不去。
他产生依恋,他努力争取他的认同,他去酒吧找他“复合”,他在他的刺激下突破极限——病态依恋,断联,复合,做爱,毁灭。
所以导演说,他的鼓打完了,他的自我被超越了,但是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只有无边无际的黑暗;他的父亲也不曾欣喜,只有惊讶与愕然。
唯有他的老师,仿佛刚刚和他做爱。
和爵士乐本身的灵动、技巧、深邃已经全然无关。
最后的高潮段落,是顶级的SM拉扯。
超越自我,让自己客体化,变成工具人,把自己工具化,全部,全部,全部献给S的目标,放弃人性,放弃智慧和灵性,做一个物品,做一个坏掉的物品,做一个被拉扯到极限然后支离破碎的物品。
一般来说,我们形容一个人抄捷径换取什么,会说,“TA与魔鬼做交易”。
可是,《爆裂鼓手》,干脆是一场与魔鬼交媾的旅程。
男主走的是最艰苦的捷径。
那是地才通往艺术殿堂的捷径,走到一个他本身的资质并不足以抵达的地方去。
就仿佛,你爱上艺术是因为,你感受到了阳光穿透树叶落在身上,很开心;可是,你好贪心。
你想要这一整片森林,你想和树叶一起呼吸,你想追踪到目力所不及之处小鹿的跳脱,你超越物种,去聆听泥土中的虫鸣,乃至嘶嘶作响的毒蛇在吐信。
那你需要像奇牙那样,被伊耳谜电一电,超越你本身的物种和天赋,才可以。
这是每个地才,所能尝试的唯一一条路径。
你不是莫扎特,你自然无法快乐地创作。
你只能去体验苦难,感受创伤,强迫自己,直到敏锐力和忍受力,都变得无比支持你——而为何突然变得如此努力,如此坚持,如此有爆发力呢?
那仍然是爱,只不过,是爱的暗黑面。
爱的暗黑面,就是偏执。
本不够坚强努力的人,偏执了,就不一样了。
爱与偏执,就是前行的动力,能让没有能量的人,爆发巨大的能量,最终自我超越。
《爆裂鼓手》并不关于教育或者爵士乐,它只关于一段没有创伤于是给自己制造创伤,一段一地鸡毛和残破的青春回忆。
它描摹着只有小才华而没有大天赋的人,欣赏能力远高于动手能力的人,要走过一段如何崎岖坎坷跌宕起伏又受虐不停的路,才能稍微做一点,让自己满意的东西。
而仅仅是这一点点满意,便已经,耗尽了全力。
热爱才是艺术终极的暗黑面。
半夜看完电影,上豆瓣mark一下写了个小短评就准备睡了。
打开网页面对8.8的高分和清一色的好评。
我不禁有点不淡定了。
在这里写一点自己的想法。
毫无疑问本片演员和乐手的发挥以及剪辑都是一流水准。
就冲把Caravan的演奏过程剪的如此过瘾就绝对值得一看。
但是片子的价值观我只能用“极端病态”来形容,因为实在扭曲到了极点。
Andrew和Fletcher两个看似普通的人碰撞在一起后,却产生了宇宙大爆炸般强烈的效应,令本片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不过想想也对,俩偏执狂的“自我实现”和“相互实现”,这过程不可能不惊心动魄。
最后结局也可以说是皆大欢喜,尖锐的矛盾与冲突不断的“whiplash”Andrew,最终成功的让他一鸣惊人,而Fletcher也终于培养出了他心目中的Charlie Parker。
影片在Andrew技惊四座的敲完Caravan的最后一个音符后戛然而止。
多么热血,多么励志。
跟老派成功者的鸡汤相比,这种另类的成材之路就好比烈酒一般。
是不是喝起来很爽,很过瘾?
但问题在于,代价是什么?
男主Andrew,一个踌躇满志的大一小鲜肉,平日在乐队里表现谦逊;闲暇和父亲一起看电影;照顾父亲的零食偏好绕着葡萄干吃爆米花;勇敢的追求自己心仪的女孩。。。
然而这样一个阳光男孩遇到Fletcher之后什么都变了。
有人说Fletcher和Andrew都是“不疯魔不成活”的典型例子,是,你有着你高尚的追求,甚至到了痴迷的境界,你为了你伟大的目标可以抛弃一切。
于是我们看到遇到Fletcher以后,Andrew被激发的成功欲像黑洞一般,吸走了他身上所有的美好。
阳光男孩迅速变成了一个嘲讽亲人,抛弃爱人,辱骂队友,在练习中自虐的暴躁偏执狂。
其实我们也可以理解,你因为不被认同而嘲讽亲人,为了全身心的投入而抛弃爱人,在残酷的竞争压力之下辱骂队友,练习的刻苦了一点...这些尚合乎情理。
但你出了车祸还要拖着满身是血的身体硬上,为了保住自己核心的位置甚至不惜毁灭自己的肉体。
如此的代价,就算能换来成功,真的值得推崇吗?
Fletcher作为一个老师,随意羞辱践踏学生的人格、尊严。
你可以说这是魔鬼训练,这是因为他太执着于要“whiplash”出一个当代的Charlie Parker。
但他结尾给Andrew下套,绝对跟激励没有半毛钱关系,完全是因为得知Andrew在背后告他状之后想彻底废了他。
有些人还对Fletcher存有一丝幻想,帮他洗地说他其实是想以Charlie Parker的传说为蓝本,置Andrew于死地期而令其后生。
我觉得这根本说不通,这跟Charlie Parker的故事不一样。
让你准备A实际正式演出演B,还是在能决定你职业生涯且过目不忘的观众面前,如此Andrew就不可能像Charlie Parker一样被羞辱之后回去哭一哭奋发图强成为一代宗师,这交代的很清楚,男主一旦现了眼之后他就彻底废了。
这种一看就是要往死里弄,没有给他留一丝后生的余地。
而且Andrew在盛怒之下小宇宙爆发自己回台上直接开敲《Caravan》的时候,Fletcher的反应是气炸了,表情像是吃了屎一样,还跑过来威胁要挖掉男主眼珠...明显是恼羞成怒的表现。
他的初衷如果真是激励,他这时候应该表现的是惊喜的欣慰才对。
只不过后来男主的表现太过出色,把他也惊艳到了,态度才转变。
还有人说,“那Fletcher为什么不带预备鼓手连同自己一起毁?
” 他们那个乐队是要给音乐节开场的,按理说是挺关键的一场演出。
就算这样Fletcher居然都不带替补鼓手,说明他就是想让Andrew毁了这个开场,补救都没法补救的那种。
台下坐着这么重要的观众,结果你把这个演出毁了,同台的这帮职业乐手下来还不把你生吞活剥了?
(而且还不是敲错音那么简单,是根本就不着调,甚至Andrew有可能被认为是诚心来捣乱的)如此一来不仅在观众眼里Andrew完蛋了,在从业者的圈里Andrew也没法混了。
在前面的部分,Fletcher曾经表达过他当不当指挥其实无所谓,但他无比看中的导师的位置,因为他迫切的想发掘一个当代Jazz传奇。
而Andrew的举报令他失去了这个位置,夺走了这个偏执狂继续追求他执念的可能。
那么他丧心病狂不计代价的想报复Andrew也就说的通了。
我认为编剧之所以这么设置片尾的桥段,是想最后让Andrew因暴怒而爆发,他打通了任督二脉一般的超神发挥技惊四座的同时也惊艳到了Fletcher,然后师徒一笑泯恩仇(估计也只有这样才能一笑泯恩仇。。。
),二人共鸣共奏,完美落幕。
试图借这个漂亮的转折彻底洗白充斥了整部电影的负面基调。
这么设置爽是爽,但对于影片病态的价值观没有任何改观,相反到令其变得更加扭曲。
极端的情绪或许真的能激发人的潜能收获超凡的效果,好比强烈的国仇家恨令一个人卧薪尝胆,奋勇杀敌,最终成为一代名将,爱国英雄。
但这事儿若以艺术为载体,是无论如何不可能成立。
为什么?
因为艺术是具有灵魂的。
仇恨、怒火能把你push成Jazz大家?
这是在侮辱爵士乐。
你以为可以做到高速而精准的敲打出每一个音符就能成为爵士鼓大师?
不可能的。
优雅、随性、率真的爵士乐精神在你身上一样也找不到。
爵士乐手的精益求精应该首先建立在享受音乐享受演奏的基础上,而你浑身充斥了负面情绪,为了”be one of the Greats“不惜摒弃自己的灵魂。
这样的你就算技艺再高超,到头来也只不过是一个灵魂破败不堪的打鼓的,甚至不配被称为一个爵士乐手。
我是觉得所谓“不疯魔不成活”的成功理念本身没什么错,但若偏执到病态的程度,就与普世价值相悖了,是不应该被认可的。
不能说“你别管我是怎么成功的,反正我成功了就行”。
况且成功了并不代表就是正确的,一个人杀了人之后天衣无缝的毁灭了证据而逍遥法外,他也可以被认为是成功的。
Sean Casey难道不成功吗?
才华横溢的林肯中心首席小号。
结果却逼疯了自己,上吊自尽了。
我原以为片子设置如此尖刻的人物冲突是为了对这种病态的成材之路进行反思。
但它并没有。
所以《Whiplash》这部电影虽然很精彩,可你要说它是一部好电影,我不敢苟同。
=========================================================================== 有评论说导师都和蔼可亲,大家整日陪女友、陪家人,该吃吃该喝喝,哪里还会有鬼神之作?
确实是这样,乐器的训练其实就是肌肉记忆的机械训练,并不是什么令人愉悦体验。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学乐器也有过因为一个高音怎么也吹不稳暴躁的想自虐想砸乐器。
而我所学的尚且只是皮毛,如果像男主那样想在爵士乐这条路上达到极致,当中所要经受的痛苦与煎熬更是我无法想象的。
但我同时也记得,在每个团员的努力之下,一个几十人的乐团配合越来越默契,演奏效果愈发完美的那种开心和满足;记得我想到自己竟是如此美妙乐章的一个构成部分的那种享受和感恩。
有人说“看上去随性和慵懒是建立在对于乐器炉火纯青的掌握基础上”说的没错,但这也并不意味一个才疏学浅的菜鸟就无法享受音乐的美好。
虽然要达成“鬼神之做”可能要经受非人的痛苦,放弃很多常人无比珍惜的事物。
但我认为即便是这样“音乐的美好追求”也不应是被放弃的一项。
这不是一个【我放弃的越多得到的就越多】的等价交换。
我觉得音乐大概是天底下最公正的判官,你的努力一定会得到回报,你赤诚的热爱一定会收获享受和满足,然而如果你对音乐只有一颗充满功利的心,那么在前面等着你的一定是灵魂的堕落与迷失。
这就好比一个杀手苦练枪法,为了啥?
为了杀人。
杀人才是他快乐的唯一源泉,这跟枪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
“be one of the Greats”才是唯一能让Andrew感到快乐的事,这跟音乐其实也没有太大关系。
所以在在电影中只关于享受音乐的描写屈指可数:Flecher被学校解雇之后在酒吧中弹奏时悠然自得的神态是他唯一一次“享受”的表达(结尾的时候看到Andrew“成魔”的惊喜大概也算一次吧);而Andrew只有在结尾癫狂的爆发之后才第一次在演奏中露出满足的微笑。
剩下时间就是无尽的谩骂侮辱自虐仇视报复,再没有一丁点的快乐。
为什么?
这是因为你的刻苦、你对极致技艺的追求若不是源自对音乐的热爱,而是源自你无限膨胀的功利心。
所以不到最后成功一刻你都无法真正感受到快乐。
可是成功了又如何呢?
短暂的快乐过后等待你的将是独孤求败式的孤独与无尽的虚无。
而你穷尽了所有换来的“鬼神之做”真的就能流芳千百么?
我持保留意见。
因为我觉得牛逼到极致的技艺≠牛逼到极致的音乐。
=========================================================================== 还有很多评论说,这部片子只以客观的姿态讲了一个故事,没有站队,怎么理解全看观众。
我觉得不是。
因为讲故事的人有无数种手段可以左右听故事人的体验,从而影响他/她对这个故事的态度。
爆裂鼓手畅快淋漓的结尾就是一个明显的偏向性桥段,至少从效果上看是这样的,成功让很多人把这部电影当爽片看(说好的悲剧呢?
)。
幕后采访导演说这个故事悲剧性大于胜利性,那你又是怎么展示给我们看的?
师徒二人合奏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Caravan,然后戛然而止,截去了观众的掌声,所以就是悲剧了?
Andrew跟父亲(被人加戏说成是“诀别的”)拥抱,然后在台上敲完鼓后对着夕日的仇人导师笑开了花(被人加戏说是“成了魔”),所以就是悲剧了?
这些都太牵强了,实际的结果就是很多人看完后觉得这部电影“燃爆了”。
是不是又要怪观众的水平低呢?
或许在很多人眼中,带有文艺气质的音乐片多数都是让人如沐春风的,但《爆裂鼓手》却将电影拍出了一种特有的气质,剑走偏锋的暗黑系励志还带有着惊心动魄的剑拔弩张,甚会让人无法完全认同电影所传递的价值观念,但不得不承认《爆裂鼓手》从电影艺术角度去看,这是一部近乎完美的音乐电影,节奏明快,全程劲爆的观影体验,毫不夸张的说达米安·沙泽勒将电影节奏与鼓手音乐二者间契合已然登峰造极。
看这部电影有两个感悟,第一、嫉妒和怨恨可以激发人的斗志,但是热爱才能把人带到更高的层次。
一开始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Andrew都很在意,在意到不敢表现自己,不敢将自己的真正情感激发出来,这时候的Andrew是活在老师的“节奏”中,老师说的最多的话也是 “not quite my tempo”。
老师的一句表扬他会微微一笑,老师的冲他怒吼他会默默流泪,因为别的鼓手被表扬,他会当面顶撞老师。
老师甚至故意安排其它鼓手跟Andrew竞争上台的机会,从始至终他都活在老师“话语中”。
这种嫉妒和怨恨态度激发出一个一心想成为最优秀的鼓手,Andrewq只能自己当第一,别人不能比得过自己,所以他每天刻苦练习,创可贴用了一片又一片就是为了让敲鼓的速度比别人快。
但是成就Andrew的还是他自己,Andrew是怀有真正热爱的drummer,这种感情超越了与别人竞争的动力,别人上台需要乐谱,而Andrew在没有谱的情况下上台演奏,乐谱早已经在他的心中。
在最后上台演奏的时候,Andrew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节奏”,这段演奏的乐谱只有在Andrew心中,最后老师终于愿意配合Andrew心中的乐谱进行指挥。
Andrew抹杀掉了之前的自己,他不再是一心想成为第一的鼓手,而是真正找到了自己的“Tempo”。
这个节奏象征着别人评判和眼光,当Andrew不再在将老师的“Tempo”当成自己的“节奏”,不再追随别人的眼光和评论,而是自己创造出属于自己的“Tempo”,这才是真正的大师技艺。
第二、There are no two words in English language more harmful than "good job".这句话的含义并不是让人去刻意追求完美,而是每天都要对自己有要求,每天哪怕进步一点点。
永远不要停留在别人口中的“good job”.那是别人标准,而真正的标准应该是由自己来定。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自己知道。
在生活中有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我们会考虑经济原因,家人朋友的态度等。
其实做选择时你只要在心里定一个目标,看看自己做的选择是否理目标更近。
去往生命大和谐的电梯: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328366/?start=100#comments生命更加和谐的电梯: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328366/?start=200#commentsIf you don't have ability, you wind up playing in a rock band -- by Buddy RichBuddy Rich和Charlie Parker才是本片的双男主角。
前者是自学成为一代宗师的天才鼓手,后者是被Jo Jone一钹砸出的Bebop神人。
Rich脾气暴躁,虽然乐于对外人称赞自己的团员,但是私下却是骂人界的帅才,曾因嘴太臭被妹子扇过。
Charlie少年时经历过失败的登台。
每次都摞下「我胡汉三还会回来的」之类狠话。
埋头苦练之后终于打通任督二脉成为不世出的高手。
----------插入课外小欣赏------------友情赠送Buddy的solo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cyNTk5NTky.html 请随意感受鼓王之王的手速。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爵士要swing,速度其实不是最重要的(tempo和音色控制更重要)。
但速度是最基础的。
手速不上400,就根本别想混出头。
男主角以大一学生的身份,其能力设定是合理的。
----------欣赏时间结束-------------有这两位大前辈的身影相伴影片始终,对Andy和Fletcher也自然不再需要细碎拼凑角色的过程,一切的镜头和故事才能该流的流该切的切该滚的滚,合上音乐的节奏。
连同人物在内。
Fletcher弹爵士钢琴。
这人个性一小节就翻个身。
上一秒钟还可以跟人正常地攀谈甚至逗人家的小女儿,下一秒就立刻全金属外壳附体。
上一拍还在春风化雨「要相信你自己」,下一拍巴掌就毫不留情地呼上去。
上一段还在噙泪述说对昔日学生的不舍,下一段就把三个鼓手都操(请念第一声)到虚脱往生。
在这种性格的循环往复中,他将自己的即兴骂人技巧发挥到了极致。
Andy打爵士鼓。
影片开头第一次约姑娘时被对方拒绝,一句话不多就败退。
影片结束试图与姑娘重修旧好对方拒绝,也是一句话不多就放弃。
这就是一个稳定的不变的节奏。
但他对Fletcher就不这样。
从影片开始被动地等待对方「临幸」,发展到争取,争吵,斗气,撞车,推倒,节奏越来越凌厉。
被退学后那一段音量放到最小,等待最后的solo。
这两件乐器,在影片前90分钟极偶尔才能合上拍子,但大部分时间是强弱分明,而且鼓抓不到钢琴的节奏在哪里。
Fletcher对Andy说的最多的一句台词就是「不是我的tempo」。
到最后二十分钟,在利用Fletcher的性格造成最大落差,一个长休止之后,Andy终于掌握到了主动,两个人完全合上了tempo,最后双双脱去上衣,在(音乐的)高潮之后,相视而笑,达成了生命的大和谐。
人物、台词、镜头、剪辑,一个节奏都没有错。
把枝枝蔓蔓拖泥带水的东西都剔得干干净净。
因为是音乐题材,自然就有主题重现段落。
第一天去乐团训练,早上Andy迟到了,因赶得太匆忙从楼梯上摔了下去。
Any终于坐稳正选鼓手的位置,那天早上他因意外又迟到了,后来赶得太匆忙被车撞了。
Fletcher的羊车经过Andy的练习室门口,少年终于得到进入乐(后)团(宫)的机会。
后来同样的故事再次发生,带来了另一枚少年Connelly来争正选鼓手的位置。
后一次重现总是对前一次的发展或交待。
车祸的情节就交待了Andy第一天训练迟到也是因为闹钟故障。
Connelly入团时,Fletcher一句「我早上就把谱子给他」的细节则则交待了第一天训练日他要Andy早上六点到并特意叮嘱「不要迟到」并非故意耍人玩。
这样的回文形式,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口舌之外,也暗示了结局。
本片的双主角之中存在感更强的Charlie Parker最后因疲于演出、酗酒和吸毒造成精神崩溃英年早逝。
生怕观众不去微基,这段特意借Andy父亲的台词说出来。
为的是剧中另一个没出场就英年早逝的人物——Sean。
Sean算是Andy的学长,跟Andy一样也是「勤补不足」类型。
最后虽然通过不断进击而坐到Lincoln Center首席,却因为精神抑郁而自杀身亡。
这是两次repeat。
影片嘎然而止在solo结束之后,乐队将进——也即是下一首曲子正式展开前——的那一刻。
其实已经说得很清楚,少年Andy在这一刻虽生犹死——虽然表面上还是正常人的样子,但是已经疯了(并非字面意义上的那种)。
但我仍旧觉得这才是最正统最严肃最认真的励志剧。
Andy在重回舞台前拥抱了自己的老父,他也心知这就是绝别了。
「与其平庸地活到90岁,我宁愿成为结束在35岁的传奇」。
即使他最终成不了21世纪的Charlie Parker,就凭在JVC上这惊天一solo,他至少会有一个辉煌的职业开端——即便像Sean那样短暂。
在Sean死后,至少有Fletcher还会谈论他。
能在死后,因生前的才华与成就而被亲朋之外的人缅怀追念,这就是Andy的人生理想,他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设定。
求仁而能得仁。
这世上还有比这更励志的么?
太多的励志电影拿主角金手指煲鸡汤。
黑马通过短时间的努力撞上大运就能干翻竞争者同时还得回亲情友情爱情等等,其实就跟「傻白甜圣母系灰姑娘在神仙教母的帮助上遇到王子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是一个类型的故事——那叫做童话。
童话在真实的成人的世界里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做「美丽的谎言」。
这些谎言励的不是志而是「梦」。
这部电影血淋淋(字面意义上)的告诉观众说「光有天份不够,有天份也学霸也不够,有天份的学霸进了最高学府也不够,有天份的学霸在最高学府里跟了最牛的老师还是不够」。
因为就在最高学府的最牛逼老师手下有天份的学霸每年都有上百,十年就有上千,满足于此的话,你就随时可以被别的学霸替换并被遗忘。
成为the great one,就是一条至死方休没有极限的进击之路,就只有不断更强更强再更强,没有退路没有捷径没有金手指也没有神仙教母。
即使遭遇意外,即使受到磨难,即使面临绝境,宁可不要性命也毅不回头决不放弃誓不认输。
这样的精神(病)才配称为「志」——心上立士。
Be great跟「做人嘛,开心最重要了」是不兼容的。
我给你10分钟的时间你都google不到一个在本行业可被称为great的人物是每天睡足八个小时肢体健全精神健康家庭圆满母慈子孝高朋满座左右逢源的。
贝多芬,又穷又聋头发又篷,一辈子恋爱失败没讨上老婆,脾气暴躁没有密友,长期处在愤怒偏执的不健康情绪中。
所以他的一生就算是个悲剧么?
对音乐史来说当然不是。
对全人类来说也不是。
对我来说当然更不是了。
只有对那些把「老婆孩子热炕头」视为「成功」的唯一标准答案的人来说,那老贝的确是挺悲催。
亚里士多德说「没有疯狂性格的人,绝没有庞大的天才」个人是认同这种说法。
Good和Great的区别在于前者适用于「平庸者」——意指「你在碌碌众生中算得不错的」,而后者只有在突破「平庸」才能达成。
Andy和Fletcher都在追逐great。
于是Andy和二十四孝贴心男友就不兼容。
Fletcher和作育英才的鸡汤导师就不兼容。
先舍而后得,这是宇宙恒理。
假使忍不了孤独受不辛苦突破不了自身的极限,那充其量就只能达到good job的水平,而已。
Fletcher的乐团并不是真·全金属外壳,脱团是不会受到军法处置的,如果受不了随时可以走。
但是有那么多学员战战兢兢却赖着不走,甚至仇视威胁到他们在乐团中位置的人。
可是他们却又不能像Andy那样心无旁顾勇往无前。
做人既不开心,又不可能成就great。
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或者知道了却无法全心全意奋不顾身地去争取,这才是悲剧了。
而导演,在得到了Any和Fletcher这样两个因为薄而锋利因为纯而坚脆的角色后,却试图以光线的变化去铺衬一种更迎合主流情趣的「悲情」。
做了这样的尝试,却又不敢像隔壁Nightcrawler那样索性亮明立场一黑到底。
也是被生生的夹在了中间。
有这样的音乐,有这样的角色,有这样的剪辑师傅,有这样的演员,却不能完全冲破常规思维的绊扯,去到更远更极限的地方,做得更纯粹更激烈,这也是可惜了。
Whiplash字面上是「鞭打」的意思。
「鞭打」主要使用于抽动陀螺,驱策马匹,惩罚罪犯,以及BDSM。
虽然听上去很疼,实际上也是真的很疼,但无论是以上哪一种应用,都是令到被打者更快、更强、更好,以及更高(潮)。
音乐,并不是「令人愉快」这样肤浅的东西。
「今天真高兴,我们来放段马(勒)一(交响曲)放松一下吧」类似这种台词,应该只有在荒诞剧里才会出现。
音乐,是一种数学的语言。
地球万物中唯人类能创造能享受。
巴赫坚信它能通神。
只有在理性地控制之后,只有在完美的技巧之上,才有「感受」和「性情」的存在。
如果唱歌跑调,再是用灵魂唱也徒然自爽。
如果打鼓离奏,再是打得高兴得乐只空然沉醉。
爵士乐,从根起就是与「啪啪啪」相生相联的。
根源于穷劳疾恨,兴繁于淫纵虚醉。
奴隶的生命被践踏,灵魂被屠戮,之后有了爵士乐,在最低级的妓馆里糜漫。
Fletcher对Andy说「爵士已死」当然不是在说这种音乐形式消失——这该是各种音乐类型当中最旁流纷杂的一支——而是在说这种音乐的灵魂:从苦痛中得取力量,在欢愉中感受忧愁,永远在路上,没有脚的鸟永不停歇,这样的灵魂在现代的主流价值观中惜已不到立足之地。
---------人类补完计划的分割线---------爵士乐是音乐类中最接近性爱mode的。
无非bebop粗暴点gyspy温柔点。
必有一款G到你。
一段爵士乐好不好就看它能不能令人双腿张开浑身燥热心摇神荡。
所以这当然是个SM系的爱情故事了。
Fletch在酒吧里说那些话,Andy频频点头。
他亲生爸爸不懂他的追求,他的女友不懂他的理想。
正常人里1000个有999个是不会懂的。
但Fletcher从一开始就知道,连懂都不用懂。
因为他们根本就是同一种人,同一个人。
M虽然被鞭抽被蜡烛烧被电击,但在完事之前伊才是最后掌握关键词的那个。
这场SM里的关键词是——tempo。
「I'll cue you in」——「我叫你进来的时候你就可以进了」。
这就是人到更年期的Snape教授与平行宇宙中那个从未遇见Lily的少年Severus相逢。
从HP1开始就说好会永远爱教授的,无论他是魔药老师还是爵士鼓手。
我能把跑马拉松当业余爱好,当然是个抖M。
《爆裂鼓手》被提名奥斯卡是情理之中的事。
但这部电影在奥斯卡众多主旋律入围片中,显得有些另类,它还不同于那部首先因为拍摄形式的个性而被人称道的《鸟人》,《爆裂鼓手》是从骨子里就透露着一股与众不同的气息。
这或许源于它的独立电影血统。
在此之前,《爆裂鼓手》已经获得了北美最大的独立电影节圣丹斯电影节的最佳影片。
其实,《爆裂鼓手》讲述的是一个太常见的故事,一个热爱打鼓的少年安德鲁进入了一所音乐名校,被著名魔鬼导师弗莱彻相中,将其引入自己的爵士乐团,开始了一段摧残式的训练。
如果只拍摄这个艰苦卓绝的训练过程,那么这部电影将毫无悬念地失败。
而年轻导演达米安•沙泽勒把这个过程内化为了一次心灵对抗的旅程。
少年学生安德鲁和魔鬼导师弗莱彻之间有一种近似SM的关系——当然,与性无关——一个为了鼓技甘愿身心极度透支的学生和一个满口脏话、为人刻薄但技艺优异的伯乐,他们二人之间形成了一种表面上互虐但心中却互相尊重、赏识的怪异情绪。
《爆裂鼓手》的前半部分充分演绎了什么叫做“不疯魔不成活”,而后半部分,影片开始急转直下进入了对人性深处的挖掘。
因为一次意外,安德鲁的表演失败了,和导师吵翻,但弗莱彻一贯的刻薄和恃才傲物也树敌太多,安德鲁在旁人的鼓励下匿名举报了这位曾经把自己带入天堂又打进地狱的老师,称其教学过于极端,导致很多学生的精神问题。
影片的叙事节奏从此由紧绷开始变得放松。
安德鲁成为了一个普通的打工青年,安稳无聊地过日子。
其实,在这一段故事中,导演回应着之前的一个伏笔,也回应着一个深植的主题。
安德鲁出身于普通家庭,家人与音乐毫无渊源,所有亲人对他的音乐梦不是嘲讽就是无视,他们更乐于谈论其他孩子的橄榄球赛也不屑于过问安德鲁的音乐野心。
某种程度上说,安德鲁在练鼓时的全情投入是以一个人对抗全世界,用一种不知道结果的对梦想的无限接近去对抗庸常。
这是《爆裂鼓手》前半段的主题。
用一种极端的,带有自我摧残意味的努力去表现梦想。
当然,也这引起了影评界对于这部电影的诟病,有评论认为导演将艺术拍成了竞技体育。
但不可否认,梦想本身就潜藏着癫狂的特质,更何况,很快,导演就摧毁了这种一直昂扬的情绪,给人们展露了残酷——庸常胜利了。
但这并不是结束,电影的优秀之处在于,它继续向下挖掘,用几个另外的反转抵达了人心深处不可琢磨的微妙地带。
在一个小酒吧,安德鲁偶遇前来演出的、已经被大学解聘的导师弗莱彻,后者邀请他入伙参加一个演出。
这是一个冰释前嫌的设定。
人们本以为会迎来阳光的走向,但这却成为对人性的又一次探底实验。
表演现场,满心欢喜的安德鲁发现,导师骗了自己,乐队要演奏的根本就是另外的曲目,只有他自己在舞台上不知所措。
弗莱彻走过来轻声对他说,“我知道是你干的。
”原来,这只是对他当年举报自己的一场报复。
梦想的光芒,现实的残酷,人心的冷暖以及人性的险恶,坚持、付出与回报,这一切都在《爆裂鼓手》中被微妙地呈现。
最终,安德鲁没有屈服,他在舞台上展示了自己曾经拼命练习的一段鼓技,让导师也为之动容。
这才是真正的和解,他们用一种对抗的姿势完成了一次看不见的拥抱。
《爆裂鼓手》更为伟大的层面在于对于成功的解释,它绝不是那种以功成名就论英雄的价值观,电影中的鼓手从未将自己的未来捆绑于具体的金钱和名声,而始终是对于这项事情本身的热爱。
这是对于梦想最好的阐释。
中国之所以无法拍出这样的有关音乐梦的电影,就是因为虽然有几千万琴童,但基本上,他们全都是由于父母追求名利的目的而被逼无奈的选择。
那种没有梦想光芒照耀的残酷练习注定只是苦行。
扮演导师的J•K•西蒙斯和扮演学生的迈尔斯•特勒都不算有名。
但他们这一次的表现确实出众。
颜值并不太高的小鲜肉迈尔斯•特勒经过之前那部《好景当前》和这一次的演技飞升,正在迈向他的星途,而演了一辈子的老戏骨J•K•西蒙斯或许真的能获得奥斯卡的垂青。
(by 杨时旸)
不喜欢这个片子的理由有很多,根本的一条是:爵士乐如果被当作艺术的话,那么这个片子里,对于爵士乐天才的理解是肤浅的。
甚至对爵士乐的理解也是教条的,竞技体育中的天才论取代了艺术广阔而灵活的审美。
由于这个理解是片中人物心魔及纠结的根本,也是整个故事核心的底层,所以......在结尾,少年的行为有那么点意思,但我个人以为,离“觉悟”还差点意思,所以片中人物塑造的纠结扭曲,没能成就整个片子的完整性。
结尾真太糟糕了。
如果音乐不能够带来欢愉和激情,不能够充分展示自由和不羁,而是像为了练神功而吃毒药,那音乐教育培养的就不是人才,而是药人。
我个人理解中的天才,不是快,不是慢,甚至也不是准,而是打破规则和创造,是对生命和生活态度的超凡理解。
我不反对技术,但我更认同创造技术。
有过一个自认为不疯魔不成活的鼓手朋友,在鼓房练到要去看心理医生的地步,他给我的印象是,对别人给予他鼓技的评价,战战兢兢,极度敏感;对大师们三跪九叩,对成功极度渴望;他太累了,简直像书房里作茧自缚的老先生,终日念叨“境界”“灵感”等纸面上的词,而脸上毫无生命迹象。
我很想和他说,别他妈去爬山了,你已经在山上,停下来看一看吧。
最近在港上映的《Whiplash(鼓動真我)》在今年在Sundance電影節上收穫了最高獎項——最佳劇情片大獎,以及觀眾劇情片大獎。
從該片的預告來看,它又只是一個“嚴師出高徒”的故事。
華語片中,去年的《激戰》、今年的《Kano》都是按此一套路,觀眾雖然喜歡,但不免有些疲勞,而且題材又不像拳擊、棒球此運動類那般豐富,只是打鼓的故事——對很多不太瞭解音樂的人來說,鼓點如何變奏都是單調的——那麼這種故事,在已經看過更多類似影片的美國人眼裡,竟然能拿到兩項大獎,還是在口味刁鑽的最知名的獨立電影節上,這種矛盾的存在,本身就能非常吸引電影迷們走進電影院了。
《Whiplash》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打破了傳統勵志片“嚴師出高徒”的模式。
當觀眾的期望一步步走向“男主角將成功”的時候,它卻一次次地偏離了觀眾的期待,反而製造層層遞進的懸念。
作為“徒弟”的男主角和作為“嚴師”的老師二人之間的關係,也是不斷脫離傳統的路數一直在變化的——傳統的關係是,對抗-瞭解-欣賞-互助,而此片當中兩人的關係是欣賞-瞭解-對抗-瞭解-對抗-欣賞?-對抗?,甚至在“對抗-瞭解-欣賞”之間形成了死循環。
兩人的關係改變頗受大環境影響,譬如,男主角有新的競爭對手出現,兩人的關係就成了對抗,因為老師更愛優勝者,男主角不滿老師用這種激將法;再譬如,男主角發生車禍,無法完成比賽卻硬要完成比賽,最後導致演出失敗、老師顏面掃地,男主角還被迫退學,兩人關係一下子急轉直下、勢不兩立。
可以說,兩人沒有按照成百上千部勵志片的模式那樣,互相幫助成長,而是在互相抗爭之中前進,甚至讓人看到男主角確實被激發出來的天才潛力。
打鼓本身是一件很有激情的事,但花招太少、程序單一,節奏、力道和速度,鏡頭可以加強,卻不能凸顯,因為鏡頭本來就該完成這一功能。
更重要的是劇作的層次,導演靠劇情不按理出牌和兩人關係的不斷反轉來將打鼓一事拍得劍拔弩張,讓人腎上腺素激增,從而和男主角一起在揮汗如雨的鼓點聲中得到滿足感。
影片提出了兩種關於“嚴師出高徒”的價值觀,一為劇中老師所代表的只認天才不認人的極端激將法,一場“誰走音”的戲將他的態度表現得淋灕盡致,觀眾和學生一起嚇破了膽、皺起了眉,而他卻沈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覺得自己培養出了最優秀的學生(自殺的薩克斯風手);二為傳統的“只要努力就能做到”的鼓勵式培養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在戲中並沒有一個集中的代表人物,但它零星地散落在男主角、男主角的女朋友、男主角的父親和後來要男主角作證的律師身上,以及你、我這些觀眾身上。
因為這是更為普世的價值觀,是我們一開始看戲便預設好的。
所以在觀影過程中,我們自己便能體驗到這兩種價值觀的衝撞。
我們和男主角,甚至和那個自殺的優秀薩克斯風樂手一樣,對老師的價值觀產生了信念,自己傳統的價值觀受到了動搖。
對這兩種價值觀的取捨,影片雖然沒有正面給出答案。
它把老師的價值觀所培養的這批“天才”都描繪成了悲劇式人物,包括男主角在內,但它卻無疑是認可這種價值觀的,認可老師說的“如果不是天才,那他就無法繼續下去”這種觀念,從最後結尾停在男主角瘋狂的震撼的個人秀上我們就可以窺見:它想講的成功是極端的,這種成功亦有其中的悲壯之美。
如果把這出戲的劇本畫成一條拋物線,它的頂點部分出現在“男主角脫稿打鼓”、“男主角出車禍-仍要堅持打鼓”和“男主角瘋狂打鼓反制老師”這三處。
其中,男主角出車禍是最讓人驚嚇的,因為觀眾的期待在於“男主角一定會趕回去並順利完成演出所以一定會中斷其表演的車禍是不會出現的”,然而車禍發生了;車禍發生之後,男主角竟從車內爬出堅持回去參加比賽,並立下豪言“不能完成便玩完”,觀眾的期待便再建立為“他能咬牙創造奇跡”,但卻並沒有,他越打越失敗,最後直接倒地,退學,一敗塗地。
在《Kano》中,同樣也有類似的段落,即最後一場最重要的比賽中男主角的右手受傷,一次次嘗試和努力都只換來失敗。
但兩者卻有本質性的不同,《Kano》是典型的主角光環,是找個藉口告訴觀眾,這支隊伍是陰差陽錯才沒有拿到“the best”,雖然輸了,但他們其實仍是“the best”;《Whiplash》只是把問題拋給觀眾反思,男主角為甚麼要這樣堅持?
他這樣的堅持是有意義的嗎?
就如同整部影片想問大家的,就算明知成為天才是悲劇的,你也願意堅持下去嗎?
《Whiplash》大獲好評得到的意義,在於它為勵志片提出了一個探索的新方向。
誠然,劇中的轉折跨步太大,可能讓已經習慣了勵志片套路的觀眾們跟不上以及想不明白。
幾次轉折,看似是劇本寫作到走投無路時所採取的“神仙搭救”套路,其實卻是合情合理的,在現實中會遇到的最普遍影響最嚴重的幾個外因縮影。
即,矛盾地存在著的真實。
主角不用成功,也不用找到台階下成為“無冕之王”,甚至戲內人物的堅持也是有爭議的,只要有血有肉,價值觀拋得鏗鏘有力,觀眾便能擴大同理心和包容心去理解它。
這種勵志的效果,倒更可能在殘酷的現實之中將人激醒。
作为今年圣丹斯的获奖影片和奥斯卡热门,影片的上佳口碑主要来自于紧凑的剪辑、优质的表演和对于师徒关系非常规的刻画。
诚然,影片的剪辑凌厉而准确,除结尾处有少许松懈,整部电影更像是一部动作悬疑片,节奏一再加快,冲突一再升级,影片结束,107分钟不知不觉中过去。
影片对于音乐的处理也相当不马虎,体现了对于细节的重视和专业精神。
然而,如果将电影解读为描绘师徒关系,以及少年经历魔鬼训练,超越极限,从而实现自我的励志电影,大概是个误会。
片中鼓手和指挥从始至终是纯粹的互相利用关系。
鼓手其实从未得到特殊待遇——他始终是乐队中和其他乐手一样微不足道的一员,随时被指挥予取予求,玩弄于鼓掌之间。
在鼓手坦陈指挥对于乐队的虐待,间接导致指挥离职之后,酒吧相遇,看似一番肺腑之言,实际上指挥已暗暗设计陷害,如若没有鼓手最后的破釜沉舟,一个乐手的生涯就要万劫不复(影片一再强调在卡内基演出对于音乐生涯的决定性作用)。
即使仇人之间,若有一丁点原则和不忍,做事尚不会如此残忍,何况师徒。
鼓手本身也并非传统的善良天才少年。
一定的才华和逼迫自己到极限的决心也许天才少年皆有,但是本片主角个性中的偏执和阴暗才是他一直被指挥吸引,也是指挥最后透露出欣赏的主因——鼓手一定程度是年轻版本的指挥,同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影片中有诸多巧合,其中鼓手丢失首席鼓手让他代为保管的乐谱一节,其实颇值得思量。
鼓手是否真的如观众期待那样无辜?
未必。
台词给出许多暗示:首席为自己辩解时说自己因身体有恙不能记谱,指挥早就知晓(那么其他乐手自然也知道)。
鼓手在事发之后毫无愧疚,也从未想过补偿。
键盘手似开玩笑让鼓手不要动自己的谱子,未必不是防人之心,等等。
鼓手在争夺首席位置、与女友分手和佯作无辜答应指挥帮助演出时也同样毫无愧怍。
因为同样认同追求卓越就要牺牲自我、他人,以至阻碍道路的一切,鼓手才会被指挥一番话吸引从而上钩,因为指挥的人生哲学实际道出了鼓手的心声。
整部影片细述了鼓手从安德鲁到弗莱彻的渐变,最后一幕父亲在后台观看鼓手的独奏,眼神中惊恐多于欣慰,因为眼前的少年早已不是曾经一起吃爆米花开玩笑的儿子,技术上的提升和人性的嬗变相比已经显得次要。
本片导演说结尾实际是悲剧,主要媒体的影评也多少在这一点达到共识,大概正是为此。
片中固然有励志的成分,但是成功的代价是少年纯真的丧失,如果本来尚有纯真的话。
结尾高潮处影院中的观众畅然拊掌,其实是庆祝这种扭曲哲学的胜利——鼓手大概经此洗礼,从此更加坚定目标,不顾旁人,不择手段,从而一帆风顺。
更可怕的是,等他自己成为别人的老师,恐怕也要把这样的哲学传递下去了。
相对于严师是否定出高徒、学艺之路如何逼迫自我突破极限这类常规主题,影片提出的问题更集中于追求极致(无论目标是艺术的完美还是名利的丰收,也无论是否关于音乐)和葆有灵魂的平衡取舍。
(评论中对这一点讨论较多,这里介绍导演在一次访谈中对影片的解读:http://www.rogerebert.com/interviews/rise-of-a-star-death-of-a-soul-damien-chazelle-on-whiplash在写这篇影评时没有注意到这个访谈,但感觉对于人生得失、成功代价等浮士德式命题,影片还是明显传达出了想要触及的意图。
其中他谈到影片和《黑天鹅》、《摔角手》等影片的类比,谈到影片结尾鼓手肉体虽然完整,灵魂已然残缺。
他对于观众认为影片结尾是胜利略感讶异:"Sometimes I get worried that—no, worried is the wrong word, because if people enjoy the ending, then that’s great. But I had always thought, when writing the film, that the ending had always veered a little more on tragic than triumphant. In terms of a lot of responses to the movie, at least from what I’ve seen, the ending seems to be interpreted as a little more triumphant than tragic. Again, that’s not something that I’m upset about. If anything, it makes the movie more enjoyable for people, but it has been a really interesting thing to observe. I had always intended it to be a pretty dark ending.")影片提出了命题而没有给出态度和答案(除去结尾处为烘托气氛对二人稍作美化之外),这样的处理无可厚非。
然而若非要苛求这样一部口碑之作的话,影片对于所谓“师徒关系“的探讨略失狭隘。
除去片中所有冲突集中在两位主演身上,导致其他角色过于扁平以外,片中冲突和台词都过于激烈和刻意,仿佛非此不能体现师徒之间相爱相杀的复杂情愫,非极端手段不能表现极致。
实际任何有过良师,或是毕其心力追求一门学问技术的人,大概都能体会,即使最平淡温和的交往,也能有惊心动魄、触及灵魂的时刻。
谁说期待、失望、奋起、收获和骄傲只有在顶级的音乐学习中才能获得。
在思想交流,思维相逐之时,师徒之间体验的是一种深层次的信赖和交融,难怪一些西方学者将之比喻为爱欲,因为彼此的暴露,接受和进入。
但是世事如此者又何必只有爱欲可以概括,这种比喻未免有失偏颇。
而音乐之所以经常作为表现题材,是由于在音乐中,上乘的交流通过音调、音色和节奏的和谐而具体的表现出来,带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仔细聆听影片中的音乐,尤其是鼓手加入指挥的乐团后,其表演趋于精准,也同时承载了更多痛苦、暴力。
顶级的表演固然要求极高的技术水准,也应带来更多超越世俗层面的喜悦和哲思,在这一点上影片有夸大暴力的倾向,而正是这种认为只有极端的情节和表演才能表现思想上的震撼的思维方式,造成影片情节过满,缺少留白回味,思想上缺乏深度和格局,无法迈入值得长久品味的佳片行列。
———————————————————————————————最后补充一点影片题外的话。
关于人生道路的选择和指导技艺提升的方式,影片本身提供了一种别样视角,挑战了传统的价值观,有让人耳目一新之感。
高度戏剧化的情节也与影片风格统一。
但是我想影片并无意传达“倾轧他人、压榨自我为成功唯一途径”的观念,至少对此命题的态度是开放的。
由于职业音乐家的生活和观众距离较远,容易使人产生关于这个命题的误解。
影片中二人的成功模式在实际中是极为罕见的。
纽约客的一篇影评(http://www.newyorker.com/culture/richard-brody/whiplash-getting-jazz-right-movies)批评影片“彻底误解爵士乐”,忽略爵士自由的音乐灵魂而过分强调滥用权力和恶性竞争。
评论中指出影片歪曲Jo Jones向Charlie Parker扔钹的事例为其服务:Jones其实并未扔向Parker,只是扔在地上以作提示。
而Parker也并非受到刺激回家一人苦练,而是开始系统的音乐学习,博采众长,同时参与乐队演出积累经验。
我并非爵士乐迷,但我所知古典音乐家的求艺道路也和片中迥异,尤其是到了男主角这个阶段(技术接近成型,职业道路渐渐明朗),学习侧重在技术细微之处的提升,以及演奏音乐性的把握,以实现优秀到杰出的飞跃。
每天长时间的练习绝非和自己“死磕”练到伤害身体(事实上职业音乐家和运动员一样有系统的方法应对伤病),而是极为系统的处理每一不足,重复正确的演奏方式而非试错。
影片中指挥这样的指导方式更是罕见。
对技术的永不满足和人身攻击乃至伤害有天壤之别,而欲将学生生涯扼杀在卡内基音乐厅的舞台上更是骇人听闻。
音乐家中确有严师,比如大提琴家Janos Starker。
他的学生曾编了笑话以示其严厉,说几个大提琴手去见上帝,上帝问他们师从何人,说罗斯特波维奇等大提琴家的皆被遣入地狱,直到有人说Starker,上帝说,好了,你去天堂吧,因为你已经知道地狱什么样了。
但是Starker严厉到什么程度呢?
他的学生回忆最难堪一次是自己拉得略有跑调,老师轻吐一口手中香烟幽幽说:“你再跑成这样就别说是我教的了”,而已。
然而这样的方式建立在彼此信任和尊重上,未必比片中指挥法西斯式虐待给学生带来的震颤和激励要小。
何况音乐成就最无法注水——演奏直接反映才华高低,天才和常人的差距一听便知,实在没有必要勉强。
———————————————————————————————如果你觉得这篇影评有点意思也许也会对这篇有兴趣: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183417/
看完《爆裂鼓手》后,觉得确实是一部极好的电影!
严师出高徒的故事!
老师Fletcher为了激发andrew的潜能,不断的刺激andrew,最终andrew终于冲破了自己极限的边界,完成了超越!
励志极了!
过瘾极了!
但是慢慢的却发现了一些细思极恐的事情!
原来我们都被骗了,导演根本拍的就不是一部音乐励志片,这是一部心理学的悬疑犯罪片!
摔!
下面我来告诉你们事情的真相。
(以下内容铺垫)Fletcher其实大学里辅修的音乐,主修的是心理学。
相当好强的Fletcher已经在音乐圈取得相当成绩,所以他决定要在自己辅修的第二专业领域再次取得好的成绩!
(关于Fletcher好强的这一点很明显,电影中处处都在证明这一点)我们都知道人类用小白鼠做过一系列的在反复刺激下大脑反应的实验。
Fletcher不再满足于只使用小白鼠来做这个实验,他决定用人。
他决定用人来做一个反复刺激下的大脑反应的试验。
(Fletcher看起来真的像个暴虐怪博士阿!
)在这时Fletcher看到了正在鼓房练鼓的Andrew。
其实Andrew也不是第一个试验体(具体原因后面会说)。
而选择Andrew的原因,也很简单,我们都记得Andrew在那次见面时的表现,紧张,偏执!
Fletcher发现了Andrew心理的却陷(天才心理都是有缺陷的),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试验体,这个试验体能很好的反应试验成果。
于是Fletcher开始了下一部打算,进行了这个非常缜密的心理学试验。
从Fletcher去Andrew所在的乐队选拔人才开始说,Fletcher来到后,首先展现出了极度的权威,之后在听一个一个乐手的演奏时,又展现出了严厉,毒蛇等等。
这是Fletcher故意做给Andrew看的。
这正处于Andrew对Fletcher建立全面认知的过程。
Fletcher在Andrew心中种下了一个符号,一个极为严厉惹不起的符号。
下一步顺理成章的Fletcher挑走了Andrew。
Fletcher说:明天6点来排练室,别迟到。
(这点很重要)转天,Andrew睡过了一点点,急忙赶到排练室,发现没有人。
而慢慢到了9点大家才姗姗来迟。
因为Fletcher需要用一次Andrew的洗刷来建立自己在Andrew心中的恐怖形象,因为目前仍就出去Andrew对Fletcher的认知过程。
并且6点这么早是为了让Andrew缺少睡眠,我们都知道人在睡眠少的时候,大脑处于混乱状态下,极为容易对外界刺激做出错误的反应,比如说过激的反应。
之后排练开始了,仍旧是严厉的魔鬼形象。
尤其就跑调问题大发雷霆,Andrew看在眼里其实已经对Fletcher恐惧到不行了。
排练间隙,Fletcher突然一反常态的在排练时门口非常平和慈爱的跟Andrew聊起了家常。
这点很好解释,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处于紧绷状态,那么他会对刺激产生麻木的感觉,刺激的作用就不明显了。
所以Fletcher需要降低Andrew的紧张感。
之后谈到“查理帕克”的故事是希望Andrew在心理认同自己的教学模式,这样Andrew不会在极端刺激下推出“试验”。
试验当然不能少了小白鼠!
之后一场重头戏来了!
“赶了,还是拖了”因为这个问题,Fletcher对Andrew大声咆哮,甚至通过打Andrew耳光来打节奏。
刚刚放松下来的Andrew大脑一下又紧张到峰值。
甚至这次的刺激强于之前任何一次。
Andrew这次甚至都哭了加上之后看Andrew在练鼓房疯狂的练鼓,说明Andrew的大脑此时的状态已经不同之前,紧张程度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是此时还能和女友正常交往。
接下来要Fletcher要开始第二步了。
之后乐团一起出去演出,在演出前先强调谁把乱放谱子就灭了谁!
注意此时并没有人乱丢谱子,Fletcher是找下面人要了谱子说的。
明显Fletcher是说给Andrew听的。
我考虑之后后来谱子丢失,剧情中没有表,其实也是Fletcher偷走了。
这个有两个原因,第一要给Andrew一个成为正牌鼓手的机会。
第二,再次对他进行刺激,这次再次升级,Andrew弄丢原来正牌鼓手的谱子,之后自己成功上位。
乐团其他成员都会认为是Andrew干的,所以这次的刺激是来自外界环境。
Fletcher给的是全方位的刺激。
但是不管怎么样,Andrew成为正牌鼓手了。
而后面Andrew跟自己父亲聊天说感觉Fletcher越来越喜欢他了,原因前面讲过,深谙心理学的Fletcher让Andrew心中的紧张曲线再次降下来。
就在Andrew感觉自己发展一切顺利时,Fletcher给Andrew带来了新招来的鼓手,并夺走了他的正牌鼓手的位置。
又是一次放松后刺激到峰值的手段,此时Andrew练鼓更加疯狂,并且已经无法和女友交往,大脑的被伤害程度进一步升级。
同时Fletcher也开始了下一步。
在这阶段,Fletcher先在一次排练时给大家讲了一个自己之前学生出车祸死的故事,而后来我们知道这个学生其实是自杀,那么为什么Fletcher要说出车祸呢。
如果不想说自杀可以说其他各种死法,生病之类的,为什么一定是车祸呢。
注意Fletcher深谙心理学,所以一定会催眠,在Fletcher声泪俱下的讲述下,其实Fletcher是要把开车这个概念传递给Andrew。
这也导致了后来Andrew的车祸。
这个之后再说。
接下来,开始了三个鼓手轮流打那个一个节奏的段落,这里其实是把之前所有的刺激重叠。
对打鼓本身的刺激(跟之前扇耳光一样),来自环境的刺激(打不对,其他成员也不能走),竞争者的刺激(三人轮流)。
虽然最后Andrew成功做到了,但是其实只是因为Fletcher觉得刺激的程度达到了,这时大脑伤害程度又一次提升。
并且镜头之前专门给了时钟,是在强调Andrew睡眠又一次不足。
之后实验继续。
转天去演出Andrew乘坐的大巴轮胎被扎,这里导演给了轮胎一个镜头,轮胎被扎的很彻底。
其实这个事很不正常,怎么会好端端的被扎呢。
所以只有一个解释,Fletcher提前放置了什么东西扎坏了论坛,但是没有想到的是Andrew由于开得快竟然开演前到了,Fletcher第一次计划被打乱,于是发现Andrew没带鼓棒后,不让别人借他,决定让他去拿。
这次andrew发生车祸。
其实实验到这里已经结束了,Fletcher已经可以通过一直记录的Andrew的反应做出研究分析了。
但是没想到的是,凭借强大的精神力量,竟然还能到达现场。
虽然这次受伤的Andrew没有成功完成演出,但是一直强势Fletcher仍旧不甘心,因为Andrew是因为生理上的伤而失败的,不是心理,所以他开始了最终一步。
当然此时Andrew的心理受伤程度已经很深了。
这次由于教学问题Fletcher被学校辞退。
Fletcher只能慢慢寻找机会,于是开始频繁在andrew家附近的酒吧演出。
顺便说一句,其实此时Andrew的心理已经出现明显问题,证据是之后Andrew父亲对Andrew对态度明显是对一个病人的态度。
接着说下去,就是Fletcher终于等到了Andrew,迎来了最终的实验。
这次的手段是对他尊严的彻底击垮,我们知道艺术家最看重的就是名誉。
所以Fletcher让他参加一次规格很高的演出,但是却告诉他错误的曲目,让他无法按谱子打,出丑。
没想到的是,Andrew的心理被彻底击垮,竟然将大脑的使用率提升了,于是有了最后一场那惊世骇俗的长solo!
我推断一下之后的发展,看到这一切后,Fletcher记录下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对人大脑有节奏有规律有计划的刺激可以激发人的大脑潜力。
Fletcher在心里领域再次获得成功(虽然有人骂他是恶魔)。
而可怜的Andrew只能在大脑达到超长使用后,迅速衰落。
以上纯属胡说八道!
哈哈!
我覺得是個搞過音樂的人都不會打五星,太弱智了,有太多人死磕還是廢物,音樂世界根本沒有成功學
让每个音乐学院的魔鬼导师手下的学生男默女泪的影片,小时候妈妈带我和一帮音乐学院的人还有学院里传说中的魔鬼长笛老师一起出去玩,整整几天我都被那个传闻学生都是哭着下课的老师吓得不敢说话,他居然还好死不死地带了长笛出来玩,我妈推搡我吹给他看看的那一刻我简直觉得世界末日不过如此……………
对于Neyman来说,遇到Fletcher就像遇到艺术生涯中的Mr.Right.否则以他那样软趴趴的性格,换做哪个三观正常和蔼可亲的老师才能逼他发掘自己的极限呢?其实这压根不是个励志片,因为这种扭曲的成才路线适用对象仅限于天才。
在拒绝了父亲的怀抱(平庸最为隐蔽的诱降方式)之后,鼓手向极限发出了震撼人心地冲击。
什么样的人才会把这片当励志片看
这不是艺术。热衷自由的人,特别怕以为你好为名义的支配。
本片的主题不知道是不是质疑打压式教育。演技等方面确实不错,但没啥惊艳的感觉。侮辱+打压的高压教育铁定是不行的。这样确实能筛选出一批抗压能力强的人才,但很多抗压能力不强的人才和普通学生沦为牺牲品,是一种价值偏向明显的功利主义。且这种教育绝大多数情况下的作用是筛选而非培养。所以高压教育最大的受益者还是教育者自己,通过高压可以塑造出服从和个人权威,将各种侵害合理化。本片的老头甚至有职业道德问题,在专业舞台故意找荒废许久且和他闹过大矛盾的学生,还不给人乐谱也没让提前练习。表演失败对其他队员们和观众的负面影响他是一点不在乎。再就是过去的成功学生明明抑郁自杀,他却对学生说是车祸死的,不就是为了掩盖自己高压教育的弊端?
论爵士乐是如何死去的。
老师给学生舞台下套的情节,一下子消解了影片的所有意义
能从这部电影里看到励志是幸福的,或者是幸运的。对我来说,努力了能得到什么呢?什么也没有。躺平了,累了。
这片儿跟爵士乐无关,玩儿快也不是爵士,更不是音乐啊;跟教育和成长也无关,这老师其实啥也没教,这孩子也没成长啊。剧本也不咋地,每次反转都是特生硬地掐着点儿硬翻出来的,看得好无奈。最后结尾一对儿S&M的高潮,还要绑架整个乐队和全体观众坐陪,简直尴尬死了!我还是慕名来看的,浪费时间啊🙄🙄
The next Charlie Parker would never be discouraged;全片全男哈哈音乐行业是没有女的吗
处女长片拍成这样真是牛逼,结尾高潮段有几次连续快摇甚是好看,全片的剪辑更是炸得一塌糊涂;对于我这样一个把《全金属外壳》当励志电影看的变态来说,这片子实在对胃口:杀死你,成就你,暗黑热血。
儘管用傻逼去概括一部電影也挺傻逼的 哈哈 傻逼
说实话这部片子看的我很火大,前30分钟就负能量满满。J.K. Simmons演的根本不是一位导师,完全就是一个用各种恶毒言语侮辱学生的超级变态。音乐本身应当是很美妙很令人享受的事,但这样的极限逼迫只会让人失去初衷,反而成了一种痛苦的负荷。
男版黑天鹅
电影本身没什么好说的,视听语言让位给了主题和故事,一贯冠军相。说回故事本身,这他妈基本上就是我的大学故事,差一点给逼疯了,好在我最后提前离开不再跟偏执狂纠结。这种魔鬼教师,看起来好似挺伟大的,实际上真的跟魔鬼没有区别,他们并不是真正热爱某种艺术的人,而只是想控制,想毁灭灵魂。
拍摄手法顶级,但是内核太老登了。老登调教小登,小登几十年后可见会变成一模一样的老登,太可怕了。真是生不逢时的重映。
不行,作为抵制烂老师的教育爱好者,怎么说也得扣一分,再打着挖掘天才的幌子也没用。
好压抑好痛苦好会pua,东亚小孩看了连做三天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