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读过Geogre Eliot原著的情况下看完了片子,觉得一头雾水。
单看电影,至少我觉得它不是按照那种惯有的套路,先领你认识男女主人公,看他们的相识,相知,了解他们之间的曲折爱情之路,最终皆大欢喜,让你看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
我无法理解丹尼尔Daniel怎么会在最后选择那个犹太女孩而非从第一刻便钟情而且能够交心的知己关德林Gwendolen。
电影中的那个犹太女孩米拉Mirah相貌平平(书中描述的或许也是个漂亮的姑娘),有副好嗓子,被专业人士赞誉为“真正的音乐家”。
后来上网查了一下资料,发现这一版的电视剧还是忠实于原著的,至于结局我只能理解为是丹尼尔对于“自我”的认识于归属感。
影片的开始就插叙了男女主人公相识的场面。
初见,丹尼尔就被赌桌前的关德林所吸引,尽管他的眼神中除了爱慕,还包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
之后显然丹尼尔也有心了解她,贴心地帮她赎回了迫不得已拿去典当的项链。
两人从此便结下情缘。
和米拉的结识,在我看来绝对没有所谓的“一见倾心”。
善良细心的丹尼尔从米拉的眼神中察觉到了不对劲,果不其然,终是让他救下这名寻死的犹太少女。
故事有两条主线,一条围绕着关德林展开。
这位貌美年轻,深谙自己在“掌控”男人方面的实力,后来却不得不迫于家庭变故,“委屈”嫁给一个道貌岸然的家伙。
虚荣的关德林错押人生,输掉了或许能够美满的爱情。
另一条则是关注着丹尼尔对自我的追寻,身份的认同。
最后在确定自己是正宗的犹太人后裔而非爵士私生子的他也因为这种归属感,确定了“最适合”自己的婚姻与爱情。
由于没能阅读原著,所有看法完全针对这三个小时的电影。
个人很喜欢关德林这个角色,尽管有些爱耍小聪明,或者说是势力吧,但剧中的这个女孩无疑是个生动活泼,让我感到很真实的人物。
相比之下,丹尼尔他善良细腻,可是缺乏自我认同,所以一直处于徘徊和矛盾之中。
从他处理感情的方式来看,不知道真的是视两位女主人公均为“知己”, 还是过于善良的本性使然,看到他和米拉在教堂结婚宣誓那一刻,我不禁因他当初和关德林之间的那些暧昧感到一阵厌恶。
米拉的刻画我觉得不够细致,人物性格塑造的显然不够丰满。
或许她并不是重点,作者想表现的也正是由于她的犹太人才会带来这段情缘。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 Mary Wollstoncraft曾说过一个女人的第一需要就是独立,对于女人来说,必不可少的素质并不是美貌或风韵,而是能力,勇气以及把一直转化为行动的魄力。
电影中的两位女主人公显然代表了具备这两种不同素质的女人。
美丽的关德林虽说在勇气和能力上未必不及米拉,只因她不甘从事既无地位又无声誉的家庭教师而丧失了独立的能力,也因此丢掉了独立所能给予她的先前体验到的种种快乐。
而一切平平的米拉唯一可以作为资本的嗓子给予了她独立于世的资本,不用依附他人,如果可以抛却对身份的禁锢倒是能完全自由地去追求一切自己想要的东西。
电影看完后,我为结局而郁闷,未关德林而唏嘘。
好在她已摆脱了自由的枷锁,对人生和丹尼尔的爱情能够豁达处之,对她而言也未尝不是一种成长教育,一份财富。
喜欢这个结局 没有女主配男主的传统的套路 life results from own choice 人不能把天下的好事都占尽-比如女主 生活归零也许是重新出发的起点-比如女二 优良的绅士教育除了是获得名利地位的手段,更是寻找人生信仰的动力源泉-比如男主 待人冷酷无情必然也遭到冷酷无情的对待-比如唐顿老爹如果把它看成一部爱情电影 那么有人扮演情圣 有人扮演薄情人就像剧中丹尼尔的母亲所说的 It is a talent to love. But I lack.只愿自己多积累一点爱的技能 爱己 爱人 爱这一出平凡而深邃的人生剧场
这很显然只是丹尼尔同学变了心,或者他其实从头到尾就都只是想撩菜而已,你看当时关德琳劝他带她一起逃的时候他答应过么?
他愉快而高兴的接受了犹太人的身份,其实只是为了给自己选哪个犹太姑娘找个心安理得,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已。
为我们的民族而战斗,说的多么好听。
关德琳的转变也有点奇怪,她是多么不可一世,她自己说,曾经以为这世界的一切都是围绕我而存在,为满足我的欲望而存在,怎么突然你的欲望满足不到了,你就微笑着说你走吧, 别惦记我了,这算哪跟哪?
千方百计冒着也许是谋杀的罪名,看着丈夫在眼前死去,最后也没能得到你想要的丹尼尔,你就这么说声你走吧就算过去了?
还有空写信安慰(?
)丹尼尔,这算啥?
从天下唯我独尊到圣母玛利亚的转变不带那么快的吧?
哪来那么简单的事啊……其实最看不惯的还是婚后调情那几段,你不是怕那恶老头么?
那哪来那么大胆子光明正大调情?
最诡异的是最后一次和丹尼尔两人在家里客厅谈,那老头就坐在那里看着他们谈,左看看,右看看………… 他有那么大气度么?!
他有那么大气度也不会这样了吧?!
嗯,好吧,我承认我就是发泄一下而已…………不过话说回来,Romola在这部里可比emma里好看多了啊,到底是年轻了7岁啊……虽然偶尔显得有点目光无神…………
爱情,在我们投入的时候…故事叫做丹尼尔的半生情缘,不过个人倒是觉得,带入女主角的视角,故事更加有趣,因为家道中落,她不得不承受别人的各种审视,毫无疑问,寻找一个多金的丈夫,可以让她的母亲和妹妹们衣食无忧,虽然她内心对于这种想法嗤之以鼻,但是毫无疑问,她也知道必须这样,是啊,我们看不起一些想法最后却又不得不选择这个想法作为目标…有的时候我们自己知道自己的选择让我们窘迫,让我们蒙羞,但是我们总是高估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女主婚后的生活虽然不是人间地狱但也算得上水深火热,在这里,她重新想起了男主的种种,当然啦,得不到的也许才是最为完美的…她向自己丈夫履行着作为一个妻子的所谓责任,但是她的心,早就已经不在此处,至于她的这位丈夫,明显的将女人,作为战利品而已,认为娶回家,摆在那里就好,随时可以炫耀,随时可以享用,至于其他,反正已经"买下来了"…作为男主的丹尼尔,他从小知道自己的父亲只是养父,自己的母亲是谁众说纷纭,他醉心艺术,他在外人看来不学无术,但是他还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尤其是他在犹太社区的年轻人的影响之下,看到了这个世界更大的一面,而他知道了自己母亲的故事之后,他坚定了自己后半身要走的路…总得来说,犹太种族的吁天录加上情感上的理智与情感还有谐谑版乱世佳人,这个故事中看到很多故事的影子,三个人的感情,三个人受伤,故事的基调从来没有明亮过,时不时阴郁的氛围,慢动作似的人物行为,偏执的,冲动的,阴郁的,优柔寡断的,不计后果的,每一个角色用自己的生命在讲述着情感第一位的人的行为轨迹,情感驱使作为内核,让人疯狂让人所向披靡却又让人遍体鳞伤,个人评分9.0分,推荐指数四星。
看完之后我并没有发现男主角有多爱女主角,或者女主角有多爱男主角。
当然他们一开始是相互吸引了,但当男主角开始探索自己的人生信仰时,爱情对他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当一个人缺乏存在感时,他什么事都干不成更别说判断自己到底爱谁。
所以当男主角找到人生目标后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犹太姑娘,这在我看来是更为深沉的爱,因为他从她身上找到了归属感,这显然对他更为重要,从此他就是一个完整的人了,而不再是一个没有存在感的迷茫青年了。
在女主角看来男主角就是一个圣人,她希望他能帮自己脱离苦海,在潜意识中她可能还希望自己能成为男主角那样的人,因为她一直活在懊悔和自我厌恶中。
在我看来她并不真正了解男主角,他在她心目中一直是个坚定和有信念的人。
我认为她的爱类似于对善良的憧憬,并在结尾时升华为信仰。
因此我反而觉得结局很美满,因为男女主角都找到了人生信仰。
当然男女主角都爱!
本以为他俩组合一定会碰撞出激情的火花,但完全不是我想的那样。
期待他们能再次合作!
MusicTitle and end credits music:Act II: 'Cavatina' from Mozart's Le nozze di Figaro (The Marriage of Figaro). This piece was recorded for Daniel Deronda featuring singer Jenny Burn.Mirah Lapidoth:The character Mirah sang several times during the drama. The two main pieces were:Excerpts from Mendelssohn's On Wings of Song and an arrangement of Beethoven's Ah! Perfido, Op.65.Mirah's lullaby was an original composition by Rob Lane.Incidental music:Music segments were composed by accomplished television music composer Rob Lane, who has also composed for other Masterpiece Theatre dramas including 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 Love in a Cold Climate and David Copperfield.Unfortunately the soundtrack to Daniel Deronda is not commercially available.
我想我恐怕是找到了我最喜欢的女作家。
在这之前,我最爱的是《简爱》的作者Charlotte Brontë。
之前没有看过George Eliot的任何作品或是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对她本人也不甚了解。
从本片的剧情简介来看似乎是个有点纠结的爱情故事,主演又是我喜欢的演员,于是就欣欣然看起来。
开始,这似乎是一个西曼故事,虽然不怎么典型。
第一集着笔那么多在关德林,让我疑惑为什么片名是男主的名字。
后半段着重丹尼尔对自己身世、身份的探寻、了解,使我逐渐意识到,关德林不是第一主角,虽然她也很重要,她是丹尼尔前半生中重要的一个过客。
丹尼尔对于自身身份不明的困惑和了解到自己是犹太人的那种巨大喜悦,我是能够理解的。
他终于有了归属感,并且有了人生奋斗的方向和目标,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实现养父对他的巨大期望:从政。
丹尼尔被关德林所吸引,一方面是因为关德林身上那种桀骜不驯貌似独立的精神,另一方面她也非常的美。
这些理由也许看上去不使丹尼尔与其它关德林的追求者有什么不同。
但是其他人,包括关德林后来的丈夫格兰克,都只是想征服她而已。
而丹尼尔是发自内心地欣赏这种精神,母亲独立、叛逆使他天生就对这样的人有亲近感(虽然他不自知)。
也许没有遇到犹太女孩米拉,丹尼尔和关德林最后会走到一起。
但丹尼尔是个有志向的人,虽然他开始时不太清楚方向,可他一直在思索在寻觅。
从某个方面来说,他和《简爱》中的圣约翰有相似之处,他相信he has a course to follow, he just hasn't known what it is. 一旦他找到了,他会对它投注于圣约翰之于宗教那样的热情。
关德林虽然想独立,但还是不可能独立:其一她缺乏独立的资本,没有资产也无可以养活自己的才艺,其二她也无勇气,过惯了骄纵奢华的生活,习惯于成为人们倾慕的对象,抛弃现有的生活水准、给主教家做家庭教师她都不乐意呢。
而米拉是真正的独立,她吃的起苦、坚定。
不管母亲和哥哥多么沦落,她都要想找到他们。
无论如何她也不会放弃自己的家人和信仰。
丹尼尔就是在交往中慢慢了解到这些,才会被吸引,觉得她才是情投意合、才是自己的伴侣。
丹尼尔开始时只不过是个充满同情心的人,极度的温柔体贴,可能让不少女人错觉,但他又是个自视甚高的人。
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对极具魅力的关德林一直以礼相待,哪怕她几次向他倾诉。
当他明白自己的心意后,便向关德林说明。
让我欣喜的是关德林最后平静的接受了丹尼尔的告白,而且心存感激。
她终于成熟和独立了,with a bit of inheritance from her late husband nevertheless. 很多人都不喜欢这个结尾,认为不是个HE. 对于我,这却是个再自然、再完美不过的结尾。
卡司都十分得当。
Romola Garai好像是第一次主演吧,演技是稍微稚嫩了点,不过当时才20岁,也算不错了。
Hugh Dancy演这么个有点犹豫不决的英国绅士再合适不过了。
值得一提的是米拉的扮演者Jodhi May。
最近碰巧看过她的几部作品,《富贵浮云》(1999)里的四女儿萨拉,《丛林人》里贫寒的马蒂还有这儿戏份不多的米拉。
感觉她演什么像什么,非常可靠。
Hugh Bonneville破天荒演这么个令人讨厌的角色,入木三分。
对于剧情就不多做评说了,Daniel的情感转变太突兀这点大多数人都达成共识了吧。
我说两点让我想歪的地方——一是Grandcourt和Lush的主仆关系。
Lush的言行实在不像是个仆人,哪有仆人对主人的事情处处插手的,以Grandcourt的性格竟然能容忍真的很奇怪。
我刚开始一度以为Lush是掌握了G的什么秘密所以这么有恃无恐(难道阿婆剧看多了?
= =),后来发觉其实什么都没,真诡异。
二是Mirah她哥对Daniel的“关注”,一见面就热情如火,凝视啊“我一直在等你”什么的,再见面就坚持要送人家到马车,还在桥上看Dan划船……我真的真的以为他对Dan心生情愫了omg(腐剧看多了我承认|||)。
没想到他就是一犹太复国主义上身的狂热分子,想要拉Dan入伙而已orz。
人生的选择,尤其是女人对于婚姻的选择,动力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外界的压力;而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不清晰。
Gwendolen从一开始就一直在说,自己不懂爱情,也不想去爱别人。
稀里糊涂的就嫁给了一个道貌岸然的男人,从此改写自己的人生。
结婚之后经历了不幸,却想要寻找帮助。
谁知道,这时候已经晚了。
她爱Daniel,可是在他面前他却失去了自信和风采,所以她是可怜的也是可悲的。
如果Gwendolen没有嫁给Daniel,那么我想她会把Daniel迷得不得了,最后在一起。
可是最后,说什么都晚了,这是她的遗憾也是很多迷茫年轻女性的结局,失去了本应该自己最值得爱的人。
失去了Daniel,是她的遗憾,也是我心里的一声叹息。
如果我是乔治.艾略特,我会怎么来安排结局呢?
但我会希望关德林和丹尼尔在一起。
即便两人在性情上有着诸多的不相似。
艾略特设置的结局让我倍感惋惜,哀伤。
最终最终丹尼尔还是选择了米拉。
当丹尼尔告知关德林他要与米拉结婚时,我能深知关德林那刻低落的心情,然而她还是给了丹祝福。
那时的她,身上耀眼的光环已经被打磨的柔和。
曾经这个美貌年轻的女子,深得许多人的爱慕,如今却谦恭地向自己深爱的人祝福。
也许这就是可悲的爱情,在对的时间里遇到错的人,在错的时间里遇到对的人,彼此擦肩而过。
艾略特的最后一部小说依旧体现着对女性深深的同情。
关德林这样不凡的女子依旧是在命运中逆转。
如果她出身更好些,如果她的家境能够满足她的骄横。
是不是她便不会误嫁给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然而这些只能,并永远是如果。
幸好最终,她逃脱了那个束缚她的枷锁,获得了自由。
是的对她来说是一次重生,虽然她没有得到丹尼尔的爱。
但是她开始改变,改变自己,去寻找认识新的自己。
虽然结局并不是合我的心意,但我也能明白艾略特这样安排的用意。
丹尼尔,从小就不知自己的身世。
一直缺乏自我的认同。
当他得知自己是jew时,选择犹太女孩米拉也许是对自我的认识,与归属。
艾略特的小说总是会令我对爱情,对人性,对人生的深刻的思考。
Gwendolen:you know,all my life, I thought the world revolved around my hopes,my desires. Now I know the world goes on without me and my hopes, my desires mean nothing. Don't afraid, I mean to live.sir hugo : She was the love of my life,the love of your life isn't always the one you marry. I would have done anything for her, anything.
莫名其妙。女主演得可圈可点——居然跟新版艾玛是一个人啊。
Tom Hooper+Andrew Davis,在正确的时间遇上错误的人,在错误的时间遇上正确的人。初出茅庐的RG妹纸青春无敌,那么骄傲又自负的关德琳,她来诠释,却让人痛心疾首。休丹西肿么看肿么像女王男宠。还没进驻唐屯的老爷演心机帝控制狂信手拈来,这部片子彻底沦陷变成RG脑残粉
苦难深重的犹太人
hugh dancy那诚挚的双眼哟模糊了感情线
相对来说,这是一部比较一般的英剧。音乐,风景,剧情都不是特别好,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
老妈看完之后表示,“男主角这个小伙子不错啊不错啊非常不错啊!快快快他还有什么片子翻出来给我看!” 我@$%$^&&%^&% 于是我说Hugh Dancy同学,你拍的片子无论是从质还是从量上都严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诶!除了舞台剧咱也接点儿像样的电影不成么?
2.5
还是有一些有意思的东西的,但整体垮。看到接近中段的时候估计是个19世纪顺直女作家写的小说改的剧,查阅了一下资料果然。
結局太難過了,gwendon應該過得更好。真不明白dan看上mirah哪一點,就因為所謂的種族嗎,看了這個非常不明白爲什麽一定要把種族分得那麼清,所謂的民族認同感難道就可以用來製造隔閡與分裂嗎,難道大家一起不好嗎,超級氣憤的。婚禮那段眉頭從頭皺到尾。眼睜睜看著g一點點被磨滅,d很殘忍一直給g希望。
一般般吧,男女演员们不是很配,剧情有些杂乱,缺乏主线,有点被埋没在众多绝佳的BBC古典剧中
Hugh Dancy 事实上只是看了一点点
最tm讨厌中央空调。怎么样,暧昧的两个女人都爱你,选择一个,另一个又不恨你,真是人生赢家。
NND讨厌主旋律结局···················
红玫瑰与白玫瑰
怅然若失p.s.看第二遍发现有画家 Hanz 是 Jamie Bamber,其实第一遍就觉得他比男主可爱,弹钢琴学猫叫,就是留着山羊胡子,和 Hornblower 里的 Archie,简直判若两人~
I never be better for knowing u
古代剧还这么纠结。
四星半
Hugh的妻子是丹尼斯啊~~~天哪,又多了一个爱Homeland的理由
尽管我不喜欢女主,但还是被这个故事走向虐到了。这样的男人实在是祸害啊。可是!结局还是收的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