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文化中心看王颖的《千年善祷》(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王颖亲临电影节,他说他当年和缪骞人结婚,觉得是两个人的事,也不想筵开百席,所以连父母就没有通知。
后来明报周刊把他们的婚讯报导了,父亲飞往美国,在他们家住了下来,却没有谈到他们已结了婚的事。
几天后父亲终于在吃饭发作,说他们竟然户口只有几千元胆敢跑去结婚,原来父亲在这几天在他们屋内大搜查,连银行存摺都看了。
王颖的父亲斥责他们在美国太自由了。
因为有这种经历,他读到华裔作家李翊云写的小说《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很有共鸣,便决定回归美籍华人生活这个题材,把故事拍成电影。
王颖说,近十几年美国华人社会的最大变化,是愈来愈多来自中国大陆的中产阶级移民。
最近读余弦栈主的文章,也提到国语渐渐取代广东话,成为华人社会的多数语言,港星到悉尼开演唱会,亦多唱了国语歌。
《千年善祷》的主人公绮兰,正是12年前由北京移居美国,她觉得说着英语的时候,更能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跟来探望他的父亲很难沟通。
绮兰与当年跟他一起移民的丈夫离了婚,爱上了俄罗斯的有妇之夫。
她跟俄罗斯情人说他们没有夫妻缘份,说了“百世修来共船渡,千世修来共枕眠”这句中国谚语。
千世修来,就是书和电影意思─“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
原文刊于:http://blog.age.com.hk/archives/773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爱都是隐忍克制,强求大局忽略小我的。
跟随英语华人作家李翔云的作品来看的。
片子行云流水,仿佛小船在静静的湖面上划过,有过痕迹,却不留任何声响。
俞飞鸿和爸爸演员的演绎到位,自然,开始处女儿对于父亲来美国的介意和不情愿处理的细腻深刻,她知道父亲来这层亲情包袱对于独立生活多年的女主在所难免,但也不想太直接的和父亲表达,父亲偷看自己房间的东西也装作不知道,直到父亲刨根问题的介入自己的感情问题,她才爆发。
感情生活,这是女主最在意和敏感的底线,也是父亲母亲一辈子的在她眼中最刺痛的伤痕。
所有人都不会把父亲“出轨”的问题摆在桌面上聊一聊,如此不雅之事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对比明显。
个人服从组织,或者说,个人只能服从组织,不可以有小我的意识和概念。
中国人传统的表达方式和时代环境影响了以宜兰为代表的普普通通的家庭,当她来到强调自我意志的西方社会,就从一定意义上脱离了捆绑。
再次接触父亲,仿佛再次和原来的世界相连,无声的抵抗和最终的触底爆发在所难免。
“如果你从来就没有学会用母语去表达自己,那当你懂得了另外一种语言以后,就只会用这种语言来表达自己。
”初看到这部电影的中文名,便想到了3年前在麻省的小镇里趁着暑假读完的这本“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 整个电影对情绪的处理非常细腻,尤其是对于”语言“这一微妙事物的捕捉和展现。
记得从18岁到23岁这5年间,是我慢慢发现自己对于英文使用的愈发熟练,如同电影中的依兰,一旦回到了中文的语境,思维一下回到了不知如何表达情感的语境中。
在第二语言的环境下,再亲密的关系也像是蒙上了一层纱。
是想要更加亲密时的小小阻碍,因为有那么一两句话,它的微妙只有在中文语境里才能得以完全的表达;却又是激烈冲突爆发时的减震带,恰恰因为不是母语,刺耳的话也不会如中文同样词汇那样的直扎心底。
电影中俞飞鸿把这种欲言又止,在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中进退两难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一个习惯了用似乎更精密也更疏远的第二语言表达的人,我也市场会想,也许这一辈子永远会在somewhere in between...
如果不是有俞飞鸿的演技撑着,我根本看不下去。
话说这是李翊云的经典之作,没有看过原著,无法猜测原著的真实内核。
只是拍出来的电影实在不好,但论及电影的氛围,这阴郁哀愁的调子是设定的不错。
主题是什么呢?
不是异乡的孤独,电影并没有花大笔墨在宜兰的美国生活上。
电影想讲述的是父女的隔阂,如果上升到代际交流障碍,生活环境不同,或是种族文化改变等原因,那么电影主题将更好。
可是电影却落脚于“婚内出轨”这个原因,实在令人失望。
我想,也许导演试图传递出家庭环境的影响,父亲当年出轨,宜兰同样出轨,所以这只是个所谓原生家庭循环而已。
宜兰之所以不理父亲,是因为父亲曾经出轨。
而父亲最后那一番自说自话的辩解,应该是不可信的。
因为最初宜兰本准备坐下认真听,但听到父亲说自己并未与女助手有过关系时,宜兰迅速不耐烦地站起来走出家,这可以解释为她曾经多次听过这段说辞(或许是从母亲口中?
)。
失望的电影。
从图书馆借的碟,是英文字幕,可讲的确是中国的不能再中国的故事。
看着片中的父亲记单词,和邻居寒暄,同伊朗女人聊天,摩门教上家里来传教,这简直就是我再熟悉不过的情节。
曾几何时,妈妈也这样将单词记在小本上,每天问我晚上什么时候回来吃饭,强迫我带饭盒觉得面包水果没有营养,在小公园里和一个只会说几句英文的越南女人一起散步聊天,偶然被拉去参加华人教会组织的活动。
我有时也会闪过愧疚的念头,她在家应该挺寂寞的吧。
但也就是想想,不可能在家里陪她,甚至并不特别减少外出和朋友的聚会。
而她,虽然国内有无数亲朋好友,还是希望在我身边,即使寂寞。
一世人,只有一个爸爸妈妈,我不清楚别的父母是不是也这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难分难舍,还是那种儿孙自有儿孙福的洒脱,或者表面上云淡风轻而私底下的隐忍。
但我们之间毕竟是有很多话说的,兴致好的时候,我们可以聊上几个小时,互相爆料那些年久失修的秘密,不吵架的时候,甚有天伦之乐。
但电影里的父女,一开口的那句“你好”就让人震惊,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了吗?
父女在一起显而易见的无话可说。
再逼急了,说一些诸如知了要在沉睡17年才破土而出,come比kum正式这种人畜无害的话。
那些真正想说想问的无论如何都不知道怎么开口,因为彼此的隔膜猜忌反叛,说出来便石破天惊海裂山崩。
最后在父亲的逼问下,女儿终于爆发,她不是要解决问题,不是要求理解,她打了一场痛快淋漓的自卫反击战,瞬间将父亲打的溃不成军。
他们之间,语言早就失去了弥补抚慰含情脉脉的功效,抽出来就是阿飞的剑李寻欢的刀。
父亲到最后也不认为他有婚外恋,即使为此葬送了一生的事业。
他觉得和妻子没有问题,如果硬要说有,也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说话。
可即使没有话说,仍有几十年的恩情在,一样可以白头偕老。
他是一个坚定的有信仰的人,这个信仰甚至包括了不离不弃从一而终。
对于一段婚姻,这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
对于一段只有一次的人生,更是没有答案。
当对一个人没有话说时,我们为此给出了很多解释,因为激情不再,因为工作太累,因为知识差异,因为性格不合,横竖就是死也不能承认其实就是不爱,或者不够爱。
哪怕这个代价是将所有的人拖下水,甚至那些无辜的人。
一旦很爱一个人,而对方不够爱你时,或者对方很爱你,你却无法回报等量的热情时,爱的落差便开始积累势能,愈来愈大,逐渐变成一个不可说的秘密。
我们开始三缄其口,能说的只有“你好”、“谢谢”而已。
但那真正重要的,永不开启,任由疏离忍让猜忌愤怒来填补这巨大的空白。
电影中,将父女痛苦的根源归结到父亲那若有似无的婚外恋上。
所以,爆发过后,坦白过后,末了,坐在公园长椅上的父女似乎终于可以交流了,可以沟通了。
但怎么看,都觉得是俩人都疲倦了,只好相逢一笑泯恩仇,毕竟是父女,哪里就真的有国仇家恨,有的不过是过往岁月中不足为外人道的缺斤少两。
那些旧伤口还在,清洗过了,或许从此好了,或许不,那些错过的,有些可以弥补,有些不,但生活总归还是要过下去。
回味前天飞机上看的电影『千年敬祈』,由美籍华裔导演王颖执导,俞飞鸿和美籍华裔男演员亨利·欧主演,在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上满载而归。
这样华侨/X籍华裔主题的独立电影已经不为鲜见,但『千年敬祈』显然更加独树一帜。
整部电影节奏顺畅统一,镜头多为固定镜头和慢速移动镜头,景别主要是近景、中景和特写等小景别,一开始就把格局定得很小,可随着剧情深入,在毫无新意的家庭伦理外壳下,竟有政治隐喻的外壳。
俞飞鸿饰演的女主角,大龄未婚,背叛了老实巴交的前夫,与俄罗斯裔情人又没能走到婚姻,劳燕分飞,她似乎象征了改革开放后的新时代中国,而亨利 ·欧饰演的父亲,则是弥留的老一代(解放后改革开放前)的象征。
父女对话中提到的爷爷,则是在解放前拥有极富裕生活的资本家,文革时灰飞烟灭。
所谓的“隔代亲”,似乎也有些特殊的意味。
父亲劝女儿赶快寻找靠山(男人),女儿则要自己一人闯荡,但活得闷闷不乐……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指向……我是个变态阴谋论者吧😂😂
三星半。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还是不太明白千年敬祈的意思,但是看到英文片名,我想可能三百年修得同船渡,三千年修得共枕眠,父女之间的缘分需要一千年。
它不需要爱情那样艰深,因为从出生开始,父亲就责无旁贷地爱着女儿;但父女之间又不太容易成为亲近的人,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教育,父亲耳提面命的角色总是让女儿离得有些远。
误会产生距离 距离产生包袱。
整个节奏是越来越好的,前面很闷,但也难怪,毕竟父女之间深深的误会,让整个家好像是乌云笼罩。
说话总是客客气气,也不深入。
故事的结尾就是故事的高潮,那一段独白的节奏恰到好处。
尽管在Director Wayne的镜头里,华盛顿的天气一直都不太好,但是却突然心里拨开云雾,轻松适意。
O·Barry老师的台词很好,俞飞鸿老师也是。
但是一部电影里如果连这两幕都在同个场景,那这部分电影也不会有太多物理上的更迭了。
整个围绕这个屋子和这个社区的活动,让人感到非常闷,在环境沉闷的情况下,人渴望交流,渴望通过语言来纾解。
于是父亲的角色是了解和改变欲望更强大一点,他买了那个印第安的吉祥物,但女儿,永远都是那样,客气但有距离。
于是父亲顾不上这样的距离,开口问出他一直的担忧。
而讽刺的是,这一切都是不开口造成的误会。
女儿与父亲的关系总是会影响到女儿的择偶观。
父亲作为唯一了解的男性,他的脾气、对待情绪和事情的态度,与女儿的关系等等,都会构建一个初步的认识。
我从没有在除严肃话题之外和父亲好好聊过天,这是我们无法交流的方式。
他总是想在我心中树立一个极有威信的的样子,而我总是不知道哪句话才讨喜。
不过,一个不需要太多演员和场景的准备,也可以拍出一部好故事,作为一个学生能受此鼓舞,不过分吧?
虽然我们的功力远不及王颖导演。
人真是处境的动物,不同处境的人很难沟通,比如我们和父母,几乎是在彼此误解中度过一辈子的,小时候我们仰望大人,青春期我们无视大人,而立后,我们迁就但并不理解老人。
恋人之间也是如此,经历不同,心理成熟度不同的人,往往会因为对一件事,一句话,一个动作有不同的理解,误解因此产生并逐渐放大。
《千年敬祈》把这种处境的差异和语言的差异放在一起,把时间差异下处境不同造成的困境表达的更为彻底。
这部电影像一副大幅留白的水墨画一般,闲笔草草,大量留白等观众去补充,电影表达出冰山一角,海底的90%冰山,需要观众去想象。
从这个角度看,和《归来》一样,他只讲了A面(表面)的故事,而B面才是他想表达的,才是故事的核心,这种小说是高手才敢写能写,这种电影是高手才敢拍,且能拍好。
《千年敬祈》的B面是什么呢?
和《归来》一样,是那个疯狂的年代,那个青春热血为祖国的年代,Mr.Shi 是一个一心报效祖国的火箭工程师,为了国家他长期和妻女分居,为了工作保密,他甚少和妻女说话。
但他对妻女的爱在心里口难开。
(这一点在他提及病亡的妻子时那哀伤的眼神,以及女儿提及是否再找个老伴时他自然而然的果断:我这辈子就你妈一个人就能感到),他女儿上学时已经赴美,留在美国发展,结婚,离婚,他放心不下,来美国探望,想挽回一点年轻时没有尽到的父亲责任。
短短的几天,他们彼此沉默着,空气像结了冰,原来一家人的误解是那么难以破冰,电影最后的五分钟,终于一切真相大白。
父亲并不是个古板的人,相反他处处留心美国的一切,不断学习新东西,如果不是那非人的年代,他不会是现在的晚景,但女儿一直生活在过去巨大的阴影中不能自拔,不愿面对,内心对父亲充满了怨。
在父亲面前,她处处表现不自然,仿佛不是在自己家。
根据弗洛伊德理论,女儿如今的境况,和童年影响有关,直到现在她才明白,原来父亲并没有婚外情,那只是特定历史时期里的特别故事罢了,相反,他为了捍卫自己的婚姻,家庭,拒绝认罪,不能再做工程师,告别自己热爱的事业做了文员。
女儿得知这一真相,多年的心结终于解开。
关于语言与思想表达,电影里有个很好玩的对比: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但中国老头和伊朗老太太各自说着几个有限的英语单词,连比带划,夹杂中文波斯语也交流的很好(老太太连最隐秘的伤心事都分享了),你说语言和表达,理解关系不大吧?
宜兰(俞飞鸿)只有用英语时才能畅所欲言,自如的表达自己。
这种矛盾是这部电影最迷人之处。
女儿赴美后想摆脱的,不仅仅是父亲,而是整个中国语境对她的压制:儿时邻居异样的目光,众人的闲言碎语,这是本片的B面内容,我们可以想象那个年代的人言可畏,她如何迫不及待的离开了中国,但最终她嫁了自己的同学,可以想象,父亲口中『克明是个老实人』可以想见她的先生大概也是个典型的不太会表达爱意的中国人。
她决定再向前一步,离了婚。
原著小说里写,她先生觉得她话太少,怀疑她可以隐瞒什么,最后怀疑变成了事实,她和同事婚外情,并主动离婚。
她的新恋人并不是美国人,而是一个俄国人,『中国人民的国际友人』,(原著小说里是罗马尼亚人,可能为了观赏性改成俄国人,其实罗马尼亚人是更好的设定)而且是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但她们在异国,说着英语,扣开了彼此的心扉。
然而想到他有妻女在俄国,她又决然的拒绝了他的爱,还建议他努力把妻女接来美国--这种做法一点也不美国,但非常合乎她中国人的身份,又反射出她童年的阴影。
整个电影最见功力之处是对于氛围的营造,每次父女相处,你能感觉到,无论是晴天阴天,空气里像结了冰,充满着尴尬的气氛,每个人一张嘴就小心翼翼,女儿和父亲一起时,穿的非常保守,什么也不愿提不愿讲,满桌的美味佳肴,她却难以下咽,一开始还会打电话告诉父亲不回来吃饭,后来索性连电话也不打了,只在深夜时打给电话留言机。
空气仿佛要结冰的晚餐时间这种尴尬气氛像从内部加压,越加越大,终于爆发--这也是中国人家人之间的典型沟通方式,平时什么都不说,暗示,意会,误解。
一沟通就是爆发式的。
所幸最后争吵式的沟通后,父女冰释前嫌,互相理解了彼此,老头坐上火车去游美国,女儿也面带笑容迎接她的新生--这是第一次我们在电影里看到她的笑。
影改编自李翊云同名短篇小说,但电影把整个小说的基调都改掉了,原著小说主要想说的是父女之间,两代之间,过去和现在的种种。
语言是一方面,主要是表达自己的渴望与文化压抑。
而且小说结尾是令人伤感的,老父不得不带着遗憾和不解离开美国。
电影给了一个光明的结局,父女感情破冰,原来以前的隔阂都是误解造成的。
这部小说在国际上广受赞誉,我想是因为她选了一个普世的角度:语言可以给人第二生命,第二性格(或者潜在的没有表达出来的性格)。
哈金曾经多次表达过他后悔选择了英语写作。
因为在西方正典的背景里找到自己的起点花太多时间了。
而李翊云则相反,她没有用中文写过任何文学作品,她在英语里找到了舒服的感觉,从零开始表达,不去西方文化里找起点。
作为美籍港裔导演,王颖还顺手『黑』了一下美国。
老头刚来时在飞机上和人谈笑风生,美国女旅客下了飞机还上来打招呼,老头说美国人真热情,真好。
女儿冷冰冰的说,你现在就下结论太早。
后来老头和伊朗老太太聊天,老太太说自己大儿子在美国做医生,赚很多钱,住大房子开跑车。
老太太还向老头提起自己的女儿在伊朗,在政治冲突事件中被打死--这是她最伤心的往事。
她用破碎的英语说美国是个伟大的国家,美国很好。
她很快要抱孙子了。
老头说,那很好啊,那很好啊 。
过了几天,老太太不见了,她的朋友特意来跟老头说,她儿子把母亲送进了养老院。
老头问她不是帮带孙子吗?
女人说,不用了,她儿媳妇全职照顾孩子,不需要她帮手了。
镜头里留下老头若有所思的脸:为什么机场的陌生人对陌生人这么热情,但却不能和自己的母亲一起生活。
《千年敬祈》 其实是个中文翻译成英文又翻译回来的病句。
小说里,这句话是Mr.Shi 说给伊朗老太太听的,他说: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人和人的相遇靠缘分,我现在每天做的也是修行,希望我女儿有天能明白我的苦心。
电影里,宜兰对她的俄罗斯情人说了原样的话,他问:那我们的修行呢? 她说,还没到那一层吧。
(原著 李翊云 短篇小说集)
颜色好漂亮,每一顿都很喜欢。。。。。。。。。。。。。。。。。。。。。。。。。。。。。。。。。。。。。。。。。。。。。。。。。。。。。。。。。。。。。。。。。。。。。。。。。。。。。。。。。。。。。。。。。。。。。。。。。。。。。。。。。。。。。。。。。。。。。。。。。。。。。。。。。。。。
作为很喜欢表达中西文化冲突的华人导演,不论是在《喜福会》,还是在《千年敬祈》,传统的中国家长和受过西方教育的子女之间的沟通好像总是有些无可奈何外加淡淡的忧伤。
中国的家长是这样的:我生了你,我愿意为你付出一切,因为你是我生命的延续;我愿意看到你长大,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生儿育女,好让我颐养天年。
可是啊,人总是有自己的路要走,即使社会认为某条路是正确的,谁也不能保证这条路上不会出岔子,但这不等同于你犯了错误。
可是有部分中国家长总会叨叨着,情感绑架着,试图让你回到他们认为正常的人生轨迹上。
片子中的史先生似乎是个很好的例子。
来到美国的他有着中国老年人惯常有的虚荣心,去哪儿都要炫耀自己是个火箭工程师;他对自己女儿离婚不满意,总是琢磨着女儿是不是被丈夫抛弃了;他会叨叨着自己想抱孙子,叨叨让女儿快点生孩子好过的幸福,甚至会眼含热泪给女儿打电话讲女儿出生时候给她取名的故事,讲她是自己唯一的孩子。
可是,从女儿充泪的眼睛里,我看到的不是脉脉温情,确是骨子里的无奈。
因为在他们之间横亘着一条鸿沟, 那条鸿沟是慈父史先生留下的。
那是当年史先生外遇,接着夫妇沉默的故事,但是从来没人提及过。
我总是觉得,我们都在全力以赴避免过着父母那辈的生活,但是到后来却发现我们的人生轨迹却和他们惊人的重合,包括我们选择的那位伴侣也深受他们的影响。
宜兰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女儿,所以她和父亲有一种略带疏离的关系,好多话都憋在心里不表达;而当她表达的时候,却又显得不伦不类:她无法用中文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当她和俄国人谈恋爱的时候,却蹦出了“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这样的句子。
她的自相矛盾,不正是史先生身上自相矛盾的地方么?
父母与儿女,我们因为差异和相同对彼此又爱又恨;但是大多数“宜兰”们选择了沉默,因为他们觉得说了也不会有实质性作用。
真的是无可奈何的关系啊............
很接生活地气
很像李安早期的三部曲,五颗星好评
安静的片子却无法引起我的感触。女儿对父亲的误解,父亲对女儿乏力的关心就这样曲终人散?我们是该感慨流逝的情感,还是感慨接受现实的残酷?我想我短浅,这个片子,没有答案。
導演竟然是缪骞人的老公...這電影讓我想起了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呢...
淡而静的故事。
你要去哪呢?我爱你。这里有当年一个人旅行时遥望窗外的心情。i love you more than i can say.
说俗一点,内心强大的人才能享受波澜不惊的日子,毕竟多数人都平凡到不行。俞飞鸿在里面好拧巴。
要是世上的人都是先做祖父母,然后再做父母,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很多
俞飞鸿好漂亮啊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看到开头的中国老年大学是学烹饪和木工的地方就差点晕倒,谁会退休后去学干了一辈子的活儿。。。共鸣比较少,不过可能因为现在的中国人已经比十年前爱表达多了~
整个电影是静默的,又涌动着剧烈的起伏情绪,我只知道自己一直在流眼泪。
平淡如此,却已知足。
这样一对同样沉默寡言的父女,每晚坐在餐桌前,对着父亲做出的一堆中国菜,吃着一桌的压抑……
内容简单,中外语言及文化差异的对比,能体现海外华裔导演的固定视角。对于绝大多数中国观众来说,若缺失social cultural context 的共鸣,或觉得比较乏味,就如同电视电影。
“我想看的美国是一个能够让你开开心心的美国。”
Wanye Wang 的风格的华丽回归,搞得我纠结了。。。
很生活化的小独立,文化上,以及情感上的沟通,年代和地域多少看得我稀里糊涂的,
这是一部完全在讲亲情的华裔电影,几乎没有讲到中美文化差异,本以为像《推手》,其实主要讲的还是父女之间的关系,但其实我没能完全理解这个故事,可能是因为我年龄不够吧。片中老爷子和伊朗老奶奶的几场戏非常赞,俞飞鸿有段台词也很好:如果你从小生长在一种语言环境之中,但根本没人教过你怎样用这种语言来表达你自己,那么你一旦学会一种新的语言,就会觉得,用这种语言表达起来会更容易一些。
如果尴尬也是一种节奏的话,导演表现得很好。
改编自华裔美国小说家李翊云的小说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作家亲自操刀编剧,“配以”曾导过《喜福会》的名导演王颖,的确是颇多卖点。很喜欢电影里面的色调,也很喜欢电影的那个节奏,最喜欢的是电影所展现的主题:亲情,沟通与交流。只不过王颖这部片子拍的太粗糙,主演们也差强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