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欢奥斯汀。
人到中年,我反而认为比起伊丽莎白,爱玛,苏珊夫人更是完美女性形象。
她美丽,开朗,睿智, 真正是一位优秀的女性。
她凭借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不仅是自己也是别人人生的操盘手。
她既找到了优质饭票,又拥有养眼的粉丝,更有爱情(连接盘侠都备好了),最最重要的是,她还有一个志同道合的闺蜜啊,能提出最有利建议~~~实在拥有是完美人生啊!
略带舞台剧风格的对场戏,细致的服装、美工和布景,虽然我对英伦风或者维多利亚风没有太大兴趣,但是影片虽短,单气质到位,华丽,高贵,又处处透着股迂腐装逼的蠢懵状,总有种虽然很蠢,但也只能我来讽刺的状态。
我想光这种气质就很符合简奥斯汀的初衷。
我对凯特贝金赛尔的印象多停留在珍珠港,这位看上去相当“贤惠”面相的女人演绎的高级绿茶婊真的出人意料且相当精彩。
节奏感极强附带自成逻辑的连珠炮有种奇怪的魔力,听啊听啊仿佛就已经不是在听到底她在说什么了,可叹男人们就这样变得愚蠢起来。
其实有那么一瞬间觉得苏珊夫人不过是一个为了生存,在那个年代不得不靠刷刷男人活下去的寡妇,如果她可以自力更生在现代,必将是个情商极高得社交能人甚至女强人,那我们又会如何评价这样的女性。
唯有女性之内,方可见女性之秘。
苏珊夫人,犹如伊甸园中的蛇,诱人且危险,独立且功利。
她的魅力令女人嫉妒,她的智慧令男人痴迷。
苏珊夫人,聪慧、美丽、致命,堪称公关之典范。
然而,这位利己主义的风流寡妇,却在简·奥斯汀的笔下,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获得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完美结局。
因为她,让人无法抗拒,甚至有些渴望成为她那样清醒、自知、目标明确的人。
改编自她未曾发表的书信体小说《苏珊》,电影如同一幅幅油画般展现在眼前,尤其是音乐,恰到好处地流淌。
台词在优雅中透露着美式的幽默,让人会心一笑。
另一位主角弗农夫人,与苏珊夫人形成鲜明对比。
作为母亲和妻子,她外表得体,内心善良,关爱父母,体恤丈夫,呵护子女,她是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
讽刺的是,无论何时,“苏珊”们总能过得风生水起。
真是应了那句话:真心可贵,套路得人心
当《最初的印象》换名为《傲慢与偏见》当《埃莉诺与玛丽安》换名为《理智与情感》简·奥斯汀的小说穿越了世纪,从BBC的电视剧改编开始,她的作品再一次受到大众追捧。
1995年李安导演的第一部英语长篇《理智与情感》,2005年令凯拉·奈特莉角逐奥斯卡影后的《傲慢与偏见》,2007年安妮·海瑟薇与詹姆斯·麦卡沃伊联袂主演的《成为简·奥斯汀》,除了把经典故事搬上大荧幕,更让我们窥探了这位早期英国女作家在现实中的情感挫折。
而此时正值北美档期上映,年初在圣丹斯独立电影节,颇受好评的《爱情与友谊》,又为我们带来一部,值得回味的,简·奥斯汀小姐年轻时期的妙笔。
<图片1>如果你从1995年、2005年的改编版本一路看下来,到了2007年,简·奥斯汀的传记电影,将会令你迫不及待的再次重温她的经典著作。
你会乐于寻找那些,来源于她英国乡村生活的蛛丝马迹,以及那些从她个人情感经历衍生出来的,对于爱情的憧憬和希望、现实和梦碎。
现实中,简·奥斯汀和姐姐两个人相依为伴,从错过挚爱到独守终老,这段姐妹情谊无不体现在她早期的作品里。
《傲慢与偏见》中的五姐妹,更像是戏剧性的放大,并囊括了当时更多的、年轻的、鲜活的女性形象。
而《理智与情感》中,则更佳细腻了刻画了两位姐妹的相知相伴。
正如《成为简·奥斯汀》中,姐姐问失意的简:“你在写什么?
”,简回答:“一个关于两个女孩儿的故事。
”姐姐又问:“是什么样的故事?
”,简回答:“故事一开始很糟糕,中间发生的事情更槽糕。
不过最终,她们都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之后简提起笔,低头自言自语到:“希望不管怎样,其中还能剩下那么一点点幽默。
”。
这是简的写作基调,也是她笔下的田园爱情故事真实动人的地方。
她说女性们大多心比天高,而男性们往往坐拥着与他们品格并不相衬的财产。
在当时的英国贵族和乡绅之间,也许这一个普遍的现象。
就像现实中的富家子弟,未必博学多才,品味高雅。
而头脑灵光,见识渊博的才子,往往出身贫寒。
就像一心只想写作的简,只是一位牧师的女儿而已,良好的教育,却没有雄厚的家产与嫁妆。
但是正因为这支笔,令简不断思考,在每一个与众不同的人身上,在她有些世俗又可爱的母亲身上,在她清贫却又善良的父亲身上,在她坚贞又脆弱的姐姐身上。
她的早期作品从未离开家庭,从未离开想把女儿嫁入豪门的母亲。
而她笔下的女性,从不因为贫穷而自怜,反而充满了自省的意识。
对于富有阶级的偏见,对情感与现实的思考。
她反向的写出了,在金钱的外衣下,也有纯真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穷困的现实中,也需要对于情感的理智思考。
她总是能从矛盾的事情中,看清现实,找到真相。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主题,让她的作品广受欢迎。
当然还有她每一次慷慨给出的,幸福大团圆结局。
<图片2>最平缓的,给人想象空间的《理智与情感》也许是失去家庭支柱后的达什伍德家庭,本就清贫。
影片没有华丽的室内装饰,两位姐妹也是素衣简饰,干净的构图和简明的节奏,让这部影片就连原声配乐,也毫不抢戏。
更多的是对话和人物情感的内敛表达。
这段姐妹情谊里,更多的是单向的表现了,姐姐的克制和妹妹的张扬。
就像凯特·温丝莱特饰演的妹妹玛丽安说:“我们之间的无话可谈,是因为我从不保留,而你却闭口不言。
”。
而这座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的重量,也来自于影像很好的脱离了文字的限制,让复杂的情感关系,变得可以触及。
<图片3>你简直无法相信,美貌与演技兼并的大姐的扮演者:艾玛·汤普森,也是这部电影的编剧。
出生于演绎家庭的她,落落大方,沉稳细腻,之后还曾参与了2005年《傲慢与偏见》的剧本创作。
在巴顿小屋的二层里,面对三栋紧闭的房门,她端着一杯已经凉了红茶,独自坐在楼梯台阶上的背影,这个俯拍的镜头,像一场戏剧一样,呈现了这个家庭,幼小、脆弱、情绪化的,小妹、玛丽安,以及母亲的性格特点。
同时也揭示出了,无奈又沉默的大姐的处境。
影片也完美的呈现了简作品中的幽默,被捏皱的报纸一角、访客屁股下面抽出的刺绣绷子。
在幽默之余,还有着先抑后扬情感累积和爆发。
最悠扬的,给人情感宣泄的《傲慢与偏见》从导演乔·赖特开篇的长镜头开始,跟随伊丽莎白从田园回到住所,在小桥、门庭、客厅穿梭的身影,几个姐妹和父母的清晨对话,在没有一剪刀的情况下,故事以舒展的方式打开。
而其整部影片都贯穿着这样,疏而不漏的镜头轨迹,抑或穿插剪辑。
最吵闹的舞会里,还会有一个镜头带到,错过手托佳酿的服务生的班纳特先生焦急的哀嚎。
而对于大景别的田园风光与日光的应用,让整部影片,不断的表达了伊丽莎白崇尚自然的天性,也衬托了她的心胸和美丽。
而两位爱人在朝阳下的相遇,怎么拍摄都不为过。
金色的日光,如同停滞了时间,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颜色。
<图片4>最激昂的,给人深刻印象的《爱情与友谊》据说这部《Love and Friendship》是简·奥斯汀在她非常年轻的时候撰写的。
整部作品给人的感受,就像对于时下之风的报复一样。
对于那些金钱、偏见和自私的行为,给予了一次腹黑的展示。
也许越是受限于某些社会陋习,比如用财产衡量伴侣,这样的极端社会,才会造就极端恶劣的人品。
于是简笔下的寡妇苏珊女士,在上层社会游刃有余的施展着自己的大计划,最终将愚蠢的富人和无力的普通人,都玩转在自己的伎俩之中。
这就像是一次释放自我的创作,如果社会本就崩坏,那么心计叵测的人,未尝不难得逞。
<图片5>你可以看出故事里的戏剧张力和诡辩的人物对话,逃不出爱情与金钱的关系,男人与女人的情感纠葛。
即便狭隘,也不影响这个故事被改编成为电影的趣味性。
西方媒体更是在圣丹斯放映后扬言,终于有人找到简·奥斯汀有意思的作品来进行改编了。
而影片独幕剧的一样的开场与分段,通过鼓声和歌剧的配乐来完成。
同时也令我们看到,服饰最为华丽的简的改编作品,蕾丝和珠宝恰到好处,繁复的发型和层叠的裙摆,显露出上层社会贵妇的身份特点。
<图片6>本片人物的登场亮相,更是以定格画面下的字幕介绍出现。
不同的人物对话,在相同的景别里,用长镜头由远及近的连贯拍摄。
全片就像把一段老故事,用现代拍摄手法来呈现。
故事中的误会与欺骗,心计与利用,都变成了一连串突发事件,当你跟随剧情穿越回到上个世纪的英国,却发现影片是充满了现代幽默的话痨片,文艺又新潮。
更让你惊讶又捧腹的是,这些世俗的观念、情感的诱惑,几个世纪以来,从未变过。
<图片7>这部影片同样充满了作者型导演的魅力,惠特·斯蒂尔曼看到故事的可塑性,从而用现代的方式,拆解有着共通点的经典名著。
这就像《社交网络》和《史蒂夫·乔布斯》的编剧:艾伦·索金拆解长篇的人物传记题材一样,总是能给人以全新体验和感受。
这也是女演员:凯特·贝金赛尔,第二次出演简的文学改编电影,距离1996年的《爱玛》已经过去了20年。
你将看到一位翩翩淑女,蜕变成一位贵妇的阅历。
<图片8>而简的另一部作品《诺桑觉寺》在2007年也被搬上了大荧幕,与《爱玛》一样,都是讲述了爱幻想的心智单纯的女孩儿的故事。
同样反映了当时社会里的现象和令人担忧的现实。
就像影片里说的,现实中没有哥特小说里的吸血鬼和杀人拐骗,但是却依然充满了欺骗、背叛和复仇。
每天我们都经历着“爱情与友谊”、“傲慢与偏见”、并且在“理智与情感”里抉择。
而简带给我们最大的感动,莫过于对自己的诚实、对情感的诚实。
她没有嫁给生活、为金钱妥协,而是用笔杆真诚的书写了自己的人生和故事。
非常喜欢传记电影的命名,它不是《简·奥斯汀》,而是《成为简·奥斯汀》。
而她作品美好结局,就像她对未来寄予美好的希望一样给人温暖。
<图片9>相关影片1995年《理智与情感》1996年《爱玛》2005年《傲慢与偏见》2007年《诺桑觉寺》2007年《成为简·奥斯汀》2016年《爱情与友谊》2016年6月22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简奥斯汀真是对人性的洞察炉火纯青,Susan作为一个工于心计的现实主义者,完全被写活了。
有人认为作者因为自己是女性身份而对于此类角色不包容,所以给了悲惨的结局,就有些狭隘了。
最终Susan怀着负责给出爱情的曼沃林先生的孩子,嫁给了白富傻男三先生,完全符合Susan一贯以来的价值观诉求,从她个人感受出发,未必不是一个最好的结局。
你看那一段,在马车里,她的律师夫人闺蜜劝她说高富帅男主虽然好,但嫁给他并不能掌控他的财富,因为他还有健康的父母掌管这一切。
她当时陷入深思,紧接着就嫁给了白富傻男三...... 帅而且善良而且年轻而且接受过好的教育而且有钱,是很好,但每个人的诉求并不同。
6.5Lady Susan的演绎不算好,台词听得我头疼,她的魅力,对男人的了解把他们玩弄鼓掌,梅灵沃斯先生和爵士的性格不同,所以她会有不同的策略迂回。
她的妯娌凯瑟琳夫人,应当是一位坚毅的母亲和忧心的长姐,她关爱父母,对侄女更是关怀备至,操持家庭,由于苏珊夫人“声名在外”一直有对弟弟多加提醒。
而电影里的这位,形象和气质上不像是抚育几个孩子的妇人,倒像娇弱的小姐…原作中她的父母并没有在收到第一封信就赶来,而之后由于得知ladySusan待女儿并不那么好所以想赶回家的爵士,其实是因为冬天漫长,父母在信中敦促他回家陪伴,但ladySusan…嗯,让这个年轻人想更多的和她交谈,他便一再推迟。
故事一开头应该是与lady susan从梅灵沃斯家离开去往Churchill,梅灵沃斯是个有大男子主义的小白脸,这点也体现的不多。
原本《Lady Susan》只是19岁的Jane Austen的游戏之作,篇幅小巧又文笔流畅的书信体小说读起来忍俊不禁。
本来这个作品就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或庞大的背景,几个人物的关系和故事走向也算是一目了然。
但是这个作品很可爱,尤其是塑造了苏珊夫人这么一个可爱的形象。
她似乎是一位放荡且不守妇道的女子,不够关爱自己的孩子,也不够关心。
她天性就有着那样的自尊和高傲,她足够美艳,足够狡诈来应对不同性格的男人,她不必迎合,只是偶尔出于名誉或对对方负责的考量屈尊迁就。
而这个影片里LadySusan,并没有将这些刻画好。
这个片子,就像是一个勉强合格的同人作品。
没那么好,没那么坏。
苏珊是谁?
这是一部惠特·斯蒂尔曼根据简奥斯汀原著改编的电影,不同以往的是,《爱情与友谊》是以轻松和戏谑的口吻在反讽上流社会的众生相。
片中由凯特·贝金赛尔生动地演绎了苏珊弗农夫人——一个守寡后一心想给自己和女儿免除后顾之忧,再谋佳婿的野心家啼笑皆非的故事。
更精彩的人物设定还在于,每个角色都有属于自己“标签”——“适婚的女儿”弗雷德雷卡;“聒噪的笑柄”詹姆斯男爵;“英俊的猎物”雷金纳德;以及“歇斯底里的”曼沃林夫人和“落魄追随者”艾莉西亚……这一切都被操控于苏珊的鼓掌之中。
这个充满了魅惑、智商情商双高的风流寡妇,化身令一座座英伦庄园闻风色变的“伊甸园里的毒蛇”。
话剧式的英伦风情演员的演技是影片中众多华服也无法掩饰的无上光环。
如每次出场都令人贻笑大方的詹姆斯男爵,无疑使扮演者汤姆·班尼特脱颖而出。
科洛·塞维尼倾情出演的被放逐的美国朋友和知心女友艾莉西亚,一个盼着丈夫早死而继承遗产,却又对苏珊倾情相助的朋友,将苏珊的处心积虑烘托的更加准确和大胆。
更值得一提的莫属女主角凯特·贝金赛尔的出色表现。
她将苏珊夫人为一己私欲不惜几次“祸乱庄园”的角色演绎的淋漓尽致,却又因为她兼具美貌和智慧而让人恨不起来。
18年后 美人依旧两位女演员科洛·塞维尼和凯特·贝金赛尔此前曾和导演惠特·斯蒂尔曼在1998年的电影《最后的迪斯可》中有过默契的合作,更让她们驾轻就熟。
二人当年在此片中分饰对手戏的女主角,在18年后洗尽铅华,在大荧幕上的重逢,更为影片增加了喜闻乐见的看点。
当电影落幕,精美的华服、欢快的音乐和取景地爱尔兰的庄园景致,都将化作导演为观众呈现的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
<图片1>
一半是天赋,一半是经验,造就了男人眼中的尤物,女性心中的公敌——Lady Susan,我把她称为老司机式的女人。
对于女人来说,无论任何时代,美貌都是第一位的,毫无例外。
你能想象如果Lady Susan不是生得端庄美丽,举止得体大方,那些男性会被她耍得团团转么?
但美丽女人并不少见,不是各个都能像Susan这样魅惑人心,这不得不说美丽的加分项——逻辑。
逻辑很难称为智慧,但是逻辑让你屹立不倒,Susan的对话每一句都十分精妙,都让人可以记下来反复揣摩,你要是与人谈话能如此这般,那可以制霸任何对话,并且扭转任何不利形势。
这是一种天赋,天生能够洞穿男性的需求,然后转为适应自己的有利因素。
这一点让多少女性都嫉妒,女人都会拿捏,但是拿捏的尺寸却往往把握不住,像Susan这样恰到好处,给自己找到几处归宿的并不容易。
Austin显然不待见这样的女人,让她嫁给Sir James,而且怀着Mainwaring的孩子,这是本片最大的讥讽,“机关算尽太聪明”,Susan仿佛落得悲剧下场,但其实我觉得她不完全算输家,毕竟有人心甘情愿给她钱花,甚至给她养孩子,这并不算太坏,只不过道德立场上为人所诟病。
我其实想知道Susan逝去的老公是什么样的?
像Susan这样的女人是什么样的出身?
这关系到她的经验判断和价值取向,她费尽心思要得到的是一个有钱的老公候选,她对男人的渴望远不如金钱更迫切,当然,两全其美更好。
她最可怜的一处,其实是她并不能付出真心给男人,永远是算计后果,她眼中的男人都是“物化”的,按照爱情片的套路,不能付出真心的人,必然得不到真心对待。
这是一个完全恪守“利己主义”的人,哪怕是面对自己的亲生女儿,反复想的都是自己的好处,但我觉得这是Austin的一厢情愿,女性作家笔下,对于这样的角色越刻薄,你越难以相信其实老司机式的女性在社会上有多么如鱼得水。
如果你欣赏作者的态度,对于Susan极尽鄙夷,那么多少在社会上与男人交往要碰壁的,到时候才会深深后悔,原来作者“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大抵也要准备如作者一样,信奉自己才是聪明人,可以不用待价而沽,独自走过一生。
我就知道简.奥斯汀是个隐藏的妖孽!
和世间妖孽一样脑子快、嘴巴毒,只是她迅速地将“毒舌”化作晶晶亮的糖霜,才引得人们至今追随。
15岁的她尚不知隐藏天机,才有了苏珊夫人这样一号她作品中绝无仅有的、妖气冲天的人物。
电影很一般,美国导演有点伍迪艾伦式用“话语流”来带动节奏的意思,用话语中的狡黠和趣味制造亮点,可惜不太成功。
运镜太平淡了,我能想到的快切、主观镜头这类有趣的渲染手法都没有。
凯特.贝金赛尔本就不妩媚,这样就更一脸随时披挂上阵的样子,哪里是一贯谈笑退敌的奥斯汀啊。
奥斯汀比她的继承者们比如王尔德还是温暖多了,无论过程如何,永远是peace&love, 所有人都获得快乐结局。
其实,奥斯汀的其他女主都是“越级上位者”,只不过手段主流。
象苏珊夫人这样正面开战、公然不把上流社会所有男人放在眼里的,是唯一一位。
聪明绝顶的女人是可怕的,对男人的脉搏尽在掌握,可以几分几秒地算定他们闹过脾气什么时候爬回来。
和贵族帅哥Reginald情投意合,也不妨碍她将其他人作备选,还疑惑“丈夫人选的智商是否必备?
”,并闲闲议论闺蜜丈夫“太老难以掌控,又太小离死还早” 。
时下女性爽文的制胜秘籍是“不爱”,将自杀当自慰。
而苏珊夫人的“魔力”来自看透,看得清男人高大威猛下并无例外的“小”,爱情美好背后的脆弱。
所以当看到前爱人和自己女儿在众人面前琴瑟和谐,她站在人群中怡然微笑。
母女易嫁,她嫁的“科林斯先生”式的贵族很完美,年轻富有,她让他幸福不费吹灰之力,她则获得一切,从此不用殚精竭虑。
显性妖孽的王尔德在《痴男怨女》中也给了同样玩转上流社会的艾琳夫人善良结局,富翁Toby理解她游戏人生只因所遇不幸。
全上流社会的女人都当苏珊夫人是蛇蝎、如临大敌,自然不会自省是她们的愚蠢、狭隘导致她们的丈夫轻而易举地受这个晶莹剔透的美人吸引,当然也不会过问在她们的偏见和敌意中,一个女人失去庇护后过着怎样踩钢丝的生活,既拼命不让自己掉下去,还要保持尊严。
苏珊夫人的女儿不喜欢可笑的“科林斯先生”,多有钱有地位也不喜欢。
和王尔德剧中的年轻女主一样,她们都得到了真心相爱的高富帅丈夫,始终纯洁、光明。
“何不食肉糜”这句话残忍与否是分受众的。
苏珊夫人的魅力一部分来自于她聪明绝顶,懂得世道人心。
但我相信,如果可以让她选择,她宁愿作个善良如初的美人,对有些事,到老都不懂。
从“傲慢与偏见”,到“爱玛”,似乎一直都对简奥斯丁炙热的作品不太上心,直到看到这部新片#爱情与友谊# ,改编自简的书信体小说#Lady Susan# , 才开窍般地发现她的天才魅力 - 笔锋辛辣,言辞犀利,幽默诙谐的英式喜剧,值得不停地玩味。
"How dare you adress me, Sir! Begone or I will have you whipped!" "Outrageous! Have you not met him?" ""No, I know him well. I would never speak to a stranger like that."
呃 6.7分恍恍惚惚
把男人玩的团团转的漂亮女人
趣味还是到了的
“太老无法支配,太年轻又死不了。”奥斯汀刻画得苏珊栩栩如生,台词精妙。
为什么不直接命名《Lady Susan》呢,是觉得《*与*》听起来更古典吗?Lady Susan简直是简奥斯汀笔下最狡黠的女性角色了,她对男人心理的把握精准得可怕,就像伊甸园中的毒蛇,可能只有小商小贩才能意识到她的把戏。放置当下,无需受束于婚嫁,她的生活应该就是《欲望都市》没错了。
beautiful to look at (costumes, settings, etc. not the actors...) but without an engaging plot, tho a few clever words dotted here and there. overall, a try-too-hard...
戏精
简奥斯汀几乎所有的小说都忙着嫁女儿,谋出路,本片也是如此。除了贡献了苏珊夫人这一骨灰级女公关外,比较有意思的部分还是台词:“希望你老公头痛越来越严重,让我们一起祈祷吧”.....
stillman captured the essence of Austin&#39;s absurdity and sarcasm but lost her characters&#39; likability. Lady susan became the only one that&#39;s interesting and annoying, everyone else was just bland and meh. such a shame to Austin&#39;s sharp portraits of all walks of life
书信体原著改编成“对话体”电影,通过对话来描述、解释那些被有意省略的事件,并表现人物。轻松、讽刺、有趣。苏珊女士没钱但有姿色,没了老公但有个女儿。一开始她自己想着小鲜肉而要把女儿推给一个傻蛋贵族,后经姐妹提点,她扭转了整个局面。她得到依靠保留了情人,女儿有好归宿自己也得贤名。
台词好啰嗦啊。。。高清英村好美啊,以及女主挺美的,完全讨厌不起来。。。
操纵游戏。7.8
A most delightful adaptation
奥斯汀的这个书信体小说完全没有看过,不过塑造出来的这个“恶女”苏珊夫人,还真是令我吃惊——原来她笔下的女主不都是小雪白呀!这我就放心了。
热衷于周旋与调情,施展自己女性魅力,以为自己天下第一聪明最会耍心机,好蠢的剧情,好坏的价值观。
导演拍简奥斯汀就像于正翻拍琼瑶戏般臃肿冗长,说来说去都是苏珊夫人如何在男人中间周旋,并把这些善于陷入情爱陷阱的男人玩弄于股掌之中。零星讥讽的台词和向来考究的服化掩饰不了让人瞌睡的故事。旧时英国上流社会不食人间烟火只琢磨钓男人嫁女儿的奢蘼之风深感浪费人生,一片歌舞升平真是趣味全无。
人物场景多到乱
去感觉一种感觉
印象最深的是这句:What a mistake you made marrying him: too old to be governable, too young to die.
真是妙趣横生啊,怎么不拍成个电视剧,贝金赛尔真是演的活灵活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