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德国电影《冒牌上尉》上映,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列兵威利赫罗德在偶然间得到一套上尉的军装后,自己也被这套军服所控制,最终跌入人性的深渊。
如今,又有一部电影将相同的情况再一次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波兰电影《基督圣体》。
本片的主角是一位名叫丹尼尔的20岁少年,因为抢劫和意外杀人,他在少管所中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期,而在少管所中服刑的日子里,他也对基督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产生了想要报考神学院的想法。
然而像他这样有着严重犯罪记录的人根本不可能有这个机会,在获得假释后,少管所的托马斯神父介绍他去一家木材厂谋个生计,但向往自由的丹尼尔并不想在压抑的木材厂里呆着,于是他便溜到了木材厂附近的镇上,但令他没想到的是,他自己因为一个谎言和一件随身携带的教士服当上了本地教堂的神父,并且还接管了这个教区。
面对如此情况,丹尼尔只能化名为托马斯神父硬着头皮干下去,而他的出现,也让这座弥漫着悲伤与撕裂的小镇开始慢慢有所改变。
正当丹尼尔在全镇人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时,他的身份却突然被揭穿,于是这个少年再一次,走向了自己未知的命运。
某种程度来说,《冒牌上尉》和《基督圣体》有着十分相似的故事架构,主角同为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他们同样面对着困境,也同样因为一件衣服而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只不过,《冒牌上尉》中的威利赫罗德获得的是一个象征着权力和欲望的军官身份,而《基督圣体》中的丹尼尔,获得的却是一个象征着拯救与博爱的神父身份,一个可以光明正大的杀人,一个可以光明正大的救人,两部电影对比起来看,还挺有点意思的。
其实,这种通过获得一个新身份而是自己性格和命运得以转变的故事,我们在以往的很多电影里都见过,并没有什么新鲜的,特别是在喜剧片中十分常见,而且在那些电影中,主角获得的身份更要夸张,比如在《冒牌天神》中,主角就直接过了一把当上帝的瘾,但为什么《冒牌上尉》和《基督圣体》仍然能给人很不一样的感觉呢?
《冒牌上尉》还比较容易理解一些,毕竟,主角堕入人性的深渊直至结束的这种残忍事情在电影中还是不多见的;而《基督圣体》却不那么能让人明白,讲了千遍的故事为什么这一次仍然会得到奥斯卡评委会的青睐呢?
在我看来,答案就在这部电影的结尾。
按理说,这种故事正常的发展应该是按照“主角陷入人生困境-意外获得新的身份-新的身份促使主角发生内在改变-主角身份被揭穿-主角再次陷入人生困境-主角被之前冒用身份的经历所激励-主角获得一个好的结局”这个发展脉络来进行,但在《基督圣体》中,故事的发展脉络却在后半部分发生了改变,在主角再次陷入人生困境之后,他并没有再次奋起,而是陷入痛苦与迷茫之中,最后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生死未卜的开放式结局。
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讲故事方法很新颖,但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一种格外的真实。
我们可以仔细想一下,如果丹尼尔是一名服刑数十年年过半百的中年大叔,那么这个故事按照“换个身份,获得救赎”得发展脉络走下去是没有问题的,但这部电影的主角是一个只有20岁的少年,对于我们所有经历过20岁这个年纪的人来说,大家都能明白,一个人在此时是根本不可能有定性的,这正是一个人最跳脱也是最反叛的年纪,你不可能指望一个少年在如此年轻的阶段就能够虔诚自己的信仰,获得自己的救赎。
因此,当整部电影在丹尼尔满脸是血的迷茫之中戛然而止时,我认为这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安排。
未来往何处去,丹尼尔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
这部电影让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件衣服真的能够改变一个人吗?
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在这部电影中的大部分时间内,也是这么表现的。
我们可以看到,那件教士服和“代理神父”的名头却是为丹尼尔带来了改变,让他从一开始的糊弄事儿到后来转变成全心全意拯救众生,努力的弥合小镇的分裂,治愈小镇的悲伤。
但到了最后,丹尼尔却再次陷入黑暗之中,那件衣服和曾经的美好都没能拯救他,他再次成为了一个凶狠的“暴徒”。
如此看来,一件衣服和一个身份似乎也并不能改变一个人。
其实,真正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还是这个人的内心。
衣服和身份都只是外在的刺激,对于一个人的改变有帮助,却起不到决定性作用,真正能够让一个人发生根本性改变的,还得是他自己的内心,只有一个人的内心足够的坚定和决心,才能让自己发生真正的转变,才能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
但这种内心的转变是需要有一定的人生经历,让一个人有了充足的阅历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之后,才能在外在情况产生刺激时发生,对于丹尼尔来说,这个刺激显然来的太早了。
最后说一个我觉得本片中挺有意思的细节,那就是对光的运用。
仔细留意我们就可以看到,在影片的前半段,丹尼尔在教堂里主持了好几次活动,在这些镜头中,从教堂窗户上打下来的光始终是充足而柔和的,此时丹尼尔正在一步步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在镜头中的光线是十分明亮温暖的,丹尼尔整个人也都被这光笼罩着,仿佛沐浴在圣光之下。
然而在影片最后,当丹尼尔最后一次站在教堂之中时,原本从上面照下来的光却变成了从侧面打过来的光,因此丹尼尔在画面中始终是一半脸处于光明之中,另一半脸却处于黑暗之中,这在我看来是个十分巧妙的安排,用镜头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此时的丹尼尔再一次陷入迷茫之中,成为一个即使天使又是魔鬼的矛盾形象,让人物内心的迷茫与纠葛更加直观的展现出来。
作为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我对于上帝到底存不存在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我想《基督圣体》这部电影要讨论的也不是上帝存不存在的问题,我觉得,这部电影真正想要说的是:不管是上帝还是别人,没人能够拯救你,真正能够拯救你的,还是你自己。
作为一名天主教徒,自我批判地看完这部电影。
波兰是传统的天主教国家,即便在苏联的铁幕下也没有失去信仰,但仅从近年来的一些电影来看,现实不容乐观,宗教在僵化和退化,神职人员的缺乏和失去信心,年轻人受自由思想的侵蚀等等。
男主出入少管所,就一个混混,偶然情况竟混上了假神父,这也是电影的表现(其实天主教会非常严谨,除非战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因为有教区管理制,没有身份获得证明的外地神父不可能在教堂行圣事的),临时抱佛脚,通过手机搜索勉强会主持弥撒仪式,这说明神父的技术活,经过学习不难,但神父这个职业最重要的是牧灵,面对堂区内那些伪善、信仰僵化的老教友,难怪老神父酗酒且想逃离,假神父的到来确实注入了新的气息,比如没有成见地看人,和青年人的沟通,但还是禁不住诱惑(女青年诱惑神父是大罪,也可能她感觉出来那男孩不是神父),和女孩上床了,这里所有的角色都没有做好自己的本分。
影片还通过假神父调查一起死七人的车祸和镇长的新工厂开工,这几件事来集中表现小镇各类人的信德观念,通过几次在集会中的讲道,启发人们自我悔罪和救赎。
当然,纸是保不住火的,最后假神父选择当众脱去神父衣袍,结束了这段自我救赎,回到少管所,脱离了神圣的引导,于是又是浑浑噩噩。
影片充满了悲凉和失望,有稍许慰藉的是,老神父回来了,教友们也接纳了那个寡妇,可救赎之路还很长很长。
不论东西欧洲,嘲讽和反思宗教的电影都很多,这是一种科学精神。
时刻保持自我审视与反省。
相对比而言,我们明朝还有《西游记》和《金瓶梅》这种反思宗教和朝廷的作品。
可能我们地下有些反体制的作品,勉强算是有吧。
但我们现在是基本没有反本土宗教的作品。
这一点上来说,是个空白,我们有反传统礼教过,但跟非常具体的反宗教,还是有些空白的。
也许我们三教合一的状况让这个命题更复杂了。
说回电影,本片是切实的反宗教题材,一个在传统意义上亵渎宗教的小流氓最后跑了,获得了自由。
整体上的立意是清晰的。
其实这个类型略带黑色幽默的意思,可以做的再用力一点。
节奏和反讽再紧些,激荡些会更好。
最后大家都分别获得了救赎,结果男主牺牲的话,立意会更高,效果也会更好。
影片本身既没有黑化当地的牧师,也没有黑化管教所的牧师。
还是给予了宗教本身正义性。
这也使得这个教义与现实的矛盾产生了降级,变成了仅仅是教廷默守陈规,跟不上新时代产生的新问题而已。
而没有升级到对整个宗教体系与教义的拷问。
所以加上降级的矛盾和降级的结尾,打个还行一点都不冤。
不信的话,对标《神父有难》和《感谢上帝》两部影片,就知道这个有多弱化了。
但是最后说一句,反省总是好的,哪怕一点,也比掩耳盗铃强百套。
别因片名以为这是部跟宗教有关的电影,导演只是用这个题材来映照人性的善恶,影片有两个分别在善与恶之间摆度事件,一个是在少管所却期望能成为神职人员,另一个是小镇车祸被害者与加害者家属,当这个少年囚徒意外假冒成为小镇神父,这两个善恶间摆荡纠葛的情境意外碰触,让少年与小镇民众都在善恶距离间拉扯,导演用看似轻松的假冒神父题材,去引导出实质深藏在人性心中的善恶,是部深入浅出非常具有思维空间的影片,影片维持波兰影片特有偏冷调性手法,但导演运用了虚假年轻神父的活泼性质,投入在因为车祸造成冷漠的小镇里,也巧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善恶变证,唯一可惜的地方是少年少管所同僚出现,成为揭开虚假神父的安排显得有些俗套,也少了让少年自我产生在囚犯与神职间,可以拥有持续维持心中辩证的机会。
大概剧情:一个抢过报刊亭的,吸过毒的,杀过人的,进了少管所的年轻人,假释出狱后特别想当一个神父,恳求监狱神父让自己去神父学院进修。
但是神父拒绝了,一个犯罪前面是无法成为神父的。
少年心灰意冷,只好坐车去指定的工作地点——锯木厂。
下车后他不甘心,走入了教堂⛪️。
教堂活动已结束,只剩下一个女孩,他上去搭讪,拿出在监狱里发的教父衣服,说自己是一个神父。
问的这个女孩刚好是这个教堂老神父的女儿,于是女孩跑去叫她妈妈,她妈妈过来了,带他去见了老神父。
老神父拿出了酒招待他,自己不喝,给他倒上了,并考察他,“你在哪个神学院上学?
上学时会不会逃课?
毕业了分配到哪个教堂之类”。
还好少年都支支吾吾回答出来了。
第二天早上,老神父醉倒在床边地板上,做不了弥撒,只好让新神父上。
新神父没有让大家失望,完美地做完了第一场弥撒。
老神父说自己犯了「罪」,内心倍受煎熬,想去寻找上帝,得到上帝的救赎,教堂请新神父来帮他打理一阵子。
新神父不动声色地答应了,并且从教堂前的六张祭奠照片,了解到这里曾经发生一些死人事件。
他搬进教父的屋子,并和教父女儿成了好朋友。
从她女儿口中,他了解到这里发生过一场车祸,六个开车少年被一个大卡车司机「醉酒」撞死,卡车司机也死了,但祭奠照片里没有放他照片,因为大家觉得他是肇事者,不肯原谅,并且纷纷写信来谴责卡车司机的妻子,并且不让卡车司机葬在小镇上。
于是卡车司机妻子整天大门紧闭,守着丈夫的骨灰,不让任何人进去。
新神父想了解这场车祸究竟怎么回事。
在一次聚会上,讨论到如何对待卡车司机妻子的问题上,几个少年吵了起来。
一方观点说都怪卡车司机,他罪该万死,都是他撞死了无辜的朋友;另一方却怀有不同意见,说这也不能怪卡车司机,他也是受害者,况且当晚那几个少年可能吸了毒。
这件事也做了尸检,但没有被警察提起,尸检只是说卡车司机醉酒了。
他从老神父女儿的视频中,确认了这六个少年当晚有吸毒,其中就有她的弟弟。
可是这个结论在新神父的调查下被否定了。
他第二次去拜访卡车司机家时,他妻子接见了他们。
交谈中他了解到卡车司机当天并没有喝酒,他都戒酒四年了。
新神父知道了这个镇上,警察和受害者家庭,有意在把这个事故的肇事者指向卡车司机,于是愤愤不平。
他想还把司机入土小镇上,还他们一个公道。
目前的新神父非常受欢迎,他略带夸张,却又真诚地完成了告解、祭奠祷告、回收死者遗物等工作,基督徒们很满意,给他送来了很多礼物。
但是他想参与这次车祸的调查,却引来了镇长的反对。
镇长提醒过他几次,他也没有采纳,于是在他和镇长女儿第一次爱爱的夜晚,有人纵火烧了他的储物屋。
他很生气,第二天发起了募捐活动,本来这笔钱可以帮他摆脱出狱狱友的麻烦,他狱友准备告发他是个假神父,但如果给他一笔钱,他可以选择闭嘴消失。
但新神父奔着职业道德,以及保持正义的原则,他并没有把这笔钱保全自己,反而在公众面前宣告这笔钱是用来埋葬卡车司机的,让他入土为安。
这个行为不仅惹脑了他的狱友,还有镇长,以及受害者的家属,尤其是老神父的妻子,她无法接受司机和自己的儿子葬一起。
于是新神父就邀请镇长、老神父妻子、卡车司机妻子一起来谈判,一番争吵之后,还是同意了卡车司机葬在小镇上。
最后卡车司机成功葬在了小镇上,但新神父也被举报又进了监狱。
重回监狱后,他被一个团伙威胁和殴打,愤怒之中,他差点打死团伙老大。
他又成了一个问题少年,迷失在监狱里。
评分三分,不高的原因是:北欧电影、节奏慢、冲突不强烈,主角形象不够丰满,让人有代入感。
以及作为一个肤浅的电影爱好者,看的时候爽感不够。
我看完这部片子有一种说不大清楚的感觉,但是印象却很深刻。
大部分人都将剧情内容和《冒牌中尉》相比,我实在觉得没有必要,剧情是围绕一个核产生的,但是一部伪宗教片怎么拉去和现实主义靠边,作为电影艺术,他有着超现实的空间。
下面这段是陀氏关于无神论的讨论,前面所说的感觉大抵被这样形容出来两个上了年纪的农民,既没有喝醉,又是相识多年的朋友,喝完茶打算一起睡在一间斗室里,但甲最近两天发现乙有一块银表,大概甲以前不知道乙有这块银表。
甲这个人不是小偷,甚至是个老实人,按农民的标准来说也不穷,可那块表实在叫他喜欢,他终于抵制不住诱惑,就拿起了刀子,甲双眼朝天,用手画了一个十字,沉痛的祷告:“主啊,看在基督分上宽恕我吧!
”然后像宰羊一样把乙杀了,并且掏走了乙的表。
这部电影讨论的并不是宗教,而是在讨论上帝,而剧情内容便是从无神论开始,假如宗教失去了上帝,那么上帝就已经死去,《墓中基督》保留的只有自己的身体
当丹尼尔必须重返少管所时,最后的弥撒,他在教堂里做了一件事就是脱掉神父的衣服,赤裸上身走出教堂。
最后,他回到少管所,在那场一对一的监狱决斗中,他如恶魔般凶残地撞击已躺地的对手,头破血流。
此时,他已把基督教义抛诸脑后。
一部波兰小众的电影,拍得冷静又扎实。
以丹尼尔着上神父衣服的前后行迹穿针引线,通过小镇的交通事故切入主题,宗教的信仰是否植入人心引导人的行为,又或者只是置身于外。
如果真能引导人的行为,那事故遇难者的家属们,信仰着基督的教徒,难道不应该有着一颗宽恕之心?
而事实上并未如此。
走出电影院的时很想哭,但是好像又并没有觉得很难过。
觉得好像一切都是不合理的,但是又好像很合理似的。
仿佛有一种很强大的力量在说,他就是Ksiądz Tomasz,不是Daniel。
他抽烟吸毒酗酒打架纹身蹦迪性爱跳街舞,但是他是真的有一种充满神性的力量,他的沉默和言语都让人陷入沉思,他不是降临到这个小镇上来拯救世人的,但他是真的在改变着这个世界。
我没有信仰任何宗教,不觉得宗教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宗教甚至反而会带来很多问题。
我们都不是圣人,那种痛苦的感觉和失去所爱的恶都表现得令人揪心地难受。
最后,有的人赎罪,有的人原谅。
在一个充满罪和悲伤的世界跳舞。
电影是没有答案的,生活也是。
走出电影院拿出手机,随机到的第一首歌就是Ave Maria. 身边走过一个神父打扮的男人。
我甚至分不清电影里提到的许多与宗教有关的词汇。
但是所有的感情都表达出来了,就够了吧。
观《基督圣体》有感———自述祈祷词:“从哪里来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去哪里……”您曾这样教导。
在此我虔诚地向您祷告,我的愤怒,我的痛苦,我的冤屈,愿您宽恕我的罪过。
我也想如您般慈爱怜悯,可我自身即是罪过,看来每个人都需要先处理自己的事情,可我无法洗清罪孽,它如同沉重的锁链般将我双手捆绑。
我渴求同伴的宽恕,他们却痴迷,归咎我于我的过去。
我向拿着教条的权力人士寻求宽恕,可规矩就是规矩,我不敢愤怒,您没有看见吗?
可憎的庸人正冒充着您的法度,践踏您旧时的理想国,等他们披上罗马领、套上了制服,我只能屈服于这场权力的游戏。
我跪拜在您的面前而不腆于渺小,希望真挚的忏悔能获得您的宽恕,我也渴望着您一般受人美誉,被奉送为圣杰。
我杀过人,但用的是思想,我在思想里杀掉了我做过的事情,我逃避它,甚至想要遗忘它,我也杀掉了我没有做过的事情,我抹去了未来的可能,我断送了我的前程。
过去的罪恶将成为无法湮灭的证词,恐怕我再也不能去仿效您,我也无法仿效您,您太纯洁了,而我只能背负着这些脏东西来见您。
谁来洗清我的罪孽!
主!
谁来救赎我的灵魂!
主!
您时常吐露的爱与自由为何还不现身。
但您一定与我同在,或许您化身为了身边的圣灵,监督着世间的善与恶。
您曾说过,善行有很多,往往比作恶简单,而我,已踏上了朝圣之路。
您与我同在,我便是,基督圣体。
———Geally 2020.5.22. 12:37
【箴 言12章:22节】 说谎言的嘴,为耶和华所憎恶;行事诚实的,为他所喜悦。
我在想以这样的标题去评价本年度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提名者是否是一种不敬?
翻了很多影迷朋友的评论,似乎很多人将之视为有关宗教题材非常出色的一部电影,要不是《寄生虫》今年现象级特殊情况的表现,《基督圣体》应当得到更多影坛的认可和奖项。
作为几乎是把天主教当做国教的的波兰影坛推出的一部力作,在宗教信仰氛围浓厚的美国奥斯卡奖上提名,电影的题材又是关于基督、信仰、救赎等等,我想不明白这平庸又非纯正的宗教剧情怎能打动欧美影评人的。
据说在导演的采访中,电影里提到的车祸是2010年波兰总统专机失事事件的影射,电影中所描绘的小镇有部分等同于波兰现实社会的分裂。
这种与现实题材相挂钩的电影,没有生在其中的生活经历是很难去理解并消化导演意图的。
如果因为自己的无知去评论电影语境里表达的意义是不公平和愚蠢的。
所以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影迷只在关乎信仰的主题上表达我个人的见解。
少管所宗教聚会天主教弥撒中的圣体圣事是纪念耶稣基督的死亡及复活,纪念耶稣基督为人类做的奉献和牺牲。
电影中的主人公丹尼尔是个吸毒酗酒放荡偷窃并过失杀人的少年饭,在电影开篇的霸凌事件中,虽然有表现丹尼尔面部表情的不适、隐忍,但终究在霸凌事件里他是站在加害者一方的。
在少管所宗教聚会中,有嬉笑不在乎在犯人,也有丹尼尔看似虔诚的歌唱《诗篇23篇》。
这样的性格塑造不足以表现出一个因年少无知犯错仍善意在身的人设。
何况在假释出狱之时仍不忘偷窃神父衣服。
离开了少管所先做的三件事就是吸毒、酗酒、淫乱。
这样的塑造其实是很危险的,大多数观众观影的心理准备都是一个扬善抑恶的过程。
从电影海报和电影片名中的基督二字与神父衣服,那主人公丹尼尔将要做何等伟大的事才能与“基督”相提并论呢?
沉溺于罪中【诗篇5:6】说谎言的,你必灭绝;【雅各书5:12】 你们说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免得你们落在审判之下。
上面两段是《圣经》里的教导,而丹尼尔进入小镇的开始至末了就一直活在自己编织的谎言里。
而谎言,几乎是小镇上每一个人挥之不去的罪性。
镇上的老神父说,这里信徒少聚会的不多,甚至很多人如同新约里的法利赛人和文士一样,将信仰变成一种别人面前的炫耀。
老神父酗酒,甚至醉酒跌落床下不自知。
可是他对丹尼尔说谎。
女孩明知弟弟开车前嗑药酗酒却不愿将真相告知众人,任凭镇上的人们肆意侮辱司机的遗孀。
女孩的妈妈心中充满着仇恨,不肯面对自己写下的诅咒信,却从不缺席教会中的侍奉。
镇长与警察不可能不知道车祸的真相,他们现在的是隐瞒。
少管所的神父明知丹尼尔只是一名假释犯,仍然帮他隐瞒。
司机的夫人在悲剧发生前的三小时对着丈夫吼叫,拒不开启象征温暖的家门。
前来告解的妇人,对待吸烟的儿子时,对待神父,依然有谎言相伴。
每个人都有罪,每个人都有着无法明说的真相,每个人都没有听从上帝的教导。
这一切都在丹尼尔进入小镇后进入事件的结局与高潮。
小镇众人【诗 101:7】 行诡诈的,必不得住在我家里;说谎话的,必不得立在我眼前。
一件衣服并没有让丹尼尔变得圣洁。
如果真理与信仰本身借着手机搜索出来的忏悔词和现学现卖的仪式就能让人消除罪孽得以被救赎,那是在侮辱十字架上耶稣所流的宝血。
丹尼尔拿着圣经上的教义“宽恕意味着爱”去安慰那六个孩子的家人,这句话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作为在少管所被惩戒的杀人犯和霸凌者,他应该做的是祈求上帝和受害人的宽恕。
当神父的衣袍下是一个仍然没有悔过仍然与罪相伴的心灵,从心而发的这一句话就没有了意义。
披着神父衣袍的丹尼尔告诉信徒:沉默也是祷告、忏悔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这样的教导竟然能够在镇上教堂立足并吸引人前来聚会,可以电影中小镇居民的信仰灵修堕落到了什么地步。
【诗 篇51:17】 神所要的祭,就是忧伤的灵。
神啊,忧伤痛悔的心,你必不轻看。
诗篇23篇丹尼尔唱的如此动听,那诗篇51篇中的话就抛之脑后了吗?
如同基督附体丹尼尔带着去世孩子的家人祷告:天父,你把他们从我们身边带走,这是残忍愚蠢的。
我们不明白你为什么这么做?
你所做的是不公平的。
我们很愤怒,试着理解我们,不要批判。
这样的祷告竟然令众人追随,难道他们都不读《约伯记》的吗?
关于怎样安慰苦难,是一个非常宏达的主题,很难三言两语去概括。
《约伯记》中有一段话可以简略的总结——【约伯 记1:21】 说:“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
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
”【约伯记 1:22】 在这一切的事上,约伯并不犯罪,也不以 神为愚妄(或作“也不妄评 神”)。
当初丹尼尔在少管所想要通过考试进入神学院,被托马斯神父否决,否决的理由是没有神学院会接受一名罪犯。
这个理由当然是不对的,《圣经》中记载着浪子回头的故事,一个真心悔过的人是上帝所喜悦的。
但电影中的丹尼尔却绝不是一名真心要悔过并且有虔诚侍奉心态的人。
我认为很多影评文章里没有了解天主教或基督教基本的教义仅凭借着世俗化的理解去认可丹尼尔的所做所为是不正确的。
电影表达里这样一个替身、一个伪装、一个套上宗教题材的故事似乎很吸引人。
但是如果现实生活中凭丹尼尔这样的表现去教堂讲道、主礼,能够撑下来的时间绝不会超过三分钟。
电影戏剧化的表现丹尼尔这条线的成长,甚至在最后一次弥撒上让他脱掉上衣,镜头将他的身躯盖过背后的耶稣雕像,拔高升华丹尼尔的灵魂苏醒,我认为都是欠缺说服力的。
耶稣像前的交欢在女孩与母亲闹翻的夜里,她来到丹尼尔的住处。
作为一名表面上被教廷派下来的神父,就这样轻易的被情欲所诱惑,这绝不是一件可以一笔带过的福利片段。
宗教题材与普通的爱情电影处理情欲镜头的表达目的并不是一样的。
在爱情电影中司空见惯水到渠成的事情放在宗教题材里就不能单单指向主人公的感情线,它必然还要带来宗教方面的理解。
没有在婚姻的许可之内、神父的职位,触犯了其中之一,断不能认为丹尼尔在成长之路上有质的飞跃。
【林前 7:2】 但要免淫乱的事,男子当各有自己的妻子,女子也当各有自己的丈夫。
【加 5:16】 我说:你们当顺着圣灵而行,就不放纵肉体的情欲了。
【加 5:17】 因为情欲和圣灵相争,圣灵和情欲相争,这两个是彼此相敌,使你们不能作所愿意作的。
这三段经文去对照丹尼尔刚出少管所与一位陌生女大学生的淫乱,以及他作为一名神父与镇上女孩的交欢,我并不感觉他有什么成长。
如果非要拔高丹尼尔执意将司机骨灰埋葬、无视他在情欲上所犯的罪,这只能归罪与本片导演了。
导演生在宗教气氛浓郁的波兰,对于这种题材他就绝不会陌生。
但是否真正理解这份信仰并归于这份信仰就不是那么肯定了。
也许他借此批判波兰社会信仰的懒惰,不懂得追随真理的奥秘。
也许他并不归于基督信仰,借此讽刺信仰的虚伪,高举人类自我的救赎。
比如电影最后,脱下神父衣袍回到犯人之中的时候,他仍然选择或必须接受这次武力对话,满脸是血茫然失措的奔跑的他似乎仍然看不到未来的方向。
一场神父一场梦,似乎他仍旧活在罪中死在罪中无人宽恕也不知道该去向哪里。
丹尼尔,哪怕到最后,他难道真没有其他选择吗?
丹尼尔,哪怕到最后,他对耶稣基督有过忏悔吗?
丹尼尔,哪怕到最后,他对那个女孩有过坦白吗?
活泼的信仰 战胜了 墨守成规的信徒
忽忽悠悠就信了
被高分骗进来的,当童话看就好了
男主给我一种第一次看mr robot看到rami的时候一样的感觉 第75分钟的歌很动人
《基督圣体》巧妙地以宗教为外壳,深入挖掘人性的复杂,看似讲述冒牌神父的荒诞故事,实则是对救赎、善恶、身份认同的深刻叩问 ,让观众在观影结束后,仍不禁思索:究竟何为真正的信仰与救赎 ?
@2024-06-01 21:36:13
green light
3.5男主实在是太可了,那张脸集合了圣徒&瘾君子两种特质。题材还挺好玩的,是个喘气的都能当牧师。整体来说故事不够飞,后来看到友邻说这个故事用来隐喻波兰总统坠机事件。那就不挑故事的问题啦~
看不懂 想给0分
以前有一个笑话,它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杀人犯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了,那要和尚怎么办?因为吧,一个自认为什么都没有做过的“善良”的人,是上不了天堂。
72/100 一场盛大的基督cosplay秀,叙事是东欧电影点到为止的风格,初看了解一个大概,很多故事的碎片还是要反复观看才能有更深的理解。实际上少年神父顿悟的说服力是不够的,这使得一群被救赎的民众的戏剧感没有很好的展现出来。不过依靠清晰的结构,我们也能理解其中的意味。人对于身份的跨越的难度和环境决定命运的残酷性。
(Virtual screening@CCT)男主角实在令人惊艳,要不然观众很难撑过这个充满压抑情绪的故事。那些乡民们的悲伤和不被神所听见的痛苦,是走不出去的真实人生。结尾也足够真实,没有提供任何幻想。人的苦难,结结实实地落在了肉体上,也即落在了大地上。
没有真正重生,道德就是乏味透顶,人人不会真去行,本片的电影里没有福音,我相信这世界有这些人,大家都口头认信,心却未爱神,唯有人真正意识到自己是罪人,他的罪不止行为内心,而是自我荣耀自我偶像他与神没了关系,神在他眼里只是宗教形式,这个人本质还在自我崇拜。本影片接近神的人就是主角,他意识到无能为力,中国许多吸毒的人重生归信神,帮助更多吸毒无力的人。这是理论,社会,心理,无法做到的。真正的福音是人真遇见那位神,他知道主为他舍命,他得以真自由,他出于爱感恩,心甘情愿归信神,流浪的理性归信,情感重新对神有了感觉,意志顺服。而不是拿神的名义去做自己要的事
上帝何曾与我们说过话
离神很近,离恶更近
亵渎与被净化的相对论。我的错,因为太多坏小子题材的同影了,我看的时候老觉得主角要开始搞基了。
神父上岗手机教程,淳朴小镇平庸之恶,口中烟味,泥地下跪,同一警察眼中相同人不同身份的两种态度,错误的人如何在思维定式中做正确的事,监狱肉搏决斗……讽刺得来挺写实,不错
东欧电影在技术上是真稳
今年第一部类五星,结尾存疑,难道是用闪回诠释一下他当初犯罪的原因?男主角的那双眼睛
信仰与仪式,谁更重要。罪犯能不能够拥有第二次的机会?Daniel假扮做牧师,他为同为受害者的寡妇“伸冤”,为其丈夫募捐办葬礼所代表的给予第二次机会的行为,正是映射自己同样想要被给予第二次机会。正如片中所说“原谅”并不代表忘记,而是正视,尊重人的权利,理性看待各种影响因素。Daniel在教改所面对的暴力正如外界民众对寡妇的冷暴力驱逐一样,而他却没有牧师来施予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