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戮

Carnage,躁爸爸狂妈妈(港),今晚谁当家(台),杀戮之神,会客厅杀戮,屠杀之神,文明的野蛮人

主演:朱迪·福斯特,凯特·温斯莱特,克里斯托弗·瓦尔兹,约翰·C·赖利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德国,波兰,西班牙语言:英语年份:2011

《杀戮》剧照

杀戮 剧照 NO.1杀戮 剧照 NO.2杀戮 剧照 NO.3杀戮 剧照 NO.4杀戮 剧照 NO.5杀戮 剧照 NO.6杀戮 剧照 NO.13杀戮 剧照 NO.14杀戮 剧照 NO.15杀戮 剧照 NO.16杀戮 剧照 NO.17杀戮 剧照 NO.18杀戮 剧照 NO.19杀戮 剧照 NO.20

《杀戮》剧情介绍

杀戮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平凡的一天,名叫扎克利和伊森的小男孩在某公园内发生争执,前者用棍子将后者的嘴打破。这起不大不小的儿童纠纷,将两对本没有任何交集的夫妇拉到了一起。经营小百货商店的麦克·朗斯特里特(约翰·C·赖利 John C Reilly 饰)与身为作家的潘妮洛普(朱迪·福斯特 Jodie Foster 饰)是伊森的父母,他们在家中迎来扎克利的父母——律师艾伦·考温(克里斯托弗·沃尔兹 Christoph Waltz 饰)以及投资经纪人南希(凯特·温斯莱特 KateWinslet 饰)——的拜访。他们就孩子的伤害事件协商、讨论、争执、冷嘲热讽、旁敲侧击,时而强作欢颜,时而面露不快,可是又不得不面对面度过这难熬与痛苦的一天…… 本片荣获2011年波士顿影评人奖最佳群戏奖、2011年威尼斯电影节小金狮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帝国美国恐怖故事第十二季侏罗纪游戏棕榈泉圣诞夜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虹猫蓝兔火凤凰小白玉霜不进花瓶的洋甘菊击战纸牌屋第四季黑雀特工维纳斯计划罪恶之城间谍明月外乡人异星战境我的天使国宝烈日血战二杠三少林寺之得宝传奇德凯奥特曼特别总集篇②特拉菲扎的威胁黑暗中的吟唱爆笑女警第二季头号前妻拳击少女和爆疯大叔她们的名字愿你在此圆梦之梦海鸥老人

《杀戮》长篇影评

 1 ) 中产阶级审慎的杀戮

在这出准独幕剧中,波兰斯基回归了一种原始的戏剧形式:试想把两个/对价值观迥异的人(们)一起关进一屋,会有什么好戏可看?

作为故事发生的封闭空间的出口,通向电梯的走廊的场景起到了情节分段的作用。

主要人物在这里两进两出,观众的弦刚松下又绷紧。

每次双方都是走到了电梯口,又生出新的矛盾,把矛盾推向新高。

表面上看,每次都是老好人迈克尔为挽回局面而提出喝点咖啡小酒,而艾伦又没心没肺地接受好意,才使得故事继续,而实际上是双方的中产阶级理性才让价值观的战争得以维持。

 2 ) 关于电影《杀戮》精彩绝伦的人物调度分析

1、3分钟左右,男一(克里斯托弗扮演,后面简称男一)质问:"armed?",女二(朱迪福斯特扮演,后面简称女二)随即转头。

这时,机位从女二的视角仰视另外三个主角,并且通过构图中的视线引导男一成为画面中的焦点。

从电影第二个镜头开始之后的开场,女二被导演安排坐着打字。

原因是可以打造出3分钟左右的机位形成这种仰视镜头,传递出女二在此时政治立场相对薄弱、男一在此时政治立场相对强势的观感。

明明是女二的孩子被打了,男一却更加强势,导演就是通过这种手法传达出男一夫妻二人比男二夫妻二人社会地位更高的信息。

同时,男一也是这个屋子里社会地位最高的人;2、在3分25秒处的长镜头中,从最开始男一的主观镜头跟拍到女一(凯特文丝莱特扮演,下面简称女一)调度至镜头前景再到最后落幅在两家人的客观镜头,但依然男一和女一距离镜头更近,此时男一和女一一家人依然相对更加强势;3、3分25秒之后的下一个长镜头,本来站在男一身边的女一先说:“是的,我们的孩子。

”接着女一从镜头前走到男二女二家的茶几旁,和男二女二开始交流花艺。

在这里,导演之所以让女一说完那句话之后调度女一到茶几旁,是因为在孩子的问题上,女一和男一是一个立场的;但在谈论花艺的问题上,女一和男二女二的立场一致(隐喻女一和男一在夫妻生活中可能没有共同语言)。

花艺谈论完之后,女一开始继续谈论孩子的事,这时女一再度被导演调度出画,画面上只剩下男二女二站在一起。

这是因为,回到孩子的问题上,女一和男一始终属于一个立场,因此导演在这时把女二调度走。

导演通过演员走位的方式,不断展示四个人之间政治立场风云万变的景象;4、男一女一想走,男二女二用食物留客人。

这时导演又安排了一个有趣的角色调度,即:男一和女一坐一排(代表两人一个战线);男二坐对侧,女二坐在第三方。

为什么导演这样安排位置?

因为不仅在立场上,女二和男二是一个战线;在这个空间中,这个房子属于男二女二家的。

所以,为了表达出男二女儿作为东道主的信息,导演安排女二坐在一个东道主的位置上(并且在西方,长桌是西方的用餐平台,往往主人会坐在第三方)。

同时这里也体现出第三个信息即:女二在家中话语权比男二高;5、在20分钟左右处,当女一看到培根的画册时,导演也安排女一跟女二站一起。

在艺术品味上,女一和女二始终有着一致的偏好(也是为了体现女人与男人之间的差异);同时,培根的画册作为道具在这里象征两家人彼此间的博弈和厮杀已经展开,愤怒只是克制在文明之下,而彼此间的内心情绪,早已充满了杀戮的气息;6、基于第5点的分析,影片21分35秒左右,当男人们谈到拉帮结派这事,男一和男二也产生了共鸣,这也是对女一和女二在生活和艺术上产生共鸣的另一面男性共鸣的论证。

但是,当男人们产生共鸣时,导演并未安排其坐在一起,两人的位置而是刚好坐在对立面。

这也是导演对男性和女性差异的一次探讨:男性之间即使产生共鸣也有竞争意味(何况他们的共情点本就是关于搏斗和打架)女性之间产生的共鸣更多是同理性;7、在24分处左右,导演安排男二给大家换洗盘子(不管女主起身离开还是换杯盘都是男主做,可见导演为了突显男二在家中话语权低这一点花费了足够心思)是为了后面让男二站在与已经站在打电话的男一交流时形成的一种男性默契感。

因为男二端着盘子到厨房,再回到客厅站着看起来会很自然,但实则导演安排男二端盘子的真实意图是为了后面男二与男一交流的这个戏。

从25分25秒开始一直到27分29秒,其实是一段女性被男性压迫的戏。

25分25秒的机位以坐在沙发上女一的视角仰视到举着咖啡杯站着的男二,在构图上,形成一种女一被男二压迫的观感。

而在26分11秒处和26分27秒处的机位也分别运用同样的原理具有同样的视觉观感。

这一段戏中,导演表面安排男二和男一谈论买马桶,实则想通过这段对话表达男性视角下对女性性层面窥视所造成的骚扰,这是关于男性友谊之间爱谈论的话题,马桶在这里具有性暗示。

因此,作为女性,在本条也就是第7条中所列举的所有机位,都可以被我们视为关于这段戏中女性的反应镜头,因为女性们在这种时刻总会觉得被侵犯。

而在这段对话中,男性说的按钮把手和冲洗把手,是在隐喻他们玩弄过的不同类型的女性。

所以在这一段戏中,两个女性又成为了一个战队,男人们也成为了一个战队。

有趣的是,当男人达成共识的时候,导演依旧安排男二和男一对立站着,而不像安排女二和女一并肩站着那般,导演依旧想表达男性骨子里的侵略性造就男性之间的友谊充满竞争性;女性骨子里的柔和造就女性之间的友谊相对具有同理性;8、在40分56秒处,导演安排女二坐下,接着女二说了一句话:“我放弃。

”导演安排女二坐下就是为了表达她在那一刻放弃争论的心理;9、在41分左右处,男二接到一通自己母亲打来的电话。

一开始,画面中,他站在右侧脸朝右。

为什么导演这样安排?

在这个机位的画面上,右边的外墙白色、光明,画面左边是内室应该是吃饭的客厅,从这个机位看昏暗、陈设纷杂。

男二最开始打电话时,光明正大的说着内容;当他与母亲说的内容比较私密的时候,导演安排他转身朝向内室,象征此时他讲电话的内容变得见不得光。

之后男二赶紧转移话题并挂了电话,于是他又转身回来,象征他摆脱了私密聊天,又可以光明正大面对大家;10、影片进行到后半段,基本上很少出现两两成对坐在一起聊天的场面,而是转变为各自为政的占有一席之地。

原因是,到后半段,矛盾点已经不仅仅对焦孩子,上升到人作为独立个体与其他独立个体之间的矛盾。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3 ) 一个大导演,四个实力大明星构成了这部电影

一个大导演,四个实力大明星构成了这部电影。

电影讲的是两个家庭的一次谈判,电影没有血腥(冲着片名来的会有所失望),有的只是言语的激烈交火,人物共有四个,四个明星组成两个中产阶级家庭。

缘起一家的11岁小孩在放学后的把另一家同龄的小孩用棒子把牙打掉了,两个家庭谈判来解决这个问题。

不到80分钟的电影谈判内容占了70多分钟,在这70分钟我们看到的是四个主演的集体飙戏,作为中产阶级,也是有身份的,开始两个家庭都想好好通过言语文明解决,但无奈其中加害小孩的父亲在谈判时总接工作电话,表现的不够重视,引发了后来的一系列冲突(无肢体冲突),让电影有深度的是电影里的冲突不单单是两个家庭之间的冲突,还有在各自家庭里夫妻之间的冲突(矛盾大爆发),冲突中间夹杂着粗言秽语,互相谩骂埋怨攻击,顾不得体面,完全有失文明人的身份。

一件很好解决小小的事件,两个家庭从以礼相待到撕破脸皮到最后的不欢而散,没有一个人好受。

讽刺的是最后两个小孩自然和好了,又玩到了一起,这就是大人和小孩想问题方式的区别吧。

导演在片头字幕和片尾字幕时用两个远景长镜头分别表述了两个孩子的冲突与和好,这是很NB的一点,所以说波兰斯基不愧是大师,不管他曾经有没有猥亵女童。

 4 ) 论矛盾的解决办法

首先十分感谢波兰斯基这个老头子,还有四位演员以及全体剧组,还有那栋房子里发生的故事,作为本年度所看的第300部电影(很大程度上也是本年度最后一部电影),这部片子着实给了我年末的惊喜。

涉及到本文的题目。

论矛盾,貌似这个题目有点大,所以我在此特地特别没有自信的声明,我就是想说个皮毛,而且很可能还是错的。

事实上我不会触类旁通,也不是什么专业的影评人,我所看过的波兰斯基,也就《影子写手》跟《钢琴家》了。

好的,在正文开始之前,请允许我唠叨几句。

关于矛盾,首先提出一个吧,关于波兰斯基老头子本身,生活中,我们会不会独立的评价人,就是比如一个道德低劣的人,但同时他又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我们会不会由衷的钦佩他?

好吧,扯远了,引起了不必要的争论,对不起。

不过我真正的推荐波兰斯基可以看一下《水果硬糖》这部片子,会有意外惊喜。

好的,废话到此为止,废话再多下去估计就会出现《杀戮》了。

片名《杀戮》,打分:五星。

讲述了两对夫妇之间在某一天的某间房子里所发生的戏剧化故事。

故事起因:一家孩子把另一家孩子牙打掉了。

故事过程:两家寻求合理的和解方式。

故事结尾:没有找到合理的和解方式,但是,两家的孩子倒是又玩儿到一块儿去了。

请原谅我用特别白开水的话讲述了这么棒的一部电影。

事实上,本片的情节就是如此简单。

主要的亮点在于四个人物之间的互动。

基于本文的题目,矛盾的解决办法。

首先,让我们来发现问题。

问题一:寻求存在于文明社会的文明人之间的文明解决办法是否可能。

事情是这样的,一家孩子把另一家孩子给打了,前提是这俩孩子平时是哥们儿,大的那叫一个惨啊,牙掉了,脸肿了,心灵创伤了。

当妈的那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首先欢迎Penelope女士登场。

片中,P女士反复重申的一点是,自己希望以文明的方式解决这一个问题,无可厚非,这个观点本身无可厚非。

但是,偏偏对方夫妇不能满足这个要求,尤其是那个不关心自己儿子的当爹的。

声称什么两个孩子自己私下解决就行了。

而P女士执意要对方一家集体出现,诚恳的道歉。

Nancy女士对此毫无意见,而P女士的丈夫Micheal先生倒觉得完全不必这么兴师动众。

事实上,这里受伤的是P女士的儿子,但是P女士作为一个母亲,感觉上却受到了比孩子所受到的伤害大得多的伤害,我儿子被人欺负了!

这还了得!

人之常情,给予理解。

但是从剧情的发展状况来进行推理,我猜测,P女士的内心所真正希望的并不是对方的诚恳心意,而是一种取代自己屈辱感的情感,那就是给予对方屈辱感。

P女士想要站在一个高度上,那就是,我们一家通情达理,所以才原谅了你们,我们是文明人。

简言之,你们是野蛮人,我们不跟你们一般见识。

所以,当她的这种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她就开始抓狂了。

所以对于问题一,这种方式可行不可行,可行,但如果初衷是抢占道德制高点,也许就不可行了。

问题二:文明与野蛮的解决方式哪个更好。

父亲一般会这么教育儿子:儿子,我跟你说啊,别主动欺负别人,但是谁家孩子要是欺负你,你就狠狠的给他来一下子,让他以后不再敢招惹你,明白吗?

好吧,我承认这是我爸教育我的。

事实上,小男孩之间打架本来就没什么大不了的,打来打去的,今天打,明天又在一起捉迷藏,小孩儿嘛。

正所谓不打不相识。

很难界定这一行为究竟属不属于野蛮行为,但是男生之间的相处方式很多时候就是这样。

片中的两个11岁小男孩之间的矛盾也许就是这样,或许就是一句话:以后不带你玩儿了。

于是就打起来了。

男生很少磨磨唧唧的讲道理,这很让人觉得厌烦。

说会片中,关于这个问题的核心还是P女士,在这里她期许一种文明解决方式,其实可以比作是打仗时候的谈判,两家人见面,孩子道个歉,完了。

这种文明方式来自于语言,文明的语言。

而恰恰是作为这里文明表达方式的语言,在接下来的剧情里却掀起了巨大的暴力,语言的暴力。

生活中,有人常讲:不就是个话嘛。

通常,有些时候,还就是有些话惹了事,正所谓祸从口出。

上述的两个问题,首先承认,我对于P女士有点儿成见。

这两个问题本身很难回答。

影片也没有对这两个问题做出直接回答。

影片提供了一系列的冲突。

大概列举了一下,如果按照影片的总体来看,大概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种冲突:两个家庭之间的冲突;第二种冲突:有第一种冲突衍生过来,两个女人之间的冲突,还有两个男人之间的冲突。

第三种冲突:夫妻内部的冲突。

第四种冲突:男人与女人的冲突。

第五种冲突:有关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冲突。

针对第一种冲突,影片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关于这部分冲突。

围绕的中心是孩子。

一开始是孩子,但是问题逐渐升级,上升到了对于彼此人身的攻击。

比如N女士与A先生夫妇对于P女士与M先生家食物的批评,甚至N女士当场就吐了。

不得不承认,这个点是很大的一个笑点,看电影的时候,看着温丝莱特直接吐出来,笑得我就快岔气了。

在此提一句,尽管影片的全部内容似乎是在讲述冲突,但是,很多细节会让人笑得前仰后合,非常戏剧化。

这也是此部电影的魅力所在。

说回人身攻击,P女士与M先生同样恶心对方,比如他们觉得N女士假惺惺的,A先生则直接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混蛋以及野蛮人。

第二类冲突。

首先说下P女士与N女士的冲突。

两个人的冲突作为点缀出现。

因为表面上两个人都颇为和善。

互相恭维。

但是从影片最后的歇斯底里大爆发可以看出,两个人之间早就互相看不惯了。

这一点,等接下来分析人物时再做详细描述。

然后是男人之间的冲突,冲突发生只有一处,也就是两个男人互相抨击对方的工作时。

很奇怪的一个现象,如果有一个人调侃你的职业,这会让你发飙。

片中有趣的一点出现在M先生调侃N女士时,N女士要求A先生反击,而A先生无动于衷,所以,男人或许很可能是将事业放在第一位的,这个话题最为敏感。

第三种冲突。

夫妻内部矛盾。

不得不承认,P女士与M先生之间的矛盾更为明显。

个人感觉M先生这个人还是颇为中肯的,但是这一点当着外人表现出来可是不对的。

因为老婆永远是对的。

这也许就是P女士之后之所以歇斯底里的根源。

M先生是一个个人主义者,重视享受,但是家庭生活这一点把他压得有点儿够呛,所以在这个特殊环境下,他稍微的进行了反击,而这个反击让P女士一时半会儿缓不过劲儿来。

A先生与N女士的矛盾,在于A先生那无休无止的business,同时还有一点,就是A先生对于事业之外的事情,可谓是完全不上心,也颇有一点个人主义。

这一点,让N女士十分不满以至于后来她成功的把老公的手机丢尽了水里。

第四种冲突,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冲突。

生活中,人总在莫名其妙的寻求着某种归属感,或许这就是人的社会性。

片中,两个互相调侃的男人终于借助着酒精与烟草结成了同盟,而两个共同抱怨老公的女人,则结成了女性同盟,这或许就是某种归属感。

男人结成了“I don't give a damn,老子就是要潇洒”联盟,女人结成了“男人都是混蛋”联盟。

第五种冲突,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冲突。

其实这类冲突我起得名字有点儿大。

说到具体上其实就是P女士对抗三个火枪手。

在影片的发展过程中,话题一直在跑偏,一直跑偏,每次当有人试图回到本来的话题时,P女士便形成了自己的同盟。

说完冲突之后就要继续详细的分析人物了。

首先说最有戏的P女士,职业作家,有着崇高的理想,关心人类,是文明人,有高雅追求,对艺术有品位,不倾向于认为人生是无聊的。

总体来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从她处理事情的方式也可以看出来,理想主义者通常不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们会顺从着自己内心实现就预订好的理想状况来进行处理,但世界上的人并不都是理想主义者,结果往往会乱七八糟。

但是说到理想主义者,小生窃以为,P女士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

影片中提到,她写了一本有关非洲的书。

作为她自己的本意,她是要通过这本书对非洲的这个地方进行深刻的剖析,从而引出一些有关于人性啊、哲理啊、文明啊什么的blabla的一些东西。

但是,从影片的一个细节来看,她其实是一个极其清高的人,原话大意是说:我们现在不是处在非洲,而是在纽约,所以我们应该用文明人的方式文明的解决问题,而不是使用野蛮的方式。

非洲,言下之意,就是她眼中的野蛮之地。

所以,窃以为,她的研究,根本不值一看,因为她是从高处看下去的,只能看个大概,如果没能融入一个文化环境,任何评论与评价方式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极其不负责任以及野蛮的。

这无形的伤害了很多人,所以这与P女士的自我标榜相当矛盾。

也就是说,她并没有成为那种自己想象中自己应该成为的那个样子。

颇为文明的一个人,但是由不得通融,做事风格非常强硬,而且不允许一切超出自己的原则。

下面来看P女士的老公M先生。

M先生给人一种满不在乎的印象。

一开始,他还在帮着妻子说话,而后,他开始释放了,影片中,他好几处都与妻子唱反调,这让妻子非常不满。

而且最后从他的一段话中,甚至可以看出,他与妻子的人生观事实上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也无怪于将就着了么多年,会在这一刻爆发出来。

这也许是中年男人的一个特点:不满。

孩子永远是第一位的,男人永远是最不重要的。

到了中年这个年纪,青春不再,甚至存在感也不在了。

而且需要在条条框框中生活,不能抽烟,不能喝酒,不能随便动孩子的玩具,孩子受欺负了要出头,老婆说的话要点头称是。

M先生或许就是这样一个中年男子,好男人,但是本身十分喜欢调侃。

片中有几处他调侃妻子的话,颇让人捧腹。

N女士,时尚女性,知书达理。

但是显然嫁给这个工作狂老公,她平时真是压抑坏了。

骨子里应该是渴望自由的一个人,平时一直在忍,所以压力达到一种程度,就开始又吐又发飙。

由此可见,酒精有时候是戏剧化效果的诱因。

N女士的生活与处事方式多少让人感觉有些忍辱负重以及做效果的感觉,这类人一旦爆发起来,那可是收不住的。

有片中也可以看出,她几乎打击了所有人,对M先生,直接骂他是谋杀犯,仅仅因为他放走了一只仓鼠,而在片尾处,我们可以看到仓鼠过得很好。

她骂了P女士。

她把自己丈夫的手机扔到了水里。

本片中,本人觉得最有趣的一个人,当属N女士,最富有戏剧性。

A先生,不知道是因为他在《无耻混蛋》中的表现还是其他什么的。

本片中总感觉他其实真有点儿混蛋。

孩子的事情不管,老婆的事情不管,甩手户主。

唯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事业,十分没有耐心。

崇尚暴力,喜欢享乐。

在影片中,A先生是表现最为淡定的一个,除了当他老婆吐在他裤子上的时候他稍微的抓狂了一些之外,在开始喝酒之后,他就开始乐在其中了。

游戏进行到这个份上,当然要继续玩儿下去了。

综合分析这四个人,可以看出,两个家庭里,主导不同。

家庭一明显是P女士居于主导地位。

而家庭二,明显是A先生居于主导地位。

讨论到这里,大致上可以得出影片的主旨在于讽刺关于文明的种种论调。

因为当人真正决定进行沟通时,通常都是带着情感的,而文明的建立往往是基于理智的。

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情感问题,儿子被打了,儿子打人了。

针对一个情感问题,期许文明理智地解决办法,或许本来就找不到什么让所有人都满意的方式。

这也许就是矛盾的根源所在。

于是话题开始被延伸开去,涉及到了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生活品味。

由一开始的说理,演变成了捍卫个人原则的混战,影片中凸显了四个人物,其实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的。

每个人都不再让步,每个人都咄咄逼人,症结所在就是,期望文明解决方式并不能说服别人,相反会让人感觉像是在抢占道德制高点,惹人反感。

针对这个问题,影片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将这个问题的思考抛给了我们这些观众。

影片可以说是颇具黑色幽默风格。

整部电影颇有笑点。

在这里说一下此片的戏剧性情节处理。

第一个元素,在电影中时不时出现,每当矛盾就要爆发时,这个元素就出现了,那就是:电话。

这个电话将仅仅处于这个屋子中的场景进行了延伸,给人的感觉是,这部电影不只是发生在这间屋子里,而在外面也有发生。

电话除却延伸的作用,还有一点是,压抑情感,为最后的矛盾爆炸进行情感酝酿。

每次电话出现时,至少有一个人物会退出争论漩涡,成为场景中的外人,这使得矛盾无法达到最为激化的程度。

但打电话本身,却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旁听电话的人变得愈发焦躁,愈发狂热,电话在这部电影中着实是妙得很。

第二个元素,戏剧性表现。

N女士的呕吐,A先生在洗手间光着屁股烘干衣服,P女士将N女士的包扔向空中,A先生与M先生讨论雪茄与威士忌。

这些戏剧性的突发事件,让电影充满了活力,而且颇让人拍手叫好,因为在现实中,通常不会在短时间内如此集中的出现如此戏剧化的场景的。

第三个元素,台词。

不得不说此片的剧本写的着实强大,语言带上人物情感的宣泄,让人感觉到看这部电影非常爽。

小生平时的一个恶趣味就是看别人歇斯底里的进行说理性的辩论,不得不说,此片极大地满足了我的恶趣味。

洋洋洒洒的写了这么多,废话连篇累牍。

片名取名为杀戮。

也许意指在于我们都是文明人,但骨子里都有一个杀戮之神。

这个神明会让我们具备随时歇斯底里的能力。

或许,在这个杀戮之神的本质之上,浮动的只是文明的假面具罢了。

最后总结,此片虽然取名杀戮,但也许,此片可以当做具有批判现实意义的喜剧片来看,取名为酒神的狂欢,请不要忘记片中的那一瓶威士忌,它是相当的重要。

 5 ) 70多分钟,波兰斯基也知道长了,烦。故弄玄虚。

无非展现了丑态百出的一面,一面装的像个文明人,一面在捍卫自己的领地。

一面看人笑话,一面向对方施压。。

电影其实挺无聊,要说的事也挺无聊。

演技挺好。

有时候不理解拍这样片子的意义。

说到底无非导演展示一下把一个枯燥,屁大的故事讲得挺好的能力。

演员演技还挺好的。

就电影本身,意义不大,看着也没多大意思,相信没人会看此片多遍吧。

大部分人看一遍也就够了。

豆瓣评论太高,太大,太上。

我呸!

 6 ) 小评两句

剧本写真好,全部对白,一路张力到底。

两家四人,外表文明克制,内里波涛汹涌。

Alan是个hardass,言语吃不得一点亏,骨子里狂妄自大优越感十足。

对家女主人Penelope,外表知性感性,其实也是个hardass,有道德优越感,总试图站在道德高度bully对方。

hardass下的产物是配偶都胆小中庸虚伪,他们在万般凌辱下终于爆发,扔手机的扔手机,喝醉的喝醉。

然而一切架不住仍然关系好好的两个娃和完好无损的一只老鼠,可笑!

可叹!

这片总算好好利用了三个小金人得主,演最好按顺序我觉得是Waltz, Foster, Reilly, Winslate小弱。

 7 ) 不要文明可以,不要脸可不行

也许是因为前段时间刚看完《无耻混蛋》,沃尔兹纳粹军官的印象依然在我脑中挥之不去,从“armed”第一句台词开始,他欲擒故纵的痞气一直都在。

不过这一次无耻混蛋不再是一群血腥的屠戮者。

一份沙拉、一束郁金香、一杯威士忌,于是“砰”的一声,客厅里杀机四伏。

朱迪大妈一开始的微笑温暖得我都不敢相信这部片子叫《杀戮》。

“呵呵您不喜欢这个词吗?

呵呵好吧我改掉呵呵。

”作为本片情绪反差最大的人物,她表面的温情在于她身上“文化”与“人权”的标签。

因为从事的工作,她是四个人当中与文化距离最近的,于是我们想象当中“文化人”的气息在她身上得以体现,自己的儿子被打依旧请对方家长来做客,委婉表达着“至少我们没有吵架还愿意坐下来解决问题”,甚至在影片一开始,和颜悦色的朱迪配上老好人脸约翰C,都让人有点模糊谁才是受害者。

这个角色给朱迪也是合适的,朱迪在爆发前的温和与平静诠释得非常流畅,在一些细枝末节中,比如她最先提出“让受害者来回跑不好吧”以及“注意!

你家儿子是故意的”这样尖锐的原则,比如她在沃尔兹接电话时无奈到厌烦的眼神。

在人物情绪的起伏上,朱迪是渐进的,也是成功的。

就好像知识分子都是假愤青一样,朱迪在凯特将呕吐物弄在画集上后开始第一轮爆发,从客厅走到厨房她嘴里絮叨着“stupid bitch”,和丈夫一起取笑“doodle”时她已经露出了嘲讽的嘴脸,虽然她事后竭力遮掩,可纸终究包不住火。

家庭因素也是朱迪无法释怀的导火索,她一颗红心为人民,丈夫却只知道马桶的型号,她认为自己的事业是伟大的,可她口中圣洁的人权只能用来给凯特擦屁股。

好吧这个时候该爆发了,一开始拍着丈夫胸口夸他爱和孩子们在一起的贤妻良母不见了,因为她心中最神圣、也是最脆弱的地方终于被陌生人恶狠狠踩了几脚还吐了一口浓痰,更可悲的是,她的丈夫,也和她站在相反的方向。

朱迪终于崩溃了,她疯狂的喝威士忌,可怜自己的丈夫如此平庸不似奥巴马,她终于恶狠狠地骂出“你们的儿子就他妈是个小人”,她终于把凯特的名牌包高高甩了出去,砸碎仇人所有虚伪与妄言。

是的,虚伪,如果说爆发的朱迪还有一些真实,凯特的虚伪则是彻头彻尾,她真的知道郁金香在哪里卖么?

她真的觉得苹果和梨子的馅饼好吃么?

她真的希望儿子来道歉么?

她真的爱她的丈夫么?

吐过之后的凯特突然变得清醒——既然脸都丢到了姥姥家干脆把话挑明了,我问你们,要不是你说我们的儿子是小人,他也不会这样。

这里的转变让我和约翰C一样差异——“你吐过之后倒是很有活力嘛”朱迪一家人被这个观点弄得措手不及,你打了我家孩子吃了我家馅饼吐了我家一地现在跟我说所有的错要和我“share”。

share你妹吧!

之后的凯特,酒精褪下了她的伪装,她看着朱迪对约翰C的数落,不由得想到自己,想到自己吐过之后沃尔兹只担心西服和皮鞋,想到孩子的教育一直都是她一个人在操心,想到那个一直响不停的黑莓手机让自己尴尬了无数次,她感到深深的无奈,还有悲哀,这些终于转化为无处发泄的怒火,她拿着朱迪家的酒杯指着朱迪说“我要用你口中的人权来擦屁股”“你家的儿子就他妈是个小人,我儿子打得好”实话说,这些倒真的是气话,因为凯特就没说几句真心话,一直都没有。

反观沃尔兹,他倒是全局最真实的人,因为他真的是个混蛋,从头至尾。

尽管说再多excuse me也无济于事,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我是从他打着电话吃馅饼嘴里发出一阵阵难听的笑声时认定他是个混蛋的。

四个人除了约翰C稍弱一点——他的懦弱可以更加明显,都奉献出了精湛的表演,戏剧张力十足。

片尾上字幕时我们发现孩子和仓鼠都很好,我想那混乱的几个小时过后,四个人都会后悔当时的所作所为,因为他们的野蛮只在骨子里,文明在脸颊上,不要文明可以,不要脸可不行。

 8 ) 一位印度五毛党的心声

不懂豆娘河蟹我文章的心意,女孩的心事你别猜别猜。

哥只好梅开二度,老文重发。

我是一位印度铁杆五毛党,略懂中文,前不久看了这部电影,看到全场观众叫好,心中十分愤懑,因为这部电影根本没什么大不了,要是这是一部印度电影恐怕要精彩得多。

思绪难平辗转反侧,因此特来此地抒发感慨。

首先,要是这是部印度电影,我们可不会让波兰斯基这种导演来捉刀。

你想想,一个娈童犯在监狱里随便剪两刀出来的作品质量怎么过得了关?

要是在我泱泱印度大国,我们会用当今最牛逼的国际巨导拉库马·谋来拍这部电影。

拉库马·谋绝对是一位事必躬亲一丝不苟的导演,他正在拍摄的《孟买十三插》就是最好的佐证,该片已代表大印度国申奥!

其次,要是电影在印度拍,开场那个男孩打架的场景,怎么可能选个随便的小街心公园?

我们一定会展现我印度国风貌,体现宝莱坞精神,首选地将在泰姬十三陵进行航拍,男孩子们将身着华服,手执利剑在高空威亚上盘旋打斗,超越印度国获奖影片《卧牛藏龙》。

而片中的实景,则必须在印度附属宝岛斯里兰卡阿里阿里山上的豪宅里完成。

并考虑到印度国某些变态观众的需求,电影将制作成3D,把电影中那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呕吐的场景,真实可信地喷在观众的3D眼镜上。

在角色选择上,印度乃泱泱大国,人才济济。

首先要换掉的就是温丝莱特。

这个女人拿了奥斯卡之后就几近癫狂,在新剧获得艾美奖后居然公然手舞足蹈,实在与我文明古国女性的贤良淑德标准相悖。

必须换成我国民间艺术家水兵·小月月。

且不说水兵·小月月到底是否真有其人,但她绝对能胜任电影中那颇具爆发力的一呕。

温丝莱特呕得太温婉,小月月绝对能气吞山河嘴吐日月,一口喷出个未来。

之后的淹手机和大哭大闹摔郁金香的戏份更是对小月月生平的红果果的抄袭!

这种一哭二闹三上吊的人间喜剧怎么可以交由他人之手演绎?

小月月一人足矣!

接着要换掉的必须是福斯特。

这个美国死拉拉的神经质实在让电影大打折扣。

不就是演个作家么?

印度国宝级作家阿米尔·四娘可以轻松拿下。

阿米尔·四娘在我印度国受人广为爱戴,其作品《左手纸巾右手飞机》和《梦里精落知多少》脍炙人口,已被翻译成非洲30多门语言。

阿米尔·四娘不仅完胜福斯特的拉拉气质更是粉黛娇颜美不胜收,号称印度PS美女的她一定会在片中露尽三点以保证观众的视听享受。

而至于福斯特的老公约翰·C·赖利,这个死胖子连奥斯卡都没拿居然也敢出来混?

我们印度国闹太套神教的夜漏·晓明教主完胜之。

夜漏·晓明不仅是我国公认的帅哥,他那脱鞋1米65,穿鞋1米80的傲人身高更是和我们阿米尔·四娘根号2的娇俏身高构成了完美搭配!

而顶替温丝莱特老公的奥斯卡影帝克里斯托弗·沃尔兹的必须是印度神一般存在的默罕默德·李刚。

在印度,只要你喊你爹是默罕默德·李刚,众人便会待你像对待印度神牛一般纷纷让出一条血路。

这种霸气外露的角色,舍他其谁?

最后还要换掉片中的两个小男孩演员。

打人的那个孩子必须是印度国儿童对嘴型歌唱大赛冠军木木·妙可,另一个孩子我们打算请外援,以彰显我印度大国之富饶,这个被打的孩子必须是美国黑人演员威尔史密斯的儿子。

如此这样,我国孩子的纯真活泼好动打人的本质才能得以尽显。

敲定角色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剧情。

你看这部改编自舞台剧的电影剧情多么温吞,要是交由我们印度国来拍摄,剧情一定狗血丛生,让你观影时不断自插双目。

先不说我们会用一堆俊男靓女在电影中作背景不停地载歌载舞以彰显宝莱坞风范,更是要把故事设定先改成这样:霸气外露的木木·妙可在玩耍时一巴掌把小威尔史密斯打成老年痴呆,木木·妙可的父母默罕默德·李刚和水兵·小月月决定斩草除根于是找到小威尔史密斯住所,与其父母夜漏·晓明、阿米尔·四娘展开肉搏,水兵·小月月一口喷死了阿米尔·四娘,而夜漏·晓明悲从中来,准备引燃炸药包炸死仇人,结果没穿鞋身高不够只好手举炸药包和仇人同归于尽。

一场杀戮至此戛然而止。

原片的最大败笔不仅在于剧情失败,还有一点很重要:完全没有商业头脑和广告植入。

这是多么愚昧的一种行为啊。

我印度国绝不可能容忍,而是会适时植入一系列广告。

首先,桌上的从荷兰空运来的郁金香必须撤换成从河南(印度恒河以南之一行省)运来的油菜花它号称印度的薰衣草,浪漫气息瞬间弥漫。

然后月月一家吃的甜点,必须撤换为梵高园小面包,之后月月用之秒杀四娘的一口老血,必须是营养Shuhua奶,命中率太可怕了。

接着,李刚的手机响了,巨屏切换成:印度移动,想动就动。

然后几人一起喝的Scotch必须换成夫炎洁,众人一边喝一边说:夫炎洁虽好,可不要贪杯哦!

最后出现在片尾的小仓鼠,也应该换成我国餐桌珍惜动物果子狸,它妩媚地一俯首:你看得出来,我有SARS吗?

全片完。

对了,电影的名字也得换!

叫什么杀戮啊!

太没情调了,就改名叫做《杀人伟业》吧!

不过话虽说了这么多,电影能不能上映其实我也说不好,因为印度有个神秘的扫黄打非组织叫做“光/腚/肿/菊”,总是把电影里最精华的片段删节后据为己有,私自享受。

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如果电影上映,那必然会摘得今年印度的电影最高奖:“金牛百草奖”。

信不信?

---娱乐分割线实在地说,电影的五星倒不是那么踏实,但由于它过于强大的剧本以及表演,实在是精彩得很。

看电影的时候观众笑场N次,剧本的幽默之处可见一斑。

不管是Doodle doodle doo还是那只最后活得好好的小仓鼠,不管是那恼人的电话还是糕点和可口可乐,处处有笑点。

禁闭空间的表演仿佛舞台剧,四人演技皆可圈可点,演技飚飞时让我想起【虐童疑云】,电影的几个笑场高潮都来自温丝莱特,那惊天一呕可谓一个笑点高潮;而沃尔兹的神气活现玩世不恭更是技高一筹,举手投足之间气场毕露;福斯特的表演歇斯底里,青筋毕露又哭又闹真是毫不客气,稍弱一点的是赖利,但是他那小仓鼠的桥段实在又让人忍俊不禁,还有We Are All Short-tempered Bitches! 大家都是暴脾气的小婊子!

太赞了!

四个演技派被波兰斯基招在一起,瞬间电光火石,碰撞出强烈的戏剧冲突效果。

波兰斯基的选角实在精妙之至。

虽然电影可能因为剧本实在太强大而最终很难在电影节上斩获奖项,但这部电影绝对能让观众充分享受骨灰级演技派演员的精湛表演和巧妙绝伦的台词,故强烈推荐!

 9 ) 《杀戮》

人与人之间最鲜明的区别就是思想上的差异,我们永远不能掌控或改变别人的想法,所以才会有停不了的战争。

精彩绝伦的七十分钟短剧,四位影帝级主角代表了当下最典型的四种人,波兰斯基的剧本和台词把控功力超群,精辟到让人一秒钟也不愿放过。

中产阶级们的面子功夫看上去显得那么虚假,一开始情绪还能靠理性控制,几杯酒下肚,文明不复存在,人性野蛮的一面毕现。

但那些以文明自导的人啊,以为一味的造就和忍让就是所谓的尊重,并以此来包装自己那并不真是的假想,于是,内心真实的爆发下,看似文明的且坚实的面具就此崩裂,現出最真实的原形……殊不知,若真的懂得尊重,造就和忍让便是最自然而然的一笑而过!

 10 ) 最少演员最小场景剧情爆棚

序幕远景镜头下的公园草坪,一群小孩子似乎在争执什么,某个小男孩拿起棍子打了另外一个孩子,那个被打的小男孩痛苦地捂住脸。

一直都是远景镜头,只够观众了解发生的事情,但却无法看清楚他们的表情听不到交谈,只是给后续剧情交代好背景。

友好协商镜头再次出现就是被打孩子母亲,在书桌前撰写协议,双方都非常友好气氛和谐,只是打人男孩父亲对某个措辞提出些疑议。

双方彬彬有礼绅士淑女,对于能够达成这样文明和谐的结局感到满意。

打人孩子父亲似乎很忙碌,一直在电话处理官司,后面这会成为一个冲突点。

原本事情可以这样结束,在走廊告别的时候,直到被打孩子母亲坚持对方父母应该带孩子过来,而且那个男孩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暴力带给别人的伤害。

至此双方开始发生了争执,被打孩子的父亲缓和气氛,邀请他们回到房间吃妻子做的馅饼。

撕掉面具气氛似乎又变得融洽起来,他们开始进一步交谈各自的家庭和职业。

期间打人者父亲作为律师的电话变得频繁,内容似乎是某种药物有副作用,对方咨询他该如何处理。

频繁的电话不断打断沟通,情绪变得比较烦躁,双方的矛盾在于打人孩子是否真正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打人父母则抛下客套的面具,暗示被打男孩也有责任,似乎是他先嘲讽那个男孩是告密者。

被打孩子母亲则变得愤怒,对于他们这种

《杀戮》短评

话剧改编的室内撕逼大戏,波兰斯基的密闭空间调度功力配上四位老戏骨卖力飙戏,精彩绝伦。戳破文明的虚伪假面,展露出根植于人性的杀戮与冲突内质。这个讽刺喜剧让人笑得前仰后合,骨子里却深具悲剧意味。朱迪的歇斯底里,瓦尔兹边打电话边塞馅饼,肥温的呕吐和丢手机,仓鼠与孩子作结。(8.8/10)

1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看了一半,快要看睡着,把孩子大门牙打掉,双方父母来家里理论,女2还吐的满屋子都是

13分钟前
  • lostmore
  • 较差

其实高小和初中真的是一个危险的时段,不比成人的全面危机,但也不如成人的被动承受,那些危途,像刺一样直直扎人。

16分钟前
  • 忏聒
  • 还行

这个真的是喜剧?

19分钟前
  • 普渡众神花
  • 较差

不明白要表达的是什么,很混乱。

23分钟前
  • raul
  • 较差

沿着大师的道路,用大师的方法,最终走向大师的面貌。没撑住,没生命力,女演员们没hold住飚戏欲。同室相煎,半生不熟。

28分钟前
  • l
  • 较差

我发誓我下辈子也难写出酱紫的剧本,成精了的福斯特和温丝莱特对飚,我神波兰斯基随便在监狱里剪一剪,一群成了精的人在一个房间里随便舞弄一下,也足可以惊世了。然而好吧我承认,密集的对话中,有四成的对白是猜的……囧

33分钟前
  • 猪头小队长
  • 推荐

我是来吐槽的,这片子在豆瓣竟然8.4分,实在不是我的菜,拉黑。

34分钟前
  • 边界
  • 较差

飙演技的独幕剧,福斯特最后的狰狞的表情真是过目不忘。当然选取的事件本身并不算新,甚至显得有点陈腐。具体的情节设置也多少牵强,尤其是几次进出和情绪爆点的设计,显得匠气,最后孩子们之间的单纯对成人的“文明”形成反讽也是预料当中的事,整个剧情倒是完整度很高。

37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吵架带来的共鸣果然是全球一致的,想到小时候每次家里吵得厉害一边压抑一边又常常被那么一两句话戳到笑点拼命憋着的感觉。两个女人喝醉了以后我的嘴唇龇一下笑裂了。故事本身的讽刺和演员表演都很到家,不过导演,你是罗曼波兰斯基啊,为什么一瞬间就有种口味降至冯小刚级别的感觉,三星半。

41分钟前
  • CharlesChou
  • 还行

Jodie怎么老成那样了。对波兰斯基没感觉,再看他的片子估计会闷坏。

45分钟前
  • 黄小爬
  • 较差

狱中波兰斯基之中产阶级的审慎魅力与话痨三一律。对绝版柯克西卡画集的惊天一呕。布鲁克林公园放生的仓鼠生活滋润。@灵欲春宵

47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绝对不适合在长途飞机上看

51分钟前
  • 诶?面包?
  • 较差

前三十分钟还能感到室内戏安排的奇思,到了五十分钟之后只能感觉到做作与无聊,演员的演技像是被挤出来的,强调为冲突安排的铺垫也显得十分刻意。

54分钟前
  • 幻影刺客
  • 较差

就是一话剧啊,必须实力派来演啊,4个人吵了一部电影,纯粹是来看俩影后

59分钟前
  • 专业非认真刷片
  • 较差

这是话剧

1小时前
  • 蓝雨笛
  • 还行

不算特别出色的片子,却是特别有个性的片子!

1小时前
  • triomphe
  • 推荐

虛假做作。衝突爭吵。最贊的朱拉拉和最弱的肥溫。

1小时前
  • 齊楊森
  • 推荐

没看明白是真的,表演的太夸张了,那个威士忌哪里有卖?

1小时前
  • ng
  • 还行

泡过水的手机完好无损,被遗弃的仓鼠活着滋润,打了架的孩子嬉闹如初~原来,我们越上心的小事,越不把我们当回事。生活中的鸡毛蒜皮,概莫如此。

1小时前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