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共情能力比较强,奶奶去世那段合上了心理节奏,而且我切实摸到了成绩进步了奶奶却不在了的那段难过。
到广东入学失败的情节也很准,所谓被遗弃和损害的。
虽然看得我很压抑,但这也是许许多多家庭生活的缩影。
我也是一个农村留守的孩子,我能体会到那种无助和孤独,上面有老人,下面有妹妹,很多年轻的老师不愿意到我们村里的小学教书,有的教了没有几年就调走了,很多情节我都能看到我以前生活的影子。
感触很多。
人物关系简单,台词简单,内容却很丰富。
矮婆年少而早当家,面对不合理的待遇抱怨但不反抗,默默承受。
影片中教师的角色给我的感触是最多的,我以为的乡村教师,是选择了乡村,就会全身心奉献于乡村的老师(可能是被感动中国系列人物故事中的乡村教师的形象刻板化了)。
但是矮婆他们的老师却不同,影片中的女教师还沿用着上个世纪的应试教育,只看成绩,只重课本,没有做到真正的关心学生,尽管矮婆的思想足够正面,但也经不起这样的教师的怀疑与批评。
我国的乡村教育仍是一大难关,合格乡村教师的需要也是一大难关。
从乡村走出来的学生不想回到乡村,在城里长大的学生不愿去到乡村。
甚至影片中选择肄业去打工的孩子也让我惊心,我以为的他们,是积极努力学习,想要去到的是更好的大学,而不是熟人更多的工地。
这样的世界观是怎样养成的我也不得而知,是家庭吗?
还是学校呢?
我想,都有,首先是家庭,其次是学校。
父母走过心酸的路程,教导孩子还是读书最重要,没有亲身经历过,孩子又怎么能确信读书最重要呢。
当城市里的学生穿着整齐洁净的校服,在智能化的课堂听着优秀教师的教学,落后的乡村里,那个只有几个年级的学校至少也传出来几声倔强的朗读声。
1 其实我们都一样 姐妹考试偏心 人性2 帮忙收稻谷的温情3 乡村留不住老师4 染发5 打工和读书 陷入无尽轮回 很可怜要借假修真寻找自由和幸福读书读不出 其实有爱但却没智慧 破解之道在哪求读书好也是陷入社会的教条6 矿山 癌症 医院花钱没用 自杀文化7 奶奶如果去世 幼小的孩子和死亡之间最后的毯子就被撤走了8 没有知识没有文字难道就没有办法获得智慧?
没有文字以前难道没有智慧吗?
女孩循环的一生9 物质的苦不算最苦,精神的苦10 女孩进厂 进入新一轮轮回 但是可能性变大了11 踏入学校进入轮回又如何,在乡村怎么找到出路,在城镇怎么找到出路?
12 多好的两个姑娘拍得很好,很平静清晰沉稳叙述了,我挺敬佩导演的,生长于这个环境,还能很如实的记录观察 反映出来一个故事四个春天女孩什么命运是好的我觉得你就很好,而且你说你可能更轮回温情answer希望适当妥协 可以做勇士 但不能做烈士这三个点不能过审红包太薄自杀文化打螺丝影视审查?
看似很平淡很粗糙的剧情,但是又处处能激起浓烈的情绪~看完《矮婆》,又补了导演的《路》和《村小的孩子》,越是这种现实主义的片子,看完越是有种深深的无奈感和无力感。
想必跟拍了这群孩子多年的主创团队情绪更加复杂~我小时候也在村里跟爷爷奶奶生活过几年,虽然条件不似片子里这么艰苦,但有些细节也能引起共鸣(只有老人和小孩的村子、学校老旧的桌子和没有塑胶跑道的篮球场、狭窄的公路和一过车就会扬起的尘土、农忙时一声招呼就来帮忙的邻里……)这是不是全国农村生活的统一写照……对于那些早早辍学离开家乡出去打工的小孩,他们算不算是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打工”喃~他们有没有为过早的需要适应这个社会的规则而后悔~他们是进了工厂,还是拾起了学业,还是抓住了风口~希望他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看完导演留守儿童三部曲之后我最感慨的是:农名工父母哭着对孩子说好好好读书,不然就像爸爸妈妈一样只能打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除了睡觉就没有休息的时间~可是当代年轻人,读书10余载,考了大学,甚至读了硕博,有多少人不是打工仔,又有多少人在两点一线得996 007……在车间流水钱上打工和在办公室电脑桌前打工,从体力到脑力,似乎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这一代的我们未来教育小孩该怎么说?
(要好好读书,不然就像爸爸妈妈一样只能打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除了睡觉就没有休息时间……)是读书吗?
好像又不止是读书……不是读书没用,读书当然有用!
只是用感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
下一代会是什么样的喃?
团块事件弱因果的结构,除去了过多戏剧性戏剧性部分的生活日常,情感克制,没有过多的滥情。
打矮婆的拐杖,隐没无声的孩子,最后结尾的笑Cdn说像疯了(当然导演说保留一点希望,大家觉得为了通过审查)。
/开始前蒋能杰导演骂了一会儿审查制度,然后说在深圳几次的放映都被毙掉了,“深圳,还改革开放先驱城市,这么保守!
” (hh)映后就能感受到他的真诚,出身、学的专业都和电影不太相关,总的来说是非常质朴、朴素的人,也是非常勇敢的人。
两百万成本,剪辑廖庆松声音林强,他说请专业团队来做,交给他们,有一些导演上的技巧感觉还是略欠缺,但似乎这也正是他好的部分,原生的、天然的部分。
(相比之下同为农村题材的李睿珺显得十分圆滑了) / 调度非职业演员/小孩:1.保护情绪(每天整个团队的情绪状态) 2.不给他们提前看剧本,否则他们就背台词了 3.熟悉程度 本色出演
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的力作,少有呈现中国乡村现状的佳作!
《矮婆》讲诉了留守儿童云洁(外号矮婆),在山村里与奶奶以及两个同父异母的妹妹相依为命的故事。
在这个没有青年人的村子里,12岁的云洁每天除了要努力学习外,还负担着许多繁重的家务。
云洁同时也目睹了很多即将升学的好友们相继离家出走,南下打工的情景。
不幸的是,没过多久,相依为命的奶奶突然离世,云洁不得不也带着两个妹妹,背井离乡地去寻找自己在广州打工的父母。
而长年漂泊在外的父母也一直面临着她所不能想象的生存压力和许多更为严峻的现实问题。
“矮婆”去到广州后面临着“留不下”又“回不去”的尴尬境遇更是引发了观众对这一残酷的社会问题的深思。
影片整体非常客观写实,通过主人公“矮婆”的视角给观众揭开了村落里发生的种种故事。
大量的固定式长镜头的使用,让人沉浸在某种思绪里;回归自然的色彩与构图,给人一种宁静真实的观感。
值得关注的是影片的表演全部由非职业演员完成,他们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村民。
主演蒋云洁饰演该剧的灵魂人物“矮婆”,电影中很多情节就是她所面临的生活状态,所以小云洁在拍摄时并没有过多刻意的表演,而是把自己的感受真实的展现出来。
导演也没有做刻意的干涉,在讲解了大致情节后给演员们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去发挥。
这种大胆的拍摄方式包容了多种不确定性和突发性,造就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得整部影片格外质朴、自然。
值得关注的是影片《矮婆》拥有非常优秀的幕后班底。
剪辑指导是廖庆松老师,从业30多年来几乎和台湾每一位重量级导演都有过合作,包括早期的杨德昌的《海滩的一天》、侯孝贤的《童年往事》到近年的《刺客聂隐娘》、万玛才旦的《塔洛》,剪辑的电影超过70部,多次获得台湾金马奖。
音乐指导林强也是多次台湾金马奖最佳原创音乐奖的获得者,近期代表作包括《刺客聂隐娘》、《翡翠之城》、《强尼·凯克》等。
该片的核心主创还包括一群对电影有着执着梦想和激情的80后90后。
《矮婆》导演蒋能杰多年来一直坚持用影像记录着农村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
其纪录片风格非常质朴真实,屡获殊荣。
2014年,拍摄长达6年的纪录片《村小的孩子》震撼亮相,荣获了第三届凤凰纪录片大奖最佳纪录长片奖,德国法兰克福影展一等奖等殊荣。
又经过3年的打磨,这部公益题材的剧情片《矮婆》终于走上了大银幕。
不论是纪录片还是大电影,蒋导说他的创作初衷从未改变,“留守是整个社会变革道路中蹒跚前进的脚步,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来共同关注乡村教育和留守儿童的生活”。
现目前,中国有一-群人为了自己谋生舍弃孩子离开家乡打拼。
是啊,十三亿人,谁不想过幸福的日子,可是你们想过孩子吗?想过他们的感受吗?难道就希望孩子背上“留守儿童”的现实吗?
让一个正在牙牙学语的稚嫩的孩子担负着离开父母的悲痛,这不正是在他们心灵上的伤疤吗?让一个需要得到呵护的掌上明珠孤独,这不正 是考验- -个神都回答不了的问题吗?怎么忍心让他们接受这样一个挑战吗?
每个留守儿童起初都是一株嫩绿的幼苗,但看到其他孩子都能够比自己多得到几分爱,都能够每天有人照顾,都能够得到温暖,他们会感到内心的孤独,寂寞,毕竟他们是没有错的。
他们只是想要得到更多的鼓励,爱。
而大人们心里的所谓的对孩子的爱,只是金钱,只是满足一-切孩子们的物质追求已经很成功了,但但他们不需要家财万贯,不需要穿名牌,只是希望一个温暖的拥抱,而人们总是会忽虑了孩子们的感受,忽视了孩子们的心。
未来走在教育事业的我们,更加需要关注到留守儿童这个部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内心世界,如果他们的内心是一片净土,那我们就是走进他们的人。
看完矮婆以后感触很深,原来我们接受了这么好的教育是一件这么幸福的事,接受教育可以改变很多东西,有自身的,还有外界的,错过了教育可能就错过了一生所有的东西!
可能城市和乡村的教育相差很多,但我们现在国家的政策已经向农村地区倾斜,城乡差距再慢慢变小。
希望未来不是因为一个孩子要在接受教育的年纪选择了撑起一个家。
酝酿这篇文章半个月了,迟迟没动手,我习惯了用影像表达,文字比较弱。
惭愧学生时代还做过“文学梦”,还写文章写小说投稿,遭遇退稿多了,打击多了,梦想就变了。
小时候喜欢看露天电影,特别是香港武侠电影启蒙了我,上大学我疯狂痴迷电影,文学和电影有很多共同点,只是表达的介质不一样而已。
这篇文章不只关于电影《矮婆》,关于我个人,关于社会,关于行业等。
或许有点杂乱,想说的话有点多,文章有点长,我尽量梳理表达清楚。
电影《矮婆》定档海报 感谢我大学时光,明确了我想做的事,所以我的人生很难被安排,这是很幸运的事。
虽从业早期有迷茫,困惑,质疑自己,但一直有一个方向和目标,所以毕业十几年来,一直过得比较充实。
上大学我不敢跟同学说我想当导演,想拍片子,怕他们笑话我,我高中大学都是学理工科的。
我大学期间,整天就不务正业,泡图书馆,疯狂看电影,不喜欢的科目还常翘课,考试常挂科,所以我不是传统意义的好学生,也不是啥学习榜样,欣慰的是,我并没有荒度时光。
刚毕业几年,老辞职回村拍纪录片,刚开始父母不支持,当然,没把我赶出家门,已经是很大的支持了。
后来父母家人慢慢也理解了,更多是出于无奈,管不了我。
可能电影看多了,就想拍,拍剧情片门槛较高,拍纪录片门槛不高,特别是当今数码高清时代,设备不是大问题,关键得有想法,有创作的欲望。
拍啥,拍最熟悉,最了解,最能触动我,最想表达的,那就是家乡的人和事。
2005年,我高三暑假,跟堂哥学摄影,我用胶片拍的一张照片(下图),这就是我出生成长的地方,照片里第一座房子就是我家,这个地方叫“棉花沙”,以前是种棉花的地方,“沙”在老家是土地的意思,我祖先在这里盖房子,后来生下我。
我早期的作品,就拍老家的人和事,电影《矮婆》大多取景也是在老家,当时四五十号人的剧组,也是吃住在我家。
为什么讲这个,《矮婆》有浓浓的故土情节,除了关注社会和当今,也算是致敬我的童年,很多情节改编我的童年往事。
改革开放后,极速变革的中国,城镇化很厉害,我老家村庄也不例外,变化很大,还好,还不至于面目全非,回去还能找到承载回忆的东西。
我一直在努力做有生命力的作品,希电影《矮婆》除了有点文献价值外,也希望更多人找到回忆的共鸣点。
电影《矮婆》主场景地 - 棉花沙《矮婆》是关注乡村,关注儿童,关注教育,也探讨关于农民工孩子上学问题。
这些话题,我之前纪录片就有关注和探讨。
我不安分,创作爱折腾,非得折腾一部剧情片,拍《矮婆》虽不易,但想要的感觉,想要的风格都有了,包括想上映,都已满足,心愿已了,也就没有后悔了。
这过程,需要感谢的人太多,后面再细说。
我出生于乡村,父母在家种地很难维持我姐弟三人上学,虽艰难,但我父母特别重视教育,以至于我上学压力再大,不敢乱来,不敢太叛逆,怕辜负他们。
当我去了大城市上学后,再回头看自己的家乡,可能就没那么习以为常了。
为什么乡村教育资源这么匮乏,为什么师资力量跟城里差距这么大,为什么代课老师那么点工资还常拖欠。
中国经济发展,掏空乡村,让这么多孩子留守,但为什么不能好好反哺乡村,特别是乡村教育。
其实农民工也无奈,包括我的父母,被时代洪流裹挟,没有太多选择,挣得了钱,陪不了孩子,陪得了孩子,也就挣不了钱。
城市只需要农民工的劳动力,并没真正解决孩子就近上学的问题,还有户籍限制,还受歧视和驱赶。
电影《矮婆》很核心一句话就是“呆不住的城市,回不去的家乡”,每个人的身体和灵魂,都希望有一个归宿。
我是2017年因为孩子教育问题,也离开返乡五年的乡村,常住广州,进城看到农民工就很亲切,电影《矮婆》也努力呈现关于农民工和农民工孩子上学问题。
电影《矮婆》截图 我早期的关注乡村教育和儿童题材的公益纪录片,去过不少高校放映,也是希望影响一些大学生,但最近几年很难进高校放映了,哪怕是公益题材作品。
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今,其实还是很需要人文,要不高科技拿来干坏事,并不造福服人类,就很麻烦。
电影《矮婆》去了几所城市的中学小学放映,包括还有家长带孩子来看,更多当教育片来看,让孩子了解乡村生活,了解中国,培养孩子人文素养,这很好。
有些老师和家长就借此教育孩子,意思你们多幸福,你们应该珍惜机会,多好好学习。
是的,大城市孩子相对幸福很多,拥有那么多硬件软件优质资源,有些奢华是乡村孩子无可想象的,但这都是他们应该得的吗?
当然很多觉得就是理所当然,更不会去感恩和回馈社会。
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乡村出生的孩子可不止输在起跑线上,后面遭遇会更多,比如国内的985、211高校,乡村出生的孩子比例越来越低,其实乡村孩子没法在当今环境下去PK和竞争。
我了解的很多乡村家庭,放弃教育,甚至觉得读书无用,现实是他们很难通过读书来阶层流动,改变命运。
当然,中层也很焦虑,教育到底问题出自哪里,可能我一拍片子的也解答不了,也就只能用影像作品方式去思考和呈现。
我还是坚信,教育是改善和解决社会矛盾最低成本的方式。
希望乡村的孩子能更公平地享受教育资源,生活在这片国土上的每个人,其实都是息息相关的,如果生活在一个很糟糕的社会和环境里,把自己和孩子保护得再好,做到独善其身也是很难。
这么多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关系你我。
希望国家能建立合理公正的制度,以此界定我们的权利和义务,公平地分配社会资源,并解决各种可能的纷争,从而确保所有人能好好生活在一起。
要不社会很难真正稳定,人与人之间很难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
电影《矮婆》主海报片子是关注和探讨刚才聊的问题,个人浅谈,但好像扯远了,回归到电影《矮婆》本身。
片子是2015年开拍的,2016年拍完,2017年拿到公映许可证,2018年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举行全球首映。
后电影《矮婆》还去了上海电影节,华沙电影节等十几个影展,很好的满足了我的虚荣心。
当然,不只于此,还希望关注社会现实题材的作品,能被更多人看见,才能更好的发声,要不这类片子也就失去了很多意义。
最近两年,曾一度想放弃上院线,视频网站发了得了,但最终还是在制片人程以鹏等朋友的努力下,得以上映。
关于电影《矮婆》的缘起,是一位国内拍了多部儿童题材电影的前辈启发,感谢他。
回溯到2014年,一位朋友引荐认识,前后也见了多次,前辈一开始就说我拍儿童题材纪录片拍得不错,鼓励我拍一部儿童题材剧情片,还说投资一百万,我也傻不拉几的相信了。
我激情满满的写剧本,注册公司,拉团队筹备。
他也很给力,2015年就给我申请拍摄许可证,我们也取了片名,叫《云在故乡等我》,编剧也是我的名字。
最后这位前辈看了剧本,说太文艺,太平淡,冲突太少。
当然,我剧本确实写得也很一般,也没写完,投资更多是市场商业行为,不投我也特别能理解。
后来他说出拍摄电影设备,再后来联系他,他就不搭理我了,我也就不好意思再打扰。
2016年 电影《矮婆》冬季开拍合影 当时剧组筹备得差不多了,找不到投资,就自己筹借钱拍,很多导演剧情片处女作不都是借钱,卖房之类,我也可以。
把计划去长沙买房的首付花了,夏季拍摄小几十万投进去,到冬季拍摄就已经借了五十多万,感谢亲友的信任和支持。
特别是拍摄后期,北京好友晓苏姐的公司也投了几十万,其实不太好找好友投资,因为很可能回不了本。
记得2016年出来样片,我把样片给我申请拍摄许可证的这位前辈看,说要不要投点后期费用,他看了片子,说了很多,就是没投钱的意愿。
后来我就直接说了,既然你没投钱,能不能把第一出品方让出来,因为申请拍摄许可证,他们是第一出品方,也就是版权方代表,后续所有发行销售,基本只认第一出品方。
那会经济特别困难,为表示诚意,带着样片,借了路费,和制片人从湖南跑北京去跟他谈,他说别急,我给你申请政府补贴,电影扶持基金之类,其实我已不太信任了。
和这位前辈沟通多轮,不愿出让,不得已放弃。
我们只能重新写个内容简介,更换个片名,片名就叫《矮婆》,重新申请报备,和申请公映许可证。
两年后发现,给我申请拍摄许可证的前辈,拿这片名拍了别的电影了,编剧当然不是我,内容也不相关了。
好友发现咨询我,还以为我的电影上映了。
关于更改出品方这事,早期伤我太深,不是我不释怀,还是很感谢这位前辈的忽悠,让我勇敢迈出这一步,片尾还特别鸣谢他。
电影圈我没怎么深入,都不觉得自己是圈内人,听说影视圈混子不少,比如三拍人员,刚开始拍胸脯,保证没问题,后来拍脑袋,这事不好办,最后拍屁股,走人了。
我一直觉得自己啥圈都不是,常自我介绍就是一位拍片子的屌丝,心里想,自称屌丝,是不是不用那么多虚伪客套。
电影《矮婆》拍摄花絮照 其实关于影视行业扶持和补贴,很多城市投入不少,但我了解真正做创作的电影人,拿到的并不多。
这里面猫腻和水分不少,回扣和公关费太多,我个人甚至觉得这是干扰影视行业市场的行为。
这些补贴说白了是纳税人的钱,希望落实到真正拍电影的人手上,少一些套钱,为补贴去创作的作品,补贴出来太多的烂片,也实在对不起纳税人。
有同行说,你这么说,会得罪很多人,哎!我是不吐不快,我这次上映,下次也不知道啥时候,可能也就十年八年拍一部剧情片吧,主要时间精力还是在做纪录片。
希望有创作能力和有才华的导演,还是得坚持创作,虽艰难,但不能把市场和话语权让给讨厌的那帮人,行业还是得靠作品说话。
电影《矮婆》截图 回到《矮婆》片名,乡村习俗是贱名好养好带,所以老家很多男的叫“矮子”,女的叫“矮婆”,类似于“狗剩”“狗蛋”之类。
片名受香港许鞍华导演,刘德华主演的电影《桃姐》影响和启发,看片名以为“桃姐”是一位年轻女郎,后来发现是保姆老太太。
“矮婆”也不是老太太,是一位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生活上还要照顾两个妹妹和一位残疾老奶奶的小女孩。
在乡村,父母外出务工不在身边,很多长子如父,长女如母,需要承担更多。
这部电影前期拍完五年多了,感觉像个预言,表演出去打工的,除了主人公小云洁,在社会力量资助下继续上学,其他小男孩都外出务工,早已步入社会了,包括表演的代课老师也真的去打工了,连片中表演去世的奶奶,两年后也去世了。
所以当时找他们来表演,状态是对的,本色出演,难怪很多人把这部作品当纪录片看了。
电影《矮婆》剧照 电影《矮婆》得以拍摄顺利完成,感谢我剧组的团队人员,特别是核心主创,当时没钱也来友情支持,不离不弃。
整个团队,中途没一个人拍屁股走人不干的,拍片过程中,还忍受我糟糕的脾气。
片子拍摄的每一个晚上,我都是半睡半醒的状态,说梦话,睡梦中梦到第二天拍摄进展不顺利,又出问题,没法解决。
我工作太爱较真,工作中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
我也是初次拍剧情片,没太多经验,工作上又看不惯不靠谱,关键时候掉链子的合作伙伴。
电影制作是环环相扣的,一个部门出问题,其他人都得等着,努力都白费。
还有就是赶时间,多一天拍摄,就得多几万块钱,想弹尽粮绝之前,完成所有前期拍摄。
记得2016年初,冬季拍摄在广州杀青聚餐,很开心,我也想借此机会和大家和解下,原谅我的坏脾气 。
那晚大家相互敬酒,表示谢意,部门老大发红包,轮到导演组发红包,其实我微信已没钱了,几块钱也不好意思发。
筹借来的钱,结完剧组尾款,已经没钱了,当然,要好的核心主创费用还是继续欠着。
我只能悄悄的跟制片主任宿文英说了下,替我发了个红包,署名为“导演红包”。
电影《矮婆》拍摄花絮照 拍电影《矮婆》现场发了不少脾气,骂了不少人,不是骂了我就开心了,其实我也很自责内疚,为什么不好好沟通。
拍完《矮婆》好久都不想碰这个片子,特别是刚拍完那两年,至今都五年了,还没勇气启动下一部剧情片的拍摄。
这几年都在做小成本的纪录片,这个更得心应手,可以来疗愈我。
我有时也感觉融入社会困难,不善于跟人沟通,习惯网络沟通,有些片子就网盘发。
我被父辈兄长批评几次,说我出来社会十几年了,能不能学会跟不喜欢的人打交道,哎,我也在努力修行。
有人问我为什么钟情儿童题材,可能是我智商有问题,比较适合拍儿童,和心智障碍题材。
成人世界太复杂,小孩相对简单单纯,没那么复杂,也就没那么多脾气。
我其实就一屌丝导演,装不了高大上,工作室和团队也做不大,现已是解散状态,很多还是临时合作,关键我不擅长运营和管理,发工资压力也大。
可能我对这个世界还抱有希望,还有愤怒,还有创作的欲望,借此多创作一些自己喜欢的作品。
如果我对这个世界失望了,绝望了,我可能也佛系了,不再创作。
也可能这是气话,因为我这人没啥本事,除了拍片,其他好多工作做不了,也没兴趣。
关于《矮婆》的后期也有点漫长,做了差不多两年,剪了三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我和执行导演孙亮剪的,可能是我第一部剧情片,想讲的东西太多,故事和叙事视角都乱。
第二个版本是北京电影学院张献民教授推荐的剪辑师,不是剪得不好,从商业和发行视角来看,更好。
只是把我想要的感觉和风格剪没了,我很较真,就好比我生一个孩子,发现不像我了,接受不了。
最后通过好友郭柯,就是纪录片《二十二》的导演,联系上了台湾的前辈廖庆松老师,廖老师从台湾飞到北京,给我片子修改了一个星期,定剪了。
关于电影音乐,我做习惯了独立纪录片,不喜欢用音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做音乐的预算了。
但廖老师说还是想加点音乐,最后引荐了台湾的前辈林强老师做音乐。
这两位前辈合作特别爽快,还很谦卑,虽拿了几届金马奖了,知道我们预算少,也没讨价还价,我们也不好意思给太少,因为这样太不尊重劳动成果。
两位前辈主要还是出于扶持新人,廖老师边剪辑边教我,为什么这么剪,注意视角,注意情绪,注意节奏,注意还原电影感觉,注意用写意的空镜头,这我都记得,受益匪浅。
最后廖老师不是一秒一秒的删改我的作品,是几帧几帧的修改,尽善尽美。
林强前辈也在邮件鼓励我,有种薪火相传的感动,给了我力量。
我个人特别喜欢侯孝贤导演的电影,特别是《童年往事》、《恋恋风尘》、《悲情城市》这三部。
电影《矮婆》有点致敬侯孝贤大师的味道,至于拍法和长镜头,早已是前辈玩剩下的。
我很意外,也很荣幸,我的剧情片处女作,能请到了侯孝贤导演团队御用的两位前辈加持。
最近两年,因为纪录片《矿民、马夫、尘肺病》的意外广泛传播,不少学生和新人发作品给我指导和提修改意见,我选择性也参与了一些。
只是很抱歉,实在太多,没能一 一满足,主要我也要忙创作,还有花一定时间去赚钱养家糊口,毕竟有两个娃。
等我创作减少,空闲时间更多的时候,可以更多的参与。
当然,拍片我还是新人,我还在探索和学习,特别是剧情片拍摄。
影像创作,只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一个工具。
我有时也在想,有生之年,会不会找到另外一种更适合我的方式,这也不一定。
关于片子参展,有一件事情印象深刻,2018年去西宁的FIRST影展,需要付费包场,做产业媒体场放映,包括我和制片人的交通食宿费用也没有,我跟电影《矮婆》摄影指导肖海平借了两万块钱解决。
在回程的火车上,回想往事,情绪低落,刚来广州两年,很不如意,禁不住泪如泉涌,吓坏了邻座的朋友。
当时我还微信跟家人交代后事,那会特别理解胡波导演,选择用一根绳子告别这个世界,选择离去。
那天火车终点站到北京南站,我的银杏伙伴冯璐开车到南站接我,特别体贴我,陪我喝酒吃饭,最后醉了,睡了一觉,第二天感觉好很多,特别感谢冯璐。
我是2017年进城来广州的,组建小团队接些偏商业活赚钱,负债五六十万,每年还一点点,去年2020年还清最后一点。
其实欠亲友的钱,他们很少催我还,很多还是分笔还的。
还钱的时候,多位朋友说不急,说我还年轻,有家庭,还要拍片,需要花钱的地方多,我特别感动。
2016年,我因为拍了系列关注社会的公益题材纪录片,入选“银杏伙伴”,有基金会连续三年补贴,家庭和生活有了最基本的保障,了却我最困难三年的后顾之忧,已经很幸运了。
说起幸运,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没经受太多的苦难和坎坷,不像我父辈。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能养家和活命,还能每年出一部作品,已经很感恩了。
我在关注社会的同时,社会也很关注我,每一个片子出来,背后有很多人支持。
包括想在老家为乡村孩子们搭建免费阅读平台,创办四家乡村图书屋,也有一帮好友让我梦想照进现实。
所以我每个片子片尾都有长长的鸣谢名单,也有好多不愿署名的,挺不好意思的是,支持者太多,有时还忘记署名,反正我接下来还有新片,到时加上,再鸣谢。
很多自媒体推我片子,喜欢哭穷卖惨,其实我没那么多惨和穷。
纪录片行业从业者,确实经济状况不乐观,我也是从事这个行业比较早,拍片子早,有一些作品,积攒了一些口碑和人脉,要不也很难坚持下来。
我家庭基本生活还是有能力保障的,吃住成本不高,虽拍片烧钱,但有造血功能,毕竟会拍视频,大不了多接点商业活,少拍点不挣钱的纪录片。
我镜头关注的好多群体,其实他们活得更艰难,相比较他们而言,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了。
至今没房没车,也就没房贷车贷的压力,网友造谣说我深圳有房,财务自由,不要相信我这一套,我不知深圳有房的消息来源于哪里。
不过,我投入拍片的资金,也够在一线城市付个首付了。
我还想这部电影回收成本,也够我买房首付了,没谁规定我不可以买房。
毕业12年了,我也想给家人孩子更多的保障,可能是我对生活物质追求不高,对吃住穿没哪么多追求,也感谢家人的理解支持。
特别在创作和经济的压力下,处于抑郁的状态,家人的理解和包容是最多的,家人是我坚持活下去最大的动力。
听说走出抑郁状态下的人,会更坚强,我但愿如此。
我的纪录片作品太过于真实,太关注社会和底层,也时常有质疑,说我不“爱国”,可能对于“爱国”理解不一样吧,有偏差。
片子出来就是给大家观看,给大家批评的,很多犀利的批评特别好,也影响了我的创作。
电影《矮婆》豆瓣现今评分有7.7分,在国产影片里算是高分了,我都觉得过誉了,超出我的预期。
对我和我作品的造谣和恶意攻击,甚至给我扣帽子,我就不能理解。
拍片12年,首次打官司,还是跟一位涉嫌造谣诽谤,乱给我扣帽子的网友打官司。
我特别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两字,也想践行一下。
有时我看网络的一些言论,很不能理解,得有多大的仇恨,才能说出这么肮脏的话来。
坚守“法治“很重要,纵容网络这帮喜欢造谣扣帽子的喷子,如果从线上蔓延到线下,那就很麻烦。
我常用纪录片方式呈现问题,提出问题,努力去发声,因为很多群体发声困难,但他们是需要得到关注的。
当然,现在沉默的人越来越多,很多朋友劝我少讲话,多拍片,想想也对,影像创作才是我擅长的方式。
面对社会有时愤怒,觉得太魔幻,愤怒让我持续创作,并不我不“爱国”,我和我孩子生活在这片国土上,我不希望子孙后辈生活在一个很糟糕的社会和环境里,想以微小的力量,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希望老了以后,少些遗憾。
要不,我拍那么多不挣钱的纪录片干嘛,努力多做商业视频,多赚钱,我自己过得好就可以了,关注啥社会。
我没那么多仇恨,更不会用作品宣言仇恨,我更多的是感恩,也希望我的作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增进和解,包括跟过去和解。
我觉得仇恨会让人失去理智,我讨厌“仇恨”教育,希望教育回归到“人”的教育,所以我作品努力在关注时代,关注个体,关注人,也在努力讲“人话 ”。
最后是关于《矮婆》院线上映,当今是一个流量和看脸的时代,现实生活不易,理解大家更想看娱乐、轻松、愉快的东西。
我也知道文艺片,纪录片排片不会多理想,我们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希望文化更多元,包括院线排片也更多元。
我和我的团队也基本是年轻的团队,也没多少院线经验,野路子推广,各省直辖市建群,努力给意愿观影观众更多的服务。
虽影响排片很难,努力去影响一点,发行预算也极有限,只能发动我个人朋友和志愿者助力宣传。
每次不管拍片还是宣发,不少朋友助力,欠下不少人情债,只能互帮互助。
如果排片很不理想,有些想看的观众没法在影院看到,只能说抱歉,你理解一下,等视频网站上线,或者等片源吧。
感谢感恩所有为本片助力的亲朋好友,也感谢即将去影院捧场的观众。
(本文没有独家和原创,欢迎转载转发! )蒋能杰导演院线电影《矮婆》定档9月7日,全国各省直辖市官方观影群发布!
蒋能杰导演公益电影《矮婆》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举行全球首映没有人是演员,这就是他们的人生|马纶鹏希望“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都成为历史名词 | 蒋能杰
看过导演的其他片子,因此对矮婆很有兴趣。
可当时的排片实在太少且都较为不便,因此很遗憾没有去电影院贡献一张电影票了。
原以为跟以往一样是一部纪录片,居然是看着看着才发现是一个剧情类的电影。
可说是电影,偏偏又带着很多的朴实,让人出神地觉得与纪录片相比也没差了。
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故事。
留守儿童的新闻,年年在说,甚至都有点疲倦了。
可每当逢年过节后,看到那些嚎哭着扒拉车门的孩子们,还是心生难过。
你说这些孩子啊,长大后能忘了这些痛吗?
或者更痛的是就像矮婆一样,听到爸爸和继母要出去打工了,面无表情,只是应了一声。
小女孩大概是本色出演了。
看到她就觉得很难受。
她没有什么小孩一样天真烂漫的笑容,她基本上都是面无表情,牢牢地包裹着自己的内心。
好好读书,好好照顾亲人,好好做家务。
仿佛包裹起来之后也不会再受伤害了。
要一次次多痛的伤痕,才会将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子变成这般模样。
很难去评价留守儿童的父母,毕竟很多人又要说了,“站着说话不腰疼”。
可我还是还是觉得,如果有条件的话,哪怕只是很小的甚至有些脏乱的出租屋,哪怕需要孩子花时间慢慢适应城市生活,哪怕自己要工作的更加辛苦一些……但凡有一丝可能的,还是不要让孩子离开父母吧。
有些苦可以吃,有些苦吃不得。
那么多影片里的孩子真的去打工了。
矮婆在某个层面上又是幸运的,继续了学业。
读书千般好,至少能看看另一个世界的样子。
老公单位里新来了一个姑娘,说是大山里出来的孩子。
她家所在的山里,漫山遍野大概现在也只有三四户人家了。
上学要走两个小时,下面还有两个弟弟。
但好在,她父母应该是一视同仁的,他们姐弟仨都上了大学,家里种地的收入应该也还是可以的,以至于父母不愿意放弃这些田地搬到镇上去住。
姑娘在城市里读完了大学,现在在一线做着前景不错的工作。
听我老公说,姑娘平时也是开朗认真,和其他姑娘都一样,没什么区别。
常常语气轻松地笑着说着家里的事情。
这姑娘真好。
矮婆,真好。
屋漏偏逢连夜雨,高楼广厦间只求一瓦遮头。青山绿水虽秀美,却供养不起日益增长的需求。日子还得照样过,奔波流离的境况也在继续。蒋能杰像在诉说自己的故事,观众也在荧幕上找到了正在进行的回忆。
比预想的温情理性的多——无奈但不绝望,批判但不指责。所有人物、环境的着墨都很有纪录某一个时代地域切片的意义。然而还是要先解决成年人的困境啊,不然ta们是没有能力支付多有的情感和陪伴给孩子们的。9月7日上映,希望有条件的朋友们能去院线支持,鼓励在表达的创作者们。
2021M81/8.0 有是枝裕和早期作品的感觉,纪录片式叙事,固定机位长镜头,儿童演员的自然表演,期待导演有更多反映现实的作品出来!
哭的稀里哗啦
举轻若轻,表演完全不及格(特别是重点桥段),导演加油吧。
相对贫困,文化贫困,代际流动率,阶层固化聪聪哥哥:“你读什么鬼书?以后又是个打工的相。”导演:乡村习俗是贱名好养好带,所以老家很多男的叫“矮子”,女的叫“矮婆”,类似于“狗剩”“狗蛋”之类。
有完成度,很平实,可能因为一些剧情来自于导演的经历,有一定的拼凑感,但希望多一些这样的片子出来
情节不够饱满,故事性不强,主题不突出。画面很真实但和DY自媒体制作的乡村生活差别也不是很大。2021.9.12 16:00专门去了广州珠影飞扬影城番禺天河城店参加广州专场及蒋能杰导演映后交流活动。现场有人向导演提问时感动涕零,说自己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很有共鸣。而我却没怎么看懂导演想讲什么?他是想讲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及政府需要通过什么政策解决?还是国家贫困攻坚还没到位,国内好友许许多多贫困大山里头的孩子,需要呼吁社会大众,尤其是一线城市的人做贡献吗?
最后开花了,矮婆笑了,我们都要有个光明的未来……
蒋能杰导演作品影像展②,《矿民、马夫、尘肺病》之后看这部感觉更加有剧情,后反应过来被镜头和题材以及惯性思维欺骗,忽略了两者本质上类型的区别,但事实上这种带有纪录色彩的剧情片好像个人感觉确实更易“下咽”。整个农村故事的愁苦与无望完全写在了矮婆的脸上,映后时嘉宾批评电影有抹去台词表达感情的作用,导演后面表示是有刻意设计,个人认为不错,愁苦无言,埋怨也只在心里,懂事又不懂事,穷人孩子早当家,小孩子的表情挺到位。
懂事的留守儿童
观影体验极差 。。还有一股无名怒火拷打我。。。我敢到很烦之。加油提升吧
抛去主题而言。所有的视听语言,节奏等正常电影需要有的元素,这部电影都做的很差,每个镜头都时长达到10秒以上,更像是纪录电影的感觉。导演还是去做自己擅长的纪录片比较好,剧情片根本玩不转,槽点太多。午后看的这部电影,100分钟都在犯困。一部烂片不可以用独立电影来当作幌子,在我映像中,独立电影不是这样的。
没有太大的情绪冲突,太冷峻了
起个好名字的重要性。这个短裤在主人公母亲哪里,老师那里。看起来很违和啊→_→内容故事约等于 10 年前的作文流水选景出戏,一边在玩玻璃球,一边看远方的三层崭新小洋楼这冲突营造的十分刻意哇求神拜佛找牛这可以有野河游泳挂掉可以有650的校车是真贵啊这片子有总比没有好 @2022-01-28 18:37:19
台詞設計太明顯了,聽一次出戲一次,劇作也平庸,想表達的意義甚至需要人物說出來。
蒋导的电影最能打动人的是真情实感,很多情节虽然有些尴尬生硬,但并不会让人觉得是矫揉造作,博人同情。这部电影更是如此,一方面在拍摄手法上,能看到侯孝贤等导演的影子,另一方面电影中的叙事刻意但我们相信却又其实,所以还不如就拍纪录片,当然蒋导是要搞一部可以在院线上映的电影,现在看来,虽然电影本身的魅力有所减少,但引发的社会效果甚好,负债中坚持实现自己的梦想,对此深表尊敬与羡慕。
矮婆其实是个留守小女孩,湖南乡下,很多女孩子被叫“婆”“姑”,据说是好养的意思。故事本身很平淡,就是讲一个矮婆和两个妹妹跟着腿脚不好的奶奶在家,父母在外打工,后来奶奶去世,父母想把矮婆和妹妹接到广东读书,未果,矮婆妈妈只好回家带矮婆,全篇完。所有的角色都是村里的村民,矮婆也在导演多年前的纪录片里出现过,所以演员好像都习惯了摄像机,演得特别好,甚片子里那些点到为止的乡村霸凌,看起来平淡的生离死别,都是透过矮婆的眼睛很自然地出现,平静克制里是时代的暗流奔涌,实在是比纪录片还纪录片,甚至有点《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影子。
不用专业演员,拍成纪录片好了。
#SIFF#三星半。不斷出走的青年,永遠守護的雲朵。悄然離去折射的未來,打破平靜卻無法抉擇的命運,沈默寡言的雲潔眼裡寫滿了迷茫不安與憂鬱,這讓我意識到,就算有再多的人去關注她們,落寞也不會改變,但結尾一夜長大的她和重生的花,又給人了幻想,這幻想好像又能擊敗那些不告而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