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雄狮》里面一对澳洲夫妇收养了一个印度男孩。
男孩以为收养原因是养父母没有生育能力,但后来养母告诉他“我们可以生育孩子,但世界上的人已经够多了,生个孩子并不会保证事情变更美好,但是收养一个出于困境的孩子意义非凡。
”
看到这个片段,我深深感动,理解了欧美人为什么喜欢收养第三世界国家的儿童。
电影《卢斯》的主人公就是一个从战火地区被收养到美国的黑人孩子。
由于原本的名字太难发音,白人父母给他重新取了“卢斯”这个名字。
卢斯在7岁之前都生活在一个充满了战争的贫穷非洲,精神上、身体上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折磨与苦难。
卢斯的出身令人同情,来到美国后,他一直接受心理治疗,希冀不要留下任何心理阴影与认知障碍。
《奇葩说》里有个辩题是“一个心里充满了苦的人,要用多少的甜才能够填满?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一概而论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比如intj和enfp心里都充满了苦,填满所需要的甜的份量肯定是不一样的。
由于卢斯的出身经历,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对他抱有一定的偏见——“骨子里有暴力倾向”“心理有不健康的因素”等。
但是卢斯恰恰不是一般人。
卢斯在学校的成绩名列前茅,演讲、体育等各种活动都十分擅长,是那种目标常春藤、能让学校感到骄傲的学生。
卢斯是一个太聪明、太优秀、太理性的intj。
过去的苦难对于理性的intj来说,只是过去;对于未来的态度只取决于当下的认知与判断。
但别人不会知道这些,他们不相信一个人可以这么理性这么理智!
而在任何一个孩童的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负责任”的“老师”——那种只了解你的表面,就在心里设定了你是个怎么样的人,然后要求你必须成为那个样子的人。
卢斯遇到的这个老师私自搜查学生柜,在里面发现了大麻,于是一个黑人同学就被开除了田径队。
但其实,该学校黑人学生的朋友圈经常一起吸大麻,其中包括卢斯。
可是在发现大麻后,该老师在缺少证据的情况下惩罚了一名黑人学生,并且还说了“你们要向卢斯学习”。
作为那个被惩罚的黑人同学的好朋友,作为一个也吸大麻的人却没有被惩罚的人,卢斯感觉这个老师根本不了解自己而且深深地侮辱了自己。
卢斯感觉对不起那群朋友,于是设下计谋干掉老师。
卢斯写了一个很有战斗意识、暴力倾向的论文,这个老师觉得卢斯不对劲,于是去私自搜查了卢斯的柜子并发现了卢斯故意放置的烟花爆竹。
这个老师开始“负责任”了,但一步步迈入卢斯设下的陷阱,最后被学校开除。
在这个过程中,卢斯利用了养父母的性格弱点帮助自己实现计划。
养父母受到了很大的心理冲击——如果真正了解卢斯的话,他们不会感到害怕的,因为卢斯并不是冷酷无情、有暴力倾向的疯子变态,不是虚伪做作、喜欢演戏的伪君子,他只是有着自己的行事原则。
社会规则往往是能力决定地位,成绩好的学生自然会更被学校看重,政府眼里企业家也比工人更重要,哪个年级第一不是三好学生?
哪个人大代表是弱势群体?
而INTJ往往能力出色,这让人们颂起了不必要的赞歌,因为他们很可能并不想也不能成为世俗意义上的“role model”或“leader”,他们只想要成为自己。
Luce最后的一场对话,点燃了这场电影的高潮。
Luce或许带着一点胜利者的心态和歉意去看望被他设局踢开的Harriet时,却没想到,Harriet告诉他的是他绝对没有想到过的真实世界。
Luce认为,不能因为一点小错就把一个人的前途毁灭——Deshaun因为被Harriet破柜找出大麻,就丧失了田径队、奖学金和一线之间的前途——Harriet却告诉他,如果她没有惩罚这个人的恶行,就会有一个人的善行得不到奖励。
这在Luce看来完全错误:为什么我们非得变得完美才能得到别人的奖励?
为什么我们不能接受一个正常而有瑕疵的人?
可是,Harriet再次告诉他,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尤其是在一个天生被别人歧视的黑暗、肮脏而无法改变的世界里,如果我们不是“完美”地呈现给别人,就根本没有生存的希望。
Luce再次回击:这不过是你自己设想并希望被承认的世界,而我不愿意按照别人的希望和评价来生活。
Harriet最后告诉他:你错了,想想为你脱责的那些人是谁吧——你的好心的、几乎没有瑕疵的但却不惜眼睁睁撒谎的白人父母?
你的白人朋友?
他的爷爷、爸爸甚至连他们家的狗都能想办法进到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还是轻易就会相信这些人的白人校长?
——你还是没有真正理解这个世界!
几番交涉下来,Luce实际上是完败了。
他只能按照别人希望他的样子来展现自己的“完美”,只能站在演讲台上回忆自己成为美国人的幸运,只能讲述已经在众人努力下神奇谱写另一种生活的故事。
他几乎不能有一点点的不完美,否则立马就是一个魔鬼一般的怪物!
Harriet不正是这个“不完美”的例子吗?
她在学校勤勤恳恳工作了那么多年,校长都承认她是个优秀教师,她自己说,把心都给了这个学校、这群孩子,可结果,仅仅因为自己“严厉”——尽管采用了自己认为充满“正当理由”的侵犯隐私的bitch的方式——就被自己的学生陷害失火,让自己的妹妹当众羞辱(迟到的Luce可能仍然是始作俑者),而且,自己的一线希望不也立马失去了吗?
学校立马撇清和她的关系,并且声明在调查中不会支持她……Harriet把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她厌恶那些和自己死死地栓绑在一块的不争气的人,甚至厌恶自己唯一的亲人,可她却毫无办法改变这一切。
也许,我们会说,不管怎样,你要宽容,不管是对犯有过错的学生,还是对病中无法控制自己行为的亲人,也许多一份宽容,结果就会不同。
可是,在真实的世界中,这份宽容可能吗?
即便Harriet对Deshaun宽容了,这个世界会对Deshaun宽容吗?
Luce都不敢散发着一股大麻味在黑夜的大街上闲逛,他的白人朋友还问他:你不会真的以为“别人”——无疑是Harriet在社会中的加强版,拥有“正当理由”来怀疑和搜查的警察——会来抓你吧!
Luce知道,完全可能!
一点点过错自己可能就变成Deshaun,自己也是白人朋友口中的the black of black,而不是什么Luce in the black。
而且,我们与其苛刻地要求Harriet,为什么不把她也作为一个有缺陷的正常人来对待呢?
虽然Harriet失之刻薄,无法令人喜欢、可怜,但她宁愿真实地、充满缺陷地、bitch般地作为这个刻薄世界的一员而保持自己“刻薄”,她希望惩恶扬善地接近那个渺茫的可能,而不是阳奉阴违地向他人表演“完美”。
也许,即便是不近人情的“刻薄”,也总比在生活中随时都要像政治表态一样,选择立场、作出决断、忍让、道歉,极力表现充满虚伪和恐怖的“爱”,要好些。
尽管我们绝对不会认为Harriet是Saint,但也绝对不认为她就是Monster。
但在Luce身上,却似乎兼具着Saint的光鲜亮丽和monster的恐怖可能。
看完影片,唯一留存在脑海中的就是,如何真实地面对世界、超越善恶(Saint—Monster)?
不管是阴暗储物室中自然欲望的原始性释放,还是追光灯下声情并茂的社会性讲述,显然均非答案。
之所以这样说:任何社会都是一个盒子,是因为没有人能够逃过社会的规训,它是界限,同时也是保护圈,它能够养育,也能够摧毁,不同的盒子养育不同的人。
而光,就是盒子之外的光,是一个社会的理想,一个遥不可及的规训的顶点,是标准,是典范,是成功的案例,是理想的化身。
卢斯:从一个盒子到另一个盒子卢斯人生的最初十年是在一个战争笼罩的非洲国家度过的,并且其并不能决定自己的人生,因而成为战争之中的童兵。
这是那个非洲国家所给予的一切规训的边界,它组成这样一个盒子,卢斯之前的那个人,在这个盒子中度过自己的人生最初十年。
而后被带到美国,被收养在一个美国白人家庭之中,并且重新起名为“卢斯”,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人生的第二个十年,他重新从一个盒子进入另一个盒子,他重新开始,从一个非洲的童兵变成一个美国的优等生。
这种转变意味着一种“重生”,但这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人生的“断裂”。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种种变故,种种磨难,然后当我们顽强熬过,我们说“重生”。
但对于卢斯来说,这种“重生”并不容易,因为它的“重生”是从一个盒子到另一个盒子,是从一种现实到另一种现实,是从一个黑人世界进入一个白人世界,从非洲进入美国,从战争进入理想。
这种断裂让他开始意识到“自我”,这种自我正是这种“断裂”决定的。
但正是这种自我让他倍感压力,他需要被理解,被信任,但他在美国的这十年之中,在处于他养父母的谨慎保护之中,他完全还没能了解到他所处的社会——盒子的真实状况,他需要空间,需要理解,但却完全没能理解自己的现实处境,所以他对待质疑的那种自我反抗,完全是一种“自我”的体现,他需要证明自己,需要表达自己,但某种意义上,那位老师让他觉得倍感压力。
更为重要的,他处于另一个人生的节点,走向大学,走向社会,走出家庭,走向社会。
哈里特:光只有少数人才能碰到哈里特所代表的是黑人的理想,她的严苛就代表着这种理想的处境。
她在课堂上对政治主张的强调正证明了这个美国社会的现实境况,但校园与社会的的区别也正在于此,校园是理想之地。
这是这些身在校园里的黑人学生想不到的,或许他们想到了,但是他们并不能正视这种区别,弱势群体要想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立足,要想碰到光,碰到理想,就必须付出比其他人更大的更多的努力。
她视卢斯为榜样,但卢斯的作业中的敏感的“自我表达”,柜子里的烟火,诸如此类,这些与卢斯的人生最初十年的联系,以及其黑人的身份,这些都激起了这位老师的警惕,而这位老师的警惕正是这个社会所警惕的,是熟悉这个社会的人的警惕。
同样她对待德尚的态度,对德尚吸毒行为的举报,直接导致德尚丧失了自己的奖学金,也就没办法再很好地在校园里继续下去。
而德尚与卢斯的朋友关系也使得这种惩戒与欣赏的行为之间形成某种敌对状态。
似乎很难理解,在美国这个社会的情况下,这样的黑人之间的相互依赖与相互敌对状态。
但当这一情况放在这个社会的情况下去理解,又有了其合理的解释。
对于前者而言,对于哈里特而言,她拥有更大的责任,但不避免要遭受白眼,作为一个成人,她懂得黑人生活的艰难,所以以更为严格的标准要求黑人学生。
而黑人学生,即对于后者而言,他们有的只是对当下的理解,对这个校园里近似理想的环境的理解,相互依赖,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这是他们理解的,也是他们当下坚信的。
当他们之中的一个人受到赞赏,而另一个人受到惩罚,作为同一个群体之中的他们,竞争激烈的他们同时又相互依存的他们,就这样处于了一个敌对的状态之中。
哈里特对卢斯的怀疑既是基于其人生最初十年的经历,同时也是基于黑人在美国社会的现实处境;而卢斯对哈里特的不满则是基于她本身教学的严厉以及其对政治主张的强调,其对德尚的处罚。
这种相互之间的不信任是多元的复杂的,但二者之间更多的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不信任与敌对关系,就像所有学校之中都会发生的一样,这种冲突由学生主导,同时也由学生决定其结局。
但在老师眼里,学生永远太年轻而难以看清全貌,而这往往就是事实。
艾米/彼特:在信任与不信任之间的摇摆而影片之中的另两位角色——艾米与彼特,作为影片主角的白人养父母,他们在处理卢斯问题作业时的摇摆状态决定了这一故事的走向。
作为养育了十年的一个孩子,同时又要尽量避免谈及复杂的政治种族问题,以及尽量避免谈及卢斯人生最初十年的经历,尽量维持一个家庭的完整性,给予卢斯支持与保护。
这是一个建立信任的过程,正像影片中这两位所谈论的那样,他们牺牲了自己的生活,去给予卢斯一个更好的生活,他们希望这种付出是值得的。
但是哈里特找到卢斯的母亲艾米,艾米并没有直接了当的与卢斯说清楚问题,使得这种问题从卢斯与其老师哈里特之间的不信任转移到了父母与卢斯之间的信任问题之中,艾米的软处理让卢斯重新找到了老师哈里特处理问题,但却得到了另一种更为不信任的结果,这一切都源自于那篇作业,那袋火药,以及那种在老师面前表现“自我”的勇气,这种勇气表现地就像是挑衅与炫耀,危险又无知。
这之后哈里特又找到了卢斯的父亲彼特,而卢斯的父亲用自己的方式直接了当地与卢斯面对面对峙,质疑他,使得这种不信任升级,而母亲不去找卢斯了解情况而是去找他的一个好友,这又导致了另一层面的不信任。
这种不信任源自于一种对卢斯的保护,但这种保护又让他倍感压力,因为表面的风平浪静,内在的怀疑与质疑之声却是此起彼伏。
这一切在他的眼里就是哈里特的原因,他策划一场报复,同时也是一种对德尚的补偿。
这种补偿是对自我空间的维护,似乎没有太大的意义,但对于年轻的他来说至关重要。
他需要另一种理解,另一种不同于家庭,不同于学校,不同于老师的,所有一切之外的对自我的理解,所以他别无选择,他需要朋友,需要能够理解另一面的他自己的那些朋友。
他在寻找一种完整的自我感觉,他的断裂感,源于他自己的可怕的童年经历,也源于他身处美国的黑人身份,更源于他优等生的身份。
最后他会获得母亲的原谅与信任,并重新开始,因为他最后一定明白了自己的年轻无知,自己的鲁莽与任性,同时也懂得了自己现实生活的艰难。
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政治口号很简单,生活却很难政治口号,所谓的政治正确。
这种正确之下的某种强制的“理想”,正在牵制生活的正常节奏。
美国社会正是这种境况,从年初的《绿皮书》,到这部《卢斯》,黑人的境况从一个黑人音乐家到一个少年,一个是活成自己理想的人,而另一个则是仍在自己理想之路上的年轻人,它们让我们看到了两种不一样的人生阶段。
但重要的是不管如何,社会就是那个很难改变的盒子,它狭窄,拥挤,强大的塑造能力甚至能够改变一切,能摧毁一切,对于黑人尤甚。
自然,能够够到光的人少之又少,能够达成理想的人少之又少,你需要不断努力,一刻都不能松懈。
对于那些弱势群体尤甚。
政治就是这个盒子一样的社会对盒子之外理想之光的规训,就是一条缝,一束光,它不可或缺,但对盒子里的所有人来说又是那么有限,因为总有人距离光近一些,有些人距离光远一些,你得拼命挤过去,还需要提防盒子里各种黑暗的侵袭。
活着很难,对于那些弱势群体尤甚。
当然,弱势强制的分类本这只是一种相对论。
个人的生活只有个人才能懂得。
美国把你放在一个盒子里,它狭小肮脏,你根本动弹不得,我们都在那里面。
它的光照有限,有些人照得到,有些人照不到。
这是电影中的台词,指喻黑人或者有色人种(里面有个亚裔的女配角)在美国的艰难与尴尬的社会处境。
可是结合影片的内容和情节来看,刨除其中政治正确的观点,把‘’美国"这个单词换成"社会",这段台词也不违和。
所以我觉得政治正确并不是本片要表达的唯一主题有个场景生活中我们并不陌生,当你从宠物口中夺下已经到嘴的食物时,牠多半都会咬你一口,哪怕你是豢养牠的主人。
查理芒格管这个现象叫“被剥夺的超级反应倾向”。
不但动物是这样,人类在共同生存的丛林社会也会表现出尽可能多的争取和保护自己的利益的状态。
当你试图剥夺别人的既得利益时,他也会对你呲牙咧嘴。
影片是用真相这个角度来阐释这个现象。
当把利益叠加到真相上面时,真相就分成了主观真相和客观真相,你的立场最终决定了你选A还是选B,对于真正的“真”相其实不是最重要的,判断的第一原则,或者本能的选择标准,是对自身利益有无损益。
男主的背景设定为号称世界上最贫穷国家之一的厄立特里亚出身的非洲少年,不知道是不是编导在用美国方式解读“穷山恶水出刁民”,再联系到这是个获奖影片。
果如是的话,老美的价值观也没比我们高哪去,别一天到晚牛逼哄哄的,你那都是腐朽落后的,只有我大天朝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另外,娜奥米沃茨跟妮可基德曼真的联相,除了个矮点。
社会有很多不公,老师使用她的不正当权力,给主角的朋友带来了不公平的对待,于是主角策划了一宗不正当的事件,让老师也得到不公平的对待,很公平!
---这正是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的想法,只是很多人不敢做或者做了也不成功,主角在主角光环下成功了!
主角:重情义,有正义感,特别是对朋友(其它就不提了,这个最重要)老师:正直,重原则,教导学生,特别是黑人学生,很严格,恨铁不成钢只是,可惜人都是不完美的...所以剧情就这样发展了年轻时,我会喜欢主角,现在,还是会:)年轻时,我不会喜欢老师,现在,我还是不喜欢,但是,我能理解,并且尊重...
人生就是一个盒子。
阿甘的盒子里全是巧克力,每一颗都有不同的味道。
而卢斯的盒子,是他的枷锁。
7岁时的卢斯生活在非洲战乱国家厄利垂亚,是一个童兵。
来自美国的白人中产父母艾米和彼得收养了这个孩子。
在父母、学校、国家的保护与照顾下,聪明的卢斯克服了多年来的阴影,成为了标杆一般的优等生,同时也成为了某种“政治宣传标签”。
电影《卢斯》讲述了17岁时,即将高中毕业走进大学的卢斯和非裔老师威尔森之间,从小摩擦演变成大冲突背后的矛盾与真相。
卢斯的经历太过特殊。
你可以说他是被政治拯救了的孩子,也可以说是被政治捆绑囚禁的孩子。
美国人希望卢斯成为一个典型——证明美国民主社会可以改变这个来自战区、千疮百孔的孩子;美国的土壤和阳光,可以把这样的孩子滋养成参天大树,正直挺拔,优秀,甚至是完美。
各种社会资源和优惠都倾斜于他,他被安排在了聚光灯下,所有人都带着“有色放大镜”看他。
他必须完美,别无选择。
他的经历决定了他任何行为都有可能被过度解读,也决定了所有人最终都会袒护他的“小问题”。
但再特殊的经历,也不能改变卢斯其实也是普通人的事实。
他并不享受这种曝光,也受累于这种优待,更不希望被贴标签。
这也就是卢斯和威尔森老师之间矛盾的缘起。
卢斯的亚裔女朋友斯蒂芬妮在一场聚会中喝醉,成为了卢斯的朋友们——一群喝醉的男孩子的娱乐对象。
威尔森老师得知了这个情况,鼓动女孩告发这些孩子,并上升到“女性争取自己权利的政治运动”的高度。
斯蒂芬妮摇摆不定,而卢斯想保护朋友,也劝说斯蒂芬妮保持沉默,并且和她分手了。
由于威尔森老师的不断暗指斯蒂芬妮隐瞒了事情,流言越来越多,也将卢斯和威尔森老师的矛盾不断激化。
卢斯的黑人朋友德尚本身是学校运动队的奖学金选手,因为威尔森老师在他的储物柜里发现了大麻并报警,导致他失去了一切机会。
严格意义上说,威尔森老师并没有真的做错什么,只是基于政治正确的立场在执行着她认为老师应尽的职责——十五年来,她对待学校和学生鞠躬尽瘁。
但她也并不是完全公正客观,铁面无私的。
因为一次作业,卢斯选择了一位提倡暴力反抗政权的政治家。
因为卢斯特殊的背景身份,威尔森老师对他的思想感到恐慌,于是私下搜查了他的储物柜,在里面发现了一包非法烟花。
但威尔森老师既没有公开,也没有选择报警,而是叫来了卢斯的妈妈艾米。
在那些美国成年人的眼里,他们塑造的优秀典型人物是容不得任何污点的。
不管是对他个人的前途,还是关系到美国的政治形象。
德尚的大麻事件后,威尔森老师叫来了运动队所有的黑人男孩子,让他们向卢斯学习。
事实上卢斯也参与了吸大麻,只是德尚是那个被抓住的人。
而在这群半大孩子们的眼里,包括德尚,也包括卢斯,他们明白但不能接受这所谓的“政治正确”——为什么卢斯和别人不一样,为什么卢斯永远是标杆。
在17岁的年纪,卢斯和很多孩子一样迷失自我。
他在排练演讲时讲到自己名字的由来,泪流满面。
那个7岁的时候就端起枪保护自己和同伴的小男孩,迷路了。
他或许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但也不希望被任何人标签和定义。
更何况那包烟花是公用储物柜的校队成员放在卢斯柜子里的。
但结合他的论文和他的背景,似乎他有这样的暴力思想和行为才合理。
所以他用自己的小聪明在抗争着以威尔森老师为代表的“政治正确”和”刻板印象“,他步步为营,设计让父母和校长认为威尔森老师有问题,直到最后把威尔森老师逐出了学校。
在聪明的“典型范例”学生面前,威尔森老师也不得不成为“政治正确”的牺牲品。
威尔森老师也是黑人,还是女性,同时还有个精神疾病的妹妹。
她用自己几十年的人生,切身体验着那个无形的盒子的存在。
在卢斯看来,她是看守盒子,或者决定盒子里的人谁可以看见阳光的帮凶。
但威尔森老师说,是像卢斯一样的孩子,自己决定了是否能摸到光。
其实世界上本没有绝对的自由乐土,只是盒子有多大,多高,多亮堂。
但边界永远都存在,是法律,是政治,是规则。
与其说威尔森老师是政治正确的帮凶,不如说她明白没有人能抵抗盒子的边界。
所有人都只能在框好的范围内,用自己的努力去触摸那道光。
而这一切福利、条件、优惠、光鲜……对于黑人来说并不容易——你必须要成为站在最上面的人,才能享受这一切——因为标签,因为刻板印象。
不能犯错,也不能有污点的卢斯,其实内心深处是希望对抗这种宿命感的。
他最终也许一样会走上威尔森老师一样的路,接受这个盒子的存在,接受所谓的标签,接受只能优秀不能犯错的别无选择。
但17岁的卢斯只想做一个普通人。
在电影的最后,卢斯正式在大礼堂演讲中,讲起了自己和父母的初遇,讲起了名字“卢斯”的由来和含义——父母给他取名卢斯,意思是光明。
他不再泪流满面。
他站在盒子外面看他的人面前,在被安排的戏中,他带好了面具。
妈妈艾米一直在找寻真相,她一方面不相信自己的儿子是这样的人,一方面又害怕事实似乎正是如此。
而直到最后,她也没有得到故事的全貌——但她选择了闭口不言,成为一个帮凶。
真相对于她来说,不重要了。
爸爸彼得从头到尾都深爱这个家庭,他希望像普通人一样生活,而不是把日子过成政治作秀。
所以他和每一个普通的父亲一样合理怀疑儿子是不是撒谎,也在一些被告知的真相中,选择了相信儿子,和家人站在一起——尽管妈妈艾米的选择他可能无法认同,他最终选择了家人,而不是政治,但也成为了知道却隐瞒真相的帮凶。
电影的最后,也没能给出一个真正的答案——问题是无解的。
每一次关照必定交织着歧视,每一个选择必定混杂着偏见。
那些被翻到阳光下的问题,又被藏回了盒子里。
一切又归于平静,一切也只能归于平静。
-END-原创:艺小萌首发于公众号:会点儿电影
个人影评:1.以小见大的展现美国政治生态嘴脸!
种族歧视放大蔓延,所有不是白色皮肤的都歧视,都给贴上标签,以至于整部电影都在呼喊带标签的人,电影里叫装在盒子里的人就不要再互相伤害了!
2.在美国,只有白人才能当普通人,其他人都不能!
要不你就是十分优秀的,比白人强十倍百倍,才有话语权,否则就是垃圾!
做个普通的不上不下的人,不可能,推你下去!
3.美国政府所有的慈善都是一场政治秀!
好的典型要大力宣传!
普通的要大力打压,把他变成坏的!
让全世界都觉得不是我们歧视,是他们自身不行,我们没办法!
4.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能力十足的老教师,就因为她的肤色,干多少都不会建立起牢不可破的人设!
每日都要谨小慎微,百里挑一,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出现一点点瑕疵都不可以,多少年的努力都会功亏一篑!
5.领养的就是领养的,信任太难!
亲子之间永远相敬如宾。
6.蒂姆的演技还是那么霸道!
真是入木三分!
7.何谓能力,掌控一切才叫能力!
能力强的人永远微笑,不吵不闹,利用一切可以调动的,控制周遭所有人的心智,做出的任何事情都那么合理且美丽!
把控的忘乎所以,丧心病狂!
人设这种东西太可怕了!
这部电影开篇的密码和之后镜头的密码,导演故意留下细节-5015所以卢斯所说的更换密码的谎言证实了烟花是他自己放进去的、映射了剧情所表达的含义,卢斯的人物表面上看至始至终都没有交代,其实剧情细节里透露出来的是一种很强烈的信号了,影片的音乐风格,色彩运用透露着浓浓的压抑感,看似简单的剧情片,但实际上是在帮美国现实生活的底层黑人呐喊,黑人口音的美式英语和白人口音的美式英语有一段对话,很有意思。
黑眼圈第六日,朱利叶斯•约拿2019年的新片《卢斯》 故事本身其实并不出奇,但是讲的特别好,感觉就像一层层的剥笋,一点儿也不着急,带着你兜兜转转,慢慢带你接近事件的内核,而且在你花了一小时五十分钟剥的笋以后,发现真正能吃的那一点点笋尖儿,虽然那么的新鲜,但是苦涩的,黑的,而且还没有苦尽甘来,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真味”吧,靠的不是感受,而是体会。
导演,编剧一个非裔,一个亚裔。
我觉得是把自己的体会写进了片中,卢斯和金,一个努力摆脱自己的种族刻板印象,努力扮演白人(各方面都优秀),一个放弃自己种族刻板印象,努力融入白人(成为果儿),结果都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活的不开心&找了个黑人男朋友)。
片中的母亲特别白左,父亲倒是正常许多,代表这大多数的白人。
黑人老师代表的是真正理解美国社会怎么回事儿的理性的知识分子,虽然也挺讨厌的,高高在上judge这个judge那个的,但她代表的是真正在维护美国那套体系人,虽然她时刻提醒少数族群不要忘记,但其实她是转化的最彻底的,只有她的血统(精神病妹妹)是不可能改变的,这也是她永远的痛。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就是关于真相的讨论,通过片中层层制造的迷雾,观影者被带着剥茧抽丝,越接近真相,其实是越发看到你不想看到的,真相并不美好,而且真相或者也许就是你十分钟后发觉的假相,你会迷茫,或者你会失望。
写到这儿,我突然想起了我大学时的一个同学,她是广州人,和卢斯一样是一个大家看来特别优秀的人,学习成绩拿奖学金,是校学生会的宣传部长,板报画的特别好,中长跑校纪录保持者,一名小个子女生打热水能提6瓶(5升的大暖瓶)上4楼,人缘也挺好的。
但是在即将毕业的那个寒假,她从家里纵身一跃,成为了我们永远的记忆。
毕业这么久了,想起来我还是唏嘘不已。
每个人都有他/她的真相,你又愿意像笋一样剥开它么?
2020.7.25
区别于国产电影的政治明确这个电影仿佛发开了我的新大陆,看惯中国电影总觉得卢斯需要被揭发,所以当电影结束时我想着卧槽这就结束了?
我很擅长假装 每个人都应该擅长伪装 每个人都喜欢揣测 真的与假的不重要 人们只相信揣测 其实一开始我看半天都云里雾里的,因为分不清卢斯说话的真假,他说假话的时候太真了。
现实不也是这样吗,说假话的时候太真了,假装的时候也太真实了。
算了别跟人计较了,生活是一个人的,要开心要好好生活
在种族主义、恐怖主义、文明冲突的渲染后只是幼稚的报复行为,主角反抗的恰恰是庇护他的,这种欲求不满的合理化太矫情。导演不会明白,文明与文明之间是不会冲突的,只有文明与不文明才会冲突。
【2020桃花岛影展】有点《寄生虫》的感觉,富人大都傻白甜,穷苦人固然想改变,但方法都过分激进……结局就像当下社会,看似平和美好,实际暗潮汹涌。但凡有点风吹草动就能变成惊世浩劫
感觉像在看一场实验。每个人都没有变化不过是在逐渐展露出深处的自己,稳定的惰性元素,各种排列组合,结局未知。过去对一个人究竟会有多大的影响。谁都说不准。
什么是真实并不重要了,我们每个人都在追去自己想要的结果,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3.5 这就叫 张力十足
黑色恶蛆
Naomi Watts
如此辱华的电影,真是让人气愤。
既清楚又扑朔
演讲时的游刃有余 与校长谈话时的谦虚谦卑 与养母谈话时甜美的笑 结尾跑步时的狰狞 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中学生
我没耐心跟着叨叨不停的节奏走,到底要做啥,要等你叨完完才懂?等你的知音去吧。(7.6)
在伪装中结束一部电影,这样的收尾太出乎意料。虚虚实实的故事走向,在猜忌与怀疑中一步步迈向泥潭,既然已成事实,鱼死网破,那故事的起因又有什么价值?只有在空无一人的礼堂中,才能委屈的流下一行眼泪,模范生的标签就是一种压迫,没有比其他贬义标签来的动听,人是无法做到十全十美的,都有懈怠,都有放肆,也有七情六欲,猜疑后的不信任是人际关系崩塌的开始,而不能正确的沟通是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电影的视角非常独特,是用感性的路线在走,不是理性。现在任何一个角色上都可以解读这部电影,任何人物的碰撞都是虚的,没有证据,但导演就是把观众在带着走,只是始终保持着模棱两可,把剧情片拍成了悬疑,到最后也没有真相,也是很绝。对,真相就是无底洞的那个底,没有人知道。
得了便宜还卖乖
看完先登上豆瓣,发觉港版的电影名更揭露了主题:卢斯的秘密是什么?看完电影,我觉得不仅仅是剧情片,更像是悬疑片,到底是女老师说谎,还是卢斯说谎了?我更倾向于认为:一开始卢斯并没有说谎,他的确不知道他的储物柜里有违规烟火;然而在养父母,女老师和朋友之间慢慢发现的转变,使他开始让自己内心原始的自我野蛮生长起来,撒谎,布下陷阱,利用女老师有精神疾病的妹妹来一步一步陷害她。他活成了别人担心的那个模样,从大人们身上学会了虚伪和掩饰。最后的演讲一幕,可见他已有了决心,绝不能暴露内心真正的自己,披上伪装重新开始。养母似乎也明白了卢斯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并献出信任,给予支持。这难道不暗黑惊悚么?(不知道我对此片的理解是否正确,有待观察。)
所以聚会、游戏等等都是假的?她和卢斯一直在交往?一切都是为了赶走这个女老师?恶心!当然,为了培养一个完美的同胞去牺牲另一个同胞,这样的女老师更是恶心。撒谎欺骗的女孩,还有耶稣一般的白人养父母。极度恶心这部片子,恶化黑种人,贬低黄种人,以及赞扬了白种人。
配乐对人物内心的刻画是一大亮点。
大家打得还挺高。三四星之间吧。人和人之间永远不可能理解了。
慢慢讲故事的,不瘟不火不喜欢
政治正确已经快糊在美国的一切上了,相比这种假惺惺的自以为是的民主自由嘴脸,某个疯子还真的确实疯得比较实在。一切归于威尔森和卢斯最后那段对话,美国就是个盒子,我们都在那个盒子里,只是有些人会得到盒子外面那仅有的光。卢斯最后那场为成为美国人而骄傲的演讲,一脸的假笑看我的汗毛直竖,相比结尾他独自跑步时的一脸狰狞都没那么吓人。
Luce, 意大利语的光明,英语里又和lose发音相同。一个名字就看出了电影主题的高度,种族主义的电影都是在宣传人权与平等,Luce却意在反应一个黑人心里真实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