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有那么些片子,看完后让人忍不住感叹,牛,真牛。
比如很老的肖申克的救赎,比如很黑色幽默的两杆大烟枪。。。
包括这部出现在无数影片推荐榜上的identity。
看影评的时候,发现很多人都评的很好很强大,连影评都那么牛间接推出这果然是部牛片。
我的鉴赏水平实在超越不了,也不能分析的那么面面俱到,于是只好推荐了一个个人认为不错中不错的影评。
我自己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因为n年前貌似看过一个不是剧透的剧透,说identity里的那个凶手是小孩。
所以我一直拒绝看这部片。
不过今天百无聊赖中还是看了这个赞誉很高的牛片。
看到一半开始迷惑,开始怀疑,真的是那个小孩么。
小孩能做到肢解,移尸,刺杀成年人这种种事情么,貌似不符合现实。
当我看到那么几个人的生日都一样的时候,汗了一下,不可能是鬼片吧,那也太无趣了。
果然,类似的片子看了很多,比如神探,比如搏击俱乐部,比如一级恐惧。
还是逃不出一个人格分裂。
这11个人,原是一个人。
而医生的目的只是让他们自相残杀,把那个恶的灵魂给宰了。
而那个恶的应该就是那个假警察了。
后来假警察和真警察同归于尽了,剩下那个可怜的想过安生生活的女人。
我都怀疑我是不是看错剧透了。
不过即使知道谜底,当我看到那个女人挖出那个1号门牌,转身看到小男孩恐怖的眼神的时候,我心中还是涌起了一股寒意。
最后的结局,医生跟这个世界撒与娜拉了。
让我想到一级恐惧了。
不过前者是医生的专业失误,对病人的人格判断错误,导致了那个隐藏着的恶魔小男孩毁灭了一切。
而后者是聪明到极点的罪犯利用了人格分裂这一医学术语,把律师玩弄于鼓掌之中。
牛,很牛,非常牛。
先谈谈很多人所说的所谓的押运2个囚犯的警察和在冻柜里的死人,他们并不属于11重人格之一,因为很明显的,他们没有领到进入旅馆的生死牌。
很多人可能很在意主角的人格分析,而我却对一开始的心理医生在听录音记录十分感兴趣,心理医生明显的犯了一个致命的失误,他在根据录音里不同的声色,态度判断出主角具有10重人格,其实他遗漏掉了最重要的那重本我人格,在他看来只要砍除其中的9重,但是我们注意到,进入旅馆的有11个人,为什么有一重人格医生没发现,很简单,那个小孩子从来不说话,他的本我人格是沉默的,不外露的,医生从影片最初的录音记录中并不能发现最致命的人格,直到最后在车上勒死医生前致命人格才说了一句话~~~~
可以说不到最后一刻,你根本不知道结局!
当你看到胖子其他人格被杀死时(其实我有一个疑问,人格可以被杀死吗?
算了不纠结了)。
他终于清醒,他也因为人格分裂而被免罪,可是突然又把押送的警察和医生给杀了,这医生和胖子有点农夫与蛇的味道啊!
本以为到这里就结束了。
可是最邪恶的人格果然藏得很深啊,那个不爱说话不爱笑的小男孩杀死了最后一个善良的人格!
到这里,被憋着的一口气还没缓过来又给来了一击!
这种设定可以说是非常棒了,影片都看完了,才知道原来前面所有事都是这个胖子不同人格导演的!
感觉被玩弄了一番,但是又没办法😌片子现实和人格世界衔接得非常好,片子刚开始就是那个杀人事件,以及犯人要被押往审判的地方,还是下雨天!
紧接着人格世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也是雨天,大家被困在这个小店,来的警察也是押送犯人,这就彻底把观众带入了陷阱!
很巧妙了!
当观众都在为小店连续死人伤破脑筋,也在猜测怀疑时,突然转到多重人格,这个真的让人很不爽啊!
说实在的,我们学心理学的对人格分裂的接触还是算心理各方面接触比较少的,这些大概应该放到临床医学里去分析。
不过人格分裂也的确是心理学中比较吸引人的一类案例。
因为自己就是学心理学的,对所谓“心理学”电影都是抱有排斥心理的,因为文学和艺术作品里的心理学家,都被塑造成“神”或者“变态”,心理学被神化,或者,妖魔化。
但是这部电影,真的很震撼,至少我很喜欢。
看了前面几位的评价,都是精彩又到位的,我也不多说,仅仅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看到最后,为什么只剩下妓女,(当然还不到最最后),我首先就想到了开头提到的麦肯的妈妈,如果最终真正凶手不出现,我就会以为这是个比较大团圆的结局,剩下麦肯对母亲的无限眷恋和期望,新的生活在等着这个虚拟世界里的“改头换面”的女人和真实世界里克服人格分裂的麦肯。
可惜,这不过是我一厢情愿的幻想,我觉得我也要和片中的心理医生一样“很傻很天真”了。
我早就该知道,麦肯人格分裂的原因是童年的经历,母亲的劣迹与虐待,从小到大自己笼罩在阴影之下,矛盾根源在小时候的麦肯和母亲,冲突和高潮出现在结尾,必然应该剩下的、暴露无遗的,就是孩子和母亲,恩恩怨怨,是是非非,都该有个了断。
所以,剩下提米和Paris,象征着小时候的麦肯和他的母亲,最终那深深的恨意盖过了孩子对母亲的期望——那女子和橘子园,Paris死了,麦肯的人性,死了,只留一个成年人的躯壳,和一个受过伤的孩子的心灵。
这是一部非常对我胃口的电影,也就是所谓的悬疑片,带点恐怖色彩。
还是来谈谈电影,当然是2003年的老片子,可能大家很多人都看过了。
故事发生在一个雨夜,开场是一个心理医生对一个连环杀人的变态杀人狂的采访记录,医生在经过分析后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人格分裂个案,而不应该处决犯人,于是连夜照看听证会,希望阻止第二天将要执行的死刑。
故事重新开始,一个处于荒漠中的一家汽车旅馆。
一名丈夫抱着受伤妻子冲进旅馆寻求救助,他的妻子因为一次意外发生的车祸而受了重伤。
回到发生车祸以前,因为一连串的巧合导致了这次车祸的发生,电影镜头分别从各个人的角度开始讲这个故事,因为一连串的巧合导致了后面事情的发生,于是10个人就这么被大雨和洪水困在汽车旅馆。
而且因为女主角的粗心驾驶,又撞坏了电线木,雨天手机没有信号,于是一切对外的联系都被切断了。
一个典型的,从侦探电影角度来说的封闭环境构成了。
接下来就是要死人了。
当然一般这种环境10个人最后肯定只会有一个人活下来,但是在每个人身上都会有非常奇特的故事,包括离奇的司法。
但是,这并不是这部电影的特点。
从结局倒过去讲的话,在电影的中段会揭开一个谜,其实这10个人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他们的名字都是美国的地名,他们的生日都是5月10日,他们被困在一个叫做乱葬冢的地方,这都不是巧合,而是故事开始的那个人格分裂的杀人狂的10个人格,在其中,只有一个是有罪的其他的都是无罪的。
但是因为心理医生治疗的原因,10个人格不得不互相面对和磨合,而最终将只剩下一个人格。
而那个有罪的人格,在这个时候,开始在这个心理世界猎杀其他的人。
所以每个人死的时候,身上都会有一个门牌,代表了他的代号。
最后当人们都以为真凶和约翰库萨克演的ED同归于尽的时候,真正的真凶才刚刚出现,电影的结局揭示了他是怎么布局杀死所有的人的,而他又是怎么利用了大家常识性的盲点。
而在现实世界,这个犯罪人格同样的收获了押送他前往周立疗养院的心理医生和警察的生命…… 有点压抑的片子,除了解决缺少精彩的桥段,关键在看之前还是知道了这是一个关于多重人格的故事,所以结局其实很好猜。
只是特别喜欢ED这个角色在里面的台词。
他过去是一个警察,在试图拯救一个自杀的墨西哥裔妇女的时候,那个女的问了他一句,你觉得活着有什么意义么?
一般警察都是经过特殊训练,会说,还有家人,还有朋友,等等。
可是那个警察在那一刻迟疑了1秒钟。
就那么一秒种,那个人看了出来,纵身跳下了楼。
仔细想想,如果问自己同样的问题,现在的我,同样回答不出来。
首先声明,这不是一部适合多人观赏的大众娱乐片。
其次,本片适合独自静静欣赏并且反复斟酌。
最后鉴定,这是一部牛片。
本片吸引人的地方并不是悬疑的剧情和紧张的气氛,最重要的是,本片不是一部简单的杀人游戏的惊悚片,而是一部地地道道讨论人格分裂的片子。
本片在结构处理上与04年的《机械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详见《《机械师》:非典型性记忆碎片》),当然还不要忘了那部惊世骇俗的《搏击俱乐部》。
这是一部逻辑性很强的片子,而且片中线索和暗喻众多,一不小心就会漏掉什么,狐狸在看完影片后第一件事就是返回去看开头.......片子不作评论,在这里只滤清一下片子复杂的结构:片子的主人公实际上就是那个没露几面的肥猪神经病Malcom,因杀了6个人而面临死刑,他的心理医生分析了他的动机。
此君在童年遭遇强烈的精神创伤,从而造成了精神分裂而产生了多重人格,叫做多重人格症(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并由此产生出11个性格各异的分裂人格。
这11个人格分别是前警察兼司机Ed、假警察Eodes、囚犯、motel冒牌经理Larry、从良妓女Paris、小孩Timmy与他的母亲和继父、一对情侣、一个女明星。
他们都被困于神经病Malcom幻想的精神世界里:一个与世隔绝的Motel(汽车旅店)。
而这几种人格中有一个强势人格,他的人格要求统一,所以不断的杀掉其他的人格,从而达到减少人格数量的目的。
由于幻觉的驱使使Malcom在现实中杀了6个人,也对应了在Motel中最先被杀的6个人格。
4年前Malcom杀的六个人,就是他脑内一个非常强势的人格同其他人格火拼并消灭他们的结果,这个人格每在脑内消灭另外一个人格,他的躯体就会相应杀害一个无辜的在场者,而他大脑里头所能够记住的只是他自己所杀的人格的化身,而不是自己的躯体所进行的谋杀行为。
片中尸体的消失则代表那种人格最终消亡。
而作为一直阻碍其杀人的一个人格Ed,在心理医生的诱导下逐渐成为强势人格,最后Ed和假警察Eodes同归于尽,而他们一直认为那个Eodes是以前的凶手,心理医生以为促使他杀人的那个人格已经死了,最后只留下了Paris的性格。
但其实在他的思维中,真正邪恶的人格是那个小孩Timmy,他在一次爆炸中失踪,大家都以为他早已死亡,但是他才是那个杀掉所有人格的罪魁祸首。
当最后Timmy有主导地位时,Malcom又开始杀人了......其实,狐狸认为,这应该是心理医生的一点忽略,因为那个小孩Timmy是他的人格隐藏较深的一个,因为片中曾经告诉我们,小孩从未说过话。
这一点比较直接的反映使Malcom因童年遭遇而产生心理才是罪魁祸首,因为他曾经遭到遗弃。
其实孩子作为最后的隐藏人格,更映射他童年时期的遭遇,而死掉的人格同时也代表Malcom因童年童年创伤产生的阴暗面:杀死继父表明其童年深受其害,杀死女明星是杀死虚荣,杀死那对情人是杀死滥交嫖妓,杀死假冒牌经理Larry是杀死贪欲赌博,最后杀死妓女可能暗示他对他妓女母亲的恨意......片中有很多地方在暗示场景的虚幻:Ed的车上有一本书的特写是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与虚无》;片中11个人的生日都是5月10日,也就是Malcom的生日;那个在冰箱里的正真motel经理,就代表着现实生活中真正死掉的人,别忘了他与冒牌经理同名,也叫Larry......本片没有什么大牌明星助阵,倒是眼熟的很多:除了John Cusack和已发福的Ray Liotta,还有《婚礼傲客》中的Amanda Peet,《荒野大飚客》里的变态巡警John C. McGinley(此人与John Cusack是现实生活中的好友),《蜘蛛侠2》里的章鱼博士Alfred Molina,还有《星河舰队》里的“老尖”Jake Busey,那个饰演Malcom的胖子就是《海上钢琴师》里的MAX。
《致命ID》的导演是年轻有为的James Mangold,看看他的导演年表吓我一跳:从《禁锢的女孩》、《越空情缘》到《勇往直前》和《决斗犹马镇》,部部佳作。
IMDB:7.3/10观赏性:★★★★娱乐性:★★回味性:★★★★总 评:★★★☆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d8c4a501000ar7.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人格,personality一具躯体的确可以有不同的人格,37岁的虐待狂,也可以是2岁的黑人小男孩,Identity里面,更是多达10个人格混战一起这些人格如何产生?
如何存在?
是我们的subconscious? 还是仅仅理解为大脑病变?
原先对双重人格本就不怎么信服,如今多重人格早已不鲜见某40多岁的妇女刚做完17个人格的融合,当和一个左撇子人格融合初期,连生活都无法自理做这样一个想象好似上帝打盹时扔多了几个灵魂进同一个身体那如何区别人与人的不同?
依据灵魂?
还是依据身体?
一个杀人犯因为体内的凶手人格得到替换就被判免死罪也许我们识别一个人标准,再也不能仅仅依照生物特征而如何又能判定你表现出来的一些异常行为,即是另一重人格的征兆,而非只是突然性情产生了变化?
回头再来讨论这件事情的可信度人格如何产生?
我究竟如何之为我?
“我”是环境的产物还是远在出生之前我的一切都取决于某种叫做super power的东西?
若环境造就人格,两个完全矛盾的人格如何同时诞生于同一环境?
当然“我”并非指的这个盘膝于电脑前,手指飞快的移动,满足于喝完一杯荸荠汁,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的女青年而是指在她躯体内,那个赋予她一举一动的意义的存在体假使我有两重人格,那“我”是否可以变成“我们”?
那我是否还能称为一个人?
一个individual?
还是“我”就是“我”,这个概念之下有两个子概念:我1和我2还是用时下当红的话讲:你不是一个人!
你被……&*灵魂附体!
而人格,是否等同于灵魂?
而灵魂,除了它的宗教意义之外,是否能有助于我们理解本文讨论的问题?
可这件事的tricky之处还在于:无论你有几个人格,能同时表现出来的只有一个这里多少回答了“我”能不能变成“我们”你不能自己和自己打招呼:hi Jason this is Jenny, how are u doing, I'm gonna take over the body today!也不能去超市买东西说sorry, WE are out of changes变态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格无法意识到别的人格的存在除非在极特殊的情况下,用医学的方法引导这些人格“见面”,从而达到人格的融合Identity里的motel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个场景,且不论专家们采用了什么方式让他们见面了乱七八糟的人格一个个死去,触目惊心且荒诞但却意味着凶手严重的精神分裂在逐渐愈合可惜最后留下的那个人格在说了一句:whore doesn't deserve a second chance之后善良的妓女人格被消灭,凶手人格彻底占据了身体(惊人的是居然通过小孩子的形象)即便多重人格可信,为何直到今天我们才逐渐开始正视这个问题?
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可不孕不育的增多,五花八门的过敏症让我们恨不得待在无菌室是人类越来越变态?
还是认知水平的提高让我们得以创造新的概念和理论来解释本就客观存在的问题?
只怕是对宇宙的探求孜孜不倦,对自身的探索也将永无止尽
一个雨夜!
11个人被困在一个汽车旅馆中,一个一个死去,而且死后尸体都不见了,貌似本格推理的架构,实则叙述性诡计的内核,暴风雨山庄模式与戏中戏模式的完美结合,非常完整且精细打磨的剧情,缜密通顺的逻辑,还有时不时出现绝妙的小细节,一次非常棒的观影体验。
导演很精心也很严谨,每个细节都有所指,会照应一个疑点,这部悬疑片的规律,开头是是倒叙,片头一二十分钟一头雾水,但当凶手被带到法官处质询以及小男孩、Ginny一起爆炸尸体却消失了之后基本上答案就全部揭晓了,实际上第十一个人或者说人格,所有人都会忽视的小男孩Timmy同时就是真凶Malcolm,而妓女, 也就是他的母亲为这一系列犯罪画上了句点。
剧情环环相扣悬念迭生,基本找不出任何弱点,悬疑片中的上乘之作。
这部电影不像《死亡幻觉》那样故弄玄虚让人反胃,同时导演没有像大卫林奇那样故意刁难观众。
虽然带有烧脑片色彩但目的并不是烧脑,其悬疑以及少量惊悚的气氛才是影片重点。
本篇中文译名为<<致命ID>>,起初不太明白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在看到其英文原名为 Identity 之后就更不明白了.但有一次偶然的机会,读了一本有关西方哲学的书,才恍然大悟!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 三部分组成.其中本我追求的是纯粹的快乐原则.是原始欲望的自然表现.它具有一个被宠坏的孩子的品质,当想要得到时,就要得到想要得到的.本我是没有理性,逻辑,价值观,道德感和伦理信条的.总而言之,本我是过分的,冲动的,盲目的,非理性的,非社会化的,自私的,并且是纵情享乐的. 而本我的英译就是 ID.所以,所谓 致命ID 其实就是 致命本我.同样,自我则依据现实原则,本能的满足被延迟直到适当的时机,以使多数愉悦包含最小限度的痛苦和否定性的结果.超我,简言之,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所以,我们可以在电影中分别找到代表自我,超我的角色,当然还有诠释本我的小男孩.
致命ID获得高分,不是因为多重人格的原因,致命ID里是时时刻刻都在有关于精神分裂的暗示,重要的细节,懒得举例了,毕竟你已经有了你自己的判断。
反正出发点也不是为了说服你,只是想为这部电影正名。
一切人格的产生,都是与那个患者之前的现实生活有关系的,每一个人格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影子,加上最后的反转,致命ID当之无愧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悬疑电影是需要认真看的,需要把里面的线索一点点收集起来,然后接近真相,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是只为看着爽。
你没有看懂,你觉得电影不好看,你坚持你的想法就好,也没人逼着你喜欢。
借鉴,不妥私信删。
电影片头告诉我这应该是一个有关精神病犯罪的故事;进了正片,被困旅馆的十个人依次死亡恍惚间我以为这是孤岛模式的本格推理;死亡越来越没逻辑,越来越恐怖很像死神来了;到结尾部分,揭开谜底影片所有内容出自一个人格分裂的精神病患者的臆想;最后一个土得不能再土的反转,所有的好人格都是被一个小孩儿杀死的。我觉得高明的悬疑剧本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而本片是意料之外,情理之外,反正所有的悬疑点都可以用人格分裂者的臆想来解释,倒不能说拍得很烂,只能说我一点不喜欢这种货不对板,被人耍的感觉。
看之前看评论说不要猜凶手因为你猜不到 所以我就乖乖地不猜了 全程怀疑谁都马上自我否定因为觉得编剧肯定会来打我脸 shit最后居然是那谁!原本以为是神级逻辑片结果却是讲人格分裂 瞬间就不恐怖了→_→
编剧牛逼吹大了,圆到最后不好圆了吧?
分出10个来,分裂系的极限了吧?
这片子堆砌一大堆细节故事主线却过于单薄,只靠一条多重人格合并什么的在支撑旅馆杀人事件,杂乱无章又故作神秘,根本是一开始就没有故事,先想了一堆类似密室、凶手在密室之中和门牌号之类的老套段子然后硬把多重人格什么的塞进来攒了个本子,简直是在挑战观众的底线,居然还有人给五星?
不喜欢这个名字,在看之前我还以为是类似于千禧年代互联网惊悚类电影,结果只是类似于出不去进不来版的《无人生还》。(下方涵盖剧透)几乎猜到了一切,猜到了司机既会当医生缝针,又会当警察破案,而且也提到了会头痛,也就猜到了他可能是精神分裂者;猜到了警察是被犯人伪装的;猜到了小孩才是最后凶手(毕竟虽然怀疑过司机,司机看似关联性最大也都是指导性动作,但是有过不在场证明)不过一切都是十个人格的集中在脑海排演,又刚好可以圆上一切bug。即使几乎都猜到了但还是要感叹实在太完美了,不管是剧本还是剪辑,90分钟片场完全浓缩,没有一丁点的费笔,伟大,值得。可以说为了后面大量国产恐怖电影结尾用主角是精神病奠定了极强的基础。(约翰库萨克太会演太帅了,有点爱🥰
人格分裂的概念只是掩盖了乱七八糟的内里,最后小男孩的表情极其脸谱化,为了反转而反转。豆瓣Top250是时候更新一下了
医生的治疗方案是让不同人格互相残杀以产生幸存者,但残杀所诞生的幸存者就不可能是最优人格
说实话,我觉得太烂了,搞那么久的铺垫,悬疑,气氛的渲染,到最后全部都是人自己的想像,说实话,如果都只是发生在人的脑海里面的话,多么不合常理的剧情都可以得到解释,还想这最后怎么解密呢,结果全部都是想象的,太烂啦!!!!!!~~~~~~
智商有限 看完就觉得这什么JB玩意儿啊
当年是因为库萨克+悬疑的因素去看的,但确实是部拍的非常出色的悬疑惊悚片。剧情紧凑且反转出人意料又不牵强,值得推荐。
本来还期待严密的推理结果特么就是一个精神病的脑内小剧场嘛!
太好看了吧 一个半小时全程高能无尿点连台词都没有一句废话 九个分裂人格哪个才是真正的他?
剧情经得起推敲,隐藏情节反现的很完整,不拖沓,引人入胜!这就是好悬疑片啊!不过话说回来,就算是另一个人格存在导致杀人,这种人也该死啊!完全不理解精神病杀人不犯法的理论,潜在危险分子为什么要留着?最后杀死医生真是痛快人心,叫你圣母!叫你玛丽苏!
传统的暴风雨山庄悬疑,与最新的多重人格分裂悬疑结合产生的新故事。
不咋的,不够严谨,有些bug无法解释。还有些恐怖镜头,作为一部心理片无法接受。
无聊的故弄玄虚的东西
真的不是很喜欢这种类型的电影。。。过分设计悬疑的剧情让人猜不到结局什么的。。。对啊,我就是猜不到啊,就算猜到了也并没有很touched啊。
完全get不到,既没有恐怖层面上的惊悚感,也没有电影层面上的美感。
看到后面想起了谢耳朵的一句话 博欣歌 逗你玩 剧情有很多地方说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