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某些人还是很怀旧的,去年引进了“防火墙”,今年则是“16街区”,要是“洛奇6”也引进的话老一辈动作明星就差不多全了,毕竟施州长短期内不会复出了。
“16街区”比“防火墙”看的顺眼多了。
布鲁斯威利比哈里森福特高明的地方就是,老了,要服老。
一样的孤胆英雄,老哈还要卖弄他的身手,和小年轻肉搏上阵。
老布就聪明多了,咱不是老了么,索性就演个瘸了条腿腆着个啤酒肚的酒鬼警察。
不过,还是凭着经验涮了全部NYPD,成功的表现了巨大的反差。
不过这也是老布片子的一贯风格,他总是演一些小人物大英雄,只不过将本片与他的年龄联系起来看,令人更有感触罢了。
剧情上,“16街区”也比“防火墙”更丰满一些,动作片的要素掌握的很到位,孤胆英雄,限时设定,枪战,飞车等等一个不少。
甚至,片子还能捎带了一些关于善恶的辩论,当然,不是文艺片,所以只是捎带而已,不足以让人感动,但也不会破坏影片的整体风格,刚刚好。
老布的正义感不仅仅通过拳脚来表现,而且加上了自我救赎的勇气,高,实在是高。
结局还玩了一些花样,让人猜不到,编剧有用心啦。
又是警察,又是脏警察,影响警察形象啊。
其实我认为,人是不会变的。
改变的只是表象,冥冥之中,各自都有各自的不变。
在影片前面的大部分时间里我都只是把它当做一个能否送达的问题,而原来而导演要传达的是能否改变的问题。
最终我们知道,Eddie的证词已经不是关键,一个警察改变了他,而他也改变了一个警察。
其实Jack在发现那个可以改变现状的人的时候,他已经改变了。
只是不仅仅要改变现状,而且还要面对现实。
他走了N个街区来面对,通过Eddie反复的念叨(原来他做的不仅仅是为他自己辩解),通过和Frank的对峙,他面对了。
Eddie不需要做证人了,因为没有Jerry,Jack就够了。
改变的为什么是Jack?
因为他会改变,我是这么觉得。
也许他需要一个时机,也许他需要一段时间,但是他是存在那个潜在种子的人。
为什么别人就不会改变呢?
我回答不来,我反而发现,确实,每个人都可以改变,当你把自己一点点的剥开,露出你最脆弱的神经的时候,吹口气就改变了。
越脆弱的人越容易改变?
呃...被自己难倒了。
也许每一份脆弱之后,我们会更坚强。
每一次成功之后,我们会更坦然。
脆弱怎么了?
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坚强。
面对脆弱也是面对自己,面对了,你就是你;回避他,你就迷失,那是在回避自己。
如果你是像我一样看着布鲁斯的电影长大,看着他变老,你会被这部电影感动的.平心而论,这不是一部上乘之作,下半部节奏太慢,有些情节也经不起推敲.布鲁斯塑造的最成功的银幕形象,是虎胆龙威中的落泊警探,和古龙书中的主角有很多的相识之处,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能,却和社会主流格格不入,生活颓废落泊.但这样有性格弱点的人物却往往因为他们内心对某种美好的坚持给我们感动.记得看到那个脾气暴躁,酗酒,老婆偷人的警探终于结束了战斗,拖着一条伤腿在体育场的聚光灯下快乐地跳舞,那一刻全场的观众都感动了,为他投入地鼓掌.这部片明显就是在揩Die Hard的油,布鲁斯的性格没有变,职业没有变,连背景都是在纽约,不同的只是变老了,老的走路都一拐一拐,自己哪间办公室都记错了.但当他要押送的证人命在旦夕时,他扣动扳机的手还是那么稳如泰山,当他陷入重围,势单力薄时他还是那样不会屈服.他不是超人,但他的确是英雄,一个打得倒打不死的英雄.在一个周末晚上,看上这样一部片,我的感觉还是愉快的.
同样是纽约警察,同样由布鲁斯•威利斯扮演,《勇闯16街区》里的杰克比《虎胆威龙》系列里的麦克廉恩更加了不起。
尽管从外表上看,麦克廉恩比瘦削、衰老、疲惫的杰克孔武有力得多,然而他从来不需要面对杰克那样的复杂局面,所以我们无从了解他内心真正可能具有的勇气。
面对显而易见的犯罪分子,在力量上与之孤军奋战并不困难,因为在精神上,国家、民众、社会还有无数警察同事,始终是和麦克廉恩站在一起的。
然而杰克的孤独是由里到外的。
如果他失败了,不仅肉体可能被消灭,而且整个事件的黑白将被颠倒,他也将永远被误解。
在真相大白以前,国家、民众、社会还有无数警察同事都站到了杰克的对立面。
他成了歹徒。
而他随时可以选择放弃抵抗,重新回到他们中去。
能抗拒这样的诱惑,才是真正的勇气。
说到这儿,我们可以明白《勇闯16街区》不是一个好警察和一群坏警察的故事,而是一个人找寻自我救赎之路的故事。
杰克要保护的证人艾迪,将把杰克连同他的同事,一起送入监狱。
杰克为什么要这么做?
艾迪想问的问题,也正是我想问的:为什么要为这样一个无足轻重的人,得罪自己20年的搭档,与全纽约警察为敌?
电影里杰克没有回答,但从他那一脸倦色中猜测,他也许只是太厌倦了做一个坏人。
恕我不恭,我看过的任何一部国产电影,都未能像《勇闯16街区》那样,让我感到做一个好人原来可以让人激动到发抖。
《勇闯16街区》里还可以看到,美国人对自己制度的那份自信和骄傲。
严格来说,杰克并非孤身一人在战斗,如果没有法官所代表的法律正义,杰克带着证人要闯的可不仅仅是16个街区,电影恐怕可以改名叫“漫漫天涯路”了。
内容其实很清淡,但是故事讲的真不错。
影片全程叙事主题基本上都是:这个社会阴暗的一塌糊涂;中间只略微穿插了人质生日和蛋糕配方的一点点伏笔,就得到最后蛋糕的反转,导致结尾主旋律得一塌糊涂,可谓四两拨千斤,毫不生硬,可见编剧导演的功力强大。
威利斯演的不错,硬汉形象少了,但戏多了,挺耐看。
限时限地点,一场惊心动魄的追逐,从汽车到地铁,从地铁到步行,从步行到巴士,从巴士到胜利,一次一次都在布鲁斯·威利斯的计算之内,邪不压正,最终证人还是走向了法庭。
整个影片更像是布鲁斯·威利斯一次自我救赎的过程。
一个小混混可以怀揣着开蛋糕房的梦想,但一个警探却背负着无数的罪行,人是否可以勇敢的站出来将自己从过错中解脱,成为了影片的命题。
感觉美中不足的是,布鲁斯·威利斯的思想变化也太快了,并且缺少了一些flash back,没能造成前后的对比,可能这种手法比较惯用,理查德·唐纳已经不懈使用了。
影片最后的温情时刻,真是让人感动,看看勇于承认错误的孩子是多幸福啊
布鲁斯威斯利瘦了不少,落魄的扮相几乎看不出来。
但威斯利现在越来越不再接那种只有打打杀杀的动作片了。
虽然里面会有惊险刺激的剧情,和夺人心魄的场面,但这一切往往是为深刻的剧情铺垫。
这是一个心灵救赎的故事,也是一个浪子回头的故事,感动心灵的是简简单单的蛋糕,和大约两个小时的生死历程。
也许,总会有一丝突然的感动,改变你人生的方向,只希望,那是往一个好的方向,象威斯利那样。
杰克·莫斯里,一个平凡的人。
他生活在一个平凡的世界中,却工作在阴暗的、但却受人敬重的警局里。
他与他的伙伴们做了许多事,是普通人无法想象、也无法理解的事,是本该守护人民的人做的“坏事”。
——枪杀证人、刑逼罪人等等。
而作这一切的理由仅仅是为了方便,为了泄愤,为了好下台。
或许这不该怪他们,——谁又能在没进某一行业就知道这一行业的黑暗?
我想他们也许在没进这行之前,眼中的警局和警察都是闪耀着动人的光辉的。
虽然有些刺眼,但却是那么的温馨。
但当他们了解到这一切时,他们并没有站起来抵抗。
或许是享受,又或许是惧怕,总之他们没有行动。
人是惧怕死亡的,就像那些警察们害怕推翻这警局中的腐败势力一样。
但他们还是杀了许多无辜,同样是惧怕死亡,没权、没枪械的平民。
这是种什么行为?
一种贱视生命,蹂躏生命的行为,也是闪耀着“保民除害”光辉的警察不该做的事。
就在腐败势力依然健在,也曾是这其中的一员的杰克押送一名罪犯艾迪——也像这些警察一样,被现实所迫而犯了罪——去法庭指控时,一切都开始有了变化。
刚开始时,艾迪想要套帅气的西服,好在庭审结束之后去见自己在三个月前才知道的“sister”,但很可惜,在杰克来接他时西服还没到,而心有不满的杰克自然是不会等的。
不过所幸的是,在bus上完成了艾迪的这个心愿,不过代价有些大,而且他似乎也没了心情。
艾迪作为一名知道这一重大案件的污点证人,自然会遭到当事人的追杀——由于杰克的疏忽,艾迪差点命丧黄泉;杰克的求救,险些变为“求死”;多人的枪械一次次的响起,就像死神在一次次轻叩这锋利的镰刀。
结果自不必说,是杰克赢了。
在这场抢人大战中不难看出,杰克所背负的罪恶已经让他喘不过气来,性情也渐渐的开始恢复那美好的一面,从杰克在bus上的一幕——他双眼看着艾迪在与小女孩谈话时,眼中闪现出了一丝怜悯,一丝诧异。
虽然最后杰克利用了艾迪,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救赎自己,挽回他人——便可知了。
在片尾处不出意料的出现“完成约定”的一幕,也算是在全片“低—高—低”的节奏中最后一幕平静的升华吧。
而从杰克拿着艾迪寄给他的照片,让sister多拍几张照片的画面中,可以看出,杰克的眼神与动作流露出了对往事的回忆,对杰克的欣慰,还有对现在的感动。
纽约老警探杰克·莫斯里(布鲁斯·威利斯)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心脏有问题、腿脚也不太利索,现在已经快到早上8点,也就是他该换班的时间了。
正当杰克准备交班,却被分配到了护送一个罪犯从监狱到法庭的任务,他心里满不是滋味。
偏偏护送的罪犯艾迪(莫斯·达夫)是一个爱喋喋不休的家伙,一路嘀咕个不停的他更让杰克一个头两个大。
路途只是短短的16个街区,杰克中途还停下来买了点酒准备打发时间,可当他从商店走出,却发现一个杀手正将枪口对准了艾迪。
毕竟还雄风犹存的杰克当即救了艾迪一命,他这才发现,艾迪并不只是一个小偷小摸的惯犯,而是一宗重大案件的污点证人。
要让艾迪再不能开口的,其实是警方的腐败势力,他们利用自己的警察身份无恶不作,这次还妄图将证人灭口于途中。
腐败势力的头目之一就是杰克的前任搭档,杰克必须在短短的1个多小时里,在案件审判之前将艾迪送到法庭。
本来简简单单的16个街区,变成了斗智斗勇、紧张刺激的场地……
按照伦理片的习惯,影片尽量避免让观众得出单一的结论。
观众根据自己的性格、心理、良知、品味、还有对社会的理解深度得出自己的结论——也许这是发人深省的不二法门。
没有人能够回避潜规则的力量,无论在任何行业,高尚的还是卑贱的,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作业于其中的人都不能潇洒地说:“我只做正确的事。
”就像片中和jack作对的警察,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在做错事。
法律是一回事,法律是全社会的理想标准。
而他们选择了当警察,就必须积累自己的生存智慧,否则就别想干下去(或者别想活下去)。
当立法机关制定出一项法律,兼顾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公平和效率,正义和权益——这听上去很好,似乎符合了民主法则。
但是让那些立法的人去当几年警察试试……民主难道不是多数人决定少数人怎样生存的暴政吗?
潜规则由此诞生。
如果一个人做的事,大致符合“潜规则”,他似乎可以心安理得了。
不过,他还是不能逃脱更高权力的制裁。
这不是某个人的悲哀——这是全社会的悲哀。
我们还是没有找出真正的解决方案。
人们希望Jack能够胜利,但是每个人都知道他的胜利是运气罢了。
我们也无法要求每个生存在潜规则枷锁下的社会人都有这样的理想主义情怀,有这样的“大觉悟”。
从另一个角度说,失败的警察们也曾经是善良优秀的男儿,难道他们该有这样的结局?
两星半。不合清理且无比单薄简单的故事,节奏沉闷拖沓,人物塑造弱,高潮迟迟不来直到片子最后,枪战追逐戏都让人提不起兴趣。老布也是老了。
喜欢他那点无奈和坚持
老警察的迟暮,动作电影的迟暮……
6.9分
喜欢这样一个打斗不起来的老警察……
经历内心的挣扎后,杰克为了寻求心中的正义保护了艾迪,却成了纽约警局的众矢之的。16片街区的距离,从来也不曾如此漫长过
后来在09年的美国mtv颁奖典礼上看到那个男2号了...就像在哪看见的呢...
哎,真是有点杯具啊
《CSG特警组》/《玩命速度》DVD
为另一个结局打四星 英雄不可能一直那么走运
people can change.
。
x
什么玩意
纽约平淡的一天,临近退休的老警探杰克•莫斯利却接到了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任务:穿行16片街区,护送一名犯人上法庭作证。 这本该是件极其轻松的事,从警局到法庭的车程只有15分钟,唯一的麻烦看上去也只是罪犯艾迪滔滔不绝的废话而已。然而事实却远不止于此,一次针对艾迪的暗杀行动让杰克发现了幕后的真相:所谓的上庭作证不过是个幌子,真实的情况是以警局同僚、老朋友弗兰克为首的一批腐败警察,借杰克护送艾迪的机会铲除污点证人。经历内心的挣扎后,杰克为了寻求心中的正义保护了艾迪,却成了纽约警局的众矢之的。16片街区的距离,从来也不曾如此漫长过……
看到老布鲁斯皱眉的样子,我都感觉疲惫……
最夸张的是某人竟然没认出长了头发和胡子的布鲁斯威利斯,还跟我打赌- -|||我不战而胜哇咔咔。老男人牛逼轰轰的单挑整个警察小组,怎么也不给艾迪一把枪一起帮忙杀几个嘛。。。差点惨死。。。
正视自己的过往需要勇气
改变成好人
影片最吸引人的不是动作,而是情节,影片中充满悬疑的紧张气氛,不知道下一个险境会在哪里出现,枪口随时都有可能对准证人的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