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而又陌生的上海场景,通篇似是而非的上海话,小人物在大城市里的生活总是显得那么无助,孤独,却又被欲望驱使着奔跑不已。
看过《海上梦境》,三段爱情,三种不一样的上海生活,同时发生在这个城市。
光影中三个故事有偶然的交错,它们表现了同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内心如此柔软,让爱情轻易躺下,却不赐予它站立的力量。
第一个故事,田原依旧说着好听的普通话,轻纺面料市场董家渡的两个懵懂少年,他们有最纯净的五官,有最烂漫的青春时光,有青涩而美好的爱情,但却期许着不一样的人生际遇。
当两人停留在深夜的溜冰场,梦境里也许有永远在一起的誓言。
但是,现实里,女孩(田原饰)选择离开。
女孩住在几十层的高级公寓,男孩住在狭窄的弄堂。
女孩上了现代化的大学,并憧憬美好未来。
男孩似乎永远不想长大,一直为寻找工作而迷茫。
上海高大的写字楼遮住了他远望蓝天的视角。
还是喜欢他们两的衬衣被风吹地鼓鼓的瞬间,那一刻,爱情是那么有力的飘飞在空气中的每个角落。
第二个故事,女白领(张恒饰),美丽,性感。
憧憬真正的爱情,她爱上了那个高个子荷兰男人,但是男人却不给她任何诚诺。
她总是在父母面前隐藏自己的压抑。
她似乎希望寄托于其他声色场,来告别这段爱情,但是当她站在高楼的橱窗边望着窗外巨大的城市立交桥和车水马龙时,最后一口烟冷却了眼泪。
这又是一段无力的爱情,为什么城市让爱情成为一场飘渺的梦境,简单的幸福总是那么难以得到。
我们生活在其中,到底是为了求得一瞬间的快乐,暂别内心的空洞。
还是需要找一个稳定的状态。
第三个故事。
DJ和他的啤酒女郎。
两个人到底了解对方多少呢。
DJ一直都在猜忌啤酒女郎有了其他男人,但是却不做出任何的努力来挽救,只是一味的猜忌。
他不了解对方真正的痛苦。
这又是一段无力的爱情,两个人,在一起需要有一个憧憬吧,只是活在当下,不免在对方眼神中找不到力量。
我一直在想,我们的内心,是那么微妙和富于变化,爱情只是一种催化剂,但它解决不了自己的内心。
如果你真的爱一个人,那么请告诉对方,你最想要什么,请不要让爱情那么无力和没有方向感。
看到了法国电影的影子,可是没有学到人家的精髓。
琐碎现实的生活细节,可是,既然你是要抓生活的细节,那么细节处就不要做的这么粗糙可不可以??
群众演员们稍微演的像回事可不可以??
主演们不要用这么蹩脚的上海话可不可以??
一听他们讲话就觉得人物的智商有问题……大舌头,面无表情,装深沉……无法让人投入的电影无法让人感动的电影
个人感觉没普遍评价的那么差,只是刻意去节制的导演的确减法做多了,搞得让观众难以去认同角色的行为,这或许也是荷兰导演对叙述的信心不足吧。
导演一方面把概念先行,把城市本身作为整个故事的另一个主角,在三个故事切换间,以大段地上海夜景展示,表现出人物困于空间的窘境;另一方面却也因这先行的概念和过度的克制,致使人物行为逻辑丧失存在合理性。
比如29岁的张仪,在她荷兰男友JOCHUM说出“古老的欧洲已死,我不会回去的”时候,表现出的那副突然转阴的脸色,不去深究这个角色个人历史的话(而这历史从镜头企及的弄堂环境中相当难以被蒸发出),非常像是对上海女性的妖魔化描述;再比如吧女Jenny和Calvin的一系列猜疑和折腾关系,虽然现实里的确有太多“言多必失”的失败辩解,但这无法为两人关系的崩裂作下注脚,不给Calvin看手机、不回答质疑,我们无法从Jenny的任性和对抗中相信她的单纯,而故事大纲中,她为了Calvin音乐事业而答应夜场老板离开更是被拍得极度省略,丧失了这个角色本该具备的可爱性。
唯独许宇和apple的青涩纠结还展开得算是充分,究竟暧昧到什么程度算是会错意,少男少女不知道、家长不知道、导演也不知道。
不过,电影至少还是点出了它的题旨——这一代人渴望并缺乏的三层感觉:稳定、安全和信任。
并以大量的对摩天大楼的仰拍增强着这三层感觉。
温存幸福的时刻总是短暂的,它是张仪在公园被JOCHUM抚摸的时刻、是Calvin带着Jenny飞驰过夜上海的时刻、是许宇和apple躺在甲板网兜上玩弄手指的瞬间,接下来,摩天大楼迅速将恋人包围、油井过后,大上海的天际线以强大的向心力将角色拉扯回这不稳定、不安全缺失信任的年代。
豆瓣上原本的名字明明就只是迷乐上海在想看里呆了那么久 转正的时候偏偏摇身一变成了海上梦境我说 我要看了 晶晶说 没看明白WM说 你看电影还有要求的阿怪异的上海话 田原一如既往的那张脸和平刘海 甚至小腿的线条 微翘的嘴唇我还是喜欢她的还有吕玉来 青涩 害羞 瘦弱的样子还有那个DJ的样子 让我忍不住想起宋宁 猜想他在青春期里的样子
记录了一些发生在生活中的事情。
电影分三条线出来,讲述了三个故事,围绕着一群人,交织成一个城市,那就是——上海。
觉得这部片子更像是记录片!
上海是个现实的城市,现实到所有人都感受到压力,无论是卖菜的大妈还是洗脚城的小姐,她们都在底层生活着,对身边的花花世界心生仰慕。
酒水妹和落魄DJ的爱情,如果放在北京或许更为合适,迷离的夜色和摇晃的人群,上海不缺乏,但上海缺乏的是那种流浪的浪漫。
所以,影片极度压抑,那噪音一般的配乐让人抓狂。
吕玉来和田原饰演的新生代或许更能代表上海80后一代的思想,他们在父母的羽翼下生长,也在父母的催促和布置下生活,他们渴望有自己的思想,但却又挣脱不开固有的束搏,于是,他们较着劲儿,在理想和现实中迷茫。
包括爱情,他们都不敢奢望,宁愿守着过去和未来的幻想,也不敢触碰那不可知的底线。
或许田原饰演的小裁缝太过于沉迷童话世界了,她内心也许是爱着许宇的,但她不能跟他在一起。
当她去上大学时,他们就已经基本划清了界限,当许宇开着摩托车在高档的小区里穿行,他发现再快的速度也已经不能追到她的脚步。
而那个张恒饰演的白领也极具代表性,她们希望能找到一个老外,可以把她们带到国外去,离开这个极烈对比下寒酸的家庭。
但那个执著的老外太过于迂腐,宁愿守着爱情在中国天荒地老,于是她只是选择离去,重新去做别人的小三,反正,她是不屑于找一个与自己年纪相仿的男子,因为他无法满足她所需要的一切。
弄堂,破旧的弄堂,影片开始的那个外滩拆迁,应该是十六铺码头附近,而对面就是繁华的金融区陆家嘴,这个镜头有贾樟柯的感觉,真实压抑却又充满希望,阳光在楼群中升起来,整个城市的天际线渐渐明朗。
这是现时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这是这个城市最具代表的年轻人,他们在经济发展的畸形社会中慢慢流失掉自己的青春和爱情,似乎看不到未来,但他们从未失去理想,酒水妹为了DJ的事业牺牲掉爱情,白领为了欲望牺牲掉爱情,小裁缝为了幻想牺牲掉爱情。
这个城市已经现实得没有爱了,变得荒凉和冰冷,但他们最初的初衷,其实就是为了爱情。
影片整个弥漫着一股感伤绝望的情绪。
不紧不慢,娓娓道来。
一个偏执的男人,一个花心的男人,一个困窘的男人。
一个痴心的女人,另一个痴心的女人,一个理性的女人。
问世上情为何物,直叫生死相许。
喜欢开始田原和许宇之间朦胧的感情,结果导演却以散场安排。
至于张恒那场,,,,只能说,她傻的可以。。。
而那个D厅里的女孩,和那个DJ之间,一开始就是一种关系的不对等。
结尾那一段,时空穿梭的感觉。
整个影片其实是三个独立故事,导演穿插的自然。
只不过,导演会安排每一个都是一种困窘的结局。。。
是不是有点太悲观?
中年妇女望子成龙 势利 待业小青年 浑浑噩噩过日子 沉溺于自己的世界里狭小杂乱的阁楼居所 夜夜happy酒吧里 多少真真假假的爱情故事时髦 放纵 却也渴望安稳风情万种的高级白领和老外说不清道不明的纠结oh 还有苏州河 那条溢满了上海气质的河流以及 河畔的中远两湾城
上海恐怕是一个最少找到“一无反顾的爱”的城市。
生活得疏离,装饰的华丽,言语的隐晦,竞争的激烈,现实的明示,总之,即便想在这个城市找到友谊都困难,何况爱情。
20081201,24.调子真灰,迷茫青春,已过。不再爱。
几个故事看上去是独立线程,然而事实上却殊途同归。
不知道演的什么东西。
外国人导的,让我想起白灵的上海宝贝,都让人打不起精神来
感觉还没完
没看完
稍显矫情,此刻才认清:原来我着实讨厌为挖掘深度而故作缓慢的电影。
借着上海的幌子在那里七拼八凑
矫情
妖孽横行在魔都
一般
仅仅是城市背景下的普通人
本身很感兴趣的题材但搞砸了。录音糟糕透了,字幕也是时有时无,即使想表现生活原声,也不能让人要么听不清人物对白,要么突然震耳欲聋好不好?
那谁吕玉来,说回你的四川话,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你沪语学得太难听了。
本来应该是部很好的电影,可惜被剪辑了一塌糊涂,让人看了犹入云里雾里。
惶恐,徘徊,迷茫,疲惫,诱惑,折磨,等待,迷幻。2008的中国年轻人。
矫情
田原
应该还算真实的一部文艺片。只不过我的目的是测试PSP放电影的效果。结果很满意
那女的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