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是小学1年级左右,第二次三次看还是小学,每每看都笑得前俯后仰。
有一种主题和特殊对象,笑就完事了,那个时候8,9 岁的我反正知道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评论里有篇说什么误导几代人,各种分析,忧国忧民的心操的,那时候谁会在乎国党共党,美化丑化,连我都骗不到,其他人安全的很
这部电影在侮辱敌人智商的同时也侮辱了自己的智商,很难想像孩子看到片里的日本人会作何感想。。
日本凭着弹丸之地而能成为世界重要的经济军事强国不是靠装傻卖萌,而是奋发图强的精神虽然当时的侵华日军犯下了滔天罪行,但他们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本剧就是一部打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旗号的商业片,和美国的屎尿屁喜剧没有什么区别,跪求导演不要再拍第三部了。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这部电影总是在公众场合播放得乐此不疲,甚至在我们军训的时候学校也将新生聚集起来为我们播放这部电影,但这种意淫的电影竟然获得了当时大多数人的大笑甚至拍手叫好,实在令人费解又无奈。
毕竟这和爱国毫无关系,如果说一种信仰只是为了一些功利化的东西而强加在别人身上,这又会有什么意义,这何尝不是一种强权的表现。
当别人篡改中国历史的时候我们自然会很愤慨,因为他们的确做错了。
但篡改别人的历史,这又怎么可以因为这是一部喜剧而毫不在意的将它掩饰过去。
更何况这部电影根本没有什么资格被称之为“喜剧”。
在那种战争的年代,在这部电影的开头,大段描写了所谓的“敌人”被“打倒”的场面,我不明白导演对于他们如何被打中并且死得方式各不相同这些细节的描写究竟有什么“涵义”,同样也不明白生命的消亡究竟能给观众带来什么乐趣。
我不知道有没有观众和我一样被强制地看完这部电影后,心中因它的粗暴而留下阴影,我只是很后悔,我看它时的几小时人生浪费得毫无意义。
潘长江老师演的日本鬼子真的很搞笑 让人不禁想看 推荐大家去看这部影片 真实的还原了一部分历史 主角太有趣了,因为有了他,所以才充满了魅力💕老师在教室上课的时候让我们看的 我基本上都看完了 潘长江老师演的那个日本鬼子绝对承包了我们的所有笑点 而且郭达老师演的那个角色也是很有意思的
举起手来 中的日军形象和《地道战》《小兵张嘎》里的日军形象有何两样?
皆是夸大的猥琐。
如果说当时那种极端拔高正面人物、丑化侵略者的形象是出于鼓舞民族自信心的考虑,那么半个世纪过去,是不是该有点变化了?
只愿意表现光明的一面,虚妄的高、大、全和不符合实际的贬低对手,本质上就是出于一种自卑和不自信。
满是通过埋汰敌人而抬高自己的潜意识美化,这种无形中的价值观更使角色虚空,进而逼剧情走向荒诞。
这般丑陋经年累月,如毒素在经脉中流淌,逐渐变得可以接受甚至合理,不应是本土电影所呈现的态度。
冯小宁的《举起手来》,通过羞辱日本人无下限的表现而搏观众的笑声,这种自我强大的意淫之法终究无法使本土电影真正强大,而只能沦为妇孺口中的浮云之谈。
今天在豆瓣看到这部电影的分是有些震惊的。
有些人可能会说你的震惊重要吗?
如果这个语境是在你我之间,那可能一点都不重要,但是如果对象换成小时候的自己,我觉得我的震惊很重要,这是我对于那个已经没有办法发声和表达的小时候的自己的尊重。
有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有各种问题,甚至是对抗日战争残酷史实的伤害,会误导小孩子,也有说笑点很低级乃至于根本不好笑的。
我尊重所有人表达的权利,我并不想反驳什么,但是我想替小时候的自己说几句话。
这部电影真的很好笑,很多镜头乃至于现在我还记得,我笑过,也喜欢过,我想如果那时候的自己知道有这样一个打分的机会,我一定会打五星,你可以说那时候的我肤浅,年少无知,甚至于上升到我不爱国都没有问题,那是你的观点,你的表达值得被尊重,这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这个世界上就是存在跟我小时候一样的那么一个群体,他们也有表达的权利,他们的世界可能很小,小到好笑就可以是一部电影存在的价值,小到好笑就可以是评价一部电影的所有标准,甚至连觉得是否好笑都只是依据他们自己的小小世界里的评价标准。
可是这又有什么问题呢?
难道不是所有的表达都是值得被尊重的吗?
为什么一定要脱离电影本身去评价电影?
为什么看了很多人的评价后我连打出自己内心真实的分都需要顶着道德压力?
我依然没有想要去反驳什么,我只是想争取那个原本就该属于我的权利,我只是想轻松的为小时候的自己去打分。
说到最后,我好像又觉得说这些没有什么必要,因为小时候的我只会跟在意的好朋友争得面红耳赤,才不会管陌生人的所谓评价。
一句话,这就是一部把姿态放得低到地里去只求观众一笑的十分用心的喜剧电影。
这类电影多数都是为了给观众以一种轻松诙谐、幽默搞笑的视觉享受啦。
不过也难为了一些喜剧演员了,能做到这份上都不容易啊!
要是真正谈到严肃的战争的话,怎么会有这么逗的日军呢,能被平民耍的团团转,想想都不太可能!
看的时候心里很复杂,当看到里面潘长江的表演是忍不住想笑,但是想笑的同时发现他是一个侵略者,是来入侵我们的国家,残害我们的人民,又笑不出来了。
所以这就是这个电影的矛盾之处,战争是残酷的,是严肃的,不是拿来拍喜剧片的
高赞评论,让我见识到了什么叫做义正严辞和高冷老实。
绝口不谈电影本身,只谈影片头顶的帽子是正是歪。
“意淫”一词像是惊喜发现的文字瑰宝,争相运用,以便装点自己的影评门面。
“评价他人意淫”本身就是相当盲目双标行为。
对于英雄形象或是机敏人设的电影,我认为应当先一视同仁,而后再论长短。
不知高赞评论员是否假装忽视,像科幻英雄电影或是部分荒诞喜剧,乃至绝大部分商业娱乐片里,主人公往往莫名具有的主角光环,这些光环可以是出身显贵,可以是贵人相助,可以是天赋异禀,可以是各种天时地利人和,他们往往还能一人掌控影片节奏。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发现了:你这不是废话吗,你说的不就是一个片子通常具有的特点吗?
答对了!
焦点不聚集在主角身上,那还看什么劲?
甚至于说,本身大多数非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它或多或少就遵循这样的套路,不然你告诉编剧,怎么写?
你告诉导演,怎么拍?
只是这些套路的优劣在于,有的电影会适当对这些光环加以解释,以防止它出现得过于突兀;有的则胡乱设计,拿光环作为吸引观众的人设工具。
不妨反问自己,凭什么突然冒出来的罪犯,就具有戏耍整个警局的超高智商?
凭什么海外密训十年的年轻人,回国就能虐杀四方特工?
凭什么主角城市飙车横冲直撞,警察不把他依法拘留?
诸如此类所谓的bug,或是时髦的“意淫”情节难道不是比比皆是?
难道正在横扫每年的院线,并获得“高冷诚实”的评论员们交口称赞?
为何这时就不指着“意淫”的帽子痛骂了?
对于这些电影中的bug,又重新学会大度理解,理智看待了?
当我们麻木地习惯于接受英雄式电影就应该不拘小节,英雄就理应遭遇意外获得超能力或者人生转折,凡人就应当遭遇意外,而又不出意外地医院挂号或者并无神奇发生。
诸如此类的套路难道不正符合高赞评论中“令人恶心的意淫”么。
评论从来不应空穴来风,而应当有据可查。
写下这番话,并非抬高这部电影,也绝非嘲讽主角光环,而是奉劝众人放弃双标,切勿恍恍惚惚跟风,到头来套路了自己。
如此简单的纵向比较,对于其他“主角光环”明明笑而不语,偏又到了自家电影,自国历史上,却又如此地故作老实,跳脚痛骂。
看清自己吧,太多人才是自己口中“意淫”的主体,他们处事双标,却意淫着“义正严辞”。
同样矛盾的,还有敏感的侵略历史问题。
高赞评论员们的第二把尚方宝剑就是对于戏耍侵虐者,不合情不合理,甚至于上纲上线,还不尊重。
可要知道,我们自身乃至世界不就是一直在所谓的“意淫”中填充自豪感的吗?
团队中,我们高估自己的作用;历史中,我们高估对他国的文化影响力;相反地,他国又弱化我国的影响力,并且夸耀不属于自己的成就,夸张本没有那么传奇的故事。
这样的事情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我否认这种做法的正确性,但是评论员们开篇就拿这把巨大的尚方宝剑唯独针对一部小电影,未免有种“借刀杀人”的企图。
就故事设定而言,一开始电影就设定了这个喜剧发生的舞台——小山村。
试想,小山村驻守的兵力,你认为它会是某些人意淫的精锐么?
会是一定要武器装备,人才配置强得就不应该被戏耍的主力么?
稍作思考,舞台限定在小小的山村,小小的村民面对小小的普通部队,就给予了这场荒诞喜剧一定限度的可能性。
这一点情节的思考,应该给予理解,否则牛角尖如此一钻,那天下的电影倒是可以一笑而过。
其次影片的情节设置从未否定自己力量不敌侵略者。
片中的主人公至少没像大家崇拜的超级英雄那样,大大咧咧地走到敌军阵前,一拳一脚对抗飞机大炮。
相信大家都看过“猫捉老鼠”,其实本片就是这样一种比喻形式的搞笑,对方是猫,我是鼠,我从头到尾一定是躲躲藏藏,但是又偶出奇招的机灵鼠。
而片中也的确是这样安排主角的行为模式,即一定要行在暗出,以环境优势和奇招来弥补力量差距。
别来问我凭啥就这主角智商碾压,我还想问为啥所有的片子,焦点都在主角身上?
(废话,不然你两小时就看和一个平平无奇的人过着流水账式的生活?
)。
所以冷静吧,别看见脸上的芝麻就说别人是王麻子。
乱发帽子是不正确的行为,跟风点赞迟早会使你想这部电影一样荒诞。
影片的确戏说了战争期间敌我智商,但没有粗暴到凭空“意淫”,许多桥段是设计了限定条件来加成说服力的(话说为啥要在虚拟中寻求说服力,我也不想啊...可有人就要...)。
作为一部喜剧电影,这部电影无疑是及格线以上的,看的过程中,会跟着剧情自然地笑出来。
全剧没有一句台词的日本士兵(潘长江饰演),靠着罗圈腿、斗鸡眼,让人忍俊不禁。
两个娃娃兵,智慧的化身,调皮捣蛋中,将敌人各个击破,搞笑中让人大呼痛快。
就连公鸡、驴、猪在剧中的发挥,都是非常好看的喜剧元素。
作为一部喜剧电影,喜剧的内核是清晰的,喜剧的表达方式也是顺其自然,不会显得尴尬。
在套上抗日战争的背景,看完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是轻松、痛快、酣畅淋漓。
喜剧电影不能与真正的抗日电影正剧相比较,如果要看抗日正剧,本片无疑是不合适的,剧中体现的全是日本士官的愚笨、狼狈,我们的机智、好运。
但是关于抗日的元素里边也是比较全面的。
电影的前半部分主要描述八路军勇抢火车,火拼日本士兵。
妇女老幼皆有,有娃娃兵、农民大叔、老奶奶、大学生,各个年龄段的,都参与到抗战中来,为抗战发挥自己的力量。
剧中日本走狗最终也被日本士兵踩到跌落悬崖,也象征着那个年代做日本人的鹰犬是没有好下场的,终究会被日本人抛弃。
结尾日本士兵的后代(潘长江饰演)在佛像面前忏悔战争带来的伤害,也是极佳的镜头。
虽然是一部喜剧电影,但剧中也反映出了抗战的一些元素,在轻松愉快中,引发些许的思考。
在一天的繁忙之后,看一部喜剧电影,放松身心,这部电影是够格的。
抗日神剧之神以此为最最最!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四万万中华儿女付出巨大流血牺牲、付出血与火的考验取得的来之不易的胜利!
两个孩子就把鬼子玩得团团转,一点都不好笑,这是对历史的嘲笑和轻蔑!
闻名于世的松山战役遗址上确实有娃娃兵纪念碑,每一个到此的人听了他们高山仰止的事迹,都会动容万分、鼻尖发酸——是啊,如果不是到了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何须还没有枪高的孩子浴血沙场、战死千人!
巍峨的青山,铭记了战火中的忠魂;呜咽的山风,吟唱着鲜血写就的诗篇!
两个小屁孩就把鬼子玩得团团转,这是对千名血洒松山的娃娃兵的侮辱!
“八年抗战”改称“十四年抗战”,不仅仅是更符合史实,更是教我们勿忘国耻!
还是以松山战役为例,敌我伤亡比例是1:6.2,就是每打死打伤1名敌人,我方伤亡6.2人!
电影好笑吗?
不好笑!
那是对历史的背叛!
难怪有网友调侃:“看了这么多的抗日神剧之后,我才明白,鬼子当年是花了8年时间,才从我们国家逃了出去。
”,试想,如果我们的下一代,或者我们的下一代的下一代,对于鬼子的认知都是这些电视电影上来的一些不真实的东西,会怎么样?
还会有人记得抗战的艰辛吗?
还有人会记得战争的可怕吗?
还有人会觉得敌人的残忍吗?
如果可以打负分,我想打负的四万万分,为艰苦卓绝投身十四年抗战的每一位国人扣一分!
每次坐长途汽车都会放这部片子,看腻了都
经典,什么叫搞笑,现在的电影就该好好学学,看一回乐一回,故事不乏味,放在现在来看也依然乐趣十足
好玩。。。
成功的喜剧片,如果讲战争抗日那就儿戏了、所以把喜剧电影和抗日神剧混为一谈没必要,这片又不是科普感觉单纯恶搞调侃。导演老婆亲自上阵,潘长江郭达努力一答一合。抛掉历史的惨痛,有时间看看乐呵乐呵!!!
这部剧的搞笑是认真的,抗日喜剧
不许动,举起手来!鬼子都是纸老虎,不堪一击。
哦哟 哈搞笑 哈哈 每次都是半夜CCTV6放的 昨晚终于看到结束了 哈嘲
第一次看的时候真觉得他是那时候最好的电影
这不是电影。
还是不要拿抗日战争开玩笑,如果日本鬼子都这么SB的话,为何会有八年抗战!?为了抗日中国人付出了多少血和泪!这简直是对抗日英雄的一种侮辱!
今天居然看见续集新闻 纯粹的愚民教育 强奸民众智商 上高中时全校集体观看 想想 自己当时笑的真是傻B 也只有在中国 这种片子才可以受到这么高的礼遇 “《举起手来2:追击阿多丸号》导演在随后的采访中透露,本片目标6个亿,但这并非指票房,而是观影人数” 几年过去 我们的智商高了吗
百分百的大烂片,烂到臭不可闻!
笑料都太低俗了~~
潘长江演的鬼子真够二
你让白痴一般的鬼子打了八年,到底谁白痴?
太意淫了
其实第一部还不错的 因为当时此类型片还没泛滥成灾
不好笑。
笑點太低了吧,適合小子看
10.11笑笑就行了 那么较真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