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 | 鉴片工场 ©《寻色中国》作者 | 张力卜陈晓卿的镜头总能在烟火气中掘出史诗感。
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寻色中国》,他始终是位手持显微镜的考古学家——前者剖开食物的肌理寻味文明基因,后者则以色彩为手术刀,直抵文化记忆的骨髓。
当工业化的颜料桶倾倒出千城一面的“标准色”,这位导演用近乎偏执的镜头语言,在褪色的年画、斑驳的砖墙与窑变的釉色中,打捞起中国人骨血里流淌的色谱密码。
当镜头扫过陕北窑洞褪色的门神年画,朱砂红与松烟黑早已在时光里搅成一团混沌的灰。
这个充满诗意的开场,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陈晓卿导演在《寻色中国》中精心设计的色彩迷宫。
这部纪录片看似在记录中国传统色彩的消逝与重生,实则用镜头作解剖刀,剖开了当代中国的文化焦虑——当工业文明的标准化浪潮席卷而来,那些藏在色彩里的文化密码,该怎样安放?
色彩里的时间胶囊在河西走廊的丹霞地貌前,摄像机像地质学家的工作笔记,一帧帧记录着赭红色岩层的年轮。
这种近乎偏执的显微式记录,突然在甘南唐卡作坊里找到了答案——当画师研磨孔雀石时,飞扬的粉末在阳光里折射的光谱,竟与岩石里的矿物元素完美呼应。
原来人类最早学会的“调色”,不过是在模仿大地的颜色。
闽南沿海那些被海风啃噬的红砖厝,墙面褪成独特的胭脂色。
导演的镜头突然化身成分检测仪,把百年老墙拆解成糯米浆、牡蛎壳粉和红壤土的配方。
这种“土味调色法”在现代化工涂料面前显得笨拙又倔强——流水线上整齐排列的“中国红”色卡,永远调不出海风侵蚀造就的斑驳质感。
最动人的对比出现在皖南宣纸作坊。
青檀树皮经过三年日晒雨淋才漂出的月白色,在化工漂白剂面前像个羞涩的村姑。
老师傅捻动纸浆检验纤维时,布满皱纹的手指与纸浆纹理在镜头里交融,仿佛在说:有些颜色,只能用时间慢慢酿出来。
色彩战争:土味审美VS工业标准湘西苗寨绣娘口中的“鹭鸶白”、“鸡冠红”,在潘通色卡面前成了需要翻译的方言。
当设计师试图用数字色值还原苗绣配色时,那些祖传的“脏色”搭配突然失去了灵魂——就像把山歌转写成五线谱,调子对了,味道却跑了。
北京郊区的油画村上演着更魔幻的现实。
流水线画工批量生产的“梵高黄”被贴上“出口欧洲”的标签,这些颜料堆砌的《星月夜》漂洋过海,成了欧洲古镇咖啡馆的装饰背景墙。
但某个午休时分,工人们用丙烯颜料临摹《千里江山图》的场景,却意外戳破了文化输出的荒诞——荧光色的青绿山水,倒像是传统山水画穿越到赛博朋克世界。
景德镇的窑炉成了东西方较量的战场。
德国化学家架起光谱仪分析宋代天青釉,中国匠人却盯着窑火颜色调整烧制时间。
当监控屏上的光谱曲线与老师傅的“火候口诀”正面碰撞,开窑瞬间的窑变效果,像极了文化翻译中的“美丽误会”。
数字时代的色彩幽灵大航海时代的外销瓷章节,揭开了最早的“全球化审美”伤疤。
欧洲贵族定制的“墨彩描金”餐具上,山水纹样在钴蓝与金粉的冲撞中扭曲变形。
这种文化混血儿,如今却被供在博物馆里,成了“跨文化对话”的活标本。
历史的玩笑总是带着苦涩的余味。
敦煌壁画的数字化工程,则上演着科技与传统的哲学辩论。
当扫描仪将千年氧化的色彩还原成初始RGB数值时,那些因时间沉淀形成的独特色调反而成了“错误”。
技术团队最终妥协的“半真半假”修复方案,像极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困境——用数字代码重建的记忆,还算不算真的记忆?
影片结尾的城市色谱热力图,把北京胡同的灰调与深圳的霓虹装进同一个坐标系。
当卫星遥感将城市色彩变成跳动的数据流,我突然想起开篇那些手染布料的老人——他们颤抖着手调出的颜色,此刻正在云端以另一种形式永生。
在实验室的镜头里,分光光度计扫描故宫琉璃瓦的光谱曲线,逐渐幻化成紫禁城的四季光影。
这个充满科幻感的转场,暗藏着导演的终极隐喻:当色彩被分解成数据、被包装成商品、被争论成政治,那些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色彩记忆,正在完成一场数字时代的基因突变。
《寻色中国》的镜头语言始终保持着克制的诗意,就像老匠人调制传统颜料时的神情——既清醒地知道有些颜色终将逝去,又固执地相信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消失。
当工业颜料染红整条河流时,总有人在某个角落,用最笨的方法守护着最初的色彩密码。
《寻色中国》的第二集以“神颜莫测”为主题,犹如一把精妙的钥匙,开启了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与神灵崇拜间隐秘关联的大门。
这部纪录片以独到的视角、精湛的叙事和细腻的影像表达,将不同地域色彩背后的文化密码与神灵信仰巧妙交织,让观众在色彩的海洋中,领略到华夏文明多元而深邃的魅力。
在云南大理,黑色不再是单纯的视觉符号,而是被赋予了与神灵对话的神秘使命。
李红莺和张瑞龙一家,以世代相传的手艺为墨,以虔诚的信仰为笔,书写着对生活的美好祈愿。
这种色彩的转变,是文化融合的生动注脚,更是人们对未知世界敬畏与探索精神的深刻体现。
甘南高原的青金石色,宛如天际最纯净的蓝,被赋予了“佛头青”的尊贵之名。
在唐卡画师桑杰的笔下,这种颜色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精神力量的象征。
它代表着对理想世界的无限向往,对至高精神的虔诚追求。
降真香色则是大自然与人文智慧的完美结合。
黎族织娘们用降真香染就的黎锦,色彩独特且散发着迷人的香气。
在黎锦的经纬之间,流淌着黎族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信仰的执着坚守。
而福建德化的白色瓷器,则以一种极致的纯净与宁静,诠释着另一种精神境界。
许成全大师的白瓷作品,不仅是色彩的极致表达,更是内心纯净与宁静的象征。
其实真正的美,有时并不代表着色彩的繁复堆砌,而在于心灵的澄澈与超脱。
《寻色中国》以色彩为线索,串联起不同地域的神灵崇拜与文化传承。
从火焰中诞生的神秘黑色,到天空般纯净的青金石色;从棉线上沉淀的降真香色,到瓷器中流淌的纯净白色,每一种色彩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讲述着华夏文明多元而精彩的故事。
真正的文化传承,不仅是对传统的守护与铭记,更是将传统融入现代生活,让它们在新的时代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在色彩与神灵崇拜的交响中,我们仿佛能听见华夏文明的心跳,感受到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以色彩作画笔,勾勒出一幅绵延千年的东方美学长卷。
继《舌尖上的中国》后,陈晓卿团队再度以纪录片为载体,聚焦中国传统色谱。
以 “煌煌国色”“她的色号”“我见青山” 等六大主题色系为线,串联起历史、文化与生活的深度对话。
这部影片不只是视觉上的盛宴,更是一趟文化寻根之旅。
帝王之色怎样融入民间日常?
女性如何借色彩打破固有印象?
青花瓷的古典韵味如何在光影中重焕生机?
细腻的镜头语言与新颖的动画技术,为这些问题逐一作答,让古籍里 “玄”“柘黄” 等传统色名鲜活呈现。
导演陈晓卿把团队比作 “故事的糖衣”,借沉浸式体验与戏剧化表达,赋予色彩温度与灵魂。
从茅台酒瓶的 “鞠尘” 色,到校园建筑的传统色调,影片揭示了传统色彩在现代社会的焕新可能,让尘封的文化瑰宝 “从博物馆走向生活”。
正如影片中所说:“眼里有光,心中有色。
” 这部纪录片既是东方美学的解读密钥,更是对文化传承的深情献礼,值得每一位渴望探寻传统脉搏的观众细细品味。
把文字之外的文明穿戴在身上。
用色彩实现对美的理解和表达。
成为自己是一场有些孤独的远行,幸好还有色彩,做她最亲密的旅伴。
色彩和诗歌一样是无法准确翻译的。
色彩留下了中国人的精神山水。
色彩是是心理活动,是情绪,是记忆。
故土、地域、家族,在乡土中国是脐带般的存在,他让每一个呱呱坠地的个体,找到命运相连的家人。
现代性将人打散成孤立的原子。
陈晓卿导演的又一部中国人文题材的大型纪录片。
片子聚焦中国传统色彩,并透过色彩探寻中国社会宗族、城市、历史、美食、记忆、传统、传承、文化遗产等方方面面中蕴含的珍贵底色。
片子兼具了陈晓卿导演《舌尖上的中国》系列,《风味人间》系列的优良特质,讲色彩不局限于色彩本身,而是透过色彩去追寻见证和记录色彩背后的人文故事及人性温暖。
温馨而不枯燥。
同时这部纪录片的制作规格相当高,每一帧都堪称大片。
很多现代性的拍摄技巧,比如慢动作、三维制作、潮流海报等等叫不上名字的技术和特效加持,让这部片子既梦幻又现代,既传统又开放。
这类大而泛的片子本不好拍摄,但这部纪录片通过每一集一个主题共六集,展示了中国色彩的恢宏大气、惊艳绝伦和传承有序。
片子由陈晓卿导演亲自配音,既有亲和力又有感染力。
解说词娓娓道来,金句频出,让人忍不住想回看琢磨和摘录。
唯一觉得缺憾的是,是否因为传承的原因,纪录片的大部分篇幅聚焦在南方以及藏族地域,北方的篇幅相对较少。
在现场看了《寻色中国》前两集,非常喜欢。
这部纪录片与陈导的《舌尖上的中国》相似,都是陈导配音非常喜欢他的声音,以丰富的视觉效果吸引眼球,通过匠人的故事将文化、历史与自然串联起来,展现了中国美学的多元魅力,能给人带来了视觉与精神的双重滋养。
这是一部很棒的系列纪录片。
٩(๑^o^๑)۶陈晓卿的镜头总能在烟火气中掘出史诗感。
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寻色中国》,他始终是位手持显微镜的考古学家——前者剖开食物的肌理寻味文明基因,后者则以色彩为手术刀,直抵文化记忆的骨髓。
当工业化的颜料桶倾倒出千城一面的“标准色”,这位导演用近乎偏执的镜头语言,在褪色的年画、斑驳的砖墙与窑变的釉色中,打捞起中国人骨血里流淌的色谱密码。
《我见青山》通过青瓷、螺钿、水墨、川剧等色彩载体,展现了中国人将实用器物升华为文化隐喻的独特路径。
龙泉青瓷的烧制过程本身就是一部哲学史诗:龙窑 72 小时的温度曲线,恰似人生的起伏;铁元素的氧化还原,暗合道家 “反者道之动” 的辩证思维。
当舅公将一千件瓷坯托付给不可控的窑火,这种 “赌局” 不仅是对技艺的考验,更是对生命无常的坦然接受 —— 青瓷釉面的冰裂纹,既是缺陷也是完美,正如宋代文人在残缺中发现 “天工开物” 的美学。
川剧舞台上的粉色,则是性别与审美的历史解构。
唐宋时期男性簪花、敷粉的风尚,在川剧小生的双绉粉褶子中延续:粉色不再是女性专属,而是文人风雅的符号。
邓方园在后台涂抹脂粉的镜头,与他扮演的文生角色形成互文 —— 戏服上的晕针蜀绣牡丹,既是对自然的模仿,也是演员内心 “香草美人” 情结的外化。
当他以反派小生的鲜红戏服亮相,色彩的颠覆性使用打破了传统叙事,暗示着当代青年对身份标签的重新定义。
螺钿与水墨的对比,则呈现了东方美学的双重维度。
螺钿的炫彩是物质的狂欢,其 “五色令人目盲” 的特性被黑色大漆压制,形成 “繁华落尽见真淳” 的克制;而水墨的黑白两极,则是精神的终极表达 —— 从歙县烟房到泾县纸坊,墨工与纸匠共同构建的 “墨分五色” 体系,将自然万象浓缩为抽象符号,这种 “以简驭繁” 的思维,恰是中式审美超验性的核心。
当老吴将烟炱与胶混合制成墨锭,他完成的不仅是物质转化,更是将天地精华凝固为可触摸的精神图腾。
这些色彩符号的深层含义,构成了当代人的文化参照系:在消费主义泛滥的今天,龙泉青瓷的 “窑变” 提醒我们接纳不确定性;川剧粉色的性别解构鼓励突破刻板印象;螺钿的光影游戏启示我们在科技时代保持对自然的敬畏;水墨的黑白哲学则为焦虑的现代人提供心灵栖息地。
正如纪录片结尾的瞻淇鱼灯,色彩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连接古今、沟通天人的精神桥梁。
《寻色中国》第三集更新,以“她的色号”为主题,从制作视角精心勾勒出女性与色彩的奇妙交织,为观众呈上一场极具深度与美感的视听盛宴。
制作团队在素材选取上独具慧眼,每一段故事都像是从历史长河中采撷的明珠。
在讲述高原赭面妆时,没有局限于简单的妆容介绍,而是以白玛德吉的生活为切入点。
在高海拔的那曲班戈县,白玛为抵御高原暴晒涂抹“安达”,还会在节日为闺蜜制作面膏。
这样的故事生动展现了赭色从实用防晒品到女性妆容审美的演变,拉近了观众与古老文化的距离。
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制作团队堪称大师。
特写镜头成为捕捉色彩细节的利器,在展现点翠头饰时,人工繁育孔雀羽的纹理、色泽被清晰呈现,观众得以看清每一处精致的工艺,感受其独特的光泽感;全景镜头则将色彩与环境完美融合,在描绘戏曲舞台上纱罗服饰时,演员身着轻盈的纱罗翩翩起舞,全景镜头下,纱罗的朦胧美与舞台整体的灯光、布景相互映衬,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氛围,让观众沉浸在纱罗营造的独特美学世界中。
配合上音乐、光影等元素,整部纪录片的美学氛围被烘托到极致。
在展现罗的轻盈与朦胧时,柔和的光影透过罗的孔隙,配合舒缓的音乐,将东方美学中女性与色彩的和谐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传递出含蓄、诗意的审美意境。
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一场视觉上的享受,帮助观众无门槛看懂独属中国人的顶级色彩美学,更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女性内心世界的窗口,女性通过色彩表达自我、追求美,每一种色彩都是她们情感与梦想的寄托。
在文化传承方面,片中的传统工艺如红花染、点翠工艺、杭罗织造等,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但纪录片的呈现将会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唤起人们的传承意识。
从审美观念来看,它也打破了现代快节奏审美下的单一模式,让观众重新认识到传统色彩和工艺所蕴含的独特魅力,推动了审美观念的多元发展。
看完《她的色号》,有种和《风味人间》一样的满足感:无论色彩还是美食,人才是了解一切的线索,我们想要看到的,一直都是色彩或美食背后,属于人的故事。
《寻色中国》以色彩为线索,串联起女性的生活、情感、文化,是一部兼具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的佳作,激励着观众去探寻更多隐藏在色彩背后的女性力量和文化故事。
真的很感谢有人这么深入地去记录和呈现中国的传统色彩。
《寻色中国》不仅让那些默默坚守的色彩匠人浮出水面,更让濒临失传的矿物颜料制作、植物染技艺得以完整展现。
影片以细腻的镜头语言,带领观众重新发现中国色彩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从敦煌壁画的矿物群青,到江南蓝印花布的靛蓝工艺,这些色彩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自然观与美学智慧。
虽然这些传统工艺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严峻挑战,许多珍贵技艺甚至濒临失传,但影片让我们看到希望。
它记录的不只是技艺本身,更是一种文化基因的延续方式。
当故宫修复师用古法颜料修补千年书画,当非遗传承人向晚辈传授染色技艺,中国传统的审美精神正在以新的方式获得生命力。
这样的记录与传播,不仅让中国人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根脉,更让世界看到一个色彩斑斓、底蕴深厚的中国。
《寻色中国》以 “我见青山” 为题,将镜头对准中国大地的色彩密码,揭示地理环境与人文审美的深层联结。
在龙泉青瓷的烧制中,高铁土壤与龙窑微气候共同孕育出粉青、梅子青的变幻,印证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色” 的东方智慧。
纪录片中先有用试色釉照监控窑温的细节,恰似自然与人工的博弈 —— 铁元素在还原反应中催生青绿色,二次氧化又赋予釉面黄褐色的斑驳,这种 “开盲盒” 式的烧制过程,正是中国人对自然敬畏与创造精神的具象化表达。
江南水乡的螺钿工艺,则将地理馈赠转化为视觉奇观。
扬州工匠用黑色大漆约束螺钿的流光,将商人的财富欲望转化为文人雅趣,正如运河明珠点螺屏风所示,螺钿的 “露” 与大漆的 “藏” 构成了东方美学的辩证哲学。
黄山的水墨哲学更将地理禀赋升华为精神图腾。
歙县老吴坚守的灯盏取烟工艺,通过桐油不完全燃烧收集直径 30-60 纳米的烟炱,这种 “最细腻的色彩” 与泾县宣纸的强渗透性结合,在焦浓重淡清的层次中构建出 “墨分五色” 的宇宙。
黄山的云雾、松涛与花岗岩峰林,不仅为墨工提供灵感,更塑造了中国人 “以心观物” 的审美范式 —— 当老吴从村官转变为守烟人,他的人生沉淀恰似墨块陈放,在黑白两极间发现更丰富的灰度。
这种地理与审美的共生关系,为当代设计提供了启示:龙泉青瓷的窑变机理启发了材料科学的可控氧化技术,螺钿的光学原理被应用于建筑幕墙的动态光影设计,而水墨的 “留白” 美学则影响了极简主义的空间表达。
正如纪录片中呈现的脱胎大漆螺钿杯 “潋滟”,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并非简单复刻,而是对自然规律的重新诠释。
在工业化与数字化的浪潮中,传统色彩的消逝似乎成为一种无声的文化隐喻。
而陈晓卿团队的最新纪录片《寻色中国》,却以镜头为手术刀,剖开时代的肌理,将散落于中国大地上的传统色谱一一打捞,编织成一幅流动的东方美学长卷。
这部纪录片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一场关于文化基因的哲学追问——当标准化颜料与数字色值试图定义一切时,那些深植于泥土、匠人与时光中的色彩密码,如何以更鲜活的姿态与当代对话?
一、色彩的诗学:从“色谱”到“文明密码”《寻色中国》以六大主题色系为叙事框架,每集深入一种传统色的文化肌理。
从帝王专属的“煌煌国色”到苗绣中难以被潘通色卡翻译的“鹭鸶白”,从敦煌壁画因氧化而生的独特灰度到闽南红砖厝被海风侵蚀的胭脂色,纪录片用近乎考古的严谨与诗意的镜头语言,揭示色彩背后的文明逻辑。
例如,甘南唐卡画师研磨孔雀石时飞扬的粉末,竟与丹霞地貌的矿物色谱遥相呼应,暗示人类最初的调色灵感源于对大地的模仿。
这种“显微式记录”不仅捕捉色彩的物理属性,更赋予其文化生命的呼吸感。
二、冲突与重生:传统色的当代困境影片毫不避讳地呈现传统色在工业化冲击下的窘境:湘西苗绣的“脏色”搭配被设计师用数字色值“翻译”后失去灵魂,北京油画村里流水线生产的“梵高黄”《星月夜》沦为欧洲咖啡馆的廉价装饰,景德镇的窑变釉色与德国光谱仪的数据较量……这些场景构成一场无声的“色彩战争”,直指文化翻译的困境与审美的异化。
然而,纪录片并未停留于怀旧,而是以皖南宣纸匠人“用时间酿出月白色”的坚守、茅台以生物科技重构传统色基因的探索,展现传统色的现代生命力。
三、镜头语言:在烟火气中雕刻美学陈晓卿延续了《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风格——用温情脉脉的细节赋予宏大主题以人间温度。
镜头聚焦手艺人布满纹路的双手:研磨钴料的匠人、穿针引线的绣娘、调制漆色的老师傅……这些特写将色彩的精致与粗粝并置,消解了传统美学“高高在上”的疏离感,代之以“带着烟火气的摩挲感”。
而第一人称视角的旁白、动画与版式设计的创新,则让科学解析(如分光光度计扫描故宫琉璃瓦)与人文叙事无缝交融,构建起一座连接感官与理性的美学桥梁。
四、文化突围:从“打捞”到“赋能”《寻色中国》的野心不止于记录,更在于激发传统色的当代价值。
茅台作为冠名方,以“鞠尘”“柘黄”等传统色重构品牌视觉,探索生物合成技术固化天然色素,试图在产业维度实现传统色的标准化与国际化。
这种“促其所用”与“为其赋能”的双重逻辑,呼应了纪录片的核心命题:唯有让色彩融入生活场景、依托科技焕新,文化记忆才能真正“活在时代的年轮里”。
当色彩作为流动的文明,当镜头扫过深圳霓虹与北京胡同灰调交织的城市热力图,传统色在数据流中完成了数字时代的“基因突变”。
正如陈晓卿所言,团队并非色彩专家,而是“学习者”——这种谦卑的姿态,恰是《寻色中国》最动人的底色。
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以开放视角邀请观众共同思考: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撕扯中,如何让每一抹传统色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或许答案正如影片结尾的隐喻:那些被分解为RGB数值的色彩,终将在云端以另一种形式永生,而守护最初密码的,永远是土地、匠人与时间。
从中华传统色里看民俗遗存。不差,也没什么惊喜。
给我种草了黎锦,看起来很驱蚊的样子(bushi)。
不及美食拍的好
红黄蓝玄,四组色,六大主题也很文艺,感受到了东方有文化内涵的色彩,很有意义。
片子里缂丝女工说“黄是土地的颜色”时,瞬间被击中——真正的贵色从来源于人间,是一种温暖的、亲切的气息。
墨里加入金箔,写出来的字都会闪闪发光吧,古人是懂奢华的
国酒冠名,国色开篇,酒色“才”气。寻色不逊色,出色。稻来,手到擒来。
苗族蓝染的靛青色阶变化,暗合着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的东方哲学,充满思辨意味
必须夸夸陈晓卿团队,叙事手法巧妙,把色彩和历史、文化、生活紧密相连,一点都不生硬,原来传统的色彩从来没离开过我们的生活,而是以不同的面貌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4K摄影将色彩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配乐与画面配合天衣无缝。看完后我想立刻把手机壁纸换成了纪录片截图,太美了!
琉璃的制作过程中,气泡和杂质的巧妙利用让琉璃器呈现出玉的结晶和沁色效果,这种色彩与材质的完美融合,展现了匠人对色彩美学的深刻理解。
“祭祀仪式在白族社区一般由女性主导”,白族还是太超前了!
1、在imax厅看了首映,播了两集,第一感受:不好!不好!不好!这样内容这般水准的纪录片只能在线上看实在“不好”!就应该上院线才对!超越近些年大部分“狗屁电影”。2、陈晓卿团队文案和切题视角牛啤,单是那句“眼睛的蜜糖”就是千万级别的文案水准。3、还是团队问题,成熟又“套路”,但套路得又非常成熟。所以旧瓶装新酒从来不是问题,只要内容足够好,“内容”本身就是最大价值。4、家国情怀,刷屏预订,这才是文化输出的正确路径,这才是文化自信该有的模样。
从人物的刻画就能看出制作团队的用心。福州漆器师傅邱爷爷,他对漆艺的坚守、对孙女的疼爱,通过一些细微的动作和表情就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别真实感人。
真美 深厚底蕴的中国真的有太多值得被发现但与这个资本社会背道而驰的美
绝色
绝美镜头
摄影将色彩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配乐为画面注入了情感张力。
川剧小生穿粉衣那段笑死我又暖到我 —— 古代文人 “怜粉惜花” 比现在男生穿粉大胆多了,果然风雅到极致就是反套路,建议当代男装多向老祖宗借点审美胆子~
陈老师的配音还是有点出戏,镜头真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