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系”悬疑犯罪电影《记忆碎片》5月21日《记忆碎片》在北京电影学院举办了千人测评活动,笔者有幸作为影评人参与了这部烧脑大片的测评,抱着对国产“暗黑系”怀疑的态度看完整部电影,竟有些许惊喜。
惊喜来自刚开始的不期待,听片名在资深电影爱好者耳朵里是不讨好的。
《记忆碎片》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早期的经典电影,国产电影叫同样的名称会不会亵渎经典?
是不是山寨噱头?
这些都是悬在心头的剑,似乎随时会落下,看完电影,才有些许心安,谈不上拍案叫绝,但这部电影是部还可以的商业片,而且内容也对得起《记忆碎片》这四个字。
诺兰的电影,是一个人的不断回忆,将无数记忆片段不断浮现,讲诉一个完整的故事。
国产的《记忆碎片》是将许多人的记忆片段,拼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而这个故事,是如何杀掉一个人。
一个人死了,每个人都觉得是自己杀了他,每个人都杀掉他后,就会本能的逃避,会栽赃给另外的人,这是电影表现的主题:卡涅阿德斯船板卡涅阿德斯船板是由古希腊学者卡涅阿德斯(Carneades)所构想的一个思想实验,在这个实验故事中两名落水水手都希望拿到只能支撑一人的木板,谁抢到都导致了另一个人的死亡,它探究是人性中关于自卫的底线。
每一个人都有黑暗的一面,遇见自己不喜欢、讨厌或憎恨的人的时候,本能的排斥,远离或者下黑手。
《记忆碎片》中的“死人”活着的时候正是这样一位所有人都憎恨的人:他骗走房东万贯家财;他欺骗强暴少女还拍裸照;他替黑帮老大办事中饱私囊;他工作上压迫男主角雷佳音饰演的大明,这些人都可能杀死他,也尝试杀死他。
生活中还有一类人,也可以广义的认为他们在抢卡涅阿德斯船板,他们为了利益在做坏事,他们是小偷,他们是卖假药的,这些坏事也可能导致别人的死亡。
这部片子里李菁和何云伟就是,李菁是小偷,何云伟卖假药,两人都是在作恶,在杀死那个人的过程中也出了一臂之力。
<图片5>最后那个人死了,所有人都似乎参与了杀死他,有的人逃避,有的人承担,有的人栽赃陷害,有的人意外失忆,而且引出这个光怪陆离的故事。
导演和编剧很明显不想将本片拍成纯暗黑片,因为加入了李菁和何云伟,变成黑色幽默,看片片场笑声不断,竟胜过纯喜剧片,这也是本片的另外一个惊喜。
所以说《记忆碎片》满足暗黑悬疑恐怖搞笑四类观众,有喜欢这几个类型电影的观众都可以期待下,本片将于2016年6月3日全国上映。
更多影评欢迎关注本人微信号影视口碑榜(微信ID:yingshikoubei),聚焦电影、电视剧口碑,做最不一样的娱乐自媒体!
因为看到主演是雷佳音,同时又有推理悬疑的标签在,虽然看着豆瓣只有3.8的评分,还是决定看看。
1. 两个箱子的搬运☆☆☆☆借鉴了《疯狂的石头》真真假假的道具搬运桥段和乡镇元素,每每看到神秘的黑色大箱子不断的被切换场景搬来搬去,就知道“嗯搬运过程中一定会放慢剧情节奏,融合喜剧效果了”。
最惊喜的地方在于导演并没有刻意强行加入黑色喜剧的效果,而是把这样的黑色喜剧元素融入到了主线推动中,让观众一方面确实是在捧腹大笑,但同时又真的是在推动主线剧情的发展,虽然速度慢了一些但一松一紧些张弛有度;2. 乡镇元素的运用☆☆☆但是乡镇元素的应用不够《疯狂的石头》那样自然,心里觉得黄渤在《疯狂的石头》里面的演技实在太过真是逆天,从他之后即使再多相似类型的片,却再无人能把重庆与底层这两个标签完美的演绎出来。
难怪说虽然当时的黄渤是真的丑,但却丑的很符合故事人物的要求,他所有的丑角效果,都让人看了不生厌、不觉得矫揉造作用力过猛、也没有过多煽情催泪的同情,就是觉得这人太有意思了,太可爱了,黄渤这人似乎就活成了角色的样子。
最开始是冲着雷佳音的表演来的,但是看完之后觉得雷佳音在这部片里的施展有限,表情偶尔能在细微中凸显出其演技功底,一丝丝的脸部肌肉的抽动,多一份则过显得做作、少一分则不够到位。
但更多的时候表演不温不火,哎看着这部戏却总想到我渤哥,我已经深深中了渤哥的毒了。
大明这个角色按官方介绍的说法应该是“落魄的高帅穷小律师”,而整部片里面高帅穷小律师都穿着非常得体的西装外套,既然故事的背景是放在底层的乡镇里面,那么这样的西装外套明显是和这样的环境不相容的,但是这样明显的对比冲突却没有很好的运用起来,很可惜并没有让大明的人物性格变得更加突出。
同样的,黑社会老大、黑社会小弟、单纯的房东、复杂的前女友,这些本该在乡镇背景里面大放光彩的各色人马,演绎力度也是不足,或许是之前宁浩系把这样的一个环境题材运用到过于火爆,以至于我现在每每看到类似的题材,都会忍不住有宁浩系的期待。
3. 意外之喜的配角们☆☆☆☆反倒是李菁的小偷形象和何云伟的假药贩子的形象很是让人印象深刻,他们虽然只是推动故事发展的一环,看似无足轻重,但是他们依旧在仅有的戏份里面努力演绎,疯狂吸粉。
他们在故事里面个性鲜明,把乡镇中的各种艰难存活的小市民形象演绎的入木三分,其实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多样的,不是为了搞笑而搞笑,也不是为了凶悍而装模作样,因着他们,极大的烘托了喜剧效果。
4. 精心打磨的剧本☆☆☆☆故事的主线应该算双线并行,男主在不断寻找凶手的过程中找回缺失的记忆碎片,又因为记忆碎片的不断填补而补充了寻找凶手的线索。
但是感觉随着故事的推进,“记忆碎片”这条主线慢慢被淡化了,到后期更多的是新线索的推测与补充,《记忆碎片》的盛名可不是那么容易担着的。
不过剧本很好,刚解开一个谜题又多了一个疑团,看似解谜后已经荒废的线索,其实在最后的真相揭晓中也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悬疑破案题材中,对于推理迷来说,最过瘾的必须是那些早就埋下的、看似无关痛痒很快就会被人遗忘、但实际上最后都对真相的发现有着重要推动作用的、让人不禁拍腿大呼为什么之前就是没有留意到的细节和伏笔,虽然制作成本有限,但不得不承认这部片的编剧很用心,线索环环相扣,真相大白之际,很多线索其实之前都有埋下伏笔,所以最后并没有虎头蛇尾、仓促弄了结局来敷衍塞责之感。
悬疑最怕的,就是故作玄虚。
最后的一点疑问,对于真相而言,如若真的放到现在,所谓的“凶手们”,又该如何判刑呢?
文 / 赤叶青枫但凡对“记忆碎片”这四个字有些印象的影迷,即便不是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粉丝,也多半看过这位影坛大神的代表作《Memento》,而这部电影的中文译名正是《记忆碎片》。
如今,被外媒誉为“韩国黑泽明”的韩国导演朴裕焕首次进军中国市场,并请来雷佳音、夏梓桐、李菁、孙宁、何云伟等人担任主演,共同打造了一部黑色幽默感甚强的悬疑烧脑电影,片名则恰好也叫《记忆碎片》。
两片相较,片名虽然相同,且氛围同样的疑云密布、扑朔迷离,故事的起因也都和命案相关,但两个故事本身却完全不同。
美版讲述的是一个患有“短期记忆丧失症”的男人如何根据自己支离破碎的记忆来找到杀害自己妻子的凶手的曲折经历,而中韩合拍版中呈现的却是一个半封闭空间里一群蚁族各自的记忆片段,其中既牵扯剪不断理还乱的多角迷情,又暗藏细思恐极的暗黑杀人回忆,只有将其拼接完整后,才能彻底还原吊诡事件的全部真相。
而在此基础上,由于李菁和何云伟两位相声演员的风格化的戏剧表演以及剧情某些桥段的荒诞设置,又令影片的黑色幽默氛围格外明显。
因此,看过片后,虽然不少诺兰大神的铁粉肯定还是觉得前者更好看些,但谁也不能否认,后者故事的原创性毋庸置疑,绝非是一部山寨影片。
窃以为其甘冒被美版粉丝拍砖的风险也最终坚持以“记忆碎片”为名,实在是此四个字非常契合这个故事,以致难以割爱之故。
细观朴裕焕这部新作,猜测谁是真凶以及抽丝剥茧地一点点还原案件真相的过程最是烧脑。
当看到位于偏远京郊名为“七星公寓”的破旧出租楼里的某个租客——渣男律师高岩的尸体莫名突然出现在邻居倒霉律师大明(雷佳音饰演)的衣柜中时,相信所有观众此时心中都会有两三个疑问:“到底谁是凶手?
TA为什么要嫁祸给大明?
大明接下来会怎样做才能找出真凶证明自己的清白?
”而随着剧情的逐渐展开,贪财好色的租客(李菁饰演)、不法庸医(何云伟饰演)、黑社会老大及其情妇(孙宁饰演)等多位公寓租客以及公寓老板及其女儿杨伊(夏梓桐饰演)的陆续粉墨登场,你会惊觉这出“柜中藏尸案”远没有那么简单。
七星公寓里住的这些人虽然身份、职业等皆各异,但每个人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而且他们为了个人恩怨或一己私利也都有足够杀害被害人的犯案动机,就连影片伊始看似最无辜的大明其实也不能幸免!
那么到底谁才是真凶?
想知道答案,唯有随着片中众人沾惹着情欲与贪念的各种私密的记忆碎片的陆续呈现自行在脑海中不断拼接,才可能渐渐接近真相。
而最后的真相既在情理之中,又在人意料之外,乃是全片一大妙笔。
其中不可不提的是,在影片的后半段,导演朴裕焕借角色之口,抛出了古希腊著名的“卡涅阿德斯船板”理论。
其大意是说,当两名遭遇船难的人若都看到同一块木板,但其只能支撑一人,那么当后爬上木板的人将先爬上木板的人推下木板,是属于自卫行为。
这一理论适时抛出,一方面能更好地解释片中每一个有犯案动机的人的行为缘由,而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人性的怯懦与贪婪、暗黑与复杂。
欲望,卷起来翻江倒海;悔恨,压下来凶猛成灾,试问谁又能真正清清白白,置身事外?
“卡涅阿德斯船板”理论无论再怎么经典,也终究不过是理论。
因此大明等人纵然能一时侥幸逃过“杀人偿命”的法律制裁,也逃不过心虚的折磨和恐惧,良心的挣扎和煎熬。
他们费尽心机好不容易爬上了那块象征生命的木板,却不知同时也站上了道德的审判台。
污迹点点的灵魂,早已不堪其重。
反倒是不清楚、不自知会比较快乐。
人生,最最难得是糊涂。
那么到底谁才是真凶?
想知道答案,唯有随着片中众人沾惹着情欲与贪念的各种私密的记忆碎片的陆续呈现自行在脑海中不断拼接,才可能渐渐接近真相。
而最后的真相既在情理之中,又在人意料之外,乃是全片一大妙笔。
其中不可不提的是,在影片的后半段,导演朴裕焕借角色之口,抛出了古希腊著名的“卡涅阿德斯船板”理论。
其大意是说,当两名遭遇船难的人若都看到同一块木板,但其只能支撑一人,那么当后爬上木板的人将先爬上木板的人推下木板,是属于自卫行为。
好吧,我也不再重复吐槽这部电影在未上映前收到的源源不断的各种吐槽和恶评,诸如什么名字和两千年的诺兰名作重复啊,什么海报和几年前的好莱坞大片记忆提取相似度极高,总之,这些都不是重点,咱不看外表,咱只看电影。
话说提前观影会上,主办方特别播放了四遍官方一个反吐槽的片子,四遍呐,我要死的心都有了。
不过短短的九十分钟小电影,从一开篇,便提前知道了这将是和诺兰的记忆碎片完全无关联的一个新故事。
总之,故事进展得挺流畅的,音效也结合相当入戏。
只是我不是很能理解,导演在中间有意或无意地穿插进了几个小笑料,这个道理何在?
我压根就不想笑,一笑这故事就毁了!
还有,那个打印店的老板用一个桔子中间钻个洞,对着电脑上的照片在打飞机,另一个人拿过桔子还能吐出毛来,导演这也太让我意外了!
故事敢不敢再纯粹一点!
雷佳音确实演得很好,然而摄影师是不是在后半场的时候和他结了梁子?
为何雷佳音倒在天台上挣扎的时候,他的下体部位这么突兀?
还能给个特写?
这又不是毛片也不是钙片!
拍摄角度问题?
你说话你有理咯虽然大嫂是最后赢家,然而并无人知道她具体身份是啥,用意何在,故事并不完全圆得很满。
还有,其实有些地方不重要的,包括去找打印店老板那一段,删除并不影响剧情,而加进来个人觉得相当毁气氛。
我特别喜欢一个镜头其实是结尾处,雷佳音在雪地上挖土,迫切地想找出那段录音,却徒劳而瘫坐在茫茫一片苍白纸上,电影瞬间打住。
这个效果是相当让人满意的。
哦对,雷佳音居然是个男的,这让我相当意外,只能怪我孤陋寡闻了。
至于片名,我并不觉得跟记忆碎片有何关系,整个故事其实讲的就是雷佳音失忆了之后忘却了整个真实的案情,并没有出现期待中的一点一点碎片涌现。
所以,建议另改名字,例如“失忆”或“杀人”或“卡涅阿德斯的船板”。
我想,故事讲的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在爱情上和事业上的利欲熏心的故事,不惨烈不阴暗,却无可奈何与无法更改。
如标题所言,长江后浪不如前浪,后浪依然值得一看。
给个四星,因为故事讲得还是不错的,只是有不足的点。
拙见,望谅。
今天吃饭时候看到这部影片就看了一下 刚开始开头时候看不懂 后来剧情就越来越清晰了 觉得还不错 就顺手查一下豆瓣评分 结果发现才3.6 说实在的 我觉得这部影片它不应该只有3.6 由一部尸体牵扯到一群人 整部剧情整体来说很连贯 李菁在里面的表演是比较出彩的 小市民形象演的很好 结尾比较不同 但是存在的缺点就是里面高岩是和黑帮那边一起 利用律师身份帮他们做一些钻法律漏洞的事 明明高岩这个人物可以说是不好的人 但是最后说的那段话想要给电影主题来个升华吗 显得就太过牵强了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韩国人 剪辑配色方面都有韩国电影的特色 总体来说 还是让人有看下去的欲望的看到一些评论拿它和美国的那部相比较 我没有看过美国的那部 不知道它好坏 我看了这部 我觉得它还不错 豆瓣评分可能真的没那么可信了
这部电影属于“未映先红”型,全因电影这个片名,与诺兰那部《Memento》的中文译名同名,导致该片“走红”。
其实关于山寨外国片名这一说法,不算靠谱。
诺兰那部片名叫“Memento”,意思是“用以回忆的东西”。
而这部英文片名是“Memento mori”,源自拉丁语,意思是“一种多与宗教和死亡挂钩的艺术风格”,两者都翻译成《记忆碎片》,但没办法进口片先入为主,且不是官方译名(没有引进的电影都只有民间译名),让本片显得有些尴尬。
抛去电影片名的争议,从电影本身来看,“记忆碎片”这四个字,倒是很符合电影主题。
电影开场以雷佳音饰演的律师大明为视角,一场交通事故,一次跌落,几分钟内将百态之景呈现出来,同时也奠定了电影的基调。
电影前半部分是在一间破落的公寓内,一家公寓中突然多出一具尸体,在一天一夜之间公寓中的各色人等都历经了一场终身难忘的记忆。
落魄小律师、撬锁蠢贼、假药医生...中间牵连艳照、黑帮,以及数次反转过后,电影的核心内容其实就是将许多人的记忆片段,拼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这样的叙事结构在西方悬疑电影中比较多见,当年的《罗生门》创立了这类叙事结构之后,被很多悬疑片加以复刻,不过本片与众不同的是,并不是多人还原不同的故事导致真相扑朔迷离,而是从不同角度去还原一个事件的真相,这倒是有点像那部《撞车》以及《巴别塔》,通过不同的角色的视角,把一个本来挺简单的故事,讲得一波三折,倒不是为了故意烧脑,更多的还是让人体会到身处其中,每一个人身不由己的深层原因。
如果观众不用各种不同的角度看这个事件,就无法解开电影的迷团。
这是一个只能透过电影诠释的故事,一部关于‘看’的电影,事件的真相留给上帝视角的观众。
电影打乱了传统的叙述规则,还有一些黑色幽默的元素在其中。
个人认为电影的主题与黑色幽默这样的噱头并不搭,电影主要展示的就是人性阴暗与迷茫,通过一起类似艳照门的事件,引发的生命消逝和社会性的话题。
电影用到了一个理论,卡涅阿德斯船板理论,由古希腊学者卡涅阿德斯(Carneades)所构想的一个思想实验。
该实验中两名水手落水都抢到一个木板,其中一个即将溺水的水手为了活命,将另一个推下了水,结果并没有被判谋杀。
该实验的结论就是,假如甲必须杀死乙以求自保,那么便是属于自卫。
电影中的事件,一切都源于女主被偷拍的艳照。
父亲保护女儿、大明保护女友,在黑色故事的体量之下,亲情和爱情是这部影片的立足点,这种温暖最后会将所有的压抑和阴暗融化,社会化的群像写照,是对当下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赤裸裸的讽刺,一具尸体成为放大社会话题的一面镜子。
本片的导演朴裕焕是韩国著名制作人,曾制作《再见,总有一天》。
一帮二杆子,为了一包尸体和一包钱。
追逐、奔跑,人人混蛋、人人又难么可怜。
一帮都市中的浮草,瞪着发蓝的眼睛,瞄准了金钱、所谓的前途。
其实,一帮野狗。
无论是记忆中的碎片如何重整也不管究竟的真相是什么。
一个基点是毫无疑义的放在观众的面前就是每一个人的内心的罪恶无论用何种方式去隐藏,即便被忘记,终有醒来的一天。
但你醒来,还是逃脱不了慢慢的无奈的罪恶。
我们都是如此,为自己编织了种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做着不可告人的坏事。
然后麻木或者忏悔再然后重复一切。
整部电影感觉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人俯视人间的一种调侃,殊不知讲故事的那个人前一分钟是不是也在忏悔?
我说这名字感觉这么耳熟,但看起来感觉像走错了电影院。
也不说怎么记忆碎片了,就直接记忆碎片了。
看的云里雾里的,人家导演要说了,不然怎么碎法啊!!!!
有点西部电影的黑色幽默,可是却又专门为了蒙观众的感觉,让人找不着下口的地方。
实在不行的话,拉出来走两步,再走两步,拼凑起来不就成了记忆的链接了。
其中不可不提的是,在影片的后半段,导演朴裕焕借角色之口,抛出了古希腊著名的“卡涅阿德斯船板”理论。
其大意是说,当两名遭遇船难的人若都看到同一块木板,但其只能支撑一人,那么当后爬上木板的人将先爬上木板的人推下木板,是属于自卫行为。
这一理论适时抛出,一方面能更好地解释片中每一个有犯案动机的人的行为缘由,而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人性的怯懦与贪婪、暗黑与复杂。
看睡着了两次,如果没有雷佳音,我是看不完的
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
影片本身的拍摄还是有点技术含量的,再不济也能当成一部喜剧来看,但是片名起成这样,就有点图谋不轨了吧?(也可能是出品方、制作方和发行方权力较量的结果,ps:雷佳音特别有喜感)
电影还可以,可惜起这么个作死的片名,招了一堆盲打的一星。虽然有些镜头语言不够,台词解读来凑,bug也不少,但基本能自圆其说。作为国产悬疑片,有形式、有故事、有反转,还捎带脚揭了人性阴暗面,还要啥自行车。友情提示一星盲评党,不要用诺兰露怯了,用科恩兄弟来显示逼格吧。
我说怎么会看到这玩意。。原来我下错了!没事抄人家片名干嘛。
没有影评这么不堪,故事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的
也没这么差吧,总比什么 国产捉妖烂片好吧… 宁愿多些这样的国产电影,也比那些院线国产垃圾大片好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刚好和比尔盖茨重名,就算你一年赚十个亿,也会被嘲赚太少。
真是够乱的
尸体从何而来,被谁所杀,就是想不起来。
换个名字吧!
看了预告果断1星
这片给打两星已经是最大限度了。。。
千万别去看,作为一名放映员,放这种电影本身就是对我工作的一种侮辱。
这么个招黑的名字,开始让我去看是拒绝的。表演透着一股低廉,口型都对不住,感情戏造作得很,船板那个概念又玩得故弄玄虚。然而,这片子的故事和剪辑还算兜得住,情节逻辑也圆上了,埋的线都能收起来,为一个完整的而丰富故事服务。
两个箱子有点意思,别的就算了。
幻想一个你不懂的人也是浪漫的事,快算了吧,不过艺术手法还是不错的。
真的挺好看的,就是有点没看懂
老实说,在国产片里算是很不错的故事。
你哪怕叫【记忆碎了】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