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长恨歌》。
以关锦鹏的电影修养以及精细,电影自然不会差,说到影像的精致,颜色的配搭,剧本的细腻,显然还是在一般电影之上。
电影的开头我是很喜欢的,尤其是仿宋体的片名,黑底,穿插全片的小楷,竖体,只字片语,交代一点情绪,以及背景,还有旧人卒去。
他让所有人都死在异乡,只有王琦瑶留守上海,与这座城市共存亡。
这种出字幕的方式,很沟口,很东方,候孝贤也用过。
我是喜欢的。
故事的讲述方式我也是喜欢的。
小说原本我不喜欢,我一向不喜欢一辈子的长度,什么跌宕起伏的人生,爱恨情仇的纠葛,还有大上海乱世佳人的调子,以及王安忆过分庞大的野心:王琦瑶就是弄堂的女儿,王琦瑶就是上海。
说实话,我觉得很恶。
关锦鹏的故事讲得浮光掠影,攫取片断。
画卷般的,人物众多,戏分寥寥。
重的戏都是感情戏,虚掉了时代,国家,重的是男女私情。
蜻蜓点水般。
间离。
郑秀文到底演的怎么样?
我想这是我最想知道的。
因为采访过她,更加好奇。
我采访的时候,意外言谈甚欢,还满喜欢她。
又因为听她说了许多电影的点滴,还是觉得想看的。
公平的说,郑秀文显然已经突破和提高了自己,但是距离一个好的女演员的标准,还是相差甚远。
与胡军的激情戏,比如突然从背后抱上来,那种小感觉的拿捏,还是不错滴,但是大场的重头戏,明显还是弱得很,她的表达,还是撕心裂肺,捶胸顿足那一种。
看得出,很卖力,很投入,很苦,很真,但是……不美了。
并且糟糕的是,她与所有人的对峙,争吵,出来的情绪都是同样一种,没有层次,没有分别。
而三四个年龄段,不同的岁月感,似乎也不是很精确。
对四个男人不同的感觉,一个女人的坚韧,狡猾,艰难,幸福与心酸,——她并没有表达出来。
造型帮助很大,我个人觉得老妆比较牵强。
(确实胖了很多)相比,梁家辉实在演得好太多了。
他的那种潦倒,凋敝,那种温吞和疲倦,斯文,斯文没落后的斯文,以及守护这段感情所能体现出来的绅士气度——真是很高贵的。
胡军很不错,他有点匪气,有点柔情,是一个女人可以托付终身的。
吴彦祖也不错,我很意外,他能在瞬间爆发出来,可以哭,可以掉头,可以想承担但是无力承担那种无奈。
他骨子里有华贵的公子气,很好看那种。
黄觉就是年轻吧,躯体有力,显得肉欲,有些危险,好似一出场就是犯罪,注定了结局。
结尾不是很好,但是那两句话还是很出色:“一个城市永远不会老,因为每天都有年轻人走向灿烂的明天。
”只有他对她的爱,能让我有点感触吧。
看完了意犹未尽,想看《阮玲玉》。
于是拿出来重看。
张曼玉被众人指摘,悍然漠然的一个回头,顿时,再次(不知多少次了),又征服了我。
而《阮玲玉》的影像色调偏黄,偏暖,《长恨歌》偏绿,偏冷,更细致雅洁,但是太新了,簇新。
音乐,我则完全没有印象。
不过白光的歌声响起时,我笃定的说:“白光!
”《阮玲玉》有三个层面,也有纪实和电影两种影像,感觉丰富,对照。
《长恨歌》比起来,到底是单薄了。
1.不象大多数人一样,看它是因为它的原作者王安忆,我看这部片完全是冲着“关锦鹏”这三个字去的,尽管我已经很久不看文艺片,尽管我并不是很喜欢关导的导演风格。
2.本片看似讲述了一个女人和几个男人之间的故事,事实上故事的主角却始终只有一个梁家辉,其他的演员,不管戏分多少,或是表演的多么出彩,终究只是梁的配角。
3.本片看似讲述了一个想爱却爱不到,想平淡生活却总是无风起浪的倒霉蛋的故事,事实上却是在讲述在时代巨变的洪流中,所有人的命运都不会被操控在自己手中,只有时代是最后的胜利者,无论是显赫一时的,或是困顿一生的,终究都被时代所淹没,被遗忘在久远的时光中。
4.郑秀文实在是一个可塑性极强的演员,从青春灿烂的小女生,到风姿绰约的少妇,再到落魄流离又神经质的更年期妇女,也不知是导演调教的好还是郑秀文拥有未被人发掘的表演潜力,总之,她在举手投足间都能显露出对角色所在时代和所在年龄的良好把握能力。
听说港台那边的导演都不喜欢刻意的去教演员怎么怎么演,所有的东西全由演员自己揣摩体会,能不能演的好,全在于演员自身的素质。
如果关导也有这样的习惯,而没有对郑秀文做过多指导的话,那少加磨练,郑氏成为演技派女星是完全有可能的。
5.胡军实在是极品男色,看他与郑秀文的几次吻戏,风头绝对盖过对手,彻头彻尾的一个尤物。
要是单论嘴唇的性感程度的话,郑秀文完败于胡军。
不由感叹:难怪关导对胡军青睐有加!
6.不知道是编剧出了问题还是导演有意如此,总之本片拍的除了主要人物的名字和故事主线外,已经基本上和原著没有太大的关系了。
7.这个片子我没有买碟,看的是中央六套的,看完以后,觉得还是得买一张回来仔细研究一下,因为没有字幕实在是累死耳朵,而且,对于这部片子的看法,很不凑巧的,我又和大多数人背道而驰:这是一部相当精彩外加相当精致的片子,何况最近真的是没有什么好看的文艺片能让我打起精神来一口气看完的了。
恨有多长。
應該比愛長久。
以前上學的時候最恨長恨歌。
以及將進酒等等。
明明是詩,偏偏長的都快趕上小說了。
最要緊的是必須記清楚,考試要用到。
平時誰說話還能一直詩來詩去那就厲害了。
关锦鹏一直是個有些悶的人。
從他的藍宇,有時跳舞都能看出。
這個人性格中的固執堅持了他的悶,讓所有看電影的人一起陪著悶。
所有的影片風格都是一樣的。
用細膩的手法展示了愛情的細節。
眼波流轉間,風清雲淡。
鄭秀文明顯的老了。
歲月年華是一個女人最傷痛的軟肋。
男人只不過過眼煙雲。
那么多人都走了,留下的只有傷痛做伴。
王琦瑤每每在床上哀求那個男人能多留一段時間,要的,不過是溫暖。
就算最后死在男人的手上也應該死而無憾吧。
梁家輝飾演的程先生在感情上一直很懦弱。
想愛的永遠愛不上,就算預料到愛的人會栽到男人手裡也悄無聲息的默默關注。
他所有的秘密就在一扇黑布帘后面。
當王琦瑤揭開時,他憤怒的維護著自己的感情。
程︰你不要動我的東西。
王︰你的東西?
照的都是我怎么是你的東西了。
原來他從來都不曾介入過王琦瑤的生活。
從開始看這部片子的時候心裡就隱隱的揪緊。
壓得我喘不過氣來。
沒看過王安憶的原作所以也沒有什么失望。
只是一個平淡女子的一生就像響雷在我頭頂炸開。
劈哩啪啦做聲。
你這一輩子都會栽到男人手裡了。
朋友在多年前就對我說過。
仿佛照鏡子,王琦瑤在歡愛過后的落寞表情沒有人會看到。
你愛我也不過是愛我的肉體。
如果真的只是愛我的靈魂,請你不要靠近我。
我沒有落淚,盡管心隱隱的痛。
影片看起來很現實,其實主旨仍然是愛。
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愛。
如果現實,那王琦瑤就不會在后面的感情中黯淡下去。
她會活的出彩多了。
最喜歡結尾這一段。
當年華已逝風韻猶存的王琦瑤同與她女兒一樣大的男人老克臘,兩人赤身裸體在暗暗的燈光中相對,她再一次苦苦的哀求,留下來再陪我一段日子吧,過些時候你再走。
男人說,反正我早晚都是要回來的,早走晚走有什么區別。
她愣了一下之后笑了。
此時,愛也已經不是愛。
反反複複要的溫暖為什么就那么難得到。
影片有些匆忙。
想要詮釋的東西太多,反而有點突兀。
感情被分成一段一段的歲月,淺淺淡淡的過了。
只是。
此恨绵绵无绝期。
之一:关于长恨歌,吸引我的只是因为关锦鹏,因为怀念胭脂扣,怀念阮玲玉,惊艳于一个男性导演可以表达女性题材至如此细腻,所以向往长恨歌其次的原因也是因为Sammi,我的意念里她是个极其城市的动物,总是表达一些神经质,有些背运,有些孤寂,有些落寞,最终却会找到宿命中幸福所在的都市女子,我总觉得她的这些表达是不需要什么演技来评定,因为我坚持的认为这只是她的本色演出,她只是在表达自己而已的。
可是不管怎么样,我是喜欢她的,我也很想看看我喜欢的这个女子表现如何,是不是真的如她所愿在这部片里转型成功,成长为一个文艺女青年最后的原因,大概就只剩下网上评论叫嚣所言,关锦鹏用以造势的王安忆的原著之名了,这本书的原著我并没有看过,只是在开拍时曾经零星知道过内容是讲一个弄堂女孩的一生的题材,当时还很是期待了一番的,总觉得上海是个可以挖掘很多故事的地方,总是可以放的下很多很多文学青年的想象以及市井小民的世俗生活,这真的是个很奇特的地方,更何况是这样一个奇特之地的不太和别人一样的女子的一生呢,我说过的,我对女性题材的东西总是很感兴趣的之二:开始,关说,城市的人看不到城市,我们总是在错的年代碰到自以为对的人我们一路走过,总是碰到当时自以为对的人,然后明白,然后分开,然后记忆,然后忘却,然后在老去的瞬间忽又想起她拿起舅妈遗留的一颗烟,对着镜子,说,再见,再见了,然后头也不会的去迎接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那个男人有一天忽然消失了,不见了,她伏在曾经拥吻的墙壁上,把公寓捐赠,她要开始学着忘记他那天,门忽然打开,她不会想到第二个男人就这么走了进来她说,我怕我留不住你,不曾想到真的预言了他们的未来她真的留不住他,到头来,相拥的缠绵只是换来一个从此没亲没故冷冷清清赶来的女儿她以为女儿总是可以相偎取暖的,却不知道自己最终还是失去了长大的她她又开始了一个人,从她向清纯年代说再见时就开始纠缠的一个人的落寞她跳舞,开家庭舞会,只是不想公寓里冷冷清清没个人最终结束的开始还是源于她这排遣寂寞的消遣她遇到了足以做她儿子的男人,却不可遏制的沉沦她卑微的乞求他交几年的青春给他,答案却是他执拗的否定她流着泪说好,决定就这样的时候,大概真的没有想到自己真的会毁在这个年轻人手里她看着身边的人来了又去,却从来不正视在她身边那个男人的隐忍,她不知道么,她当然知道,却依然眼睁睁的看着他一个人变成了两个人,又变成了一个人,却依然眼睁睁的看着他在隐忍中变老,却依然眼睁睁的看着他整天在暗房里回忆着她的过往,却依然眼睁睁的看着他沉默在她的沉沦中最后她说,你骂我,你现在骂我最后她死在那个年轻人手下的时候,半张着眼,与这个隐忍了她大半生的男人相对,却再也无言远远的传来好友当年的声音,同学里面我是不会最想着你的,你最没诚心诚意了,你的心里总有一个黑黑长长的洞,总像要填什么东西的她笑着说,你老了的时候肯定会后悔的那时候不知道,原来有些缺失,天生的,是填不满的之三:关用的手法我很喜欢有的电影是长镜头,把一个瞬间的事情拉长,表达充斥的急聚的复杂情感,有的却相反,仅用一些片断式的画面,表达大段大段时间的洗礼,如同此片。
很多人觉得很是跳跃唐突,不够联贯,我却觉得刚好合适,没有赘述,画面切的恰如其分尤其喜欢他对一些时代特征的细节处理,服务员近乎于扔似的上咖啡,好事邻居的打报告心理,他真是一个细节动物Sammi的表演是让人有些失望的,她真的不太适合表达上海女子的风情,她的形象真的和我意念里的上海女子差了很多,尤其是穿旗袍的样子。
至于演技,我想我只能讲表达自己和表达一个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人物应该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Sammi还是要多多研究的,毕竟不是所有情感的宣泄都是以直接代替含蓄的我想我已经开始越来越喜欢梁家辉了,其实刚开始我有些讨厌他的,可是他演起戏来吧,真的挺好的,似乎什么样的角色,都挺适合他的,看来真的只能解释为他比较会演了至于其他,胡军还是太正了,其他戏分不多也就无所了,但是我真的还是要很带个人感情色彩的忍不住要说一句,我真的很讨厌黄奕的我想原著也是很精彩的吧,我已经要去买来看的了。
看到网上有人气急败坏的说关这部电影毁了原著,即便我还没有看过原著,我觉得这大概也是言过其实的。
我想毁原著这种的词语大概除了应用于某些人拍的武侠连续剧应该没什么太多的应用场合的,所以还是慎用的比较好电影不是唯一的艺术表现手法,而且也不总是占优势的表现手法,所以关在这部电影里表达我还是挺喜欢的。
之四:好吧,看完这部片的三个月后我承认,这其实并不是让我很满意的一部片,尽管我那么喜欢关,也曾经欣赏过真性情的郑秀文说不满意,只是因为有爱过关以前的经典,并不代表附和网上的一片骂声,至今为止我始终坚定不移的觉得对于这样题材来讲,抽却众所周知的必然发展情节,一群片断表现一个命运不怎么平顺的女人的一生,虽然急促了些,却依旧算是大胆特别现在想来,我能想到的最大遗憾仍然是演员,毕竟不是每个演员心目中期待的或者我们观者所认知的他们的转型之作都是那么成功的或者这篇文字也会让人说我偏激,说我喜欢一个导演便开始良莠不分的喜欢他的东西,黑的要说成白的,坏的便也要说成成好的呵呵,我承认,我大概确实是或多或少有些这样的情结,况且本来我对所谓好片的定义确实有时便很狭隘,不会因着大众的口味来调剂自己的东西,只会把自己的喜恶当成好坏标准罢了如果,大家,可以容忍,一个女人对她所爱之人的卑微,那,可不可以,将就忍受一下小女子的这点点所谓偏激呢)
前段时间抽空看了《长》,说实话从得知影片开拍到上映不曾期待过,不是我要抗拒港片,而是港片在近几年来的下滑走势很难再有说服力。
难得一年能看到一、两部出彩的已经是万幸了。
投资4000万,全国票房仅500万人民币的成绩叫人大跌眼镜。
《长》的惨败是早就预见的,看完电影便更加确信了。
书和电影是两种不用的艺术形态,书的描写更生动和精准,而电影有时只是直观地陈述情节。
大部分时候我还是享受书中随着情节跌宕的心情。
郑秀文的身上寻不到王琦瑶的蛛丝马迹,她回眸一笑却有着更喜剧的效果。
她穿旗袍的样子少了丰姿绰约的气质。
王安忆笔下那个上海传奇女子的影子到哪儿去了?
后悔看《长》。
原来印象中的美丽女子和老上海往事的画卷被撕得支离破碎,尽管残剩的零角还散发余味,那弄堂里闺秀们的情事再也寻不回了。
《长恨歌》是个悲剧,拍砸了片子也是个悲剧。。。
在深秋的夜色里同时接受两个悲剧,未免太残酷。
我就知道不能看不能看,一看就要出事情的,果不其然!
我最爱的小说啊,就这么被硬生生地撕毁,还是用我锺意的电影的形式。
故事的主线全部被编剧掐断不说,还莫名延长出N条线:程先生:原著里的程先生算是个正宗的老克腊吧,他爱王琦瑶的一生,一直跟着她走,为她影像,为她参加选美比赛张罗,为她做了他人情妇而开始与蒋丽莉恋爱,为怀孕的她忙前忙后地照顾,最终在文革的第一年不堪重压含冤自尽。
好好,电影里除了最后一条,前面的梁家辉版程先生都是做到了,可是电影里的他比起原著的他实在是品德差了些。
他竟然找了个妻子结婚而不是为王琦瑶守节,最终还被老婆甩掉了,这是程先生啊?
最后他文革的时候去上山下乡了一刚,编剧啊导演啊,你们的历史知识未免也弱了点哦?
就算这是个个案可以成立,他竟然活得比王琦瑶还长呢,真的是够窝囊的了。
这不是程先生。
蒋丽莉:原著里的蒋丽莉是一个绝对悲情的人物,她年轻时作为一个大家闺秀,爱了程先生很多年而程先生却没有给过她爱,两人是蹉跎掉了;她是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到了而立之年投入文革,可谓委身嫁给山东大汉,她的婚姻与她年轻时的幻想——那些罗曼蒂克的爱情故事形成了天壤之别的落差,最终于中年时死于癌症。
而电影里的蒋丽莉,俨然是原著中吴佩珍的角色设置,竟然在解放前举家迁徙去了香港,在那里成家立室,解放后回上海拿那边的优越生活刺激这里的王琦瑶和程先生,最后还活得那么长命。
天啊,您是蒋丽莉?
您的大眼镜在哪儿?
您的童花头在哪儿?
您的敏感细腻、恋爱幻想和革命精神在哪儿?
我不认识您,谢谢!
李主任:李主任在原著里算是个一笔带过的人物,尽管他确实贯穿了王琦瑶的一生。
问题在于,那栋寂寞的爱丽思公寓里真的有他给王琦瑶满满的爱意么?
且不说他到底是不是在解放前就死于飞机失事,就算编剧好心,让他多活了那么多年,还附赠他一个海外寓所和牧场以及闲适的晚年;而他在落难的时候,真的还会去找程先生来寄托他对王琦瑶的爱?
真可笑了。
他和程先生可有必要认识呵?!
他给王琦瑶最后的一点眷恋,就在那个西班牙花雕的木箱里了,就在那些小黄鱼上了。
再没有别的了。
胡军演得很好,然而他们可有如此深情得叫人恶心么?
还是说此片刻意要拿婚外情作为亮点?
貌似挺像这个用意的。
康明逊:其实吴彦祖也演得很有味道。
这个人物其实设置得不算很失败。
然而原著中康明逊时代的王琦瑶自食其力地过着日子,在弄堂里像一个传奇人物被无数人惦记着,背地里絮叨着,那种上海市井的气息在电影里全无;他们围炉夜话的场景奇妙地出现在程先生家里的时候也被拍得像在发癫,而且竟是那些个人,我没有眼镜可以跌,真的,我快吐血了。
演到这里的时候,要是吴彦祖看过原著(可能性不大),他估计都要乱了阵脚了吧,这叫人怎么演啊……萨沙:人呢?
哦,得了肺痨,在吃大白兔哦。
还改了国籍和长相呢,是正经人家的大公子吖中年阿叔!
老克腊:这个小孩子,zenzen不学好,本来是不体育老师么?
不是长在红旗下的恋旧上海小男人么?
黄觉一口北方腔,对王琦瑶的觊觎是建立在什么上面的?
你和张永红是什么关系?
交代吧,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反正你是最后的凶手了,别怪我对你的审问狠,要怪就怪编剧不让你学好,体育老师成了投机倒把的了。
长脚:抱歉,最后杀人的大boss,由于经济不景气,您的出场被我们的编导直接cut,您的工作会由老克腊为您接替。
他或许会洗刷掉您给人留下的不良印象,因为电影里的他对王琦瑶是诱奸+凶杀,罪名可比你重呢。
您安心啊,不用上场了。
薇薇:可怜你了孩子。
本来能去美国逍遥快活,偏偏编剧不让你好命,让你的老公从原著里对你好的一个男人变成对你不好,让一个傻傻的好命的丫头变成了一个精明的苦孩子。
何苦呢编剧,您的品味和品德我很想质疑。
总的来说,这部戏的责任不在演员,在编剧和导演。
若说他们不是领悟力太差,就是对原著太不尊重不负责。
长恨歌的恨可是一个简单的regret?
长恨歌真的需要这么苦情+艳情+无情么?
这不是长恨歌,绝不是。
很庆幸自己没有先读小说,再去看关锦鹏的《长恨歌》。
不然看了开头肯定就看不下去的,至少我现在是把整部影片看完了。
看完了就觉得心里闷得慌,多好的小说啊,影片却没有把主角和时代的纠结刻画出来,仍是虚空的。
有人说王安忆模仿张爱玲,我却不觉得。
小说中的王琦瑶,多么生动的上海小弄堂里的女子,跃然纸上。
郑秀文出场的时候,是想表现是出王琦瑶的清纯,却让我觉得怎么傻乎乎的。
可以看出郑秀文演得很努力,很认真,可她没有王琦瑶的气质,没有上海小女人优雅自傲的气质。
更受不了的是她蹩脚的普通话,很多语句用港味普通话说出来,想要表达的东西也就变了味。
好在梁家辉的演技撑住了影片,让这部电影不至于太烂。
以前不喜欢梁家辉,总觉得他是三级片的主打广告,近几年才开始关注他,这才发现他的出色。
演技这东西是要和历练相关的,沉淀下去,才能成熟。
影片的后半部几乎都是靠梁家辉饰演的“程先生”来完成,他的一个眼神,一个背影,无须言语就已经传递了很多话语,郑秀文饰演的“王琦瑶”更显得苍白无力。
关导想拍得很文艺,于是有了影片里昏暗旧时光的光影布景,有了用小楷写的穿插全片细致如画的字句,可只剩下一个躯壳。
程先生倒是贯穿全片,从他看到了时代的变迁在这个上海男人的身上的烙印,因为梁家辉的出彩,这部《长恨歌》仿佛为他所拍。
关导的《长恨歌》是他自己的,与王安忆无关。
为了欣赏梁家辉的演技,倒是可以看一看。
英语单词“pretext”据说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剧本,一层是借口。
艺术哲学课上老师戏谑说,这倒是说出了电影和小说关系的本质。
小说、剧本对于导演来说,都只是一个创作的“借口”,故事已经是导演的故事。
电影的成功是导演的成功,电影的失败也是导演自己的失败,和作家再无联系的。
小说和电影说不同的故事,这也不是稀奇的事情。
小说《长恨歌》的电影改编也印证了这点。
小说改编成电影,导演的选择无非是两个:忠实于原著或者另立门户。
忠实于原著也需要导演的再创造,毕竟电影和小说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照搬小说往往无法突破原著的水平,甚至会成为小说的劣等复制,例如近期上映的《达芬奇密码》就是一例。
而另立门户的风险更大,弄得不好,把小说的意境改得面目全非,没有上一个境界反而更低了一个层次,就难免惹人笑话了。
对于关锦鹏的《长恨歌》,我的遗憾也正在于此。
一个女人一生的故事,跨越四十年三个时代的岁月要压缩在短短的百来分钟里,的确是为难了电影的创作者。
于是制作者大刀阔斧地对人物情节进行了删改,枝蔓情节都为主线情节所牺牲,看似不重要的人物或者彻底地消失了踪影,或者干脆和其他人物合而为一。
王琦瑶生命中的四个男人都被改写,味道似乎也不再是原先的那个味道。
首先是程先生。
程先生在书中一个26岁的摩登青年,心已不再摩登,却不经意被王琦瑶的身影打动。
他是王琦瑶命运第一个改变者,是他带领王琦瑶走进“上海小姐”评选的繁华世界,却因此离她的世界越来越远。
他一生未婚,拒绝了蒋丽莉,甘心做王琦瑶永远的退路,直到文革中他不堪凌辱跳楼自尽。
电影则需要一个叙述者来串起这三个时代的故事,唯一和王琦瑶若即若离的程先生便因此获得延长了的生命,得以目睹王琦瑶一生的精彩、波折和衰败的落幕。
很奇怪的是,电影中的程先生在拒绝蒋丽莉之后有了一段不算短暂的婚姻,毫无征兆地有了一个妻子后又对王琦瑶恋恋不忘,以致最后妻子愤而出走。
程太太的角色有点像书中的蒋丽莉,是程先生对王琦瑶一生的精神恋爱中唯一的一段出轨,却更坚定了王琦瑶在程先生心中独一无二的地位。
程先生对王琦瑶的执迷不悟,加之梁家辉表演的出彩,很大程度上抢了王琦瑶的戏分。
最后一句“琦瑶,我是舍不得你”,更令人感慨电影不知是王琦瑶的长恨歌,还是程先生的长恨歌了。
然后是李主任,国民党军政要员,在书中本是因为作家不熟悉而被虚写的人物。
虚倒有虚的好处,我们只需知道这个男人生活的惊涛骇浪,他在王琦瑶这里求些许女人的安慰,却正王琦瑶求的是“一古脑儿,终身受益的安慰”。
所以两人也是“天契地合”。
李主任在王琦瑶的人生中所谓是最重要的一个人,他留下的“西班牙雕花的桃花心木盒” 是她后半辈子生活的靠山和底气,也是导致王琦瑶之死的直接导火索。
电影里的李主任已失却了给观众想像的空间。
李主任的戏实是够实了,但是王琦瑶从选上三小姐到被他收为情妇的一段却奇怪地跳过去了,让人很难理解王琦瑶这个少女心态的突然转变。
而小说里李主任的“我就是你的父母”,却把王琦瑶之所以依靠这个男人的心情写得很明白。
至于最后李主任在交际花的帮助下逃出上海,辗转荷兰巴西更像是天方夜谈,平白无故给王琦瑶的晚年安插了一个远在天涯、不是老公的“老公”。
关键道具“雕花木盒”直接被砍了,王琦瑶的最后落幕也显得不那么令人信服。
另外说一句,李主任最喜欢听的是梅兰芳的旦角,因为他以为男人最懂得女人的好处,却不知为何电影里爱丽丝公寓请来的却是他顶讨厌江南丝竹的吴侬软语,这个改动也着实是个败笔。
接着就是被窜改得面目全非的康明逊。
在原著中康明逊,原是以严师母的表弟“毛毛娘舅”的身份出场的。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资本家的儿子康明逊和严师母、萨沙那样“革命的遗孤”和王琦瑶都是社会边缘的人物,他们在一起偷偷打牌聚餐,追忆属于自己年代过去的精致。
康明逊和王琦瑶的爱情是在明知没有未来的绝望中诞生的,他是二房生的独生子,在大家庭的夹缝中生存,决不可能娶王琦瑶这般出身的女子。
他们在言语的暧昧中小心翼翼地进两步退一步,直到事情无可挽回。
康明逊饱含辛酸的“我没有办法”在电影里变成了他只身赴港不得不离开母女俩。
时代的弃儿在电影里成了高调的“康少爷”,严师母、萨沙则统统不见,王琦瑶甚至还多了一个绝症的丈夫来掩饰太平。
王安忆曾经评价电影的改编把小说的戏剧性全部变成了合情合理,这里表现得尤其明显。
王安忆笔下藏污纳垢的“平安里”消失了,那无数个下午晚上的秘密聚会不见了,那个时代的王琦瑶其实也被抽空了。
王琦瑶最后的情人老克腊,更是从一个单纯怀旧的弄堂里阁楼上听爵士看星空的孩子变成了像长脚那样招摇撞骗的流氓骗子。
因为没有了王琦瑶和老克腊一起追忆旧上海的神交,他们的恋情不再是水到渠成、通情达理的。
很难想像阅历丰富的王琦瑶竟看不透这个老克腊背后“长脚”的真面目,把自己的性命托付到这样一个男人手中。
电影就是这样肆意切割了小说《长恨歌》的故事,代之以自以为更为简单明确的诠释。
弄堂里小女儿的恩怨,女孩子之间的欢喜和难过,私心和骄傲,甚至是微妙的地位差距、心理距离,小小的利益冲突,甜蜜里夹杂的痛苦和自卑……王琦瑶和吴佩珍、蒋丽莉三人细密绵长的闺中情谊被凝练到一场相馆拍照的两人冲突之中;到坞桥的疗伤省略了,外婆的形象通过王琦瑶的叙述被一笔带过;时代的转换被明确的字幕再三提醒,王琦瑶的发型从蘑菇头到烫发的一系列变化,也处处明白无误地彰显了人物遭遇的变化……当然电影的叙事也有出彩的地方,例如王安忆煞费苦心塑造的无数个“王琦瑶”的人物概念被程先生轻描淡写的一句“我认识好几个叫琦瑶的小姐”就交待了,简练却恰到好处。
电影和小说有一个重大的不同,在于对时代的表现。
在王安忆的叙事之中,时代的背景是被虚化了的。
上海解放、文革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可是在王安忆的故事里,都是不重要的背景,一笔带过不需要隆重推出的。
李主任死了,她从“外婆桥”回来,改朝换代也不曾影响她;文革更是在薇薇的长大中转逝即过,不曾给她的生活带来什么厄运——可怜的程先生却是死掉了。
读小说的时候,就觉得很不符合我对历史想象的同时,又觉得这个上海反倒正是我们熟悉的亲切的外婆家弄堂里的上海。
王安忆在小说里试图表现了一个潜在的市民社会的上海。
即使是在革命呼声最高潮的时候,在革命的和政治的上海之外,还有构成这座城市基础的更加持久的顽固不变的民间生活。
这个市民的社会、民间的世界是藏污纳垢的,所以下包容得下王琦瑶、毛毛娘舅等这样在时代的夹缝中苟且偷生的小人物,这个脏兮兮的世界最典型的象征就是我们生活着的潮湿的阴暗的“弄堂”。
王琦瑶就是这样一个弄堂的女儿。
王安忆笔下的世界是最不政治的世界。
她给王琦瑶设定的三个时代三个舞台不是根据政治时代的变迁来的,而是展示一个女人生命的不同阶段。
属于王琦瑶的只是第一个时代,第二个时代里她的故人纷纷逝去,到了第三个时代她女儿的时代,她只有孤零零地一个人去面对这个变化的世界了。
而电影却刻意摆放了许多道具来提醒观众这个影片中的政治因素。
爱丽丝公寓的捐献协议,文革时代的毛主席胸章、标语,新时期公寓的退还……时代的转换被特意强调了,不仅有明确的字幕提示,伴随着不同政治时期的推移,还有代表不同时代的背景声音作为故事的底色。
从1948年上海广播的“党国”到新中国诞生、大跃进的喇叭、文革的口号……一直到八十年代学校的“眼保健操开始了”。
电影时时刻刻在提醒观众,时代变了,政治气氛变了,王琦瑶的发型发了,人们的生活变了;而真正忽视了始终没有变的上海,《长恨歌》演出的舞台,王安忆的小说用了整整一章来铺陈的底色——弄堂。
“上海的后弄更是要钻进人心里去的样子,那里的路面是饰着裂纹的,阴沟是溢水的,水上浮着鱼鳞片和老菜叶的,还有灶间的油烟气的。
这里是有些脏兮兮,不整洁的,最深最深的那种隐私也裸露出来的,有点不那么规矩的。
因此,它便显得有些阴沉。
”这样的弄堂是脏的,也因为脏的藏污纳垢,所以更显得它的包容性。
这个四十年代的弄堂。
到了老克腊的时代:“在上海弄堂的屋顶下,密密匝匝地存着许多这样的节约的生涯。
有时你会觉着那里比较嘈杂,推开窗便噪声盈耳,你不要怪它,这就是简约人生聚沙成塔的动静。
他们毕竟是活泼泼的,也是要有些声响的。
在夏夜的屋顶上,躺着看星空的其实不止一个孩子,他们心里都是有些鼓荡,不知要往哪里去,就来到屋顶。
那里就开阔多了,也自由多了,连鸽子也栖了,让出了它们的领空。
那嘈杂都在底下了,而他们浮了上来,漂流一会儿就会好的。
像这样有老虎天窗的弄堂,也是有些不同凡响的心曲,那硬是被挤压出来的,老虎天窗就是它的歌喉。
”八十年代弄堂的精神和四十年代其实是一脉相承的,这也是老克腊对旧上海心向往之的源头,是王琦瑶和老克腊交往的基础。
但是这样富有生活气息的弄堂,电影竟然毫无一丝一毫的表现。
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被摄制组特意做旧的一条弄堂,几个小孩在嬉戏增添几分人气,被王安忆描写成“肉感”的地面却是一尘不染,没有烟火气的,所以是假的,说服不了人的。
王安忆在小说里很明白地说,王琦瑶从一开始就是死了的。
在片场的这个“死亡”的预言直到小说的结尾予以揭示。
我觉得作者的笔带着上海市民社会中最普遍的那种冷眼旁观,至多包含些宽容的感情。
我甚至是觉得王安忆有点残酷的意味,把片场的死亡场景写成王琦瑶“一步走错步步错”的隐喻。
作者显然不欣赏风靡一时的怀旧风气,硬是把王琦瑶这个如花似玉的旧上海的三小姐的一生,这么冷静地剖析给我们看她最腐败最荒谬的结局。
电影的开头也是片场的描写,王琦瑶误入镜头之中,趴在床上看窗外工人忙忙碌碌地搬运上海城市夜景的道具。
那镜头中的繁华“夜上海”不过是纸板的、不堪打量的虚荣而已。
这个场景也有几分王安忆的暗喻味道,但比起深度却又差多了。
电影制作由于是香港导演的班子,便试图在上海的主线之上附加一个香港的复线,创作一篇“上海-香港”的《双城记》,也是对原著的一个超越。
于是它把蒋丽莉的后半生安排在了香港,把康明逊发配到了香港,还给程先生留了个老死香港的尾巴,故事中间若有若无地不时提及“香港”这个人们纷纷想要出走的地名。
创作者有意把香港作为又一个上海,用四十年代的上海隐喻现在的香港,这个在政治时代变化后人们再次纷纷出走的城市。
这已经是和小说完全不同的主题了。
电影的创作者很突兀地把主要人物的最后结局都用字幕打了出来:“××××年,××死于××”。
开始觉得非常煞风景,后来才发现别有用意。
所有的人物,除了王琦瑶,无一例外地都离开了上海,最后死在他乡。
即使是程先生,在王琦瑶死了之后,也去了香港。
每个人都有理由离开这座城市,王琦瑶也是,可是她执着地留下了。
主创者电影这么解说王琦瑶这个人物:“在那个激荡的年代,纵然我们无法改变城市的命运,但至少我们渴望掌握自己的命运。
王琦瑶不过是个努力尝试掌握自己命运的上海女子。
”王安忆的《长恨歌》,把城市的过去投射在一个女子的传奇之上,用女子衰败的晚景写旧上海繁华的虚荣本质,向大家展示一个真实的上海——那就是并不轰轰烈烈的、却是藏污纳垢、柔软的富有包容性的市民社会的上海。
而电影写个人和城市的关系,是通过个人的命运写城市的不老,“一座城市不会老,因为每天都有人奔向灿烂的青春”。
此恨非彼恨,这是小说、电影各唱各的的《长恨歌》了。
Let's talk about《长恨歌》。
真的不能在观赏一部影片之前先看过文字版,我有如是感慨。
因为文字有太多的空间可延展,而影像只有一个面目,两个小时的故事,到此为止。
尽管知道编剧一定读了不知道多少遍小说,经过比我慎重的取舍,然而,那些让我心驰神往的情景: 平安里的四人下午茶,炉火明一半晦一半,映着各人不动声色的心事;康明逊终于出口的一句话是:我没有办法。
王琦瑶笑了一下,问:什么事情没有办法?
康明逊说:我什么事情也没有办法。
王琦瑶挣着非要打开藏金条的盒子给老克腊看,他按住盒子,触到她的手,冰凉的,他不由握住那手,眼泪也流下来,她却还在说着,他看见了就会喜欢,就会明白她的提议有道理,她是一片诚心,她把什么都给他,他怎么就不能给她几年的时间?
……这些,通通都没有了。
还是让我有些怅然若失。
在原著小说里,王琦瑶的三个男人有各自的形态,李主任是命运的选择,最终也被命运淘汰;康明逊在大部分时间里被叫做毛毛娘舅,是个多情却软弱的男人;老克腊本质是善良的,但因为年轻所以残酷。
在电影里,李主任变得具体了,好像个偶像派的乱世枭雄,大概是想充分利用胡军的精湛演技。
只是,这样一个阶段性人物却平白占去了电影不少时间,让王琦瑶的一生之路走的愈发仓促。
康明逊在书中是暧昧的,在电影中却是模糊的,到底我也没看出他在电影中究竟是个怎样的男人,又是怎样从王琦瑶的生活中彻底消失的。
老克腊是完全面目全非了,不过还算完整充分,情节上可以自圆其说。
真正改的好的是程先生和蒋丽莉,蒋丽莉前前后后的纠缠在电影里变做寥寥几个镜头,干净了许多,也不显突兀。
程先生巧妙的成了全片的线索和基调,人物也丰满动人。
郑秀文是那种莫名其妙红起来的人,唱歌的时候,水平像个演员,演戏的时候,你只能当她是歌手。
故事开头,王琦瑶十八岁,豆蔻年华,懵懂可爱。
可惜郑秀文一出场,便赫然三十岁女人的样子。
里里外外分明是熟透了的神情,还努力扮着天真,和女伴嘻笑打闹怄气流眼泪,观众看着都替她痛苦。
到了该五十岁年纪的时候,她又过于轻松了,顺理成章的表情里看不出一点儿人生波折的痕迹。
从头到尾,郑秀文都不曾真正变成王琦瑶、领会王琦瑶,不然不会出现那一段表演:李主任离开后,王琦瑶突然发狂,在程先生面前像野猪一样又踢又撞的哭号。
我猜这是郑秀文很得意的一段,以为卖足了力气就展现了演技,可是……究竟那是个十九岁的姑娘啊,至于这么疯狂潦倒毫无遮拦吗?
和她表演一样勉强的就是她的容貌,王琦瑶应该是比郑秀文美的多的,上海小姐揭晓的时候,郑秀文走上台前,西瓜太郎头,大饼脸,黄桶腰,简直惨不忍睹,这样的王琦瑶怎么可能我见犹怜呢?
程先生是整部影片里最值得一看的人物,梁家辉的表演,一举手、一投足、背影或沉默,仿佛处处是戏,然而又全然揉入角色里,寻不出哪里是戏,举重若轻,内敛细腻。
吴彦祖不知是否是被太漂亮所害了,表演得和剧中人始终有一定距离,镜头一瞄准我便分神,总疑心眼前是一张明媚的画皮。
胡军愈发有范儿了,据说近来在香港很受欢迎,香港演员多显阴性,难得一见如此铁血柔情,女观众们都被迷得七荤八素。
关锦鹏这个名字总让人联想到一些暗香浮动的旧时场景,或许是跟他过去拍摄阮玲玉、潘玉良和张爱玲作品有关。
然而,想要在这部电影里重温老上海繁华旧梦的观众恐怕要失望了,这部片子在旗袍、洋画、留声机和茉莉香片上花费的心思甚少,有点草草了事,倒是另一个细节,六七十年代的咖啡馆,服务员“呯”的一声把咖啡掷到王琦瑶面前,看的观众都忍不住会心一笑。
其实我的印象里,关锦鹏一直是一个风格朴素的导演,很少过分痴缠或者把玩情调,是不怎么“艺术”的。
影片的调子很舒服,从头至尾跨越了三个时代,还能显得流畅自然。
原著中爱丽丝公寓里的梅兰芳唱盘,不知为何被舍弃了,换作老上海那些再熟悉不过的靡靡之音,实在有些太过普通。
人物的对话常常以对切的特写画面呈现,也是不符合我个人喜好的,两米多高的一张面孔,看起来既单调又拥挤。
挑出这许多毛病,是期待和预设太重。
影片上映数日,评价却如此寂静,难道是王安忆和关锦鹏都已经太老了吗 ?
2022 年的分割线…豆瓣偶尔还有通知,我一直没看原因,今天发现竟然是因为这个长评,还有粉丝在继续骂我。
过了十来年,港娱沉寂,内娱堕落,与现在银幕上的诸位相比,郑秀文确实是德艺双馨唱演俱佳的敬业艺人,克己复礼,是港女的杰出代表。
随着香港的失落,港女也成为一个令人钦佩和心疼的词,在我心里分量已经超过当年的王琦瑶。
可惜在当初,有天赋有理想有追求的艺人太多,我还是遗憾这个并不适合的角色交给了她也折磨了她。
也可惜她如今过得安静质朴,却还是有恶毒的脑残粉过了这么多年毫无长进。
哥第一篇发表过的影评,应该也是第一次花钱进电影院,挣了稿费50元巨款,虽然也是要捂鼻子,但也算是一种记录吧,对,就是在4年前的今天。
香港电影的衰落 从《2046》开始,或者更早,过多的对大陆市场的关注让香港电影失去了原来的本色和汁味,从而在风格尤其是演员的选择上向大陆口味靠拢。
历时五年之久的《2046》就已经显示了导演在操作上的纠缠和力不从心,其结果就像董洁在片中的一闪,只是挂了个“谋女郎”的名号而对影片本身没有任何的角色作用。
《长恨歌》诞生在这个时候,只能是为衰落增添砝码,而以王家卫陈可辛许鞍华包括关锦鹏自己在内的香港比较远离商业的导演都用自己的努力见证了这种凄切。
比方许鞍华不仅再不可能拍出《投奔怒海》就连《男人四十》这样的色调类型片都成了绝笔,你可曾看过《美人草》带给你无论从哪个角度给予的张力。
而关锦鹏自己,《蓝宇》只能是个回眸的另类,而前部分突兀后部分拖沓的《长恨歌》,不禁让人发出一声长叹。
更重要或者更切实的原因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但能够确定的就是《长恨歌》不是《红玫瑰白玫瑰》,这将又是一部可以迅速被遗忘的电影,它的争议不用过过多的讨论与原著的差距,而是带来的声像震撼让这部电影几乎对不起它所引发的争议和关注,而参展威尼斯的惨败更印证了电影本身表现力的苍白,除却了技法镜头感和桥段参差上的一般因素,电影本身带不来任何感动,更不用说触动,但是它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可以代表当下香港电影的某种高度。
关锦鹏的失误 其实更应该是郑秀文的苍白,但作为导演在选择主要演员上的责任是不可饶恕的,郑秀文塑造了一个没有任何面孔的王琦瑶。
可能自张曼玉之后能够用眼睛说话表现人物心理及内涵的女演员越来越少了,但郑秀文从哪点都排不上号,她可能更适合出现在诸如“麽麽茶”或者“钟无艳”这样的电影中。
当然,郑有郑的单纯和可爱,或者在她显得瘦弱的身躯上隐约可以看到一点张爱玲的影子。
但郑秀文不能像张曼玉塑造阮玲玉一样给世人呈现出一个优雅的“上海三小姐”。
抛开了身材和五官上的不足,在举手投足,言辞礼论上郑版的王琦瑶显然是被粗陋的盗版,美丽或者优雅,凄惨或者幽怨,对爱的坚贞或者对世俗本身的抗争,没有任何的惊喜,只有刚开始时对电影满怀的期待和她旧年代学生头的傻忽忽。
优雅是一个难得的语词,在小说版的《长恨歌》中,王琦瑶的优雅是活灵活现的,甚至可以夸张的说这是上个世纪最后一个优雅女人的载体。
看过小说版的人不可能没有这样的先入为主,而没看过小说的人也基本上已经被炒作诱惑过。
是的,都是一样的碳水化合物,但人与人之间的层级和禀性异同才真正构筑可现实生活的层次感。
就如罗素所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所以我们张大了眼睛摸索着人物的鲜活和真正另类多彩,以便更好的为枯燥的生活现实着色。
但正如“气质”的虚幻所带来的距离美感一样,优雅同样是学不来的,就如同《2046》中巩俐蹩脚的口红和糟糕的哭声,让你知道什么是张曼玉即使是失去底色般在敞篷车上的惊鸿一瞥。
《长恨歌》不可避免的成了男人的长恨歌 奇怪为什么关锦鹏想让郑秀文捧个最佳女而不让梁家辉提名最佳男,梁家辉的出彩成了电影唯一的亮点,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梁家辉用一己之力盘活了男人版的《长恨歌》。
相对于王琦瑶的苍白模糊面目,这个拍照的老程不仅是作为旁白的串联,更是抢走了真正原版小说的内涵,让一个男人的心灵历程通过梁家辉稍显迷离的眼神和活灵活现的神情乃至年龄的跨度很深切的表现出来。
在驾驭人物表现上的梁家辉显然要高过郑秀文几个“层次”,也正是这种错落的张力让电影成了一个男人情感怅恨的伦理叙事。
最早是作为摄影师的程先生发现了王琦瑶“优雅”的美,是这个男人最早具备了发现美的眼睛,并用他的一生苦苦守侯。
蒋莉丽曾经在和王琦瑶的对话中无意透露“你怎么和我的老程的说法一模一样。
”在冥冥中,也许这两颗心的兴致和心理取向有着某种不谋而合的趋同。
但是,王琦瑶不喜欢程先生,这个在程先生发现已经作了情妇的王琦瑶快乐的表情上已经看出——“很显然,这里已经不需要我了。
”也就在李先生在最凶险的时候程先生应该是冒着生命危险去见他,并且为了王琦瑶违背了他作为男人曾在李先生那里的承诺——告诉王琦瑶李先生死了。
程先生没有,他首先是反对李这样做,进而告诉了王琦瑶真话,因为在这种关键的时候,作为男人和喜欢这个女人的男人他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
但是王琦瑶不喜欢他,这个女人不喜欢这样的男人,这个女人只喜欢给那位只不过是对她比对别的女人稍长一些的男人当情妇。
到后来王琦瑶怀上康明逊的孩子,再到后来已经人老珠黄的王琦瑶和后辈的老克胡来,程先生都看在眼里,他知道其实王琦瑶只爱一个人,他知道他和他的太太不是一类人,他知道王琦瑶在最痛苦的时候应该怎么做,但是王琦瑶不喜欢这样的男人。
所以即使在程先生最困难的时候,他所想着的,他的渐进苍老的身躯中所包藏的深深的爱恨,竟然真的是那么漫长。
那个被王琦瑶爱的李先生去了巴西,开了大牧场,只有在死去的时候给王琦瑶一个电报;那个让王琦瑶怀了孩子的康明逊最终没有尽到做丈夫做父亲的责任,最后死在美国;那个最后和王琦瑶私通的年轻人老克在最后走投无路时只想利用王琦瑶,并最终窒死了她;而那个一辈子爱恨长绵无绝期的程先生,最后只是拣起一颗失落在地板上的纽扣,那是一颗什么样的灵魂。
老克在最后时刻在电话里说,我知道你们是好朋友,程先生无奈的回答,不,不是很好。
而程先生真正的愤怒只有一次,他对王琦瑶说:“你糟蹋你自己我不管,但你不能糟蹋我的照片!
”王琦瑶这个时候还没有醒悟:“那是我的照片……”最后,手里捧着那颗纽扣,这时候的程先生老泪纵横:“早知道你和这个年轻人在一起不会有好结果,可我也不能说什么……其实我是多么舍不得你……”到这个时候,我竟然哭了。
我走出电影院,一边走一边掉眼泪,我准备回不远的家里大哭一场,但我真正回到家的时候,已经哭不出来。
女人是男人的女人,还是女人自己的女人,而怎么样才算是真正对女性的尊重?
程先生这样的男人就是不招女人喜欢,是他真的就不懂女人吗?
是什么更是女人真正的美,而是什么又是真正的美,能够得以人生长恨的东西,毕竟已经不多,而要把这种恨谱成歌谣,那是多么的爱。
歌长恨!
情节交代不清楚
看过后原著后再看这个..................
过去的上海很美。
演绎年青的那段 演技好好
每个人的青春都有值得回忆的篇章。
en 2005
听到郑秀文操着一口港普问香港在哪里的时候,我真想死
年轻的时候总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要不是梁家辉我都看不下去了。郑秀文的普通话太出戏了。感觉就是个作死的女人啊,怎么一点都感动不起来,喜欢不起来呢。
郑秀文你隐退吧。
知道了鸡蛋嘚难得
演员不对,剧本不对,戏的节奏也不对
对于《长恨歌》这本书来说,电影《长恨歌》完全不足书的十分之一。唉,我心目中的王琦瑶啊
喜欢胡军那段
不连贯。
郑秀文的演技太棒了,但是口音么......故事细想之下,还是单薄了些吧,好在立意好,又足够细腻,每个人都还有木有样,没有挂上太明显的标签,嗯。
悠悠沉沉。
知道为什么这部片子让郑秀文得忧郁症了 作为好的剧本加不错的导演 出来的这样的故事 往往人们对它的期望会过高 我就是人群中的一人 所以 在影片出来多年后才看,的确有些小失望
没看过小说,跳跃性的情节让我完全不知所云……再有,X秀X的普通话……总之就是——败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