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拉斯耸耸肩

Atlas Shrugged: Part I,地球颤栗

主演:泰勒·席林,格兰特·鲍尔,马修·马斯登,埃迪·盖瑟吉,贾苏·加西亚,格拉汉姆·贝克尔,乔·鲍里托,派特里克·费斯克勒,瑞贝卡·薇索基,迈克尔·勒纳,尼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阿特拉斯耸耸肩》剧照

阿特拉斯耸耸肩 剧照 NO.1阿特拉斯耸耸肩 剧照 NO.2阿特拉斯耸耸肩 剧照 NO.3阿特拉斯耸耸肩 剧照 NO.4阿特拉斯耸耸肩 剧照 NO.5阿特拉斯耸耸肩 剧照 NO.6阿特拉斯耸耸肩 剧照 NO.13阿特拉斯耸耸肩 剧照 NO.14阿特拉斯耸耸肩 剧照 NO.15阿特拉斯耸耸肩 剧照 NO.16阿特拉斯耸耸肩 剧照 NO.17阿特拉斯耸耸肩 剧照 NO.18阿特拉斯耸耸肩 剧照 NO.19阿特拉斯耸耸肩 剧照 NO.20

《阿特拉斯耸耸肩》剧情介绍

阿特拉斯耸耸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一个家族传承的塔格特铁路公司,现任总裁为家族长子詹姆斯·塔格特,副总裁是达格妮·塔格特,兄妹俩为挽救公司岌岌可危的营运,想法与方法可说是南辕北辙,一位只是口头囔囔一些没有经过详细评估的墨西哥——圣赛巴斯蒂安支线的投资,却没有提出一丝一毫的规划与执行方案,常常以见不得别人成功的酸葡萄心态看待事情与诋毁他人;另一位是以“我是像一个饿疯了一样,去找任何一个能把事情做好的人!”为挽救塔格特铁路公司,与爱迪·威勒斯孜孜矻矻、焚膏继晷的努力工作,为顺利完成里约诺特的铁路支线,找上里尔登钢铁的汉克·里尔登合作,采用里尔登刚发明的新合金当铁轨,没想到成功营造出里约诺特的铁路支线,却是另一个不幸的开端。 幕后制作 《阿特拉斯耸耸肩》是上世纪美国著名哲学家、小说家安·兰德的代表巨著,这位俄裔美籍小说家推崇理性,认为人的最高美德便是理性。她不顾传统舆论的偏见,力倡个人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保持静止黑土崛起教授与疯子地狱少女宵伽岩脊求生女校男生福冈恋爱白皮书18春天的邻居我与卡明斯基发射台德凯奥特曼偶像活动鲜浪潮.语2021‎胜利号男人四十上高中痴人之爱逆转重生男人加百列的地狱1巨兽防卫企业Kyrie之歌母亲快乐老去超能含片芭比杀手EllaandtheLittleSorcerer新豪门恩怨第四季泰勒·汤姆林森:瞧你内样泰格·伍兹恶作剧2吻致命追捕狼人神探

《阿特拉斯耸耸肩》长篇影评

 1 ) 电影不能再屎

看了1、2两部,真是觉得电影是对原著的糟蹋。

要是我没有看过书,几乎是搞不清楚电影在说什么。

首先是演员的问题。

第一部的演员勉强能忍,第二部的Dagny完全就是水肿好吗!

看开头Dagny开飞机的时候简直吓尿了!!

小说里汉克与莉莉安结婚是因为莉莉安长得美,尼玛呀1、2两部里面莉莉安看得人想死的心都有了!

第一部里的莉莉安长得像101忠犬的恶女人,第二部里的莉莉安走起路来像猩猩。

丫的第二部里的弗朗西斯科之矮!!

小说里的弗朗西斯科是个高大英俊放荡不羁的美男子好吗!

情节问题!

小说里多少必不可少的情节在电影里都被省掉了,而且经常毫无铺垫地出来一大堆人,对于几位主角之间的关系描写也十分粗略,让没看过原著的观众不明就里。

还有那个结尾啊!

结尾是个神马玩意儿啊!

完全不能忍!

拍电影之前难道都没有看过书的吗?!

编剧和导演你们造吗, 《阿特拉斯耸耸肩》比《飘》还要厚差不多三分之二,《乱世佳人》拍了4个小时我看着都觉得已经够跳跃的了,丫的《阿特拉斯》上下两部加起来才三个多小时,能看出来个啥?

毁原著啊!!!

 2 ) 写个观影提示吧

对于剧情方面,没看过原著的就不要看了。。

你看不懂。。。

或者你去大概看一下原著的简介,可能会更好的理解影片。

 3 ) 想看续集~~~

说改编自什么事件估计不大了解美国的文化,这是部美国人必读的小说,美国小学中也有这部小说的选段,百度下就可以知道,宣扬的是精英主义,宋鸿兵的货币战争也提及这部小说,推动世界真正发展的只是少数几个人,而我们众多人确实世界的累赘,很不想承认,但这是事实。

 4 ) 阿特拉斯:背负一切,却受到鄙视的巨人

1.家族企业第三代。

一个姐姐,一个弟弟。

一个专注于家族的生意。

一个专注于政治。

结识权贵。

一个认为只有提高技术,提升运营。

技术革新赢得未来。

另外一个就是认为社会关系,高层人物来赢得未来。

事实证明,只有前者才能够把公司经营好。

2.最好的钢铁。

最轻,但是硬度很好,价格也很低。

这是一种产品的创新。

一旦成功。

就是会冲击整个原来的利益团体。

他们落后的工厂就是会在竞争中落败。

所以,他们群起而攻之。

国家材料学院也是反对。

如果用他的钢轨出事,客户会不答案。

如果他的钢轨成功。

那么,就是会有原来的即得利益者的攻击。

技术推动。

总是会受到原来的利益即得者的反抗。

汽车出现的时候,马车的团队攻击。

集装箱出现时候。

港口的工人反对。

微博的出现,网络的出现,传统媒体,电视就是会受到冲击。

太阳能的出现,就是会打击石油的行业。

社会要进步。

就是需要不断地创新。

产品的创新。

以及商业的创新。

3.企业家精神。

无畏的企业家精神。

经受住考验。

采用新的铁轨。

新的钢铁。

遇到公平法案,就是把自己其他的公司转出去。

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速度更快。

品质更好。

这一些人。

是疯狂的人。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我们这样的民营企业家,何尝不是这样的一群人。

伤痕累累。

不断推动进行。

却是因为赚钱,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受到反对。

企业家群体。

社会精英。

他们就是阿特拉斯。

他们背负着社会的进步。

创新。

就业。

税收等等。

而他们因为赚钱。

所以就是受到鄙视。

受到打击。

公众的不满。

心在流血却还是在背负社会。

他耸耸肩。

他们离开。

留下的是表面上的平均。

但却是没有了供给,没有了就业。

社会的功能失去了功能。

4.制度。

好的制度让坏人变好。

坏的制度让好人变坏。

一个制度的推出。

保护了即得利益者。

却是伤害了所有人的利益。

钢铁公司的老板。

原来就是有专利的保护,私有产权的保护。

他的一切动力就是赚钱。

是一个工作狂。

没有休息。

所有的时间都是用于工作。

而他最终也是没有了动力。

没有了对他的产权的保护。

他违规把钢铁卖给了煤矿。

公有制的时代。

大锅饭的时代。

一样的人。

吃不饱饭。

饿死很多的人。

田没有人去耕种。

因为是自己的。

只要收割,不要保护。

公地悲哀。

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样的人。

更多的人。

都是有足够的饭吃。

中国勤劳的人民,创造了很大的财富。

激发出来了每一个人的活力。

斗志。

5.西方经济学的起源。

是蜜蜂的故事。

国富论。

一个人全力以赴追求自己的私利的同时,也实现了公利。

而为了公众利益。

最终却是实现不了。

 5 ) 强烈要求不上达格妮回忆小时那段

看过原著的人都知道,本书的开头非常乏味,除了“谁是,约翰·高尔特”外剩下的就是平铺直叙,没有亮点,从达格妮要去见弗兰西斯科时回忆童年时光,才让人感到眼前一亮,我才耐着性子读下去电影里将这段删了,我真不知道为什么,还有达格妮的哥哥的形象太次了,应该是一个阴险的胖子,李二登妻子的文艺味没有体现出来,还有就是那个结婚纪念酒会没有描写出里尔登与他们有多么格格不入最后,女主角的塑造上,还是有点生硬,没有体现出她对火车对事业的执着

 6 ) 真的是没看懂

难得静下心来看一部电影,没想到一个多小时以后完全没看懂,不知道到底打算讲述一个什么样子的故事,还是这个part1仅仅是一个引子而已,看完的第一感受就是是不是要去找原著来看一下,起码也知道到底讲什么片中不断被重复的那个Who is John Galt是支持我看下去的主因,我也很想知道,到底这个家伙是谁,如果不是有这个,多半早就被我关掉了,不明白为什么之前的评分还是很高 反正是挺枯燥的电影,没看过原著的不建议看

 7 ) 一贯的资本主义定势思维

并不见得保证了大众的基本利益就不能刺激先进分子的创造性,这里完全割裂了这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是极端的、形而上的、非理性的。

更何况有多少资本头子并不是先进分子,而是通过重重伪装把自己包装成优秀人群,实际上却在不断地巧取豪夺,中饱私囊,并巧言令色地为自己辩护。

更有甚者为了个人私利,利用一切阶级资源去打压会损害自己固有利益的新创造、新创举,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不胜枚举,因为个人往往是自私的,所以我们需要依据情况在个体主义和社会价值间平衡和调节,不能一概而论。

极端的资本主义与极端的共产主义都是不可取的。

 8 ) 被金酸梅提名的缘分始于安·兰德

根据安·兰德小说《阿特拉斯耸耸肩》改编的三部同名电影分别在2011、2012、2014年上映。

虽然普遍认为前两部比第三部要好,但依然和小说一样,毁誉各半,第三部甚至获得了第35届金酸梅“最差翻拍、节选与续集”的提名。

可凭心而论,安·兰德在美国有脱口秀明星般的知名度,代表作《阿特拉斯耸耸肩》又是本多么有争议的书,把这样个性大人物的作品改编电影就要做好被骂挨砸的准备,第三部是吃了原著太深入人心、太先入为主的亏,它绝不是侮辱观众智商的烂,只是没个性的平庸。

电影的主人公是一女三男:全国最大铁路公司管理者达格妮·塔格特,全球最大铜矿集团管理人弗兰西斯科·德安孔尼亚,“里尔登合金”的发明者汉克·里尔登,以及能够推动技术革命的发动机的发明家约翰·高尔特,三位男主依次成了达格妮的情人,但故事的主线却远离卧室,在宏大社会背景下展开——劫匪和乞丐一样的管理当局,把资本主义贬低为简单的自私自利和邪恶的剥削,借口公共利益和社会福利,武断干预生产和分配。

精英不断消失,江湖只飘荡着“谁是约翰·高尔特?

”的传说。

第一部塔格特铁路公司因为总裁詹姆斯一意孤行的贪婪决策损失巨大,实际掌舵手詹姆斯的妹妹达格妮与钢厂老板里尔登联手,突破国家铁路联盟的封锁、国家科学院对技术成果的掠夺,用新型合金铺设铁轨,在9个月内修出“约翰·高尔特铁路”力挽狂澜。

政商勾结的社会寄生虫颁布了一系列干预、垄断各个行业的法令,许多优秀企业家神秘离去,煤炭石油钢铁消费品电力交通日益陷入匮乏和紊乱,人心越惶惶,官僚越理直气壮主张一切混乱都证明社会需要更有力的管制,达格妮在风雨飘摇中苦苦支撑。

第一部达格妮扮演者泰勒·席林后来演了《女子监狱》的女一,连续几届获了金球奖剧情类剧集最佳女主角提名。

第二部达格妮与里尔登在一次旅行中发现了一台神奇的发动机,达格妮不遗余力地到处寻找发明者。

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那些优秀企业家的消失是由一种神秘力量引导的,第二部从“谁是约翰·高尔特”开始,到达格妮开着飞机追踪出走的“阿特拉斯”们而失事坠入山谷戛然而止。

第三部达格妮驾驶飞机误入“高尔特峡谷”亚特兰蒂斯,才发现在社会上失踪的创造者们都生活于这里。

这场创造者们的罢工是由发明家约翰·高尔特所领导的,目的是要停止“转动世界的力量”,借由抽走这群带动社会成长和生产发展的“阿特拉斯”们,使奉行错误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社会体会到当个体无法自由创造和获利时的严重后果。

最终,随着阿特拉斯们的离去美国社会分崩离析,亚特兰蒂斯内的创造者们则准备重返世界。

导致第三部平庸的原因有两个,按安·兰德的剧本“层级构建”理论,“低档次”观众可以满足于欣赏惊险悬疑和三角恋爱,不妨碍“高档次”观众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冲突。

可是第三部电影即看不到惊险悬疑,又看不到思想冲突。

一是人物太平面,随着“谁是约翰·高尔特?

”谜底揭晓,作为擎天神“阿特拉斯”们的领袖,观众期待的鲜活立体人物大戏却没来到,这和原著有直接关系,约翰·高尔特是兰德心中理想的生活准则和方式的完美体现,是兰德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兰德的初衷就不是以塑造丰满人物为目的,人物只是充当她理性利己主义观念的载体,严肃脸讲真,小说人物为某种观念的化身,会损害人物塑造,使人物变得单薄、苍白。

这样总想用理想矫正经验,而不是用现实修正理想的角色当然只能是平面的,有点像游戏里程序化的角色,包括兰德的乌托邦也有强烈的平面感,缺乏纵深阴影。

二是约翰·高尔特截获无线电波向全国做的演讲构成了兰德主义的精华,是全书的高潮所在,这篇痛斥集体主义的邪恶,论证个人主义道德观、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正当性的演说兰德写了两年之久,长达50页,但当改编为电影时,由于电影画面的具象性,却决定了无法呈现足有18个TED演讲体量的思想冲突,估计编剧也难为哭了吧,可大家要看的就是好斗的知识分子安·兰德激进的精神气质、追求绝对境界的道德激情呀,你电影把这风格化标签弄不见了,不吐槽你吐槽谁,所以第三部被金酸梅提名的缘分始于安·兰德,又不止于安·兰德。

 9 ) 不过如此

《阿特拉斯耸耸肩》作为仅次于《圣经》的神作,看似有道理,也很煽情,但我认为更像是一个精巧的臆想,被奉为哲学也缺乏严谨和深度。

就好比经济学,各种理论和公式都很复杂而自成体系,但实际上它们的前提假设条件在现实中是不存在、不可能的,所以“经济学没有定理”。

同样,《阿特拉斯耸耸肩》里心系国家的完美英雄人物、又坚固又轻又便宜的金属、超越时代的发动机、可笑的10-289法案,乌托邦式的精英乐园,这些现实中都不可能存在,钢铁-铁路-煤矿的完美循环对内聚集财富,对外只是加速消耗资源,所以精英拯救地球的模式是天真,也是包装出来的光环。

这些只能存在于作者夸大后的精巧臆想中,是她摆脱苏联时期阴影的一种情绪宣泄。

现实中对利益的贪婪带来的绝不是进步,而是垄断对创新的扼杀,如果瓦特像里尔登一样垄断蒸汽机,那还会有工业革命吗?

正因为全国铁路都被达格妮垄断,所以她一走就全盘崩溃,正因为怀亚特垄断了油田所以一场火会让世界面临灾难,而且在他刚来时那里可没有火,非要用故意破坏后的废墟来衬托某些人的重要,这本身就是可耻的作秀,不是世界上没有能人,而是少数精英为了自己的伟大而摧毁了他们的舞台。

另外钱权结合会造就强势家族和集团,现实中这些家族集团也影响着美国的参议院,连个控枪法案都通不过,还会出台10-289那么搞笑的东西吗?

所以把这些家族集团塑造成反对政府暴政的英雄是十分荒谬的,真正可能出台侵害劳工利益的10-289法案的是他们,最符合奴隶制关系的也是他们。

小说电影仅当一乐,回归当前,华尔街精英一手打造的世界经济体系并不完美,越吹越大的泡沫危害着地球的持续发展,增速数字之下是大量的低效和浪费,经济危机也比流感更危害人们的生活,现在的问题或许不在于共产和资本、计划与市场、先富与后富,而是怎么重新设计合理的经济运行体系,否则人类离走下坡路不远了。

 10 ) 电影VS原著(含2、3集剧透)

了解原著及作者介绍、整个小说故事梗概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http://lz.book.sohu.com/serialize-id-8652.html从片中大概可以看出来,这是一部反计划经济的作品,考虑到原作者几乎是从苏联逃到美国的,其作品无疑会致力于反对某种意识形态。

与《日瓦戈医生》一样,它不仅关心某种意识形态带来的贫困效应,“卷我屋上三重矛”,更关心它在精神上虚伪的利他主义和伤害效应,“卷我灵魂三重矛”,并指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

可以看作是个人和民族的在精神上的自我救赎,对于一些同样遭遇了很多折磨却并未孕育出类似作品的民族来说,也是很好的参照。

小说有一千多页,可以被划入科幻作品之列,它堪称一曲工业文明的颂歌,并揭示出计划经济是无法推进工业化的,甚至有可能逆工业化。

虽然写于1940-1950年代,但在书中提出的清洁能源的构想,以及女性担任企业负责人等设置都显示出极强的未来性,这也是科幻作品的重要特征。

小说中的时间点就是当代(指1950年代)美国,那时民航业刚刚起步,高速公路也没有现在多,铁路仍然是最主要的客货运输途径。

电影则把时间设置在了未来(2016年秋),并设置了石油危机的背景,让铁路再一次成为了运输业的支柱。

同时也为主人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现代设施如手机、电脑、液晶电视等,当涉及科学问题时,甚至还引入了一些最新的物理学研究成果。

对于一部科幻作品来说,这样的改动倒也未尝不可。

总之,电影在视觉和技术上几乎可以打满分(我看的是高清版)。

作者常常感叹人们在人文和社科领域的成就不能像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那么一目了然,导致了很多偷懒和破坏的空间。

电影不幸也是如此:鉴于当前的社会现实、主导价值观和舆论压力,改编过程中对主要人物还是采取了一定的弱化处理,下面将与原著进行对比:●约翰·高尔特:就是电影中那个戴着礼帽的神秘人,由于不堪忍受计划经济的折磨,他喊出了“我要关掉世界的发动机”的口号,说服了很多既有创造力、又有影响力的人若觉得难以坚持下去的话就辞职到他的乌托邦去工作和生活,让普罗米修斯们收回他们的神火,直到人们收回他们的秃鹰,结果导致美国在12年之内就彻底崩溃了。

小说结尾处,他逃脱了已经形同虚设的美国政府和军队对他的抓捕,带领自己的梁山兄弟们回到现实世界开始了市场经济的重建工作,当时连纽约的灯火都已经熄灭了,电成为了奢侈品。

他也是电影中那台超级发动机的发明人,孤儿出身但却是一流的科学家、工程师、哲学家、企业家,他的主张和组织有点类似我国春秋时期的墨家学派,并且在小说中最终战胜了儒道法兵的学说。

●达格妮·塔格特:在高尔特带来的世界崩溃的过程中,达格妮是唯一一个拒绝了他的罢工提议并坚持力挽狂澜到最后一刻的人,当然这和她工作的行业也有关,运输业会比制造业崩溃得慢一些。

她类似一个西方版的女娲(也就是阿特拉斯),很有只手补天的勇气,“虽千万人,吾独往”,展现出了真正的英雄主义气概。

小说中她的年龄是35-37岁,并不是金发,也没有非常出众的美貌,但是会更勇敢果断一些,绝对不会做出大喊“No”这样的事情。

她没有结过婚也从未考虑过结婚,不过最后和约翰·高尔特走到了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达格妮是很端庄的一个人,不可能像电影中那样做出一些似乎在诱惑男主角的事情来。

而且寻找发动机及其发明人的过程几乎是她一手策划的,汉克只是一个助手,而不是像电影中那样居于主导地位。

小说本名罢工,但出版时改为了现在的名字,可见作者最想致敬的并不是罢工的创造者——那只是一个寓言、一个比方——而是在困境中勇挑重担的阿特拉斯们,因为创造者其实是不会罢工的。

●詹姆斯·塔格特:达格妮的哥哥,电影的字幕翻译者误以为是弟弟,实际上他比达格妮要大两岁。

他们兄妹共同管理家族企业的铁路,詹姆斯坚持认为所有行业的核心都不在经济领域,而在政治领域,他的口号是“你们懂什么,铁路的关键在华盛顿”。

他在实践自己的理念上也非常努力,总是试图让政府通过各种限制和打击对手的法案来争取自己公司的发展。

他很讨厌妹妹,但是又感到公司的运营离不开她,于是就不断和妹妹的恋人们过不去,希望能通过政治手段打垮他们,当然最后都失败了。

在后面的电影中,詹姆斯将会拥有一个妻子并将她迫害致死,同时还会与里尔登的太太发展出婚外情。

他最终的结局是在高尔特带来的现实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下发了疯,这代表价值的崩溃,虽然肉体没有被毁灭,但精神确实被打败了。

不得不说,扮演詹姆斯的演员可能是最符合小说中人物的,而且还有点奥巴马的感觉。

●汉克·里尔登: 在小说中他是金发+冰蓝色的眼睛,可能有瑞典血统。

汉克不仅出身贫寒,好像也没有上过大学,是一个爱迪生式的发明家,也是最后一个加入罢工的人,甚至在误以为达格妮已经死去的时候,他也没有消沉。

他刚好比达格妮大10岁,基本上是和太太刚结婚就后悔了,在小说中和太太的关系始终很僵,后来更是反目成仇并最终离了婚。

虽然文艺作品中的爱情常常不会在婚姻面前止步,但电影中对这段婚外情的刻画还是太突兀了一点,汉克对家人的厌恶表现得不够充分,而且里尔登太太看上去也不够讨厌。

小说中有大量汉克爱上达格妮但又竭力克制的心理描写,可以看得出他是深受折磨+情不自禁。

对两人性行为的描写也很有激情、很美好,并不像电影中那么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汉克和达格妮成为情人后即与太太分居,后来更为这段秘密的恋情付出了巨大代价,并决心离婚,而达格妮则最终选择在全国广播中坦承两人之间的关系,可见作者并不真的鼓励婚外恋。

●弗兰西斯科·德安孔尼亚:人名取自作者的丈夫弗兰克·奥康诺,角色是西班牙血统的阿根廷人,根据地是布依诺斯艾利斯,比达格妮大两岁。

在小说中他的相貌很年轻英俊,走到哪里都魅力四射,相比之下演员实在是有些难看,也缺乏花花公子的感觉。

弗兰西斯科是贵族出身,是家族的骄傲,也是一位铜业大王,在全球各地拥有大量铜矿,当他发现自己的矿产面临着国有化时,便决定暗中摧毁它们,同时扮演花花公子的角色以迷惑敌人,虽然只是逢场作戏、装装样子。

他与达格妮本来是青梅竹马的爱侣,因此也不得不离开了她。

其实原著中弗兰西斯科很少与情妇一起出现在公共场合,他主要是使用旁敲侧击的方式,如对记者说纽约对他的吸引力在于肝泥香肠和衣帽间女郎。

弗兰西斯科还是第一个加入罢工的人,以及保护最后一个加入者——汉克的安全的人。

非常奇怪的是,小说中设置了很多弗兰西斯科和汉克之间多少有些暧昧的场景,并且在结尾处两个人还住到了一起,以致很多读者认为作品有slash倾向,也许这也是这部小说充满未来性的表现之一?

●艾迪·威勒斯:是达格妮的重要助手,对公司非常忠心,被戏称为塔格特公司的封建农奴,因为他的父亲就为达格妮兄妹的父亲工作。

小说中他是一头耀眼的金发,没想到在电影中被设计成了黑人。

其实在小说的结尾处,艾迪实际上因为公司的灭亡而殉情自杀了,如果安排成黑人的话,反而有一种黑奴的意味在里面。

如要是要体现种族平等,完全可以把威特之类的企业家安排成黑人,而不是将助手安排成黑人。

艾迪与达格妮同龄,和她一起长大,一直暗恋着达格妮但羞于向自己承认,结果不知不觉做出了很多傻事,而且周围的人全看出来了。

他还在无意中给约翰·高尔特提供了很多各行各业的重要信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推动了罢工的进程。

也许员工为公司殉情这样的事情有些难以理解,但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存在的。

●博士和海盗:曾经在一个影射哈佛的学校里,三名勇敢智慧、才华横溢的同龄男大学生形成了桃园结义般的亲密关系和铁三角。

由于三人都同时选修物理和哲学两个专业,当时的物理系主任罗伯特·斯塔德勒博士和哲学系主任休·阿克斯顿博士都很喜欢他们,并暗中展开了竞争。

这三人就是约翰、弗兰西斯科和电影开场时提到的海盗拉格纳,后者具有挪威血统,是全书中最美貌的男士,妻子则是最美貌的女士,也是金发。

他并不打劫商船或伤害水手,只掠夺各种政府间的援助物资,特别是送往各个“人民共和国”的,小说预见了欧盟的成立,并将之设置成了一个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后来罗伯特变节投敌当了国家科学院的院长,并认为大部分人不配拥有理性。

在小说的结尾处,他拼命迫害约翰,最终多行不义自毙了。

而休则加入了罢工,并被铁三角视为父亲般的人。

电影中罗伯特的扮演者比较接近小说中的角色,而休的扮演者明显不够和蔼,他还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厨师。

值得一提的是,达格妮似乎毕业于MIT之类的学校,当然小说中还有很多英雄人物是根本没有上过大学的。

●二十世纪发动机公司:约翰·高尔特曾经工作过并发明了超级发动机的公司,在这家大企业上下一致决定采用“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工作和生活原则后,他决定离开并发动创造者的罢工。

公司很快变成了人间地狱,人们的需求开始无限膨胀,由于干好干坏一个样,也无人愿意努力工作。

在计划实行的四年后,公司彻底破产,员工完全崩溃,整个过程类似我国的人民公社运动和紧随其后的三年灾害。

在国企中工作过的人士,对其中的很多场景也不会感到陌生。

公司的名字也颇具深意——西方人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是二十世纪的关键词之一,它的高潮无疑也是在二十世纪。

为什么人们想上天堂却偏偏坠入地狱?

为什么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为什么开场时是幸福的憧憬,结束时却是撒旦的诗篇?

为什么《共产党宣言》最终变成了《动物庄园》?

本书发表之时,正是我国人民公社/大跃进如火如荼之际,连剑桥大学都在讨论要不要实行计划经济,虽然历史很快就给出了公正的回答,但文学作品却更能起到深度反思、警钟长鸣的作用。

最后介绍一下原作者,安·兰德:安兰德是一个笔名,她是苏联裔美国人,生长在圣彼得堡,通过结婚获得了美国国籍,同时也是犹太人,所以她笔下的罢工也可以被看作是犹太人大罢工。

不得不说,兰德笔下的人物有多高尚,她在现实生活中就有多堕落,或者说,她看上去比较像自己笔下的反面人物。

阿特拉斯发表后引起了巨大轰动,兰德甚至在自己的粉丝中间成立了近乎邪教般的组织,并充分享受了身为邪教教主的种种好处,私生活也颇为混乱。

她喜欢结交和依附政客,讨厌企业家,既反女性主义又反同性恋,和小说中的英雄人物截然相反。

也许她一生中受到了太多的束缚和迫害,所以选择用dark art的方式来表现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另外俄罗斯也有cultism的传统。

兰德尽管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但其给力的一面还是毋庸置疑的。

她在作品中推崇的是用勇气和爱心铸成、属于个体的理性,而不是黑格尔或儒教式的用来窒息个体生命的属于群体的理性主义。

她推崇的理性丝毫不排斥欲望,反对灵肉的二元对立。

主张人是主体和目的,不是客体和手段,反对任何形式的盲从、懦弱和倒退,认为一切的罪恶都很平庸,pain and ugliness is never to be taken serious. 对于爱的力量这个西方文学中的重要主题,兰德的回答是:"Love is the ultimate form of recognition one grants to superlative values.""我以我的生命以及我对它的热爱发誓——我永远不会为另一个人而活,也不会让另一个人为我而活。

"她笔下的人物体现出了对于人类的青春力量的赞美,以及人类很多美好的可能性的充分敞开。

最后放几段原著书摘,很能体现作者的风格,都是弗兰西斯科为了吸引汉克而说的:你为什么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

你有没有想过什么是金钱之源呢?

金钱是一种交换的工具,如果没有商品的生产和生产的人,金钱也就不会存在了。

这就是你认为的邪恶?

给金钱估定价值的不是乞丐和强盗。

哪怕眼泪流成海,哪怕拥有全世界的枪炮,也没法把你钱包里的这些纸张换成明天生存必需的面包。

金钱不允许任何特权规定你的劳动成果的价值,只能由一位完全出于自愿的人以他的劳动成果来与你的进行交换。

金钱迫使你认识到人必须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伤害、为了自己有所得而不是损失而劳作。

认识到人之间的联系并非在于互换痛苦,而在于互换好处。

金钱要求你将自己的才智出售给他人的理智,而不是将你的缺点出售给他人的愚蠢。

它要求你买进所能买到的最好的东西,而不是别人奉献出来的垃圾赝品。

人如果都以贸易的原则生活——将理性而非暴力视为最后的裁判——最后胜出的总是最好的产品、最佳的表现以及最有判断力最有能力的人——一个人创造能力的级别就是他得到酬报的级别。

有多大本事,称多少钱。

这就是生存的规范,其工具和符号是金钱。

这就是你认为的罪恶?

你的钱是诈骗所得的吗?

还是利用他人的缺陷或愚蠢所得?

你是通过迎合傻瓜希望得到高出你能力的金钱?

还是通过降低你自己的标准?

还是为了购买你轻蔑的东西而从事你所鄙夷的工作?

如果是这样,那你的金钱不会给你带来丝毫的快乐。

你购买的一切都将变成一种责备而非供奉,将成为一种羞耻而非一种成就。

到那时,你就会大呼金钱是罪恶了。

罪恶,因为它使你无法享受你的堕落?

这是你痛恨金钱的根源?

我可以教你一招,怎么看透一个人的性格:诅咒金钱的人是以不名誉的方式得到它的;尊重金钱的人是靠自己的本事挣来的。

速速从那些告诉你金钱是罪恶的人身边逃走。

这话是警钟,告诉你一个强盗近身了。

那些强盗一闻到这些为拥有财富而请求赎罪的人的气味,就会第一时间爬出来。

他们很快就能为他赎罪——连他的命一起。

只要人类聚居在地球上并且需要相互之间产生联系的途径——如果他们弃绝金钱,那意味着他们唯一的代用品就是枪炮。

强盗认为抢劫是轻松有效的,但他们的行为也会吸引其他强盗,抢来的财富又会被抢走。

这种抢夺就这么持续下去,胜者不是最善于创造的人,而是最残忍无情的人。

当暴力成为标准时,杀人犯就会胜过扒手。

当毁灭和屠杀全面扩展开来时,社会也就万劫不复了。

人们一直认为财富的数量有个固定的值——你要去攫取、乞讨、继承、分享、强抢或作为一种特权而获得。

“Make money”一词却含有人类道德的精华,财富是必须创造的。

鲜血、皮鞭、枪炮——还是金钱?

你自己选择吧,事实上你别无选择。

一个人在性这个问题上的选择正是他所有基本信念的体现。

只要跟我说一个人性偏好的指向,我就能告诉你他整个的人生哲学。

指给我看看和他同床共枕的人是什么样,我就能告诉你他对自己如何评价。

性迫使人赤裸地以肉体同时也以灵魂相见,一个人总是会被能反映出他最深刻的自我形象的人所吸引,一个确信自己一钱不值的人则会被一个他所轻视的人吸引,反射出的是他隐秘的自我。

肉体总是会跟从内心深处最深切的确信,如果一个人认为缺陷就是价值,证明他已经将存在视为邪恶,于是也只有邪恶才能吸引他了;证明他已经咒诅了他本人,觉得只有堕落才值得去享受,罪恶才是乐趣的唯一源泉。

然后他尖叫着说肉体有它自己邪恶的欲望,他的灵魂无法控制它,他将大声疾呼性是一种原罪,真正的爱是一种纯粹精神性的情感。

他还会怀疑为什么爱带给他的只有厌倦,而性带给他的只有羞耻。

在征服一具没有灵魂可言的肉体中又会有什么光荣可言?

只有一个颂扬免除了欲望之累的纯洁之爱的人才能享受免除了爱之所累的欲望的堕落。

即使你(汉克)力图将性爱咒诅为邪恶,你仍然会发现自己违反自己的意愿,会被你遇到的最美好的人所吸引。

《阿特拉斯耸耸肩》短评

太烂

9分钟前
  • S/Z
  • 较差

Part1都在做铺垫~能量爆发在后头,毕竟原著那么牛B~

10分钟前
  • Pete Seeger
  • 较差

反乌托邦比恐怖电影还恐怖。Ayn Rand五十年代发表小说的时候显然是没遇见到几十年后政届与她小说里的underdog站在了一边,and people hate it for it. 并且她崇尚的个人主义不过只是top1%用来给bottom 99%的人洗脑的套路。小说是不用读了,跟现实离得太远。

11分钟前
  • zy_
  • 很差

电影本身没什么,书籍和思想,以及粉丝格林斯潘的分量。代表着强者和资本家的思想支撑。公众利益。

15分钟前
  • idoi
  • 还行

看看原著去

16分钟前
  • 三茶
  • 力荐

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21分钟前
  • 牛君
  • 较差

演员很符合书中形象。

25分钟前
  • Chiquitita
  • 还行

又名地球颤栗看了二。很荒谬的故事,加上拙劣的拍摄于与表演。

30分钟前
  • 身无半亩
  • 还行

几乎完全忠于原著了吧,但是太没有戏剧性了,而且好奇怪我总觉得导演在讽刺这种精英主义......

35分钟前
  • 朝生暮死蒸汽机
  • 推荐

我该等趴2出埋先睇,以为已经当了点知原来都没出资源。。现在只好又去看小说。。。这回电影半剧透小说,再轮番小说剧透返电影,有点搞笑。个人觉得电影第一趴挺好看。

36分钟前
  • 深夜声噎
  • 推荐

渗人……

38分钟前
  • 鑫鑫鑫❤
  • 力荐

没看过原著的估计压根儿看不进去,不过看完书再看电影就会觉得虽然删了好多情节时间转换到未来人物塑造有些走样但是真的很舒服(大概是说教少了吧),强烈期待part2!ps:演弗朗西斯科的那个演员怎么挑的啊!差着好几个档次呢吧!

43分钟前
  • 仨门儿
  • 推荐

很费劲的看了70%然后放弃了

45分钟前
  • 王神爱
  • 还行

没看过书。觉得电影还不错。

47分钟前
  • 厦门雷少
  • 推荐

看出来原著是长篇了!

50分钟前
  • 丁月亮
  • 较差

it's an ok "movie" full of nonsense, enjoys dispatching worthless people who stand in "hero's" way of thinking or doing. Let them rot and, look at us, smart elites saving the day, really? Anyone who refuses to work for the better of capitalism are low-lives? To me, the world is much brighter than just working to build things. The embedded philosophy disgusts me. There are no heroes/villains in capitalism, only rich or poor. Stop robbing "Atlas" sense of bearing and heroism and granting it to people whose mere qualification is being rich.

52分钟前
  • minggie
  • 很差

金融商战政治阴谋悬疑幻想复古片儿。。。情节发展太快过渡不自然

57分钟前
  • Elvina
  • 还行

分了不知道多少次才看完。豆瓣评分跟imdb能差这么多。5.0/10

1小时前
  • 日耳man
  • 较差

《阿特拉斯耸耸肩》是上世纪美国著名哲学家、小说家安·兰德的代表巨著,这位俄裔美籍小说家推崇理性,认为人的最高美德便是理性。她不顾传统舆论的偏见,力倡个人主义,认为不能使个人利益得到最大伸张的社会,就不是理想社会。她的客观主义哲学自上世纪50年代起便风靡美国校园,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她

1小时前
  • R先生
  • 推荐

了解安·兰德还是要看她的书

1小时前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