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格雷的陷阱》唯一令人笑场的镜头发生在开始部分憨豆出场露脸的那一瞬,然后就始终沉浸在平缓的沉重之中,这份沉重感延续到第二天都还没消散,不得不记录下来。
比起一般悬疑片强调的恐惧气息而言,这更像是一部温馨怀旧的年代戏,二战之后的巴黎,上个世纪50年代,时代感强烈且地形复杂的蒙马特街道,穷凶极恶的狗仔队和满天飞的报纸,红磨坊里坦裸的舞女们,永远把脸藏在礼帽阴影之中的警探,仿佛广告海报中走出来的丰腴美女……画面处处精致细腻。
加上这是一部英国人拍的法国片,更有一种微妙和诡异,编剧甚至不忘在细节中赞美一下英国文化,比如为了强调凶手的品味考究,探员发现西服的面料是产自英国而非法国,也不管憨豆的一口法式英语如何地道,梅格雷始终保持着传统英国绅士的派头,而凶犯出场时却完全是浪漫的法国腔调……将法式和英式文化彼此交融勾兑,难道是为了增加推理片的神秘色彩吗?
如果你知道了此片的导演阿什利·皮尔斯,曾经导过一部卓越的年代剧《唐顿庄园》,就不足为怪了。
将梅格雷从困境中解救的是一场与心理学家们的饭局,当时欧洲盛行的弗洛伊德理论或许是社交饭桌上的高雅谈资。
梅格雷被犯罪心理动机的剖析所启发,于是精心设计了一个陷阱……确实最终凶犯的犯罪动机完全符合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不管是俄底浦斯情结,潜意识理论,还是本我自我超我,统统都可以套在凶犯和母亲、妻子的头上。
屠夫的儿子,丧父溺爱儿子的母亲,与婆婆为敌的妻子,三个心理扭曲的人酿成了5个人的命案。
与其说这三个人的故事完全可以收编为弗洛伊德的经典案例,不如说这个故事就是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编织而成的。
如果只是变态母子情的案件,希区柯克貌似有更加精彩无法超越的演绎,此案的奥妙不在此,而在于“陷阱”。
先是梅格雷为引诱凶犯设下陷阱,再是凶犯老婆为梅格雷设下陷阱,她铤而走险冒充凶犯杀人,只是为了救出真正的凶手,这两个陷阱都以生命作代价,都极其凶险,不同在于后者失败了。
电影名已告诉我们,陷阱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所在,再联想影片中那些曼妙的巴黎女郎,独自穿梭在深夜幽暗的街道间,何处不是潜藏的陷阱?
凶犯的演员,选得非常恰当,透过那双深深凹陷、迷人、貌似天真的眼睛,可以看到一片黑暗无底的深渊,充斥着令人绝望的矛盾冲突:卑微的出身与高贵的衣着,濒临破产的经济与阔绰的生活方式,脆弱的自尊与强大的虚荣,对未来的恐惧对束缚的压抑与对现实享受的沉迷……于是,一个表面风光内心扭曲的中产阶级精英,以杀害与母亲妻子相似的女人来自我拯救,一个现代都市社会塑造出来的怪胎,实际和我们每个人都有相似之处。
这双时而天真时而绝望的眼睛,分明是我们自己的,而梅格雷沧桑年迈的眼中充满了平静的悲悯,那是上帝的眼神。
憨豆先生果然是一位出色的演员,我甚而没能正襟危坐地看过他一出喜剧,倒看了 一出本格派满满的悬疑片(其实是正儿八经的侦探片),从服化道具来说,影片着 实花了一番心思,我们可以完全把憨豆从一位喜剧演员剥离出来,再加上灯光以及 环境,一个侦探Maigret出现了。
整个场景特别讨好眼球,从开始的静态构图,用了巴黎圣母院楼顶的石像鬼(我也 不知道是不是应该这么称呼)为起,显现整个巴黎的场景,又有追逐镜头,自然的 镜头摇晃,频率略有节奏,却不显得头晕,完全是技术到位的强大表现力。
背景的 忧郁蓝色特别讨好整个巴黎的气氛,而主体人物又有橙色光照亮主题,搭配相宜。
Maigret的小说传闻作者乔治·西默农笔下有八十多篇,然而我有幸读过的一本还不 是这部,哪有这么巧,可以看得出classic的侦探文学作家如何构建一个人物,以及叙 述一桩案情。
不过电影的语言上几乎舍弃了法国人慵懒的个性以及漫不经心的表现 ,各个警察身份都表现得过于称职了,唯独出现一句类似法式玩笑的是在一个聚会 上,一群人在聊案件时,漫不经心地说出“弗洛伊德会说这个凶手有性痴迷,弗洛 伊德谈起这些就像回到了童年”——另一个人说忙接茬道“感谢上帝,没让弗洛伊 德办这个案子,全是废话”然而在最终凶手动机的突显上,无疑不是在印证这句话 ,恰恰是全剧的一个最重要的主题,当时我看到此,倒是深以为然了下。
这桩案件本身不算太新鲜,在于连环作案上,证据之少,又有上面的压力,其相似 程度可相当于开膛手杰克,但是对于被作案者的选择特征不算太过于明显。
所以碍 于时限(还包括影片的时限,你在电脑上看电影,会看到倒计时或者进度条,往往 觉得,最厉害的导演,总能把最终谜底压在最后几分钟上,尤其是之前的几十分钟 ,都在一种似是而非的云里雾里之间)碍于压力。
这个案子破案的过程不算太精彩,甚而有些下作,我想女权主义者应该又有话说, 让女警去当诱饵,这种做法连Maigret的太太都不能接受,何况最终用意志力来拷问 ,说实话,不算高明,但是非常管用,Maigret的坚持自我,坚毅地令人捏一把汗, 只是最后那个死的人太冤枉了,在之前,我就有怀疑过,那个人也许会作案,按照 正常,应该也控制起来,起码派个监视才对。
不过这个细节不趋于完美,才让故事 有悬念。
案件告破,没有其他案件那种愉悦以及成就感,反而一种刚如释重负的感觉,憨豆 最后几步走路,走的真是戏骨范儿,把一种卸下压力的轻松,演绎得淋漓尽致,和 之前在市街穿梭截然不同,本片毫无做作,几乎没有一个费镜头和一句废话。
但也 许在如今的格调里显得格格不入,没有获得很好的分数,我觉得挺好的,起码,将 来,我还有一棵白菜可以培养几年,至少不会有急于被猪拱了的感觉。
对于爱好, 我一直是自私的。
墙壁的材料不知是用什么做的,它的隔声效果很好。
在我进到这间铁锈斑斑的牢笼里之前。
在数十阶楼梯之上,那些将长袖衬衫半撸上来的探员们,抽着烟,看文件,接电话,大声训斥他们抓到的一个嫌疑犯。
如果你不是从手铐和警徽中辨认出这边的环境,大致上一瞥,很可以想象是华尔街那些金融中心里的场景。
可现在,完全不是这样的。
现在,你不需要任何参照物,也能感受到这里令人压抑的氛围,感受到头顶上一盏幽黄色灯光的电灯泡所发出来的三百瓦功率的能量和额头上的汗水濡湿了刘海,结成一綹一綹贴着头皮的窒息。
我的周围,铁笼之外,站着两三个人。
他们在和我比耐力,肯定是。
他们让我坐着,还炫耀的,不露声色地戴着一顶宽边呢帽来嘲讽我。
这似乎是在说:“嘿!
老兄,你坚持不了多久了,乖乖承认你的罪行吧!
让我看看你的‘马脚’。
”他们真是狡猾。
但我无法拒绝这种挑衅,在这张铁笼里,我只能选择迎战。
那时,我双手合十,用两个膝盖夹住掌背,好不让手铐勒得手腕太难受。
还好,他们不给我上颈手伽。
但,这一种女孩子般的坐姿,仍是让我一开始就处于下风。
我得像个女孩,才能赢。
我知道的。
那时候,我一直看着地板,观察靠墙长条凳子下的铁脚柱。
从那些掉落的油漆所形成的样子中去猜想它们像什么。
倏然,我觉得,要是一个人,他能够这么一直面无难色地注意一项事物。
那么,这东西无疑是会败下阵来。
我看到,柱脚脱落的斑迹,有兔子,马,植物的样子。
更多的则是一种腾云驾雾的不知名生物,正试图从二维的平面中,去扩大它无形的虚影,跃进到现实中来。
他们,那些戴帽子的家伙,显然比我还早认识到这一点。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当我也认识到这一点时,对峙势必会成为僵局。
而唯一区别的是,他们可以耍比我还要多的花样。
像是扭屁股,身体前倾,皱眉头这种小伎俩,他们根本就不屑一顾。
他们只要向同伴们使一个眼色,拉开有着跟他们齐高的小铁窗的铁门,让外头那位爱我的女人。
声色泪下地闯进来,就很能够打破僵局。
他们继续斜靠着,双手抱胸,直勾勾盯着你。
外头那个女人,她真是蠢。
哭声、喊声争着要突破瓶颈的口子,爆发出来。
她一进来,就吻我的脸颊。
而我必须装作很在乎的样子去配合她。
用尽可能的平静和些许微笑来暗示她。
我不得不那么做,可我真不该挪动身体,或搐动半点皮肉。
无论如何,那时,我就已成为了被观察对象本身,迫不得已地沦为了一个失败者。
注定要失败。
那女人,她爱我。
用连珠炮的方式去填充空白。
他们偶尔问她问题的时候,她自以为聪明地避而不答,转换话题。
可对方,就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
那感觉,就像他已然得到了答案似的。
在他们,关心这些问题更关心给你失落打击的感受了。
她和我,都或快或慢地朝正在制造体内热量的行为方式去发展。
挂在头顶的那盏灯泡,也一刻不停的,电流通过电阻地产生热量。
我们最后都败了。
我猛然用手指抠住隔开我们的铁丝网。
她看着我。
正在这离别之际,她还不放弃。
她看着我,我看着她。
我朝她吼,我怪她,我恨她。
我把濡湿的头发摇乱了。
她还不放弃。
他们将她请开这间牢笼。
在她慢慢往门外走的时候,嘴角不上不下,眼里闪着泪光,她还不放弃地看着我。。。
侦破悬疑片,揭示的是:有着超强控制欲,扮演拯救者的母亲和妻子,如何造就无力、自我失败认同并且充满愤怒的儿子。
而这个儿子如何通过投射愤怒到长相类似的陌生女性,并且用残害她们来表达愤怒,成就自我。
为什么凶手要用小刀,并且从背后袭击受害者脖子,一击致命呢?
而且,受害者的背后衣服总是被撕开,却又没有性侵。
憨豆先生主演,并不会乱了画风,还真是老戏骨。
罪犯,罪犯的母亲,妻子也都演得很好。
类似的电影还有希区柯克的《惊魂记》。
海报上的那句话,也可以这样说:如果可以看清那个因,就可以不陷于那个果。
或者,如果我可以了解真凶(那个把凶手变成凶手的),那么,我就能找到那个(迷失的)人。
2016/4/12
1702210057看完 在评论开头 强烈建议先看陷阱再看亡者 但其实也无所谓 各有各的好处 先看亡者 在看陷阱你能在陷阱中发现更多更多的对比细节 整部电影下来 开头是社会的舆论 中间是推理的陷阱与搏斗 最后是人性的细节 本片虽是悬疑剧 片中推理的部分并不是那么重点 更像是一部警匪片 因为这其中并没有什么玄乎的推理 而更是贴近实际中的警察破案细节很多 但并不是犯罪推理的 而是表现人性 社会 逐渐的心态心思变化的小细节 而我倒觉得结尾的人性对比 罪犯的犯罪原因 有反思 罪犯的失败因妻子母亲的溺爱而扭曲 通过犯罪释放自己却也逃避自己 最后也因妻子母亲的争中发现自己的错 再次逃避将错推给她们 但我觉得这并不是本片的重点 但是两部中梅格雷的对比 才是重点 梅格雷在此片中正值壮年的警探 事业有成 名声正气 从开头中自己对自己的信任 自信 即使长官的逼迫中仍坚持自己 但说到名声时才真正重要 中间时失去的自信对自己的压抑 甚至在面对成功时的不惜一切 只有对犯徒的抓捕才是重点 牺牲部下去当诱饵 为了逼真旁边不能有人 部下差点失去性命受到惊吓时没有注意到关心而是继续逼问只注意罪犯情况 终于捉到时的骄傲气燥 直接将犯人面对记者通告一切 没想过万一哪怕是万一 不是他呢?
会对他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直截了当的对罪犯母亲说出真相 想下 对一位母亲 说他的儿子就是新闻上罪大恶极的杀人犯?
这是有多焦躁多残忍?
好似在夸耀他的成功?
如此更多的细节 刻画了他的心高气傲不顾一切的细节 但我觉得也就是因为这 才有了在亡者中的对比 他是怎样变过去的 是从他在面对女记者的嘲讽 面对公众的不信任与嘲讽 面对舆论的嘲讽 在膨胀时面对陷阱的没有捉到罪犯 面对差点失去性命的女部下的信任 面对刚还面对质问的女部下背部仍岔开着 面对罪犯母亲的反问 面对妻子的不敢相信 面对长官的逼迫 他认识到 也终于看见了更多的东西 即使在同一个屋子里 在最中认罪的牢房里 他看见了长官对破案的微笑 他看见了部下对罪犯的鄙视 他看到了母亲和妻子的哭泣 他更看到了罪犯内心的纠结与后悔 所以 他变了 他很累 他给妻子打电话想呆在家里 他和妻子都站在窗前 他自信的穿上衣服 戴上帽子 她开心的拉开窗帘 等他回来 走在大街上 他看着人们 终于守卫住了这一切 只有经历过后了看过了才会明白 多么好啊 这平静的早晨
这部电影我有一个点没有看懂,就是关于西装的问题。
凶手如此谨慎,杀人都没有留下作案痕迹,但是为什么在西装上的问题上犯了一个如此低级的错误?
如果说是给了流浪汉,那么当然警察找到西装会发现那个烫的洞是新躺上去的。
为什么凶手不直接把西装烧掉或者以别的方式毁掉而要留给警察找到呢?
这不就给了他们证据吗…
片名/麦格雷的陷阱导演: 阿什利·皮尔斯编剧: 斯图尔特·哈考特 / 乔治·西默农主演: 罗温·艾金森 / 大卫·道森 / 费奥纳·肖 / 露西·科乎 / 艾丹·麦克阿德尔 / 瑞贝卡·奈特 / 肖恩·丁沃 / 李奥·斯塔 / 休·西蒙 / 凯蒂·里昂丝类型: 剧情 / 悬疑 / 犯罪官方网站: www.itv.com/presscentre/ep1week13/maigret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语言: 英语上映日期: 2016-03-28(英国)片长: 87分钟又名: 巧设陷阱 / 麦格雷的陷阱IMDb链接: tt5012394剧情简介: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巴黎,四名女性在蒙马特的街道上被人谋杀,案情看似毫无关联,但探长麦格雷却怀疑这四起案件为同一名连环杀手所为。
麦格雷面临破案的巨大压力,于是他利用罪犯的虚荣心精心设计了一个抓捕计划。
随着调查的深入,麦格雷将嫌疑人名单缩小到三人范围。
最终的结果令人震惊。
|本文大约1200字,阅读需时4分钟剧情比较单薄,的确是因为环境所限,那个时候的破案手法并不像是我们现在从影视剧上看到的那样。
即使是这样的剧情我们依旧是可以看到这些比较聪明的手法的。
比方说最后对于烟头的时间的对比度。
我们可以看出在这里面还是有些细节的。
第一次看见憨豆先生献身正剧还是有点让人意外的。
不过很快就不会这么想了。
因为憨豆先生可以看得出戏路依旧是非常宽泛的。
可以在喜剧里面将人逗得哈哈大笑。
同样换身行头依旧可以出演一个非常正派的人物的。
而且不会让观众出戏。
其实我也不知道这部电影和之后的《麦格雷的亡者》是不是同一个系列的。
大概扫了一下基本上是确定的了。
但是那一部基本上就不会太感兴趣了。
憨豆先生确实是有两把刷子的,对于剧中的侦探的诠释拿捏得当的非常好。
能看到的就是年纪大了点,不再是以前我们眼睛里看到的那样非常好笑的人物。
讲一个谨小慎微的人物诠释的非常不错。
面对不断四起的凶杀案件,作为警察局长的麦格雷显然是如同热锅上的蚂蚁的。
但是表却表现的非常镇定。
因为在这样特殊的时刻。
作为人民卫士的警察如果也是人心惶惶的话那么普通市民基本上就没有任何的安全感可言了。
即使是表面上的波澜不惊,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在麦格雷的内心深处还是对于这样的案件非常忌惮的。
从妻子关切的言语之下,麦格雷的沉默以及每每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凝重的神情都是可以看出来的。
在那个年代破案的手段有限,毕竟那时的伦敦街头是没有监控的。
否则在一个大城市里里面这类的案件基本上一个监控就可以解决的。
但是碍于手段的单一。
当时的警方并不能从这些案件当中找到很多有利的共同点。
即使是身经百战的麦格雷也依旧是愁眉紧锁。
但通过一次次的耐心排查基本上可以的、锁定了一些受害人的特征。
然后一个计划就在心中产生了。
引蛇出洞这个并不高明的计划依旧是有着他的非常实用的价值意义的。
而在这个计划执行之余希望终于看到了。
有了证据一切都就好说了。
经过不断的排查终于将犯罪嫌疑人锁定了。
相对于侃侃而谈的男犯,他的妻子的神情的变化基本上就可以看出来,他们是有问题的。
直到最后所有的证据都说明男犯在撒谎的时候,却出现了神转折。
但是这样的转折并不是我们不能预知的。
而且惊喜程度也不是那么的高。
从一开始就感觉男犯的妻子是有问题的。
结果到了最后就印证了这样的猜测是正确的。
于是伦敦的街头依旧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这个并不太复杂的故事让憨豆先生好好的秀了一下演技,好让我们知道了原来憨豆先生也是可以彪正剧的。
而且还不赖。
但是如果除去这个原因的话,那么我们对于这部电影的印象就不那么深刻了。
因为打着侦探剧的标签我们见惯了太多的这样的故事。
早就不新奇了。
我们可能也是由于见惯不怪的因素吧,因此对于这部影片无疑是稍微有点减分的。
虽然他的故事还算是完整。
但也不是那么的惊艳。
憨豆先生老了,就如同成龙大哥老了一样。
那些曾经带给我们欢笑的艺术家们都已经逐渐的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但是即使是时间流逝,好的作品依旧是永恒的。
让我们为那些艺术家们致敬。
重看了一遍《憨豆先生》,才发现总共只有十来集,明明小时候看电视觉得有很多集的,其中有些笑点到现在已经觉得一点都不好笑(也可能当时就不好笑),但有些依然能让人拍案叫绝。
不管怎样,梅格雷探案系列是在电信IPTV盒子里看到的,初看海报时心想憨豆先生竟然还有拍严肃题材的作品吗,毕竟连很多媒体提起他时,用的头衔很多都是喜剧大师,而不是表演大师,哪怕他在国内广为人知的作品只有《憨豆先生》,还有几部质量实在不敢恭维的番外电影 出乎意料的是,片中的梅格雷并不让人感到出戏,就和波特先生一样,没有被成名作固定了戏路。
而影片质量也是相当高,基于小说改编的剧情有保障,影片节奏虽然慢悠悠的但看起来确实像别人说的那样挺舒服,最值得称赞的是OP,没错,又是那种就算你对片子不感兴趣也要看完OP再删除的程度。
布景、服装都挺用心的,就是看起来稍微有点现代的感觉,换句话说就是有个人穿着古代服装站在你面前,发型也是古代的,但就是觉得不是古代人,仿佛缺了点什么 娱乐性方面就没那么激动人心了,而这正是吸引人气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开篇,《梅格雷的陷阱》平铺直叙,几乎没有高潮,后面几部也有类似的问题,梅格雷本人全程深沉思考状,说话的语调也没什么变化,与蹦蹦跳跳的福尔摩斯相比在人格魅力方面少了几分。
更糟糕的是四集均没有动作戏,也就是说整部电影都是靠推理和对白撑起来的,影片的基调也相当严肃,这对于不喜欢侦探电影的同学来说可能就看得想睡觉 好的侦探电影很少,从《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全球票房来说,这似乎也不是什么小众题材,更不用说同是英剧却超级火爆的《神探夏洛克》了。
这部复古的侦探剧没有什么俊男美女主角,不搞笑,又没华丽的打斗,主角梅格雷看起来没什么大能耐,他也需要依靠各种专家的建议组合起来进行推理,更像是一个能力更强的侦探而已。
但与《神探夏洛克》相比,我更喜欢梅格雷探案,因为它把全部重心都放在了剧情呈现和推理的打磨上,最终给出了精致的作品,这种做法难道不吸引人吗?
把零食推到一边,灯关掉,电视关掉,QQ什么的全部退掉,戴上耳机,全屏模式观看,抓住影片中的线索,跟着梅格雷慢慢推理出案件的真相,过瘾 当然可能实际上并没有这么过瘾,这也是我没有打5分的原因,第一集使用了在其它刑侦剧里出现过不少次的激将法,缺了些许新意。
第二集和第三集的剧情更复杂,推理的成就感更大,质量也最好,缺点在于有些证据抛出太早,小部分心理分析也比较牵强。
第四集则是过于复杂,已经变成了看到结尾也是“嗯嗯,原来是这样啊”但却一脸茫然的状态。
但总的来说质量还是很不错的,影片节奏控制得很不错,就算娱乐性缺乏也不觉得无聊,除非本身就对这类题材的电影不感兴趣,但OP还是要看滴 总体评分:4.2(四部一起评,第一部和第四部扣分较多) 娱乐指数:3.0&4.0(节奏非常好,但缺乏商业元素,所以对侦探题材不感冒的,娱乐性就较低,喜欢侦探电影的就看得比较过瘾)
这剧情配不上憨豆。
编剧是法盲,梅格瑞特的很多做法明显是违法的。
特别是在没有任何直接证据和目击证人的情况下竟然把人拘捕起来,难道这是以中国为背景发生的案件吗?
嫌疑人的妻子也是智障,她承认杀人就等于是放弃了救出嫌疑人的机会,甚至是承认嫌疑人就是杀人凶手,根本不符合逻辑。
奔着憨豆来的,结果很失望。
首先我个人是个悬疑爱好者,看完后,是肯定这个电影的,总体觉得无论哪个方面,都很饱满、很平静、很沉重、很恰到好处,“憨豆”先生的表演更是贴切,把一个经验丰富,冷静成熟的警队领袖饰演得意外的好,非常符合人物设定和故事所处的时代背景,其他演员的表演也是恰到好处,虽不能说惊艳,但都兢兢业业,认认真真,本片竟然找不出一句多余的对白和一个多余的场景,和一个浮夸做作的表演,而这些对白和人物表情,又能十分恰当的为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服务,虽不敢说这部电影是令人惊叹或者大师级,但就这样的精雕细琢,小心翼翼的叙事,就值得很多粗制滥造的电影好好反思,比起很多想要出奇、猎艳最后却不知所云的电影来说,这样认真讲故事,朴实饱满的电影,反而是难能可贵的,这是一种朴实、认真、精致的美,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惊惊喜喜,而是敦厚,沉重的,罗温先生加油,期待您的佳作再现!
憨豆先生严肃起来,演技也不错。瞬间切换表情。
没什么亮点
梅格雷系列四部的最后一部了,有点舍不得这个更有“情”味的长官这部更能感受到警官这个职位在解决不及时谋杀案时,其他“编外”侦探所感受不到的压力,舆论和记者逼迫,死者相关者的希望与失望,孩子问妈妈啥时候回家的时候心都碎了但是前面铺垫这么沉重显得案件有点轻了
“I like to stay home.” 一个会愿意回去的家应该被好好珍惜。总觉得整个作品都很悲悯啊~另外哈利波特她姨真的每条皱纹都有戏。
憨豆主演有点出戏,尤其是他卧底服务生的时候,皱眉
两个神经病如何接力塑造出另一个神经病。全片风格很英国,一点儿也不巴黎。BGM和锅匠裁缝风格很似,片头桌边的麦格雷出现后,音乐一个滑溜的小转弯奏出主题曲前奏,紧跟着女声响起,靡靡之音,真好听。
整个制作是毋庸置疑的一流水准,问题还是出在了剧本上,连环杀人案的故事并没有带来多少心意,一个妈宝男和妻宝男结合的杀人凶手角色也没有呈现出更为详细的心理特写,慢慢地也就成为了脸谱人物,临近结尾的第七位遇害者詹妮劳伦特的破案过程直接一笔带过,监狱相见一面变成自首实在是也有点勉强。
David Dawson一哭我就没法了。His mother's beautiful little boy and baby doll.
有格调。摩斯探长里是不是有一集拍了这个故事?
没有任何交代 麦格雷就可以大咖到上级不让他负责案件了 他还随意为之 所有的路人都非常业余 有一个很明显穿着裙子高跟鞋摆出一副这个不是裙子我的show的姿态 每个人都演得很奇怪 奇怪的沉默 奇怪的虎头蛇尾 最后凶手憋不出任何动机 仅一句我恨你 我也是真的醉了 再见烂片
毫无推理,直觉直接断案
憨豆演起正剧来也是杠杠滴~ 女人残酷的背后通常都是真情吧,真是让人望而生畏的动物
憨豆先生演技无可挑剔。对白极度精简。老欧洲是现代戏剧祖宗。男人只是从母亲手中由妻子接手(何况还有众多母亲不放手妻子争夺的),他对社会认知尚浅,或者即使有认知但是无能处理……自己的事做不好,家事处理不好,工作中也多是一团糟或偶尔灵光一现但长期发展困难重重。不信你观察……
最大看点就是Atkinson了,绝对是撑起一部剧的那种演员!(有憨豆在这其实是废话。)除了剧情老套些,忽略这是英国人演法国故事,别的就没什么可挑剔的了。
"我肯定這不是法國貨而是從英國來的"
憨豆先生没有怪脸好评。两个控制狂女人,制造了一个连环杀手的故事。
居然是憨豆演的 而且演了一个毫无幽默感的人╮(╯▽╰)╭
剧情太简单了,现在的悬疑已经基本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了吧……只要还带点人性的反思就是好电影了么???
要挥走憨豆的形象已经很困难了,还要接受到处说英语的巴黎,好难自己欺骗自己。剧情上,1950年代这个故事算新颖,放在今天实在太过普通。
艾金森不但可以塑造憨憨的憨豆,像这样正片里睿智的侦探也塑造的很好,很有气场,很佩服上世纪的这些侦探在没有满大街的摄像头的时代能凭借一点蛛丝马迹就能查出嫌疑犯,然后凭借对话里的漏洞就可以定罪使其认罪。侦探的标配烟斗礼貌和西装是不能少的,只不过由于是英国剧在法国巴黎街头全员都是一口标准的伦敦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