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七天,Seven Days

主演:王德顺,王诗雯淇,黄嵩博,徐文宇,朴政希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无对白年份:2015

《冬》剧照

冬 剧照 NO.1冬 剧照 NO.2冬 剧照 NO.3冬 剧照 NO.4冬 剧照 NO.5冬 剧照 NO.6冬 剧照 NO.13冬 剧照 NO.14冬 剧照 NO.15冬 剧照 NO.16冬 剧照 NO.17冬 剧照 NO.18冬 剧照 NO.19冬 剧照 NO.20

《冬》长篇影评

 1 ) 孤独

黑白的画面给人震撼,视觉冲击很强。

影片更多的是给人遐想,将“留守”一词的意义通过艺术的表达方式扩大。

黑白的画面给人干净、整齐,一个沧桑老人孤寂中把自己的小屋打扫的井井有条,被子整理的好,铺盖铺的……影片看不到花哨之处,有的只有在恶劣环境中苦苦挣扎求存的人,相比环境更多的是人心的孤独,艰难存活,肉体上求解脱却很难做到精神上挣脱孤独。

鱼、鸟、小孩。

杀鱼喂鸟,烤鸟为小孩,孤独中心理已有扭曲。

默剧,默剧。

默剧!

 2 ) 西西弗斯式自我审判:不为活着而受苦,而是为了受苦而活着

中国版《都灵之马》结合中国文化的语境使黑白画面有写意水墨的形式美老人杀鱼喂鸟杀鸟喂小孩最后孩童跌入用于抓鱼的冰洞给人以轮回感在我看来:快乐、温饱、忠诚、陪伴(诱惑)这些其实都只能短暂地出现孤寂反而是常态尤其是老人是最容易困在回忆里的人我其实还想到《荒野猎人》那部里的小李子为了复仇在雪地里求生那老人为什么呢?

他的条件和技能其实可以出山去温暖的地方故本片在我眼中有类似西西弗斯式的自我审判(处罚)意味他不是为了活下去而受苦而是为了受苦而活着

 3 ) 距离我心目中的艺术电影 差之毫厘 缪以千里

纯属个人观点 欢迎来撕我经常讲,一个作品有四个创作过程:第一是剧本,剧作家想说什么?

第二是导演,导演想表达什么 ?

第三是演员,演员能诠释什么?

第四是观众,观众看到了什么?

从剧本讲起,我认为剧本的第一性是故事性,故事性的第一要求是故事完整。

在我看来,这个讲述老人与爱人、与鱼、与鸟、与小孩的故事并不完整。

看不出时代背景,看不出人物关系,讲孤寡老人?

讲留守儿童?

任意自然和谐共处?

讲宗教信仰?

好像都蜻蜓点水,但又感觉都不贴切,看不出很多东西,不知在讲什么故事,回味全剧,讲述了老人七天的生活,到第七天死了,变成鸟飞走了。

这个故事很无聊,并无感动,也无内心宁静。

恍然大悟,是个宗教寓言故事,但宗教寓言故事这么儿戏?

七天 ?

《圣经》开篇“创世纪”中提到神用了六天创世界,第七天是安息日。

所以老人用了六天单调乏味的生活找自己,最后超脱了?

不是吧?

这么浅显!

这么单薄?

听说所有的现代故事,都是古代寓言故事的变形。

我同意这话,所以现代故事就看你怎么玩儿那些古老了故事。

从这一点看这部电影的编剧文化水平不怎么高?

还是思想深度不够?

既然没有提示,我们就猜想嘛。

说说导演。

电影开始,老者在钓鱼,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映入脑海,“千山鸟飞绝,万近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是什么这么熟悉?

不是诗!

是上大学时候的一个训练,叫做“画面小品”(专门用来训练导演的想象力和场面调度能力的元素训练)。

心想,这应该是学院派导演的作品。

再看,是默片(没有语言),这个好理解,都“独钓寒江雪”了,没人说话,不需要语言,合理!

再往下看,黑白,在一次确认是在做元素训练,画面选自国画,没有光影,只有浓淡,想学那种张力表达,这里有点“东施效颦”了,好想用我的美图秀秀给他从新调个对比度,全剧的黑白色调用的是这么失败,后期没给足制作费用吧?

既没有像国画的张力,反而显得非常刻意。

主背景在冬天,白雪皑皑,寒风凛冽,破旧土屋,封不严实的门窗,整个影片冷色调够足了,黑白并不能让看电影的人更冷,并不能。

注意到,影片中有用到古琴音乐,那音乐用脚趾头就能看出导演要用来增加“水墨画”的张力配合,但起点的突兀,以及文不对题,也让挺好听的古琴成了败笔。

前文有提到,编剧写的是一个天主教故事,影片结尾给了一个佛教梵音!

这是几个意思?

难道是像“京剧版的蝴蝶夫人”那样,中体西用,让外国人知道你的意图?

最雷在于老人临死之前回味过往,想起的尽然是年轻时候的爱人!

年轻时候!

想起的不是陪伴在侧伴其老去的老伴!

想起的是年轻的躯体!

只能应正一句话,男人到死都喜欢18岁的年轻女人!

这是什么价值取向?!

最后字幕出现,敬他爷爷!

他爷爷是孤寡老人?!

那导演这个大孙子是抽奖中的奖品?

总结,导演把不知道哪里学来的电影讲述技巧生硬死板的拼凑在一起,拍了一部没有多少思想深度的作品,让人有种“一撅屁股就知道要拉什么屎”的感觉。

不过年轻人还是很需要实践的历练,最起码人家愿意拍,人家走在路上,不像一些老东西,指手画脚,自己啥也拍不出来,戏剧届亦是如此。

正是这些不成熟但有思想有抱负的年轻人撑起了新的天空!

在此也勉励我自己及跟我一样的年轻人,像毛主席说的一样:要戒骄戒躁,永远保持进取精神!

啊哈哈哈哈哈~演员是传递编剧、导演以及自我对角色的总体诠释。

但从整体来看,老人体格健硕,面露胡须看起来是知书达理的老知识分子,与家中萧条及好无文化气息的摆设形成“不健康”的对比,完全反映不出老人的文化层次,少时过往,产生场景设定和人物的矛盾。

正确的老人打开方式因该是略显消瘦,略显蓬头垢面,在有一些病态的样子,文化程度不高要特别强调。

小孩儿同样是场景设定和人物矛盾。

小孩面容干净,虎头虎脑,穿戴整齐,不像留守儿童或家境贫寒的野孩子。

影片中的表述更像是村里家境殷实调皮捣蛋的熊孩子。

最后观众看到的,就是一个“卤水拼盘”,各种下水都有,吃在嘴里,卤的时间不够,都不入味儿,差强人意。

很久以前看过两部作品,探讨的同样是“善恶”,一部是苍井空演的三级片《复仇者之死》,看毕心潮澎湃,思绪良久。

一部日本动漫《虫师》看毕心如止水,宁静致远。

长长的日子大大的天,这个《冬》,才刚刚开始~

 4 ) 总体上寓言是讲清楚了的

总体上寓言是讲清楚了的。

说是寓言式,但结尾略奇怪,因为鸟的意象和前面的鸟重复,如果没有特指,其实两方中可以换一个。

另外镜头时长有点收得太慢的感觉,比如说睡不着的镜头真的太长了,按比例来说我可能觉得10秒的镜头缩到6~7秒都会比较好。

整体架构都不用改,就镜头时长收收就好了。

说演了七天的故事,导演拍完才发现,而且和某个著名的七天(圣经?

没听清楚)的情节有 重合。

我没注意到,我再去查查吧。

最后最后一段佛教音乐真是不知道说什么,本来这个寓言可以适用于所有人,这么一来你让不信教的人如何自持?

本来可能他都已经接受了你的寓言。

这一点让我深恶痛绝,宗教是一个非常有程式非常压迫感的东西,不要强加在一个只想看你的电影的观众身上。

 5 ) 孤寂的冬

东直门的紫光影城,有个厅是双人座,边上没人。

于是把包垫在腰下,躺靠在座位上。

电影开始,银色的大地飞舞着白色的尘土,说不上多美。

老人钓鱼又放生,循环往复,孤寂无比。

想到这儿我也蜷缩了下身子,空调有点冷。

鱼,鸟,孩子,老婆。

我想,就算老人变成青年,小孩换成美女,也是可以的,写的都是欲望。

整部电影传达了一种盲目、孤独和无奈的情绪,就算这老人住在城市里,也于事无补。

要说这电影与孤寡老人相关,我是反对的。

 6 ) 漫漫长夜过后仍是漫漫长夜

一个孤寡老人,一条鱼,一只鸟,一个小孩。

整部影片没有台词,只有翻来覆去流动着的、粗重疲惫的喘息声,和着生生不息呼啸着的、狂野的北风,以及不遗余力乱舞着的、尖利的白雪,还有那在时钟的警示声中马不停蹄奔腾着的、在长白山的体脉中肆无忌惮蔓延着的、沧桑的,荒凉和寂寥。

它们同时都归属于,孤独。

撇开善恶是非的道德判断,这个故事呈现的是,或者说探讨的是,当衰老和孤独如约而至,人在时间和空间中,如何自处。

也许沉湎于虚无缥缈的往昔回忆中,获得形而上的拥抱,并以之对抗漫漫长夜;也许耽溺于具体实在的形色物质,获得形而下的充实,并以之填塞寂寂白昼;或临阵倒戈,弃甲曳兵而走;或俯首贴耳,自甘臣服,苟延残喘;或心平气和,与之把酒言欢,相从款款。

影片中,老人为了排遣孤独,重复着钓鱼、放生、再钓鱼、再放生的日常,却为了获得鸟儿的陪伴,宰杀鱼儿,又为了获得小孩的陪伴,烧烤鸟儿,最终小孩离开,老人孤独如旧。

就像他在夜不能寐的烦躁中打破镜子,玻璃破碎的声音虽然劈开了亘古长夜的寂静,却也不过须臾,紧随其后的是更深重冷瑟的孤苦。

怎么办?

也许,他可以在对已逝妻子的深切想念中获得精神慰藉;也许,他可以在不断失去用以排遣孤独的依靠的经验中涅槃重生,平静归来;也许,他仍会重复着,重复着,重复着钓鱼、放生、再钓鱼、再放生…… 当然,影片给出的答案是超然的,老人化而为鸟,纵情从容地翱翔于纷飞白雪中,却将灵魂的精华注入寒冷孤寂的冰天雪地,它被按照他灵魂的模样重新构造,永世长存。

从此,他可以与天地自然往来,在形而上的层面,完成对孤独的坦诚接纳。

这种接纳,当然与年龄无关,只是,可能在衰老中,人也许会不期而遇更多以及更深的领悟契机。

每个人,最终都应该学会在孤独中从容不迫,平静自处。

 7 ) 一直在等啥时候吃小孩

讲真,下面这个场景是我觉得整部电影中最打动人的部分,但是很可惜被安排成了影片开场的初始状态,在导演意图中,好像这是一种最终一定会被打碎的平衡。

简介上写,这是一个关于“一个老人在雪山中与鱼,鸟,一个小孩发生的情感故事”。

我当时想,这一定是一部关于孤独的电影。

于是两天前就订好票,提前一个多小时出门(真的很不容易了…),满心期待跑到城市另一端来看这个每天仅排一场的电影。

可是实话说,它并不符合我的预设审美主题。

就算是满满当当七十三分钟的垂钓镜头,或是极度写实地拍摄老人第一天钓鱼第二天放生的简单重复的生活,我也是愿意看的。

不,私心里,我的确更希望电影能用极度真实的方式去塑造一个极度理想的人物标杆。

没有杀鱼喂鸟,没有喜形于色,没有涕泗横流失声痛哭。

老人迎着风雪,对抗世界,可是却被世界缱绻包裹,日落而息。

想想都觉得有b格诶。

不过这样的话,应该就是另外一个片子了吧…就不是“邢健第一部电影”了吧…(白眼)

 8 ) 冬|冬日,一首孤单的诗

一部极孤独的电影。

其实我并不是文艺片的钟情者,所以本来对《冬》并没有很大的期待。

还是被剧透之后才开始感兴趣的,我就是好奇一部没有台词没有配乐且故事极其简单的电影是怎样的。

开头很美,漫天白雪,寂静无人,老翁垂钓,风声呼呼,颇为几分柳宗元《江雪》的意境。

然而这却不是一个隐者的故事,所以老人没有办法坦然面对风雪、面对孤独。

真的是寂寞到了骨子里。

睡觉铺两床被子,吃饭摆两个碗,一床被子一个碗是给死去的妻子的。

整日只有呼呼的风声,无尽的风声,令人孤独的风声。

于是第二晚他打碎了玻璃,那一瞬间,风声停止了,天地真正的安静了,好像人也得到了暂时的解脱。

这里觉得王德顺演得真真好,沉重烦躁的叹息,有些怒气地敲床板,猛地坐起来洗干脸,隔着屏幕都可以感到无尽孤独带来的焦灼感。

后面送走孩子之后追出来,幻想出拥抱孩子的那段无实物表演也真是好,配着弦乐配乐,让人忧伤。

大概孤独的人都会对温暖无比眷念,所以结尾老人才会听到那只鸟的叫声,看到那只鱼的身影,感受到妻子抚过他的脸庞。

可惜杀鱼烤鸟的片段真的让人不舒服,可惜这黑白的质感真的不能强扯水墨,可惜最后打出来的那行“第一部作品”和“谨献给”都让人觉得莫名。

 9 ) 夏天的冬醍醐灌顶

有幸参加电影在北京的上映前的活动,不光见到了导演而且和导演有不一样互动。

导演给人感觉挺腼腆的,但是他那发型让我印象深刻。

这部电影片长有70分钟,用13天杀青,当我问到影片其中一个编剧的时候他告诉我时长是因为可用素材没有了,感觉有点可惜,如果电影再长一些或者说有一个闭合的结局故事可能会给人感觉更加圆满。

冬是我在院线看到的第一部黑白电影,带有导演本人风格化的画面真的很美,只要你暂停就有一个漂亮的壁纸展现你的面前,不管是风雪的画面还是老人与环境的结合都有很有意境。

整部电影没有一句对白,只有配乐和场景音,演员之间的互动是通过动作表情展现出来的,其实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不断的想象着如果有台词会说什么,不断的用自己的脑洞去填补台词的空白,但是当我看完整部电影的时候,虽然没有声音但是我也能体会到所表达的内容,有的时候语言不是人与人之间或者说人与生物之间交流必要工具。

其实导演在后面影迷提问者中也说到,他想做一个去华语或者说这不单单是拍给华人看的电影是拍给世界看的电影,因为没有语言关的障碍,我觉得导演做到了。

这部电影人物构成很简单。

老人,小孩子,鱼,鸟,还有老人逝去的爱人,电影像表达最浅显的东西是再不断得到更好的东西时候摒弃原来认为最好的东西,就好像当我得到一个我认为最重要东西的时候我努力的去得到,我得到后发现有更重要东西时候我摒弃了原来我认为的东西,甚至可以为了得到更重要东西得同时去牺牲原来我认为重要的东西,简单来说以前我没有钱我努力挣钱,我整了钱发现自己精神没有寄托,我用钱去找了精神寄托,后来我发现我更需要钱然后开始了一个循环在里面,陷入到一个欲望的循环之中。

电影配乐和电影切合的很到位,虽然配乐给人感觉很简单很干净,这一点就像电影的画面和故事一样。

但是音乐带来的灵性让升华了一个层次,尤其最后的梵语和老人变成鸟,表现出带有东方宗教特点,电影除了东方宗教特点以外还有西方宗教层面,这个我一开始并没有想到是导演告诉我的就是电影的英文名叫7天,其实讲了一个上帝创造世界的故事,就这方面准备二刷。

电影其实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打破原有的规律生活带来的变化,首先是老人妻子的离开,鱼的离开,鸟的离开,小孩的离开,再所有的离开之中都伴随后者对于老人原有生活常态的一种改变,看似按部就班却总在不经意间闯入你的生活。

命运多舛,天注定。

这部电影虽然再讲一个老人或者有人直接说这个电影讲的就是空巢老人的现状但我感觉这部电影其实讲的是当下生活的我们或者说是每一个我,观影前导演表达了这部电影创作就是源于自己内心世界,仔细想想谁的生活不也是如此吗?

看似欢天喜悦却又患得患失,我们应该是机械的生活还是更多的去思考可能是这部电影给当下我们一个选择题。

看似多彩生活可能就像冬的画面一样只有黑白但是黑白中却总有不一样的东西在改变你的生活。

冬这部电影是一部给观众很多发散空间的电影一方面是一个开放的结尾,不同的角度和不同世界观认知都可以对电影有许多不一样的想法,其实我一开始看到导演在介绍的过程中感觉导演对于电影主题性并不是特别的明确或者导演很纯粹再说一个自己想高速大家的故事,可是却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我觉得这可能是这部电影带给我最大的启迪吧。

作为一个带有实验性质的电影佩服邢健导演呃呃呃勇气和决心,同时也为导演能在诸多国产烂片和好莱坞商业片的狂轰滥炸中给华语片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希望邢健导演和他的团队能走的更远。

一句话说感受:慢热的电影建议更多耐心的去感受。

<图片1>

 10 ) 我看到的《冬》

本是无意看到的《冬》,却被深深触动。

情节简单,寂寞到灵魂的老人,初与鱼为伴,终日垂钓;后与鸟为伴,杀鱼喂鸟,再后与孩童为伴,烤鸟喂孩童,孩童一去不返…一切回到原点。

为何寂寞到灵魂?

老伴已走,精神无所寄托。

在我看来,这就是相濡以沫,灵魂交融的感情。

最终化鸟而去。。

整部电影情节简单,寓意简单却深刻。

百度里是这样评论邢健的,“他是一个用画面说话的导演,关注人,审视生活,反思人类的本性。

电影风格,美丽而冰冷的噩梦,唯美的镜头里透着生命的残忍。

”在本部电影里看,贴切至极。

另外电影的细节真是做得很极致,有鸟相伴后回头捡鱼的随意,杀鱼时鱼头的挣扎,有孩童相伴后做的弹弓,烤鸟后吱吱油星,好多好多,一切一切,丝丝入扣。

不可多得的好电影。

《冬》短评

默片可以,但能不能不要这么闷,这么拖沓。看是看懂了,但废戏有点多。

7分钟前
  • 丑橘
  • 较差

黑白画映。冰天雪地。冷暖人生。寓言故事。一念既动,万劫不复。正对应那首诗的意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人之所以痛苦,在于欲望生生不息。生死一轮回。四星。

9分钟前
  • 信电影得永生
  • 推荐

摄影美学的造诣非常深厚。一个孤独到偏执的老头也刻画地十分出色,为了鸟放弃鱼,为了小孩放弃鸟,一起为了填补心中的空缺,而到头来却又一场幻境。黑白与无对白更是加剧了这种感觉,不过也在观影时非常孤独。

12分钟前
  • 维索茨基的野马
  • 推荐

看似平静的影像下却是浮躁至极的电影制作人,结果出来的便是一部空有外壳而毫无内容的形式片。两星。

16分钟前
  • 梁颂华
  • 较差

有点儿金基德的意思

19分钟前
  • 无心
  • 还行

四颗星全给老爷爷

23分钟前
  • Enceladus
  • 推荐

“谁能解决我的孤独,我愿付一切代价”就这样而已,不过情感力量是非常足的。刑健这人值得关注!

27分钟前
  • 大债仔
  • 还行

有点过于装了。摄影风格不统一。独角戏可以和J.C. Chandor的《一切尽失》对比,禅意可以和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对比,总之还是差一点。

29分钟前
  • 小A
  • 还行

片子内容有点少,导演有点自恋。

30分钟前
  • 宏大哥
  • 较差

大雪封山的背景将人物与世隔绝,片中的老人已然失去了社会人的属性,面对独孤,如何耗尽余生变成生活的主题。故事本身简单得不着一字,但在呈现上却全是孤独与绝望的强烈内心(放弃了语言)。摄影,或者说类似中国传统山水写意留白的摄影处理让人印象深刻。

35分钟前
  • Tony
  • 推荐

特没劲,这个叙事环境都是架空的,刻意无语言,小孩也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镜头差就算了,还乱切,基本靠演员在撑。电影不是意象的堆叠啊,连不起来就是没用的,被预告片骗了,太差了

37分钟前
  • 非灰
  • 很差

导演您好自恋啊

38分钟前
  • zeïn
  • 很差

王德顺挺火啊

43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排片少到只有早场,大概是一个厅里单人观影人数多于结伴人数的。老人每天去钓鱼,钓到了就养一天第二天放生;可是后来救了一只小鸟,就把鱼宰了喂鸟;再后来有一个小孩陪他,小孩不喜欢吃土豆,老人烤了鸟给小孩吃。可惜并没有机会让他继续把小孩给谁吃。

48分钟前
  • 陆小六
  • 推荐

写意中国画形式,孤独感的塑造都很成功。貌似是我看的第一部国产独角戏电影作品。[C+]

50分钟前
  • 帕拉
  • 还行

看过都灵之马再看的冬,除了王老和鸟的演技以外,毫无可圈可点,黑白只是个噱头,电影只是去颜色毫无光影层次,影片的构图布局更是没有。单留着仅以此献给天上的爷爷就够了。一个朋友说这个片子导演是想表现空巢老人,呼吁大家关爱孤独的老人,当时我不觉得,后来我想想可能真是。

52分钟前
  • 鲤鲤鲤
  • 很差

7.7分 拍的不恨 立意浅

55分钟前
  • 忞赭
  • 推荐

@上海艺术电影联盟 三星半。邢健处女作。结构类似《都灵之马》,讲述长白山白雪中老人的七天(也吃了不少土豆)。西绪福斯式的生活(放鱼-钓鱼),孤独(墙上的老伴照片-孩子和鸟)、苍凉(老年-冬天,荒山-树)。无对白,王德顺撑起全片。结尾略甜腻,山顶的移动俯拍镜头有点违和(风格不一致)

59分钟前
  • btr
  • 推荐

《冬》终于要公映了,夏夜看这片子,心生寒凉,冬雪化成了夜雨。处女作拍成这样,惊喜,“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的唐诗意境,孤与寒都是无需言说的,就这般白如雪,灯如豆,被褥薄,屋外冬风嚎,长河雪下流。钓鱼放鱼是活之寄寓,杀鱼喂鸟,杀鸟喂孩,孩钓鱼给老翁罹难,老翁化鸟,是禅的轮回。

60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三星半,有点儿意思。虽然走黑白风,但是颜色层次有问题;王德顺演得不错,可惜了导演功力不足,试图搞文艺但是有些装逼

1小时前
  • 🌈ransoma🇨🇳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