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问题很多,简单说几句吧。
刚开场没多久两人就好了,ok那么接下来肯定就要讲两人感情遇到问题,不然怎么撑电影时长对吧。
关于感情遇到各种问题的铺垫,到剧情大概一半的地方,已经很到位了,却该分不分,磨磨唧唧。
特别是在楼道吵架那一回,女方说你别拿眼睛不好来绑架我,这样我在朋友面前压力很大,如果要提分手都是我对不起你。
正常人听到这句话就该分了,这话明显对方是在心里已经放了挺久了。
不管从男方的尊严还是从明了对方内心的角度,都该拂袖而去。
结果不但还不分,男方还在楼道里说一大堆。
更别说什么心里默数十个数就和好之类的中二桥段了。
从剧情节奏来讲,中间那块只有设置为干脆利落的分手,才能把两个人的矛盾彻底暴露出来,也才能把两个人的牵挂和依赖描绘出来。
剧情设定不是说女主从小家庭缺爱,内心缺乏安全感吗?
那编剧可以设置一下细节,她在和男主交往前经常做噩梦睡不好,经常一个人穿着哥特裙在那个酒吧喝闷酒;和男主分手后再度又经常做噩梦了,人物和感情是不是就丰满多了?
分手后两人的牵引力是不是有了?
之所以没牵引力,是因为前段两人好得太快,好得莫名其妙,没有把两人的契合互补之处描述到位,这又是编剧的锅。
分手之后,要复合也罢,带着遗憾和回忆天各一方也罢,剧情都有大把写处。
可是编剧偏偏不这样写,就黏黏糊糊一直到尾,说分也没分彻底。
弄得两人的感情既没有矛盾的张力,也没有如鲠在喉的遗憾,更没有跨越矛盾重新在一起的牵引力。
不会用剧情细节来勾勒人物,只会用大段的内心独白,导致很多人物很苍白。
比如女方母亲是个控制欲很强的人,女方四年没回家,但对女方母亲性格难处那一面并没有实际刻画,只靠女主单方面的几句白描。
如果我是编剧我可以加几段戏,一是女主本来在打工之余一直想攒钱出国,想离家越远越好,但遇到男主后内心安定了,不再必须出国了; 二是女主回老家看母亲,看见母亲把餐馆小工骂的狗血淋头,小工摔抹布走人,女主说这是经常发生的一幕; 三是女主跟母亲恢复联系后,有天跟母亲说我跟你就是不能长期处,呆一两天还行,多处几天你又要管我死死的。
这样一来可以丰富女主和母亲的矛盾细节,二来可以展现母亲的控制欲,三来可以把女主受到家庭干扰、内心缺失的一面展现出来。
茉莉那个角色本来是个谈恋爱如喝水的,剧中也是只靠女主几句话侧面提了一下。
就不能稍微描写一下茉莉和男学长、茉莉和老蔡(蒋龙)暧昧的画面吗?
老蔡后面说聚会里茉莉在他就不去,显然也是被茉莉伤过的,那搞几个画面丰富一下茉莉的人物形象不好吗,电影里的茉莉性格模糊,白瞎了演员身上可挖掘的深度。
都不想拿题材类似的《花束般的恋爱》来做比较了,编剧实在不是一个级别
所有爱情的开头可能都是差不多的,中间却各有各的起承转合。
这部片子里的各种细节都非常生活化,刻画到位,所以很容易令人感同身受。
比如两个人在一起之后,女主帮男主滴眼药水,暖光打在两个人身上的画面很温馨;比如男主筋疲力尽下班回来,揭开桌上的食物罩露出的晚餐;比如两个人忘记带钥匙被锁在门外,依偎在一起等着开锁师傅上门……几乎是很多人的集体记忆。
镜头的选取角度,画面的冷暖处理都紧贴剧情,恋爱时的温馨暖光,分手时的寒冷雪地,吵架往往在清冷的夜晚,而回到家乡基本都是暖人的黄昏,身临其境。
个人对走廊吵架的这一段印象非常深刻,吵到最后,两个人都没有控制情绪,向对方吼出了彼此最在意的东西,那段是真的吵啊,可以看到演员表情的细微变化和面部肌肉的抽动,就是这场架真正伤到了对方的心。
假如要写一个吵架指南的话,里面一定要有这条:吵架请聚焦于当下那件具体的事,不要否定你们的过去,那样极其伤人。
真正的爱是彼此都非常了解对方的痛点在哪里,但是宁可自己憋死也绝对不去戳那个痛点。
对男女事业方面的设定也很有新意,传统采用的模式是男方事业精进、女方因为兼顾家庭而事业停滞,但在这部片里,男方在创业初始的小有成就之后、就陷入了挫折和迷茫之中;女方的事业在开头受挫之后、开始步步高升。
男主给自己压力越来越大,才会在忽然出现的强势“情敌”面前自卑和退缩。
但是,只因为说了一番话就被邀请进剧组,这个情节有点单薄了,缺乏说服力,可以再铺垫一些女主对项目的重要付出。
两个人雪中告别的那一段,情绪的递进非常有层次感,尤其是女主;中间电话分手的桥段里,女主整张脸都红了,耳朵也因为激动变得通红,可以看出是真正的内心情绪,只靠皮相上的演肯定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一直到最后的泣不成声,非常打动人,我也忍不住流泪了。
张婧仪的路人口碑很高,最早是看《我要我们在一起》,我听到旁边的妹子说“这女孩是谁?
太漂亮了”;去年看《无名》,全场氛围一直比较沉寂,而她的旗袍造型刚一露面,身后几个年轻女孩就小声欢呼起来“太美了!
太好看了!
”这让我不得不认真打量了一番,她这张脸跟现在的清纯甜美小白花相比,的的确确是非常有辨识度的,鼻子尤其特别,有英气,一点也不甜腻。
她在这部片子中的造型也很有惊喜,哥特女孩!
我看完以后立刻去搜索了黑色网纱打底衫准备下单一件,这个东西真是打底神器。
最后扮演的角色从棺材中出来时穿的那件黑色纱裙也很绝。
檀健次跟张婧仪相比,情绪层次感稍弱一些,不过眼神戏比较丰富细腻。
在这两位有着“流量”标签演员的戏份中,我看到了十足的诚意。
片中的亲情戏也非常丰满,双方父母的演员情绪都很饱满,而且几乎没有“工具人”,配角个个都是惊喜。
茉莉一出场,我就在想这个人是谁,怎么这么眼熟?
立刻打开手机搜了一下演员表,才发现是Mr.miss的刘恋呀,之前看乐队夏天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她,被那种清冷感表演完全吸引了,在大银幕上看到她真是惊喜。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里面有咱们喜剧人,我特别喜欢的蒋龙!
蒋龙在喜剧大赛里面演的那个角色在大荧幕上重现了,他真的成为了一个密室逃脱的丧尸演员,特别有亲切感。
喜欢乐夏和喜欢喜剧的朋友都能找到糖!
男主的“情敌”选角很合适,演员气质成熟而有魅力,的确把男主的青涩稚嫩给衬托出来了。
这部片子的拍摄周期可能比较短,两个人的脸和气质没有太大变化,跟他们的成长阶段不太匹配,各方面比如妆造都需要提升。
整体算比较扎实,没有无病呻吟,期待他们更好的作品!
我和白晓宇见了一面,112分钟,我很喜欢他。
两个爱伦·坡书迷的爱情故事,注定有诡谲的浪漫主义。
轰轰烈烈走向沉寂是常见版本。
能百转千回重归于好需要运气,也需要能力,需要至少一方像白晓宇,能跳出自己的梦想,在梦想里加上对方,将未来等于两个人。
没有人兜底的浪漫开不出玫瑰。
很多时候,我们害怕平庸,害怕一成不变,以致于仓促改变,对“稳定”弃若敝履——把最最最最最最能与自己并肩对抗平庸、一成不变的人儿弄丢。
王斤斤是幸运的,再回首,白晓宇依然在。
能够坚定不移地爱一个人,足够惊天动地。
说实在的,白晓宇这种平凡的力量感很不好演,万幸的是檀健次让我信服了。
不管是少年的飞扬,还是成年的落魄,他都融进了举手投足间、抬眼低眉里、哽咽顿挫中,哪怕是一个背影,也带着一头扎进人潮的群像式写实。
如果说白晓宇是爱情里那个拉风筝的人,笃定地爱己所爱,不管爱的人飞到哪里,都愿意原地等待,接住她,那么对于《被我弄丢的你》,檀健次也稳稳接住了白晓宇,用112分钟让他来过我的世界。
在生活里相爱,在爱里好好生活。
3.8女王节的午后,我是一个人去看的电影,旁边是一对闺蜜,前排是一对情侣,希望我们都可以在爱里习得不留遗憾的能力。
初春在国产大银幕上看到这样一部细节丰富、细腻动人的清新都市故事实属不易。
女主王斤斤是位具有冒险精神、不甘平庸生活的哥特少女,她怀揣作家梦想,最喜欢以诡谲神秘风格著称的恐怖小说鼻祖爱伦·坡。
由于早早失去父亲的庇护,很早就需要承担生存压力的她,养成了独立坚强洒脱敢闯敢爱敢恨的个性,对从小过度控制自己的妈妈直呼大名并直言“我就是恨你”!
而男主白晓宇生长在父母有爱、温暖富足的原生家庭中,没经历过太多风浪,人如其名,整个人透露着一丝清澈的天真。
除了会逐渐失明的可能性,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他的人生上空。
“渣女”与“暖男”的故事一开始就充满了宿命感:青春期的乖乖仔被叛逆少女吸引,戏剧性的一见钟情多年念念不忘,而后从彼此身上感受到的相似性令两人迅速坠入爱河;步入社会成为北漂青年后,两人都要直面兴趣专业与职业的不匹配,而人际关系压力、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消耗着年轻人的心力,感情不可避免进入了平淡期 。
两人境遇的此消彼长、步调不一致更是对关系产生巨大挑战,加上文艺青年的恋爱过于崇尚默契和心灵感应,彼此啥也不说,不回头也不挽留,终于上演了一场麦琪的礼物式的“错位双向奔赴戏”,弄丢了对方。
这里不得不说两位主演CP感是真的有,人物之间有情感流动有化学反应,情侣之间的相处细节、心理活动、情绪起伏,互相的宠爱与包容,心累与互虐,以及委屈到头后的极致拉扯,一切情节都让观众似曾相识极有带入感。
张婧仪这次的小暗黑妆造也很亮眼,少女时代热裤机车靴的飒爽、职场新秀皮衣+蕾丝吊带的小性感都拿捏得不错,恋爱中更被宠爱一方的小傲娇表现得流畅自然,连台词功力都提升不少,有两场戏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在关系出现裂痕后,两人却意外有默契地把分手预演隐藏在剧本杀角色扮演里,斤斤最后拿手比划的手枪开玩笑地戳在晓宇胸口,表面看是轻松玩笑,一扭头就蒙上了失落哀戚的神情。
第二场是得知男主父亲去世回老家的戏,临走前感慨生命无常跟妈妈抱在一起,面对妈妈的“要不别走了吧”仍然决绝地离开了,那种不舍但更要坚定选择自己道路的倔强感把握得恰到好处,这一刻感觉她是有扛大银幕的潜力的。
幸而我们有力量感的女主终于领悟了自己人生真正追求的是什么,最终把故事拉回Happy Ending,丽姬娅从棺材中坐起,与爱人重逢。
多少人想忘我地演一场爱恨情仇,但生活没给他们机会。
原来小时候两家人在鬼屋前的意外同框,早已注定了世界再大,还得是你,“你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整场的感觉就是导演拍了一部他自己不感兴趣的题材,所以导致他根本不用心不投入,一切都是行活,拍的每个镜头都没有动脑子,拍完了就赶紧下班喝茶的感觉。
张小姐演技很一般,檀先生比她好些,但是在这种烂片里也别说什么演技了,最大背锅人应该是导演。
剧情不符合逻辑的地方很多,高考拍的很随意,好像是学校的月考,还能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男主把女主高考卷子撞到地上滑错了答题卡害得女主只能上二本,女主竟然一点不恨他,特别无所谓的样子。
后面在一起的莫名其妙,吵架的莫名其妙,分开的莫名其妙,和好的莫名其妙。
编剧水平很差,所有细腻的东西都写不出来,导演水平很差,所以能体现演员心路转折的地方拍不出来。
片子好几个地方让我隐约的看到了好几部别的片子,比如后来的我们,花束般的恋爱等。
总之,导演这部片相当没诚意,不认真,没水平,混导演费的感觉。
檀健次和张婧怡在出租车上大喊爱伦坡文句的片段堪称2024年最尬电影瞬间,完全把俩人塑造成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文青。
整部看下来有两场戏比较喜欢,一是檀健次与张婧怡在分别日前夜玩剧本杀,剧本映射现实,把俩人渐行渐远、有话难言的困境巧妙展现,拍得不错。
二是结尾爱伦坡城堡还原,张婧怡从棺材里走出,与檀健次有如办了场暗黑婚礼,两人重归于好(不是大哥你有这样关于爱伦坡的设计你还整前面这出喊话烂活,这不掉印象分吗)。
其余情节都是老土爱情故事,仿佛《我要我们在一起》,张婧怡又演了同一个角色,当然性格有所不同。
爱情片虽然有一定市场,但也容不得太多同质化故事的涌现。
不管怎么说,两位主演是真的养眼啊!
尽管剧情崩盘,但是颜值即正义啊!
本片能有两亿票房真是多归功于两位主演。
被我弄丢的你 (2024)5.82024 /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 韩琰 / 檀健次 张婧仪
本片作为一部青春爱情片,其剧情并没有太多狗血之处,但新颖的地方也非常有限。
男女主经历了从初次相遇的一见钟情到再度重逢的春心萌动,再到热恋期的相互依偎相互支持,然后到冷淡期的漠然吵架,最后两人重归于好。
整体的套路跟之前不少的青春爱情片没啥大的区别。
这似乎跟本片是改编自言情小说有关系,故事趋于套路化,而且很多情节改编得并不是很妙,有种避重就轻的感觉,整体叙事节奏比较拖沓。
但是本片还是在普通的剧情下,深入挖掘了生活、未来、理想、兴趣等的话题,并能相当巧妙地融合进故事中。
看过之后能够引起思考:定要倍加珍惜那个愿意时刻守护在你身边、为你付出一切的人!
男女主饰演者檀健次和张婧仪都拥有着高颜值和十分精湛的演技,他俩在一起配合得相当不错,都非常适合参演这种青春爱情片。
爱情是美好的,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因为爱情包含着青春,是我们情感最丰富的时期释放得最彻底的阶段。
所以我们回过头看那些曾经过往的爱情,总是饱含着情感的张力,触及着那股沉浸已久的青春躁动。
本片的爱情故事,虽然情节略显老套,结局有些牵强,但是故事完成度还是很高的。
只是这样的一部爱情电影,更是一部童话式爱情故事。
爱情的情感彻底性,决定了双方在爱情中的敏感和自尊。
由此在遇到情感矛盾和现实冲击时,往往倔强成为压倒情感的最后一根稻草,并且现实总是会让在爱情中对于未来生活美好憧憬之时遇到残酷,慢慢失去了爱情原有的颜色。
所以大部分的爱情本身很难走到终点,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结局,爱情方显得更加珍贵。
当爱情遇到瓶颈时,还想着再回到当初起点的状态,其实是不可能的,即便在情感冲动之下短暂的恢复,很快的结果必然是原形毕露,所以个人觉得曾经观看过日本电影《花束般的恋爱》,是最为现实,也是最为美好的结束。
片中的王斤斤提出的一个问题:两个人为什么不能像最开始那么好?
白晓宇的爸爸进行了回答,但我个人认为回答并不是很好。
两个的相处,总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外界的变化,爱的形式也会发生了变化。
我们需要感知的是那份爱是否一直存在,而不是对表象上的行为去辨别,那样的结果必然会对于爱情产生失望,对于爱情也是一种误读。
爱情中的爱,如果要长久,总是会经历婚前、婚后、有了孩子的家庭生活、孩子独立以后的相伴等阶段,在不同形式下,爱情总是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所以我们对于爱情需要有一个清醒、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这样的爱情方能多一份现实生活的包容,才能如长河一般越过各种障碍,一直走到尽头。
一段有着灵魂契合的相遇,一次共同面对生活的决心,一个走向对方的脚步;两个年轻人的相遇,相知,相守。
檀健次和张婧仪的首次合作给了我很大惊喜,两个人对于角色的把握都非常到位。
说回电影本身,电影改编自东北青春小说家郑执早年的一篇轻小说,郑执编剧这部电影之前已经有过两次做电影编剧的经验《我在时间尽头等你》《刺猬》,这次看下来感觉他还是很得心应手的。
现实中的檀健次与张婧仪与电影里的白晓宇和王斤斤是截然相反的性格,但是二人都很好的进入了角色。
95花张婧仪潜力很大,这次她的演技更加精进了。
两个人的造型和现实的反差感都很大,现实中檀健次是很阳光开朗的性格,但是电影里的白晓宇,患有眼疾,眼睛脆弱需要光,总是习惯性的退让,追求安稳。
如爱伦坡所说:“命运是有逻辑的”,谈谈电影中的宿命感命运的逻辑我们可能无法揣摩,但是有些宿命感我们在电影里确实肉眼可见。
白晓宇与王斤斤,二人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虽然原生家庭不同,但是却都喜欢爱伦坡的恐怖小说,白晓宇与王斤斤的再次相遇,王斤斤把白晓宇约在酒吧,却不是单单为了他来赴约,王斤斤坐在卡座与朋友们相谈甚欢,和她背对背的白晓宇在吧台点酒,二人互相在和不同的人聊天,但说出的谜语和“爱伦坡”只有彼此能懂,这一刻的就像是两个灵魂的对望与拥抱,我们的生活在两条平行线,但是我们的灵魂自遇见后,就彼此缠绕,难舍难分。
高考考场的相遇影响了两个人的命运,也让两个人一见钟情。
白晓宇因为晚起在路上吹着凉风吞下一整个鸡蛋,导致他在高考的最后一场考试中闹了肚子,考场上他举手要去厕所,却冒冒失失的撞翻了王斤斤的桌子,捡起来试卷的王斤斤发现自己的答题卡在撞翻的过程中被中性笔在划了一道痕迹,这道痕迹让王斤斤少考了10分,记住了倒霉催的白晓宇,也躲过了自己妈妈王美兰私自给她改的第一志愿,会计专业,最终走上了自己想走的路。
白晓宇因为王斤斤与海城那座恐怖城,怕黑胆小的他走上了开办剧本杀馆,惊叫馆与密室逃脱馆这些事业,把自己的设计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王斤斤与白晓宇,在不经意改变和影响着对方的人生,这些改变不一定需要很多钱,但一定需要很多爱。
二次相遇,第一次相识相爱,第二次相知相守。
褪去爱情的甜蜜,两个人的事业步调总是一上一下,永远不对等,白晓宇努力把自己的事业做起来时,王斤斤的策划处处碰壁,小说也被五家出版社退稿,她闲在家里被闺蜜茉莉吐槽着:“你才20岁出头就已经过上这样的生活了吗?
”于是王斤斤开始奋斗,开始努力深耕自己的事业。
王斤斤事业渐好,越发优秀时,白晓宇却因为和兄弟投资的惊叫馆出了意外,无奈妥协要回海城。
成年人的生活里从来没有“容易”二字,茉莉会因为王斤斤过着家庭主妇生活而惋惜,白晓宇也会因为王斤斤聚会上的“上流人士”道貌岸然的聚会而黯然神伤。
两个人状态的不对等和事业上步调的不一致也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对方的关系,但是这些影响就像草蛇灰线,平日里的感受着微乎其微,却因为王斤斤一次没带钥匙点燃。
两个人因为没有钥匙被关在门外,这场戏堪称是全片最精彩的部分,明明前一秒还看起来无比正常的情侣被一瞬间点燃,然后熊熊大火开始燃烧。
郑执直言,在写这场戏时他与导演改了又改,演员们多次揣摩入戏,吵架不像是书上死板的文字一句一句。
正在吵架时的男女其实是听不到对方说什么的,她们只会拿着自己的观点对着对方一顿输出,正是所有人的努力,让这场戏精彩万分。
吵架之后两个人分开了半年,直到白晓宇生日那天二人从海城与北京双向奔赴,王斤斤高铁与白晓宇的火车擦肩而过,连错过都是一种宿命。
灵魂契合的两个人在面对柴米油盐的现实到底何去何从?
两个人的爱情是因为两个灵魂碰撞和相爱,而爱情在北漂的生活和事业的起伏,现实的压力面前又是如此的脆弱和摇摇欲坠。
爱情是一瞬间的荷尔蒙,但是生活却是细水长流的故事。
两个人在面对生活的一地鸡毛时怎样去守护爱情?
导演在这个部分安排了非常多的画外音内心独白,内心独白的出现让这对暗中矛盾的情侣形象更加立体,更加真实了。
为什么那么多的相爱的人最后会分开,因为他们不够契合吗?
因为他们不够生活。
两个人其实各自出场时就已经用画外内心独白的方式来自我介绍和大家见面,但是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二人各自忙碌,王斤斤回到家里的那天,白晓宇的惊叫馆出事,马上要回老家海城,他当晚去找了聚会的王斤斤却没有勇气在那些“上流”的人面前露面,自尊让他别扭又捉襟见肘,王斤斤因为白晓宇的缺席而郁郁寡欢。
明明两个人情绪都那么低落,但是回到家,白晓宇还是为王斤斤准备了初雪火锅,王斤斤还是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好奇的询问白晓宇新买的剧本杀。
两个人就这样各怀心事的玩了一段剧本杀,可是明明“我有好多话想和他坐下来聊聊的”王斤斤说,口是心非的恋人,这时的他们假装甜蜜,同床异梦。
生活中有千千万万个白晓宇和王斤斤,但是像白晓宇与王斤斤这样彼此相爱又努力拼搏的青年情侣,也是万千北漂人的缩影,他们在万千人海中相遇,又克服重重困难在一起,最终因为现实的重担和无数鸡毛蒜皮一样的小事堆砌而成的生活而分开。
能跨过这些的爱人们,基本能走得很长很久,跨不过这些的人们,最终会形同陌路。
如果你也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恋爱,如果你也曾为一个人奋不顾身,如果你也曾充满遗憾的分手,和那个人走散,你都可以来看看这部电影。
开头一串快剪加第一人称画外音交代男女主背景,感觉还行。
字幕出现原著/编剧郑执,愣住,是写《生吞》的那位么?
赶紧豆瓣翻一下,果然。
且,这篇原著赫然显示“读过”。
虽然毫无印象,但期待值又高了几分。
第四分钟,男主高考睡过头,父母竟然都不喊他起床!
第五分钟,男女主高考偶遇,突发事件导致取消成绩,两人竟然都不当回事!
男主更是踩上单车就去追女主。
顿感不妙。
第九分钟到第二十三分钟,男女主四年后在招聘现场茫茫人海再次相遇,然后男主追着女主从招聘现场到酒吧到一夜畅游再到一起高铁回老家确定关系。
速度快的像坐了火箭,撞出情感火花的唯一要素就是两人都是爱伦坡粉丝。
此时我已经准备快进了。
接下来一趴,毫无意外出现了两人为了理想奋斗、挫折、贫穷却相互鼓励,然后出现事业有成的女主追求者和总说风凉话的女主闺蜜,女主拼事业有起色,男主倒霉催的不但事业受挫且自尊心遭受巨大打击。
哦对了,这片子还给男主设定了一个先天性视网膜病变,导致他一直有视力下降的困扰和可能失明的缺陷。
再然后,不出意外,两人出现思想分歧,加上工作需要异地,都等着对方挽留却又都没能说出口……至此,我已经完全游离在剧情之外了。
吸引我看下去的原因包括:1.美术和道具做得很不错,男女主的家装是我喜欢的风格,等着好镜头截图。
2.看得出男女演员都演的挺投入,也不算差,努力地也基本合格地演出了规定情景下的感觉。
3.我就想看看这部融合了《花束般的恋爱》《后来的我们》《我要我们在一起》要素在内的片子最后准备怎么大团圆收场。
是的,虽然还没过半,但我坚信这是个he结局,别问为什么,问就是烂片属性决定论。
可是要知道,它融汇的那三部无一例外都是be。
后半段我基本是在不停地截图中思考了这个问题:这故事到底缺了什么?
导致它看起来跟那些主题类似的电影有些相似的画面表演,但却总觉得有佳句无佳片?
主要问题出在男女主感情基础的交代没打牢上。
因为不合逻辑的偶遇和单薄的共同爱好,两个人就在一起了,甚至连男女主的性格特征都没交代明白。
这感情的深度存疑,所以后来那些被现实毒打后的纠结与放手都没了形成张力的锚点。
对比一下,《花束般的恋爱》对男女主从志同道合到渐行渐远的表达,《后来的我们》对男女主困境中一步步靠近彼此的刻画,《我要我们在一起》对男女主承受现实压力也要努力在一起的叙事,都有细腻丰富的细节和层层递进的情感塑造作为支撑。
才能让爱而不能相守的无奈、挣扎之后的心痛顺理成章。
所以,这部《被我弄丢的你》实在是有点概念大于实质了。
看到最后,男主童年的照片上出现了女主的身影。
嚯,一刹那似曾相识感涌起。
使劲儿回想,想不起在哪里看过。
也许,这就是原著小说给我留下的唯一印象?
女主的台词还是一如既往的烂,除了脸就没有能看的的地方,男主连脸都看不了🤣 停止这场闹剧吧。。。。
啊啊啊啊檀健次好帅啊,期待票房大卖!
生活的缩影,檀老师就是让我相信他是真实的白晓宇,很真实很破碎很圆满,很值得期待。喜欢!整部电影色调也很讲究,晓宇在暗,斤斤在明。
《花束般的恋爱》中国版,还给弄成了he。里面最真实的人就是女主的“闺蜜”,这个人物告诉大家,圈子不同千万不要强融,真实的世界可不会有多少男主这样的情痴去等着
还行,继续努力。夏力薪老师演得好好
可惜了檀健次 下次能接点好剧本吗?不如卖脸 这狗血情节都浪费演技!郑执不是东北文艺复兴三杰吗?本子怎么就能这么幼稚俗气?还加什么爱伦坡的梗 俩在计程车上背书里的段落给老子看笑了 还有导演你知道你要什么吗?一直在疼痛青春和现实生活里反复横跳 搞得贼做作🙂
我大哥真的值得更好的本子
救命 我快被矫情死了
如坐针毡 如芒在背 如鲠在喉😅
有时候一部电影很烂,跟演员没关系!希望以后男女主能接到更好的剧本。🙄
优不优秀没那么重要,合拍是前提,而另一半最宝贵的品质是愿意对你好。
从电影院出来眼眶还是湿润的,莫文蔚的歌声出来后,我的眼泪就没有停止,檀健次的白晓宇演得真是太好了,平凡普通有梦想但因为眼睛有问题不得不放弃自己热爱的设计工作,在爱情里他很少逃避,但还是因为沟通问题导致彼此互相弄丢了,好在结局是美好的。电影比预期好看太多了,在爱里好好生活,在生活里好好爱,亲情爱情友情演绎得都让人回甘。王斤斤的妈妈和白晓宇的爸爸演得太好了,好有代入感,好友老菜演得也挺好。《被我弄丢的你》是近年来我看过的最动人的爱情片了。强推。
来看亚比女,勉强算个轻亚吧,男主太路人了,剧本内核也很薄弱,两个人的精神联系爱伦坡变成了一个名片而已,矛盾也既普通又矫情,2.5/5 有这时间不如二刷一下NANA
今天去看电影啦 是在健身群领的男主粉丝发的票带老婆去看的 电影很好看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女主周也演技台词变差了还胖了黑了这么多 明明在那个我老婆看的好想你里面还瘦瘦白白的演的也很可爱 难道是为了更普通显得更贴近现实和我们普通人一样? 男主吧看那个好想你还不错 台词很好还会配音 电影看感觉这哥们确实是一个角色是一个角色的样子 好想你里那么精致但是在这个电影里把自己弄得糙汉子的样子 可以说是为艺术献身了 我以为他是演电视剧的没想到演电影也很可以啊,我老婆看的哭的稀里哗啦的不知道她哭啥 我还得哄 回家还和我说男主演的真好真好看感人 我小心眼 我可真吃醋 不过电影的意义还是蛮大的 很现实的一个片子 很接近普通人的感情生活 都要好好珍惜身边人。
给我看笑了,我和男主一样从小喜欢画画,喜欢看恐怖小说,也做过设计,我也是从小夜盲,先天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我也喜欢玩剧本杀………
看到电影《被我弄丢的你》里面男女主人公一起在出租车上背小说台词的场景,就想起来大一的某日凌晨两点半写诗发给crush的发癫情态。事隔经年还是能清晰地记起来当看到他回“好巧,我也没睡,刚想跟你说话”的时候,那种怦然心动的感觉。这种在普通人看起来像是神经病一样抽搐的剧情,对于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文青”来讲,是一种真实的常态。在一起相处的时候更多是在探讨海子的诗、白先勇、严歌苓、王小波、贾樟柯和一些在网盘里才能存活的独立艺术电影。就算是分开的时候,也偏偏要用写信来圆满彼此的心意。可是文艺的尽头是矫情致死,就像电影结尾里仓惶重圆的幻梦,我在盛夏夜晚里碎冰碰壁的心动被埋葬在那个黄昏日落的擦肩而过里,自以为是的浪漫终究有头无尾,只有平庸的生活才会至死不渝。
吵到最后,压抑许久的怨言都说了出来,太了解彼此了,所以扎向对方的刀格外锋利,刀刀戳心。两个人因为相似彼此吸引,却因为「步调不一致」彼此抱怨,电影里,此情此景,似曾相识,爱狠交织,只剩下冰冷的早安、晚安。不是守不住初心,而是岁月慌了模样。如果当初懂得互相服软,你回头,我喊你,是不是就不会走散。走出电影院,挺想那个人……
看开头五分钟就绷不住了,故作文艺,又土又烂
你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可是——平庸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是他们一成不变的生活)——你认为的开心,不是她想要的开心。(不是你的理想就叫理想,我还想画一辈子呢?我行吗?我只是不想让你有后顾之忧,我想要的是我们两个人的生活。)——两个人为什么不能永远像开始一样好?(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悲风秋画扇?)
细节丰富细腻动人的都市故事,张婧仪这次的叛逆少女妆造很亮眼,皮衣+蕾丝吊带的小性感拿捏住了,两位主演之间也有不错的情感流动化学反应:青春期的一见钟情、在彼此身上感受到的相似性令人快速坠入爱河;成为北漂青年后两人境遇的此消彼长、步调不一致对关系产生巨大挑战,最终让文艺青年上演一场麦琪的礼物式的“错位双向奔赴戏”,一切情节都让观众似曾相识极有带入感。幸而最后是Happy Ending,原来宿命早已注定了世界再大,还得是你,你就是我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