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延》里匕首似的阳光容易联想到北欧电影里惨白的光,明晃晃的不自然,划亮逆光而立的人们.这是关于影像如何侵占真实,个体又如何在虚幻中强大的故事.剧中的男男女女不是与影像日夜厮守,就是将影像贯彻成现实。
有叫客人用50张影碟付帐的妓女,有模仿《低俗小说》打劫的下岗夫妻,有被阿尔莫多瓦唤起情欲的独居女教师,还有更多的鬼魅般流窜夜间的碟贩子们。
影像时间与实际的时间体验相互交融,穿插并打乱了惯常的时间感觉。
对已经走在了日渐渺茫的下坡路上的人来说,这种间歇性的,可期待的打断使得眼看生命不断销蚀的同时,在影像时间里获得不断更新的体验,借此摆脱日常的猥琐和被动。
无孔不入的影象以各色方式与现实发生关系,杂草般在城市蔓延,传播着极易上瘾的病毒。
蔓延 看的实在很嗨,最早的原因是看到崔子的编剧,打开是满大街卖盘的。
太熟悉了,北太平庄的地下通道,新影门口的过街天桥,小300喊着一块一位有大座,地下室都是塔院的。
路南的超市发现在似乎还在,旁边卖碟的店倒是早没了。
如果没有《蔓延》,这些地方04年的样子记忆有点模糊了,幸好电影记录了下来。
就如记录了DVD这个庞大的产业。
当年送盘上门是大生意,于我甚至是交友的平台,在单位会议室桌上挑着盘,听着同事们的喜好,判断哪个人品味相近,哪个人审美较低。
直到有一次,央视某个年轻的法制节目编导实在找不到选题,把给节目组送盘的哥们拍成了节目在全国播出。
之后DVD产业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虽然更多的是因为互联网的崛起。
最后一次批量买盘是10年,当时在淘宝一家店里发现有《多桑》《爸爸的大玩偶》等一批台湾电影。
怒下了100多的单,然后觉得肉疼,就把购物车里7个比特币的订单删掉了。。。。
在中关村生活过的人,都会遇到卖碟的人,也都多少知道一些卖碟的故事。
在北京生活过的人,多少都有过北漂的经历,不一定你是北漂,但你周围总会有北漂,或者你朋友的朋友是北漂,他们也许不在你的眼前出现,但是他们肯定在你脑袋里存在。
不是北漂的你总是能感受到北漂的艺术气质,但真正北漂的生活我们只是一知半解。
在北京生活过的人,感觉北京还是有些文化的,特别是北京有那么多的艺术院校,还有那么多的老师。
懂艺术或者搞艺术的老师总是给人一种幻想,这种气质也许只有你离开这个城市才会感觉得到。
因为它已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这个故事就是讲述这个城市里一些有气质的老师、北漂和卖光盘者的故事。
不一定(真实?
等等)……,但它撩动了你的某根神经。
这部电影让我油然产生一种身处BT时代的巨大优越感。
上周逛土门,不小心买了两张西部片压缩碟,二十多部电影,拿回家打开发现几乎没有一部能看的,全部模糊,于是丢进了垃圾箱。
然后打开电脑,等待的时间里不禁暗叹,比起片中的盗版光碟时代,其实如今的网络下载时代才算是实现了电影真正意义上的“蔓延”,而且这种铺天盖地的蔓延梦幻般地四处攻城略地,已经把盗版光碟业成功地逼入绝境。
刚开始喜欢淘碟的时候,总觉得卖碟是挺幸福的一件事。
可以第一时间看自己喜欢看的电影,然后交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聊几句最近热门的片子。
他们有不同的职业背景,比如公务员、商人、小贩、白领,职业给他们不同的气质,但聊电影时大家是平等的,不会因为你当官的少收你几块钱。
那些年也买了很多DVD,弄了几个碟包,装的好好的。
大学毕业的时候,送了人,相当于送了一小部分大学记忆。
朋友想还回来,我笑笑说算了,家里连个放碟的机器都没有,留在你那至少有个念想。
其实,那些碟我也只是看了小半,淘碟的快乐远远大于观影的快感。
更多的电影是在露天电影,租录像带,租VCD、DVD、BT下载、百度云资源里观看的。
但买碟确实是观影长河里的重要一节,卖碟小贩到现在还存在,只是在渐渐消亡。
《蔓延》的主人公也是一位卖碟小贩,他叫申明,明明很闷,却喜欢去天桥、酒吧、路边去卖碟。
他的合伙人小王因为贩卖黄碟已经进了局子,他却毫不死心,放在好好的店不看,冲进汹涌的人流去卖碟。
他遇到了性苦闷的大学老师、走投无路的无业者、风骚的妓女、大限将近的艾滋病患者。
这与我的印象不一样,我以为买碟的至少是温饱以上人群,也许那个年代人们精神生活集体苦闷,也许野百合也有春天,底层边缘人群也有精神需求。
这些顾客都因为看碟,生活有了些许改变。
大学老师温柔知性,但偏偏老公是个同性恋,生活苦闷无比。
她从电影里找到了自己,也许觉得以前那些年都白活了,会在地铁里偷偷抚摸男乘客的下体,会和突然上门的小贩在空荡荡的教室里来一发。
偏爱西班牙导演阿尔莫多瓦的电影。
比如《捆着我,绑着我》,比如《活色生香》。
无业者夫妻下岗没钱吃饭,看了《低俗小说》就想一起去抢银行。
他们在大街上看到穿的美艳的少妇,就去尾随等待时机抢劫。
结果他们却遇到了假警察准备强暴这位少妇,意外还把少妇救了。
他们抢劫小吃店,结果被店主损了一顿双双自杀了。
这剧情也太扯了…妓女是与申明在酒吧认识,一心想要看《花样年华》。
她看碟不付钱,用肉偿,剩下来的用碟抵。
她还故意留下几张碟,以期待下一次相遇。
在那个微信还没有的年代,这种关系确实难得。
妓女甚至成了小王的知心姐姐,还耐心听他说自己的私人故事。
那位艾滋病病人的生活也缺乏铺垫,对以前的过往只是一带而过。
只是看了《大河恋》,就想去海边看看,可是电影里是大河呀,非青岛的海边浴场呀。
也许命不久矣,想去散散心而已,《大河恋》其实不是好的选择,还不如听《加州梦想》呢。
题材的切入点确实不错,但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地下电影”,投资资金短缺,导致导演只想拍这么一个题材,忽视了内容的合理性。
导演连拿奖的野心都没有,都没有好好雕琢一下细节,拍的还不如30岁导演胡波的《大象席地而坐》,虽然绝望,但演员表演真挚,让观众有共情。
其实影片里提到的阿尔莫多瓦电影也是类似的题材,投资也不高,没有打斗也没有场面。
只不过阿尔莫多瓦对细节很雕琢,从一个小故事出发,揭示现代生活中人类的感情纠葛,还有一个匪夷所思的结尾。
《捆着我,绑着我》就是这样的故事,就是一位粉丝追求女明星的故事。
从画册里抚摸,偷偷潜入她的更衣室,跟踪、送礼物,到最后的捆绑。
捆绑让人失望,没有所谓的SM感,但却悄悄地拉进两人的距离。
最后女主角虽然成功逃离,但却回到男主角身边,还和姐姐一起接纳了男主角。
西班牙的狂野奔放,电影里可管中窥豹。
虽然电影最后有激情镜头,但只是两人关系的延伸,并非让你感觉到猥亵之感。
大师就是这么来的,美国有大片,欧洲有艺术片,中国电影在这两者之间徘徊。
但中国观众总喜欢骂艺术片太闷,商业片剧情太套路,总有不满意,缺乏宽容。
电影很大程度上是你生活的一个出口,让你从自己的小角落里跳出来,生活在别处。
所谓电影延长你的生命长度三倍以上,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犯罪电影绝对不是教你去犯罪,情色电影绝对不是教你去出轨放纵。
不要将电影“妖魔化”,觉得要区分好电影和坏电影,好的电影能培养正确的“三观”等等。
其实,只有拍的好的电影,而没有内容好的电影。
在那个不太开放的年代,电影是了解世界其他国家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窗口。
电影有的浪漫,有的现实,但很少会曲解。
观众并不傻,恶意嘲弄本身就不是生活本色,也更不是好电影的特点。
如今,电影是表达导演个人想法的重要载体。
不管是他想赚钱,还是他想创新,还是他想记录一段生活。
非常的不喜欢,有点故弄玄虚的感觉。
这样就叫反映社会的黑暗现实了吗?
拍电影先得把故事讲好了,可里面的几段哪都不挨哪。
卖毛片的,城管,假警察,变态女老师,文艺妓女,下岗抢劫犯……哪个人物都显得虚头八脑。
要猎奇有的是可找的人物,可讲故事的话哪个都没讲好。
最真实的一场戏就是城管抓小贩的过程,大概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最熟悉的场景了。
真是非常糟糕的片子!
哥们拿了一堆旧盘出来,让我挑着看,我看其封面挺火,就拿来放了一遍,妈的,上当了,根本没有有趣的镜头出现。
但它所反映的现实是这么真实,那些卖盘的小贩就像在中关村或地铁站口经常看到的一样。
导演能选这么一个角度来描述无产北漂的生活,我想他是有真实感受的。
其成本估计低到个人出资的程度,最黑色幽默的是想抢劫的那两个夫妇。
影片最出色的地方我觉得是最后申明被城管追得气喘吁吁无处藏身毫无方向地跑着,正像这一代没有资本又运气不是太好的青年们,像罗炼一样,这是一个迷惘而又不甘沉没的族群。
最逗的,这个描写盗版商贩的小电影虽然可能引起小贩的共鸣,但怕没人愿去盗它的版,因为实在是太粗糙了,就像我们做算术题用的草纸,结果虽然出来了,但看上去,实在有点乱与简单。
我莫名其妙的把能找到的崔子恩的片子都找来看了,起因是因为看了《哭泣的女人》十分喜欢。
结果其他的片子完全不在一路的,全像是DV习作。
大概没钱的缘故。
勉勉强强就这么都看了。
但这部《蔓延》个人觉得比前几个好看。
里面描述盗版碟贩卖的场面我很喜欢。
还有那几个碟老板谈电影的桥段。
给个小推荐。
我看完后,马上跟一个家里藏碟上万的家伙说,你这个碟痴该看看这部片子。
而且如果我没听错的话,里面还有一段joyside的音乐做背景声。
虽然只是一些边缘群体的罗列,不深入,浮光掠影。
其实有时候这种方式更容易让人陷入一种情绪。
是一种情绪而不是一种思考。
这部电影有很强的娱乐性,尤其是对热衷于买和看盗版碟的人来说。
片中的几段故事基本都是围绕盗版碟展开。
电影中的镜头不断出现在银幕中,好像《天堂电影院》里那样,屏幕对面则是和《天堂电影院》截然不同的中式生活。
盗版商贩申明喜欢到大街上卖碟,他熟悉盗版的行情和受众需求。
他还喜欢躲在黑暗的屋子里看碟。
这个动作给他赋予了文艺青年的气质,像很多年以前的马达(《苏州河》),但是这个片子却没有小资电影的那种矫情,而是慢慢的展现出影像或者生活粗粝的一面。
他被民警抓住了,同时抓住的还有抱孩子的妇女,在北京,这些妇女卖的大多是毛片。
但是男主角卖的很多都是“艺术片”,不过他没办法向民警解释《感官世界》不是毛片。
不是毛片又是什么呢,全是赤裸裸的人体。
他认识了一个妓女,这个妓女喜欢看电影,为了看《花样年华》,她没要申明的钱。
伴随着王家卫电影里的美妙的音乐,两人似乎都陶醉在虚幻的时空里。
这个段落可能是用于讽刺,就好像前些年说妓女的包里都塞着本余秋雨老师的书一样。
当然,也没必要讽刺。
谁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变成王家卫电影,再穷也饿不死,看到女人就有故事,到处是爵士乐,晃晃悠悠,像城市边缘人……这样的生活值得盗版,但是盗版之后会发现其实并不好玩。
后来这位妓女被打劫了。
如果是在电影中,这个段落很常见。
但是在现实中,这个段落就很让人害怕了,还好,这还是电影。
他还认识了一个大学女老师。
这位女老师看起来端庄大方,其实闷骚的很。
丈夫是同性恋,她没能得到满足。
她在公交车上摸男人的鸡巴,还买一些毛片回家。
她喜欢看《捆着我,帮着我》、《关于我的母亲》、《红色高跟鞋》,不但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阿莫多瓦,还把阿莫多瓦影片中的理念带到了现实中,可以理解她的行为为欲望复苏,把盗版电影在现实中再盗版一遍,于是他们来到了空旷的教室,脱去了裤子……他的顾客还有一个是艾滋病人,他的生命已经不是很多了。
他喜欢买碟,但是从来不看。
在申明的推荐下,他看了《大河之恋》,整个人生观发生了变化,心态趋向平静和坦然……一对下岗在家的中年夫妇为自己孩子的学费发愁。
他们两人都喜欢看暴力的电影并模仿。
有一天他们看了《低俗小说》,于是也拿着枪走上了街头。
他们意外的救了前面提到的妓女,但这样的义举并不是他们所期待的。
像《低俗小说》中说的那样,男女主人公到了饭馆。
饭菜和酒都是有中国特色的。
花生米和二锅头。
外国电影中可能是百威和炸牛排。
他们壮大了胆子想打劫饭店老板,没想到老板比他们还惨,少了一条腿。
绝望的夫妇把枪口对准了自己。
他们没有盗版成功。
就这样,我们疯狂的盗版着世界各国的DVD,也疯狂的盗版着世界各国的文化,同时怀疑着我们自己的文化和生活。
我们盗版的生活并不像盗版碟中说的那样有意思,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自己的生活更没有意思。
生活本来就没有意思,生命本身就是无聊。
所以要找些事来摆脱无聊。
当然,结果可能更无聊。
但总比无聊的什么都不做好。
这样看来就有些存在主义的味道了。
《蔓延》是一部很闹腾的片子,非常具有娱乐性。
快节奏,犯罪,暴力,情色,这些元素使得电影更加的丰富,更加的电影。
电影本身就是电影,没必要把自己装作成社会学历史学视频教材。
最后的男女主人公的奔跑的镜头却让人心里觉得想说些什么……《蔓延》英文名:pirated copy制片人:朱日坤编剧: 崔子恩 / 何建军导演: 何建军主演: 于博 / 胡晓光 / 王亚梅 / 娜仁其木梅上映年度: 2004魏晓波2008.7.18于长沙科教新村
这部独立电影真的很好看,我是从那时候长起来的,所以深有体会
个人觉得非常好看,少有的影迷电影,希望能多看些这类电影,缺点就是稍微有点粗糙,但是粗糙的美
气死人的小白脸
2015.12.24午后
记录了9区最辉煌的年代,有些人物似乎爱影成魔了,贴脸镜头有些怪。
电影的虚与实,生活的美好与现实,电影与人,也或生活与人的关系,似梦幻真。电影真的能给人以启迪,去探索内心的世界,去判断真正想要的人生......
真写实。
屎,面包,泥土,鲍鱼,鼻涕和一起,大个你吃吧.冒热汽呢,尝个鲜.你他妈浪费那么多带子拍那么多事到底要说啥呀?我没看明白,就是把容易被禁的题材混一块了.跟广电局过不去我不反对.您别拿观众耍着玩啊.去死吧
还可以吧
眼睛是颠倒的
算 纪录片吧。作品想说的太多,都不突出。
时隔7年再看一遍。第17分钟有录音话筒入境
卖盗版碟的年轻眼镜男与男女顾客之间的故事
😑
当年被封面骗了……
这种片子就算再怎么无聊,有十部,我一定还是会看十部。喜欢他们的接头暗号,地下的观影方式,也感谢盗火者们。
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对夫妇。
导演的一次松散无力的个人恶趣味猎奇集锦。
低级
小时候的二货事件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