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在我的眼里呈现了“双向救赎”,他向我传递了活着的另一种意义和人性的光辉点。
总有人反复问“你图什么?
”有的时候人生就是这样,我们也很疑惑我们图什么,但是在付出的时候我们却知道自己是甘之如饴。
生命的意义永远不在于结束,每个人的路上都有不同的风景,也许在你看来它是我人生路上的坎坷,但在我眼里又何尝不是我生命旅途上的暖阳。
旷野平原,你在我身后,我回头能望到你,便足矣填满心间的温度,如此、甚好。
虽然电影开头稀碎的三观让我有点语无伦次,但是好在故事的结尾让我感受到了不同的泪点,就像影片中的台词,“也许生命本就是没有意义的,但寻找意义的过程才赋予了生命的意义”。
这一悲剧的始作俑者都撒手人寰,留下了后遗症困扰了两个家庭、三代人,可能故事的设定让那个舞蹈老师变成植物人就是因为她腹中的生命吧。
新的生命本没有错,没有理由再让他为这一切埋单,所以男主选择了原谅,也选择了去担负这个小生命的一切。
电影中没有侧重表现另一个家庭的受害情况,只不过轻描淡写地点出了这一事件所导致的结果,女孩说“我这辈子最讨厌的事就是跳舞。
”机缘巧合,在和男主、男孩短短的相处过程中,她感受到了温情,也治愈了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可能是因为看到了真有这样的人,她最终选择了原谅别人也原谅自己。
或许,人与人之间不是只有血亲关系才是连接爱与关怀的纽带。
来到这个世上,不是所有的事都能如你所愿,与其带着恨意生活下去,不如选择治愈自己也治愈别人。
感受生命的温度,才是最美好的意义。
1.从演技来说,演小生子的演员很自然很可爱,前途无量,成人演员也都演技在线。
整部电影让人感到自然流畅,煽情部分让人共情。
2.看完整部电影,感受到的主题就是:爱能治愈一切!
虽然男主与儿子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亲情无价!
两人互相做伴互相治愈!
在男主的影响下,有血缘的姐姐从不良少女到迷途知返,也是被成功治愈的一方,最终接到弟弟一起生活,也是爱的延续,相信他们将来会幸福的!
🌅 画面
好喜欢重庆 电影里有生活气息 煮面 特制啤酒 😊 演技 每个角色都很真实 懂事的曹生 😭 哭点 小孩在福利院看到泡泡 回家找想念爸爸✨观影贴士
适合带着父母去看的一场电影 用影片来补充那些自己未曾表达的爱,12月的第一场电影 强力推荐这部催泪片 太好哭了
看到大家都在夸,我说点不好听的?
其实电影的前半段看的让人很是难受,不是剧情共鸣上的悲伤,而是故事的安排上的压抑,让一个中年男人承受可以说所有的悲剧:妻子出轨,中年丧妻,不治绝症,经济穷迫,父亲痴傻,孩子幼小,以及一些不可说的……其实如此之多的悲剧堆叠,对人性对任何的探讨都没有多大意义,调料太猛,会一下子让人失去味觉的,而且也会让主人公的各种妥协显得不自然不真实,所有人都在期待他的奋起抗争,于是后半段的因为感化而开始的转变的姐姐,开始让故事能接地气而让人不那么呼吸困难了。
之前一直有说过,强烈的戏剧冲突给观众带来的不真实感并不是人们觉得故事不真实根本原因,过分残酷让人难以接受才是,人心都是向往美好的,所以不管是否符合逻辑,一下子堆满的残酷都会让观众感觉不适,这一点隔壁《我是余欢水》给的递进就做的很好。
看到很多人其实并不理解男主为何要留下出轨妻子的孩子,并像亲儿子一样抚养长大,还要为好好安顿他而奔波,不顾自己癌症的身体的时候,其实我是能理解的,人是个很复杂多面的生物,善良只是其中的一面,妻子的出轨,加上车祸,让这个家庭承受了巨大的重创,她面对植物人的妻子,他能做到离婚弃之不管吗,一旦选择继续保持婚姻,那个这个情绪的无底深渊他便深陷而无法自拔了,这是个情绪的黑洞,他付出的所有将得不到任何的回应,以及经济上的重担,都是他肩膀上暗无天日的巨山,这个时候,一个孩子的出生,不正是那道希望之光吗,这是救赎,是新生的希望,谁的孩子还重要吗,况且躺在床上那位,也用生命换下了孩子的生命,从此,他的生活仿佛都有了盼头,哪怕,把他当作骗自己的理由呢,从此没有好吧,之后的养育情感下的牵绊就和血缘没关系了,很多电影都讨论过,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小偷家族》都是类似的探讨。
所以我觉得男主如此的行为是符合逻辑的,虽然不容易被接受。
所以,他对女主的感化也就来的可以接受了(虽然我还是觉得有点突兀),这是对自己的和解,也是一种对自己过去的告慰。
当然,毕竟是导演处女作,还是不错了,其中为了表现癌症的折磨,导演大力减肥,脱水三天,如此付出却不加大力宣传,还是很让人心生敬仰的,值得鼓励
《My son,》的逗号是联结——《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影评by 乌合之子但愿君对话:传递的感情曹炳琨自导自演的电影《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其英文片名不仅有英语,还有一个标志着未完待续的逗号。
如果我们去翻看官方给出的所有海报,都能发现这个英文+逗号的注脚,只不过有时候隐藏在角落里,有时候被置于最下方。
于是,电影标题形成了一个对象不在场的对话,那需要被言说却未曾言说的对象,从孩子变成了观众。
整个标题的未曾言说也分为两层,第一层是曹德望呵护孩子长大的过程,这句“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并没有被他宣之于口,而是变成行为付诸其中;第二层是对孩子想传递的感情,真相被包裹起来变成了一个个美好的故事。
仔细看海报中这段文字的排序方式,我们会发现“My son,”并不在“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的前面,而是居于后段。
前后顺序上的差别,将一个确定的具体对象进行了泛化,其话语的发起者也变得模糊起来。
结构:催泪的场景整部电影都是以曹德望(曹炳琨饰)的被拍摄视角为主要镜头,在生命最后半年照顾孩子的故事。
从叙事的结构上看,这个故事可以说完成度非常高,几乎可以称其为是教科书质量的作品。
电影里有非常明确的最后期限(脑癌中期生命的最后时刻);将最后期限分解成复数个分阶段完成的小目标(攒够抚养孩子长大的钱、搜集齐孩子进福利院的条件、寻找孩子的直系亲属霍家女,以及去游乐园),并且把这些小目标有节奏地分布在电影的不同时间节点上,给观众形成叠加起来的情感共鸣;有相当多的关键道具(曹生做的冰棍、能吹出泡泡的猪猪头、寻求爸爸帮助的哨子、曹生随时在绘制的画、曹德望做的面、许巍的《旅行》)能够保证观众的观影共情不会随着剧情推进而逐渐视角;用不同时段的重复场景(上是火车下是河流的桥,在片中出现了至少5次,每次的镜头方向都不一样),用以不断强化人物情感的变化;以及随处可见的各种人物、场景对比(KFC过生日的对比、曹家隔壁的小女孩、福利院里看孩子的家长、突然大方的带孩子逛街),让电影的细节显得更加饱满。
画作:片尾的互文当正片结束时,伴随字幕而上的,出现了在电影一直被隐藏真相的曹生(田浩宁饰)的叙述视角。
曹生并没有以本人面目出现,而是贴出了一幅幅自己的手绘水彩画,这些彩画记录下了他眼中所看到的每个重要的瞬间。
故事的开始和结尾,曹生在幼儿园毕业和小学(福利院)入学,都正面展现了他的画作。
在电影里,只要曹生是醒着的时候,只要条件允许,他就在一直不断地画画。
他趴在外卖车上涂涂抹抹并不是做作业,而是在画他所能看到的一切,当画好之后,就贴在家里的墙上;也正是曹生的画才成为触动霍家女内心深处对温暖家庭渴望的力量。
在曹生的水彩画中,自己的父亲并不是一个普通的、生活在底层的外卖员,而是身披红色大衩飞在半空中的超人。
这些瞬间与整部正片里的重要场景一一对应起来,形成强烈的互文,并在这互文中再度调动起对看似被嫌弃的曹德望的一生的复观同情,然后全场黑屏,出现一行由孩子手写的大字幕:“你是全世界的普通人,却是我一个人的英雄。
”电影拉下帷幕。
想象:光明的梦境这两段视角以详略交错的方式形成了父子对话:一个是用镜头语言,另一个是用儿童绘画;一个是将曹德望置于镜头中央,一个是曹生的第一人称视角。
如果他日电影搬上网站,观众还能更加仔细地发现曹生在绘画中是如何以他自己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曹生有没有意识父亲一直想隐藏的真相呢?
我个人倾向于是有的,但是曹生也学着与父亲一样,在父亲的视野了,不把自己的情绪暴露出来。
不管是在墙上的涂画,还是强行要退冰淇淋的钱,都是为在福利院雨夜奔跑的一幕做铺垫。
而从新学期开始的写作的那个更加光明的结局,似乎更像是从曹生的《我的愿望》里衍生出来的一个梦。
在这个梦里,曹生设置了三道接受父亲死亡的心理防御机制。
第一道是拒绝,拒绝接受父亲已经去世的事实。
父亲正好好地站在自己面前接自己回家,然后和众人一道吃生日蛋糕,生日蛋糕上的画面正是曹生的画。
第二道是回避,父亲的形象在自己的眼前逐渐模糊。
清晰的样子慢慢变成了与背景一样模糊的光斑。
第三道是代替,霍家女成为了那个代替的对象。
在故事的最后,霍家女离开了歌舞厅,变成了房产公司的职员,在不久的将来里,将曹生领养回自己的家。
这或许是一个很理想的结局,体现了霍家女心中的良善被唤醒,也或许可以认为就是梦境。
曹生完全可以通过对霍家女姐姐共处时的美好回忆塑造出这样的未来。
父辈:亲缘的执拗“my son,”并不只是单独指向曹生本身,虽然“生”和“son”也有相似的音节。
对于曹德望来说,my son不仅是对孩子的,还是自己作为父亲眼中的孩子的执拗。
这份执拗也继承给了孩子曹生,他在面对不礼貌的外卖员叔叔、想退款的冰淇淋和在雨夜里不顾一切的奔跑时,都是靠着一份执拗坚持下去。
在曹德望给父亲烧纸钱的时候,出现了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喃喃自语。
在这份自呓中,观众看到了曹德望更让人悲悯的处境,将孩子养大这件事,让患有老年痴呆的父亲心存芥蒂,曹德望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孝道。
但面对一个活生生的幼小生命,那生命最初的抓握反射,尽管可能是无心的,但依然点亮了他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生活的重担足以压垮一个中年男人的脊梁,当一个人面对丧妻、出轨、脑癌、父亲老年痴呆、工作被辞,种种不如意接连打击时,自己的大脑只剩下嗡嗡作响,日日昏沉。
而看着孩子一日日长大,才让他逐渐走到今天,这份念想支撑着曹德望的生命再次绽放了6年的光阴。
“my son,”也不仅仅指向亲缘关系。
曹生自不必说,是没有血缘的儿子。
曹德望和他的徒弟与霍家女的相处过程中,也逐渐培养起对后辈的责任。
站在观众的角度,能看到三种不一样的前辈与后辈的关系,分别是亲子、师徒和年龄。
从“生”和“家女”的名字里,观众就能看出,这份情感共同体的联结,不是具象的某个父亲身份与孩子身份的联结,而是更大意义上的两个年龄层里传递善良的联结。
桥梁:不同的视角这份联结,我认为在电影里,正是以不同角度出现的桥。
曹德望因为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在桥底喝了一瓶又一瓶,想不通生活为何如此对他。
当初生的婴儿看到阳光透过桥面照射下来时,那份笑靥融化了痛苦。
同样也是在桥下,他和徒弟达成了将曹生养大的传承约定。
在桥上呼啸而过的火车,轰鸣的声音似乎能震碎玻璃。
透过玻璃望进去,正是曹德望和孩子所在那个小家。
在小家里是温馨的,尽管摇摇欲坠,曹德望都想在所剩无几的时间里尽快教会曹生各种生活的技能。
在片尾彩蛋里,也是通过火车的视线看到霍家女在内的三人在房间里的日常生活。
在桥的拱形过道里,曹生躲在里面,面对着夜雨滂沱,吹响着他的哨子,一遍又一遍的声响划过天际。
在电影中,观众知道,当曹生吹起哨声时,父亲就会来保护他。
只不过最后一次的哨声,再也唤不醒父亲,而这哨成为曹生的精神依代。
共情:别样的故事再谈点电影之外的共情。
这部影片的题目是《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同名歌曲由钟镇涛于1989年发行。
正是曹德望那一代人年少时听的歌。
歌词所讲述的故事在电影里,更像是曹德望在十数年之后对孩子曹生的未来的期待,“请你相信我在你身边别忘了,只要你过得比我好,什么事都难不倒,所有快乐在身边围绕”。
片尾曲是许巍于2014年发行的《旅行》。
歌词唱出的心境恰是曹德望初逢孩子时的心情,没有什么理由,就想将他抚养长大。
“谁画出这天地 又画下我和你,让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谁让我们哭泣又给我们惊喜,让我们就这样相爱相遇”。
在歌词里说的“让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正说的是曹生的画。
整个观影过程,脸颊总是挂着泪,往往是上一滴泪还没有干涸,就有下一行泪流出。
想起我读小学的时候,父亲停薪留职,车站旁租了一个门面做生意,卖点燃面和套餐。
每次下课放学,校门口总能看到他骑着那辆快要破烂的自行车等着我,把我驮到面馆吃了饭之后,又骑着我送回家睡觉。
就这样日复一日,直到有一天我已经重得坐不下后车座。
到了家里也没有电摩托车,因为穷困潦倒买不起,一家人住在筒子楼里求生活。
不过还好,我没有在外面写作业的经历,但是我时常见到别的孩子这么做。
读大学的时候有时候要早出晚回做兼职,看到扫地的阿姨叔叔,借着昏暗的路灯光,靠在一旁。
孩子蹲在地上,把作业本摊开,放在路边的长椅上完成作业,就这样日复一日,直到有一天我换了一家兼职。
全文完
文:骑桶飞翔公众号:抛开书本导语:2021年11月23日,《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全国点映。
这部由曹炳琨自导自演的处女作,于12月03日在全国院线上线。
在这之前,影片曾作为重庆青年电影展开幕片,与观众见面。
电影主要讲述在一次车祸中,曹德旺(曹炳琨饰)的妻子在一次外遇中因车祸中离世,只留下了遗子曹生(田浩宁饰)。
曹德旺不顾身边人的劝阻,仍旧将曹生留在身边抚养,两人之后有了深厚的感情。
然而,随着时间的变化,被病魔缠身的曹德旺自知自己不久就将撒手人寰。
因此,曹德旺打算将未成年的曹生安置到福利院里。
但曹德旺必须首先开具一张关于曹生的非亲生证明,这样曹生才被允许进入福利院。
一、向着真实靠近 作为一部以父子关系为中心的现实主义家庭题材电影,不管曹炳琨导演事先有没有这样的预设,《只要你过得比我好》都不免会令人想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
两部影片同样注重对现实的表达,对真实的一种追求,同样涉及到父亲与儿子的关系问题。
如果说,在《偷自行车的人》中,注重表达的是在沉重现实下,儿子布鲁诺对父亲幻想的逐渐被消磨。
那么,在《只要你过得比我好》中,影片更注重表现的则是,尽管在重重现实的挤压下,父亲对儿子的爱仍然是真诚的。
在这一方面,可以看到曹炳琨导演为向着真实而靠近而做出的努力。
在影片中,作为父亲的主人公曹德旺,其身份是一名为了养家糊口而终日奔波在大街上的外卖骑手,他穿着代表外卖员身份的蓝色冲锋衣,在镜头中这种统一服装使得在来来往往人群中的曹德旺很容易被辨认出来,但同时,其服装也使得他很容易被隐形化(就像匆匆赶路的我们往往不会对路边的清洁工人投以更多的注意一样)。
他与儿子曹生蜗居在窄小破旧的房屋,居委会大妈常常因为拖欠的一点费用恶言相向,而窗外就是随时轰隆而过的发出巨大声响与剧烈震动的列车。
而透过影片给出的特写镜头,我们可以看出,曹德旺的手机(某种意义上作为现代人身体的延申,乃至身份区分的标志)屏幕久已碎裂,也许是忙于生计使得他无暇去关心这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也许是他不舍得为这一屏幕花费更多的钱。
以上是曹炳琨为强化人物物质生活条件真实性而做出的努力,但导演在另一处揭示底层人物相处状态的闲笔更值得关注。
在曹德旺为别人送外卖时,将儿子曹生与自己的电动车留在了一栋小区门外,由包贝尔饰演的另一名外卖骑手与玩着泡泡机的曹生发生冲突,包贝尔以生动的演技塑造了一个笑面虎式的形象。
在冲突中,包贝尔先是和善地询问,曹生是谁家的小孩,尔后贴近曹生面前,表情狰狞,从笑呵呵变成了低声辱骂、威胁,后来还把曹德旺送给曹生的礼物猛摔到墙上。
在这一段戏中,可以看出导演力求避免陷入一种所有底层人物尽皆和谐相处的虚想,尽管外卖骑手们同处相似的阶层,都在为生活而奔波,甚至也许同样承受着不公正的对待,但互相倾轧、彼此冲突的真实社会现象还是存在的。
二、主题与问题 影片在聚焦家庭父子问题的基础上还探讨了若干问题,比如在严苛僵硬的社会体制下,一个苦苦寻求帮助的普通人是如何隐忍面对种种制度困难的,围绕该问题展现的主要情节就是父亲曹德旺需要在办理申请福利院时,工作人员不厌其烦的一系列机械式手续要求。
而有趣的是,围绕着非亲生关系证明,所引出的是另一个浪女回头的话题。
曹生同父异母的姐姐霍家女混迹在风月场所,在面对强势地位的所谓“有钱人”时,处于一种讨好而被遗弃玩弄的状态,面对老板时更是冲突不断,而随着与同父异母的弟弟曹生一段时间的相处,加上曹德旺的离世后,她最后回归正常生活,找了一份正经工作,这为影片提供了些许光明结尾的色彩,但不免有些说教意味。
除此之外,影片作为处女作,还是有诸多问题存在的。
抛开诸如癌症、车祸等俗套的情节问题,在人物行动动机方面,电影并没有给出很好的呈现。
影片中,曹德旺明知曹生是自己的妻子和别人生下的孩子,与自己并无任何血缘关系。
但在这种情况下,曹德旺却依旧选择担负起抚养曹生的责任,甚至为此不惜与自己的徒弟决裂。
而当徒弟问到做这一切有什么意义的时候,曹德旺却只是给出了一句“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样软绵绵的话,这不免令观众有些摸不着头脑,无法信服。
在影片中部,曹德旺在KTV演唱的歌曲,同时也是影片结尾的曲子是个亮点,为曹德旺的人物形象注入了一种超然温柔的力量。
除此之外,电影的配乐在大多数时候是个糟糕的处理。
在影片的结尾处,曹生从福利院里逃出来,在雨中跑回曾经和曹德旺居住的家里,但房门已经锁住紧闭,被贴上了密密麻麻的催款条。
邻居告诉曹生,曹德旺早就就搬出去了。
而事实上,深受癌症打击的曹德旺此刻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
不知道真相的曹生在雨夜跑到大桥下,痛苦的哭嚷着,成为了一个被“抛弃”的孩子。
在这一段戏中,尤其是曹生从福利院逃出的一段长镜头,没有嘈杂的音乐,充分在彰显着一个孩子的心事与行动,摄影机像是个静静看待事情发展的旁观者,这很容易就让人想到《四百击》中慢慢奔跑的安托万,令人暗赞。
但在这之后,尤其是曹生在桥下哭喊的一段戏彻底将电影对角色的尊重打破了。
在这里,影片只是在利用配乐营造一种宏大而煽情的气氛,影片的意图由对曹生命运的关注转移到如何赚取观众廉价的眼泪,这不免令人感到有些可惜。
由于技术原因,抛开书本被临时封禁一周,久等更新。
请大家关注备用号「书本映像」,感谢陪伴和支持。
添加微信号pksbpksb加入全国影迷群
这部电影以父亲对儿子的期望为题,直截了当地揭示了电影的一条主线——父亲对儿子无私的爱。
除父爱之外,我更感受到一种大爱。
从血缘关系来说,曹德望和曹生并非父子,且比普通人的关系更蒙上了一层迷雾般|难以启齿的面纱——妻子出轨所生的孩子。
这个孩子,在社会伦理下,是为人所不齿的,更不要说对于曹德望来说,该是怎样的打击。
但是,每一个生命都是无罪的,这个孩子也是无辜的。
如果是我,可能一面都不想见这个孩子,从出生就把他交给相关机构抚养。
所以我佩服曹德望做出的选择,片中有很多人问过他:图什么?
他都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原因。
但看到后面一闪而过的关于过去的画面——画面里,曹德望沉浸在丧妻的痛苦与愤怒之中,婴儿车里躺着幼小的孩子,此时的曹德望心里对这个孩子应该是心塞又无奈,可能还有点恨意。
然而,当小小的手握住了他大大的手,那一瞬间,或许生命的力量击中了他,使他最终做出了这一艰难的抉择。
这体现出一种大爱,一种无关乎世俗的、单纯的作为人对于生命的珍视。
影片全程催人泪下,哭成泪人,不是父亲却胜似亲人,对儿子的爱很真实感动。
儿子的扮演者也是非常可爱,也很懂事和孝顺。
一个男人可以影响身边的人变得越来越好,善良、真直。
虽然工作辛苦也是乐观向上。
生命有终点,人的所做所为还是可以延缓力量的。
太感人了,值得一看的好电影🎬。
姐姐🧍♀️的角色扮演者也是改变自己,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感觉剧情比较狗血,故事主人公简直太惨,在自己的救护工作车祸现场,得知车里是自己老婆出轨且车震了老婆的学生家长,家长身亡,老婆成植物人怀了学生家长的孩子,主人公选择让孩子出生并成为自己的儿子,孩子6岁时,主人公发现自己得了癌症,还是中晚期,孩子还有一个做坐台工作的近乎“冷酷无情”的同父异母姐姐,后来姐姐从良做了房产销售,最后把孩子从福利院接走了。
导演和小孩子表演都挺好!
但是不知是不是主角台词少的原因显得有些拖沓,故事比较太不普通,代入感和感染不够,不知导演拍这个的初衷是什么,讲父爱吗?
主人公为什么没有给孩子一个交代,什么都不说这样好吗?
故事发生在重庆,为什么没用方言,是担心受众群会变小吗?
片名也不是很理解,看字体应该是孩子字体,主要你过得比我好,后面加的为什么是My son?
感动细节:六岁的孩子在被大人威胁欺负的时候都没有吹爸爸给他的安全哨,在他回去找爸爸没找见后他终于一遍一遍的吹起哨子。
六岁孩子用自己攒起来所有的零花钱买爸爸一天的时间。
作为真实经历过亲人癌症去世的人,剧里的东西大多很现实,关于疼痛、死亡证明、心理建设。然而结尾真的主流式强行升华,一个泡泡机尽可能拖延影院里人们的哭点,可最好的应对生离死别的情绪,当然是理性接受,再积极而平常的回到生活里。多 1 星给自编自导自演的主角,血缘不是绝对的维系,一起愉快认真的生活才是生命的意义。
小孩子的感情让人感觉更真实、干净和纯粹。可以去表达。大人给人一种需要成熟的压抑感。姐姐由迷茫走向阳光,至少是一个好的开始吧~至于人物背景,真的很独特。现实中真的有这么悲惨的人生吗?
3.5 长沙路演 被涂鸦的墙可以重新粉饰,受伤的泡泡机可以继续吹出梦想,丢掉的冰淇淋还可以挣钱再买;不可重来的却正好是这些相守的时光,你问我抚养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图什么?我总是回答不了,可能也不需要回答。导演讲述自己经历的故事,歌颂平凡而伟大的父亲,至少让小演员说更爱自己的爸爸妈妈。
感人但小男孩的某些行为太过于“早熟”了,有点刻意
各种烂俗情节大集合:车祸、出轨、癌症、失足少女的自我救赎。男主被戴绿帽了还要帮狗男女养孩子,真的是大圣人啊!强行煽情,吃亲情红利的电影,导演脑门上写满了“都给我哭呗”…一星鼓励导演处女座,半颗星给重庆青年电影展…
怎么说的,男主人设从一开始就无法被信服,收养一个别人的孩子,即使最后的答案也没有任何意义,仿佛一切都被编剧规划好了,去除了所有亲人,但那些人明明存在。结局更是自我美好的幻想而已!
如果一开始是来自于男神的自尊不可受伤,那后面就是相处陪伴的爱不可被磨灭。
2对父子,无解啊
可以说是毫无亮点的一部片,从头到尾都是完成作业一样,规规矩矩。演而优则导是尽力了,及格可以,但还算不上好。虽然克制的没有俗套的煽情,但总觉得所有的人物关系中缺少点什么,特别是中后场,感觉都是戛然而止,所有的情绪都突然断了。
虽然后面很感动,但是故事还是有点拖沓。
人生本来是没有意义的,在寻找人生意义的过程中是有意义的。曹德旺在广告上看到的这句话,是尼采说的。很可能是在他抚养曹生的过程中,他感悟到的,也是他认同的。人啊,哀莫大于心死,但看到新生命时,很难不会被触动。可以说,曹生救了曹德旺一命。助人也是助己,生命力量都是彼此滋养与成长的。虽然曹德旺离开了,但曹生心中印刻的是父亲的爱。这是曹德旺给他人生的最好的礼物,是他一出生就被放在福利院不能比的。不管曹德旺,在事故之前如何,在之后他用爱改写了两个人的生命,他们是一双姐弟。感谢爱,感谢父爱。
世上只有爸爸好
在看的时候一直想到自己的宝贝,我想 当了爸妈的人会更有感触。儿女给与的 不是能用言语表达的,亲情也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感谢我女儿 你这么可爱这么棒今天老公也跟我说 有一个这样的女儿 很知足了
父亲如山,当山崩地裂时的震撼来临,心里的泪早已决堤!👍👍👍十年来最直击人心之伦理片,没有之一!
CQYFF标
立足于父亲视角下的,探讨亲情关系的电影,小演员+曹炳琨自导自演都为本片加了不少分。很真诚的处女作,一些细节还是蛮能打动人,桥下曹生的爆发戏有触动到我。台词蛮写实的,有时候付出就是一种选择,“不知道图啥”是很多善良者的写照。可能因为镜头比较平实,观影的时候代入感很强。年末大多是吵吵闹闹的电影,在影院安安静静的流泪也蛮好的。
挺难得的亲情电影。影片通过种种纠葛与冲突,最终确认了题旨:陪伴高于血缘。片中的父子关系很有启示意义:不单讲父亲对儿子的一味付出,儿子也是父亲活下去的动力。从某种程度上,儿子让父亲对爱与成长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他们不仅是相依为命,更是互相守护彼此治愈。小演员很灵,“我买你一天的时间。”听到这句台词泪目了。
《每个人到40的中国内地男演员(不管红不红)最后都会走上导演路(没话也要找话说)》,这是我给各位电影系学生想的毕业论文选题,欢迎大家给我打钱,不用谢。
电影用平实朴素的生活细节,讲述了一个小人物的亲情故事。相对于血缘关系产生的情感纽带,没有血缘但依然不离不弃温暖相伴的情感更加打动人心。导演用温和的处理方式屏蔽了世界的残酷,细细勾勒平淡生活里的温情和羁绊,但也不乏逗趣与和解的瞬间。情感和情绪的铺垫都很到位,小演员的表演特别惊喜,虽不至于泪崩,但还是在好几个情节里泪流不止。有些事情或许没有意义,但寻找没有意义的过程,正是意义之所在。
乏善可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