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望子成龙的故事,也是一个反映孩子青春期心理成长的故事。
对外界的好奇,对异性的好感,对父亲从亲密到不满到理解,以及一个埋藏已久的秘密...情节设置有的不太现实,但也可以理解为世界上还是好人多啊真情与假意交织的世界,真情还是可以打动人的片子的节奏分布过于平均,感觉好像看了三个故事,连贯性和交融性不是特别好,以至于结尾凑齐了三个人也显得有些突兀片名为《和你在一起》,感觉不是很贴,不过这种情况也不算少见望子成龙+青春萌动+感恩的心,确实不好概括印象比较深的首先是琴声和少年投入的神情,学琴的孩子气质就不一样青春萌动期,他的眼睛闪烁着好奇,笑容很温暖,整个人的线条很柔和父亲的辛苦和苦心,那一间小破屋改变生活态度的江老师,真是教学相长还有,很喜欢莉莉,坚强仗义的女子,小春没看错人艺术来源于生活,技术可以教,而感情没法给结尾还是有点刻意了,其实内心不离开那片感恩的土壤就行不过有了那三个人,少年也许不会成功,但会觉得快乐
电影中的刘全父子来自江南水乡,他们热情直爽、毫无心计,来到北京遇到了重重困难,却又能出乎顺利地迎刃而解,而且很快地就给小春找到了两位老师。
都市是冷漠与虚伪的象征,他们父子俩身上的乡土气息本与之格格不入,他们之所以能一再受到命运的眷顾与垂怜,其实正是因为他们的与人为善、真诚与执着,化解了都市的高傲冷漠。
刘成是一个靠着本能生活着的人。
坚韧、自卑、狡猾和善良,都是他的基本元素。
多年前,一个婴儿和一把琴被带到他的面前,注定了日后不由自主的命运。
让孩子拉琴,是他认为的天意;拉琴拉成什么样的人,却必须是他的意愿。
赚钱罢,成名罢,惟独不能用来修身养性。
平头百姓,从来没有,也不该有那样的奢侈。
江老师为人傲慢,不修边幅,头发蓬乱,自从遇见小春起就从没换过衣服,整天就知道跟邻居吵架。
但是在与刘全父子尤其是小春接触后,他从小春这个孩子身上看到了热忱与宽容,他开始变得和蔼可亲,他居然还跟小春掏心窝子讲他在音乐学院时那段遗憾的爱恋。
当小春去上最后一节课时,他修整了头发,换了身白色干净的衣裳。
莉莉是个职业不祥的暧昧角色,她泼辣风骚,发型夸张,穿着性感,浑身透着股俗气,总是在打电话、逛街、为了喜欢却背叛她的男人伤心。
小春的安慰与关心,尤其是卖琴买大衣,让她感受到这辈子从来没有过的好,从而逐步促进了她的改变,让她认识并相信人世间的关怀与温暖。
到了影片末尾,她的发型梳理顺直了,衣服也大方保守了。
影片正是通过江老师和莉莉外形发生的悄然变化,生动地刻画了他们心理变化的微妙痕迹。
综观整部电影,处处温情洋溢,从略偏古典的轻快配乐到明快而泛着光晕的镜头画面,无不昭示着这一点,陈凯歌意在表明,在这个人际关系相对疏离的社会,以真诚的姿态面对一切才是生活真谛。
也许这,就是陈凯歌电影生涯和人生阅历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和感悟。
陈凯歌亲自饰演的余教授是作为批判对象出现的。
与江老师只能教会孩子真正拉好琴不同,余教授还能给孩子们带来成功。
他是个制造天才和明星的能手,虚伪而精明。
余教授其实是可悲的,原因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所制造出来的天才只能拥有成功,不能表达出音乐里本应有的感恩和情感,可是他又过于自私和功利,所以认识不到自己正是导致这种畸形天才的真正源头。
他一再向他的学生强调情感是音乐的弹药,只有情感才能激动观众、征服观众,但他已被功利蒙住了眼睛和理性,根本没有了感情。
这个角色所象征的内涵在某种意义上是陈凯歌自身的代表,陈凯歌一向没有放弃他的批判精神,这一回我们看到他以自己现身说法,对虚伪做作表示了深切的痛恨和摈弃。
这种批判显然不止于艺术层面,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真正精彩的人生就像真正高明的琴艺,只有付出真诚和情感才能成就。
对于这一点,刘小春这个人物形象更有说服力。
小春还是个孩子,他的心灵世界未受任何污染,是那样的纯洁明朗,没有丝毫的计算和钻营,所以他可以拉好琴。
当他到了余教授家里时,他发现自己没有以前拉得好了,犯的是和林雨一样的错误,琴声里出不来感恩的色彩。
这是因为环境变了,在余教授家感受不到真正的亲情,而亲情一旦远离,琴艺也就退步了。
小春意识到这种危机,所以他最后的选择是对的。
作为一个孩子,小春也有任性、倔强甚至出格的一面,但在关键时刻陈凯歌让他显得那么成熟而理智。
所以这不仅是刘小春的选择,也是陈凯歌的最终用意所在:选择亲情,回归真诚,比任何名利和掌声都重要而实在。
最后,是禁不住地扪心自问——走过忙忙碌碌的岁月,曾有几多追逐功名与亲情间的取舍?
就这个故事本身而言,其简单的程度可以和《老人与海》相比。
但是电影却在用百分之八十的与刘小春拜师学琴毫无关系的镜头语言,实际上在讲诉刘成为何拼了老命也要让儿子学琴。
比如:澡堂子过夜,菜场打架,江老师寂寞落魄的生活:为生存不得不为那个烂俗的胖女人的胖儿子教琴,为煤堆和女邻居吵架,床底下臭袜子和初恋女友照片的特写,满屋子的流浪猫。
莉莉那一身风尘打扮以及镜子上用口红写下的那些乱七八糟的有钱男人的联系电话......所有的镜头都在揭露出人间底层的真实生活的痛苦和龌蹉。
这里没有风花雪夜的爱情,没有清风明月的诗意,没有柴可夫斯基的小夜曲......一句话:这里没有舒心畅意的生活!
只有下水道里老鼠般龌蹉逼仄的生存。
这就是刘成的一辈子虽然说不出道道,但切是实实在在的切肤感受!
也正因为如此,身居象牙塔和艺术殿堂之中的余老师,才会在他的唯唯诺诺的学生面前,在他的那架代表身份地位的眼镜的后面,永远是一副居高临下,傲慢呵斥的救世主嘴脸。
刘成知道自己这辈子就注定只能做一只下水道里的老鼠了,但他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宝贝儿子刘小春继续重复自己的人生。
还是一句话:他要让儿子做人(也就是剧中的那个核心词--成功),而不要再当老鼠。
电影于一阵悠扬的小提琴声中拉开序幕,然后是嘈杂的院子,吵闹的小镇,我以为故事会在这里上演。
但是,并没有,随着刘成拆开信封的喜悦到踏上北京比赛之路的征途。
《和你在一起》代表了“第五代导演”特别是陈凯歌的风格:细腻、严谨,善于通过一个人命运来反映一个时代,追求现实主义风格,讲究戏剧结构,注意电影特点,善用蒙太奇手法等,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这里暂且提一下他善用细节来丰满人物。
在本片中刘成可以说是一个最卑微的形象,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小人物,它包含了所有小镇市民的特点。
再上船去北京时,同乡问他带了多少钱,他在别人一千、二千的猜测中喜笑颜开,足见了他虚龙荣感的满足。
又如每次余教授开门时,刘成都是一种脱鞋的样子,导演采用俯拍的样子,拍出了刘成的卑微与低顺。
正于林雨说小春那样,你只是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的乡下孩子。
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地位的乡下人,导演也赋予了他丰富的感情。
如在得知刘小春要去北京参加比赛时,逢人就说“我儿子啊!
”自豪感溢以言表,他也有让他自豪与骄傲的事,那就是他的儿子。
在影片中,刘成好像一直是一种低眉顺眼的样子,其实不然,他也有愤怒的时候,当他得知,小春将小提琴卖掉时,他发怒了,打了儿子,摔了盘子,是啊,一生的希望破灭了能不着急吗?
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寻找补救办法,挽救孩子,也是挽救自己。
这麽一个简单的人物,也有令人敬畏的精神。
坚持不懈的精神,遇见挫折,继续前进,终会胜利。
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本片不但善用细节表现人物,而且全片从始至终都充斥着悠扬的小提琴声。
该片音乐富有表现力与动感,渲染了气氛,琴声时而急促时而缓慢,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表现了丰富的情感,与情节相呼应,如刘成为了维持小春的学费,去饭店打工,这是小春的琴声也起,画面交叉出现 ,导演利用平行蒙太奇,让刘成与小春在同一时间,不同地位,记录着不动的经历。
给人强烈的视觉和听觉震撼,也展现了刘成对小春无私、艰苦的爱,这时琴声激扬明快,刘成的动作也很迅速,与音乐相呼应,结合巧妙。
在影片结尾处,小春跑到火车站寻找他的父亲,追求那份血浓于水的爱,镜头同时也推移到刘成多年前捡小春时的场景,多麽感人的时刻呀!
最终亲情战胜了名利,这对现在人也是一次心灵的洗涤,情感使音乐得到升华,纯粹的音乐演绎了世间至真至纯的亲情。
凯歌导演很喜欢描写“学艺”的故事,《霸王别姬》里的小石头和小豆子的学艺,和刘小春的学艺,都有各种细致的表现。
但是《在一起》里的老师都是外行,演起来就会很外行,这种老师在现实生活里就是大忽悠,指导的没有一点专业性,全是虚头巴脑,拍电影也不例外。
江老师全是旧社会那套帮老师喂猫擦谱子,没有表现一点指导学生练琴的情节,包括那个胖小子拉琴,老师只是说再来,继续拉之类的,除了实操之外表现一点指导的更具体更专业一点应该是没有难度的吧。
还有余教授指导林雨,说什么没有感情,给小春说什么天堂是黑的天使发光不拉不拉全都是大忽悠的套话,这方面陈导竟然没有生活到可怕!!
林雨和小春两个小演员都是会拉琴的,小春不仅会拉琴还会表演,林雨只会拉琴不会表演。
虽然原声是李传韵配的,但是小春的真实技术应该也相当可以的。
刘佩琪演得真好,说哭就哭,突如其来的就哭,让观众瞬间泪奔。
王志文的接地气的孤身艺术男也很好,陈红的有情有义的边缘女也不错,还有程前,个顶个的大腕。
《和你在一起》这部影片,表面上看起来是在讲父爱的故事,但仔细推敲,才能发掘出隐藏在父爱掩盖下的感情纠结,那就是刘小春对性扭曲的认知到被真正的母爱唤醒。
在刘小春的心底,恋母情结极其严重。
本片中并未出现刘小春的亲生母亲,但可以说,刘小春有两个母亲。
一个是莉莉,一个是刘成。
要想弄清楚这一切矛盾的源头,还要从影片中无处不在的性别符码来解读。
刘成是一个男人,为什么却说是刘小春的母亲呢。
首先,刘成在整个影片中的所作所为,从正常的性角度分析,织毛衣,上厕所时偷听别人说话,做事的方式以及态度都像是一个女人的正常行为。
其次,导演刻意在影片中安排了几次暗示,暗示刘成作为女性的符码。
一次是开头,刘成和小春刚到北京,摄影机从低角度仰视地拍摄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像一个个坚挺的男性生殖器。
接下来一个镜头,就听到刘成嚷道:“我要上厕所,憋死我了。
”然后是刘成捂着裤裆寻找厕所的画面。
这里很明显地把两种性别经行对照衬托,以高楼大厦为代表的男性在社会中占据着极度重要的地位,昂首挺胸。
而以刘成为代表的女性在社会中处于落魄和尴尬的地位。
还有一次是在洗澡堂里,几个裸着上半身的男人围成一个圆圈,把只露个脑袋的刘成围在内。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这是明显的性别暗示,暗示刘成代表了女性的地位和处境。
由以上几点可以清晰地知道,刘成在整部影片中扮演着母亲的角色。
刘小春对待性的认知,一开始处于禁忌与窥视的状态。
因为母亲的缺失,小春只和有些传统保守的父亲住在一起,所以小春是极度渴望了解异性但又被压抑于中国伦理道德和父亲管教的束缚,他把那份猎奇深深地压在了心底。
小春在影片中13岁。
这是一个很不寻常的年龄。
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期来看,13岁是两性期的开端,此时期个体性器官开始成熟,生理上与心理上显示出明显的变化。
从此以后,性的需求转向异性,开始有了两性生活的理想。
影片中也多次对小春性发育臻于成熟进行暗示。
比如进入少年宫时,他迫不及待地跑入圆拱形的门洞。
以及他在一个个还不是很高的石柱上跨越。
在13岁的他的眼中,了解女性,观看女性是一种禁忌,但强烈的好奇心和逐渐蓬勃的男性欲望又迫使他不得不去了解观看女性。
两种观念碰撞摩擦,以至于小春对女性的身体产生一种扭曲的窥视欲。
影片中多处细节对此进行描述。
女性身体的照片被他偷偷地藏在曲谱本里,因为父亲看不懂曲谱一般也不去看,所以,曲谱本成为他心底的隐蔽森林。
他拿黑色的笔在女人的脸上身体上任意描绘勾勒,以及抱着曲谱本撒尿,正是他对女性的一种扭曲认知的生动体现。
刘小春对待母亲形象的错误定位,导致错位且畸形的恋母情结。
莉莉是一个依靠男人生活的女人,打扮得性感妩媚。
网袜,短裙,大波浪。
这一切的女性气息都让小春深深着迷。
影片中刘莉莉第一次登场就是以小春的主观视角出现,是莉莉性感的腿部特写。
在古今的电影中,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是从头到脚来拍摄女人,那这个女人是个良家妇女;如果从腿部再往上拍摄,则代表这个女人不是省油的灯,多半是妓女之流。
而在此处设计这个腿部主观视角的特写镜头,却含有更深层次的意义,那就是小春对女性身体的渴求与窥视。
在与莉莉的邂逅与交往过程中,小春逐渐产生对莉莉的依赖,对莉莉现状的同情。
尤其是在那次和小春假扮母子的恶作剧似的玩笑后,莉莉身上掺杂母性与女性的特质,深深地植入小春的心底。
复杂的情绪在小春的心理层层晕染开来。
莉莉之于他,既有女性身上的性感柔美,同时又有母亲身上的善良体贴。
小春对于自身形象的定位也因此而变得模糊不清,既有大男人似的胸怀来保护弱势女性,又有小男生面对母亲似的乖巧顺从。
小提琴,这个在影片开头就一直出现的道具,实际上是母亲身份的代表。
小春得知刘成没商量地就换掉了江老师,他极其气愤且不解,以报复的方式,把小提琴卖掉,为莉莉买奢侈的大衣,反映了彼刻小春对莉莉母亲身份的认同,对刘成的误解。
那时的小春,还是一个在性的道路上迷途的孩子。
他徘徊于女性和母性,对莉莉和刘成母爱的疑虑之中。
在心底的关于性的秘密被揭穿撕碎之时,小春对于性的隐秘禁忌毫无保留地被刘成一片片摧毁。
在愤怒的同时,小春也突然开始觉悟到什么。
知道了身份的真相,小春切肤地体会到刘成的艰辛隐忍,他终于懂得,真正的母爱是十几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不求回报,是不在乎血缘的亲疏视如己出,真正的母爱就在他的身边,可他却未曾察觉。
当小春放弃大赛不顾一切地抱着小提琴跑回刘成身边时,他已经给了观者最终的答案。
纵观整部影片,每一寸光影的设置,都饱含深情。
金色的光晕勾勒出一幅一幅动人心弦的画卷,喝着优美婉转的小提琴旋律,奏成了一曲曲青春的成长之歌。
泰戈尔曾经说过:“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最需要艰苦的练习。
”刘成陪伴了小春迄今为止的全部时光,这个近在咫尺的人,萦绕不断的爱却往往令小春忽略搁浅。
直到他懂得小提琴曲不在于熟练,而在于感情的投入。
一回头,峰回路转,越过重重迷途,他终于寻回了失落已久的母爱。
今天看到有人说“好的影评大多都是对影片的过分解读”,深以为然,因为我的影评大多都不好,听到他这样讲,我很舒服。
但是影评虽写的不好,却还是要写,因为看了电影觉得有话非说不可,比如这部。
这是我凭着小时候的记忆找来看的片子,小的时候只觉得小提琴拉得好,只记得第二任老师对小春的利用,还有他在火车站拉琴的场景,却对陈红的美视而不见,大了再看,觉得自己当年真是瞎了眼。
所以我不想说电影里对世俗的挖苦,不想说辛酸和算计,互相利用与欺骗,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陈红真是美掉渣。
她开朗,直率,真性情,甚至有点泼辣,美得世俗烟火,但是又像个小女孩。
他无知,寡言,幼稚,怀揣着想知道但又不敢问的问题,本能似的靠近她,爱她。
青春期的男孩,遇到这样一个妖娆多姿的女人,他馋她。
但是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所以他只能对她好,尽己所能,拼尽全力。
这样的爱,傻得让人不知道怎么拒绝。
不过这是中国,他们也不是来自西西里,终究一切不过是主旋律中的插曲,他们的故事,也就该这样结束。
陈凯歌先生拍了许多国际大片,但我最喜欢的却是这部不太出名的《和你在一起》。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叫小春的孩子,在刘佩琦饰演的厨师父亲的全力支持和艰苦支撑下学习了小提琴。
孩子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拜了陈凯歌饰演的一个名教授为师。
教授选择了小春参加小提琴大赛,但小春深切感受到了教授圈子对穷人孩子的歧视和漠然。
后来,小春从教授口中得知了自己原来是厨师父亲领养的孩子,自己学琴是因为被遗弃的时候身边只有一把小提琴。
小春于是决定放弃了自己的大好前程,选择留在“父亲”身边。
在这个“我爸是李刚”之后还有“我爸是李双江”的时代,父亲已经不再是罗中立那幅画里的一脸皱纹,没有人愿意像曾经的摩罗一样挺直腰杆说一声“我是农民的儿子”。
亲情已被置换为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
当那些官二代富二代震天价喊“我爸是XX”的时候,他们根本不会明白父亲二字的分量。
小春没有选择教授而是选择了父亲,正是因为小春知道这两个字的沉重——这是你的根本,也是你人生的重量所在。
它不是官阶,不是财富,它就是血和肉里的那一份温热。
它不能给你荣耀,而只能让你去荣耀它。
小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达成了父亲的心愿之际激流勇退,不必再得到更多。
是的,人可以不成功,但不能忘本。
这个时代的人们更愿意向前看而无暇顾后,但在我们一味地为要到哪里去而困惑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影片中小春演奏的曲子是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曾与某姐讨论过这部片子为什么要用这个曲。
我觉得老柴的作品有一种对脚下的土地的深沉的爱,不管它是多么贫瘠,不管承载了多少苦难。
慢乐章里的俄国民歌像是一个守望者,而小春演奏的快板乐章更有一种俄罗斯人自强不息的坚持劲儿。
这也和小春的遭遇十分神似。
不愆不忘,大爱无疆,脚下的土地永远值得你去爱和坚守。
温暖 感动 的一部电影 没有强凹感动的点 一切都是很自然 男主给养父收拾行李的时候 在电影中看出钱 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剧中六成 江老师 莉莉都是在用钱引领小春 但是在余教授那里钱就称为了一种工具 换句话说 余教授的所指是名利财富。
江老师所指艺术追求 是信仰 江老师一直在教的是热爱音乐,与余教授推崇的成功至上是完全俩个极端 这也是电影中江老师不向那些有钱人折腰的一个合理解释 在他身上始终有艺术家的骄傲 他的精神财富是很富足的在现实生活中这些真正有才的人却日子清贫,小春指出江老师的缺点 太骄傲不肯认错 其实他们在一起是相互成长的过程 剧中在刘成父子见江老师时他又一次推开门手中的猫就代表他是一个有恻隐心的人 可以是为收小春埋伏笔 特别让人心痛的是江老师梳妆打扮后给小春上的最后一节课“没有社会地位是很难成功的”道出了无奈和心酸 他自己在这混浊世俗中,被世俗打压,委居陋室,不想让小春一样被埋没,将自己的本领倾囊相授后放他去追求更高的台阶,坦然接受刘成换老师的请求。
因为他给不了小春更多,在社会上成功比信仰更重要,因为要生存。
在网上查资料,看到这是陈凯歌导演的最后一部文艺电影,其实这也是他自己对电影创作 艺术追求和商业成功的一种思考,在这部电影里小春选择了艺术,牺牲了成功(商业)。
这部电影好像在表达导演的无奈,这也可能他是对追求纯粹艺术的愿望,刘小春替他做到了选择,后来的《无极》表现了导演追求商业的转型 也是第五代导演的转型发展
本来下午打算去检查眼睛,看完这部电影哭得稀里哗啦,去不了了。。。
在这个感情越来越淡漠的时代,看到这样一部片子,好像沙漠里见到绿洲、戈壁中寻到清泉一般清新脱俗。
现在,人与人的关系成了“人脉”,情感的交互与付出成了“情绪价值”,对别人的付出与帮助成了“投资”,恋爱与婚姻成了综合考虑颜值、财富、学历、情绪价值等条件的买卖。
总之,人活得越来越不像人,越来越没有人味,越来越像是精准算计、趋利避害的冷冰冰的机器人。
就像一个短评说的,这个功利的社会,浪漫而单纯的人越来越少。
影片的最后,揭晓了刘小春身世的秘密。
原来,他是个在火车站被遗弃的孩子,身边放着一把小提琴。
刘成捡到刘春后,把他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得知他有小提琴天才,便倾尽所有为他付出,盼望他有朝一日功成名就。
秘密揭晓之前,一直以为刘成不过是千千万万个“鸡娃”家长中的一员,自己这辈子没指望了,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刘小春是个很幸运的人,怀着过人的小提琴天赋,一路得到众多贵人不计成本、毫无算计的帮助。
当然,小春本身也是这种人,卖掉小提琴为莉莉买貂皮大衣,在将要参加国际比赛、改变命运的夜晚,放弃了一战成名的机会,跑到火车站与父亲、莉莉和江老师汇合,在名利和真情之间选择了后者。
为养子倾尽所有,独自怀着秘密,默默离开的刘成。
有着过人音乐才能,却性格古怪与世俗格格不入,养了一群猫的江老师。
得知小春卖掉家传小提琴给自己买貂皮大衣后,花光所有积蓄也要挽救小春的捞女莉莉。
当然,也有城府极深,孜孜不倦地PUA徒弟,精心算计每一笔感情,把徒弟当做名利路上工具的余教授。
以及为了抢夺机会,毫不留情诛心打击对手的林雨。
影片中对各类人物的刻画,复杂多面性的体现,十分丰满。
影片中的音乐,也饱含着情感张力,动人心魄,是影片成功的重要一环。
刘小春的扮演者唐韵,本人就是个音乐天才,4岁随父学琴,7岁登台,9岁以第一名成绩考入上海音乐附小,并且师从林耀基、Robert.Lipsett、李伟刚等国际著名音乐大师,和刘小春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目前唐韵本人很低调,公开的采访与信息很少,在b站上能找到少数几个演出视频。
蒙太奇做的很好,但是它的逻辑性显示出导演的智商不到40
陈凯歌倒数第二差的作品,倒数第一,首推《无极》【这是我努力很多次想看完,但都因其实在太烂而看不下去的电影】
演员都还不错,情节显得老套了一些
小时候第一次看就很感动...
陈适合大历史题材,不精于小情调。
好多熟面孔~话说想要看这部片子的初衷还是因为主演是朋友的男朋友~哈哈
陈大爷,你还是抓着文艺这根稻草吧~
成功还是学好音乐(都没敢说成才…)看到最后也不明白“和你在一起”讲的是亲情还是阶级鸿沟,如果“你”指的是纯粹的音乐梦,主旨还是不错,可惜故事杂糅的稀烂~ 江这段学音乐的拖沓的还不如余,至于莉莉这段更看不懂了,老陈你是让夫人体验下莫妮卡•贝鲁奇的玛莲娜么~可你这片子主旨也不是萌动呀…
最后两个车站穿插的桥段很不错,整个故事安排的都很合理。但结尾有点用力过猛了。三星半,陈红真赞。
其实陈凯歌拿捏感情戏的手法和调度完全不输给任何大导演,他有他自负的本领,在这部影片里面体现的非常多。音乐之于情感就像是蜂蜜添加在龟苓膏中,只会让苦涩中的甜蜜更加醇厚。再次观看依旧泪流满面。
那个孩子还真2。。。
还记得当年看的时候好不喜欢小男猪脚,王志文出奇的适合这角色!
这是一个始终温情脉脉但却杂乱而零碎的故事
陈凯歌拍的最后一部好片。
总比无极好吧
虽然有不少地方不免流俗,小男孩是个面瘫,有的情节设置过于理想化和简单,但是几个戏骨的自然演技相当出彩。也许使今晚心情不好的缘故,竟然看到悲的地方沉进去了。
超级矫情做作的一部电影,真人真事改编?改编的部分是不是占了八成。
陈凯歌说给林雨的话可以复刻一份说给他自己听:都好(其实并不是,比如人物和剧情都挺拧巴),就是没感情,技术你可以炫,但真情实感你不给我,只靠煽让我自己脑补是动不了情的,只剩尴尬。记得几年前看过他批评常被拿来与此片比较的Billy Elliot,真是尬上加尬。
一股“送子入宫”味道。
很好的一个故事,可惜被陈凯歌导得终究差点意思。年轻的时候看一定会泪流满面,现在只剩下难以名状。或许主题就是无论如何都要和你在一起,歌颂这种相依为命的父子之情,所以结局才那样设置。但实际上,不由得引发人思考,成功的人为什么成功,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每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选择走的道路。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春儿选择了参加比赛,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不过是一个遗憾,但是错过了这个机会在现实里那就是让人后悔一辈子的事情。不过,还是很喜欢电影里对于善良的渲染,没有一个坏人,大家都很美好。不辞辛劳的父亲、懂事乖巧的儿子、善良又讲义气的莉莉、真性情的江老师、包括追名逐利的余老师其实我也是不反感的,这是作者理想的人与人的相处状态,春儿也是因为有这些人才有他一次又一次试错。然而,真实的人生,并不允许我们不停试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