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陆八月三十一日》是一部独特的电影。
它勾画出,世上的另一种人。
奥斯陆最美好的八月,阳光驱散极夜。
没有冰雪,没有冷雨,这是奥斯陆人一年中最渴盼的季节。
作为戒毒计划的一部分,戒毒者安德斯在这一天里,将离开戒毒所探望老友、面试工作。
老友托马斯早已开始“所有人希望你过上”的那种生活。
餐桌上不易察觉的波澜,山丘绿地上推心置腹的交谈,一切都看似很好。
但托马斯已经不再是“兄弟”,他成了“朋友”。
安德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肯定不会是同情、鼓励和劝勉。
佛里欧报社的那场面试,安德斯亲自搞砸了。
他的履历、他的判断力,甚至“在纽约的女友”和人脉,差点成为报社打开英文市场的钥匙。
但坦陈2005年之后的不堪经历,又把他拖回现实。
他成了一名“非歧视原则”下的特殊被照顾者,他不需要这样的待遇。
还有一些他不需要,却既成事实的“待遇”:为了他,父母卖房还债;为了他,姐姐妮娜放弃房屋份额;为了他,妮娜希望同性恋女友“护送”弟弟回家。
每个亲人都宽恕他,每个亲人都不见他,每个亲人都有自己的生活。
这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家庭,崇尚理智、热爱艺术、鼓励多元、注重公德、关心人类、注重隐私。
这个家庭完美到不可触摸,遥远到形同陌路。
卡勒和米丽安的生日宴温暖熟悉。
这里有啤酒有香槟,有点到为止的狂欢,有不越分寸的调笑,朋友的微笑与接纳一如既往。
连安德斯与米丽安偷偷的亲吻也一如既往。
幸福的家庭就是“所有人希望的样子”:生下许多孩子,创造许多话题;定期聚会,分享快乐;保守各自秘密,然后若无其事。
无聊又幸福,安德斯从来就不想融入,如今更无可能。
唯一的可能就是在药头手里买下一克海洛因,在罗比内特酒吧把酒言欢。
他等不到前女友伊瑟琳的电话了,但已经没关系了。
一个医学院女孩用亲吻告诉他,他没有失去吸引女人的力量。
这个女孩有蓬勃的热情,微微翘起的嘴唇。
他们在凌晨的街头飞翔,在清晨的泳池遨游。
只要他伸出手,爱神依然眷顾。
安德斯还是放弃了。
琴声如同告别的咏叹。
熹微穿过窗帘,安德斯选择漂浮在奥斯陆八月三十一日的早晨。
有一些人,是黑色世界的猪狗,是红色世界的蝼蚁,是蓝色世界的小丑,是拜金主义的牺牲品,是精英主义的多余人。
这些人是文艺作品中的常客,是知识分子重点关注的案例,是获奖作品或者一线期刊描绘与研究的对象。
安德斯不属于他们,他是白色世界的另一种人。
他找不到可以抗击的不公,找不到可以呐喊的不幸,找不到可以躲避的不安。
甚至找不到可以嫌恶的不美。
奥斯陆就像一台运转良好的钟表,在壮阔的山海之间,昼夜流转,人间太平。
就在这样的奥斯陆,痛苦、悲伤、愤怒变得如此多余。
当有一天,世界进化到高度文明。
自由主义让野蛮和压迫成为过去,人文主义让歧视和偏见失去土壤。
这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的痛苦和愤怒会减少吗?
我们的忧愁和孤独将以何种形式呈现?
我们的疏离感、虚无感、无力感是否无法在人群的感知范围内获得普遍关注?
迷幻剂和自杀从来不只属于奥斯陆以外的世界。
它们安慰着每一个失去重量的灵魂。
影片结尾:清晨,阳光投影在霍尔门科伦山别墅的玻璃幕墙。
电车叮咚驶过,人行灯亮起绿色。
阿彭特烘焙屋升起户外遮阳伞,咖啡师拧开蒸汽喷头。
自动门打开,迎来穿着晨跑服的第一位顾客。
只是安德斯再也不会坐在这里,听着人们谈论婚姻、孩子、音乐和梦想。
他是另一种人,一种痛苦不被认可的人。
所幸,本片入围2011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
离开戒毒所,安德斯一方面希望做更好的自己,能振作一些,受人认可多点;另一方面又徘徊于年轻时放纵、堕落引出的诱惑、悔过之怪圈,忘不掉海洛因和酒精的心魔。
这种摇摆不定,让他痛苦又清醒,焦虑异常。
他难以自我定位,找寻人生的出路,只有希望从朋友那里寻求答案和依靠。
这也是8月30日这天他所做所为的最终目的。
这注定失败的, 仅仅是因为没有人能替他人彻底解决解脱,电影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和烦恼,更遑论顾及别人呢。
life is suffering , 不接受这一点,恐怕没法直面人生。
据我所知,哪怕许多身居高位的成功人士(自己奋斗),往往也经历常人不知道的痛苦,磨难,甚至时刻在忍受凡人难以忍受之事:或是维系自己的地位与利益,或是思想较一般人更为深邃。
所以成功学这种世俗的标准,在实际上并不能帮助于大多数人日常的心理状态,约是菁英,约是煎熬也是应有之意。
你对年青人说:“做更好的自己,相信自己,你其实不差"是没有用的;因为除却那些一以贯之的幸运儿,现实的痛苦和自我的软弱实在难以否认的,而求助于他人往往无用。
那要怎么办?
要么抛之脑后,沉醉于日复一日的享受与琐碎,当做自己忘掉了这一切。
迷失在日复一日的重复或是欲望之中。
像是绝大多数物质主义者的所作所为。
或者还有一种选择:必先要承认人生是痛苦的,不如意乃是大多数,自己时刻会犯错、会被伤害。
再想想这样是不是就要彻底放弃人生呢,变得和安德斯一样,感受到人生失去了意义,不能被人接受同样也不能被自己接受,所以就奔向虚无--选择自杀呢。
不,不是的,还有我想要的,还有我爱的人,我爱的世界。
倘若还有一些发自内心的渴盼和爱,那就去做吧,活着的意义就是让自己心中的世界变得好那么一点,让自己爱的人,爱自己的人好过一点。
这样自己就有了救赎,有了一些幸福,有了活下去的一些意义。
安德斯爱的人没有接他的电话,失去了对这个凄冷的世界最后的爱,所以他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即便如此,我们也无权说这是个悲剧,站在高处评判安德斯的可怜可恨,因为我们又何尝清楚自己生命的意义何在呢。
作为他的人类同胞,抱有一分同理心,或许是我们所应做、所能做的全部。
最后,评价一下电影语言本身。
电影节奏平缓流畅,留白和独白都恰到好处。
镜头写实客观地捕捉了主人公的无助、焦虑、遗世独立,浸润着一种寂静哀冷的情调,和北欧寒冷空旷的氛围相得益彰。
作为受众,整体的观影体验是十分出彩的,只是恐怕是因为太写实了,太平缓了,总有那么一分治郁的味道让我难以忘怀。
奥斯路的街道,两排寓所前整齐划一地停靠车辆,人们在城中的活动迹象随处可见,满载记忆的生动画面;於是主角叨念他记忆中鲜活的人物景象,宛如一个在地人的简明地域史,绵绵的怀旧依恋之情充塞家庭录影带式的连续镜头中不言而喻 ── 没有人至的马路丶无人驾驶的汽车丶守候乘客的轻轨车道,个人史与城市背景的交会。
片头的回忆口吻,听得出主角多少(希望)活在过去对那些旧有事物的熟悉状态及感受下。
即将自勒戒所重获新生的的安德斯在一夜春宵过後尝试投湖自杀:或许迫在眼前的现实压迫难以承受,或许在他嗑药前的人生已经走了下坡,皮囊早已疲软空洞得轻易就被毒饵所诱。
但,个中细节谁会知道呢?
清晨刚救了自己一命的安德斯,出门第一步找上知己汤玛斯,寻求温暖和支持。
友人试图指引迷途的羔羊,面前是有妻有女事业稳定的友人,安德斯嗑掉的那五年使他的人生惨澹,进度严重落後,在同伴前仿佛是个令人担忧的青少年;好友担心之馀忍不住碎念:「你有完美的家庭,那麽多亲戚朋友支持你,那些勒戒所的其他人没有你这样的机会....」安德斯:「是没有,但至少他们比较快乐。
」一番对谈里似乎老友和他的认知有差距又对他期望过高,而外表从来不是赤裸的那一面。
无怪乎安德斯要抗议朋友热心过度,实则竟连故友也无法真正理解他的处境和话中吐露的无助陌生,对他的信心和认识还停留在曾经风光一时的那个安德斯。
第一顺位的老友理解程度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酒肉朋友?
末了,安德斯显得有些心灰意冷,和朋友圈子初步拉开距离。
别过老友,安德斯去赴徵求编辑助理的面试,过程中免不了招认不堪的过往 ── 履历上的空白岁月 。
总编辑对其毒瘾经历显得态度开放持平,其实倒不如说抱持着一种局外人的猎奇心理在探询。
这不容戳破的表面礼教功夫像是社会势利的回绝暗示,寻得一份工作你的人生才有立锥之地,人际网才得以扩延充实,整个人生就此美好有了意义;工作如此至关种种附带价值及资源,履历的空白是令人难以想像的自我荒废。
身为杂志社总编难脱市侩商人考量,却又刻意假作开明,对应着文明骨子里的冷淡。
转进一家门庭若市的咖啡厅,和周遭聒噪庸碌的市民相较下,他只身一人形同隐身占据一个座位;市井斗民竭力呈现生机蓬勃的世相,各自忙碌热衷的生活,交流微不足道的琐事,聆听旁人的话语,就像老友引述「孩子拆开钟表以了解时间」;此时,主角试着重新搭上真实生活的轨道,融入现实氛围,那些百姓就像一堆守分运转的机件,可以让人自我感觉不起眼,甚至置於事外;直到一个女孩淘淘不绝地列举自己的愿望,这时他眼神闪烁着美好的回响,仿佛钦羡人们可以如此闲聊着企盼的人生蓝图,隐隐重燃起内心日渐疏远的愿景。
每一段迂回地重现他上瘾前後的生活片断:参加某个前女友生日聚会,勾勒出两人无疾而终的暧昧,或在酒吧空虚地随性搭讪某个女孩。
如今,连家人也不坚持见面,女友人间蒸发,失去联络等於和世界切断联系。
手足间的矛盾,不深不浅的泛泛之交,肉欲宣泄的一夜情,各种疏淡的关系,他的存在和缺席一样,随时可被取消。
来到池边,池水将随着夏日的最後一天泻尽,季节交接,时光荏苒,独独他待在岸上,望着同伴在池中嬉水欢笑,逝去溜走的日月不可挽回。
他清醒的意识告诉他,他的生命泉水已然耗尽枯竭,不在这世界流动交融。
此景伴随穿插一段意识流的表述 ── 他行走街上揣紧手中毒药一幕,池边的自己凝神望着树梢後崭露的日出,接着思绪飘向自己正走在返家的路上,一个自杀的意念逐步建构成熟了然於心,他心底的剧本走势拟定了,意识超脱抽离了夥伴的笑语与朝阳。
令我联想到《爱重奏》一幕,菲利普和朋友在海边嘻闹的想像,现实拉回意识他并没有任何举动,他只是陷入「如果我那样做...如果我没有那样做...」如是的假设问题与後续臆想。
清晰精准的几个画面意象,便将一道简且深壑幽境般的哲学省思嵌入影片精神。
人生不是非黑即白丶选择题的问题,那杂沓纷呈的生命面向褶裥是一单薄个人难以倾尽,旁人无从介入,孤独终归於己。
流浪多时的他总算回家了,景物依旧而凌乱,外面的世界离他愈来愈远;悲哀的是家也将易主成为历史记忆,家始终仅够得上以家的名义收容他的暂时庇护所。
拨出最後的电话,这遗言仍得说给语音信箱听。
琴键缺了一个音,那些放任自流的岁月经不起回首。
不被需要丶没有理解的死,不过是自然界里一环新陈代谢汰换般地微不足道,预藏好的致命毒量等在那,至少痛也是一种苏醒,至少感觉得到自己,好在这经历破灭的一天後解救自己。
(讽刺的是,如果是海洛因,取其德语原意Heroin「英雄」,兴许能在临死前体验到伟大的时刻) 观赏完此片让人想起导演Joachim Trier五年前的《爱重奏》,同样是充满忧思的年轻人,在现实与内心体悟的落差间拔河争执;五年後的安德斯过完而立之年还飘飘荡荡,在无望的关系丶剧烈的现实苦酒里浮沉。
在奥斯陆街头穿梭不止,彷佛一个无家可归的街头游民丶游魂,一个瓦特.班雅民理想中的漫游者(flâneur)。
平铺直叙的进行,自然贴近现实人们的反应,对话式带动揭露主角的心境,转折在其与人互动便能窥见,犹如《爱重奏》的伊利所说:描述受苦过程是八卦。
片中主角Anders Danielsen Lie,眼神带着若有似无的忧悒伤感,似笑非笑的迟疑笑容,让他成为出饰此角的贴切人选,亦是《爱重奏》菲利普的续篇翻版,这类角色差不多归他莫属。
人物刻划方面,菲利普执迷於机缘与巧合,生死与幸福总维系投注在倒数的十秒内,像个赌徒般与虚无争夺;安德斯的前景希望在一天内如同阴晴圆缺,一会儿转变得黯淡堪虑,有时又似乎还值得忍受下去。
走向死亡无非是早已命定势在必行的一着,人们上瘾时死亡早已悄悄守候随行在侧;嗑药甚至还可说讽刺性地延续了性命几年,不过是丧失感觉的人生。
上瘾作为一种慢性自杀笺也是救命仙丹,如获新生使人感觉敏锐,并调侃了他的脆弱自尊与讨价还价-求生不得,求死无能。
戒断後的内在外界的冲突只不过是又一波大浪来袭,将心中消蚀的堤防彻底冲毁。
酒吧认识的女孩问他在做甚麽,他说做甚麽真的那麽重要吗?
总编问他那些年在做些甚麽,朋友们以为他仍是无所不能的紈絝"交际王"。
他渴望别人了解他的本质,而他的人生价值是由一个个多数人界定的标准付予认证的过程,追寻代表退回个人的旮旯。
如知名评论家Roger Ebert所说,安德斯已游得太远,不能再游回昔日生活的核心。
导演的确埋了许多相互呼应的细节。
片头欲自溺却万分狼狈地爬回岸上,对死亡未知的恐惧非生的热情抓住了他,给自己再次耐心观望的机会。
片尾他於岸上观望,生命的热力却一点一滴流失殆尽。
片中一段描述父母的旁白:「他们恨保守派....他们认为智力成就优於体能....他们培养我成为一个批判的读者,藐视没有说服力的人。
他们觉得怀念军旅生活的人无趣....她对嗑药不予置评,他想禁止在公园烤肉,或许民主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他们尊重我的隐私,也许过於不闻不问。
他们认为有宗教信仰是软弱的....他们从未教我烹饪或建立人际关系。
他们从未教我友情会如何瓦解....他们放任我挑食,说我可以随心所欲决定自己成为怎样的人...他们总是帮我,对我姐姐比我严格」对药瘾不置可否的双亲,对儿子深陷毒海所欠下一屁股债也表现得像义务性搭救,毫无温度可言。
或许以上这段描绘会是最好的注解(而非匆匆一瞥的愿望明细,凡尘欲望皆是存在之後的事):没有上帝、没有乌托邦的世界,我们等待的始终是自己。
他们说我们是自由的,其实我们根本不知自由为何物,我们有的是庞大物质作後盾的貌似舒适的生活,脱离被物质豢养的生活型态,就甚麽也不是,更别奢谈自由。
他们教导生活规范丶概念的世界,中立反战的政治立场丶人民自主不介入纷争,和他人保持开放自由的关系 ── 听起来不是很像西方乌托邦服利国家挪威的景况麽?
诚如导演所言,他的一贯主旨在探究当代青年的焦虑与困扰。
谁没有对世界失望过?
当失望重重覆叠於人生年轮上,早夭的灵魂悄然进驻让位。
(芷宁写于2012年6月2日)约阿希姆·提尔执导的影片《奥斯陆,八月未央(Oslo, 31. august)》,和他的上一部作品《重奏(Reprise)》在风格上有不少一脉相承的地方,仿佛都是他个人人生体验和心路历程的细腻再现,宛如纤细敏感的心情笔记,又仿若迷惘中的人的踯躅与探路,只是《奥斯陆,八月未央》让孤寂和绝望来得更冷寂一些。
影片改编自法国小说《内心之火》,导演提尔似乎受法国影人的影响颇深,在胶片流转间总流动着法国电影的味道,例如侯麦早期对法国巴黎街头的拍摄方式就被提尔引入到了这部挪威语影片中,用于再现奥斯陆的街景,因而对该片也产生了这样的评价,“虽然也是讲述一夜间的故事,虽然也是话唠级的电影,但是这部影片和《日出之前》还是很不一样的。
从质感和主题上来说,它更接近于法国电影”。
看过《重奏》的观众还会发现,此片仿佛《重奏》的续篇,就像一个年轻的文化人在两个不同时段的历程,提尔曾表示,影片主人公和他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此看来,似乎可以把这两部影片当做提尔的内心写照,是外化了的不同时期的他的内心波动,提尔用他简单却哀愁的光影技法,在主角安德斯的游历中,在短短的一天中,寻找岌岌可危的存在感和生命的意义,在境况和心情不断被拖拽至承受底线的同时,也将安德斯的情绪和周遭的氛围营造地细致入微又冷白自然。
影片将故事背景圈定在一个清寂的城市内,在北欧恬淡安闲的天空下,以缓慢移动的镜头,沉静地叙述着一座城市的美丽与寂寥,一个人的孤独与无望。
虽然剧情略显薄弱,但其中的心理描写细腻而丰富,手法克制简约,不少细节充满亮点。
从中不难看出导演想展示奥斯陆这个城市性格的意图,好莱坞报道也认为:“这部影片的拍摄非常细致入微,所有的细节都展示出了奥斯陆这座城市的特色和性格。
”同时,本片出色的声效设计凸显了人物的困境和奥斯陆的独特,对叙事起到了晕染与包容的作用。
该片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欧洲的现实社会,在物质和精神均丰沛的成长、生存条件下,一个敏感而脆弱的年轻文化人的迷失很具代表性。
跟随着他游历的脚步,观众品到了一种无法消弭的孤寂和无助,年轻的涉毒者在返回正常生活的第一天里,找不到任何可以与社会与常人交接的点,被放逐的孤立感无助感便悄然而至且不断发酵,仿佛从来都没舍他而去一般,而他却也只能默默舔舐着内心的失落与痛苦,昔日的沉迷毒品,今日的孤独无依,其中的迷离与缺失如出一辙。
虽然整部影片并没有过度渲染灰暗的色彩,却始终弥漫着阴郁消沉的气息,似乎究其所有也找不到存在的希望和生命的意义。
伊始,影片便将一场自杀戏呈现得平静熟稔,仿佛安德斯走到水里的所作所为都是理所当然的,而其中所渗透出来的滞闷感和焦虑感却十分真切,宛若阴郁也是常态一般。
安德斯这一天的游历,并没有成为他重返社会生活的契机,反而令他坚定了自杀的信念。
安德斯的绝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对重返常人生活所抱有的愿望,作为一个有过特别经历的人,他的愿望在现实中便趋于无望,他必须承受无法沟通的现状,话不投机的杂志主编、见不到面的亲人、不接电话的女友等境况都让安德斯的回归逐渐演变成了最后的挣扎。
饰演安德斯的男星也叫安德斯,从小习琴的安德斯·丹尼尔森·李有种独特的文艺气质,十分适合诠释迷离中的文艺分子,在《重奏》中他便饰演过精神失常的文学青年。
除却片头自杀戏的出挑,聚会上偷窃被发觉的刹那则更能体现安德斯的失措与迷乱。
独坐咖啡馆听取周围人的谈话时,安德斯的表情令人难忘,周围的喧闹反衬了孤寂者的艳羡、寂寥与无奈,李和这个角色的契合度,让人感叹提尔的慧眼。
临近结尾时,安德斯拒绝和女孩一起跃入游泳池嬉戏,他那澄明的眼神似乎宣告着他的决定。
约翰·斯坦贝克曾说过:“悲伤的心灵能让人很快的死去,远比细菌快得多。
”悲伤而文艺的安德斯注定要选择一个极致的消逝方式,手臂上针头的特写,表现的是一种无望的决绝与孤寂,也是一种令人心痛的妥协与屈服。
(杂志约稿)http://nicolew.blog.hexun.com/77581245_d.html
影片开场Anders企图自杀不遂的段落很精彩,其让人闷热和窒息的氛围非常到肉。
之后随后就落入了让我纳闷的大量对话,听不懂一句挪威语的情况下看法语字幕相当吃力。
只是后来那股观影疲惫的劲儿过了之后,随着那些缓慢移动的空灵般的镜头运动,以及质感浑浊的声音设计,特别是那场四人一边骑单车,一边玩灭火器的场景——迎面袭来的风,和那容易让人兴奋的二氧化碳,难道不正在吸引着Anders逃避人到中年一无所有的困境而回去过去那样的醉生梦死和自暴自弃么。
最后Anders弹起有一个键不出声的钢琴,给自己灌入毒品的拿个长镜头,摄影技术鬼斧神工,演员表演也从容不迫。
那段有点瑕疵的钢琴曲仿佛是对Anders曾经崇高美好的人生的最终总结,而Anders纯熟地烧着海洛因,最后躺在床上,针头还插在手臂里,随着夏天的结束,Anders所奢望的生活:家庭,爱人,青春和幸福也一起结束了。
一位企图自杀的戒毒者在重返社会的一天中寻找生活动力,却最终坚定了自杀的念头。
在淡化的亲情友情与疏离的社会角色之下,是不断自省所感受到的孤独以及生活的无意义,连欲望也在这种空虚中失落了。
他漫游在故乡的街道,回忆父母的开明教育,试图从中找出自己糜烂的原因:“她对吸毒持宽容的态度……民主是最佳选项……他们尊重我的隐私,也许太尊重了。
他们教导我宗教是虚弱的,我不知道我是否同意。
他们从没教过我烹饪或建立一段感情,但她们看起来很快乐。
他们从没告诉我友谊是怎么消失的,直到朋友形同陌路,徒留名字。
他们容许我对食物挑剔。
她说我可以照我想做的,自己决定想当什么人,想爱谁,想住哪。
他们会永远帮助我。
他们对姐姐比对我严厉”。
这段平静的旁白既是清醒的再认知,又是不同情感复杂的交错。
正如每一个孤独之人,他也面对着这样的处境:明白孤独的原因,却在痛苦与享受中徘徊。
至于欲望,与其说是凋零,不如说是承载了过高的期望。
影片开始于做爱后的自杀尝试,结束于毫无牵挂的过量注射,中间夹杂着重新燃起的欲望和他对这些欲望自觉的冷眼旁观,直到他发现曾经兴奋的都变得不够兴奋,高峰化作平原。
不仅如此,他还将这种失落感注入了他所感知的世界。
在一个咖啡馆的场景中,他独坐一隅,观察身边的所有人:倾听他们的对话,从这一桌到那一桌,了解他们的欲望,看着他们的天真设想,就像老人慈祥地看着小孩;窗外匆匆走过的路人,他透过他们的背影,想象他们各自的寂寥生活。
这种对于孤独体验的真切表现正是这部电影最吸引我的地方。
不同人物的画外音配以虚实相交的画面还是很有感觉的,虽然不是北欧电影一贯的季节性背景,但街道作为一个重要的角色还是赋予了很强的地域感。
其实这样一个时间跨度和角色定位,剧本已经提供了充分的素材,主人公与周遭各个类型人物的接触都充分展现了丰富的人情,同时结尾也给予了某种社会反思。
如果说青春片有瓶颈的话,那么像《赤裸裸》,与这部《奥斯陆,8月31日》可以说是已经做到极致了。
前几天看《过春天》的时候,我就觉得现在大部分青春片根本讲的不是我们的青春。
在物质过剩的这个年代,情节的跌宕起伏就如同琳琅满目的商品一样,可以做的非常华丽,非常精致,但掰开外壳后才发现里面没有什么是你需要的,因为你的生活根本不像那样。
与《赤裸裸》异曲同工的地方在于,电影时间很短,对白写的很出色。
虽然说《奥斯陆》和路易马勒的《鬼火》改编自同一小说,但是我却讨厌《鬼火》里那矫情的自白和对话,(对路易马勒其实也不太感冒)。
我更愿意把这部电影和麦克李的《赤裸裸》对比。
赤裸裸中充满哲思趣味的对话被奥斯陆里的音轨切换,录像带式插叙,以及一些视听方面的小动作所替代。
从寓意方面,其实是对于生活本质的深度思考,托马斯在向安德斯讲述自己日常生活时,就说过,这一切很无聊。
尽管他的生活与安德斯是截然不同的,但当把所有东西变作日常的时候,一切都会失去生气,安德斯便是这样。
爱情成为日常,夜生活成为日常,酒精成为日常,毒品成为日常,不断地去寻找新的刺激,不断地丢弃。
托马斯问他,你不爱伊芙琳吗?
他说不,托马斯说,得了吧,谁都看得出来你对她有多着迷。
他早就已经丢掉爱情了。
"他之所以喜欢他所建造的大厦,只是从远处看着喜欢,而绝不是在近处喜欢;也许,他只是喜欢建造大厦,而不喜欢住在里面" ——《地下室手记》
安德斯在这个热闹的世界里找不到他的存在之地,在与朋友长谈之后,他也想在绝望的祷告之中寻觅到一个可以让他安身的狭缝,可是那个面试彻底粉碎了他仅剩的一点幻想,这个社会不会再容纳他了,不会了。
安德斯选择毁灭,选择堕落,选择不再希望,绝望的苦痛对于孤独灵魂的深重折磨,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身边的家人与朋友不能够明白,屏幕面前的观众也不能明白。
安德斯坐在小餐厅里,置身在人来人往的世俗里,阳光之下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或好或坏或忧愁或喜乐的生活,除了他;每个人都拥有对于明天对于未来对于即将发生的也许发生的事情的好奇与期待,除了他。
其实又何止安德斯,我们每个人都孤独。
更多时候,我们只是在假装忙碌。
"I want to marry, have kids.Travel the world. Buy a house.Have a romantic holidays.Eat only ice cream for a day.Live abroad.Reach and maintain my ideal weight.Write a great novel.Stay in touch with old friends.I want to plant a tree.Make a delicious dinner from scratch.Feel completely successful.Go ice bathing, swim with dolphins.Have a birthday party, a proper one.Live to be a hundred.Stay married until I die.Send an exciting message in a bottle and get an equally interesting reply.Overcome all my fears and phobias.Lie watching the clouds all day.Have an old house full of knickknacks.Run a full marathon.Read a book that’s so great I’ll remember quotes from it all my life.Paint stunning pictures that show how I really feel.Cover a wall with paintings and words close to my heart.Own all the seasons of my favourite shows.Attract attention to an important issue, make people listen to me.Go skydiving, skinny-dipping, fly a helicopter.Have a good job I look forward to every day.I want a romantic, unique proposal.Sleep beneath open skies.Hike on Besseggen, act in a film or play at the National Theatre.Win a fortune in the lottery.Make useful everyday items.And be loved."“我想结婚生子,去环游世界,买一所房子,有一个浪漫的假日,整天只吃冰淇淋,在国外居住,达到并维持我理想的体重,写一本很棒的小说,跟老友保持联系。
我想种一棵树,偶尔准备一顿美味的晚餐,感觉我的人生是成功的。
去冰冷的海里跟海豚一起游泳,度过一个特别的完全属于自己的生日派对。
能够活到一百岁,和自己爱的人白头到老,把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放到漂流瓶里,有一天也得到同样有趣的回信。
克服所有的恐惧和不安,躺着看一天的云。
有一所充满小装饰品的老房子,跑完一次马拉松,读一本可以让我受用一生的书,一辈子都记得书里的话。
画一幅可以表达我真实想法的画,用我内心的影像和言语涂满整个墙壁。
享受一年四季里我喜欢的事物,吸引人们来注意一个重要的问题,并让他们能按我说的做,玩高空跳伞,裸泳,开直升机。
有一份好工作让每天都很高兴,想拥有一个浪漫的独一无二的求婚。
睡在广阔的天空下,去爬山,演出一部电影或在某个国家剧院演出,中一次乐透彩票,每天过着有意义的日子,还能够被爱。
”
安德森对自己的定义就是失败者,它就像一个幽灵一样,穿梭在奥斯陆的街道上,虽然他起初成功戒毒,但他把自己定义为精神的矮子,对自己没有自信,这也是他成为瘾君子的原因,没有人需要他,只能和一些同样乏味的人们做些幼稚的事情。
他喜欢回音壁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听到自己的声音,才有活着的感觉,但他又没有死去的勇气。
慢镜头对着安德森复吸,清晨的奥斯陆阳光明媚、树木清新,与安德森的状态形成对比,对于奥斯陆只是新的一天,而对于安德森,这是他重回原点的标志,他并没有向前前行,并没有从生活的挣扎中获得启示。
中间还有一段镜头盲视中也用到了。
普鲁斯特曾经说过,通过看女人的胴体来理解欲望,就像小孩通过拆解钟表来理解时间。但是,如果只是没有可供理解的欲望呢?如果没有寄托前行,在任何人眼里,你都将只是个瘾君子。你自己也只好认为自己是那样子。色调明亮鲜活的绝望中寻找希望,延续了导演处女作Reprise的风格。
很歐洲的味道。而我最陰險的目的是想看看oslo這座城。當然我也愛那份無法靠近和排解的孤獨感。
【B–】提尔早期的作品显然要自信的多,完全内向的展现,将外因剥离至简,平静的走向死亡,不需要任何刻意的引导。
4|My fav kind of spiritual misery porn. 咖啡馆那场戏就是我十几年下来的日常感受,只不过我问题的表象不是成瘾罢了。另:激素水平明显影响观影。边看边吃泡椒凤爪。凤爪没怎么辣,被安德斯·丹尼尔森·李辣到。第一个镜头就开始辣,然后越看越辣。Suicidal, vulnerable, doomed man…nom nom nom. 结局的处理其实是多义的:他是否真的是打算自杀?还是复吸OD?两者殊途同归,但非常不一样
路人女孩向朋友历数自己的愿望:结婚、生小孩、环游世界、买房子、整天只吃冰淇淋、在海外生活、维持理想体重、写本很棒的小说、跟老友保持联络、种一棵树、从头开始准备一顿美味晚餐、洗冷水澡、跟海豚一起游泳、办特别的生日派对、活一百岁、维持婚姻到死、寄很棒的瓶中信也得到同样有趣的回信、克服所有恐惧、整天躺着看云、有栋装满小东西的老房子、跑全马、读一本很棒的书一辈子记得书里的话、画表达真实感受的画、墙上挂满画和深爱的句子、拥有喜欢的节目的每一集、专注某个重要议题让大家愿意听我讲话、玩高空跳伞、裸泳、开直升机、有一份每天都期待的工作、有浪漫特别的求婚、演出一部电影、或在国家剧院演出、中乐透彩、每天都过着有意义的日子、被人爱着…我听着这些,跟男主一样难过。
战胜不了的始终是心魔,不仅仅对毒品。男主骨子里透着强烈的孤独感
和朋友在公园的长椅上聊天,镜头以非常缓慢的速度由远拉近,有气无力的对准关注,长此以往的丧气死寂。
06年挪威电影《重奏》的续作。讲述那个青年作家沉迷于毒品六年后的故事。看着难受死了,还是在这样的一个雨天。
这都哪儿跟哪儿啊?
充满了对开学的抗拒,有种小时候的感觉。
北欧文艺片看了差点睡着
极度抑郁,极度冷酷的电影。北欧好冷,人们也好冷漠。我在冰冷的房间,吞下孤独的毒药。
可怜的男主。。
整部电影的节奏跟有毒瘾的青年的内心一样空虚、自大、无聊;画面切换和他企图抓住稻草又放弃的心一样分散。选的男主这个面相好对呀,就像我那个放弃自己的某叔。一切都很平静,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这个世界果然不太需要你。(一整个没想到是这么不积极的电影,我今天平静的心情又不得不起了波澜☹️)
嗚……前半段像是個人囈語,所以看不出什麼東西,不過畫面很美、男主角也很帥,主角怎麼也跨不過去的鴻溝,世界已全然顛倒所以自我沉溺,光線很美但迷離,呈現吸毒的狀態,我想做什麼、被人愛著看似簡單,卻在裡頭失去自我,生命的意義難以理解,周遭世界過於簡單無法處理個人複雜的情感。
男主满脸的绝望好到位,然而对这种为赋新词强说丧的风格实在无感。
没想到是这样阴郁的故事,被熟悉世界抛弃后强烈的无望感,在平静中走向灭亡
北欧是我们的死亡终点
suffocated
戛纳一种关注提名我不认同,导演爱拍北欧现实主义,前有此片后有《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只可惜北欧是最不适合拍现实主义的地方,因为北欧是人间天堂,是上帝留给人类的一块净土,是造物主偏心的结晶,而且影片到底要兜售什么?兜售北欧精神困境?不说吸毒前因和吸毒过程,出生最幸福国家但就是一心想死,恕我无法共情;兜售视听?手持跟拍、私人影像开场谁没见过,恕我夸不出口;兜售星光和演技?演员纯素人,在洛杉矶随便拉个服务生都能演赢主演;兜售精彩故事?叙事刻意抛弃,角色毫无塑造,情节绝无起伏,只靠闲聊和空镜;兜售作者性私人化表达?没有看到任何镜头、剧作、情节、表演是有多原创;兜售审美?VLOG一样的构图、自然光摄影、随处可见的取景、毫无设计的色彩运用、没有思考的影像。我再次重申:没有优点的独立文艺闷片给我滚出电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