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与其说是喜剧,不如说是市民悲喜剧。
别看只是多这么一个“悲”字,结构和意味却大有不同。
既然宣传是拿《疯狂的石头》说事,那么我也不妨拿这两部片子来比较一下。
喜剧是什么?
尼采说:看穿人生的无价值,承认自己的有限性。
由此观之,“石头”更合乎标准。
看结局,该死的死了,抢也抢累了,把一块自认为假的宝石挂在老婆的脖子上,笑容充满“就这样吧”“不过如此”的自嘲意味。
导演似乎跃上城头,看着这帮人争抢厮杀:你们争啊抢啊,为了一块茅坑里刨出来的石头,从前怎没看出它的光彩,这会儿奉若至珍了?
可笑之极!
这里没有值得留恋的,没有值得同情的。
所以让观众笑得彻底,笑得痛快。
什么也没带来什么也没留下,走出影院一身轻松。
“鸡犬”则大不相同,旧城、小民、没落的艺术,无可挽回的逝去,留恋而无从留恋,思变而不知如何改变。
导演无有超脱,他正身处其中,和这些蚂蚁一样的小人物同喜同悲。
看镜头几次拉高,老城池被周遭新型住宅楼包围,导演悲悯的小民们就在这“围城”之中蚁窝般的小巷中穿行。
对于我们这些无关痛痒的看客来说,老城可是文化遗迹,应该保存起来供我们观瞻。
可是对于生存其间的人,不无憋屈。
环境憋屈,人格憋屈,马三四海们一肚子窝火还得开口唱。
“鸡犬不宁”,这“鸡”这“犬”不正是马三四海他们的自身写照吗?
影片噱头不多,点缀其间也无多光彩,让人看着笑不出来。
我想导演大概是向着卓别林的路上走的,喜剧是表象,悲剧才是内核。
但是模仿又不彻底,认命的情绪消解了悲剧意味。
片子的缺陷不少,毕竟稚拙,前人已叙无意多说。
我的评论颇有拔高,赞他一个对小民生存状态的关注。
因此上,随便看看就罢了。
记得美国电影《毕业生》的剧本有句题词:爱,总有些疯狂,疯狂背后,总有些原因。
很多年来,中国主流电影正襟危坐,除了反派,正面人物总有些不屑于疯狂,当然,更不屑于关注疯狂背后的原因:时代变迁、失业下岗、捉襟见肘、中年危机、婚姻问题、财色诱惑……这些,总有些上不得台盘,更不方便上银幕。
波兰导演安德烈·瓦依达说:我们的电影观念,拍摄的往往是我们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而不是它本来是什么样子。
所以,我们应该不疯狂,兴致勃勃地生活,并且充满理想。
这个主流电影的格局,今年多多少少的被打破了,先是《疯狂的石头》,现在,又是一部片名犹如口号和宣言的《鸡犬不宁》。
初看,这是一部令人笑得前仰后合的癫狂喜剧:豫剧团开不出工资也演不成戏,于是下了岗的演员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马三斗鸡赌博,还给师兄弟和师傅们排忧解难,自己却过得鸡飞狗跳墙;小生四海,把白狗画成斑点狗,把溜光水滑的草狗用胶水粘成皱巴巴的名狗卖掉;爱照相的刘兵开了照相馆,通过镜头,在有理想却没有出路的小模特身上找到些"天边外"的感受;八十多岁的师傅,跟老戏迷小白鞋通过各自年轻时代的照片相亲,终于结成欢喜冤家,他一生都在回忆当年在上海演出的辉煌时光,这回出去度蜜月,才说出"我这一辈子从没离开过这个地方"的真相…… 这是一组活得酸辛亦不乏欢乐的人物群像,创作者们试图通过他们"咬生活一口",观众却也通过这部电影,被狠狠地"刺了一下"。
影片结尾,观众的笑声渐行渐远,一些新的东西却渐渐浮出水面:这些困乏着、艰辛谋生的艺人们,他们的生活中却隐约有着另一个层面,那就是对于某些看不见的东西的执著与瞭望。
这些本性质朴又被生活磨得圆滑的人们,总还渴望着一些什么,努力之后,方被生活告知真相:有些东西,终于还是得不到的。
比如剧团管服装的大红,去法国的梦终于幻灭;清高的台柱子素梅,只能在乌烟瘴气的饭馆楼上,唱给老戏迷小白鞋一个人听;爱照相的刘兵,真想通过影像获得一种诗意,得以超脱于日常生活之上,最终还是从镜头中虚幻的"天边外"降落,跟着糟糠妻过平淡也并不缺乏味道的日子;英俊的四海,因为团长跟素梅的谣言满天飞,只能跟妻子保持冷漠的夫妻关系,压抑在内心的爱和激情,只能在排戏的时候通过无望和没有默契来传达…… 《小武》的主演王宏伟,在片中再度出演小偷F4,一个贼,却拥有偶像的名字。
他在故事的开头、中间、结尾漫无目的地穿行,如同穿越无人的街道,却因偷了团长的皮包,改变了团长、大红、素梅、马三甚至整个剧团的命运。
宿命感,通过这个小人物淡淡的散发并且牢牢的缚住了片中的人物。
他们,就这样在佛所说的"求、不得"中间徘徊,而终于能感受到一些欢乐,一些空茫,竟渐渐的有点禅意。
令人想起古希腊的坦达罗斯神话,他受到神的惩罚,终生立在泉水旁丰美的果树下,每当口渴欲饮,水即消失,腹饥欲食,果即不见。
但重要的不是口腹之欲,而是在这样的饥渴之时,仍能想象到水的清澈和果的甘美。
《鸡犬不宁》之所以癫狂,原因也大抵如此:幻灭困窘之际,那一点超脱的空茫和不灭的想象。
来自:酷开高清电影网
电影还没看完就急着发表意见,好像说的这的话就不太可信了。
看到豆瓣上这么多大牛用各个角度把这个电影批判了,说的似乎都有道理,不过以我的小观点来看,这个电影还是很有看头的。
对有过河南背景的人来说,这个电影就更加亲切了。
从头到尾,河南普通老百姓的平实用语一直涌入耳朵,这种惊喜把整个片子贯穿起来。
现在还没看到传说中的高潮时刻,但是前半段已经很能调动情绪了。
有人说不如石头好看,我到觉得对我来说这个更胜一筹
看完这部戏后,留在脑海里有一个很深刻的河南话:中!
其实方言戏并不是小众电影,香港的粤语剧都风行多少年了,台湾的乡土剧才是观众最喜爱的电视剧,我们这些南方人,天天看粤语戏,凭什么一看到四川河南话出演的电视剧就说是故弄玄虚博取奖项。
听到很多人把这部戏和《疯狂的石头》作比较,其实没什么是一样的,只是方言和描写小市民心态的题材一样,完全就不是一个模子。
海报就是第一个卖点,一个以penis来举重的隐身男人,让你不自觉地望多几眼。
影片一开始卖了一个关子,用一宗车祸来抛出一个谜团,让你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在差不多影片的最后才来一个呼应,其实聪明的导演安排了这么一场戏,让观众有所领悟的同时,更是给自己安插了一个出镜的角色:哈哈,准备拍摄《犹太人在大梁》的导演正是本片的导演陈大明,其实导演本来也挺帅的,如果你说张艺谋的样貌有点勉强的话,他绝对就是偶像级的,本来就是著名演员的他留学归来,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个名字普通的陈大明?
多年前就和陈孝萱合演《月满英伦》,然后又曾经是杨紫琼“飞鹰女侠”里那个说着流利英语的哥儿,能记住的人有多少?
最后的他倒是出乎意料地当起了导演,哈,对于海龟派导演,还是有所期待的,尤其是拍摄和他背景炯异的乡土电影。
《犹太人在大梁》这个题目并不是胡乱起的,除了正好说明本剧发生的地点外,带出河南古都的“声带”,查找一下典故,你还可以发现这么一个事实:【古犹太人迁居开封】宋徽宗年间(1101~1125),一支犹太人携带家眷,跋涉万里来到繁华的东京(今开封市)。
他们向徽宗殷勤致意,进贡西洋布匹。
徽宗热情相待,并给予优厚待遇:(1)归我中夏;(2)遵守祖风;(3)留居汴梁。
自此,这一支犹太人定居中国,衍续至今。
看似难以想象的故事其实是有根有据的事实,这不正好是剧情的最好解释吗?
虽然剧本很生活化,可是环环紧扣,几乎每个人有有线索联系着,其实生活就是那样,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当你还在思索着它的可能性时,偶然就变成了必然,好比剧团团长的死一样,也是那样偶然着,在希望满怀的时候,瞬间销蚀。
导演在一个采访中说:“当一个古老的城市、一种古老的艺术和从事这古老艺术的人都面临困窘的时候,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
这不仅仅是河南人的问题,也是很多中国人面对转行、重新择业、中年婚姻危机等时的问题”。
这些也正是犹太人迁居陌生繁华地面对转变的窘况的注解。
故事名称叫“鸡犬不宁”,一方面用了斗鸡和卖狗来点题,另一方面又把村子里因为团长死亡谜团以及生计顿成问题的状况来暗喻,小人物们玩弄手里的鸡狗,而自己却始终是命运玩弄的人肉鸡狗,大家浑然不觉,这样反讽的意味绝对是黑色幽默的经典。
影片中最出色的一定是马三,他深邃的双眼里有种小人物的缩命感。
而其它两兄弟的角色明显也是为他们的形象度身定做的,在社会压迫下的模样演得入木三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是每个故事主线展开的依据,三人的故事穿插在一起直到谜底揭盅,成就了后来有点煽情的结局。
我觉得那个大团圆的结婚结局太过着迹地过渡到好莱坞惯常的承接性作风,有种草草收场的感觉。
没有留下太多思索,只感觉那是一个闹剧的结束,又或者是另一场闹剧的开端?
最后一个问题,那个人的头发像哪一个F4啊?
糊涂着。
小武胖了剧团没了内陆飞鱼 新近上映的国产影片《鸡犬不宁》,宣传说比《疯狂的石头》还搞笑,捎带一个“挺而不举”的男人来和包世宏唱对台戏。
实际上它讲述了一个颇严肃的话题,市场经济大潮里,河南某小城里一个豫剧团的没落,分崩离析后各个台柱子一心出国的、南下打工的、土狗涂上墨迹当斑点狗卖的、斗鸡赌博的、开照相馆泡妞的生活百态。
文工团、剧团,这是中国电影的题材“症候群”,有普遍意义,值得一说。
贾樟柯独立电影里,我们亲爱的“小武”(王宏伟)也离开山西汾阳县城,跑来河南发财了,还是千夫所指的“三只手”,身体明显发福,头发染色用上发胶了,穿漂亮西装,戴黑框细腿时装眼镜,眼神不再是“崔明亮”式文艺青年的迷惑,而是暴发户的百无聊赖。
《站台》里他是真正的80年代文工团成员,华美时代的大型列车面前,滚滚浓烟里,眼见其衰败,难以为继,下放走穴低俗堕落,最终消失。
这次他的古怪客串,进一步映衬出了中国特色的文工团、地方剧团等国有地方文艺团体的沦陷,难以自持。
计划经济年代,形而上的教条束缚了年轻人想飞的翅膀,特别是那些城乡青年,精神食粮寡淡,集体活动有限,不管能不能往里扎,进文艺团体是唯一选择。
霍建起的《暖》里,暖为了进地方剧团,保护鲜嫩的爱情,腿瘸,人老,还原地打转,被命运嘲弄;李玉的《红颜》里,未婚先孕的未成年妈妈,小镇的川剧团里,衣食不保,改唱流行歌曲混日子;顾长卫的《孔雀》里,姐姐没成为空降兵,就去和拉风琴老文艺青年谈心,结果被人误解,得了几个耳光;陈力的《两个人的芭蕾》里,从乡下到省城,田野到舞蹈学校,仙仙终于象蝴蝶一样蹁跹。
要细数类似的国产电影,肯定还有更多。
这些电影里,尽管主人公们讲着自己的方言,歌唱和舞蹈,想着各自的生活心事,骨子里却都被打上统一的时代印记,身份卑微,心怀一个个远大前程,不知所措地在大时代里匍匐前进,激情燃烧,找不到北,只能站在各自的舞台上孤立地观望,期待一场生命中的假想的焰火表演,掌声雷动,浸淫着理想主义光泽。
不说电影,小时候县花灯团来村里演出,看见这些卸妆后有随身听的靓丽男女,我也曾一度倾慕。
可是,就象“小武”发福了,文工团也没有了,大家的娱乐世界业已丰富,还常常怅然若失,而贾樟柯挖不出太多的文工团的记忆,也只能找周杰伦拍《刺青时代》。
徐帆在《鸡犬不宁》里水袖长衫袅娜,唱腔绵软,独自对镜排练,期待舞台重生,灯光点燃,终究也是一厢情愿,镜里镜外,恍如隔世。
随着剧团、文工团的异化、变迁、消散,一代人纯真的青春梦,永远深锁在中国版图上各个逼仄生僻的小镇里不再醒来,幸好回忆还白纸黑字,电影还那么黑白分明。
2006-11-15
《鸡犬不宁》应该说整个故事的构思完全是照抄《疯狂的石头》,只是石头换成了钱——两万块钱,工艺厂换成了豫剧团。
相对而言,《鸡》多了些内涵和深度,一是豫剧,也就是戏剧的没落;二是小市民活生生的生活,这一点非常的真实,连河南人都变得有点可爱;三是大梁这座城市,我想如果这部片子还像《石头》这么疯狂的话,一定会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太让人向往了,胡同,四合院。
古城,而且完全没有商业的味道。
看完《鸡》片最大的收获就是要热爱生活,热爱自己周围的一切,也许很平凡很无奈但这就是生活,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能够超然出来的,不是总是在臆想着未来的如何如何可以超脱的,美就发生在你的周围,就在你的生活当中,而并不是在你脑海中那个模糊的,神圣的美。
与其去捕捉那个虚幻的美,不如全身心的投入你周围的美。
看完片子,走下楼,看看周围杂乱肮脏的小街,看看往来的行人,下棋观棋的老人,抽烟的老太太,打闹的小孩,逐渐热闹的小食肆,都是那么的美。
这个有点痛苦但充满希望的生活难道不美吗,不值得去捕捉,去体味,去留念吗?
也许,若干年后,自己会在回想,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在这个城市的一隅,发生的一切多么美好!
热爱生活!
确实好笑,从头到尾。
好就好在不背包袱,没有太多企图,不过于控诉不过于揭露不过于抱怨。
下岗再就业很艰辛,但是用轻松的调子拍,很好。
《鸡犬不宁》——大学生电影节工作日的片子,就只能迟到15分钟,紧赶慢赶,也还是少看了15分钟。
在门口进行眼睛的暗适应的时候,看着满屏的小城市场景,听着满耳朵的河南话,实在是很怀疑是不是这部片子。
与之前我对这部片子的印象大相径庭亚,这就是我坚持观影之前不看内容介绍惹的祸。
无奈,只好小心翼翼的跟旁边的大哥打听,是鸡犬不宁吧?
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后,我踏实的坐下了,既来之,则安之,请看之。
喜剧元素倒是不少,时不时地也能笑:“蚂蚱狗,正宗蚂蚱狗。
”现在想想,也还是乐。
不过,跟导演的牢骚颇为相似,我也觉得当年公映时的宣传语把它和疯狂的石头类比是不恰当的。
这根本就不是一个路子。
尽管看起来,有很多相似。
背景相似——都是改革浪潮中的利益受损者;主人公相似——平凡的小人物;性质相似——都是幽默搞笑的喜剧成分。
但是,细看起来,这俩导演可完完全全是俩路子。
根本就不是一路人。
观察的角度不同,叙事的套路不同。
这部片子,明显是主流片子。
无论是叙事结构,拍摄手法,语言习俗,故事情节,都是主流的。
没有那么多前卫和先锋的元素。
人家,就是奔着商业片来的,愣被大伙给说成了艺术片。
咣当了,当然,如果票房不好可以算做艺术片的指标之一的话。
赫赫,一笑而过。
实事求是地讲,这部片子也没有给我兴奋点。
无奈的,观望着屏幕上平凡人的无奈生活。
这样的电影我看过了,也体验过了,没有重复的必要了。
有一种淡淡的忧虑。
国产电影,又跟风了吧?
貌似这两年刮的是小人物风,这可不是个好事。
毕竟,只有百花齐放,方能持久。
这样的跟风,是导演的取向问题吗?
大概,制片人也难逃其咎吧?
这是一个不成熟的产业亚,国产电影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我们的电影业,我们的时尚产业,要走的路,都很长,也都还处在蹒跚学步的阶段,一路走好呀。
顺便说一句,这个片子的片尾曲很劲爆,子曰的作品,值得推荐,哈哈,偶非常喜欢,就这点还算有种时尚的味道了。
整体上,跟疯狂的石头的确是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在你爱上一个人之前,她是,陌生人。
在你跟她一起回家之前,她的家乡,是陌生人的故土。
你不可能随便,在乎,一个陌生人。
你也不会随便把,陌生人的故土,当成你的家。
所有的改变,源于她爱上了你。
然后,你就会,打心眼里,喜欢那个陌生人故土上的,乡音,土味,老街,旧巷,和一部电影。
《鸡犬不宁》的故事,发生在河南开封。
那电影里的茶楼,我喝过。
夜市里的糖梨,我吃过。
微信聊天,我最爱用的结束语,是一张麻将牌“中”,因为,它的发言是开封话,“中”
我是开封的女婿,为此,我连续10年,在开封政府网站上留言:我呼吁,赶紧开通北京-开封的直达列车,快车。
我控诉,每次春节回丈母娘家,买1488的卧铺票,都是一场我输黄牛赢的战争。
然并卵。
最后,解放我的是商丘。
商丘--北京西,开通了高铁。
G801,替代了,1487,成了我回开封的“宝马”。
我是北京人,好面儿。
总觉得,陪媳妇回娘家,就应该让人家母女二人多点儿自由聊天的时间。
不能老拿着女婿的范儿,让人家把珍贵的春节时间,用来照顾我。
于是,我带着儿子,住遍了开封的各种酒店。
五星的,住过中州国际,建业铂尔曼。
四星的,睡过东京饭店,汴京饭店。
住最多的是,一家速8,因为它离丈母娘家500米,楼下是24小时的三毛超市。
现在的选择是,汉庭,因为我已经是华住会的【铂金会员】了。
因为,疫情,今年春节,我没回开封。
本来,我是想回去给丈母娘到个歉的。
因为,懒。
我一直没学会开车。
要是我会开车,我们一准儿,就不用老拿火车票难买当理由,一年只回去一次了。
夫妻,轮流掌舵。
800公里,一路风光,比坐1487自由,快乐。
得,今天是,母亲节。
跟您郑重说一声儿:Apologize.您闺女,在我这儿还行,Happy or not, It's up to her.中不中,都是她定。
很真实的片子,普通人的悲喜乐,再熟悉不过的中国特有的情节:迷失了方向迷失了未来的剧团,卖假狗的男人,无所事事斗鸡的男人,靠着老丈人的男人,想出名的小姑娘,骗小姑娘的假导演,想出国赚钱的女人,对现实不满意的女人,尽心做好自己本分丈夫却还忍受丈夫莫名发脾气的女人。。。
看了之后很绝望。
觉得生活就是一层层的撕给大家看。
人生本无奈,贫贱夫妻百事哀。
然而过了一会又恢复了信心,不去想那些道理。
悲观是过一天,乐观也是过一天,不如快快乐乐的过。
给3分。我喜欢海报上那个场景。
尔尔
能不能不要再跟风下去了
底层蝼蚁的艰辛,又有谁看的见?
JJ上吊石头有木有!
哎呀 忘标了 难怪 找不到
是不够硬啊,还是压根就硬不起来? 哈哈哈哈哈
This is life.
琐碎的、悲凉中透着希望的生活~
▶2701
在开封拍的,而且还可能有洛阳,所以推荐,上了央视不容易,有首子曰乐队唱的插曲
片花骗人
叫做《疯狂的石头》第二部,只是,这噱头也太次了吧。其实电影还可以。
2007. 3
难得的奇葩演员聚集的中国味十足的电影。
楞是没看明白···
又是一部方言喜剧,以豫剧这种传统戏剧所面对的生存问题为题材,还有点意思,演员也不错,就是河南话听得有点费劲
难得的好戏,李易祥是一如既往的好,不过让我惊喜的是金宏。
里边那个小偷是演小五的那个演员吧 从骨子里就透露出那么猥亵 永远都低着那颗卑贱的头 城市太土了 当然演员都是好演员 刻画的很逼真 不止一句台词说明自己都看不起这座城市 想要逃离这座城市
感觉还是不够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