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 真真是一点精髓都不得 当初濮大叔从这部电影震撼 感慨颇多,于是心怀好奇 心心念念想要看一看 一看之下 大跌眼镜 也不知这感从何来 震何说起,且不说李叔同前半生多才多艺风华绝代 只这后半生的弘一法师就从不见其所悟 其境界之提升 家国天下一个都不曾从心中舍去 真真堪比慈悲良苦的草民皇帝 甚至抗战期间也绝不吝惜 重操旧业 慷慨激昂一番 带着一众和尚同随此情 真是连世间法休息也不及。
持律 持律 戒律活脱脱 在最初成了闭门潜心的学问之研究 到后来的口头之禅机。
从拜见印光大师时 竟问出救国救民之道 到之后 国难期 身患重疾 不省其自身 清静其身 倒是请来西洋大夫 然后欣然待死, 简直一位心怀悲悯的一国之君 何来出世之谈。
真是种种 种种 一言难尽。
这编导最后最后 竟为了电影格局上的首尾之应 令年老的弘一 在小小的陀螺面前凡心霎动 顿時便墜了世故 人情, 倒是大有種我不入轮回谁入轮回之洒脱 无惧。
再谈 这故事 前面活脱脱一个公子哥 春风得意 娇妻美妾,并无充实前序与铺垫,虽然 幼年在家熏陶,壮年时也谈禅论道 那不过是中国文人之通好 不足为奇 闲来之时 自我陶冶一番 却十足算不上个槛外人,而教学期间 仿佛就因为 事业之不如意 当局之糊涂无能 才无奈遁入空门,但这所谓“打击”或 不如意 放在当初动荡的年代 实在算不得什么,若这就算是削发之根本原因 若不是导演在命运面前被强求了 就是这知识分子实在没什么悟性可言。
更不说其他 关于 所谓爱和慈悲,受戒和持戒,民族和家国 端端只落得贻笑大方了。
再说 弘一法师拜访之几位得道高僧,首先 期间没有任何任何实质性交流,再者 这些身宽体胖的高僧且不论与原型差异颇大 就连一举一动都夹杂着中国式典型的政党风,再再论 当弘一法师询问时间之事时 竟然无一人前来提点 竟还顺其人心执着 予以贯之禅语的世俗执导 难不成他们个个都把自己当成金銮殿里的国师?
这样不遗余力, 更不提那些将修行当做事业 东奔西跑 大有搞近代“人间佛教”之趋势之所谓和尚,若是弘一法师一生 真的只碰上这些同修,那他的种种表象也就不以为奇了。
但 但分有些许了解 翻过《印光大师菁华录》 读过弘一法师晚清集 都能略略明了 这些演员和文稿笔记中的修行人 丝毫没有一点关系可言,真是可怜了冠以他们之名的演员 真真上演了一场典型当代华式政党爱国录之近代寺庙版…… 更不提 在弘一法师万年对其修行影响颇深的光钦老和尚 连出镜的机会都没有 大概是他的思想还不够革命 不能符合导演之要求的缘由吧这样 洋洋洒洒一出多小时的戏 看罢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种种演绎 只说一句,这编剧 导演 可对得起 生生将民国初年的翻版鲁迅脱胎换骨成一位与世无争的老僧的化妆师吗??!!
叹之 叹之……
许久没看电影了,今天挑了一个时间,看了这部《一轮明月》它讲述的是李叔同的一生。
从一个风流潇洒的青年到皈依佛门的一位法师。
弘一法师是一位很有才的人,它从小精通音乐与美术。
他的诗也做得漂亮,和一位当时闻名遐迩的诗女有段美好的交往。
后来去了日本,结识了后来他的妻子。
回国后,他从事音乐美术教学,但是由于当时制度的原因,他最后出家为僧。
出家之后,他修律宗,听说是佛中最难修的一门宗派。
弘一法师一生致力于艺术、佛教。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对于弘一法师的一生,我也极尽感兴趣,希望能在其中学到一点东西。
看到弘一法师能弹能画,又写着一手好字,越发觉得自己懂的东西太少。
在想着什么时候去学学画画,同摄影一样,美术其实也是一件令人欢喜的事情。
弘一法师跟随另一位高僧修行时。
高僧吃完饭,还要用开水过过碗,再将开水喝掉。
高僧笑笑说:“要惜福”突然想到那句话: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这句话的正本还是我查短信记录找的。
还是不敢看那些短信,真郁闷,跑题了。
弘一法师还说过这么一句话,以前也听过:以儒济世、以道养生、以佛修心。
慢慢咀嚼吧。
弘一法师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就像上面说的,绚丽至极归于平淡。
《一轮明月》是一部极具感染力和深度的影片,它以细腻的笔触和诗意的画面,展现了弘一法师传奇的一生。
影片中,弘一法师的人生转变令人深思。
从早年的才华横溢、风流倜傥,到后来的毅然出家,这种巨大的人生转折并非偶然,而是他对生命真谛不断追寻的结果。
电影通过展现他在尘世中的经历和内心的挣扎,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他出家并非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电影的画面美轮美奂,无论是江南的水乡风光,还是寺庙的宁静清幽,都为影片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
这种氛围与弘一法师的内心世界相得益彰,更加凸显了他对宁静与超脱的渴望。
演员出色的表演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他们生动地刻画了弘一法师各个阶段的形象和心理,使观众能够深入地了解这位大师的内心世界。
尤其是在表现弘一法师修行时的坚定和对佛法的领悟时,演员的表演极具感染力,让观众仿佛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平和与智慧。
此外,影片的音乐也为其增色不少。
悠扬的旋律伴随着剧情的发展,时而激昂,时而舒缓,进一步烘托了影片的情感氛围,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总的来说,《一轮明月》不仅仅是一部传记电影,更是一次对人生、对佛法、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
它让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也不禁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精神追求。
写这篇影评主要为了上传一些截图0102-1011,283天,终于还是结束了,这是结束后,我自己看的第一部电影
下面会放一些看电影过程中截的图,一个人看电影,截图明显比两个人看要多,因为可以自由往回倒,一遍不满意,可以两遍三遍
有一说一,他的日本妻子真的很好,可惜俗缘终尽,她问“请告诉我,什么叫爱”,他答“爱,就是慈悲”,我目前不懂
看淡浮名
空门
勘破
悲欣交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轻快明朗的歌,是我对李叔同大师的初印象。
近期看的电影《一轮明月》,才正式带我走进了这位大师如梦似幻的传奇一生。
电影的开场,一枚陀螺映入眼帘,年幼的李叔同在家中甩打着陀螺玩乐。
电影的结尾,年迈的的弘一法师,在桥上深情凝望着一孩童乐此不疲地玩耍着陀螺,就如同看见了当年的自己。
岁月荏苒,浮生如梦,人生一世只在呼吸之间。
当年的李叔同,成了今日的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的一生,让我不由得想起苏轼写的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弘一法师的心中始终一份坚定,这份坚定始终是忠于自己的,是深深嵌入家国情怀的。
李叔同的亲生母亲是大家族的侧室,身份地位低下,李叔同曾说:“我的母亲很多,我的生母很苦。
”生母过世后,李叔同不顾家中长辈反对、世俗偏见与陈规陋习,执意将母亲遗体从正门抬入,深夜泪流满面为生母弹琴唱哀歌,令家中老少为之动容。
这是李叔同对母亲的感念。
对生母爱的坚定,使他无惧挑战世俗和陋习。
生母过世后,李叔同失去了内心的一份支撑,只身远渡重洋来到日本学习绘画和音乐。
在日本学习期间,李叔同深深为国内的音乐教育的落后而焦虑,经过不懈努力,他发行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本音乐刊物。
友人为他欣喜之余,玩笑似地问了一句:“那你回国之后,是要做凡高?
还是贝多芬?
”李叔同坚定地答道:“做李叔同!
”这是李叔同对自我的坚定,不成为别人,要成为自己,活成自己。
归国之后,李叔同从事绘画教育工作,可是当时的国情让教育无法如李叔同所设想那样,西方先进的思想并不被当时封建的中国人所接受,他说“我尽力了,可我看不到希望。
”最终,李叔同选择入佛门潜心修律宗,成为了弘一法师。
可是,在修佛法时他仍然在思考着“佛法如何救国救民呢?
”抗战爆发后,弘一法师更是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并用切身行动来共纾国难。
这是弘一法师对家国情怀的坚定,无论身处何处,始终不忘祖国。
弘一法师一生坚定,也一生明亮。
弘一法师的学生丰子恺曾说过:“想弘一法师那样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来,十分少有。
”弘一法师活成这样“十分的人”,在于他不为环境、习惯、物欲、妄念等所阻碍。
电影中弘一法师受到倓虚法师的邀请,到湛山寺讲法,受到了僧俗两届的热烈欢迎,但弘一法师却很不高兴,私下与倓虚法师约法三章:一、不为人师。
二、不开欢迎会。
三、不登报扬名。
弘一法师不为虚名所累,摒弃世俗名利,追求灵魂的超脱。
弘一法师处世为人的态度,为我们提供了明亮的处世哲学。
当今的世界,日新月异,我们生活的世界每时每刻都在飞速变幻着,我们的初心也日渐被消磨,逐渐暗淡,最后失去了颜色。
不沉于浮华,不困于名利,不陷于骄奢,对我们来说,似乎已然成为一件难上加难的事。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疯狂奔跑,每时每刻都害怕跟不上世界的脚步。
可是,到头来,我们突然发现,你跑的越快,就越容易迷失了自己心中的方向。
我们在努力追逐世界,却忘了追逐我们自己的世界。
我们努力生活,努力活成别人期待中甚至梦想中的模样,可最后却发现自己离梦想越来越远。
正如《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说的:“好像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别人该怎样生活,但却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生活该怎样,就像释梦的老妇人,不知道如何把梦变为现实。
” 而弘一法师恰恰知道如何把梦变为现实。
弘一法师的明亮,正是不为外界所困,醉心于自己的真实渴求,执着追求自己的灵魂境界。
电影中弘一法师说:“爱,是慈悲。
”我想,这份慈悲,是双向的。
慈悲的爱不仅是对他人、对生灵、对万物永怀善意和悲悯,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始终怀着慈悲之心,不苛求,不执拗,不纠结,时时悦纳,永远明亮。
好好爱自己才是我们更好地爱他人、爱世界的前提。
一轮明月高悬,不仅照亮弘一法师的心,也把月光的余晖洒入了我的心中。
一代大师,非同常人。
随性,前瞻,悟性高,心志坚,才华横溢,却因现实而灰心,遁入空门。
也许只有在寺庙,才得保一颗清白纯净的心。
看尽人间浮华,就厌倦了尘世喧嚣,经过生离死别,就看淡了七情六欲,也许正是经历太多,才容易厌世。
也许正是境界太高,才会向往真正的解脱。
从此人世似隔世。
我本是这样以为的,但,原来李叔同心志弥坚,在其心中救助一两个百姓,那不是救,普渡众生,那才是救,在普陀寺,弘一如同回到了年少时,问印光法师说:佛法如何救国救民,李叔同果然还是李叔同,从未忘记为了什么而出发,心中有大爱,并一步一个脚印付诸实践。
“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叫爱?
爱,就是慈悲。
”要惜福。。。
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上周到厦门办事时顺道去了趟南普陀——弘一法师创办闽南佛学院的地方。
发现宣传栏中《一轮明月》的海报。
濮存昕的扮相着实吸引了我的目光。
回到家中便四处寻找光碟。
但是,正如许多网友说的那样,市面上没有人听说过这部获得华表奖的影片。
我很是失望。
其实,去年福建佛教学会就在驻地免费放映了,但那时候我不在福州,错失了机缘。
于是,我只能下载了一个不是很清晰的版本。
它终究没让我失望。
虽然,整体叙事仅有简单的单线条,但其中对于佛教教义与象征的理解却是庄严的,没有流于坊间的浅薄观感;濮存昕的表演也是令人感动的。
然而,最让我感怀的还是影片中出现的两个象征物——陀螺与渡船。
影片以少年李叔同玩耍陀螺开始,又以弘一大师观看一个少年玩耍陀螺终止,完成了一个人生的轮回。
而片中的渡船不仅上演了李叔同与妻子恩爱也在后来上演了弘一与俗事情缘的挥别。
“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慈悲就是爱。
”两艘渡船在西湖上的摇荡象征着苦难的人生等待着悲悯的救赎。
相信看过电影的人都会记得那句台词,但我还记住了陀螺与渡船。
《一轮明月》碎片记录明亮的月亮从小环境优异我的母亲很多,我的生母很苦,愁眉苦脸。
要是你爹还活着,听见你弹钢琴该有多好啊。
清政府割让台湾…叔同忧国忧民,心地善良,刚一踏上人生旅途,满眼看到的尽是苦难。
他坐上火车,窗外是疾苦的农民在人力犁地。
火车开一半,突遇黄河大堤决口,眼前这就像人间地狱。
叔同喜欢听戏,看得出来也喜欢京剧名伶,结果母亲做主让叔同娶了一个茶商的女儿。
他杜绝仕进之心官宦之途 列身票友出入梨园,消磨青春时光。
李叔同上台唱京剧,杨翠喜不舍去了官府。
因为袁世凯用十万两军饷买她向载振行贿。
就此一代名伶消失在京剧舞台。
1898年上海叔同在那里待了八年,北望津门,正经历庚子事变,家国沦丧。
上海却歌舞升平,十里洋场。
许多文人在此沦落天涯。
叔同为大家赋诗写歌,聚会中偷偷关注一个女子,女子也仰慕他破有好感。
他有意填补法学界介绍国际公法和私权的译著,只是认为自身日文底子薄。
蔡元培认为翻译法学著作光缜密和准确性远远不够,强国对弱国不守公法。
叔同认为公法虽多但只对强国有用,弱国不能只依靠公法侥幸图存,要自立自强。
他和黄炎培等人办沪学会,用知识积弱扶贫。
同时也通过特殊方式宣传民主思想,搞新学科等。
突发意外,蔡元培在逃,黄炎培劝叔同一起逃往日本。
叔同拒绝,不愿丢下生病的母亲。
0:15:05这个镜头设计得好。
女子想和叔同一起买年货,他拒绝说家里母亲生病妻子一人应付不过来。
她送给叔同一份礼物。
母亲有愧,知道叔同这些年过得不快活,她不该做主娶了茶商的女儿。
希望叔同以后尽管做自己喜欢的事…母亲去世后,叔父讨论的居然是:叔同的母亲是侧室,棺材怎么能从正门进来。
叔同认为这些陈规陋习该改改了,作为名门望族,言行举止会得到外界关注,也影响着外界,他做了个榜样。
葬礼上叔同亲自为母亲弹钢琴歌唱后来他去了日本才华横溢…出书立著…促进中国文化教育领域的发展演话剧义演赈灾他认为“没有富有灵性的模特,就没有天才的画家”这是一个整体。
1911年,回到了上海太平洋报停刊,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
1913年 杭州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我是李叔同,这学期负责你们的图画,音乐课。
丰子恺你为课代表画裸体,遭到议论,在当时不开放的年代图画课困难重重。
叔同开始产生羡慕僧侣的生活,想充实断食,脱胎换骨。
长亭外,古道边…这是他人生无数次送别的写照。
1916年 虎跑寺他已经开始断食了,并记录。
夫人来信他也不回。
他尽力了,不愿再教书,认为灵魂的解脱才是首要任务。
他想出家做和尚。
他对妻子说,多少年了,你是我的好妻子,我唯一放不下的就是你…对不起…我是中国人我只做中国的和尚。
人生如常,如暴病而死,想不抛也做不到。
1918 灵隐寺你已是三宝弟子 弘一西湖上,他与妻子各在一条船上我就要回国了好叔同请叫我,弘一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叫爱爱,就是慈悲。
1921 温州庆福寺寂山长老:佛教八万四千法门 你为什么偏修律宗弘一罪孽深重,出家又晚,非酷戒不足以灭障,更何况,律宗博大精深,惟其了解,才知道进退。
拜师印光大师厦门普陀寺创办佛教养正院《三宝歌》1937年 青岛 湛山寺不可受而不持泉州开元寺身为佛子 危难之时 不能共shu国难于万一,不能为释迦如来找到一点体面。
他挚友也入佛成居士。
万岁万岁,五千年国…护生画集三郎,回家吃饭啦,他叔同也要回家了,陀螺转…他走在万千烛光中…
印光法师对弘一法师说:“要惜福呀!
”泪珠滚滚而下。
闻之。
《一轮明月》票房惨败,败就败在太想好。
犯了高、大、全的通病。
怎么再现弘一法师?
其实多年前弘一法师的弟子丰子恺先生就指明了一条再清晰不过的脉络。
物质——精神——灵魂。
丰子恺说,人生的活法可以分为三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灵魂生活。
物质生活指衣食,精神生活指文学艺术,灵魂生活指宗教。
李叔同就是沿着这个楼梯一步一步成为弘一法师的。
可这片子却像流水帐似的罗列堆砌法师的求法过程,如同跑马圈地般狂奔不止。
法师苦修律宗,以求普渡众生,一生所求就是持戒修律,这些在片中简直有点刻意淡化,是陈家林太根红苗正?
或是另有隐衷?
嘿,剪刀手爱德华?
如果把此片当做弘一法师求法的纪录片,入世出世前因后果表述坦白,却又加入了红尘世事。
从时空感来说,造成了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如从高处一扫而过,空泛而层次单薄。
导演大方向的把握准确,细节处理却粗糙随意,心理层面刻画太少,这种大而化之的表现方式对史政经或许正合适,对弘一法师这样的题材未免有些简单粗暴了。
看片过程中多次感觉到导演如迷途羔羊几番挣扎,有心无力无的放矢。
李叔同了却尘缘,事实上的确有避世之意。
那样的时局那样的世事,悲天悯人跟无能为力的冲突苦恼煎熬,惟以佛经解心魔。
这是他的法子。
他的处世哲学跟叔本华有些类似,因为昏沉中清醒,苦事中顿悟更觉悲剧。
所以他要修律宗,非苦行不得减孽。
他选了明义渡人的道路,所以他能解脱。
否则恐怕他只会跟梵高一样,最后一句话:痛苦永无休止。
呃了。
所以他是勇者。
勇者才敢于直面自己。
活着比死亡更需要勇气。
事实上只消那一句:“要惜福呀”,就足以让人顿悟。
可惜啊,静止的力量从来都让人小觑。
点题的便是弘一法师回答妻子的那句:爱,就是慈悲。
于身边人是绝情的,也是不负责的。
可是她唯有放弃。
对弃世者而言这也是一生必须背负的罪孽。
这也是自私么?
可是无可设法,爱了就要承受。
只有被迫的婚姻没有被迫的爱,从爱中索取甜蜜就必将付出痛苦。
双生子买一送二啊,笑笑。
佛经有曰:‘如来立教,其法有三:一曰戒律,二曰禅定,三曰智慧。
然非戒无以生定,非定无以生慧,三法相资,不可缺一。
’此为三无漏学。
戒者防身之恶,定者静心之散乱,慧者去惑证理。
三学中以慧最重要,戒和定都是获得慧的手段。
只有获得慧,才能达到最终解脱的涅盘境界。
律宗修戒,禅宗修定,最终目的就是有厌、无欲、见真。
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思四谛、十二因缘,以窥见法,获得智慧解脱。
弘一法师辛苦整理的律宗经卷现在也广有流传,想必西天也是欢喜的。
*** *** ***禅宗始祖摩诃迦叶于灵山参破世尊拈花微笑,世尊遂以此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咐嘱之。
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咐嘱摩诃迦叶!
”——《大梵王问佛决疑经》“正法眼藏”亦名“涅槃妙心”。
释尊入禅宗最高三昧加持会众,并拈所献金花示众,看谁能领会其旨。
迦叶尊者,独契涅槃妙心,开出清净莲花,是真具正法眼者。
拈花幻像如如不动于袤广无极,色即是空,无不是空,空空如也,意会无言。
日本禅宗有个故事。
两个日本和尚走在路上。
他们来到一条涨水的河旁。
一个年轻漂亮的日本女郎穿着和服站在河边要过河,但是看着湍急的河水一筹莫展。
一个和尚说:“我可以帮你吗?
”女人说:“我想过河。
”和尚抱起她,把她扛在肩上,过了湍急的河流,把她放在对岸。
他和同伴就继续往庙里走。
那天晚上,他的同伴对他说:“有个事我得跟你说道说道。
作为和尚,我们已经发过誓的,对于妇人连看都不可,更不要说碰她的身体了。
今天过河的时候,你看了而且碰了。
”另一个和尚说:“老兄,我已经把她放在河对岸了,可是你还在头脑里抱着她啊。
”有佛曰: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
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其实放下,对红尘纷扰中的纭纭众生而言,何其难啊?
无天,无地,无我,无心。
无不是真纯,无不是真我,无不是真天地。
唯有性空,即心即佛。
《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主旨为心性转变。
《六祖坛经》敦煌本慧能曰:“若欲修行,在家亦得。
不由在寺。
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恶之人。
在家若修行,如东方人修善,但愿自家修清净,即是本方。
”王朔怕是很得了此经的要义,所以才解了他自己的〈六祖坛经〉。
西西。
天际暗淡墨蓝,湖水悠然平静,两只小舟在湖面上犹如两盏明灯,等待的像是要诉说无尽的悲欢。
小舟相向缓缓的撑着长篙慢渡,在湖心停下,一面是穿着僧衣的他,一面是他的妻。
妻深眸含望,说:我就要回国了。
他道:好。
“叔同”“请叫我弘一法师”她颤惊,低眉,缄默良久问道:“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叫爱?
”他闭目说:“爱,就是慈悲。
”我想她一定是懂得他的。
当初她抱着他哭着求他不要离开时,当他闭目养神,十指合拢,默念佛珠时,她懂得她的丈夫是不寻常的人,他所要追求的,她只能静观其旁。
丰子恺有著名的人生三层楼只说,即“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物质生活就是衣食。
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
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才华,培养诸多艺术人才,时迁居在二层楼上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了三层楼,做和尚,修净土,破戒律,完成自我的完满。
看似强大的能量,在妻子眼中他只是她的丈夫。
于爱于恨,都只此了然。
相遇画馆,相处于给他做模特,最后开出爱情的花朵,与他共伴人生。
想不及,难预料在这湖中央要永诀。
悲从心来,不自落泪,溢出心窝,流进湖水……她没有再说话,因为他明白他所说的“爱,就是慈悲。
”不仅仅是对良人的慈悲,也是对天下苍生的慈悲啊。
他要去悲悯苍生,普度受苦受难的众人。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倏尔想起张爱玲说过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多好的一句话。
因为懂得,包容了许多。
因为懂得,怜爱了许久。
因为懂得,慈悲了彼此。
心静如水!
杭州与泉州,再去时会多了些凭吊
不能对这种片子要求太高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送别》
陈家林路奇的审美就是合我的口味。刘伟明尹治贺生伟王诗槐。
情节断断续续的,完全没把弘一法师跌宕传奇的一生给拍出来,倒是把大师的音乐造诣说了个明明白白。这种名人传记类的影视作品,还是更适合拍成一部电视剧,电影的篇幅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濮存昕老师不愧是人民艺术家,演技没得说,每个细节都拿捏到位,可以这么说,就这个剧情设计,如果换个表演功底没那么深厚的演员来演,估计没几个观众能撑着看到影片结束。总之,如果想了解弘一法师传奇的一生,还是去看书吧,这电影顶多只能当成个小科普。
怎么说呢,可能是下载的效果不好。
凌晨三点多电影频道竟然放这个 可惜濮存昕不够神。
看这种不如看传记和书。纪念意义大于研习意义。
要将弘一法师的一生压缩进九十分钟着实不易
「叔同⋯」 「請叫我弘一。」「弘一法師,請告訴我什麼是愛?」「愛,就是慈悲。」 拋妻棄子原來這就是慈悲嗎。
主题很好,人物塑造未免过于高、大、全了一些,也隐约透着点说教味,不过还是值得一看,一星给弘一法师,一星给濮存晰,一星给影片还原的时代风貌
喜欢李叔同给母亲弹琴送别~
呵呵,什么又是慈悲
看这部电影是在东大的礼堂看的,当时濮存昕还来跟我们聊这部电影
还不错啊,闻所未闻的好片呀,可惜叫好不叫座。。。原来弘一法师还来过青岛的湛山寺,不错~
大病从死,小病从医,赞同!!
一汪清水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