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鹿宝贝# ( Baby Reindeer) 看了这个剧能理解在没有大明星的基础上居然有那么多人都说好,口碑爆棚,确实是用了一个很新颖的方式再次探讨了受虐者的内心历程。
有点像去年的那个狗狗R级电影《Strays》,后者的主角小狗也是深陷有毒关系难以自拔。
这样的作品不是重点讲述施虐者的恶毒,而是探讨为何一些人总是陷入这种关系,什么样的人才会成为 Baby Reindeer?
而这两个作品最绝的就是一个选择了男性作为受害者,一个选择了狗,都刻意避开将女性作为受害者,但最终最容易共情的反而是女性。
剧集营销角度是一个男人被一个女人骚扰,可是在探讨为何这个女人一直跟踪他、对他痴迷的同时,也展示出为何这个受害者却一直不忍心报警,渐渐地反而习惯了被这个跟踪狂关注。
他过往的遭遇显示他其实一直都是一个渴望被关注、被看到、被爱的人,但因为事业一直毫无起色,处于生活底层,如果突然被关注,无论对方是一个霸凌者还是一个跟踪狂,他都愿者上钩,并产生依赖感,而无法离去。
我最喜欢本剧的地方是它选择了一个男性作为主角,而不是一个女性。
跟《Strays》选择从狗的角度出发一样,这都是有目的性地避开将受害者塑造成为女性。
因为这两个故事都是要探讨受害者究竟为何成为受害者,确实他们都有自己的问题。
如果定为女性,就会被责骂成“受害者有罪论”,在如今的时代,必然会引发女权主义者的不满。
而这样最终就达不到反思的目的,而只是推卸责任,认为“女的有什么错?
” 目前在社会上,只要谈到这个话题,都避开受害者本身的经历和背景,只是重点放在骂施虐者。
可是这其实没有谈到事情的本质,没有真正让人们了解受害者之所以成为受害者的原因。
于是,很多女性即使走出了一段有毒关系,还是会继续陷入另一段,不断重复。
本片男主就是如此。
把他换成女性完全没问题,相信很多女性有过相似经历,被一些有权有势的人忽悠,被侵犯、被占便宜,但是就是离不开。
换成了这个男主角,更容易让他说出自己的独白,真正让女性“听到”、“看到”事情的本质,而不会感觉这是受害者有罪论。
很多时候就是如此,我们去指出A有问题的时候,没办法直接对A这么说,不然A听不进去,还会吵起来,认为你没有同理心。
所以只能用B作为比喻,讲述B得故事,让A自己去领悟。
《驯鹿宝贝》和《Strays》就是这样拍给女性却把受害者定为非女性的典型。
这就是影视作品的意义,storytelling的力量,把无法只说的一句话用一个隐喻表达出来,试图产生共鸣。
可是,很多时候受害者即使明白自己有问题,还是没办法彻底改变自己,只是一次又一次的重蹈覆辙,因为他们所缺乏的,在本片中其实也很明显,就是寻求真正的医疗帮助。
我们通过这个剧集看男主与跟踪他的人一直在描述他们的内心世界,而他们却从来不愿意去找一个心理医生讲述这些。
无论是朋友、家人其实都帮不了他们。
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
如果你也是一个类似的经常陷入有毒关系无法自拔的人,一定要寻求来自医生和警察的帮助,不要总是以“我没问题,是男的都是坏人”来继续麻痹自己。
即使坏人很多,就像本剧中那样,这些人都是挑“Baby Reindeer”下手,而不是一个强壮、独立的Strong Reindeer, 对吧?
前天读到一篇讲Fleabag和neoliberal之间关系的文章,想起这部剧,产生了一个奇怪的想法:Martha和Donny这一对stalker和victim对传统性别关系的倒置,使得Donny对Martha的受虐型依恋的直接表达成为可能;而在同类不存在性别倒置的跟踪受害题材(男stalker女victim)的影视中,这种受虐型依恋仅仅是存在于spectatorship中的一股暗流,受制于ethics/politics不能得到直接表达。
然而本质上,任何 melodrama都是反neoliberal的(这是另外一个作者的观点),因为melodrama作为一种永远在探讨情感和依赖关系的形式和neoliberal的价值(individualism,self dependent, self-reliance,自爱自利)是相悖的。
Fleabag的锐利不仅在于她用一种过度/满溢(excess)的形式来对抗neoliberal的自律和节制,还在于这种对抗进一步地揭示出 neoliberal的虚伪(对于两性、不同阶层不同群体这个价值体系以性别无涉、阶层无涉的姿态施加不平等。
仔细想想这和post racial的反对者的说法是很像的)。
而对于除Fleabag之外的其他melodrama来说,过度其实是一种常态,如果不讲述人与人之间的interdependence它就没有了生命。
Fleabag中的「过度」是sex,《驯鹿宝贝》中的「过度」则是Martha,一个典型的女性刻板(fat girls)。
诡异的是在最深刻的层面《驯鹿宝贝》是迎合spectatorship的,这也是它成功的原因(尽管很多人是以 gendered或教条的方式来解读这部剧),它迎合的是观众的黑暗面而不是人性的黑暗面:想看一种postmodernism的、在任何方面都违反新自由主义个人戒律的萨德式依恋型自虐和自虐型依恋。
如果没有Donny对Martha的反向依恋,这个故事就没有那么特别,是它反常的性别结构给了讲述者跨越ethics/politics障碍的自由,而这种自由真实不虚地满足了当代身陷个人主义虚空的情感障碍患者(即普遍意义上的世人)的胃口。
唐尼·邓恩是个事业不顺的喜剧追梦人,依靠在酒吧打工勉强度日。
一日,酒吧来了位神色黯然的女顾客玛莎,出于同情,唐尼为她提供了一杯免费的茶水。
他未曾料到,这个简单的善举竟是引火上身,他的一言一行都被玛莎解读成示爱。
他更始料未及的,是自己竟然也在饮鸠止渴,深陷玛莎的“痴情”里无法自拔。
这部剧对玛莎的塑造很巧妙,一方面,除了给她设定了一个“跟踪狂”的身份,既没有描述她患有什么精神疾病,也没有描述使她癫狂的过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观众陷入逻辑自证的陷阱,去合理化“痴人”的行为;另一方面,对玛莎欲拒还迎的唐尼却给出了较为明晰的背景描写,解析了其脆弱性的来源。
我忽然想起柏拉图说的:“我们应该拒绝接受这样的论断,即心灵或任何别的事物自身不产生特定的缺陷,它们却会受到毁坏。
情况只是这样的:一个事物为别的某事物的缺陷的产生提供了环境。
” 唐尼的脆弱性的确为玛莎的疯狂提供了环境。
诸多有毒的关系本质都是如此。
尽管痴人之爱并不是真的爱,它的对象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随机的,因为它是依据扭曲的感知和幻想成立,和对方的具象性无关,只伺其脆弱性而动,一旦对方也沉溺这种拉扯,痴人就如鬣狗咬住不放,所以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种坚定的选择,实际就是一种肆无忌惮地对他人情感领域的侵犯和心灵的强x。
这部剧在最后巧妙地呈现出,在激烈的精神消耗之后,唐尼也意欲滑入玛莎处境的状况。
在最后一帧中,他是警觉了还是理解了,不得而知。
网上对这部剧的评价中,有这样的感慨之声——我们想要的很简单,无非是被人爱。
这感慨,在我看来真是不寒而栗。
想要被爱、想要陪伴、想要理解、想要认可,都是表述起来很简单的诉求,但我们越是痴迷于这些诉求就会越是疏远真实的判断。
试想,如果玛莎是个疯批美女,人们还会将唐尼视为受害者吗?
但生活中的疯批往往极少能用丑陋冷静我们的判断(doge),所以随时检视自己的脆弱性才是正途啊。
(当然,如果是俩疯批就该锁死,不准流通出来霍霍别人😂)
开头甚至有一种猎奇心理。
一个外表柔弱的男子被一个大体格女子跟踪骚扰的故事。
哇,好像很精彩,甚至有些喜感。
随着故事的慢慢推进,没想到呈现在眼前的是这样一个严肃深刻又真实破碎的故事。
很确定,Donny的确是是沉醉其中的。
如果要拒绝,早就能斩断这莫名其妙的关系了。
问题就是,为什么?
为什么要放任这样奇怪的关系?
为什么要自虐般受这样的折磨?
直到谜题慢慢揭晓。
这段创伤实在是描写的十分到位,很细致地展示了,为什么受害人偏偏离不开那个施虐者。
这种奇特又悲哀的心理,外人真是没资格居高临下的评判。
因为受害人自己已经不能停止自我反省,我为什么离不开?
我是不是有问题?
是不是我的错?
在这样的极端情绪之下,才能欣然接受Martha最诚挚又夸张的赞美。
让Donny觉得,我就是一个这么棒的人。
Martha的极端恰恰让他“遗忘”了另一段的极端往事。
而最令人动容的,是Donny的所谓自我厌恶和自我毁灭。
俗称,破罐子破摔。
他残酷地折磨自己,仿佛这样一来那段黑暗过去就可以“不算什么”。
觉得自己根本不配幸福,自己是个烂人,自己永远都回不去了,最不能原谅的根本不是施虐者,而恰恰是自己。
痛恨自己的懦弱和虚荣。
一天又一天,一遍又一遍。
拍案叫绝的是结尾处。
看到他重新去了编剧家,我用常规的看剧思路想,他是要去痛骂对方吗?
他是要去与过去的自己和解吗?
可是,他什么都没有做。
甚至若平常好友那般聊聊天,说说话,在编剧随随便便提出一个proposal的时候还礼貌微笑地答应了。
直到坚持出门,一个健步冲到外面,吐了。
他恶心的不是编剧,而是自己吧。
这一段描写完全符合之前在网上所出现过的大多是女性受害人的心理。
不愿意弄僵关系,怀疑是不是自己想太多/过激了,想要礼貌性地平静地结束这个场景。
而最后的委屈和厌恶,只能自己咬牙吞下。
恰在这个时候,Martha的赞美把他拉了回来。
他笑了也哭了。
在那个酒保请他喝了酒的时候,他终于完全理解了Martha。
What a sad story.
“你找什么?
”“你是只想做爱吗?
”“既然觉得做爱不快乐的话,为什么还要做呢?
”下次如果有人再这样问我的话,我会跟他说:我不知道怎么解释,但如果你真的想知道的话,可以去看看“驯鹿宝贝”,也许就能大概感受到了。
这个故事表达的是人在性面前可以多么不堪一击。
“性”就是所有问题的中心,而不是所谓“真正问题的表层”。
无论是自卑、自我厌恶、不正常痴迷还是精神扭曲,都和性有关系,都是人无法和利比多和谐共存导致的结果。
但我们是如此害怕和歧视性欲。
所有被认为是“不正常”“扭曲”“变态”的性欲望会在第一时间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定罪的证据、嘲笑的把柄。
性能够激发人最深处、最骇人听闻,同时也可以说是最广袤的想象——自慰可以被认为是不自爱,是不对自己负责,是健康的破坏者,是情绪的宣泄口。
性能决定你是否爱我,能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性可以是犯罪的原因,也可以是唾骂的依据。
性丑陋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又似严律圭臬在产房中一手遮天。
性可以是这么多东西,充斥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好似构建成了人类社会最森严的等级结构之一:最下面的是一切变态的欲望,而最上面的——谁也搞不清楚到底是什么。
而我们从不讨论性。
至少像“伦敦生活”和“驯鹿宝贝”这样的创作让我知道这世界上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因为没办法处理性和爱而痛苦不堪。
因为这就是最重要的问题,一个在夜里让我睡不着觉、翻来覆去不到高潮不会罢休的问题:我真的是世界上最恶心、最不堪、最无能的人吗?
就因为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强烈的性欲,就因为我和那么多人上床、一个接一个地上床但还是搞不清楚自己在找什么,我就是一个自怨自艾、没有自制力、活该如此的人吗?
而又有那么多的人,如此清高,将自己与性爱割席,好像只要一表达性欲,就不算在认真地讨论爱情一样。
但同时,那些“唯性爱主义者”又如此不屑于谈论爱情,把相信爱情的念头当作笑话。
而最终,这之间剩下的那些人,那些困惑、踟蹰不前的人,才是真真正正地被当作怪物,在这座性与爱的金字塔里被排除在外。
《正欲》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尝试告诉观众水癖也只是一种正常的欲望,但是“正常”的观众在里面看不到自己,只看到了这种非正常欲望可能导致的社会犯罪。
我看到了自己。
我看到了那个因为自我厌恶而不断塌陷的人,看到了拒绝无能、接受无能的自己。
而至于那些无法代入的观众,我只希望他们永远也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当唐尼对着玛莎的照片自慰的时候,我完全与他产生了共鸣:他觉得她很可怜,而她觉得他很吸引人——仅此而已。
一种竖着中指大喊世界去死吧的自毁行为,多么的勇敢和真诚。
而这就是真实的我。
即使少有快乐,也没办法不做爱;哪怕极度渴望爱情,却早就不知道怎么停下来怎么学会满足。
别怪我没有警告你——除非你真的想清楚了,否则不要轻易来爱我。
如此扎实、细微地实现对动态复杂情感的捕捉,“这世界上我爱着一件事胜过爱她,就是我的自我厌恶。
”已不再局限于“施暴者面目可憎/权力可怖”(丝毫无损观众感受到。
而是聚焦更加微妙的“受害者”心态,渴望认同和自我厌恶像双生子如影随形,破罐破摔向谷底俯冲时脑内依然有自我怀疑回响,渴望找到一个得体、科学、supportive的理由为自己的懦弱、可憎、自己的自尊傲慢和全部教养不允许发生自己却的的确确做了的事辩驳,却又恨(同时依然为此骄傲)自己聪明地看穿了一切的无能为力。
跨性别者在亲密关系中玻璃杯般看似闪光但一碰就碎退回到可以肆意被physically and mentally abuse的处境,masculinity纵容沉默的性暴力导致伤害在代际间近乎无法阻挡地复制,甚至stalker在健全语境和片面法理下的茫然disability都不是锦上添花的裱饰,而是有机系统地编织进以小见大,以个体譬喻集体的representation中。
全剧最喜欢的一段是重新回到施暴者家中说出“我愿意”的时刻,结尾从来无关松一口气,漫长马拉松中痛苦和夸奖的来处都可以是毫不体面自作自受,但别管我活得多糟糕,it’s on me.女导演的掌镜稳重、克制,没有丝毫炫技手法却让镜头语言如手术刀一样剖开剧本层层沟壑,配乐也使用得恰如其分。
片头的高级设计感让人眼前一亮(我就是喜欢一些好像很没用的小巧思。
唯一的遗憾是不知道以女性为主角的此类题材剧又要等上多少年。
我承认苏格兰男人很迷人但口音实在是太难懂了,靠近苏格兰那段时间我从来没有一次听成功过一句话。
故事以男主单线剧情讲述。
男主在坚持梦想成为谐星的路上一次善意的举动解救了跟踪狂玛莎,玛莎因为这次举动疯狂迷恋上了他,他在与玛莎的不断接触中逐渐理解了玛莎的行为故事。
故事设定新奇,人物塑造立体化且很有特色,从一个男性受害者的角度去深入了解了男主的不间断遭遇,但也只言片语中拼凑出了玛莎的一生。
故事要素颇多,同性恋、性别认知、跨性别者、妄想症和跟踪狂多种引人不适感的人物汇聚。
有些情节引人不适,但过程不拖泥带水,真的是一遍过。
作为女性受众看着看着有点不能理解男主,他虽然在追逐梦想的路上遇到了很大的灾难,但这些其实都在逐步发展,男主如果想要避免得话其实可以完全避免,但他没有。
而且从观众的视角来看男主已经足够幸运了,向父母坦白后父母安慰和开导他。
他和前女友分手,一直低价住在前女友妈妈的屋子里,享受着亲儿子般的待遇。
在他剖析自我的遭遇,不在过分在意他人眼光的时候,前女友的妈妈和前女友还能找他回来,继续住着她们的房子。
而且感觉男主根本不适合做一名谐星,他只会用低俗的生死段子和以女性取乐,而且一直重复,一点谐星的天赋都没有,真的无语…最不能理解的是他最后因为剧本上的一句话就主动找邀他嗑药和性侵的人再次见面,完全是打算再续前缘了…可能是人无完人吧,但最后一点我真的体会不了,但我能明白男主能够共情玛莎这一点,因为他们本质上是一类人。
导演在这一点刻画得十分完美。
总结,《驯鹿宝贝》对学心理,共情力高,对社会学感兴趣的人看或者单纯涉猎蛮适合的。
它不太适合普通观众,因为他们观看上和理解上有门槛,我身边大部分的人是不能接受男主人设的,会因为他果断弃剧。
而且有些画面我看得头皮发麻,冲击感贼强。
该剧是心理健康者和病态者自我检测试纸如果你觉得可怕,恐怖,男主遭遇可怜,恭喜你,你是心理健康者。
病态人是能磕到男主和玛萨的。
结尾男主在酒吧听玛萨讲为什么叫你baby reindeer,和男主一起眼泪止不住,她把他当作一个彻底的安全毯,一种海上的稻草,一种安放所有的不安眷恋迷恋的所在。
玛萨如果有一个正常的童年,就没有偏执狂玛萨,跟踪像一个彻底的镜像,无论是开始男主先隐身在黑夜中好奇的看着玛萨,思索是什么样的女人会那么快的迷恋上自己,又是什么样的女人如此病态如此可悲的假装自己是名利双收的律师,炫耀时那种自信的语气,却买不起一杯可乐,好笑的是一开始就是男主先对真实的对方产生了好奇。
结尾处,男主看着满墙粘贴的玛萨写给自己的邮件内容和电脑上根据玛萨心情分类的语音。
都云玛萨痴,其实更有痴似玛萨者。
病态的人确实能够吸引来病态的人,为什么明明是互相折磨的戏码,可是结束的那一天,空空的邮箱,平静的语音信箱,空荡荡的站台,我的心却如此的空虚,我听着我恨的人说的赞美我的话,喜爱我的话,一遍又一遍,我甚至忽略她说被性侵不过是小男孩的事情,从那些语音里,我发现我们是如此的相似,灵魂的苦涩味道,“他们从我这里拿走了太多”我们都是如此的不堪,如此的不安迷惘。
原来我们想要的都那么少,不过是被人爱着,甚至不在乎对方什么样的身材,是不是病态。
可我们又要的那么多,被人彻彻底底的关注,被人永远热情的回应,所有委屈都被接住,那样的爱,似乎只有病态玛萨,无业玛萨,自我折磨玛萨能做到。
是的,你会拥有名利金钱和人们的关注,可你知道那只是一时,人们不过拿你消遣,而我是真的爱你,my baby reindeer. 玛莎的爱让我想起陈婧霏消亡史歌词:美梦太仓皇,等不到天亮。
爱是嫉妒加上欲妄,肉体叹息着时光预见了疯狂,却欣然前往石火又电光,深渊里震荡大海到日落的中央,纵情燃烧这一场。
大概也是很疯的人,所以能够懂恨疯的爱。
据说,爱丁堡戏剧节每年都会吸引上万名演员或团体参加。
男主就是其中一个抱着喜剧梦想的年轻人。
劝君莫笑非龙池,可能是由于天赋不足(我认为确实尬),男主的喜剧生涯非常不顺利,但一次偶然的机会,却让他结识了业内有名的老编剧。
这个老编剧提出了诸多表演意见,这让男主的喜剧表演一下子受到了极度欢迎。
不仅如此,老编剧每天晚上都会带男主去参加非常高端的私人俱乐部,在那里他们谈天说地。
可是有一天老编剧却突然消失,消失速度之快,让男主自己都怀疑——这个人真的存在吗?
这一切真的发生过吗?
后来的一天,老编剧又突然联系到了男主,邀请他去自己家里。
在老编剧的家里,二人除了谈天说地、讨论创作之外,就是嗑药。
老编剧在男主身上尝试了各种精神药品,在男主神志不清时对其进行猥亵。
每次男主醒来,都能感受到自己的阴茎上有老编剧的分泌物,虽然他能够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但他第二天还是去老编剧家里。
终于,他被老编剧强奸了。
为了合理化自己被强奸的事实,男主开始放荡不羁——如果我的身体本身就是很随便的,那被强奸又算得了什么呢?
但合理化只是在逃避,被老编剧强奸成为了男主的心魔。
离开了老编剧之后,男主在一家酒吧打工,同时坚持喜剧梦想。
有一天,酒吧来了一位垂头丧气的肥胖女人。
这个胖女人“无法承担任何酒水的费用”,男主便请了一杯。
可能是出于喜剧演员的本性,男主尽力去逗笑眼前的这个可怜人,可是没想到其实这个胖女人是著名的连环追踪狂与精神虐待狂。
被物理虐待,报警可以解决;但被精神骚扰与虐待,报警也很难搜集证据——每天出现在你的面前,每天出现在你的工作场合,每天都跟别人说是你的女朋友,每天都强行和你聊天,这好像是个神经病,但好像并不触犯法律。
男主知道这个胖女人很危险,但就像老编剧每次嗑药后都猥亵男主但男主第二天还去一样,男主始终没有及时与胖女人切割。
这背后的原因,无法与老编剧切割是因为男主想要成名,男主想要被老编剧提携;无法与胖女人切割是因为男主生活很失败,胖女人虽然神经病,但好像还是爱男主的,不管男主做什么,胖女人都会使劲夸。
男主的处境可谓极其复杂与极其矛盾,剧集对于情感细微之处的刻画如同方方的中篇小说一样,一笔入魂。
本剧根据同名话剧改编,情节紧凑,台词精妙,冲突此起彼伏。
我没看过话剧版,我想话剧版可能会更精彩,但观看体验一定会更累。
剧集的形式与体量,在不失深度的同时,放缓了节奏,看起来更舒服些。
Catching storytelling and excellent actings especially for the leading actress. The show was presented in a rather accessible way, clearly highlighting what the mental status of not only the stalker but also the protagonist are, and what at the end of the day lead to this stalking incident. I personally found it hard to sympathize with the man, which I believe may be part of the creator’s wishes.
🤮🤮🤮太恶心,难以言喻,反胃,这这这里面的女性也太虚假悬浮,有一个免费让你住自己家的前女友母亲,被男主的跟踪狂打破头都还爱着男主的trans,当然最最让人无语的是女主。。。很恶心很恶心,结局让人毛骨悚然,幸好男主是gay要不然血压飙升。这部剧只适用于能共情男主,擅长自我厌恶,同时又幻想有一个能将自己奉若神坛的工具人
同是一杯茶的善意,donny不会变成martha,不是所有历经痛苦的人都会变成martha,如果听到她讲述baby reindeer典故的时候感觉心痛了,就再好好回想一下她的极端偏执、妄想、以及语言和肢体上的暴力,她的行为已经构成多起犯罪,对他人造成了连续性伤害,先停止泛滥的同情心吧
不被认同的段子手、被吊销执照的跟踪狂前律师、敢爱敢恨的跨性别者,主要的角色代表着社会的边缘人;而台下的观众、警局的探员还是酒吧里的那几个“损友”就像男主说的,是厌女异性恋传统主义的绝大部分人;边缘人挠破头地尝试让绝大多数人去认同他们,结果撞得头破血流的只能尝试向其他边缘人给予或者索取扭曲的感情
结尾真好,没有人被治愈,因为伤害者始终在猎食链的最顶端,心理强大,问心无愧..
这世间最可怕的事情就是,被abuse被bully的人心中伤口没有好的时候,他们的自我憎恨反而转为他们如何对待别人的行为模式,仿佛这样才可以让自己不那么难过。虽然恶心但是也是现实-数据上很多被bully的人也喜欢继续去bully别人…人性不是我们想得如此简单。反正是看了很让人难过的剧。我觉得男主一直在好奇为何Martha变成了Martha,而在最后那个瞬间他可能突然理解了为啥当初自己一杯茶的善意最后演变成了那样。那是很多很多的不幸积累起来的。不幸的人去伤害另一个人肯定永远都不是一个借口,但是很悲哀地我感觉这就是现实。世界上真正的英雄主义大概就是那些少数地能抵抗住这一份惯性的人们吧?
镜头语言节奏氛围挺好,其中一位导演有部剧原来在想看列表,接上。
非常难得的剧,复杂深刻。极度哀伤,又沉郁有力。演员兼编剧理查德·加德将自己的经历写成故事,字字泣血,它像一篇檄文,同时也具备抚慰人心的疗愈作用。在剧本层面也是优秀的,这部剧以男人被跟踪和骚扰开始,引出女性跟踪者,再挖掘出了真正的施害者——拥有业内话语权的上位者。这种悬疑和反转剧力万钧。它深刻描绘了人性的复杂。在成功者的光环之下,理想成了鱼饵,信念成了牵绳,唐尼在药物和许诺下,被迫堕落,不由自主。他活在自我憎恨之中,难以维持亲密关系。他只能在与玛莎这段畸形的情感关系中获得自信、满足和治疗,他如此厌恶玛莎,但又离不开她。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当他想解决困境时,只敢指控玛莎。结尾收得极好,挫败者相互呼应。这部剧可以开发续集,以玛莎为主角,揭示她的心路历程。
看不进去
好一个爱男的世界
呃完全无法共情,只能说他值得
看创新的叙事还真是得看英剧吧这一部简直神来之作短短7集把复杂的人物性格刻画的如此丰富和Darren 的那一集真的是太诡了
好拧巴的男主,那么乐观有爱的父母为啥会造就这样性格的男主?最后主动上门去拜访强奸他的人,对方甚至没跟他道过歉,不理解。
男主也挺癫。
男主承认 he loves self-hate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的那种脆弱感太强了 做这部剧的过程绝对彻底的抽丝剥茧
大胆预言今年最好的剧没有之一
好可怜的俩人成了跟踪和欲拒还迎的被跟踪者关系,玛莎要是不老不胖或许他俩就成了一对了,人经常就是病态的,故事把病态男的故事呈现得很完整,可是玛莎的故事呢?即使从唐尼本身的视角来看他也不是莫名其妙变成受害者的,也许从玛莎的视角故事会很不一样。玛莎原型也上了电视节目说了一大堆否认的话,结果好多观众更觉得她疯狂跟剧里一个样。倒是迷奸唐尼的老男人毫发无损,用虚无缥缈的未来和肯定的话语就能骗年轻人的崇拜,我们的社会多猥琐。
最大的无语是看到某些男性的评论,说男主就是个“类似捞女”,“咎由自取”。。。不可否认男主纠结脆弱,整个剧里都一副苦大仇深郁郁不得志的愁眉苦脸,但也确实是受到了性侵。。。在某方面确实是受害者。但不理解的是男主性格的成因,家里不挺支持的嘛。。要不要抽空看看心理医生。。。这剧调子也太低了,感觉像放了很久一滩长了蛆的剩饭。
深刻吗?我不觉得。男主其实还是很虚伪耍了小聪明没有说实话,他并不是因为自我厌恶搞砸了一切,是自我怜悯。所以才会可怜更弱者送了女主免费的茶水,这是自我同情的映射,同样也可以在滥交k药的时候给自己解套,“弱者的反抗”。而自怜上瘾的内核是巨大的自恋,因为自恋才会觉得自己可怜得宛如站在所有庸碌呆顿无趣人群的聚光灯下,自己是如此的低下,以至于是至高无上的特别。这也是男主离不开女主爱慕的第二个原因,自恋需要观众。 甚至这部剧集都是自恋play的一环,当在你一个故事里,看不到其他人物的真实感和复杂性,那它一定是个drama king讲的故事,一切都为他个人服务。戏剧性是最具有欺骗性的,被诱j的故事不应该排在叙述技巧后面。
太令人不适了。。。他是怎么忍耐过十分钟的???促使我弃剧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的脱口秀内外两层表演都真的很烂
各种分叉设计和矛盾旁白令人厌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