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況下,去Hoyts買一包大包的爆米花+可樂Bundle,足夠讓你看完一整部電影。
9點鐘進了電影院坐下,開始廣告,大概9點半開始電影OK,大概10點半左右的時候,我覺得電影快完了,兩個長腿的主角英姿颯爽的趕著數百牲口上了船,恩,我拍了拍身上的爆米花碎屑,大概電影要完了,我的爆米花也快吃完了。
結果沒想到接著,故事又開始發展了,一個幾乎不能叫床戲的床戲,接下來是男女主角的分別。
我姑且稱之為生離。
然後我一邊尋思著反派男主角怎么這么面熟,繼續看。
到了已經11點15分的時候,小孩大概又被抓了,這個算是生離2然後講到珍珠港的時候,我的爆米花,盒子里的,身上的,座位上的早已經連碎屑都被我吃完了,我就差撿地上的了。
沒爆米花看電影已經不那么習慣了。
結果劇情還在繼續。
然後男主角以為女主角死了,又去救小孩,救了小孩,這個死別已經算完了,結果女主角又沒死。
又團員了,準備走人了,結果反派男主角又開始拿槍要射擊了。
然後被土著扎死了。
在我大概第5次準備走人的時候,約莫12點的時候,電影終於完了。
一看表,這個電影2個半小時。
如果出VCD的話,就跟當年勇敢的心一樣,是三碟裝了。
今天是星期2,澳洲也是半價電影票,看完后,我幾個感想1.原來反派男主角是《300》里那個眼睛受傷回去報信的小帥哥。
2.男女主角的腿都他媽好長啊·····3.那個酒鬼會計為什麽被那么多牛踩了后還沒成肉泥,還居然能說話,身上的口琴居然沒被慘成鞋拔子,那個混血土著小孩最後又沒中彈,為什麽要閉眼睛跟掛了一樣,這不裝逼嗎?
4.整個片子里,就1個土著人,一個島上的日本鬼子,數數也大概就5-7個。
5.作為半價電影,這個電影真划算,在電影院里我覺得這簡直是個連續劇,并非只是時間的問題,而是他那個劇情起伏有點過大了。
我還沒說完呢,有人說什麽場景是“令人窒息的美麗“,我怎么看了后覺得隨便一個西部片的場景都跟這個片子差不多,沒見到有多美麗。
有人說,這個片子肩負著挽救澳洲旅遊業的使命,我怎么就沒看出來這裡有任何一點讓我覺得這是澳大利亞的感覺呢?
那種能刺痛皮膚的全球皮膚癌第一發病率的陽光以及那離地面非常近的白雲也沒體現出來,當然,除了小帥哥和金剛狼偶爾,記住,是偶爾,說出的澳洲口音讓我覺得這是澳大利亞可以排除。
因為,那個年代,澳洲的口音還沒形成啊,因該還都是英國口音才對吧。
算我無知,雞蛋里挑骨頭。
走出來,身邊幾個Aussie說:It‘s not THE whole Australia,it’s just a tiny peek····
影片里的老派爱情故事与种族问题的结合看似有些过时,但却无法掩盖巴兹·鲁尔曼的才华。
《澳洲乱世情》就好比是一辆豪华的劳斯莱斯轿车驶在凹凸不平的村野之路,路途间免不了颠簸碰撞,可你却无法埋怨自己的坐骑。
导演在片中着重凸现这一段发生在危急动荡时代的命定乱世爱情有多么浪漫与动人,而有如史诗般的整部作品则更像是好莱坞一贯的战争、爱情、社会伦理影片的融合,只是这次,演员们换上了澳洲口音。
导演的主旨是好的,只是所有的努力未必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但影片中俊美的主角们、澳洲迷人的风景、剧中小男孩的深情呼喊,最重要的是导演的用心良苦都极具说服力,即便观众并没有对此片一见倾心,但也还是会在影片结束后感到不枉此行。
《澳洲乱世情》不失为一部倾力大作,可却难以刮起流行之风,距离它所模仿和致意的经典电影业差距甚远。
喜欢的男孩的类型,其实这些年都没有太大变化。
喜欢像牛仔一样的男孩,冒险、独立、桀骜不驯、有沉醉的嗜好,习惯于依靠自己而不夸夸其谈,用行动说话而不是言语,走入一片旷野,有长草和风,有沉寂不羁的孤独。
喜欢过的人多半有着独行侠式的个性。
可以和人打成一片,但并不倚仗人际关系来生存。
可以玩得自得其乐,可以肆意奔跑,但即便跑成第一名,也不吆五喝六笼络控制一帮人溜须拍马跟在身后。
曾经幻想自己长大以后也像牛仔一样生活在一片荒芜人烟的旷野里,与冒险、小路、未知和广袤做伴,与众不同,有自由、原野、拓荒与天高地阔。
那时侯喜欢看武侠,但不喜欢江湖。
喜欢仗剑走马的快意,但不喜欢帮派。
十年之间,生活从幻想变成真实。
在一步一步变得坚实的日常世界,开始知道自己将不会按照幻想去活,开始走入红尘世界里正常丰满的俗世生活,虽然心甘情愿,但那种幻想却并没有忘记。
旷野的图景内心深处幻化成一种精神意象,化成远离人群、独自漂流、自由自在的一切身份象征。
那种幻想充满装腔作势的文艺小青年特征,说出口极易受人鄙视,但在心底深处记着,在眼前看到清楚的幻象,未来的生活就能获得一种难以言传的极为实在的精神力量。
昨天去看了《澳大利亚》,电影的后半开始拖沓,战争场面、失散与相聚、爱的追逐都和珍珠港、赎罪等等战争爱情没有多少差别,但前半段却让我看得心动不已。
仍然是西部片式的典型设置和人物,一眼可以看出结局的老套故事,但还是喜欢,看到那片荒野,看到那些奔驰的马,看到那种牛仔式的笑容,我还是像小女孩一样心动了。
人长大了不会轻易心动,除非是看到什么让她回到小时候容易心动的年龄。
喜欢福克纳《我弥留之际》里面那一段驯马的描写,喜欢海明威笔下的沉默的私酒贩子,喜欢那一个年代美国各种作家电影人作品中透露出来的漂泊感,那是我对美国文化仅有的眷恋。
这些年美国西部片消失了,场景换到了澳大利亚。
很多人说西部片死了,就像说小说死了、历史死了、上帝死了。
记着一句台词:我不隶属于任何人,也不被任何人解雇,人最终的财产是故事。
不想评论其中的历史问题,因为实际上这个片子并未能达到讨论历史所需要的深沉厚重。
整个片子并不算新奇深刻,但我仍然给了四颗星。
为了这片今年新年刚刚到过的广袤的土地,也为了自己曾经所有的爱情。
编:号称是一部澳洲版的《乱世佳人》,波澜壮阔得那么做作,荡气回肠得那么可笑。
简单的靠澳洲土著神秘巫术招魂歌声那一套代表本土文化标志来串联流水账般的剧情,令人感觉牵强,脸谱化的角色设置更是土得掉渣。
导:一流的投资,二流的制作,三流的导演,不入流的票房。
大片该有的都有了,你能想象到的手段都动用了,每一帧画面都在审美方面千锤百炼无懈可击,精美的视觉垃圾毁了自己。
像整容后的美女,标致但缺乏生机。
演:我们那身材修长面容姣好的票房毒药妮可基德曼(通常我们昵称为“你可记得么”)又一次印证了自己灵验的毒性。
自打拍完库布里克的《大开眼戒》之后,每一部片子我们都在费解的看她费力的表现,之前,我总是不好意思的评价她有点冒傻气的倾向,而在看完本片后我觉得我已经不用不好意思了。
镜:我们彪悍雄壮帅得一塌糊涂酷得乱七八糟的男主角,当他一袭白衫刮净了脸上的胡须展露在舞会的瞬间,我终于笑喷了。
乐:什么呀,赶个牛也配万宝路广告似的音乐,西部牛仔啊。
叹:不同类型的片子有不同的姿态,有时候姿态高了反而引起广大普通观众的反感和批评家的关注,国内外有无数大片憋足了劲想PK经典再造辉煌改写影史,可我们记住的却只是那些雷人的笑场镜头和台词而已,也许这就是昆汀只爱拍B级片的奥秘。
毕竟《泰坦尼克》还是懂得要适时煽情才创造出奇迹的。
俗话说:费力不讨好。
# # #
基德曼很漂亮,不过有点凶,不宜此片角色。
话说回来,四十岁了,长这么好可真叫那谁羡慕。
我想发问的是,她有露点的片子吗?
俗话说“老不老,不能只看奶罩”。
史诗太高估。
爱情也莫名其妙。
小黑黑跟贾宝玉似的,明明不想出家,还是为了矫情跟着癫道赖僧(老黑黑)走了。
正宗烂片。
序幕:观影结束后的思考《澳洲乱世情》已经看完,心中思绪万千。
关于这部影片的评价众说纷纭,有人将其与美版《乱世佳人》相提并论,认为它是澳版的乱世佳人。
开始:相似与差异的探讨不可否认,二者在某些方面的确有相似之处。
然而,这部影片终究没有《乱世佳人》那种史诗感和浑厚底蕴。
《乱世佳人》长达 4 个小时,观影后却让人觉得故事仍在延续,而《澳洲乱世情》则缺乏这种感觉。
它更像是一部商业化气息浓厚的作品,有着标准的反派与好人,以及大圆满的结局。
过程:观影中的诸多疑惑在观看《澳洲乱世情》时,我发现了许多问题。
比如那个老法师,我不明白他存在的意义,为何从头至尾贯穿始终,也不理解小孩最后离开的缘由,影片的镜头语言没能让我明白这些。
还有男女主之间的情感,时而离开时而回来,桥段处理得生硬,一些细节没有做到位,导致我在观影过程中有很强的抽离感。
高潮:对影片内涵的质疑此外,影片开头也让我觉得有些嘲讽意味。
这明明是讲述澳大利亚故事的影片,但里面却似乎充斥着某种优劣之分。
它在嘲讽一些东西,而澳大利亚竟让它制作完成并上映了,这着实有趣且让人感觉怪异。
结束:整体评价与感受总的来说,《澳洲乱世情》有其独特之处,但也存在诸多不足。
它或许在商业上有一定的价值,但从深度和内涵来看,与经典之作仍有较大差距。
这部影片留给我的,更多的是思考与疑惑,以及对电影艺术的进一步探究渴望。
完全没有章法,一片混乱,将近3个小时的电影不知道主题是什么,最让人不知所云的就是过沙漠那段,他吗的还真是神气了,说过就过,歌声还真是无敌啊。
看到最后都不知道影片到底要讲什么,不知道是我水平差还是影片的问题,当然广电总局不负责的删减或许也是一个问题总之,片子确实让人失望,更让人失望的是妮可肚上的赘肉。
当然男主角的身材却是不错,或许这就是本片的亮点。
澳大利亚,传说中充满传奇的国度。
流放地,牧场,原住民,淘金潮。
这片“通向南方的未知大陆”,孤立于南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70%的土地处于沙漠半沙漠状态,几万年时光流转,西北人烟稀少的Outback依然是牛羊奔腾的故乡,进取精神的前沿,勇士传奇的诞生地。
《红磨坊》导演巴兹·鲁赫曼七年后创作的这部《澳大利亚》是不折不扣献给这片土地的情书,爱意真切翻涌,就算缺憾颇多赢不了外人的痴心,对他所热爱的故乡,我想,也总是一次还算完满的真情告白。
故事由澳大利亚原住民与白人混血的小孩诺拉开篇讲述,三十年代的澳大利亚刚从英国殖民者手中取得独立,偏远的北大荒依然粗蛮匮乏,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原住民黑人不能进入白人酒吧,与他们公开交往也被社会良人鄙夷不齿。
混血的小诺拉被称作“混色人”,既不属于土著黑人团体,也不是白人,只能时不时藏到农场大蓄水桶里躲避警察的追踪,否则会被强行抓入传道士的儿童收容中心接受“同化教育”,与可怜的母亲骨肉分离。
英国的贵族小姐萨拉·阿什莉(妮可·基德曼)不满丈夫踯躅遥远的澳大利亚沉迷于牧场经营,孤身飞跃重洋打算说服丈夫卖掉牧场重返英伦。
带着一只又一只豪华箱子与格格不入的上流社会气质,萨拉来到澳大利亚北部港口城市达尔文,相遇与土著黑人打成一片的粗野牧牛者卓(休·杰克曼)。
卓开车带萨拉长途跋涉前往牧场,没曾想只见到萨拉新亡丈夫的尸体。
悲痛的萨拉本欲迅速卖掉牧场返回英国,可又为了保护初谋面的小诺拉与地头蛇的农场经理尼尔闹翻。
一千五百头公牛要赶去达尔文装船,情势迫在眉睫,只好苦求本不对眼的卓帮忙。
这样单身贵族女子初到异乡,从云端踏入尘土的故事并不陌生,《走出非洲》早在1985年就做出了良好榜样,而挥舞皮鞭奋力赶牛的妮可·基德曼也叫人不得不对比戏骨梅丽尔·斯特里普当年震吓雄狮的飒爽英姿。
尽管模仿的痕迹明显,巴兹·鲁赫曼还是在《澳大利亚》中加入了一定的新鲜元素。
小诺拉的祖父,澳大利亚原住民“乔治王”是整部电影的精神风骨,澳洲大地的古老灵魂。
他身途油彩,单腿直立,逆光独处高崖之上,目光穿透世事沧桑;夜晚乔治王燃起火光刺破黑幕,古老的歌谣与舞蹈韵合时代的旋律——“彩虹之上某处,是摇篮曲唱颂的国度。
彩虹之上某处,天空蔚蓝,梦想成真。
”是的,梦想的土地,这就是巴兹·鲁赫曼深情倾诉的国度。
承载梦想精神的,是小诺拉,是不羁的牧牛者,还有永不服软的异乡人萨拉。
萨拉与卓之间的典型好莱坞爱情并未给影片增色几分,却也还按部就班理所当然的推动着故事进程。
但影片由前半部的“牧牛记”过渡到后半部的“乱世佳人”,《走出非洲》陡然变作《飘》,却着实让我大吃一惊:巴兹·鲁赫曼给萨拉与卓的蜜月安排得太过高调,我还以为这就要好莱坞欢喜收尾了呢。
其实不管“牧牛记”也好,“乱世佳人”也罢,剪辑的啰嗦絮叨是《澳大利亚》的致命缺陷。
电影全长两小时45分钟,但给人的感觉几乎有三个多钟头,心里直偷偷念叨怎么还不结束?
萨拉与卓的爱情并不足以串连两个几乎可完全砍开的部分,“牧牛”的高潮与“乱世佳人”战火纷飞的高潮几乎同等强烈,各自独立成章,并不互为支撑,这在结构上造成了一山二虎的混乱局面,很让观众无所适从。
而比较《乱世佳人》对战前与战时两部分的处理,郝思嘉在诺拉庄园的故事全在构建她的性格特色,为后来战火中她如野草般顽强的生命力作出铺垫。
诺拉庄园部分可爱,幽默,精炼,完全没有喧宾夺主的嫌疑,以行云流水的叙事突出后面的激荡震撼。
相比之下,巴兹·鲁赫曼的《澳大利亚》在剧本上便逊色太多,剪辑更是不舍去繁存精,使故事臃肿不堪。
既然《澳大利亚》前后两个部分几乎独立成章,很难不让人暗自比较哪一部分更精准的体现了澳大利亚的独特魅力。
我个人是更欣赏“牧牛记”的,一方面是北大荒(尽管影片是在澳大利亚西部与东部城市拍摄)的辽阔气势与牛仔们驾驭马群呼啸而过的磅礴气度,休·杰克曼英俊健美,潇洒如风;远景摄影如同风光片一样憾人心魄,近景又闪着底片修饰过后一层极淡的古铜质地光芒,视效极其舒心;另一方面便是其对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化的刻画。
尽管影片仅蜻蜓点水浅尝即止,远比不上那部充满了哲学色彩与飘逸气味的《姐弟荒原历险》(Walkabout),但通过小诺拉之口讲述的那些旁白依然充满了神奇的魔力,让人不得不向往这片充满了传奇、魔幻与浪漫意味的土地。
后来卓为了自由负气出走,同行的黑人兄弟也跟他说,没有爱,心里就没有故事,没有传奇,便一无所有。
我这样的外人,终究是不能够评判巴兹·鲁赫曼充满好莱坞色彩的《澳大利亚》是否真实的再现了澳大利亚人心目中挚爱的那片土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澳大利亚》描绘的是彩虹之上的梦想王国,那里星光璀璨,青鸟飞翔;那里有原住民的古老歌谣,也有种族融合的自由欢歌;那里有传奇,有奔腾,还有爱。
《电影世界》2009年一月稿
实在不忍把此片归为烂片。
期待了几个月,结果竟然如此不堪。
对于澳洲历史,我怎么也想不起该国还跟鬼子二战时交过手。
专门请教了土著。
该斯说打小就知道日本人不是好birds。
感觉这地界儿广袤无垠,地广人稀,人民自给自足,放放羊,潜潜水,冲冲浪,采采菊花,悠然见蓝山,过着陶渊明般的腐败生活。
估计是得到了共鸣,我国政府觉得电影中给倪洪鬼子的近景都是极其猥琐的脸,引进的时候专门美化了名字,“澳洲乱世情”。
我最不待见这种程式化的翻译,人家好好的名字,愣是给弄的恶俗难耐,动不动什么这百分百,那百分百,什么“。。
爱恋”,什么“绝世。。。
”万恶的翻译啊毁了多少片子。
此片本想展示黑,黄,白,棕这些人们是在一起多么的其乐融融,小黑孩代表土著和欧洲的后裔,赶牛人是新移民,当然妮可是英国贵族,那个King Gorge吓着我了,特别是最后一个镜头,华丽丽的臀部。
有很多中国元素,灯笼,旗袍,汉字,中国厨子宋星。
他的名字也挺可乐,Sing Song.估计导演是想结合本片主题歌Over the Rainbow.妮可的旗袍让人无奈了,谁给设计的,胸口挖个大洞,下面还是鱼尾。
不适合啊不适合。
整个故事有点虎头蛇尾,爱情显得很突兀,中间的剧情转折也莫名其妙。
本来其乐融融的一家,小黑孩忽然要去walkabout了,所以赶牛人也忽然觉得自己这辈子不能就这么交代了,转身就离开了女人。
妮可撕心裂肺,但不动声色,黯自看他背影,说了句特俗的话,走了就别回来。
男人连头都没回。
妈的,看到这我又骂人了。
妮可的表演还是老一套,但同样是战争爱情题材,同样是妮可,“冷山”就可以把战争与和平,爱情与现实,等待与倔强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个就差远了,不能怪导演,澳洲历史就那么点儿。
值得肯定的是她的英国皇家音。
男主角应该是纯澳洲人,口音很重。
bloody这bloody那, mate你mate我,crikey,哈哈。
想说算了,就当是一部风景片来欣赏,可是看来看去除了几只袋鼠蹦跶,我喜欢的考拉都没见着。
自然景观嘛,全是拙劣的电脑特技。
那群牛冲向悬崖的一幕,假的太厉害,让我想起了马达加斯加。
当然也有好的,男主角还算养眼,虽然导演给的眼神放电大特写太过矫情。
《澳洲乱世情》:一部野心很大却没有任何激情的电影_高清1080P在线观看平台_腾讯视频优胜劣汰,物竞天择,这是大自然的法则!
优势劣汰,人竞血择,这是人类社会的道德法则!
人也是自然的产物,那么人的道德法则是否也应该建立在自然法则之下呢!
―――韩兮对于一部伪《乱世佳人》的影视作品,笔者在端坐了一百六十五分钟以后首先想的是这么一部没有激情的影片到底在讲述了什么?
当一个混血(杂种)小孩的画外音响起的时候,影片的画面充满了些许的魔幻色彩,使得笔者还算提起了兴趣,但随即而来便是过时的西方式的滑稽,在容忍之下,影片终于出现了矛盾的所在,一场奔牛的拍摄比《无极》显然是真实而有质感,农场继续经营之后,二战的销烟中竟然万事大吉,于是,笔者如同导演一样完成了对这个故事的认知。
其实,笔者相当感兴趣的是片中的讲述者这个角色,为什么会用到一个混血小孩,他的视角到底意味着什么?
故事发生的年代是处于澳洲被白人(即英国殖民统治)的年代,土著人成为历史,黑人是受歧视的,而混血则是需要被同化的种族。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混血的孩子成为了影片的讲述者,他眼中的土著充满了神秘,而白人则处于善与恶的交锋中。
于是,整个澳洲其实是充满了变数的。
影片矛盾的起始是由于萨拉夫人的到来,这个坚强的又带有明显贵族气息的女人身穿着紧身衣出现在澳洲,这是一片荒漠,至少在当时来说是这样的,只有已经深受英国文化熏陶的达尔文港才有些许的人气,但也是充满了种族矛盾,黑人被严重地敌视着。
随之而来的便是一桩生意地争夺以及一段爱情的培养,这也是影片中最令人陶醉的前半部,虽然波澜壮阔甚至有些华丽的澳洲风景与气势磅薄的奔牛场面映入观众的眼光,令人有种惊叹之感,但所有这些人物之外的景深并没有与剧中人物达到真正的统一,于是,看奇瑰之景,看卑劣手段以及看情感升华便各自为营了。
其中最具有戏剧性的一幕无疑是混血小孩在悬崖边上止住奔牛的场景,这可以说是整部影片中内部矛盾的最大体显,关于善恶,关于生死,关于澳洲的神秘力量。
在这场戏中,混血小孩的力量得到了充分的体显,不但战胜了卑鄙的阴谋,也战胜了奔牛这种准自然的灾难,成为一个男子汉。
但十分可惜的是,影片中这样的交锋的确太少了,剩下的便是拖沓与琐碎,便开始了不痛不痒的所谓爱情。
当爱情阻止了夫人的回归,影片开始进入爱的责任阶段,这时候我们会发现,混血少年的戏份明显减弱,已经成为男子汉的他开始渴望成为一个成熟的男人,于是他被抓住了,那么,这个成为成熟男人的重任便落在了牛佬的身上。
影片的讲述者是混血少年,主角无疑是牛佬本人,他一直在逃避,无奈并且有条件地接受了夫人的赶牛任务,一时兴起地直面第二段爱情,但他的血液依旧是在逃避,逃避对夫人的爱,逃避自己对黑人的感情,更在逃避对混血小孩的责任。
爱情的天平一般来说都不会平衡的,于是,牛佬离开了夫人,而夫人继续着自己的爱,对人的爱以及对这片土地的爱。
这时候,外力开始作用了,日本人的飞机适时地来了,在战争中,牛佬完成了自己作为一个成年男人的成熟举动。
救下了混血小孩,也挽救了与夫人的爱情,同时一个小插曲是酒馆中他开始把自己对黑人的同情付诸于现实。
不再逃避,这便是牛佬的成长过程。
整部影片到这里,观众不禁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谁在成长?
在影片的前半部,混血少年的成长是极具魔幻色彩的,从一个捕鱼的小孩变成了一个赶牛的少年,甚至是独自面对势如奔牛场面,这个少年的成长是显而易见的。
但接下来的故事,成长的主角便变成了牛佬,以爱情为外壳,作为一个男人的成长过程,那便是责任的成长。
其实作为电影,这样的成长结构并无不妥之处,但混血少年与牛佬的象征意义却令影片在前后部分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牛佬是一个生活在澳洲具有开明思想却没有勇气面对的男人,所以他所代表的只是一个白人群体,而其成长的过程更具有个体化,从某种角度来说,他是属于那种相当文艺的故事,而爱情或说责任的外壳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而混血少年却完全不同。
前面说过了,影片是以混血少年为视点的,之所以采用这样的视点在于对澳洲本身的认识,神奇的土地,种族矛盾,以及具有历史感的魔幻与现代冲突。
这时候,孩子本身也极具象征意义。
影片中有一个暖昧的,甚至是令人有些疑惑的亲缘关系,那就是土著爷爷,白人父亲以及混血少年这三辈的关系。
按照剧情所给的这三代关系,我们只能模糊地去接受他,但事实上,这是一种隐喻,是对澳洲大陆的种族阐释。
所有人都知道,澳洲最早只生活着土著人,后来随着欧洲蓝色文化的侵入,白人开始统治澳洲,在各种种族的掺杂下,澳洲的人成为混血人种,这与美洲的历史比较相似,也就是澳洲家族的三代关系,是非现实直系性的。
而影片中混血少年所谓的白人父亲是一个坏人角色,他妄图霸占牧场,阻止其它白人对有色人种的同情怜悯,这无疑也是白人初登澳陆的强盗脸谱式的描述。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混血少年的象征意义便极为明显,他不但是今后澳洲的主人,更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
相比起来,混血少年的象征意义远比牛佬要广阔深远了许多,但影片却从混血少年的成长转到了牛佬的成长,这样一来,一个深远史诗性的意境被完全破坏了,被一段个人经历所替代,这无疑便是所谓的高开低走了。
一部本来要讲述澳洲血统论地史诗性巨片在编剧及导演失控的制作下终于沦为一部小品电影,而影片中的细节制作又显得是那么拖沓与平庸,这不能不让人对逝去的一百六十五分种尤感珍贵!
韩兮2009-2-4于通州
如果作为一部反殖民反种族歧视的片子的话,还是挺不错的。最喜欢的是乔治王,妮可仍然是美的,鼻子仍然很假。
2009.02.28电影很一般,这样的时代背景和这样的地理环境,本是绝佳的“史诗”素材,结果影片却拍得甚是单薄。我说反派怎么那么眼熟嘛,原来是可爱的小菠萝——法拉米尔啊~~
对不起,因为缺失的上半部
非常喜欢,有着浓重的时代背景的爱情故事。
开头让我以为这会是一部大囧片,结果不是,是很正的巨制。有些失望。一切都很正,但也仅仅是正。开头部分很棒
这是一道彩虹带来的力量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在彩虹的另一端,在某处总会有故乡;有你期待的那个人等待着你。有奇迹发生....(ps电影原音不错,男猪脚挺养眼哈哈最喜欢那个小小黑人,好可爱)
昨天HBO上放的 看的时候觉得快完了 洗了个澡 出来还没完 读完伤逝 头发都干了 出来又扫一眼还没完 真该叫它没完没了
大气磅礴,略显沉闷。澳大利亚版乱世佳人?
男一很帅!!!尼可好喜欢演怪怪的片子。。。美丽而广阔而神秘的澳大利亚。
期待很久 所以失望吗?期望很多 所以失败吗?
生猛的片名,不能承受之重
天仙下凡,纯真,可爱,不孕史实
"We're all heading home, to my country, to our country."
好无聊!!比英国病人还要无聊!!三个小时你以为很轻松么!!
一部澳洲的史诗,演员阵容和画面没什么可挑剔的,典型的好莱坞史诗风格,后悔没去影院看。 妮可基德曼的眼睛为什么这样无神了?休.杰克曼男人味十足,心中向往的男人风格
严肃点,煽情呢
不好不坏 没什么感觉 3星给杰克曼的
我是来看大花瓶的,我指的是金刚狼
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你会失去的是什么,把握住身边的人,永远不遗弃,不放弃,信任,坚持,那么在哪里都是天堂~
挺像《飘》的 男主角很帅 总体来说 没事看看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