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无尽

Om det oändliga,明明无尽(港),千日千夜(台),About Endlessness,On Inexhaustibility,On Infinity,The Inexhaustibility of the Human Condition

主演:Bengt Bergius,Anja Broms ,Marie Burman,Amanda Davies,Tatiana Delaunay,Karin Engman,Jan-Eje Ferling,Thore Flygel,Lotta Forsberg,安东·福斯蒂克,Fanny Forsdik,Anders Hellström,Göran Holm,Stefan K

类型:电影地区:瑞典,德国,挪威语言:瑞典语年份:2019

《关于无尽》剧照

关于无尽 剧照 NO.1关于无尽 剧照 NO.2关于无尽 剧照 NO.3关于无尽 剧照 NO.4关于无尽 剧照 NO.5关于无尽 剧照 NO.6关于无尽 剧照 NO.13关于无尽 剧照 NO.14关于无尽 剧照 NO.15关于无尽 剧照 NO.16关于无尽 剧照 NO.17关于无尽 剧照 NO.18关于无尽 剧照 NO.19关于无尽 剧照 NO.20

《关于无尽》剧情介绍

关于无尽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无尽之中,我们被一个女人温柔的声音引导着整个世界。那是一种神话般的声音,一首Scheherazade给我们讲述了人类生活和奋斗的永恒故事:“我看到一个孩子在雨下走着去参加生日聚会……”“我看到一个还没有找到爱的男孩……”“我看到一个不再信任银行的男人……”我们从一系列显而易见的琐碎瞬间,看到男人和生活的平凡和宏伟,这些琐碎的时刻反映了生活的辉煌:一个女孩第一次握住一个心爱的男孩的手;一个父亲在倾盆大雨中系住他女儿的鞋带;一个年轻的女人等待她的ap。点睛之笔——但也包括人类残忍表现在平庸中的时刻——一个人拖着十字架;一个残废的战争老兵坐在路边;一个父亲把死去的儿子抱在怀里——就像生命的号角一样,关于永无尽头,向我们展示了祢的宝贵和美丽。R存在,唤醒我们希望保持这永恒的宝藏并传递它。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警与囚第一季夏娃偶像大师少男的祈祷小西天狄道传奇普通的乔坏女孩自杀四人组园艺大师小叮当与失去的宝藏壮士出征前妻不准逃对方正在输入中雨中的秋城大汉十三将2烽火边城圣女魔咒第七季天鹅绒兔子杂志梦利比里亚:寻宝之旅圣女魔咒第八季家族计划一个近乎正常的家庭玩到尽头小菊的秋天人类灭亡报告书蜡美人冰岛是最棒的地方爱在炊烟袅袅时斋戒时节遇见你明星伙伴第六季

《关于无尽》长篇影评

 1 ) 如果只用一场戏写尽一生

影像散文,女声串联起一个个长镜头人生注解。

想撩女孩却不敢的男孩。

为什么我以前不怎么优秀的同学现在混得比我好。

失去信仰的人连在公共场所表达悲伤的权利也被剥夺。

一个人求爱失败公然殴打女性不会被骂。

所有人都看着窗外,好美的雪,真美不是嘛?

真美啊。

长长的草场道路,一辆车前后不着得坏了,天空锅盖一样扣下,孤独的人说我也想要做得好一点。

我知道你爱我,亲爱的,你还能爬上比萨斜塔真得很棒。

你不是什么都没做喔,你有带我去旅游

 2 ) 这种影片打了多少文青的脸?

生命是没有尽头的,这一点可以肯定,当我们试图了解生命的时候,大多数人觉得他们了解的是整体,然而事实上,他们了解的却是部分。

什么是生命,生命不是一个具体的概念,但却由具体的概念构成。

单纯的叙说生命,人们难以理解,但是将生命附着在人或者是其他生物之上,生命顿时有了意义。

生命是建立在生物存在的基础之上的,脱离了这个基础,生命也就不复存在了。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或许比生命更加的抽象。

《关于无尽》我们很难将它定义成为一部电影还是其他的什么艺术形式。

如果以电影的标准来衡量本片,本片可以归结于艺术片范畴,大量的固定镜头完全打乱了本片的故事性,而定格画面一样的内容展现也让观众们无从觉察本片到底是要说个啥。

或许创作者并不喜欢诠释自己想要创作的东西,最终,这部电影也因此诞生。

如果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关于无尽》那真是关于无尽,没有止境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没有止境的环境中。

观众但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的故事中没法看到尽头,观众从一个整体去观察的时候,结束依旧不复存在。

《关于无尽》讲述的是一个接一个人的生活,他们或者背离了自己的初衷,或者有着自己的小心思等等,一个接一个的故事串联的是什么?

也许是生命。

回到一开始的话题,生命是什么?

站在上帝的视角去观看,人间的任何一个人都是生命的一种展现形式,这种展现形式一定意义上构成了整个生命这个定义的完整性,定义生命是一种笼统的概念,然而这个笼统的概念需要每一个具体的人去执行的时候,概念就会不断地更新,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我们没法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真切地从每一个人身上找到答案。

与妻子一起欣赏落日的男子演绎的是生命吗?

是的,一点都没错;在火车站等待自己的男友的女子演绎的是生命吗?

没错,一点都没错;在教化众人前,自己的信仰崩塌了的神父演绎的是生命吗?

没错,一点都没错。

芸芸众生演绎着各自不同的生活,这些生活活生生的展现出来且形成了一个大的集合,或许站在一个顶端,一个总揽全局的视角去观看,这就是生命。

但具体到每一个人的时候,这种生命各有不同。

《关于无尽》给出的是想象,是现实,是虚拟,是错愕。

我们没法用统一的标识去解构任何一个发生了的故事,但我们却可以用同一种心态去衡量每一个具体的生命。

生活可能是有意义的,但也可能是没法诉说的。

靠着爱人一起欣赏落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然而这种美好不过是美好的一部分,代表不了所有人。

对于有的人来说,相互依偎是美好,但对于有的人来说久别重逢才是真相。

美好代表着什么,自然不言而喻。

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可能会惊讶于宇宙的浩瀚,然而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看看周围,或许成为一个番茄才是正解。

没有人会面对浩瀚感觉不到自己的渺小的,那么自己的渺小为何不一直渺小下去。

当生活给予答案的时候,我们相见甚欢,陌生的交流仅仅需要一种吸引就能完成,因此,一杯香槟就足以促成一段感情,然而当这种吸引变成强制性的关联后,美好也就不复存在了。

牙医需要的是病人的配合,更需要的是自己的心情愉悦。

当牙医没法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工作的时候,他与陌生的病人之间的这种关联就崩塌了。

无因的崩溃总是来源于我们对于生活的期待,期待中的生活没有达到,期待中的人没有见到,期待中的故事没有进展等等,当这些期待一次次的落空的时候,生活还能剩下什么?

崩溃从来不是崩溃本身,而是某种寄托的消失。

捍卫信仰或者觉得信仰是拖累可能也就在一瞬间爆发。

捍卫信仰却不被别人尊重,且被当做异教徒绞死等等。

这个时候依旧坚持信仰的人才是真正的信徒。

危险的过程中,最能考验信仰的坚定,然而度过了这种坚定的人们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被一点点的蚕食,甚至怀疑自己当初的行径。

信仰的崩塌总发生在和平灿烂的时代,而危机窘迫的时候,精神力量似乎会越发的强大。

有时候我们的思绪万千且能很好的控制,有时候我们形单影只只会感觉到生活的凄苦。

生命从来不止一种形式,当生命的形式不断地更改,我们所追求的一切还都能完成吗?

生命是一个整体,更是一个部分,追求的答案或许并没有真正的答案,追求的故事或许也不会有真正的结束。

我们所要寻求的意义真的有意义吗?

就如同这部影片一样,他到底在讲述什么?

或者是在掩饰什么?

这一切没有准确答案,你想要找到,或许你永远都找不到。

……你好,再见

 3 ) 毫无创新和挑战的影像语言

【威尼斯电影节观影】我大胆猜测由阿根廷女导演马特尔领衔的本届威尼斯评委会里面,有部分评委从没看过罗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的作品,否则不会商议出把最佳导演奖颁给这位曾获得过金狮大奖的瑞典导演。

同样的情况自然也可以用在本届戛纳最佳导演的获奖者达内兄弟身上。

今年欧洲三大电影节里面,唯独是这两个最佳导演奖颁得相当糟糕,在我看来最佳导演奖是用来奖励那些在美学观念或叙事手法上有大胆突破的导演,而并不是颁给这些功成名就的金狮、金棕榈获奖者,因为他们的作品风格早已被认定,无需再次用“最佳导演”这个殊荣来作为肯定。

要么再给他们颁一座金狮、金棕榈,要么就应该这个导演奖留给其他新导演。

罗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拍摄电影,但直到2000年戛纳电影节的一部《二楼来的声音》才让全世界观众/影评人所折服,由此他的风格便一直延续下来,连同2007年的《你还活着》和2014年的《寒枝雀静》构成他的代表作三部曲。

可以说是三部不同作品,但是也可以当作是同一部电影来欣赏,只因他的作者风格独此一家:北欧式冷幽默、片段式结构、静止长镜头、惨白妆容的演员、毫无表情的演绎、冷漠疏离的人际关系讽刺,融合荒诞超现实色彩与现实/历史/宗教批判主题等等。

看过他作品的人肯定会对他的美学风格留下印象。

然而,即便是最好的厨师,反反复复都用同样配方烹煮同样的食材,确实难免让忠实的吃货感到腻味。

他上一部擒获金狮奖的《寒枝雀静》就有类似的毛病,今年这部再次入围威尼斯竞赛的新片《关于无尽》稍微有所转变,人物的行动速率有所加快,脸上也不再涂着白色的灰,诡异程度有所降低;同时还加入一把柔和的女声旁白,调侃剧中人物行为,这种设计无疑产生跟观众的互动性,值得赞赏。

当然,喜欢他作品主题的影迷自然也不会失望,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无法沟通,信仰缺失导致的心理危机,以及用戏谑方式重构历史事件/人物的手法依然奏效。

影片名字指的是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而永恒不灭,由此,关于永恒无尽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内容。

这种恢宏的主题似乎有点不着边际,不过,忠实的影迷依然可以在某些片段里找到共鸣感:一个男人背负沉重的十字架一边在大街上缓慢前进,一边遭受旁边群众的鞭笞;一位神父去看心理医生,却被医生告知下班时间已到,无法跟医生倾诉心事。

这些极具讽刺意味的段子有一定的感染力,但就电影大师的功力来看,却是毫无创新和挑战的影像语言。

 4 ) 无尽

电影的背景是做着清洁工工作的兄弟二人,收到了一盒神秘的录像带——原来是是10年前他们曾经逃离的cult camp寄来的录像,向观众揭开了10年之前兄弟俩的“秘密”人生。

  这种神秘组织的结构,乍看会让人联想到90年代中期日本的奥姆真理教。

一群人,跑到穷乡僻壤的地方,脱离原来的“原生家庭”,建立起新的人生秩序。

远离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制度,依靠简单的劳作技巧,在小团体中过着”朴素安稳“的生活。

就如同电影里的一句话”It smells good“。

  电影里的这个”世外桃源营地“,是电影主人公——哥哥Justin和弟弟Aaron(题外话,名字使用了演员的真名)10年前逃离的地方。

10年前当哥哥带着年幼的弟弟离开营地时,还造成媒体的一时轰动,让这个营地瞬间”臭名昭著“,迅速被世人贴上了邪教的标签。

10年过去了,兄弟两人的人生却并不尽如人意,事业上做着毫无意义可言的清洁工作,感情生活也常常因为曾经的”黑历史“而频频受挫。

  此时收到的录像带,让弟弟Aaron提出要再回一次营地的念头。

在Aaron的记忆力,camp充满了美好的回忆;而这些”美好“在哥哥Justin眼里都是被distorted过的,那是他10年前奋进全力挣脱的牢笼。

然而为了能让弟弟重振生活动力,Justin答应了”故地重游“的提议。

  Cult组织的核心leader又是谁呢?

是营地所有人都在追求的Higher Power。

就是这个Unknown的Higher Power,让这里的人如同手足一般的生活,哦不,是比兄弟手足更加祥和的生活状态。

这里仿佛不存在“私欲”,不存在“占有”,所有人都在寻找或是等待Higher Power的指令,仿佛那里有着最高的智慧,指向幸福的生活。

  对了,在神秘的cult圈,某些概念会有他们自己的定义。

自杀不是suicide,而是ascention,很妙吧。

此处省去1000字……  就当观众开始以为导演要讨论邪教的时候,故事峰回路转,天空出现了两个月亮。

  ”这不是村上春树的1Q84吗?

”心理无数的疑问划过。

1Q84谈的也是邪教,也出现过跨越时空的“界域”,最关键的是,1Q84的世界就有两个月亮。

  当我以为导演偷懒偷故事的时候,两个月亮变成了三个月亮。

更神奇的是,还出现了类似于Tim Burton佩小姐的奇幻城堡里的Loop 圈。

更为复杂的,这里的Loop的界限有些是人为创造的,而有的如同上文的cult组织,任由一个Higher Power来决定第三个月亮到来的时间,也就是Loop的界域。

  电影从此走向超现实魔幻题材,一扫开始的文艺腔,取而代之的是上吊的惨白面孔,爆裂的血浆,和不停返回起点的时钟。

当观众也开始在电影中迷路时,导演稍稍给了我们一点暗示。

那些自主性选择自杀的人们,他们有着更贴近人类的气息。

他们会暴怒,会嘲讽,会感叹,会无奈,这是与之前的营地组织成员最大的不同。

那些逃不出loop圈的人,他们的生活虽然不可避免地重复,但是他们却坚持要用自己的双手为这个轮回的时空划出界限。

  相反地,营地组织的成员则是等待第三个月亮月圆之时,大家围成了一圈,等待higher power的“解救”。

  当然了,此时的弟弟Aaron还是执着地要回到营地生活。

在他看来回到现实生活也是每天的死循环,也是毫无意义的生活。

当你感叹,哎呦,弟弟怎么活得那么悲观啊,恭喜你,你已经摸到了导演想要表达的核心了。

  从文艺片走到惊悚片,再到科幻片,导演终于要拍醒观众,慢慢把把故事主旨抛出了。

  当他们第三次走回营地,第三只月亮已经满月了。

营地里人去楼空,兄弟二人走入了那个一直被封锁的屋子,里面不是怪兽也不是被囚禁的成员,而是满眼的录像带,记录了营地一切的录像带。

他们看到了营地成员走向毁灭的最后一刻。

整个营地都被那个Higher Power撕毁,兄弟二人出于求生本能火速驱车逃离。

  然后导演在这里设置了一个小trick。

车子发动不起来了,哥哥一如往常要坚持做点火发车的那个人,弟弟却说让自己来试试,此时此刻,哥哥Justin在危急时刻和弟弟调换了位置(哇,导演这个转变真的有点突如其来啊)。

最终弟弟对哥哥”深情告白“后(可能感动了上苍了吧,或者感动了编剧),车子发动了……然后结局么,就是成功回到了现实人生。

  此时我才突然恍然大悟,弟弟为什么会对人生那么悲观(虽然悲观主义者很有可能是天生的)。

弟弟Aaron人生的所有决定都是Justin’s choice,而不是Aaron‘s choice。

对于弟弟而言,他人生的一切都是哥哥帮他决定的,从10年前的逃离营地,到后来的清洁工工作,Aaron 的人生不可承受之轻便来自于这种人生的被动性。

当你的人生都是别人帮你选择的时候,你当然会把责任都推到对方头上,代偿便是你永远无法体会人生真正的动力。

  当方向盘不在自己手上,你当然很难有动力去相信沙漠会变成绿洲,你只会怪那个开车的人是白痴,毁了自己的旅程。

哥哥呀,Loop圈和三个月亮都是幌子,我要的是My Choice啊。

 5 ) 关于无尽的感想

我看到一个人整天忙碌的忘记自己还有思想满脸的狐疑无法满足的一个又一个欲望在满足与失望之中度过那个黑暗又潮湿的小屋当泥土开始成为无望的尽头我看到一个人不停地搜寻着理想中的慰寂有一束光明从他眼前掠过很快他只能逗留在原地无数次的希望伴随着黑暗的降临那个火把那点光明还似曾经的快乐吗他的眼睛逐渐暗淡灰烬我看到一个人肉体是他仅有的欢心虽然不停地变更那些恶心的寄生虫腐烂和生命同等腥臭升华为无用粉色的世界在颤抖中走向光明可那肯定不是所谓的欢愉也不是无法理解的冥我看到一个人站立在原地一动不动他不是一个死人当然也不是一个活着的人风沙从他身边飞过藤蔓绝不会缠绕太阳从东到西月亮没有一天不升起那个站立的人依然一动不动我看到一个人满身生出鲜艳的花朵荆棘刺破他的躯体紫红色的血液顺着峭壁流淌花朵一次又一次花瓣儿飘扬在空气之中不同的香气杂陈让我难辩谁的是真我喜欢花朵胜过我自己本身空气中的杂香被新鲜的血液吸陈直到有一天我知道它会来临我看到一个人已经与恶魔争斗一生在近身缠斗之中两个人体混为一身恶魔难道比恶魔更恶还是这个人比人更人我依旧是不变真我想我也许就是这个人我曾经看到的一个人我看到一个人我也许会分身我曾经看到我自己那个如同死了的人那个尚且活着的人让他动一动举手把太阳推的更远一点拉近月亮方便夜晚爱的灵魂实际上我们都是无尽之身

 6 ) 虚无之后,归于无尽

之前看到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的时候就被预告片的灰色调吸引,终于等到熟肉,看完全片果然很爱这个北欧性冷淡风的调色风格。

很多人第一眼看到海报的时候就联想到俄国画家夏加尔的画作《城市之上》,超现实主义为这部电影增添了浪漫气息。

短短七十多分钟的电影由很多段没什么关联的故事组成,并用一个很上帝视角的女声把故事串联,她用“我看见了……”的句式陈述着人间各不相通的悲喜。

无论是在废墟上空相拥的恋人、在公交车里嚎啕大哭被陌生人嫌恶指责的中年男人,还是在梦里扛着十字架接受惩罚的男人,呈现给观众的都是众人的麻木和个体的崩溃,以及一种摸不到边界的虚无感。

人类的生死与爱恨最终可能都将归于无尽,正应了能量守恒定律的规则——我们总会以另一种形态在别的地方再次相遇,直至下一次的消亡和重生,但每一段旅程依然有它让人为之心动的地方。

对于熟悉这位瑞典导演罗伊·安德森导演作品的影迷们来说,这一部或许没有他以前的代表作《寒枝雀静》那么惊艳,但也不失为一部有意思的作品。

对于第一次接触到他的电影的观众来说,《关于无尽》可能会给大家开启一个新世界。

导演擅长用颜色来表达人物的情绪,在视觉上的设计感几近严苛,喜欢用固定机位的长镜头拍摄,电影里的每一个画面都美得像艺术展厅里的油画佳作,《关于无尽》也延续了他以往的风格和审美。

如果你期待看到的是让人心潮澎湃的剧情或者激烈的戏剧冲突,那这部电影多半会让你觉得没头没尾,本片几乎完全抛弃了传统电影会遵循的故事性和逻辑性,更像是一种艺术实验。

但如果你愿意找一段闲暇的时间安安静静地坐下来欣赏北欧电影的艺术美学,那罗伊·安德森导演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本文首发于:盗梦观影团(nicemovie),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观看影片可移步公众号留言【盗梦精选第三期】,约稿可带需求私信,谢谢。

 7 ) 从剖鱼来说

看的过程中,觉得是另一种形式、意味的《列夫朗道》这种念头隔几分钟就冒出来一次。

到了菜场那一段,虽然折服于调度,觉得精妙,但是觉得更为精妙的是卖鱼阿姨,翘起的左脚,好像鞋子里脚趾都有点勾起。

他被“押送”着压着声音委屈地问,你知道我爱你吗?

打人者几乎要哭了。

这种“列夫朗道”感达到了峰值(虽然对《列夫朗道》没多大兴趣),但是在场的每一个人,就好像直接从生活入画。

事实上谁又分得清梦境、回忆、晚饭前的界限呢。

导演聪明而不世故。

看得到雪花,大雪,流云,软塌塌的阳光。

 8 ) 罗伊·安德森:人生尽头的无尽

本文经修改发表于《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9月16日(总第1054期)。

未经授权,严禁在任何平台以任何形式转载。

在以《寒枝雀静》(En duva satt på en gren och funderade på tillvaron)获得2014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后,今年在同一电影节上凭借《关于无尽》(Om det oändliga)拿下最佳导演,对瑞典名导罗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来说,可能意义并不大。

他本人甚至没有到场领奖。

代领的制片人在受奖辞中说,评委的决定会对影片的商业前途有所影响。

但实际上,他的片子到今天已经无需营销,会去看的人自然会去,不喜欢的人也不会因为一两个奖就改变主意。

与大多数功成名就的导演相比,罗伊·安德森的经历十分奇特。

76岁的他名下只有六部长片。

这并不是因为大器晚成,实际上安德森成名很早。

刚从电影学院毕业就以处女作《瑞典爱情故事》(En kärlekshistoria,1970)入选柏林电影节主竞赛,获得一致好评。

这时的他只有二十七八岁,在如此的成功面前似乎迷失了自己的电影身份,对第二部长片的剧本选择几次反复。

最终拍出票房与评论均惨败的《羁旅情愫》(Giliap,1975)。

这部片子的质量究竟如何,如今的电影史家众说纷纭,但此后的四分之一个世纪里,安德森没有出产过任何长片。

在这段蛰伏的时间里,他主要从事广告拍摄等商业活动,成了当今最不缺钱的艺术电影导演。

可能是《羁旅情愫》的经历让安德森意识到电影工业对作者电影的限制,用自己的钱拍片成了他对这一现实的回答。

财务自由给他“复出”后极端个人化的风格和艺术表达提供了物质基础。

2000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罗伊·安德森的第三部长片《二楼传来的歌声》(Sånger från andra våningen)获得评委会奖,宣告他正式复出的成功。

此后他以七年一部的速度,分别拍出《你还活着》(Du levande,2007)和《寒枝雀静》,完成了所谓“生活三部曲”(Living trilogy)。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关于作为人的三部曲”(en trilogi om att vara människa),展现和诘问近现代西方哲学常说的“人的境况”(conditio humana)。

“生活三部曲”奠定了安德森独特的艺术风格:影片只用固定镜头,放弃电影艺术中的运镜,回到卢米埃尔兄弟的早期定影寻找灵感,在景深、调度、演员和布景上作文章。

内容上,展示生活和社会的荒诞,但悲观中又不失幽默,时而对社会不公和人的异化进行批判,但手法同样是呈现荒诞而非破口大骂。

记得当年看《寒枝雀静》的时候有一幕不得其解,是殖民军官将黑奴赶进大铁桶内烧,桶上写着Boliden。

后来一查才发现,Boliden是一家主营矿产和冶炼的瑞典跨国公司,八十年代把废料(“熔炼烂泥”)卖到智利,导致当地居民生病。

2009年该地区被荒弃,2013年受害者告上法庭,事件曝光后瑞典举国哗然。

用旧殖民时期的视觉符号来诠释新殖民主义的邪恶,让观众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罪恶无可避讳。

安德森很擅长把时空错位自然顺畅、若无其事地表现出来,而这种时空错位的类比往往给人带来很大的震撼和冲击。

形式上的轻和效果上的重,给人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同时也加重他惯有的荒诞感。

《关于无尽》中有一幕耶稣扛十字架的现代化,古典主义美化的耶稣肉体成了着正装的臃肿中年男子,在现代城市的不知名角落扛着十字架前行,被穿着卫衣的男女鞭笞,路人驻足围观,表情漠然。

信仰是该片与三部曲相比多出来的一个思考纬度。

全片三十多个镜头,大多没有联系,却有一个神父的故事能前后串起来,占了好几镜。

失去了信仰的神父怀疑上帝的存在,去看心理医生,这本就是一个冷透了的冷笑话。

医生无法回答他关于上帝和存在的问题,最后说:“活着,就该满足了吧。

”而这是什么样的“活”呢?

神父骑虎难下,是因为这是他的“工作”。

再次造访医生,却因对方要下班而被逐出门外。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没有给超越生产生活的终极问题留一丝余地。

安德森拿神父和心理医生,这一对传统和现代的心理慰藉者开刀,把信仰和科学工具性的本质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悲观地展现出来。

它们关心的都是程序而非人。

而人物在他“复出”后的所有片子里都是灰暗漠然的。

我最喜欢安德森的地方,是在同一部影片中用完全一样的方式呈现历史大事件和生活小细节。

这次冲击最大的是对希特勒完败前夕的幽默重现,酒醉的军官像所有生活中的失败者一样放弃抵抗,元首的狼狈和历史的沉重,压到具体的个人身上也是漠然。

导演给这一幕与其他镜头一样的节奏甚至一样的长度。

一个父亲冒雨带女儿去参加同学的生日会,途中弯腰给她系鞋带;一个女性市场总监一动不动地盯着落地窗外繁华的城市;几个女孩在一家安静的郊野酒吧外忽然起舞。

他让人觉得这一切仿佛都有一样的分量:你可以说历史大事件无足轻重,但更积极的解读应该是生活本身就无比重要。

安德森年轻时拍的两部长片均在两小时左右,而“生活三部曲”每部都没有超过一百分钟。

《关于无尽》更为简短,只有七十多分钟,有点像昆德拉那种越写越短的趋势。

在本届威尼斯动辄两三小时的长片中,如此短小的作品却以“无尽”为题,似乎有些大言不惭。

安德森在记者会上说,他想要拍一部看上去永远不会结束,观众也不希望结束的片子。

由于他缓慢、极简、固定镜头、片段叙事的风格,三部曲的每一部,特别是一百分钟的《寒枝雀静》,到最后十到二十分钟都有些让人坐立不安。

一部“无尽”的电影,就是一部让观众没看过瘾的片子,让人觉得自己还可以看下去,导演还可以拍下去。

从这一点上来说,《关于无尽》是他最为高明的一部作品。

片中还有一个小心思,就是用了一个移动镜头:一对夫妇以夏加尔画作的姿势在空中飞翔,划过城市上空,但细看之下,这座城市却是一片废墟。

这是罗伊·安德森四十多年来在长片中用的唯一一个移动镜头,除了要点明永恒与无尽的主题,也是一个极端的艺术手段。

天上的两个人在移动,镜头也在移动,唯一不动的反而是本应日新月异的城市,把城市的废墟再次上升到了他一贯追求的荒诞。

对于从来没有看过罗伊·安德森的人来说,这部最短小的作品无疑是个很好的入门。

但作为追了他十几年并补了之前所有作品的人,我和威尼斯现场的不少同事都有些审美疲劳,有人甚至指责他炒冷饭。

这样的指责固然有失公允,因为安德森是在用一样的艺术风格讲不同的议题,但片中显露出的一种疲态是毋庸置疑的。

话题探讨的方式也开始模式化,这一点在《寒枝雀静》中就有所体现。

年龄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成就也是。

完成了三部曲的安德森已经可以在影史上永垂不朽了,所以他开始探讨永恒、信仰这样的话题,却没能找到更适合展示“无尽”的电影语言和艺术风格。

我想他可能也是累了。

《关于无尽》中有一个充满幽默感的镜头,是一对学生模样的年轻男女,男生在读可能是物理书上的热力学原理:能量永生不灭,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循环往复。

于是他对女孩说,按照这个原理,他俩也是永生的,可能会在千万年后以其他形式再次相遇。

这是片中最直白地点了“无尽”之题的一幕。

我有一种隐约的感觉,《关于无尽》可能是罗伊·安德森写给世界的道别信,而“无尽”则是一种后会有期的美好愿望。

罗伊·安德森的五部长片前作:

瑞典爱情故事 (1970)7.51970 / 瑞典 / 剧情 爱情 / 罗伊·安德森 / 安-索菲耶·许林 罗尔夫·索尔曼

羁旅情愫 (1975)7.01975 / 瑞典 / 剧情 犯罪 / 罗伊·安德森 / 托米·伯格伦 莫娜·塞莉兹

二楼传来的歌声 (2000)8.12000 / 丹麦 挪威 瑞典 / 剧情 喜剧 / 罗伊·安德森 / 拉斯·诺德 本基特·卡尔森

你还活着 (2007)8.12007 / 瑞典 德国 法国 丹麦 挪威 日本 / 剧情 喜剧 / 罗伊·安德森 / 伊丽莎白·赫兰德 比约恩·恩隆德

寒枝雀静 (2014)7.92014 / 瑞典 德国 挪威 法国 / 剧情 喜剧 / 罗伊·安德森 / Holger Andersson Nils Westblom

作者个人微信公号 Postcoitum

 9 ) 关于罗伊·安德森

关于罗伊·安德森,我们不必再多说什么了,也不知道还能说什么。

免得多余的话,玷污了他。

不,是玷污他此前的作品。

有两部杰作,曾经由他拍出,《二楼传来的歌声》和《我还活着》仅此而已,“三部曲”之三《寒枝雀静》是一次失败。

我曾写下这样的短语:二颗星的十佳电影;现在还是这样认为。

罗伊·安德森释放他的想象,这往往是最好的时候。

相反,当他为电影的主题冥思苦想,遭遇到失败。

主题可以是宏大的、抽象的,譬如对现代文明和资本主义的批判。

这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场景的设计一旦过分鲜明地揭露主题,观看便失去了意义。

这是罗伊·安德森的创作模式,舞台化的呈现远离现实,以藏与显的逻辑运作。

创作者有观点,没有问题。

但观点在作品中应该隐而不现,将感知开放给观众,但不是直接抛予他们。

《寒枝雀静》充满了创作者的苦思冥想,生怕观众无法明白他拍电影的目的。

这就显得有些自我沉溺和自我迷恋了;而在前两部相同风格的作品中,创意源源不断涌来,新奇又快意。

也许是观者厌倦了,同一道菜再怎么改换摆盘样式,吃起来大概还是一样的。

再加上想象力和创作力的衰退——《关于无尽》中唯一让人眼前一亮的场景设计是男女主角在空中翩飞,但是这幕场景并非罗伊·安德森的原创,直接照搬自夏加尔的绘画。

《关于无尽》于是成了罗伊·安德森对罗伊·安德森的模仿之作。

如同《草叶集》是洪尚秀“模仿”自己的学生作品那样,《关于无尽》同样如此。

多么希望电影海报上写的不是罗伊·安德森的名字,而是他的某个学生;因为我们对他还有某种爱。

 10 ) 《关于无尽》:关于罗伊•安德森的孤独世界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放映员波洛斯”【微信号: Poros_Post】 ,欢迎您的关注:)在2019年威尼斯电影节上,现年70岁的瑞典导演罗伊•安德森,凭借自己的最新作品《关于无尽》获得了最佳导演银狮奖。

罗伊•安德森可以说是当今最具个人特色且无法被复制的作者型导演之一。

罗伊·安德森纵观罗伊•安德森的导演生涯,只能用传奇来形容。

从1970年到今天,他只有6部长片问世。

罗伊•安德森在二十一世纪所拍的“生活三部曲”(《二楼传来的歌声》(2000)、《你还活着》(2007)、《寒枝雀静》(2014))奠定了他在艺术电影乃至世界影坛的地位。

其中,《二楼传来的歌声》赢得了第53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寒枝雀静》更是拿下了第71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值得一提的是,在1975年第二部长篇《羁旅情愫》遭遇滑铁卢后,罗伊•安德森在此后的20多年里都没有再拍过电影。

这段时间他开始从事广告拍摄,他拍摄的广告大多都是一个固定长镜头,缺少运动和生活中的张力。

渐渐地,罗伊•安德森抛弃了传统的线性叙事,开始向荒诞主义转变,拍摄的重点也放在了布景、场面调度和深焦镜头上。

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确立日后独特的个人风格:固定长镜头、片段式结构、透视线、冷淡色调等。

这些元素,给安德森的电影蒙上了一层现实主义凄凉和超现实主义的荒谬,也是他对于传统电影讲述道德与性的抗争。

罗伊•安德森此前擅长在电影里批判和讽刺现实中的黑暗和冷漠。

相比之下《关于无尽》就像是一首散文诗,更加晦涩却也更加浪漫。

《关于无尽》海报从《二楼传来的歌声》开始,罗伊•安德森就喜欢在自己的电影里用片段式结构,把许多琐碎的片段连在一起。

这些片段有的重现了历史事件,有的描绘出了人们忙碌的生活场景。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毫无关联,但在安德森的操刀下,不同时空的平行线却格外变得自然顺畅,在主题表达上也层层递进。

在自己的电影里,罗伊•安德森经常使用大面积的灰暗色调和非自然光,这也让他的世界显得格外荒凉和不真实。

这种质感和设计感能让人想起美国画家 爱德华•霍普 的作品。

不同的是,霍普的画作在色彩上更为鲜艳饱满,里面的人物好像都在等待着什么,人们能透过画框感受到一种内心深处的孤独。

但同时,两者都表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

罗伊•安德森电影里的人物很少交流,语言就像是人与人之间的屏障一样,把人的距离越拉越远。

相反,只有用沉默和冷漠才能勾勒出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孤独感由此呼之欲出。

失去了日常交际的人们,就像一个个行尸走肉,早已变得麻木却浑然不知。

《咖啡店里的日光》爱德华霍普罗伊•安德森偏爱固定镜头,放在角落里的摄影机创造了一种“安德森式”的深焦镜头。

他摒弃了摄影机运动与蒙太奇,坚持将理念带回电影早期的人物与空间关系。

街道、墙壁、火车这些线条勾画出一条条透视线,限制了人物的活动范围,表现出了一种人物与环境的对抗,营造出了一种压迫感。

而在《关于无尽》中,摄影机的摆设更加严谨,使得人物在镜头中的运动轨迹更加整齐、更加机械。

一个中年男人不信任银行,把存款全部藏在床垫下,这个男人蹲下、掏掏床垫、起立、关灯上床。

缺少正常的戏剧动作,如此,给电影里的人物增加了一种“画框”的禁锢,增加了动静反差对比。

观众向来不会在罗伊•安德森的电影里有丰富的视觉体验,但是关于生活的苦涩和乏味却深入肺腑。

《关于无尽》剧照罗伊•安德森喜欢给演员打上厚重的粉底,这在他看来这是死亡的象征。

配上灰暗的色调,所有人物在镜头下都显得十分脆弱和颓废不堪。

在《关于无尽》里,安德森又刻意地减少了人物的戏剧动作,让每个人变得更加“人偶化”,说话语速极度缓慢。

其中有一个片段,一群人坐在公交车里,一个男人突然哭泣,他向周围的陌生人诉说“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

周围的人没有安慰他,反而开始抱怨“为什么要在这里悲伤?

”。

每个人的脸上充满着沧桑,也都写满了绝望,好像饱受了生活琐事的摧残,却又无力改变现有的局面。

这是罗伊•安德森的一种幽默讽刺,以表现工业社会里人们的自由缺乏,在压力之下逐渐变得迷失空虚。

《关于无尽》剧照01 关于牧师的信仰与“生活三部曲”相似,这四部电影都有对于存在主义问题的探讨。

但相比之下,《关于无尽》的戏剧性和情节性显得更加弱化,唯一能构成情节的是一个牧师对自身信仰产生怀疑的故事。

牧师散发出强烈的自我丧失感,罗伊•安德森放弃了用对话和动作来进行刻画人物,选择用擅长的深焦镜头展现了人物与空间的对立,从而让牧师形象展现出一种孤独和无助。

牧师反复梦见自己背着十字架,被无情地驱逐在大街上游行,至此对上帝的存在产生了怀疑,夜不能寐。

在教堂面对虔诚的信众,牧师需要靠葡萄酒(在《圣经》里指上帝的血)来维持自己早已崩塌了的信仰。

但是对于他来说,“牧师”早已成为维持生计的饭碗,自身的矛盾让他一步步走向崩溃。

他去找心理医生寻求帮助,但医生不能帮助他解决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只说了一句“活着,就该满足了吧”。

《关于无尽》剧照在全片所有的33个镜头里,牧师是唯一一个帮助了他人的人物形象。

罗伊•安德森把“美好”赋予了牧师,相比之下很多角色都站在了对立的“残酷”上,让牧师的角色显得更加悲惨。

罗伊•安德森捕捉了生活中那些荒诞的瞬间,用喧嚣衬托着每个人的孤独,举重若轻,映射了犹如万花筒般的人性。

面对牧师的再访,心理医生更关心能否赶上回家的公交车;一位妇女在火车站里遇到麻烦,旁边的人却装作无事;妻子一心想着环游世界,对丈夫的埋怨不理不睬;牙医不能医治病患,只因为当时自己心情不好......。

这些看似荒谬的镜头,实是对世间冷漠的批判。

02 关于绘画罗伊•安德森自己曾说过,自己的风格深受绘画影响。

前作《寒枝雀静》中,部分镜头的灵感就来源于 彼得•伯鲁盖尔 的《雪中猎人》。

罗伊•安德森成长于工人阶级家庭,深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响。

在经过十五年尝试之后,罗伊•安德森开始对拍摄现实主义感到厌倦。

他开始从小时候学习的绘画艺术积累里寻找灵感,大胆尝试现在的抽象风格。

全片最震撼的镜头应该是开篇和中间,一对夫妻相拥在天空中飞翔的镜头。

这个镜头的灵感和设计都来源于画家 夏加尔 的《空中恋人》。

《关于无尽》剧照

《空中恋人》夏加尔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罗伊•安德森用的第一个移动镜头。

镜头慢慢地跟随着这对夫妻移动,暗示了“无尽”的日新月异,也点明了永恒无尽。

这对夫妻在城市上空漂浮着,身下的城市早已千疮百孔,可能是饱受了战争的摧残,毫无生机,或许这对夫妻就是在此丧生,他们的灵魂在空中相拥。

在黑暗的天空下,这对夫妻就像是天使下凡,审视着这个没有生机的世界。

配合着镜头的移动,营造出了一种荒凉的浪漫。

03 关于无尽片名“关于无尽”,罗伊•安德森在电影里的第24个镜头用男孩的口吻,借助热力学第一定律,阐述了自己的理解:“能量是永恒的,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循环往复永恒存在。

《关于无尽》剧照《关于无尽》的另一个中文译名叫《千日千夜》。

导演罗伊•安德森在接受采访时也说过,电影的片名概念来源于“舍赫拉查达”的故事。

相传国王山鲁亚尔为了报复伤害过他的女人,每晚娶一个新娘,第二天便把她处死。

少女舍赫拉查达在嫁给这位国王的当夜,给他讲了一个情节离奇的故事。

每到天亮,故事正讲到关键处。

为了继续听下去,国王没有处死她。

舍赫拉查达以同样的方式讲了一千零一夜。

最后,国王放弃了残酷的念头,并希望与她白头偕老。

这也是罗伊•安德森第一次选用旁白。

一位温柔的女性不停地说着“我看见...我看见...我看见...”,宛如一位充满怜悯的天使,在这阴森的世间里,给每一个迷失的灵魂带来了一点光明之地。

其实关于片名,关于电影,像极了古典希腊神话里的丰饶之角。

(传说宙斯为了报答在小时候保护自己的仙女们,母山羊阿玛尔忒娅断下来的羊角送给了她们,并且许诺这只羊角里的东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罗伊•安德森说,他希望别人看自己的电影就像国王听故事一样,永远不会停下来。

而他的电影就像“丰饶之角”一样,由很多细小碎片构成。

这些碎片或小或大,包含百态。

二战战败前,希特勒看着喝醉了的军官,放弃了抵抗;父亲误杀了自己的女儿,抱着尸体失声痛哭;少年天天在一家商店前,偷偷注意自己喜欢的女孩;一位一事无成的男士天天想着给自己妻子做一顿大餐;女孩失意地在车站坐着,以为没人会来接自己,最终等来了自己的爱人.....

跳出屏幕,正是这些“碎片”构成了生活这些情感,也都是我们每个人会在生活中所经历的,快乐、悲伤,温暖、孤独,悲欢离合,周而复始,循环不息,也许这就是无尽吧。

都看这里啦,点个关注吧:)

《关于无尽》短评

北欧性冷淡风,照片影像化。第一次看安德森会惊喜,这次审美疲劳了。除了片头夏加尔的《恋人》视角眼前一亮,就再无亮点了。

2分钟前
  • 扬花点点
  • 还行

当时连着看完生活三部曲之后记忆就已经串了,现在罗伊安德森又拍出这样一部(易懂得多)是有点尴尬的,不过他太低产了,时隔几年再看到那些精心抓取到的关于生活的真相并不会感到厌烦。

6分钟前
  • 🌵🌵
  • 还行

风格是创作者的武器,一旦太沉迷就成了镣铐。“当人失去信仰时该怎么办?”“很抱歉,但我们快关门了。”“人失去信仰时该怎么办?”“抱歉,医生要回家了。”“当人失去信仰时该怎么办?”“我们要下班了,你的预约在一周后。很抱歉,但我得去赶公交车。”

9分钟前
  • 柳三行
  • 还行

都是尽头8了

12分钟前
  • Влад
  • 力荐

太阳底下无新事。南去的雁群俯瞰天空之下人们的故事,情绪守恒,悲与喜的不断转换即为无尽。镜头美如画。

15分钟前
  • Kryten
  • 推荐

我的沉默就是对电影的赞美

19分钟前
  • 考玛
  • 还行

2019年威尼斯银狮;不及《二楼传来的歌声》和《寒枝雀静》,罗伊安德森似乎有些重复自己,但还是那么的迷人,时而渺小,时而悲壮。

23分钟前
  • 狗牙
  • 推荐

现代病症,像是一些主题的段子集

24分钟前
  • 荒野侦探
  • 还行

27分钟前
  • Dream
  • 很差

「我看见……」拥有太强烈超现实的「超人视角」,起码能够聚集起一大批同样内心自认为上帝或者魔鬼的极度敏感者,亦超越了一般的评价语境——牛掰的艺术家往往向往的应许之地。

30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虽然一样的固定长镜头和荒诞冷峻,但看他的片子总不觉得腻味。《寒枝雀静》中国王闯进酒吧一幕如法炮制成耶稣街头接受审判,空中飞翔的恋人和乡间酒吧跳舞的女孩两段大概是最不典型的罗伊·安德森风格,加在其中却别出心裁。

35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我看不来好吧

37分钟前
  • 夢解輕舟
  • 很差

可能是这一部更贴近生活日常、有更多的内心情绪展现,感觉理解深入了那么一点;但故事更碎了,意犹未尽。

39分钟前
  • Clingfilm Man
  • 推荐

可以2倍看。

41分钟前
  • 当局
  • 很差

「人間三部曲」的第四部(導演說可能是最後了)。年輕女畫外音給冰冷的畫面注入了一些(不太需要也不太般配的)溫暖。沒有前三深刻,也許是習慣了?Chagall的flying lovers在畫面中少了些戲謔。

44分钟前
  • 另一個我
  • 还行

4.5,以原初的,合一的想象开场,又在机械的不和谐性结尾。荒诞来源于基督教牧师宣称自己不再相信,而在他的梦中却以效法基督的状态出现在街道之中,被唾弃,被惩罚。却又在现实之中被新式宗教的心理学崇拜拒之门外。《关于无尽》起源于某种业已完成的战争之下的创伤书写,它属于二战结束之后的现代主义,又横向地与当代影像叠加。与此同时,在罗伊的影片中,我们第一次看到某种形如“拯救”:当少年情侣在房间里运用热力学定律讨论“性”之时,他们是活在想象之中的,唯一不荒诞的的两个存在。“我看到.....”在《关》中,RA似乎尝试着采用另一种剪辑方式,影像之中的空隙与将其作为单一,树状结构连接起来的画外音。这种“观众友好性”对于以影像著称的导演而言无疑是一种倒退。“空间”失去了之为空间的魔力。

49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3.5 天使全知全能对众生的凝视,安德森老师描摹现代性精神危机已然到了信手拈来炉火纯青的地步,公交车上的对话:“咋?难过都不能让人难过了吗?”“可以啊,但应该在家里难过。” 读书时并不聪明的老同学拿了博士学位“就很烦啊”乘以2,一张张面容惨白行尸走肉的面孔,对他人的痛苦漠然置之,无端由没道理的焦躁,这些妙笔是更为精辟的写照,不过想想之前看寒枝雀静的惊艳,这部总觉得有些流于直白、浮于形式,冷到爆的荒诞派幽默也不如前作给力 @影城

50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看过很久 不理解但是印象深刻 这大概和夏加尔的魅力是类似的

54分钟前
  • octopus
  • 推荐

似曾相识的冷漠和对电影语言独特的构造和延续,之所以被趋之若鹜是独特的风格和谁都替代不了的美学造诣。

55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罗伊在内核上是进化了的,在保有风格的同时更加抽离了也用了更温柔的视角来回望,而且这种自我风格也作了美学上的进一步统一与区分。不足点在体量的太小与所述格局的大的不搭。

60分钟前
  • 果樹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