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杀局

The Ides of March,选战风云(台/港),三月十五日

主演:瑞恩·高斯林,乔治·克鲁尼,菲利普·塞默·霍夫曼,保罗·吉亚玛提,埃文·蕾切尔·伍德,玛丽莎·托梅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总统杀局》剧照

总统杀局 剧照 NO.1总统杀局 剧照 NO.2总统杀局 剧照 NO.3总统杀局 剧照 NO.4总统杀局 剧照 NO.5总统杀局 剧照 NO.6总统杀局 剧照 NO.13总统杀局 剧照 NO.14总统杀局 剧照 NO.15总统杀局 剧照 NO.16总统杀局 剧照 NO.17总统杀局 剧照 NO.18总统杀局 剧照 NO.19总统杀局 剧照 NO.20

《总统杀局》剧情介绍

总统杀局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美国总统大选进入白热化阶段,两位候选人在之前的得票数旗鼓相当。距离俄亥俄州的初选还有一周时间,两人都把此州当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阵地,开始明争暗斗。候选人之一莫里斯(乔治·克鲁尼 George Clooney 饰)竞选团队的二号人物斯蒂芬(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 饰)年轻有为,此时遭到另一位候选人竞选团队的首脑汤姆·达菲(保罗·吉亚玛提 Paul Giamatti 饰)的挖角,但斯蒂芬对莫里斯忠心耿耿,并不为所动。另一方面,斯蒂芬深深为新来的实习生莫莉(埃文·蕾切尔·伍德 Evan Rachel Wood 饰)吸引,两人迅速打得火热。 不料,泰晤士报的记者艾达(玛丽莎·托梅 Marisa Tomei 饰)得知了斯蒂芬与汤姆的会面,以此要挟斯蒂芬透露政选内幕。焦头烂额的斯蒂芬又在与莫莉的交往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三千大佬AIURA母女大战摔跤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赛车总动员雪浓于水网球王子最后的哨声女人是男人的未来美国队长4地狱使者斯特莱克探案集:罪恶生涯第三季蓝色圣诞节火锅艺术家叛我更幸福Nneka漂亮的蛇金刚狼3:殊死一战遗失在火中的记忆壳中少女:燃烧山地医生我们大家的河合庄11度青春之《夕花朝拾》双胞回声偶像古山子:大东舆地图零异频道第二季印第安·豪斯长江妖姬武神黑侠暗物质第一季

《总统杀局》长篇影评

 1 ) 结尾完全是个开放式的

我没有看到影评里有人提到 所以想写一下 这是我第一次写影评(排在第一的影评虽然字很多 但结合他的论点和分数我不觉得他看懂了这部电影 也不懂为什么那么多人点赞同)(本来4星的,但还是打个5星,高司令这部演的真好,感觉评分应该再高些)① 结合电影所述,结尾可以理解成 经历了 被视为朋友的记者背刺并威胁、被自己忠心耿耿对待的上司和“老师”联手解雇、气愤的奔向对手阵营却被拒绝并得知这是对手做的局、情人或女友关系的实习生可能因为自己的疏忽(没接电话)而服药自杀以上,终于成长起来,懂得政治的真相,没有朋友没有老师只有利益,自己才30岁,不想就这么被灰溜溜的赶出局,手握把柄 威胁BOSS 成功回归,结尾也必定是结合着 “BOSS向大家吹捧Thompson参议员(电影中期BOSS一直说不肯和他合作因为人品和政见都不合)让各位看到了正直,学会如何立身处世” 的背景音,男主Stephen面对镜头,熟练的打起官腔,接起话茬,顺势圆满结束这次初选。

② 结尾也可以理解成幼稚天真非常具有理想主义的男主在经历了视为朋友(一厢情愿)的记者Ida告诉他,相互之间只有利益(作为泰晤士报的记者可以写出更好的报道,有更高的曝光度),Stephen当时的表情是难以置信的(go fxxk urself)

自认为忠诚的他告诉“老师”Paul(在和女实习生约会时说出了自己为Paul工作,而Paul为BOSS工作,所以他忠心于BOSS是因为老师Paul)自己和对手阵营的智囊Duffy有过私下见面,却被Paul以他不忠诚不再被信任的理由解雇,并且是得到BOSS首肯的(25分左右BOSS问Stephen是否单身,回答是我献身给竞选了)

愤怒的跑去对手阵营寻求东山再起,却被Duffy教育,自此彻底明白政治/人心的险恶,进一步黑化“献身”给20岁的女实习生Molly,在得知其竟然和BOSS有一腿后还是决定保住BOSS,给Molly钱去堕胎并驱逐出竞选团队(48分左右得知这一消息Stephen双目圆瞪极其愤怒,身体也在发抖“Jesus fxxking Christ”。

但问询了她是不是喝醉回答是not that drunk不是特别醉,也就是说不是被qj而是半推半就所以决定的是保住BOSS)

但在诊所时Stephen对Molly说他会回来找她最后一根稻草在于 在酒店里助手对Molly说Stephen被解雇了,要去找Duffy,已经完全失控并且说会把所有人拉下水(1时07分 he´s taking everybody down on his way out. Morris, everybody.)结尾着重又强调了一遍everybody,

Molly问他什么时候的事(此时声音都变小了),助手说 明早就要开始及时止损。

Molly会认为自己在先被逐出了竞选团队,而现在又出了这一档子事,在接连打了几个电话男主都没回复后,Molly觉得自己作为Stephen的谈判筹码肯定是被抛弃了,不谈她的父亲,在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堕胎无疑是完全禁止的,此事被披露,自己也活不下去了。

刚堕完胎,身体的虚弱,外加精神的折磨,所以选择了自杀。

男主见到女主死去的这一幕,并且听到了语音信箱后,彻底黑化,一是因为由于自己的一部分原因(驱逐出竞选团队,去找Duffy而没有回复电话)导致Molly自杀,自己心中有愧。

二是因为这一切都源于周围人的背叛,不然现在可能继续做着BOSS的智囊,和女友调着情,年仅30入主白宫,有着光明的未来。

所以决定复仇。

整部前中后都有相应的暗示,开头(10分25)记者Ida说“无论谁当选,草民还是像往常一样生活”,以及“Mike Morris是个政客,他是好人,他们都是好人,但只要是政客,迟早会让你失望”

中期(33分30)BOSS在 不断抖动 的飞机上问Stephen觉得竞选怎么样,Stephen回答我觉得我们坚不可摧(I think that we are solid),对话说完飞机又不稳定了。

中后期(59分18)借着Molly之嘴说出了”I hate this shit”(我恨这 『一切』),男主的回答是“I'm gonna come back, and this is all gonna be over.”(我会回来的,『一切』 都会结束的)。

Molly相信了他,说了“yeah”,Stephen亲吻了她并离开。

后期(重要转折)(1时14分20秒)Stephen在车内听着语音信箱里的Molly说“I'm not going away.”(我不会离开你的)

(1时28分)Stephen和昔日尊重的“老师”Paul交谈,Paul说他会去K Street(电影前期提到过一次)一家不错的咨询公司,年薪百万美金。

Stephen回”Sounds relaxing”(如释重负),Paul反问“Doesn't it?

”(你有么),

Stephen没有回答。

原因是他最后要干票大的,所以也就是结尾-采访BOSS的背景音“Because that's what this integrity, who we are”(正是因为这种正直,才让我们称之为人)在第一种理解这里是反讽,政客面对镜头句句假话面不改色而侃侃而谈,这里则是他看惯政治黑暗百态后真正作为“人”的一次反击。

背景音的最后一句话作为本片的最后一句台词“Stephen, can you give us some insight into how this whole thing unfolded?”(Stephen,能详细跟我们说说这 『一切』 是如何造就的?

)所以男主面对镜头将要说出什么也就不言而喻了。

如果你们问我倾向于哪个结局,

 2 ) 政坛伏地魔的成长教育

还是学生的时候对政客的印象就是一群“聪明的人”,他们站在麦克风前一腔热血,豪情万丈,用“绳命”承诺共和国的未来会在自己执政之下必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例如保证降低失业率啦,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生产力还有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供您选择,若这一票不投下去,就像会错过超市的特价抢购一样令人追悔莫及,这么好料的事三言两语选民就能被忽悠吸进?

当然不可能,候选人之间必须火力全开抢下每一个州的选票最后才突出重围杀进决胜局;这不只是在美利坚地图上所标注的各大州上走一遭那么简单,特别是作为胜利关键戏的竞选演说,详细周密的竞选策划必不可少,竞选讲台如战场前线,大到唾沫横飞谈及未来时保证能幸福到没朋友,仿佛被候选人灌输进脑海里的不在只是一座没有恐怖主义的城市,而是无忧无虑的世外桃源;若从小的方面来说,竞选演讲稿上也要字字珠玑,字里行间无可挑剔,每句话都要比还珠语录经典,比电影台词深情。

比方当你表达完一个看法,一种感受,您还必须用总结语进行润色来上那么一段“以上就是我的说法,我既不是基督教徒,也是无神论者,你们的信仰如果不影响他人,我就会誓死捍卫,如果你觉得我做不到,或者不够虔诚,那请别选择我”,听完这种一切为人民不求回报只愿当粉笔的段子,瞬间形象又高大了一截都不止。

废话说那么多,可想而知竞选之路听上去还真不比长征容易多少,不止是光凭候选人个人的聪明就能hold住这盘竞选大棋,这必定要有一个公关团队在其背后祝他一臂之力,就像演员需要导演指点,运动员需要好的教练,厮杀进决胜局的候选人也需要这样一群人在关键时刻替他铺起走向白宫的红毯,《总统杀局》是在讲述竞选的时候,更意在突出了竞选幕后的这个操盘手族群的生活。

史蒂芬就是这个职业族群中是最年轻有为的,自己主子在幕前收获的掌声与他在幕后近乎完美的“搭建工作”密不可分,从演说厅灯光角度以及话筒高度是否适合主子的身高,到时不时要给竞争对手制造点麻烦好让他们焦头烂额,每招棋都走的恰到好处,拿捏得当,他或许是那种生来就是做幕僚的好手,这种天赋怕是普通人努力也未必能有所斩获的。

但是业务上的出色并没有换来仕途上的顺利,反而被自己的良师益友惨遭抛弃,原因只是因为他拒绝了敌方阵营的挖角还将对方给的重要情报告诉了自己的上司马克,本该有情有义的表现应该得到的是感激和赞赏,最后却被怀疑有了二心,不仅把他踢出局还甩上一个黑锅之后在补上两刀。

史蒂芬或许是自大狂妄而又风流的,也有野心有梦想有职业操守,可这个时候他的失败与优秀都被无情揉捏成一团,扔进污浊,黑臭的水沟里,只剩报复,仇恨,想撕碎所有曾经对不起过他的人,怨念的积累化成伏地魔的雏形,在他这具充满政治抱负的肉体上开始繁殖。

政坛的水浊而深,凭才华能力公开透明的竞争方式打出全垒打,那绝壁只是在说笑,这里有的是丑闻,黑幕,不堪入目的交易或两面三刀的小人,而史蒂芬被逼入死角并非因为不够聪明,输的是阅历太浅,年纪尚轻没有机会看清周遭一切;当还没有见过悲剧,就相信世界存在和平;当还没有遇到分手,就会相信还有爱情,当还没有遭遇算计还重重被打脸的史蒂芬,他任然是个有信念的人,就像他自己所说的,自己的上司也就是团队一把手马克的区别在于,前者并不只是拿钱做事,还敬重服务对象的人品,哪怕此人并无多少治国之才,但坚信自己凭借出色的辅佐能力,必能把他捣腾成好总统;而后者是身经百战的元老,看多了那些年的勾心斗角,阴谋诡计,没有像史蒂芬身上一样那么明显直接的野心报复,他只凭经验,小心的当个左膀右臂,多年下来成了州长的心腹。

所以当史蒂芬遭遇信任危机的时候,他给出了这样一句心得:"这个位置可以没有才华,但你必须忠诚。

一旦他们认为你打破了这条用人标准,哪怕在优秀,也要面临三振出局的命运。

出局后的史蒂芬想着如何复仇,内心已被附身的伏地魔占据和控制,受过伤害吃过了亏,像他这样本就潜力无限的货,战斗力会迅速猛升。

恰巧此时他发现和他男欢女爱过的练习生,却怀孕准备堕胎,而这个让她怀孕的男人就是受他敬重,人品高贵的州长大人,最后女练习生不堪忍受精神上的折磨自杀了,练习生的死瞬间让他看清了真相,其实像这样一群选择为选举而卖命的男女,只为能更好的在这个环境中生存,可是他们的力量太过弱小,最后被狡猾的老狐狸们用完后还能不带任何责任的丢弃。

于是得到过教训的半成品伏地魔迅速成长,利用女练习生的死做为筹码与州长谈判。

谁初来乍到的时候都想当个好人,只是彪悍的力量往往存在于黑暗中,变狠毒变邪恶后才容易打开任督二脉,史蒂芬这一招“黑吃黑”让他成功的取代了开除他的恩师,事实证明无论哪一个行业都无法避免后浪推前浪,前浪惨死沙滩的规律。

最后男主一人坐在大厅内,往事大概历历在目,相信他也做好了第二个史蒂芬出现的准备,多年后他会不会也像KO掉别人一样被KO,谁又知道呢。

摸清对手底细,掌握敌人数据,

 3 ) 政治是一盘很大的棋

(原载腾讯娱乐,为威尼斯电影节为腾讯所撰)“我不是基督徒,也不是穆斯林;我不追问上帝,也不跟随安拉。

我的信仰十分简单,那就是《美国宪法》”。

追光灯打上了体育馆舞台,烘烤着斯蒂芬.迈耶斯那张年轻又充满自信的脸。

他迈上这场棋局,像最大的那个王后一般矗立在麦克风后面,以为自己是决定风向和胜负的上帝。

政治这场游戏,对和平年代无处挥拳的激情年轻人来说,刺激极了,有趣极了。

然而,他却只是在为俄亥俄州民主党初选候选人迈克.莫里斯试音,他是莫里斯的新闻发言人,才华和欲望都毫不吝啬抛出的急先锋。

这个锐不可当的棋子,出现在这部本名《三月十五日》的乔治.克鲁尼最新导演作品之开头,在接下来的90分钟里,不幸的发现自己真的置身一盘很大的棋,而且是毫无话事能力处处被人摆布的小棋子。

作为第6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的开幕影片,它或许也能拉开另一盘很大的当代电影棋局,至于影片本身是不是会像斯蒂芬那般成为昙花一现的急先锋,还得看在随后几天中与其他厉害棋子的厮杀情况。

选举的机制、民主的细节、语言的障碍,这对现场众多的华语媒体可谓是一道不小的坎。

影片结束后,几位内地媒体人试图交流几处自己没能明白的地方,却发现对方一样一头雾水。

这让我想到去年美国中期选举时,我那位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的老同学飞赴旧金山时,被海关盘问“干嘛来的?

”同学自信的答复:“Observe Mid-term Election”(中选观摩)。

海关官员却冷冷的抛出一句:“我都看不明白,你们能懂?

”政治,哪怕对参与其间者,都很难看明白。

它始终是一盘很大的棋,一场盛装的假面舞会,阿谀奉承、勾心斗角。

等到影片中那位持中左立场的民主党竞选人莫里斯(乔治.克鲁尼饰),为逃避某种符号化的责任,更为给公众一个响亮而容易的记忆点,而真正说出“我只信仰《美国宪法》”时,作为其幕僚智囊团的保罗.扎拉(菲利普.塞默.霍夫曼饰)发出一声作呕的讪笑,可当莫里斯回眸一望时,又极其习惯的竖起大拇指:“哥们,说得好!

”克鲁尼执导的这一场选举,以直接电影的样式(梅索斯兄弟开创的让当事人置身焦虑事件而顾不得摄像机镜头的纪录片)展开,展现的对象却是那个年轻上进的新闻官斯蒂芬(瑞恩.高林斯饰),并赋予他一段办公室恋情。

深夜显示为政府部门的来电,让看上去很美好的爱情迅速卷入政治阴谋中,直接电影也随即成为传统惊悚片。

于是可以进一步为剧情赋予最经典的莎翁式阴谋和复仇结构了。

克鲁尼的好莱坞演技派伙伴们,也像是真正各怀鬼胎的总统班底一般,粉墨登场,各自将斯蒂芬这颗棋子逼入绝境。

影片根据博•威廉曼(Beau Willimon)的百老汇舞台剧《法拉格北站》(Farragut North)改编,在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民主党初选阶段,威廉曼曾担任过民主党候选人霍华德•迪恩的竞选幕僚,舞台剧也就根据他的那段经历创作。

其实早在2007年,乔治•克鲁尼就开始筹备这部影片的拍摄,“适逢奥巴马当选,人们对当时的政治情况普遍感到乐观,相比之下,这部电影显得愤世嫉俗,不合时宜,因此我们决定将拍摄计划暂时搁起。

结果不出一年,乐观情绪就被现实蒸发殆尽,于是拍摄这部影片的时机来临。

”这么看来,乔治.克鲁尼本人像极了影片中的新闻官斯蒂芬,对新鲜的奥巴马时代充满期待又随即陷入疑虑甚至失望。

然而,对政策的失望,从来不会让入戏过深的赌徒抽身离开政治棋局。

挫败感裹挟着阴谋论,以电影为媒介和明星人气号召力,乔治选择开始一次简单直接的美国政治解剖手术,可怕的政治依然有趣而刺激。

至于和中国观众那道显然存在的鸿沟,计划中的内地发行方显然有信心去尝试逾越,比如把不明所以的英文名”The ides of March”(原译《三月十五日》)改为向普罗大众市场靠齐的《总统杀机》。

就连某英文媒体也在评论中认为,这样一部片子适宜代入世界各国的政治处境,意大利人能在欧元区萧条中思考是否该继续跟随美国这套体制,非民主国家更能有着相应的对比。

 4 ) Ugly Politics

影片前三分之二那些竞选中的各种策略博弈无聊的让人想快进,后四十五分钟才是故事逐步走向高潮冲突到达顶点的精彩所在。

在我们眼中,米国是一个多么民主自由的国家,可政治就是肮脏、欺骗、敲诈、背叛、勒索、欲望等等urgliness的综合体。

整部片子对我来说印象比较深的是一幅画面和一句台词。

一幅画面:乔治克鲁尼饰演的总统候选人在身后一面米国国旗的竞选台上慷慨激昂地阐述着自己的执政理念和措施,畅想着他执政下的米国的bright future,而就在国旗的背后,他的竞选团队中智囊团的两名精英骨干却争执着这项对策怎么去不择手段赢来更多的选票。

一句台词,是主人公Steven对总统候选人乔治克鲁尼说的:Cause you broke the rule of politics You wanna be PresidentYou can start a warYou can lieYou can cheatYou can bankrupt the countryBut you can't fuck the interns.这样肮脏的政治,让一个只有20岁的年轻貌美前途无限的姑娘送掉了自己的性命,感谢导演安排了又一个同样年轻无极限的漂亮姑娘加入了竞选团队,像是呼应,同时也赤裸裸地告诉大家这样残酷的现实:因为有利益和欲望的趋势,才会仍然有那么多人扑向政治这场满是肮脏却披着一派繁盛景象的浮华虚荣的人们自欺欺人的盛典。

影片的海报也很有深意,表面上是一个个体在竞选一个国家最高的领导人,而这个国家还是自认为事实上也的确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

世界上,操纵这个站在最高位置上的人,却是他身后无数错综复杂盘根接错的力量。

(PS:乔治克鲁尼是个大配角,就跟这海报一样,别被骗了)

 5 ) 不费力的政治片

看着不太费力的政治片,不过说实话,情节也不是太诱人,半惊悚半政治半悬疑,到最后综合起来就是一剧情片,演员还是很值得一看的,两大帅哥加上一批演技派配角,算是乔治·克鲁尼又一成功导演作品吧,但不能算很出色的。。。

 6 ) 《总统杀局》:极权下的典型行为

(芷宁写于2012年1月3日)聪明迷人的乔治·克鲁尼,在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履历上又多了一部较高水准的作品,喜好政治题材的他,选中了百老汇舞台剧《法拉加特北站》,加以润色改编,并适时拍摄推出,在米国人对政局失望之际,用光影制造来点内幕与警示,让单纯乐观型观众与片中的角色一样,结结实实又戏剧化地上了一课。

较之之前同样涉及政坛内幕的克鲁尼制造《晚安,好运(Good Night, And Good Luck)》,这部《总统杀局(The Ides of March)》则显得更具野心,所涵盖的元素也更多,成色也更好。

可以说,这是一部简单纯粹的电影,除却略显仓促的结尾,整部影片的叙事节奏都很舒服,而且,它的呈现手法既直接又技巧,混合了诸多戏剧化的元素,诸如阴谋诡计、权票交易、尔虞我诈、背离初衷、性丑闻等等,很多场戏都采用了直接面对、暗中角力的表现手法,让对政治无感的人也能看得进去,何况,片中人物命运的关键拐点,设局与破局的转折,都呈现得较为精彩。

在极端的环境下,人类的判断选择和行为举止会表现出极端利己的一面,政治环境恰是极端环境的一种。

似乎并不能把这部影片单纯地当做一部政治片来看,如果作为政治片,它显得格局略小,它的剧情更像是一个关乎道德准则和底线的故事,其间的虚伪背叛、勾心斗角、妥协合谋,又像是现代部分职场的通病,倘若把这个故事置于金融保险之类的行业,似乎也适用。

只是政治这个环境,因为拥有极权而显得更为典型,于是,其中人们的判断选择和行为举止才更具有代表性。

一干演技出众的重量级配角,给影片加分无数,一如《邮报》所评——“影片的成功关键,在于一群配角演员的表现,他们完全烘托出了整部影片的气氛。

他们的存在,使得这部电影更具有说服力。

”的确,这些配角的存在,让影片有了巧劲儿,如胖子霍夫曼饰演的竞选班底头目保罗,玛丽莎·托梅扮演的媒体记者,至于对手、竞选主管汤姆这个角色,看过吉亚玛提主演的《约翰·亚当斯》的观众,一定难忘其对历史政局人物的精彩诠释,由他出演计多端、施反间计的汤姆,实在不是什么难事。

即便女权主义者再怎么反对,事实上,政治也是男人们的游戏。

在政治权利的角力中,很多女人往往不幸沦为炮灰。

片中看似聪明的实习生莫莉,其实是个经不起挑逗,又经不起挑战的人,家境不错年轻女孩的叛逆和糊涂,统统体现在她的身上。

在《浮生幻世》里饰演女儿维达,和“母亲”凯特·温丝莱特练过对手戏的埃文·蕾切尔·伍德,出演了这么个注定没有好结局的姑娘。

影片主演、饰演斯蒂芬的瑞恩·高斯林以他出色的演技,再次表明,他绝对是新生代中的实力派,和众多高手过招也毫不逊色。

如果说,在汤姆最初吹捧斯蒂芬时,斯蒂芬还未达到那个城府和深度,那么在片尾,经历过一番起伏转折,斗智斗勇的他显然已经超过了那个水准。

高斯林平静如水的表情下所掩盖的东西,表现出了人物在所处环境中难以抗拒的异变。

另外,高斯林与克鲁尼饰演的政客莫瑞斯摊牌的对手戏充满了表演张力,此时的莫瑞斯和斯蒂芬,一个想知道对方的底牌,另一个想知道对方的底线,一个在怀疑犹豫,一个在破釜沉舟,但都极力掩饰着内心,控制着表情,转动着大脑,在紧张的对视和机巧的对话中,凸显了角色的心理较量,较为过瘾。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1902731_d.html

 7 )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我以前的影评偏向于夹杂过多个人心绪,与电影本身往往无关,我有意改正这个习惯。

以个人的观点,我喜欢节奏快的电影,喜欢情节曲折,喜欢意外结局,喜欢善人不善终,恶人不恶报。

所以尽管这部电影不完美,有一些问题甚至硬伤,但我喜欢。

故事有两条线:一是主人公Stephen(Steve)个人的政治命运:Morris和Pullman两个政客竞争民主党候选人。

党内初选将要开始,年轻气盛的Steve跟着老道的Paul辅佐Morris, Pullman有看似很阴险狡诈的Duffy当竞选经理。

在形势貌似偏向Morris的时候,Duff秘密约见了Steve,泄露些许内幕,下结论说Pullman一定会赢,理利诱惑Steve改投新主。

Steve犹豫了但是拒绝了,可是这一丝的犹豫被师傅Paul和东家Morris认为是不忠诚的表现,利益面前,把他果断踢出了辅佐阵营。

Steve回头找Duffy,刚刚还是重金许诺的笑脸转眼冰霜,视政治舞台为生命的Steve同学在三十岁时被告知,这条事业路堵死了,走投无路,他很痛苦。

二是Steve和智囊团内的实习生Molly美女的感情道义线:本来俊男美女,志趣相投,多好的一对,可是意外让Steve发现出身名门且是天主教徒的Molly竟然被大boss Morris潜规则了还留下后果(这是最狗血最不能忍的硬伤好不好,都是受过教育的人难道有种东西叫“morning after pill”不知道么,为什么一定要弄到事情不可收拾呢)。

在所谓感情和利益的多方矛盾中,他也要做出选择。

意外和转折:我是偏向怀疑而难以肯定的人,所以在情节要转折的时候老不自觉想着阴谋论,这种判断在这部电影里失算了数次,可是预测错误的失望之余回想,这不就是残存的人性光辉么,这不就是朴实的人生写照么。

美女Molly刚出来勾引我们的男一号Steve同学的时候,我觉得她来路不正,非常可疑。

要么是另个竞选阵营派来的间谍施美人计的,要么是自己内部的人嫉妒Steve年少位重要搞掉他的,总之不像好人。

在她貌似无意之中泄露了她和大Boss的关系并且意外怀孕了之后,我的这种隐忧似乎更加得到确认了。

What a coincidence. 哪里这么巧在竞选最关键的时候出了这种大丑闻,还这么巧让你知道了,还这么巧受害人刚刚变成你的date.我对她是否说了实话非常怀疑。

这就是考验Steve的时刻,如果他为了被这假的消息扰乱了心绪,和上司闹翻,或者做了什么别的不理智的事情,一定会输得特别惨,职业生涯估计也没了。

但是,如果这消息是真的,发生在自己心爱的人身上,他帮不了保护不了她,正义无处伸张,内心一定也很纠结。

看人在两难的境地下选择是有意思的事情,像电影编剧在做一个社会学或者心理学的实验,没有人知道结果,只是他自己有一个hypothesis,而实验结果的成功与否就是看他帮主角选择的结果是不是让大多数观众爽到了。

无论Steve做了什么样的选择,首先要说明的是,Molly mm说的一切都是真的,她虽然是个年轻点娇惯点有虚荣心的小女孩,但是她真诚,也会软弱,也会无助,没有那么险恶的用心。

是这给坚持阴谋论的悲观怀疑论者(比如我)打了一个大大的耳光。

后来我回头想想,电影里的两个细节暗示了她说的是真话。

一,Molly被逼问为什么怀孕了不向家人求助,她说“我有什么办法,我是天主教徒”的时候,两行泪水就直刷刷流出来了,电影给了她流泪的眼睛特写,看得人心都碎了。

即使冷漠如我,也觉得眼泪是很真实的东西。

二,在这一幕之前,莫名其妙插播了候选人Morris和妻子在回家车上的温情一幕,可能就是未来第一夫人的优雅中年女子,把头轻轻倚在丈夫肩膀上,用疲惫但是温暖的能抚去劳累的声音,轻轻地和丈夫絮叨着家常,政治,身边的人和事。

Morris安静听着,不怎么搭话,偶尔看着妻子宠溺地笑一笑,在她头发上亲一下。

尼玛这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如果被狗仔队偷拍了放youtube上民意支持率怎么也得上升零点几个百分点。

然而,转眼就被人哭泣着泄露了他对二十岁的女实习生的人面兽心,多么强烈的对比。

我觉得导演把这两个镜头放在一起绝对是故意的。

我好喜欢这种讽刺的细节啊。

回头说Steve, 他最后决定保全大Boss,偷偷地带Morris去堕胎,并要狠心送她离开这个竞选阵营,以防节外生枝。

这个计划实行到最后一步出了个意外,就是他师傅Paul发现他和Duffy之前的见面可能会影响到阵营的利益,不但强硬地把他踢了出去,还发表了慷慨激昂的关于“loyalty”的演讲来羞辱他。

Steve对此反应的强烈程度远远超过我的想象。

他阴沉着脸大踏步走到对手的办公室擂门的时候,我觉得他风衣每一次扬起的衣角,踩下的每一块地砖,迸出的都是怒火。

而Molly在得知这一消息时候的不镇定程度也远远大于我的想象,她溢于言表的担心和忧虑,仿佛天都要塌下来了。

但是事后我一反思,两个人的反应都是可以解释的,而且只有这两个人会对此反应强烈。

Steve自己去见Duffy的确是不合适,正如他自己说的“I made a mistake, OK?”Paul对他“年少轻狂”“自负膨胀”的评价也是中肯,但是无论如何他不该用“忠诚”这个字眼来羞辱。

他为了大Boss默默牺牲了自己的感情,牺牲了Molly,忍辱负重自己承担这一切,就是最大的忠诚,这世界上只有两个人了解,但是他又不能说。

徒然有无法开口的“大忠诚”,却因为trivial的“不忠诚”被人狠狠踩进泥潭,这是多么大的伤痛。

然而这还不是最大的转折。

最后,穷途陌路的Steve最后还是利用了丑闻的把柄,要挟Morris回到了政治舞台,取代Paul成了他的竞选经理。

也就是,他明明知道他要辅佐的人作风败坏,背叛妻子,却不得不将他夫妻二人比肩家庭和睦的形象推向大众。

他明明知道他要支持的人虚伪懦弱,人性卑劣,却不得不帮他摇旗呐喊,为他写华丽感人励志坚定的演讲词,换来选民的追随。

最悲哀的是,他因了解了一个人的丑恶而掌控了这个权力人物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自己的野心自己的事业,而这个事业竟然就是要把这个丑恶的人塑造得美好。

这个世界多么讽刺和绝望,你被不屑的人物所不屑,因为坚持的事情被放弃,推崇失去真诚才换来的虚伪,用低贱来维系追求价值的理想。

本来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标题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却猛然发现,这个故事里没有黄钟,没有贤士。

就像Steve在扭曲了人性后麻木地前行,他失去了珍贵的东西,却学到了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只可惜,我想刻一些字来纪念道德的沦丧,价值的毁灭时,却发现,高尚者的墓穴,其实向来空空如也。

 8 ) 男人才是权利与性的操刀手!

荣获了本周全美电影票房第二名的The Ides of March是一部揭露人性与政治黑暗的影片,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美国竞选的阴暗,政客的尔虞我诈,不是男主角们政治理想主义的破灭,而是两个男人与一个美女实习生的关系所引发的情绪以及故事冲突。

电影开始的时候,出现了青春亮丽的美女实习生端着两层装满咖啡的纸盒款款而行,来到竞选总部的一组长镜头,当时让我觉得似乎多余。

因为我一直以为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乔治•克鲁尼 George Clooney扮演的州长与他的竞选助理(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一起与竞选对手勾心斗角的政治故事。

然而随着剧情的深入,我们才知道这部电影与那个美女实习生有着很大的关系,而这两个男人与那个美女实习生的关系也是水落石出而将剧情扭转,人物之间的感情与关系变得复杂起来。

从克林顿与实习生发生性丑闻以来, 好像美女实习生都成为了政治电影的佐料。

正如这部电影通过竞选助理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嘴所说:“你可以让一个国家破产,你可以发动不必要的战争,但是你不能睡实习生!

”(you can bankrupt a nation, you can start unnecessary wars, but you don't fuck the intern), 这句话绝对总结了克林顿与布什两任总统的根本不同。

布什让美国破产,发动两败俱伤的战争,但是因为他没有睡实习生,而成为了一个美国政界与人们认可的总统,相反,克林顿在任的八年尽管让美国一跃成为财政最富有的国家,第一次不仅没有赤字,国库还有盈余,但不幸的是他的裤带不够紧,使得他政治荣誉身败名裂成为了美国最让人尴尬的总统。

这句话也多少总结出美国政治的经典,一个总统只要不睡实习生就是好总统,而反之亦然。

在这部电影里, 因为总统经选人州长不小心步上了克林顿的后尘,使得原来在与对方竞选助理明争暗斗的政治游戏中被利用而失去职务的州长竞选助理(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得到了一个卷土重来的翻身机会。

最后,他得到了他从政一生的最高职务总统候选人的竞选主任一职,而州长也得到了美国总统竞选人提名而得以参选总统。

然而,那个因为天真而相信权力男人而被这两个男人都睡了的美女实习生却长眠地下,成为了政治权力斗争最大的牺牲者。

政治和美女在美国从来都是政客们最大的诱惑以及最怕的弱点,而在政治大选中却不凡点缀了演讲与竞选的无聊与郁闷的亮点,那些为了政治理想或者自身价值而奋不顾身的美女实习生们,而她们的下场都绝对不如她们的姿色亮丽,尤其对那些越过男女权力与性的底线的美女实习生们。

正如这部影片中的美女实习生Molly最让我扼腕感叹,一个年轻如花的生命,就这样埋葬在政治竞选的阴暗之中,埋葬在两个男人的互利中,不被人提及,也不为人在乎。

如果没有Molly,也就没有了这两个男人最后取得的地位,也就没有了这部电影的源泉。

然而,这个只有二十岁的女孩子,一个连生命最灿烂的年华都没有经历过的女人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成为了男人与政客的牺牲品,能不让人,尤其女人感慨!

在电影的结尾,另一个同样青春亮丽的美女实习端着装满咖啡的盒子款款而来,仿佛是Molly的再生,走在充满尔虞我诈的政客中间,成为了西装革履的男人灰之间的亮色,而这朵鲜花在政治的权力与利益的残酷相斗中,又能绽放多久呢?

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不管美国也好,中国也好,政治都是男人的特权,而女人都是拥有特权男人的玩物。

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导演的乔治•克鲁尼想说的,已经不是政治这么简单的事情了,也因此,让我对他的深刻充满了敬意。

这部电影通过政治反映了社会的现实, 权力上面勾心斗角的残酷,为此而相互出卖相互牺牲的野心与欲望,身居要位的男人对于女人的诱惑,婚姻的出轨与自我理想,自我价值的牺牲。

这是一个弥漫着看不见的硝烟的社会,一个让人充满悲伤的世界,仿佛暗淡的人生,并不因为璀璨的鲜花的绽放而更加亮丽。

而在这个因为时光流转而显得生命短暂,因为人性的灰暗而扼杀生命的鲜活,从而让人几乎感到绝望的世界里, 女人的价值如果不是通过男人的光彩而体现,就是因为男人的光彩而毁灭!

这个电影还有一个令人难忘之处就是扮演两个男人的演员都是那么的充满了魅力,充满了帅气,不动声色之中控制了整个局势的发展,整部电影的光辉。

尤其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仿佛就是为电影而生似的,在不动声色之中讲演技发挥道极致,在沉默无言的寂静中将气场发挥到极强,让人叹为观止!

如果,败在这两个男人手中,成为他们牺牲品的女人可能此生无憾吧,由此,恐怕又是导演对今天这个冷酷的社会投掷的无声一笔,愿意为这样拥有权力,样貌的男人牺牲的女人恐怕不计其数,而自己却恍然不知!

想到这里,我不禁心态灰凉。

注:英文片名Ides of March的意思是指三月中旬的意思,Ides 来自于拉丁语,根据罗马日厉Ides 意味着一个月中间的那一天。

在现代英文中, Ides of March通常指公元44年罗马皇帝凯撒被自己手下60名议会成员刺杀的日子。

英国文学鼻祖莎士比亚的著名喜剧朱利亚凯撒其中的那句名言:Beware the Ides of March已经成为英国文学的经典。

现在看来,这部电影以这个名字命名,意味深长。

绝对不是电影的中文翻译《总统杀日》或者《选政风云》那么简单。

在这部电影中, 对政治充满的理想和勇气都因为政治游戏的手段而死亡了,理想主义的纯真死亡了, 对社会与男人充满的幻想的女生死亡了,而这些死亡都是充满着背叛和利用,如同公元44年凯撒议会对他的背叛和刺杀!

如今,这个社会中,没有背叛的除了死亡的还剩下什么?

 9 ) 来陪总统下盘棋

“我不是基督徒,也不是無神論者,我不信猶太教,我也不信伊斯蘭教,說起我的宗教信仰,我所信仰的叫做‘美國憲法’”。

電影開始了,充滿了政治意味,雖然這一類題材一向不討巧,但是《總統殺局》卻從政客入手,引導我們走進一個城府頗深的選舉漩渦之中,帶著極具諷刺意味的戲劇化色彩,無時無刻都把喬治·克魯尼的憤世嫉俗給表現出來,只是你別當真,它只是一部電影而已。

影片原名“三月十五日”字面意思為“三月月圓之日”,源自於古羅馬典故,從莎士比亞開始用來代指凱撒被刺的日子,寓意政治鬥陣的密不透風和黑暗殘酷。

所以,片中的每個政客都不可能是善良的,至少在好萊塢的電影人眼中是這樣子的。

故事發生在2004年的美國大選時期。

它充滿了好萊塢式的套路來講述故事,深入到核心的不是一個政客多麼超群的“豐功偉績”,喬治·克魯尼故意把暗箱操作、桃色糾紛這樣十分具有商業化的元素融入到電影中,多了一份懸疑色彩,少了一絲嚴肅和沉悶,也正是如此,電影雖然沒有給我們多少驚喜,卻十分的好看。

政治本身就充滿了隱蔽性,倒過來看這部《總統殺局》卻過於的直白。

人物的秘密被殘缺的人性所暴露,私欲和假面似乎被放大了很多倍,人人需要自保,做事需要謹慎,政治一詞裝入了太多的貶義詞之後,電影卻顯得十分的無奈,雖然故事具有張力,卻不能改善它局限於一種批判的狀態中,加上那些灰暗而陰沉的基調,《總統殺局》還是過於的消極和負面。

說它具有現實意義,倒也不敢斷定,畢竟政治可以很複雜神秘也可以很簡單公開,只是處於這些事件中的人物,他們作為主體必須想盡一切辦法來保持自己的形象,說好聽點叫實現夢想,說難聽點就是城府過深。

好在故事基本上建立在一個比較真實的基礎上,不然那段桃色事件和媒體參與也不會像是在影射“萊溫斯基事件”。

你看出喬治·克魯尼的精明之處。

就算諷刺他也保留了一筆,畢竟在許多人眼中人類就是政治的犧牲品,每個人都被操控,總統也不例外。

“把柄”這種事一旦被抓住就不能鬆手,不折手段,野心勃勃就是電影想要表達的一個主題,雖然它直面諷刺,卻在憤世嫉俗的狀態顯現出無能為力,這就是一盤棋,每個人都會贏,但是每個人都不會一直贏。

電影的群戲十分出彩。

夾雜著冷靜但又具有爆發力的表演,無論是具有領袖氣質的喬治·克魯尼還是亦正亦邪的瑞恩·高斯林相互牽制著,在緊湊的故事下兩人的表演下充滿了劍拔弩張的對決,加上菲利普·塞默·霍夫曼、保羅·吉亞瑪提、埃文·蕾切爾·伍德和梅麗莎·托梅等一眾演技派襯托,電影保持了高水準的精良製作。

雖然《總統殺局》的路線非常的普通,但是不妨礙它的精彩,或許每個人都是政治家,所以才能從這部電影中看出一些讓人嗤之以鼻又無奈為之的“大道理”。

 10 ) 理想到现实

看完才知道导演是乔治克鲁尼 作为一个知名(老)帅哥演员导演出这样的片子还挺惊艳的故事是个男版美版政治版甄嬛传 一个年轻美好的理想主义者如何在残酷的现实污浊环境下放弃理想 然后不是逃离可怕的体制而是尽可能在体制里活的更好最初steven是年纪轻轻就崭露头角 竞选阵营里的二把手 对付媒体游刃有余 自家老板既正义伟大又胜券在握 不出意外就能去白宫干活 加上金发实习生妹子还主动投怀送抱 真是顺风如意 谁知一夜之间才发现妹子怀孕 上司怀疑 对手妒才陷害 手握老板丑闻 之前的一切美好未来泡泡都啪的破了不如退出政坛去咨询公司拿高薪做无聊的工作一辈子?

但是他也不想这样做 即使他看到了所在的政坛多么污浊他还是想呆在这里 这里太高端 刺激 有压力又有奔头 哪怕低头去求对手阵营 或者拿手里的丑闻逼迫前任老板 这么难看的手段都拿出来了虽然莫里斯不相信steven手里有实打实的证据证明丑闻 但是他还是接受了他开出的条件 为什么不呢 steven的才华让对家都妒才陷害 不逊于现任经历paul 他能帮他拿下选票走进白宫 Steven也明白哪怕清清楚楚看到莫里斯是个道貌岸然的人渣 他依旧是最有希望成功的一条路 这两人若不绑在一起就都各自陨落 所以只能看穿了对方的不真心不正义仍然这么心怀不轨的一起演戏所以故事的最后steven对着镜头沉默许久 导演没拍他是继续演戏还是说出真相复仇 但我想想steven是继续演戏 复仇?

什么仇呢?

开除之后回归挤走了上司 新的实习生会代替旧的 依然年轻漂亮又充满活力 像是不曾见识或者思量过政治的险恶 而最关键的是steven依然渴望权力名声地位竞选班子和白宫路 这大概就是现实了但他理想主义的心应该是死了 若是没死那这部戏是算白拍了 或者是最极端的理想主义?

PS政治圈的牛人真是太高端太酷了 K街百万年薪的咨询公司轻松无聊又失败TATPPS克鲁尼好帅 镜头光线配乐控制的很棒啊 作为导演一点都不显得手生 各种演讲 对峙 都很有戏 高司令怎么越来越鞋拔子了但是还是很帅!

Paul和那个女记者都很抢戏 对记者说的“你一直是我的好朋友”很直观的揭示steven性格想法最终走向腹黑

《总统杀局》短评

克鲁尼很热爱政治啊。不过因为他是猪皮的好朋友,所以哪怕他改变世界我都觉得他是烂货。物以类聚嘛~

4分钟前
  • Miss桃樂絲
  • 还行

【克鲁尼果然选对人,如果说《充气娃娃之恋》是对高斯林演技的深度挖掘,那么这部就是一次全面性的展现,片首到片尾截然不同的眼神,完成了一个男人华丽又残酷的转变。虽然还没看《后裔》和《耻辱》,不知克鲁尼和法斯宾德的表现,但是我觉得司令会在接下来两个年度最重要的颁奖礼上有所收获】

5分钟前
  • 夜摩刀
  • 推荐

乔治导的真不错。很对个人偏好的黑暗政治题材。伍德也很美。

6分钟前
  • 宅拾叁
  • 推荐

结局咋没看明白呢。。。

11分钟前
  • CC
  • 还行

这就所谓的磨练和成熟

14分钟前
  • 克魯
  • 较差

政治片依然不适应......

18分钟前
  • 兜总她老爹
  • 较差

该有一颗怎样黑暗的心才能搞政治?这实非吾辈小儿所能参透。电影张力极强,丝丝入扣,配乐很赞,更主要的是都是极品男人啊,我一个男的看得都有点招架不住了。。。Evan的表现比上次看《怎样都行》成熟多了,潜力股。

21分钟前
  • 劳永逸
  • 力荐

evan rachel wood性感死

26分钟前
  • Leau
  • 还行

政治题材的片子我总是很喜欢……

27分钟前
  • Blazing_CD
  • 推荐

总统杀局.The.Ides.of.March.2011.BD.MiniSD-TLF.mkv

29分钟前
  • 冰与火之歌
  • 较差

叙事不温不火,明星演技精湛,剧情略显老套。

31分钟前
  • Crusade
  • 还行

这cast也太强大了吧?!又见黑幕

32分钟前
  • 伊蒂克
  • 推荐

『因为你破坏了政治的唯一规则,你想当总统的话,可以发动战争,可以说谎,可以欺骗,甚至让国家破产,但是你绝对不可以搞实习生。』成熟商业政治片,万人迷克鲁尼导演处女作,故事流畅,节奏也刚合适,高司令又出彩了,还有各种大牌和戏骨打酱油。豆瓣的傻逼们却只爱文艺片。四星。

34分钟前
  • 狂接舆
  • 推荐

我爱高司令 但是我仍然看到睡意朦胧。。。。。

37分钟前
  • Rose
  • 还行

乔治克鲁尼戏份不多,倒是赶脚瑞恩高斯林要火了,对白比剧情要精彩

41分钟前
  • zongzi
  • 推荐

简单,直白,易懂,当然,一开始差点没看下去。总体看下来还是蛮吸引人的。人因为变故而成熟。

44分钟前
  • jinzex
  • 力荐

政治就是没事儿的时候在bb出了事儿继续bb。

45分钟前
  • 的云
  • 还行

狗屎

48分钟前
  • 淡定哥走路带风
  • 很差

弱剧情,冗长的铺垫,30岁的人不适合玩政治。

51分钟前
  • swanix
  • 很差

本來以爲會是一個"姜還是老的辣"的結局..沒想到~哈哈,是爲了不讓Ryan的影迷失望麼.

54分钟前
  • 黯黠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