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间道》登上《艺术人生》开始,香港警匪片彻底尝到了塑造卧底形象的甜头。
其文化成因应当可以归结到“一国两制”的后97情结——在《基本法》保证了港人能在与内地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后,香港一直游离在伟岸无比的国族文化母体边缘,港人身份认同的纠结始终挥之不却,用卧底形象来做隐喻,也算恰到好处的彰显了香港文化中那一缕发自肺腑的乡愁。
《龙虎风云》中发哥做卧底,虽有理智和情感的杀伐,依然做得豪气干云;《无间道》里梁朝伟做卧底,却是忧郁压抑,再加上刘德华饰演的那位对警队进行反渗透的黑道卧底,“卧底”一词,已然变得有些光怪陆离;而到了《线人》里,无论是张家辉饰演的专门联络线人的警官李沧东(向韩国电影致敬?
)还是谢霆峰饰演的线人“细鬼”,几乎都成了与魔鬼订立契约的当代浮士德,按理说是为了匡扶正义的现代司法体系服务,然而一次次的背叛与出卖,却让两人的灵魂始终在生不如死的无间地狱里苦苦挣扎。
“细鬼”第一次听闻让他做线人的要约时,淡淡的说了句“出卖朋友的事我不做”,但沦落风尘的妹妹很快让他放弃了这一若有似无的道德底线。
廖启智饰演的老线人说得好:“线人没有朋友”,其实,这也是当代社会的普遍写照。
在这个社会里,几乎每一个人都以出卖为生。
这就是商品社会的交换规则:我把我掌握但可以放弃的某些东西出卖给你,你把你掌握但可以放弃的某些东西出卖给我,然后,我们两相情愿一拍即合来者不拒多退少补——现代社会就这样生生不息的繁衍运转着。
交换本身不是出卖,但是背地里悄悄的交换就是出卖。
线人跟警察接头时是这样,当代都市人的日常生活也是这样。
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算计着,甚至面对爱人也不例外——那些感情或肉体出轨的红男绿女们莫不也是在出卖着别人对自己的真爱?
桂纶镁饰演的黑道女阿弟出卖了先出卖自己感情的黑道老大华天(可怜年近不惑的陆毅依旧洗不脱一身小白脸本色,继《唐山大地震》后,他再一次承担了让女主角未婚先孕的播种职能),然后便与以出卖为生的细鬼相依相偎。
悍匪的追杀给两人爱恋笼上的道德面纱还未罩严实,林超贤便安排了一场B级片式的残酷搏杀,钝刀割肉般的痛楚给这出关于出卖的杯具盖棺定了论——对俩人来说这个结局并不坏,须知出卖就像习惯性流产,搞多了就成了习惯,两个资深出卖者混在一起,保不齐最终还是以出卖告终。
从叙事风格和电影语言上来说,《线人》几乎就是《证人》的翻版,班底基本照旧,最大的差别只在于张家辉和谢霆峰的警匪身份来了个乾坤大挪移。
而《线人》最后的老照片Flash秀,也与《证人》中最后勾勒出的撞车大戏有着异曲同工的交待人物前情之妙。
不过两相比较,《证人》用一场车祸纠结起几个家庭的黑白是非,颇具匠心;《线人》中的闪回则有些蛇足,除了阿弟、细鬼相识的那场猫鼠追逐有些情趣,其余的都乏善可陈。
不过从《证人》《火龙对决》再到《线人》,林超贤导演似乎迷恋上了用车祸来枢纽剧情,堪称华语影坛的“车祸帝”。
片尾,李沧东私吞公款转交给细鬼的妹妹,算是给了观众唯一的安慰。
然后,张被同事带走,办公室里灯光逐次熄灭,满墙的线人资料也就隐遁在了黑暗中。
一个线人倒下了,千万个线人站起来。
我们在电影院里心安理得的对出卖者施以道学家的挞伐,一俟大幕落下灯光亮起,我们便走出影院继续操练着出卖技巧,而且,我们一定会出卖得越来越巧妙、越来越精彩。
痛并出卖着,其乐无穷。
一切都是商品,所以我们必须通过交换来获取;谁都不能信任,所以我们必须悄悄的出卖。
个人如是,族群亦如是。
1997到2010,香港走过了一条独一无二的历史路径,回首这些年的风风雨雨,香港影人乃至整个香港社会,是不是也会觉得出卖掉了什么珍贵的东西?
天机不可泄漏,出卖是一种很玄的东西。
(刊载于《东方早报》2010年8月25日)
《线人》是一部惨绝了的电影。
这部电影是那种你观影时都觉得皮鞭在身上抽打无数次。
导演,演员,编剧使劲虐我。
观众其实也很辛苦的。
咕(╯﹏╰)b什么《唐山大地震》(我本不待见这种催泪片),不入我法眼。
香港影坛素以动作片领跑全亚洲影坛。
早年拼场面,又或靠几个大哥撑人气。
渐渐地,这些大哥们也慢慢功成身退,当然,成龙最近晚年杯具,是个例外。
继而萎靡一阵子,过后拍出来的多数是搞笑片,周星星各种无厘头把影院的座占去了一大半。
我爱星星。
但是能够代表想香港文化的(不只是香港影坛),你敢说周润发嘴嚼口香糖,又扛枪又洗牌关键时刻在车轮底下滚来滚去的画面要比“爱你一万年”这句千古流传的屁话要更上档次?
所以我很支持港产动作片,可能也是发展得特别完善,导演,演员,编剧也被培养的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感觉。
大陆几乎不制作动作片了,出来一部也是充数的,做做样子而已,丢不起这人呐!
我口味可能是重了点吧,一个人生活还愿意特地去下载动作片来看。
《007》不用说,高一高二那时萌煞了我,然后我大一时候,就去影院看了《皇家赌场》,新上位的邦德先生在枪林弹雨里亡命天涯跟皮尔斯布鲁斯南大叔那种阳刚而又闷骚形像差别好大啊,我跟姐们说,他滚来滚去,被人踢来踢去的,小女子看得心疼啊。
但是那年票房却是出奇的高。
就是那时候,我开始觉得演员的卖力演技其实也不能输给剧情和场面。
然后动作片就在我心里种下了种。
《门徒》,《男儿本色》,《线人》。
如果要我选近年来看过印象最深的,就是以上三部。
当然还有很多是没看过的。
很奇怪,以上三部都是警匪片。。。。
张家辉九几年还在TVB混电视剧圈的时候,我就记住他了。
此人经历也比较传奇,当我知道他老婆是关咏荷的时候,我开始关注他。
算起来,也没多久。
有意思的是,《证人》里,他是老鼠,霆锋是猫。
《线人》里,霆锋是老鼠,他是猫。
两部里面,苗圃总是演他老婆,我好嫉妒好嫉妒好嫉妒呀 !!!
导演,编剧,又都是林超贤。
还有那个永远抢戏的男配角。
明明就是姊妹篇嘛。
证人给我的印象不深,剧情也被人评论漏洞频频。
线人看完以后,我忍住不去看影评,先记录下我自己的观感;霆锋这几年接片越来越谨慎,他在《十月围城》里让我落泪,在《线人》里借编剧之手用无形的鞭子使劲抽打我,各种虐啊。
张家辉拿影帝,赢得虽然是谢霆锋和任达华,但是我还是忍不住要说,早就该给他了嘛,连黎明这货都拿,刘德华拿那么多次,是不是该轮到张同学了?
他都43了啊!
当他演的李SIR最后提着一袋子金条给一个小混让他转交给霆锋他妹妹的时候,我多次被鞭打成皮开肉绽的心突然温暖起来。
最后,满身都是伤地回到警局自首的时候,他完全释然解脱的表情我看着想哭。
张同学,你很给力。
整部电影,剧情,台词总结起来可以是一个问答句。
“谁能比我惨?
”“没人比你惨。
”这两句放片中任何一人身上都可以用。
抢戏的男配角,桂纶镁演的阿弟,霆锋演的细鬼,张家辉演的李SIR,和他最无辜的老婆。
每人都可以挂一块公告牌“谁能比我惨?
”我很想剧透。
我要管住自己。
只好Go to bed了,保佑我不要做任何红颜色液体的梦,真要的话,赐我张家辉吧!
残酷,从头到尾,淋漓尽致。
1.贩毒现场,差人张家辉在车里面说了一句抓人,在犯罪现场的线人此后的一生完蛋,直至崩溃。
现实中的世界就是这样子,有时候不都会给你一个好的选择,往往是从两个坏的选择中取其一。
不抓,罪犯脱逃法律制裁。
抓,线人将彻底暴露,生命无时无刻的将受到威胁,且几乎无法避免,就算活着,梦魇也将伴随他的一生。
或许就像剧中张家辉所说的那样,“命是他自己的”,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对另外一个人的生命完全负责,能决定的真的只有上帝!
2.张家辉老婆的死,线人的精神崩溃,乃至他发现他根本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线人,内心折磨,张家辉或许为了救赎,或许为了解脱,撞车寻死,可是一通电话他又得回去,这或许就是责任。
责任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它不分对错,善恶是非,砍人者有砍人的责任,出卖朋友的人或许也有他不得不这样做的责任。
大家一上了道,就不容易停下来了。
3.最后,张家辉把钱都给了线人的妹妹,然后自首,很难说这就一定是正确的,但我想这次是张家辉忠于了自己的内心,而不再忠于组织了,这点很重要,对于个人来说,你也许会做错事,但忠于内心,也算是一个最不差的选择吧。
相反,张家辉的上司,看上去总是永远正确的,是因为他从未亲自参与其中,远离事情,似乎是保证孑然一身的唯一选项。
这世界上总有些人是这样的,他们从不冲锋陷阵,从不勇于担当,他们总有技巧躲过一些让他们危险的事情,他们总是那么的讨巧,出了事情是那么的爱表示遗憾,你可以说他们懦弱,圆滑,精于世故但他们总是是永远站在正确的那一方。
《线人》,一部难能可贵的香港电影。
林超贤此前的一部《神枪手》就已经把自己的动作片风格不留余地的暴露无痕了,那就是追求惊险火爆的同时不会无厘头的延伸过于夸张的劲爆,这点在影片《线人》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可以说影片《线人》必定是一部林超贤超越以往水平而出的佳作。
影片重在阐明人性,通过人性的诸多不同的表现来支撑故事框架。
香港电影中的警匪斗已经见怪不怪了,这可以说完全归功于香港电影中警匪片拍摄手法上早已有了一种较好的流程,所以,《线人》中的警匪部分几乎做足了香港警匪片味道,同时也是给了影片本身一份保障。
结合着一帮香港本土电影人的合理制作,让这部看似平常的香港片达到了自身的最高水准。
影片穿插的人性若隐若现,大致可以从影片中看到三种人性曲线的凸显,那就是,好人的善;表面上是坏人实际是好人(线人)的善;坏人的恶。
影片中,三种人性交织一体,不在影片剧情的延伸下我们很难定位,于是,自然而然的又给影片平添了几份诱惑色彩,这点很好的达到的吸引的效果。
不难发现,人性在电影这一艺术手法中是永恒的话题,即使在这般低调手笔而成的小制作影片中也一样表现的精彩纷呈。
这也是促使影片成功的手法之一,《线人》在这一面做得甚是精彩。
当然,立招牌为动作片少不了的是打斗。
《线人》的动作虽说不多,但压制住失控的瞎比划让影片的动作戏份做得非常真实。
尤其结尾,堪称完美。
影片结尾就是拖着惊悚色彩在铺张剧情,看的也时不时流露紧张之感,显然,这般的制作手段已然不是一般动作制作班底可以相媲美的了,惊悚的动作加之人物精湛的演绎,让人看的过足了一把惊险动作瘾。
倘若同题材影片能照《线人》这样的范本制作,一批批经典之作必定会争先而出的。
影片给出的电影本身的艺术感很是到位,感情与信任交织一体,即便是老套的“为钱卖命”这般的剧情也会因为穿插着感性而大放异彩,表面上看,影片最终以悲剧收尾,但这就是电影本身的艺术感。
当然,我们大可不必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即使用我们平常的眼光来欣赏这部《线人》,用平常的感觉来衡量绝对只有一种语调,那就是好看。
影片中至始至终没有多余的剧情,特定的场景定位出的剧情没有表现出生硬之感,剧情与剧情的衔接恰到好处,即使没有多么壮观的爆破和惊险,但实打实的惊悚加上紧张的剧情编排足以让影片立于经典的行列中了。
在此之前,对于林超贤的作品几乎报以冷态,不过,这回的《线人》看的是激动不已。
个人并没有想浮夸影片何等高尚,全部出于初衷的感受,一部挑不出什么刺得佳作,没有弊端为什么要平白无故的乱找碴呢,这不就等于是好肥肉里硬挑刺么。
影片同时带出了不少感动,一是被影片中感情戏份感动,一位警察和两位线人之间的故事让人看的倍感交织;二是被影片中人物的演绎所感动,影片中几位主角的表现几乎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认可,唯一感觉稍显别扭的就是演反派的陆毅,听闻是陆毅的初次反派角色演绎,过于温柔的黑老大让恶没有在他身上表现出极致,倒是几个扮演反派的配角表现的淋淋尽致;三是被制作方所感动,能带来这样一部极好的香港电影。
判断一部好电影的立场就好比判断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自己喜欢就算别人再怎么指指点点也认为其毫无瑕疵。
个人对影片《线人》就如同这般感觉,同时,也非常热衷的推荐,《线人》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好电影。
这部电影看得我很心痛,因为我很入戏。
《线人》讲述的,是一个落魄的小混混在各方夹击之下惨、惨、惨上加惨的悲情故事。
这部电影虽然以张家辉饰演的重案组高级督察的视角来展开,但实际上真正的主角,却是那位悲剧遍身的小混混,谢霆锋饰演的细鬼。
这部电影里其他人基本都是做到自己本分,张家辉演的警察,面无表情从头到尾,符合角色内敛的特性,但相对也没有太大发挥;苗圃和桂纶镁,还是各自被观众熟悉的款式,廖启智的角色则凭借出格的外表讨到了一个巧妙的便宜;至于让人崩溃的陆毅,后面会详细提及。
独独是谢霆锋饰演的何细鬼这个角色,令我大为惊奇,因为确实没想到,谢霆锋可以做到这个地步。
有几个细节我认为他演得很好很好。
一开始鲁莽的救妹妹,结果被高利贷在街边暴打,在抱着头逃窜、求饶的那一刻,我完全看不出这是一个曾经的偶像派,他就如同街边常见的那类小混混,卑微、无力、惹人同情;中段张家辉要求他成为线人,他那种无奈不情愿又却不得不做,结果被逼上梁山的心态做得惟妙惟肖;当悍匪要求他们杀掉自己兄弟,细鬼连同几个人按住对方,细鬼看着对方生命一步步的消失,这个胆小善良的小混混首次杀人,那种丢掉自己魂魄的木然,以至于最后悲剧到达顶点的时候细鬼的对生命依依不舍却又对自己的未来感到绝望的复杂神情……如此种种,在谢霆锋的演绎下,让我大为叹服。
我很庆幸谢霆锋能演到这么一个角色,让他可以能够在停掉自己热爱的音乐事业之后,在电影上的发展有着一次极具说服力的主角出演。
线人已经下线了DVD也出了还记得满怀期待去电影院看首映的时候,总体来说还是近年港产片中少数值得进影院欣赏的港味大片传统港式枪战题材有了新的风貌,视乎有不一样的味道。
虽然还是可以看到一些无间道或暗战的影子,但是还是要称赞下林导 在港片如此萎靡不振的当下还是能拍出比较有个人风格的好片。
故事没什么新意,但剧情架构很好,整个片的节奏把握恰到好处,那种超现实暴力美学加黑色幽默感的人性刻画最能打动观众,正好符合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内在实力的真实体现——————昔日的谢大帅哥现在整个要死不活的阿四样很有看点,抛开现实的影射,大家会说霆锋进步了,不注重形象改攻演技了,看起来好像也是如此,而且包括导演及制片在内的一干人等估计也是对他的演技寄予厚望的。
不过,现实往往与期望相反,看过上部不难找到答案,在证人中谢演的是警察,考虑到主旋律的需要,往往警匪片中警察的戏份会很吃重,但是演技这个东西是讲实力与积累的,相比歌手出身的小谢,张家辉的演技反而凸显得更专业,即便是刀疤脸加独龙眼,照样拿到影帝的宝座就是最好的明证。
也许是受上部影评的影响,这次下部的线人中虽然两人角色互换,但是明显还是张的戏份吃重,霆锋虽同为主演,但是看完全片能够留在观众脑海中的影像有多少?
反正我是对小谢的演技很失望,本来觉得他在十月围城中表现还行,不过到了这部本应以主角出境的戏里还是一身配角气息,用大陆业界的话说就是:“没一哥的范儿”没范儿就是没气场,长得再帅也只能是配角。
再看下张家辉,熬了若干年终于拿到个影帝,虽然是跟别人共享的,但也算是影帝了,相比戏里精彩的演出,在戏外的张家辉说话总是有些结巴,在上志云饭局时就看到了,感觉戏外就一很普通的人,但是到了戏里却不一样,亦正亦邪,演贼够狠,演条子也够深度,一个眼神,一个细小的动作都是值得留意的,真正的老戏骨哪怕只说一句台词也能让人印象深刻。
印象深刻的情节有他妻子坠楼时的经典场面让人想起无间道中黄秋生同样类似的演出,只不过一个面对的是同事,一个是老婆。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就是桂MM了,从不能说的秘密中的清纯学生妹蜕变到现在的小太妹,似乎后者更接近本人?
恩,可能我XE了点。
感觉演技还是进步了很多,至少比小谢要好,哎,可怜的谢帅,本来挺优质的一代杰出青年,怎么给毁了呢?
不过转念想男人的帅就是要时间的历练加经历的蹉跎才能打磨出来的,看下好莱坞的前辈其实也差不多,越是年少成名的,要不是昙花一现,要不就得有一次重大的蜕变才能达到新的高度,远的如钢铁侠中的小罗伯特,近到盗梦中的莱奥纳多,不都印证了那句千古不变的真理:“男人四十才是一朵花!
”
第一没有证据抓抢金的。
他们是怎么抢劫的?
没有蒙面直接去抢,而且直接拿枪拦街,多少店员多少路上司机看到他们了?
而且一进门先开枪打中了一个店员(估计死了),然后和警察发生枪战警察也被打死了一个,也就是在一堆群众,警察眼下杀死两个人,而且我百分百相信这么大金铺绝对有摄像头。
居然说没有足够证据抓人。
这么大逻辑漏洞,后面的情节还会发生吗?
还需要炼金?
下车直接分赃偷渡走人啦。
第二,联系上面,之前他们出现街头看见了直接抓了他们,还有后面什么事第三,能策划那么大的计划,头脑肯定比一般人聪明。
黑吃黑,居然不直接杀死,难道他还觉得自己抢走了他们的金条不会被他们追杀?
干这行都黑吃黑了,还不忍心杀他们给自己麻烦?
第四,谢霆锋一个囚犯还会有很强烈的法律意识正义感吗,既然电影说香港政府那么无能,直接拿了金块去台湾,之后托人赎人接妹妹娶了桂纶镁拿着几十斤金块都可以过个富裕生活啦,而且电影中香港政府那么无能,没钱再抢几次不就行了,居然为了一百万线人费做那么多的事。
看到一大半我直接就没看下去了,后面肯定又是一些逻辑不通的狗血结局,一个硬拉硬扯都讲不通的电影我是最讨厌的,因为导演编剧连最基本情节都是活在自己的梦里乱编,还不如拍科幻搞笑片随便你扯
为了侦破棘手案件,警方往往借助线人之手获取情报。
然而在行动过程中,却常常有意无意置线人于危险之地。
一年前,线人废噏的悲惨下场让香港警察李沧东的身心备受煎熬。
本来抱着一腔热血去看的以为也是一般的警匪片,开头也的确是这样的。
可是,看到下半片就是快进着看的,不敢看,受不了,很压抑,结局也不是愿意看到的……就一个字啊,虐!!
不过感觉这部电影是谢霆锋的演技巅峰,台词很少,就更加凸显演技的优秀。
张家辉的演技一如既往的好,桂纶镁也惊艳了一把,最最想不到陆毅可以演反派(但其实看起来有点怪)。
故事很虐心,演员都喜欢。
情节有点像无间道1,不过场面更加血腥和直白,看完才发现我在颤抖。
我小的时候香港电影霸气。
霸气到什么地步:暑假里除了和父母出去旅行之外,我几乎就是泡在港片的录像带里,有些还反复地看,那些带子全都拉出来系在一起大概能绕地球一两转有富余,同学偷爹妈的围巾风衣和墨镜出来,拿两个铅笔盒摆pose,旁边的人都自动配合演戏,表情台词都一套套地讲得分毫不差,我当年看梁朝伟的脸多过看老爸的,记得周润发的样子超过老师的,背王家卫的台词顺溜过鲁迅的。
那是港片的黄金岁月,美女帅哥是批量生产的,影帝影后是拿到手软的,暴力美学B级片神马是被国际大导敬礼的。
当时盛放的东方好莱坞大概是全世界最不学院派的电影基地,编剧导演很多是从TVB或者ATV底层一点点摸爬上来的,如银河一众,要不然就是老牌导演的学徒副手渐渐挑起大梁,比如老吴老徐。
这些人背后有这样那样的故事,曾经有黑的白的斑马色的背景,这让港片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一股草根味,一种传承性和一颗江湖心。
我喜欢那个时候的香港电影。
故事俗,节奏快,人好看,就像那个时代的美女,大卷发,嘴唇抹得鲜红,没戴美瞳。
当时热火的流行的票房很夯的那些片子,比如《英雄本色》《纵横四海》什么的,补一补颜色修一修片,都比现在拍的片子好看。
现在大家就好像《大内密探》里的张达明,在一群“绝色”后宫的包围下,对港产片的追求俨然已经跟国产片是一样的了(对的,我就是在踩国产片),只求故事不要离谱,导演不要抽疯,演员不要发呆,母猪就是双眼皮的。
于是这就是一部故事不离谱,导演没抽疯,演员不全呆的,双眼皮的,母猪。
有同学大概不服气,于是作为一个资深港奴,我们请出十六年前,请记住——十六年前——的石榴姐,也是说线人的,豆瓣评分6.8的,《新边缘人》,与这部2010年的的,豆瓣评分7.2的,“年度最佳港片之一”——也即本年度港姐热门,来对比一下的话,就知道姐姐我不是天生刻薄,只是姐姐曾经见过好的,经历过盛世,上过绝色美女,秋香回头再怎么咧嘴,我看到的也就是个丫头,还不如石榴姐有个性有味道。
实在要说的话,是姐姐我看这个时代就tmd不顺眼,姐姐老了……唉这部电影唯一对味的两件事是选中了张家辉和廖启智。
廖启智比银河御用的胖子雪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形像路人邻家,气质小市民,演技却是走大开大阖路线的,百搭不败久经各种电视电影时间人物考验而不调零的绿叶,过火时有之,要说不足那是——至少在我记忆里——从来不会出现的。
张家辉虽然最近喜欢架副眼镜在服装上拗造型,在表演方式上越来越有向刘青云偷师的嫌疑,而在最后和上司吵架那一出戏里偏偏又表情帝了一把,挤眉弄眼的演得很表面化,但收住的时候味道还是很正宗的,冷的,有点苦,又低微,凉茶似的。
不过前半截收得太牢,后面好像要发力发不上劲儿,你这时候要模仿黄秋生啊,想想《野兽刑警》之类的,估计味道就更好了(其实我甚是怀念张同学你在《天地豪情》里的表现啊)。
配角方面除小谢之外则是完败。
小谢当然是配角……这部电影是以张家辉的故事开始以张家辉的故事结束,以张家辉的情绪迸发破坏原则为高潮完成一个“救赎”的过程,小谢也只是绿叶——很大的一枚,错把绿叶当红花看的同学不知道是怎么看的。
小谢的缺点就是——长得太好看(当然美人是宝贵的资源,我不是鼓动你学小李去自行毁容)。
用我老妈的话说“像个姑娘儿似的”。
尤其是当了爸爸之后,似乎连气质都变了。
以前的小谢有种不安定的感觉,加上成天油着一头半长发,走路晃晃的,倒是有几分小混混的样子。
现在眼神变得多慈祥(呃,我也不想用这词儿啊),什么车王的儿子,什么有个站街的妹妹,什么刚刚坐完牢,在这双小鹿一样的眼睛里,在这副皮光肉滑色泽光鲜的脸蛋上,那是一星半点也看不到的。
第一次跟张家辉交涉的时候,长睫毛底下什么疑虑试探紧张统统的都没有,真像个大姑娘似的。
就凭小谢这个表现,要是放十几二十年前的港片里,早就渣都不剩了。
张学友要是晚生个几十年,歌神可以兼影帝了。
不过俗话说有对比有真相啊,比比张家辉气质不够,比比陆毅,那真是什么都够了。
陆毅这个省港奇兵好像是直接从《唐山大地震》里面的研究生顺过来的,连喜欢叫女朋友打胎的爱好也没改,他的存在应该属于“活跃气氛”,至少我还笑了两声。
他跟女朋友放狠话的时候有一个镜头两眉毛往中间一纠一高一低的,两眼睛水汪汪的,还是《永不瞑目》里的样子,只多了几条抬头纹,实在很可爱。
我都不敢想这个角色如果叫张耀扬,或者吴毅将,或者骆达华来演这部电影的气味会变得多么不同……这也许都跟演技没有关系,这些人就光光摆在那里看看画面都会比陆毅的脸出现在那里感觉上就正常得多。
还有桂纶镁,她要不是出现在这里我真不能发现她口齿原来这么不清楚导演大概是想说现在black社会也国际化了,大陆抢匪带着台湾大嫂到香港打劫……“台湾挂面”的代言人烫了爆炸头涂宝蓝的眼影,还是像文艺女青年,尤其是跟陆毅吵架那会儿,叫他接电话,连着两句“你打啊”,实在一点大嫂该有的腔调都没有,再加上演对手戏的那个人也非常出戏,真是一点匪头匪婆要撕破脸的气氛也没有,就是两大学生在宿舍吵架也比这俩人有排场啊。
想想这要是刘嘉玲,这要是张慧仪,甚至再年轻一点的汤盈盈,往那儿一坐,腿一架,扬着脖子带点冷笑,眼尾挑起来说轻轻两句“你打啊”会是个什么腔调。
当然一套戏从头到尾的不对味不能全是演员的错。
导演没抽疯,但也没发威。
他很用力地拍了两个镜头,一个是小谢载着挂面的追车戏,出彩的地方在于加了慢镜,还配了圣诞节才唱的歌,想制造一种跟紧张的情形很不搭的欢乐感,不过这场戏放在白天,没有华灯,没有烟火,没有爆炸,甚至小谢这里是演车王的儿子,连技术也没能显摆多一点,除了帅哥美女在车里摇咧摇咧,其他的就什么都没有。
再一个就是张家辉配着“你问我爱你有多深”跳舞的镜头。
那一幕剪得很漂亮,音乐配得也漂亮,倒是干干净净的。
然后他疏忽了很多镜头。
陆毅演的这个什么哥之所以一点气派都没有一点都不慑人像个纸老虎似的,casting要负4分的责任,剩下六分演员和导演可以平摊。
唯一表现这个人物个性的,是行动前杀人那一次。
那场戏应该是写给吴镇宇的,我闭上眼睛甚至都能想到在老港片里这戏会怎么拍——周围很暗,桌子上面的吊灯拉得低你的,昏黄的光从下面打上去,那个倒霉鬼多嘴了之后,镜头拉过去特写在吴镇宇脸上,他要露出好像很善良的笑,说“好啊”,但是眼睛微微的有点湿(老吴兴奋起来就这样),停个几秒钟,用很轻柔的声音对旁边的人说“杀了他,他这一份你们分了”,镜头拉开,往众人脸上一转,然后再拍那个倒霉鬼惊恐的脸,在惨叫声中镜头再回到吴镇宇若无其事的脸上——不要说细弟,连观众都要打两个冷战,这个老大阴狠的样子就画出来了。
然后在这片里呢,镜头停在那里就没变过角度(大概是机位排不好),事情发生得很快,没有任何感觉……似乎有没有这个情节完全无关紧要,果真如此那你还拍它做甚?
居然还有人说这片血腥。
别搞笑了。
这片自始至终别说人头没割过一个——就打破了点头出了点血,就连手指也没切过一根——就割破了点皮出了点血。
什么肉搏之类的暴力镜头都没有一个贴上去的。
要是这就血腥了,就摧残心灵了,那大家看二十年前的港片还不得晕过去?!
眼看一些同学对着秋香做这般兴奋状,姐姐也只有摇摇头,叹息一声鸟。
我之前对证人不抱幻想,反正港产都烂了此片能好的到哪里去?而且又是个不知名的导演拍的..悬!!没想到看完后满惊喜的,对结局惊喜.对能说好一个故事的惊喜,对演员的表演更是惊喜.不知道为什么,感觉线人的剪接有点混乱.有些预期它发生的场景没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场景发生了又没再继续.比如说,桂纶镁出现就有点老套,出现的时候我就知道,哦又是小弟泡大哥的女人的戏码.和谢霆锋的那一吻少了一些铺垫,吻完又完全正常了?最后背叛陆毅也是.突然就背叛了,难道就因为钱和陆毅的不忠?怎么说陆毅也救过她一命,我觉得有点过于突然.难道就因为那一kiss?桂纶镁长的算很有特点,看不能说的秘密就知道,但不属于那种非常漂亮那种,属于能拍电影的.有一张能让人记住的脸,这在电影中很重要.桂纶镁也中规中矩吧,演大哥的女人还是有点over,表面化.陆毅的一出现全场就笑了(另一笑点是桂纶镁和谢霆锋互相被人追杀那段),刚从唐山剧组赶过来的吧.黏上胡子还像一点,有一点狠角色的味道.没胡子的陆毅也就只会当一当总让女朋友打胎的坏男友吧.这种纯港片黑暗题材还是杜绝和大陆艺人进驻,不然显得很扎眼.要不像第一部苗圃那样不说话,要不就配音.其中苗圃的设置还不如之前证人里那个瘫痪老婆的角色设置好更有戏剧张力,线人里让我感觉纯粹就是为了保持这个阵容而加的这么个角色.其中因为丈夫一夜情染病流产跳楼失忆又想唤起老婆记忆还要逃避岳父,又看起来太复杂了.有点冲谈了线人的主线剧情.后面的发展情形不像电影更像是现实,有点突兀.比如被张家辉岳父打的满脸血(夸张的多),苗圃逃出门被车撞死(有那么倒霉么?),张家辉受不了选择自杀..线有点断断续续,感觉导演就是为了悲剧而悲剧.着墨又太少,没让我感动.做电影院里看线人的悲剧,反而不如当初下载看证人时的触动.不过好像这导演比较这样的随机事件,例如证人里小女孩被沙土埋了.剧情设置不好就有点突兀,设置的好就很惊喜.除了结尾,之前几场动作戏,追踪和追车戏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看了后不明白为什么"突然"要追,为什么要跑,为什么那么难跑为什么那么好跑.这次线人没有了上次证人结尾互相连接让我惊喜一下的戏码,中规中矩的演让我有点失望.我如果打7分,完全是看在演员拼演技的份上的.现在开始鬼扯两位主演:都演的实在是很敬业,终于不用看地沟油香港喜剧了,谢霆锋这厮我真是越来越要看了.每次看到谢霆锋,在我眼里他什么时候最红?就是在他顶包案从门里走出来媒体菲林狂轰那耀眼的画面,我都快被亮瞎了..我心想这小年轻是要给毁了,出来后也不行了.恰恰相反,不知道是不是我想多了,我觉得就是因为这顶包案让谢霆锋成长了很多很多,出来后的他让我感觉不到古惑仔的气质了.包括在小鱼儿与花无缺里,里面他也是耍帅但总是觉得身上多了些历练和沉稳,没以前那么狂放.艳照门后的淡定和敢于负责和敬业精神令我渐渐敬佩他了.同样年纪的同学陈冠希,比谢霆锋貌似幼稚了5年,还在处于耍帅阶段.看了他的<狗咬狗>还期待他真能利用好他这份坏的魅力拍个好电影,结果出了这么个事情.神枪手继续耍帅..同样的事情谢霆锋展现出负责的一面,他却相反..引得封杀和鄙视(当然不包括女生)希望这次小谢能拿个最佳证明自己在赚奶粉钱同时演技也显著提高.线人 里谢霆锋发挥的空间比较大,张家辉中规中矩.记得第一次看到张家辉他叫"化骨龙"纯搞笑角色,因证人能获得影帝也是对他来说是最好的鼓励和证明吧.
廖启智演的真好,影片逊于《证人》~~
谢霆锋你是有家的人啊,能不能别那么拼命,我看着都疼
典型的香港苦逼警匪片 最后好人坏人死光光 结局就大团圆了 张家辉的警察真纠结啊
阿仔再次死不瞑目=____=对桂纶镁小姐表示膜拜……乃简直就是不死身
故事比较牵强
老套無新意
張家輝升華了…桂綸美突破了…小謝稍稍有點過了…
实在委屈陆毅了,演的抢匪头子怎么看怎么别扭
张家辉和谢霆锋互换身份,不演警察的那个就得奖~
突然感觉谢霆锋很帅~如果有一个女孩可以和你奔走天涯,那个女孩叫桂纶镁
前半段里桂纶镁的确挺违和
这片每个演员包括所有配角的表现都比较突出,只有陆毅在里面有点不太搭。第一次看桂纶镁,感觉这小女子有戏。张家辉不胡搞还真象个好演员。一直不喜欢谢霆锋,虽然他拿了奖。
当初看证人,就觉得还凑合,于是对线人还是有一定的期待度,可结果还是以失望收场。感觉编剧编排上乱七八糟,而且也不够紧凑~~最后的暴力拍的也很刻意~~不过,林超贤名下还是有大量的烂片的~~ 张家辉在证人中真的很出彩,可是在这部中,不知道怎么形容,感觉不好~
剧情很用心了 张家辉越来越有火候了 谢霆锋也是 哎 不错不错
陆毅老十岁再来演大哥吧!
这是一部很残忍的电影。不看第二遍。
绿帽谢从十月围城开始就是悲剧男猪脚
二星、三星之间,比证人差好多,甚至不如火龙。再次证明江湖告急是灵光乍现。要没有桂纶镁痛苦的存在,这个电影实在基情四射,照顾线人要像照顾女朋友一样,难怪李沧东这么痛苦,跟多重失恋似的。可怜李沧东,不好好拍电影,唉!
鸟瞰,远景,升格,停格,可见林超贤还是一个有大局观和小想法的导演,而他的故事也正好证明了他的野心。故事的各个线太薄弱以至于剧情饱满性和张力几乎归零。张家辉的演技兴许是好的,可是搭上了如此不流畅的情感叙述,显得莫名其妙。桂纶镁对肢体语言的掌控要比面部表现更擅长和出色。
当年明月在,难照彩云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