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记录一家二十年的生活,直到女主人公玛丽亚去世。
伟大的女性,与丈夫一起辛苦操劳抚养大七个孩子;即使丈夫酗酒、在外找女人、家暴、入狱,仍能不离不弃,信守对上帝的承诺,心系家庭,帮助丈夫改过自新;与摄影师只是保持纯真的友谊,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拍摄下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点点滴滴。
深夜当看到女主人公因为小儿子生病而歉疚自责时,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儿子。
打开卧室外的灯,轻轻走到床前,把他的小手放进被子,看看儿子熟睡的样子,亲亲他的小脸,闻闻他的体香,听听他的呼吸,感到温暖幸福。
黑白照片记录永恒时刻,蕴含往昔回忆和厚重深情。
随着时间的流逝,发黄起卷的老照片已不是一张相纸,而是醇醇的爱纯纯的情,如美酒,愈久弥香醉人心脾。
电脑上翻看几年前儿子的照片,突然很感动,好像理解了为什么老张同学喜欢给女儿拍黑白照片的缘由。
悄然入梦来,说不上那里特别的打动我,只是依稀感觉到一股力量。
当他说:“我这一生最幸运的事情是遇见你”,那样的默契和神情,令我非常感动,命运,注定,身不由己,一生里能有多少次这样的相遇。
令人惋惜。
2008年瑞典电影《永恒记忆》是部描写20世纪初的瑞典首位女摄影师玛丽亚·拉森的传记片。
同样是欧洲的电影,和我上次看的《当我们离开》不同,这次女主人公选择忍耐和坚守。
她有7个儿女,丈夫酗酒好色暴力,在那个年代,一个女性成功的不易。
她也曾受不了丈夫的好酒外遇和家暴,带着孩子回娘家,她母亲只是劝她回去,慢慢会好起来的。
她听从了,等待她的还是生育、漫无边际的痛苦,有一天她找到了她生命中的闪光点,一部相机,当然她只是想去照相馆卖掉它,补贴家用的,这时她又遇到了生命中的伯乐,教会并鼓励她照相,人生就是有那么多因缘际会,也领会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道理,女主人公就是有摄影的天份,成为了一名摄影师,留下了许多永恒的作品。
很细腻,很细腻,仿佛触得到脸边已经变凉的泪水。
一个家因为谁都不能离开谁,所以没有散。
夫妻二人都在寻找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出路,但是他们都不曾离开过这个家,因为这个家还有孩子。
两个人如果不是因为爱情在一起,那么他们还在一起的理由就是他们已经变成了亲人。
人总要为自己找个理由活下去,爱这种东西不能维系什么,维系的力量来自于责任,一个人对于家庭的责任。
简单的生活需要细腻的去挖掘,为的是生活地越来越好。
在家庭上的成功意义在于你可以拥有值得回忆的过去以及幸福的当下,做想做的事,最后安心的离开。
幸福不是别人给的,幸福的能力来自于责任心,“爱”太不可靠。
每个人也许在生活中都在寻找一些释放的途径,这扇窗有人正在找,有人已经打开,你的生活变成什么样是因为你成了什么样。
你不仅可以在照片中看到自己,还可以从生活周遭中发现。
也许是将电影投射在自己身上,才感觉如此的真实。
外公外婆是这样,爸爸妈妈也是如此,家庭总是在复制上一代的生活中延续并保留自己特有的产物。
电影发生的时间是19世纪 那是女性主义刚刚萌芽的阶段 不同于之后的女性摄影师对男权社会的反讽和揶揄 摄影还没有女性宣泄和反叛的工具 成为情欲空间和个性空间的开拓武器,更没有走向身体叙事的极端 玛利亚的拍摄的照片 充满了母性的光辉和温情的人道主义光环。
玛利亚给邻居家的女儿拍摄死亡的留念照是整个影片的华彩篇章。
片段温柔细腻 特别是配乐丝丝入扣地塑造了女性摄影情感表现的细腻性 女性感性存在的微妙性 以及母性情怀的伟大和永恒。
玛利亚的照片构图大胆 视角独特,形象突出醒目 二维的照片营造出一个永恒的时空 留存了年幼生命的至美至纯,以及死亡的庄严、肃穆与安详 映射了拍摄者的母性情怀在死亡面前的温柔无畏。
照片上安详的死亡面孔美丽纯洁 如同沉入一个最美的梦中 给予了邻居莫大的安慰 也赢得了照相馆老板塞巴斯蒂安的至高评价整个影片在时代的苍凉中透出怀旧的温情 导演“用16mm胶片拍摄,然后放大到35厘米 颗粒般的画面质感映射出上世纪的时代气息 以及与早期默片相通的气质。
我故意调暗颜色 用了Victor Sjöström(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 瑞典著名导演,演员,代表作《幽灵马车》《野草莓》)电影中相似的暗棕色调。
”这种暗棕色调色调降低了明暗对比强度 让整部电影呈现出油画般的古典气质 缓和了影片中的阶级 性别等各种矛盾,决定了电影的怀旧氛围和温情的情感基调
以为是传记片,反倒是没看出女主什么成就和天赋,仅仅是因为她比较早拥有了一台照相机,还有她是一个女人。
影片很平淡地叙述了女摄影家玛利亚·拉森的一生。
玛利亚的丈夫:酗酒,暴躁,家暴,独断专行,可以一瞬间使得和乐融融的气氛降到冰点。
但是影片并没有完全抹杀他的形象,他魁梧漂亮,干的一手好活儿,是个风流的主。
他也有热爱的东西,救了一匹好马,取名泡特金。
他也很爱他的孩子。
但他们真是非常不合适,他不欣赏她的才华,也不是一个细心的男人,他会在一早铲起睡梦中的妻子,让怀孕的她坐上醉驾的马车。
他是自大而自卑的,容不得家里有人挑战他的权威,不允许自己的妻子有兴趣爱好。
影片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玛利亚和丈夫的不同。
丈夫出轨,妻子阻止塞巴斯蒂安的表白;丈夫因家暴妻子被抓进监狱,妻子要为没有思念他感到羞愧;妻子因为没有照顾好孩子会深深自责,责怪自己花了太多的时间在摄影上,不是一个好妈妈,而丈夫可以不顾后果的任由自己的脾气乱来,使家庭不断的陷入困境;丈夫穷困之时会想到典当妻子的摄影机,而妻子在最艰难的时候依然没有卖掉丈夫的马。
这样的情景,放到现在也依然在上演。
影片中总有不错的画面,玛雅抹开玻璃上的流水看到男孩的脸,很美;光中的飞蛾,很美,总而言之是很适合细细品味的电影
看到最后,隐约意识到这是部根据真人改编的电影。
Maria,有着坚忍的性格,这一点在电影当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虽然她一次次忍受了命运,忍受了丈夫的出轨与暴行,然而她似乎一直从未后悔过,她接受了命运给她的一切,因为她做出了选择,并且做好了承受后果的准备。
片尾maya的发问也是我的疑问,我想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也会在思考:究竟是什么让她的父母相守一生?
我想可能是“”爱“吧。
字幕对“爱”这个字打上了引号,我认为,是的,当然不是爱,起码不是我们认为的真爱的“爱”,这种爱或许是对人生的热爱,Maria对人生的热爱。
一边是琐碎繁重的生活,7个孩子,家务,做工,一边是精神的追求,平静的光影世界。
我想Maria是疑惑的,她不知该怎么选择。
两条截然不同的路,究竟该怎么选择。
Maria父亲的那句话,上帝立下的誓约,没人能反悔的。
Maria应该有着虔诚的信仰,这一点从一家不断出现的祷告上可以看出。
但我不敢肯定Maria的选择仅仅是基于这誓约,她借助着上帝的力量在和生活抗争。
但这并不容易,她很清楚的意识到,虽然我们无法改变命运,但生活掌握在自己手里。
Maria曾几次想放弃摄影,但对生活依旧被动,电影中出现的两次家暴,Maria都说出了“动手吧,结束这一切吧”,但终于还是“为了孩子”,她再一次接受了几乎要把她杀死的丈夫。
她挥别了 Pedersen,成功了让家庭继续圆满,孩子们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想这正是Maria的愿望吧,作为一个母亲,她是称职的,我想她的一生里,她对这一点应该是没有遗憾的。
然而,看到最后,我心中依旧有一个疑问,是关于那段似曾相识的小提琴曲,直觉告诉我,这可能有关电影主旨。
果然,这首马斯奈(Massenet)的《沉思》(Meditation),以下来自新浪博客 “作曲家马斯奈(Massenet)在1894年根据法国作家法朗士同名小说创作的歌剧《黛伊思》中的间奏曲,也称《黛伊思冥想曲》(Meditation from Thais)。
小说《黛伊思》取材于古埃及的一个宗教故事,亚历山大城中有位才貌双全的名妓黛伊思,其旧时好友、年轻的高僧阿塔纳尔,因怜其堕落,亲自到阿历山大城苦劝她脱离苦海,皈依上帝。
在这场灵魂的拯救和被拯救的过程中,黛伊思渐渐厌倦了醉生梦死的生活,开始诚心忏悔,最终进了修道院。
而阿塔纳尔却反而被黛伊思的美貌所征服。
为了摆脱自己的罪恶感和逃避对黛伊思的思恋,他到处流浪成了行云僧。
多年以后,这位灵魂的拯救者重返修道院,匍匐在黛伊思脚下,向她倾诉压抑多年的爱情时,已经奄奄一息的黛伊思却手指苍天,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这是宗教与感情的冲突,精神修行与物质诱惑的冲突,感人至深。
据说作曲家为了创作这部歌剧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 宗教与感情,精神与物质,灵魂与生活。
矛盾,人生从来不缺少的部分。
这首曲子让Maria与Pedersen相遇,也是在这曲子中,她眼泛泪光的看着Pedersen的背影渐行渐远。
后来,一切归于平静,生活变好了,孩子们长大了,她和丈夫跳着年轻时的舞步开怀大笑,最后,她在一片灿烂的光影中回归永恒。
正如这首曲子,从平静走向激越,从激越走回平静。
就好像一切的激情与苦难都归于时间里,像树影般随风摇曳,偶尔唤起一些旧照片似的记忆。
《永恒时刻》,我想,永恒的不是流水般的日子,是日子里那些短暂的激情与痛苦,正是它们,组成了我们的命运。
如果故事再推后五十年,Maria的自我意识苏醒得更多更早,她会不会有勇气选择另一条路?
可以确定的是,《永恒记忆》正是我喜欢的那种气质的电影,画面隽永,感情含蓄,无需技巧,不着痕迹,女主角朴素甚至可以说困顿的生活中始终藏着对文艺二字的领悟,生活既充满希望,更常常的无望。
《永恒记忆》是瑞典史上首位女摄影师玛丽亚拉森的传记电影,她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有着非凡魅力的天才,普通家庭妇女,生在劳动阶层,一大堆子女,摄影从一次偶然事件开始,拍摄的对象也多为日常生活中的物事和人。
玛丽亚一生中有两个男人,一个是相守了一辈子初为爱情后为信仰的丈夫西格,一个是惺惺相惜发乎于情止乎于礼的蓝颜知己彼德森。
本片导演的岳母正是玛丽亚拉森的女儿,他饱含申请地用镜头刻录下妻子家族的故事。
历经各种坎坷后,在下还是顺利看完了《永恒时刻Everlasting Moment》,有字幕,放映机器也没坏。
影片虽始于一台相机,但本片与摄影的关系却不大,更多的是讲感情。
一个小女孩玛雅,在年老时回忆父母的一生。
20世纪初的瑞典,中下层阶级的一家人,身强力壮的父亲靠打零工养活家人,贤惠的母亲给富人做女仆贴补家用。
本是很平凡的一家人,可酗酒的父亲多次酒后使用家庭暴力,让父母的感情产生裂痕。
过后,母亲寄情于摄影,父亲开始与另一个女人的婚外情。
影片结束时,玛雅说:“为何母亲不离开父亲,我一直都没想通。
”这也是困扰在下的问题。
母亲买彩票中了一台相机,父亲说相机应该是他的,因为他出了买彩票的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母亲提议他们结婚。
首先,此时的母亲对摄影并无爱好,这从母亲一直把相机压在箱底可见一斑,母亲原本可将相机给父亲解决“纠纷”,但母亲却提议结婚,于是推测母亲是爱上了父亲,自愿和他结婚。
父亲酗酒的毛病一直反复,但每当母亲和父亲跳舞的时候,一脸陶醉和幸福。
母亲说:“他本可以俘获任何女人的芳心,但偏偏选了我。
”对此,母亲一直很感激。
如果没有更好的选择,这对夫妇的生活在战乱中还有幸福的潜质。
只是,父亲有了外遇,一家人的生活日渐窘迫。
母亲想典当当初中奖的那台相机时,结识了照相馆的老板。
这个男人教给她用相机看世界的方法,鼓励她追寻自己的梦想,待她温柔,尊敬她的才能……与这个男人的含蓄感情,是鼓励她继续过生活的动力,但她并未发觉,直到某天发现原来这个男人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回家后她生气得把相机再次压到箱底。
没有了相机,生活还是继续着,尽管艰辛。
丈夫酗酒好色有外遇,发现她与照相馆老板有联系时却生气到不行。
后来丈夫因家暴进了监狱,交不出房租时,她彻夜站在丈夫的爱马前,纠结着怎么办。
就像父亲出监狱时说的:“你最终还是来接我了。
你最终还是保留了我的马。
”丈夫到家前,邻里都从窗口探出头观望,她主动挽上丈夫的手,一脸骄傲地走进了院子,看着大大小小的孩子与父亲拥抱。
她对丈夫,始终都存有爱。
这之后,丈夫也戒了酒,成立了运输公司,一家人终于过上了幸福生活的轨道。
母亲多次放下相机,又多次拾起相机。
照相,成为了她生活的一部分,但她不希望照相成为她的全部,因为她还有丈夫,还有孩子,还有艰苦的生活要过。
所以在死之前,她推开窗,把那只趴在玻璃上的蝴蝶放了出去,就像把之前生活的混乱都放出去一样。
每一个印在相纸上的时刻,就永久地存留了下来。
生活是由无数个这样的时刻组成的,好的,或坏的,与丈夫相守的起起落落都是她生活。
就如一开始她自己的决定:和他在一起。
132分钟,娓娓道来~ 我花了一晚上的时间,伴随着台风“天竹”把这部电影看完。
我的内心跟着电影的剧情忽高忽低,对玛丽亚的遭遇有过同情、不平、无奈、失望、接受、祝福。
她是一个有着生活理想的人,懂得收拾自己和家庭,有着自己的爱好,这个爱好也贯穿于整部电影,记录着生活,也留下了美、成为了永恒。
不幸的是,她这个暴力野蛮的丈夫和烂包的家,加上父亲的一句“和上帝立下的约定”,使得她的日子过的并不如意,可我却从她的身上看到了从容淡定~庆幸的是,玛丽亚的摄影爱好,让她的生活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期许,她细心地观察着生活里的美并用相机记录下来。
有一个自己的爱好并把它坚持下去,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也许是因为与丈夫的矛盾,加上她与佩特森在摄影上的志趣,使得她与佩特森开始了一段精神上的“感情交流”,对这一段,怎么说呢,我只能惋惜他们有缘无份🤦♂️。
到了故事的后期,玛丽亚留下了西格的马,西格为玛丽亚准备了暗室,两个人的关系也变得好起来~整部电影给我的感觉还是有一些压抑的,可到了影片的最后,我忽然感觉,也许这就是生活。
我想起了《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的命运,同样是一个烂包的家,他却在经历了一番波折后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所以,对我而言,我希望自己能够用一个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里每一个时刻,美好的时光好好享受,平淡的日子慢慢品味,困难的时候用心克服~其实,对于我这个年纪,看这么一部电影,总感觉自己的经历还是不够厚,不足以深刻地理解导演所要传达的信息。
所以,我用“像一壶老酒”来形容这部电影,希望过些年后自己再看到这部电影时,会有更多的感悟和收获~
太老了
如此的劇情實在太過平淡無奇,在我們週遭的人群中,或許隨便一人其生長的故事都較該作品猶有過之,何需遠近求遠哉。從電影中並未看到人性的珍貴,雖然女主角愛情有所不順,但仍無法予觀者有任何值得嘆咏之處,整體而言實不值一哂也。
8/10,永恒时刻象老照片一样令人感怀,它展现了那个时代女人难以挣脱的困境,令人感伤,却充满人性的热度。
平淡的故事,一名主妇由对相机的使用一无所知到以为人拍照维持生计。第一次,老摄影师将飞翔的小鸟倒影在拉森太太手心中,那一幕,让人感到世界顿时明亮了。当邻居请求拉森太太为亡女一幅相片,那张相片,让人惊叹。最终拉森太太以为人拍照留住了丈夫的马匹,并等到丈夫出狱,生活开始好起来。...影
作为电影的可看性不强,只是故事本身有很好的灵魂,画面也难得。
摄影主题的电影画面必惊艳。上世纪的胶片电影才是电影艺术的巅峰?酒鬼丈夫这个角色不成立,拉垮整部影片
人物传记, 关于家庭与摄影的题材, 其实是关乎于坚持与永恒的话题。 是不是因为这是一部讲述摄影的影片, 所以每一帧画面都如此的考究, 构图美不胜收。
怀旧色调里的沉溺和回忆,可品味圆熟繁复的生活质感,如玛丽亚吞下生活暴虐的苦,反而以审美的视角,在摄影里记录下鲜活历史的影像。惟有摄影和养育孩子的辛苦,让她发现世界,保持勇气,设法维生,还保有内心的温情,拍摄不仅是慰藉,更是一种成就。(想到佩德森送她的玫瑰和最终离别的背影,一阵心酸,错失和隐忍,有多少痛!)
蝴蝶透过反光倒映在手掌里,每一个拍动翅膀都那么奇妙。摄影能让记忆永恒,每张胶片都那么美
献给永恒的光影
手掌中的蝴蝶影太美了,可惜游丝般的精神吸引总是被残酷庸俗的现实打断。20世纪瑞典的家庭妇女,要承受家暴、婚内强奸、一人拉扯7个孩子外加照料一个酗酒暴力男,打工挣钱,还有死亡威胁。如此地狱,却无法离开这男人,美名其约“爱情”。算了吧,为了成全这个词,多少女性牺牲了自己。故事讲的挺好,只是强加了个皆大欢喜的结局,男人开了公司阶级上升就能痛改前非?比较遗憾的是没看出Maria的摄影天赋,应该给她的摄影更多特写和评价,不然成了家里有相机的人闲来帮拍家庭照挣外快的故事。
“为什么妈妈和爸爸能相守在一起,这个问题,我永远得不到答案。”男的家暴无能,易怒狂躁,出轨多次,女的生了八个,感觉她生孩子像噗噗一样轻松。。。。。我也在想,怎么还不离婚要被这狗男人气死了。家里缺钱,女主本是要变卖相机,但是照相馆老板教她照相,让她留下了相机,而且还买她的照片,称赞她有拍照的天赋,鼓励她继续,他是她的伯乐,沉着稳重温柔儒雅有格调,女主也欣赏他仰慕他,于是日久生情,可惜这对中年人的感情最终不了了之。多年后推开窗遇到的那只蝴蝶,树荫下的斑驳光影,把我的思绪拉回了从前,有一只光影蝴蝶曾被我紧紧攥在手心。
作为小品看看还行,但作为争夺奥奖的作品——没看出哪里特别好。
典型的一句没听懂
可算看完了…作为一部传记片,拍得实在太平了。瑞典第一位女摄影师以拍家庭生活照作为其艺术生涯的起点,并且始终对渣男丈夫不离不弃也不说明为什么,生养了7个孩子看得目瞪口呆。总之半点也感受不到这是荡气回肠的一生,只是充满了女性为了家庭的隐忍付出和辛酸眼泪,连真爱最后也离开,憋屈。可能这就是真实吧。
平淡而朴实的叙述,日常生活的琐碎与悲欢,最后她仍然和丈夫相守到老,而他也有所改观,这到底是幸福还是不幸?而那个蝴蝶煽动着翅膀,制造了一场光影的梦幻,一转眼就飞走了。
西格比较出彩,整部戏亮点不多。家里一群孩子,生活更不容易了。
频繁的近景与特写,造就逼仄氛围的同时也让影片让位于过度压迫。色彩及构图都很出色,但作为传记片而言,展现女性宽容、坚韧、善良有余,不过对情感的叙述浅尝而止。
没看简介就看了电影怪我,说实话看电影封面我觉得女主起码也是个欧洲的薇薇安迈尔吧,这部电影真的狠狠避雷了,有点爱女思想就别看真的,支教驴会被吸 ,看驴家暴绝不反抗的电影也是会被吸的,女主真的比不上薇薇安,起码人家还终生未婚了。看电影我一直在猜女主刁子老公什么会死,偷情没死、一战没死、坐牢还没死,最后你才怎么着把女主给熬死了,真的不要想象驴会反抗什么的,即便被刁子强奸被家暴,人家从没有想过离婚,真的够让人厌烦的,为什么大部分女性传记都离不开把篇幅让给和刁子的纠缠,爱情?你恶心谁啊,别歌颂女性的苦难了,还要吃多少女性的人血馒头啊 !
太冗长了,没有什么非常吸引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