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时间进影院去看《兔子暴力》,完全是冲着外景去的,川滇边界金沙江峡谷里的“钢城”攀枝花,是西南著名工业城市,京昆高速、成昆线从这里经过,距离我老家不远,很多乡亲去那里打工、讨生活。
多年前曾去游玩,站在跨江大桥上,眼望江水在夜色中滚滚东去,这座雾气濛濛的城市竟有一种恍惚的电影画面感,这次被《兔子暴力》拍出来了。
看片之前没了解片子的故事背景,看完被击中了,有些沉痛,原来是一个“全输”的悲伤故事。
想起日本畅销作家伊坂幸太郎那句名言“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这句话同样可以送给片子里父母们。
三个少女的父母,都不是合格的父母,自己人生走偏,孩子的人生被迫跟着转向。
尤其万茜扮演的曲婷,作为一个母亲,只能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像一个长不大的赌徒,挥霍青春挥霍金钱,最后要孩子来给她善后。
她的临时居所在剧场里的舞台上,看似布景华丽却破败空洞,很像她的人生。
这几年流行一个词叫“原生家庭”,电影里三个少女的原生家庭都带着各自问题,不同程度上影响里孩子的人生,对女主角水青来说,甚至是灾难性的。
曲婷的女儿水青,一岁起父母离异,母亲追逐虚无缥缈的人生,不知去向,自己跟着父亲,早早学会了独立面对生活,父亲再婚、生子,她缺爱、不被重视人生开始扭曲,价值观转向了,一旦母亲出现,就无条件地跟着她、爱她,去享受片刻的不是母爱的母爱,和母亲在一起其实像个幻觉。
马悦悦是整个绑架案的受害者,乖巧,懂事,甜美,原生家庭同样不幸,母亲缺失,父亲为了赚钱出去打工,很少陪她,回家后不知道如何去和孩子沟通,只能通过虐人、虐己,来表达自己卑微和怯懦的父爱以及控制欲,身为地产商的干爸、干妈想要收养她,她不知作何抉择。
家境殷实、性格刚烈的金熙,看似幸福,原生家庭也是残缺的,物质的充裕掩盖了她的痛苦,父母离婚各在一方,父亲在家中宛如暴君,从不关心她的内心。
她为了钱,曾自编自导绑架案。
在内心痛苦的时候,只能通过自助文身来自虐,寻求短暂的麻痹和解放,她的手臂伤痕累累。
水青策划的这起绑架案,原本只是为了借钱给母亲还赌债填补窟窿,无意去杀人,可惜阴差阳错,金熙没有配合水青来完成“造假”,水青只能退而求其次,找了看上去有钱、对一切毫不知情的悦悦,至此一切失控,滑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才是最痛的,不幸的人去为难、去加害不幸的人,绑架案假戏成真,变成了朋友之间的互害,水青为了保住母爱采取的行为,瓦解了世界上最单纯、最坦诚的一点友爱和信任。
她这辈子应该都不会幸福了,为了找回母爱走上不归路,最终两手空空,四顾茫然。
《兔子暴力》选取了与非门乐队的代表作《乐园》做主题歌,在片中、片尾屡次出现,很点题,曲婷、水青、悦悦、金熙都在寻找可以忘记一切烦恼的乐园,可惜缘木求鱼、于事无补,片刻的放肆欢愉并不能解决生活的难题和生而为人的痛苦。
像曲婷这样的母亲,也许不会明白,所有等待儿女救赎的父母都是人生的失败者,他们不具有为人父母的资格。
刚看完,你问我电影讲了什么?
只能告诉你:我也不知道,已经忘了😓个人而言,最大的槽点:1.故事开始的基调,我搞不懂为什么女主会对刚出生就抛弃她,成长道路中也没有任何接触的母亲有那么深的感情?
可以理解她想要逃离自己的家庭,但一上来就可以为素未蒙面的妈妈做任何事?
这也太突兀了吧!
可能以前有过接触,但电影并没有表现出来。
这个故事引线我都不认同,所以后面一个半小时发生的事情,我都觉得在扯蛋!
2.电影的结束,我的妈呀,你是来搞笑的吗🤪突然就没了。
虽然电影开头有片段,但你故事真的交代清楚了吗?
突然就几行字说了一下人物结局,我简直不能理解!
3.女主人物形象的塑造不能理解,无法有同理心。
女主从小生活在负面情绪中,但应该是正常长大上学吧,突然妈妈回来,有难处了,就自己一个人有计划,有预谋的犯罪,还能做到临时换同学绑架,临危不惧,简直佩服,天赋异禀啊!
毫不犹豫的跨越了自己的道德底线,把魔爪伸向了知心朋友,牛逼!
情感上的转折和挣扎我是感受不到了,只能说她妈是蠢,她就是坏~马什么那个女孩的爸爸塑造的那么好,没事就杀鱼,我还期待会有什么发展呢,结果?
就差不多一无关人物,两个字:呵呵
【主要内容】:电影的创作灵感、具体细节、叙事结构、主创人员的选择等问题【时间】:2020年11月7日【提示】:本文约2500字,共计11个问题,重点问题已做标注
日本画家水野观影后创作,描述场景为隧道
主持人(左)和导演申瑜
海报
拍摄现场
拍摄现场问题1.据资料说,我们这个故事的灵感来自一个真实事件,那么您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了剧本,并制作成这样一部作品。
所以我们想知道这个电影是在何种情形下拍出来的?
答:当时有听闻一些社会事件,关于绑架这样的社会性事件可能在全世界发生概率也挺大的,我们在搜索引擎里面可以看到上百件甚至上千万件这样的新闻事件,它会是一个灵感的来源吧。
但是很多的细节和具体人物是虚构的,包括在剧组采风的时候我们去了攀枝花这个城市,当时接触了很多普通的高中生,然后有一些情节和细节是来源于他们。
2.我们发现这个故事发生在四川省的某一个城市,那么这个戏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城市的地势高低不平,留给人的印象很深,我们想知道看景的时候是不是找了很多地方才找到,或者说一开始就知道要在这里拍的呢?
答:因为在最开始的时候,我想它应该是要有一些大山的自然景观的城市,也希望它有工业背景,所以选了攀枝花。
然后我们去了以后也对这个场景一见钟情。
※3.关于这个戏里面的母女之间的关系,在电影里面描写得非常独特,请导演解读一下答:首先她们是一对母女关系,构想她们的时候我还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情感在去写她们,就是抛开母亲和女儿的身份,我觉得她们还是有独立人格的,这只是一个人物关系。
然后我在构想她们的人物关系的时候,就会去找一个情绪的种子,会想她们很像是巴黎圣母院里面的卡西莫多和爱丝梅拉达,就是会有这种关系,是一个很卑微的、她会尽全力地保护一个她想爱的人。
※4.我们这个电影的名字叫《兔子暴力》,兔子这个动物是有什么含义吗?
答:因为兔子是一种比较可爱的小动物,会有一个女性的联想,但实际上他是关于一种弱者暴力的概念。
※5.【主持人个人提问】关于主人公小女孩水青,当我们开始看电影的时候,我们当然不会想象到最后她居然会实施暴力、去犯罪,因为她很想她的生母,当她的生母出现了以后,这个女孩子身上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我想知道这个部分是不是在剧本创作时就已经有这样一个方向呢?
答:我觉得对于那个小女孩来说,来自母亲的关爱是一种失而复得的感情,因为她从小缺失这个东西,所以她有一种执念。
她要把母亲也好,把这份爱也好,留在身边。
因为她太强烈、太渴望,所以陷入了一种深深的执念,最后的事件是一个失控的故事了,滑向了她没有预想到的结局。
补充:确实如此,您看到这部电影的日本片名是《兔子的暴走》,就是狂奔、失控的意思,和您讲的是很吻合的。
接下来是几个住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的问题1.电影里面很多小地方,包括小道具什么的,都大量使用了黄色,我们想知道这个黄色是否有什么含义?
答:首先我很感动,我们这些精心的设计能被感受到。
确实这个黄色是一个特殊的设计,因为它其实很像曲婷这个人物,代表了一种危险,但她的爱又代表了一种温暖。
黄色本身是很多义的,日出日落的时候,阳光的温度和颜色也会是警示的条纹,代表着危险。
另外呢,我们在攀枝花的时候,当地会有一种芒果,这种芒果外皮是绿的,果肉是黄色的,其实我们赋予水青是绿色,赋予曲婷的人物颜色就是黄色。
2.有关演员和工作人员方面的问题,我们看到戏里的母亲、女儿、高中生们,这些女演员们非常棒,想知道您是如何找到她们的呢?
答:我们先说演母亲的万茜,万茜是一个非常职业和敬业的好演员,其实我们是一个相互挑选的过程,一开始觉得她的人物形象很适合曲婷这个人物,因为她很有魅力,然后她也很喜欢这个剧本,所以我们是相互选择。
然后这三个小女孩,其实我们在写剧作的时候,对她们有一个大概的想象,外形跟性格上的,都是各有特色,也是很适合的。
借此机会我也要感谢一下在攀枝花拍摄时那些普通的高中生群演,我觉得他们几乎就是天生有表演天赋的女孩们、男孩们,他们很年轻,但是他们的感觉非常敏锐,简单地做了一些表演培训之后,就是会把自己献给这个角色。
虽然他们仅仅是一些没有姓名的演员,但他们的付出其实也在为这个电影加分。
3.这次的制片人是非常有名的,她也是一个导演,李玉导演,其他一些工作人员也是娄烨导演工作团队里的,可以说是顶尖的人物吧。
你是之前就和这些人有过交流吗?
答:我是之前并不认识他们,做这个项目以后,当时有一个“青葱计划”,在那个时候认识了李玉导演,然后她愿意帮助我完成这个电影,我们就一起工作。
她给予我非常大的支持和鼓励,我有很多想法也会去跟她交流,她很少会去否定我或者制止我去做某些尝试,她一直让我坚持想做这部电影最初的冲动,她一直在提醒我。
在电影制作过程中,娄烨导演长期的合作伙伴耐安老师也来客串了一个角色,因为这个电影我们才认识,这是一种来自前辈们的鼎力支持吧。
因为他们知道我想做一个电影,希望中国的电影有新的力量、新的创作血液吧。
4.跟剪接的问题有关,或者是这个电影整体结构上的问题。
我们看到这个电影一开头是一个非常激情的开始,然后中间会有一段平静的时间、flashback这些东西,最后推到另外一个高潮,这样一个结构的铺排是不是在写剧本的时候已经做好了处理,或者是在拍摄的时候想到改变叙事的顺序,您可以谈谈这方面吗?
答:我们在剧作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这样一个结构,其实是把尾部前置,因为它会有一些事件发生,并不是完全为了有一个抓人的、悬疑的事件,并不完全是。
我们这个作品不像是日本那些推理小说,是在找谁是凶手、为什么发生这样的案件,我觉得这还是在讲感情的一部电影,我是想把尾收在情感上,不是收在事件上,所以放到了前面。
5.水青在戏里做了两次梦,其中有一次在梦里面看到一个人在流血,想问导演这些做梦的场景是有特别含义吗?
答:其实这是一个小小的趣味吧,我觉得这是一个谜,包括就是结尾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其实是跟梦有关系,因为她在岸边有第一场梦境,可以把结尾理解成这一切都是她的梦境,这样的设计。
6.导演的下一部作品?
会是什么类型?
可以透露一下吗?
答:我对人和情感最感兴趣,这可能是我永恒的一个追求吧,具体类型不会局限,古装、科幻的都可以。
首先说这个电影后劲还是挺大的,导致昨晚睡觉的时候脑子里一直在走马灯的过画面有点儿失眠。
兔子暴力的日文译名是兎たちの暴走,但英文译名是The old town girls,非常喜欢英文的这个名字,可能对于我来说影片更像是一个老女孩儿和三个小女孩儿的故事。
1、老女孩儿的黯然退场!
曲婷是一个很悲剧色彩的人物,年轻时仗美行色风光无限,而今青春不在却不自知。
应该说曲婷是我在现实生活中最讨厌的一种人,轻浮,挑逗,暧昧,不负责任。
但是在电影屏幕上却成了我最喜欢的一种人,风韵,洒脱,随性,自由自在。
来自小朋友们的崇拜和爱慕仿佛给了她新生紧接着就被一个耳光结结实实的打醒,老杜略带戏虐的当着女儿的面调侃“老了吧,年轻时候随便吊个把男人,就可以随便提款套现,现在就套到一袋化妆品……”,女儿暴怒的摔了化妆品的瓶子,曲婷的表情却是尴尬和死撑,还有什么能比当着自己孩子的面被践踏自尊更残忍的么,答案是让孩子发现自己真的蝇营狗苟。
曲婷人性的闪光点来自于跟女儿相见的这几天时间,她终于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有人真真切切的爱着她维护着她,所以最后她收起调侃收起漫不经心,抱着女儿说出那句“有些时候的一个选择我们很久以后才能得到结果”的时候我哭了。
后悔么,或许吧“今天开始嬉戏别迁就,只想开心一刹没保留” 2、小女孩儿们的致死挣扎!
妈妈的出现对水清来说更像是个梦,幻想、崇拜、骄傲、冲击、幻灭。
梦醒了我们还能回到原点么,就像影片里的传说,我们穿过那条隧道或许真的能回到过去么……水清对妈妈的爱近乎极致,“我愿意为你做任何事”从来不是一句过场,看到陌生人突然出现抄起一杆长矛就要上前拼命,看到妈妈被玷污不顾深处险境头也不回往里冲,为了帮妈妈还钱不惜在全校同学面前放下尊严,从始至终眼睛里没有丝毫畏惧满是坚定。
马悦悦对生父的极度失望,金熙对亲情的渴望衍生出的嫉妒,小女孩儿们刻在心底的善良被大人们的不堪疯狂践踏,人之初性本恶么,不是,养不好为什么要生我…… 3、乐园!
一个毫无责任感的老女孩儿,带着三个亲情缺失的小女孩儿,开着车一路狂奔。
乐园的歌曲配上4个疯女孩儿的群魔乱舞,那个画面有一种特别原始的感动,如果可以我希望画面就定格在那个时刻让她们一直疯下去。
4、我知道你的秘密!
很多人觉得最后结束的太突然了,但是我最喜欢的反而就是结尾的长镜头,水清过隧道前脸上的挣扎,过隧道后的豁然,呼应了影片前的那个隧道传说,让我恍惚是不是真的可以穿越时空逆天改命。
影片根据南京母女绑架案改编,人物形象和作案过程等做了些调整,多了些人情味的东西。
可以看出作为导演的处女作,想表达的东西很多,但是感觉有点儿散,感觉情节有些跟不上演员们的演技。
很遗憾的一点是没有拍本该最出彩的审讯部分,个人认为如果已审讯作为切入点,已母女二人双视角去还原整个事件会更好一些,还有就是其他两个女孩的家庭交代不太清晰,导致有些情绪有点儿莫名其妙。
总体来说是一部挺好的电影,整个电影的色调非常舒服,破败但不腐烂,湿润却不泥泞。
演员演技集体在线,尤其是万茜和李庚希还有大潘,每一个微表情和小动作都拿捏的特别到位,看这样的演员表演是我作为观众的幸福!
以上各人看法仁者见仁,希望兔子暴力是一个好的开始,期待导演以后的作品。
首先,这是有部一定观影门槛的片子,适合静静地看。
如果你是捧着爆米花进电影院,希望看点欢乐的、爽的剧情,时不时地还要刷刷手机,那抱歉,你走错片场了。
但也希望你不要因为看不懂就给人打低到离谱的分。
看完最大的感触是:太苦的人,只要一点甜,就仿佛得到了全世界。
为了捍卫这点甜,他们会豁出自己的全部,甚至毁掉自己的全世界。
故事:一个落魄小城里,母亲出走十多年后突然回到女儿的身边。
女儿缺失了太多母爱,十几年来对母亲的诸多美好幻想,在这个美丽的妈妈出现时,一切有了投射。
她跟妈妈说:“我愿意为你做任何事情”。
而这位突然出现的漂亮妈妈,并不是一个理想的妈妈,她愚蠢、没有主见、身上带着一堆麻烦,还有点脏。
但在绝境时,她依然下意识地抱紧女儿说“妈妈在”“妈妈来搞”,然后把自己抛出去面对一切。
虽然我不太理解这对母女处理危机的方式,但我们永远不要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揣测别人的动机、评价别人的遭遇。
演技:奔着万茜来的,果然很绝。
她给女儿打电话的那场戏,整个人的矛盾、恐惧、自我拉扯、崩溃又建设、建设又崩溃,从手指到声音的颤抖,还有后面哭戏的爆发,太强了。
给我很大惊喜的是李庚希,之前没太看过妹妹演戏,这次发现她演技挺细腻的,敲门的那边演技好有爆发力啊。
她身上有与她年龄相符的稚嫩少女气,同时又有一股疏离感,还蛮特别的。
柴烨也演得很出彩,身上有一股狠劲儿。
细节:电影中有许多隐喻和伏笔,需要认真推敲和联系,所以说如果静不下来或者没有认真看,真的会觉得味同嚼蜡且一脸懵逼。
几个细节:比如马悦悦爸爸案板上的鱼、比如水青用橡皮擦填妈妈送手机壳的空隙、比如一些好似无意中说出的台词,涉及剧透的部分我就不多说了。
画面是另一个出彩的地方,很美,有种胶片感,灰蓝的色调烘托出这座小城和故事压抑封闭的基调,而曲婷的亮黄色和整个灰蓝色调形成强烈冲击,带来了绚丽,也带来了危机。
剪辑方面,我觉得是有些遗憾的。
可能由于过审和排片因素,预告片里很多镜头都没了,剪得有点碎。
影片结束得也有点突然,大家都“完了?
”这种反应。
但其实,影片的结尾和开头是能续上的。
案件交代的那个黑屏写着这部片子的教育意义,其实大可不必,这个故事完全有更多的意义和想象空间。
但作为一个导演的处女作,我觉得实属上乘。
最后:「每部文艺作品都有其灵感产生的过程,一部现实题材电影它可能借鉴了非常多真实案例,咨询过非常多相关领域的专家,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也会是一部杂糅了诸多元素的艺术作品,你不能说它的原型是哪个孤案,也不能将它视作某个案件的纪录片或相关资料。
」
仅就电影艺术而言,绝对是好电影。
你能感觉得出创作者既有能力又有用心,在中国此时的创作环境下实在难得。
同时艺术不该粗暴地以三观去论定。
世界上任何一个复杂、深邃、幽暗的角落,艺术都可以去抵达。
这部电影最让我喜欢的是女性主义风格非常强烈,看到一半我就觉得肯定是女性创作者拍的,男性拍不出这种电影。
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未必是女性电影,歌颂赞美女性的电影未必是女性电影。
真正的女性电影应该以平等的目光聚焦于女性复杂深刻的人格及其情义。
电影对女性及女性情义的刻画足够深刻、细腻、复杂,没有掺杂任何男性对女性的想象。
处处流露着对女性这个群体的包容、尊重与爱,深入细腻地去探索女性的灵魂。
看电影时我的舒畅感大概源于我深切地感觉到我作为女性中的一员完全地被当做一个人去尊重了。
把女性当人、而非一种可以使用的资源、一种应该成为的模板、一种脱离实际的幻想,这太难得了。
电影主角都是女性,男性戏份少而且完全没参与主线剧情。
全女主的作品真要数起来也不少,但男性完全不参与主线剧情的作品我没想出几个。
男权社会喜欢贬低女性之间的情谊,想要让女性把男性放在第一位。
女人会勾引男人,闺蜜会抢你的男友,甚至连女儿会分走丈夫对你的爱。
所以每一个女人都不可信,都要防范。
而《兔子暴力》里的母女情是我见过最深刻的女性情感联结,深刻到了扭曲甚至触犯法律的地步,并不是要教唆人为情犯法,只是被震撼到了,没想到有人在中国这种社会环境与创作环境下创作出了如此深刻的女性情谊。
先谈谈电影的技巧。
1. 画面很美,构图与氛围的构造都达标。
2. 倒叙的方式很棒,交代结局,奠定了电影的悲伤基调。
我在知道结局的情况下看越快乐的场景就越觉得悲伤。
3. 对人物的刻画与人物关系的交代非常简洁有力,而且立体自洽。
电影叙事丝毫不啰嗦拖沓。
电影人物其实挺多,而且彼此间的关系很复杂。
水青,从小被妈妈抛弃,爸爸再娶,懒得管她,继母不喜欢她,继弟天真无邪。
这些仅用一场继母的父母来访戏份就完整表达出来了。
马悦悦,虚荣心强,由贫穷且控制欲强的父亲独自抚养长大,一对有钱但无法生育的夫妇一直想收她做女儿。
这样的复杂关系在一张饭桌上铺开。
而后慢慢深入马悦悦父亲的极端性格。
金熙,有钱无爱,不良少女头头。
她父母根本没出场,借女主的嘴交代信息,再让金熙往镜头前一站,就一清二楚了。
4. 演技全员都在线。
但万茜那个角色太复杂了,演绎难度太高,所以显得万茜有点虚,不仅她,看得出编剧和导演也有点驾驭不了这个角色,对所有人都是挑战。
抛弃孩子的母亲,做着不正经的勾当,靠勾引男人赚钱,俗气、肆意、不负责,但有魅力,连被她抛弃的孩子都愿意为她赴汤蹈火。
6. 颜色的运用。
最明显的是曲婷,开黄色的车,穿黄色的衣服。
她是俗气的、明艳的、糜烂的、美丽的。
而后是校服,上衣白色,下裤绿色。
是干净的颜色,是有希望的颜色。
但绿色也是一种太深层的冷色调,深沉得让人不知道里面藏着什么,大家心思各异,都怀揣着秘密。
金熙是不良少女,别人都乖乖穿校服,她不穿。
她衣服很多,但最能代表她的是黑色。
无关善恶,她是肆意的、自我的、期待被照亮的。
6. 电影细节很多,主线支线安排得当,丰满但不混乱,可见叙事能力强大。
再谈电影内容。
电影的核心是母女情,一个抛弃了女儿的母亲与一个渴望着母爱的女儿。
不寻常的母女关系让他们处在了平等的位置。
母亲不靠谱不负责,自私又自我,但她依旧爱水青。
她的人生已经腐败了,她既没有足够的责任心抚养水青,也没有足够的能力给予水青一个美好的母亲。
她唯一能给水青的爱可能就是远离她。
但当水青像无助的幼兽般向她走近,当水青朝她投以专注而倾慕的注视,曲婷还是忍不住去逗弄她、收留她、拥抱她。
那是她的女儿,吸收她身体的养分来到世界上,处在干净无邪的十七岁,还会为朋友吵架这种事纠结烦恼,日日夜夜都在她期待的到来。
过于鲜活美丽的生命,就像她曾拥有过的干净的光阴。
这世上不会再有任何一种联结比她们之间的联结更浓郁深刻。
她想爱她,哪怕她已经腐烂发臭,哪怕尖刀已经抵在脖颈。
女儿早熟又缺爱,没有人爱她,在家里她是多余的,学校的情谊又是浅薄的。
这样的成长环境让她对血缘上的母亲倾注了太多渴望与爱。
她多渴望能从妈妈身上得到一点爱,哪怕只是一点点。
在她的记忆里,也或许是幻想:在妈妈离开之前,她得到过爱与幸福。
当日日夜夜期盼的人出现在她面前,她看向她,她走过去向她要一根烟,她已经下定决心要陪她一起腐烂。
她多爱她啊。
水青看向曲婷的目光,永远都溢满爱意与欢喜。
有曲婷在她身边,她好像才真正拥有了生命,她的目光一秒都不愿离开她。
电影高潮是曲婷开车带三个女孩去玩。
她们喝酒、开车、唱歌,水青从车窗探出身子像新生树苗一般淋天上的雨,那一刻她简直可以飞起来。
在黑暗的隧道,她们举着灯彼此照亮。
就像在黑暗的人生中彼此照亮、相爱。
马悦悦说要留下遗言。
曲婷话未完,镜头缓缓移到金熙脸上,她在哭。
金熙说:“水青,你怎么就有妈妈了呢?
”在道德之外,在法律之外,在黑暗里,女人相互握紧了对方的手,相互拥抱。
我愿意为你做任何事情。
我愿意为你腐烂。
随后母亲藏在黑暗中的一面被揭开,见到那样的母亲,水青义无反顾地为她踏上了犯罪的路途。
这个世界上只有妈妈是她想要守护的,明明她那么薄弱、天真。
而无能的妈妈想给女儿一个干净的人生。
“少女水青(李庚希 饰)自幼失去了母亲”,瞅瞅,这主创连简介都能写错,这叫自幼与母亲分离,而不是失去母亲,她亲妈要是一开始就死了,还有这个故事吗?
“重新参与进了水青的生活之中”,好啰嗦的一句话,改成“重新参与到水青的生活之中”试试。
“大家一起快乐的这段日子是水青生命中唯一一抹亮色”,你可以在“快乐”后面加“相处”二字,变成“大家一起快乐相处的这段日子是水青生命中唯一一抹亮色”,也可以改成“大家在一起的这段快乐日子是水青生命中唯一一抹亮色”,这样它就不是病句了。
“却因为一个名叫老杜(黄觉 饰)的神秘男人的到来”,读起来别扭,是因为“的”太多了,这样改一下就可以提升语感:“却因为神秘男人老杜(黄觉 饰)的到来”。
So,我还能指望剧本的逻辑吗?
题材和电影表达的情感角度是新颖的,从出生两三个月就被母亲遗弃的高三女生,从父亲再婚后的家庭里也没得到过丝毫疼爱,内心对母爱的极度渴望使得一个从未涉世的少女为了救母一步一步走向疯狂。
我一直都非常喜欢万茜拍电影,也是属于天生的电影脸,演技从不让人失望。
李庚希应该是很新的新人了,没看过以前的作品,但这部作品当中的表现相当优秀,包括在跟万茜、黄觉对戏的时候,完全掌控着自己节奏,完全没有被抢走光芒,相反,女儿的脆弱敏感细腻渴望坚强勇敢绝望的孤注一掷…每一分情感都表现得丝丝入扣,跟妈妈的感情也一直抓着我,虽然开头不久就已经猜到了后面的剧情,但也丝毫不影响我对影片的专注度,确实两位女主表现得太好了!
所以主角线上的戏在整部电影上是加分的,而减分的地方就是旁枝末节那些细节了。
不过多展现电影细节,大家自己去看吧。
导演也是挺新的,想法很多,审美还不错,故事本不复杂讲得也还清楚,有很多镜头的表达也挺艺术化的,印象最深的是黄觉和万茜的床戏,有点2018版《阴风阵阵》的味道,但在电影整体表述风格中会显得有些突兀,不着调,这样的感受还有好几处。
但真的,我觉得光是两位主角的表演就值得8分了。
以前看到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说“可能会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是一定没有不爱父母的孩子。
”孩子对父母的爱可以无私无畏到什么程度,可能是父母自己都无法想象到的,抛开而后在生活里种种冲突矛盾下的父母与子女的感情状况,在尚未步入社会,尚未拥有自己的生活圈的孩子,至少在人生的前1/4的生命中,对父母的爱,我认为是世界上最纯粹的感情。
他们不会对父母有除去爱本身以外的期待和欲望,不会对这种爱附加任何增值或贬值的条件,那就是一种单纯原始的充满依恋和唯一可信任的感情,也是一种一旦失去就只能绝望的感情。
中间有好长一段时间我在看的时候都在哭,对,因为我完全理解到了。
就像女孩说她没发选择自己的父母亲,可即便如此,她也愿意为“她”做一切。
今天聊一聊本周末上映的新电影:《兔子暴力》这部电影还是很有意思的。
改编2011年南京真实的绑架杀人案件。
1975年出生的妈妈因为嫌弃家里贫穷,在生下女儿半年的时候,抛下家人女儿出去“打拼”父亲再婚,家庭并不幸福,女儿一直渴望妈妈回家。
妈妈再婚三次,均以赌博为导火索失败离婚收场,最终走投无路,回到老家投奔女儿(前夫)。
女儿把爱妈妈上升到了一种高度,接受了妈妈。
妈妈欠下30万赌博高利贷,利滚利到了70万。
最后教唆女儿绑架杀害同学。
女儿以过生日为由,原本要绑架一个富人家同学,该同学警惕性较高,没有上当。
女儿又绑架了另一个经常和富二代混在一起的同学。
这个同学家里比较贫穷,但有个养父是开婚庆公司的小老板,所以表面上看上去比较有钱。
最后母女将此同学“撕票”,残忍杀害,并放在后备箱里。
为了掩人耳目,女儿还假装自己也被绑架,没想到两家都选择了报警(因为根本拿不出来300万,都是穷人)去派出所的路上,受害者父亲就坐在后排座位,后备箱里就是女儿的尸体。
报警后,出于恐慌,母亲指使女儿销案,说是开玩笑,又说那个女同学去扬州见网友了。
警察觉得这对母女不对劲,前夫动员所有亲戚来给女儿做思想工作。
最终在表姐夫的劝说下,女儿说出实情,绑架杀人。
到了派出所,当妈的3个小时就全供出来,并且把责任推给女儿。
女儿反而扛了8个小时,而且坚决不出卖妈妈。
出事后受害人的父亲精神崩溃。
这就是一个烂赌鬼,一个不负责的妈妈,毁了两个穷人家庭的故事。
教唆绑架杀人,罪无可恕。
这个妈妈最后的底线,就是亲口承认了是自己杀人“我想着我得自己动手,不能让女儿动手,不然她就成主谋了”《兔子暴力》这部电影,就是改编自这个真实案件,内容大约75%以上都是一模一样的。
虽然导演很会表达细腻的情感,光影镜头玩的也很溜,技术算是比较成熟,万茜和李庚希的演技也可圈可点但是我依旧不推荐这部电影,因为我觉得它三观不正。
它的很多改编,都在有意无意的扭曲这个案件,美化杀人犯。
女儿出于原生家庭苦难,被母亲抛弃,对母亲极度的渴望,所以愿意为母亲做任何事。
这是悲剧,但青少年思想不成熟,也情有可原。
但是作为成年人,这位所谓“母亲”,可以说就是一个烂到骨子里的人,这种人根本没有责任,也不懂感情。
在电影中,对这个角色有大量的美化,使其看起来甚至像个正常人,还会维护自己女儿,还会自责反省,还有感情和母爱。
虽然万茜演的很不错,尤其哭戏真的很动人,但我始终无法共情,因为看过原案件,我不认可这种改编。
1原案件,是妈妈两次教唆女儿电影里改成了女儿两次主动提出2绑架杀人,在电影里反而变成了面对着只手遮天的黑社会团伙,所以被逼无奈,走投无路其实是咎由自取,残忍暴力,投机取巧。
30万高利贷滚到70万,这件事有很多方法可以解决。
教唆自己女儿绑架杀人,毁了两个家庭,是最不可原谅的选择。
3主动杀人,被改成了过失杀人,而且杀人未遂,弱化了此案的严重性。
4妈妈在电影里表现的有情有义,母女情深,甚至还有责任感实际上这种人没有感情,也不懂责任有责任,会教唆女儿绑架?
很多评论指出,这部电影里的感情根本不成立。
他们说的很对。
女儿对母亲的感情可以成立,可以理解,也确实是原案件真实的。
但是母亲对女儿的感情,冷笑,如果她有感情,又怎么会这样悲剧?
所以这种改编不成立。
5原案件,妈妈鬼迷心窍,以为绑架可以脱出生天电影里,妈妈对绑架这种事情带着轻蔑和否决,似乎是一个正常人的思维其实不是。
两点:有些人不是正常人,根本不配做父母。
烂赌鬼是无法挽救的。
6《原生家庭》这本书我一直给粉丝推荐,这本书里写的很清楚,如果能和父母和解,互相救赎,那当然最好。
但有些父母是没救的,这个时候一定要切割,断绝关系。
坚决断绝关系。
而电影里,处处都在聊感情,都在聊救赎,似乎这样的人,还有救似的。
这种大爱无疆,只会给那些陷在原生家庭困境的孩子,带去虚假的希望。
这种导向和三观,使我严重不适。
7提问:难道这个电影就没有反省,没有正面意义吗?
回答:电影的反思立意在我看来非常肤浅,电影最后的字幕说要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单独来看这句话没有错,但它严重的脱离现实。
现实里,很多事情无解,就像癌症,只能切掉。
现实里,面对烂赌鬼,问题根本不是救赎,关爱,而是坚决态度,大义灭亲,否则会导致更多的悲剧。
什么样的父母是可以和解的,什么样的父母是没救的,也许这需要划分。
但是此案的母亲,很明显是没救的。
这电影评分低说明观众不傻。。。
这导演编剧太喜欢讲感情,到最后还在讲感情,实际上这种不负责任,烂赌鬼,教唆杀人的妈,根本没得感情。
看看原案件吧,一模一样的故事只不过换了个残忍的妈,这就只适合法治节目纪录片,不适合拍情感文艺片。
批判得一点都不深入,甚至没看见批判,只看见美化。
可惜了演员演技。
8提问:你的逻辑几乎都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下,就是对照原案件里,妈妈原型是一个烂人。
有没有可能,这个电影是独立于原案件的?
回答:电影就是改编自这个案件,不仅案情一模一样,连很多细节都一样。
比如受害者的父亲会接女儿上学放学,会做鱼,有心脏病等等。
这根本不可能推脱,这就是一个失败的改编和立意。
单看电影,或许能讲得通,但是一看原案件,立刻就高血压了。
改编不尊重原案件,不仅体现在这个妈妈是烂人这一个点。
原案件里,受害者父亲对女儿十分溺爱,失去女儿后精神崩溃。
这个电影如此改编,考虑过该父亲,受害者家属等等一干人等,看了电影会受到二次伤害吗?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消费,而不是创作。
如果真的什么事情,都可以用爱、反省、过失杀人来解决,现实又怎么会有那么多惨剧,那么多烂人,要警察做什么?
要死刑做什么?
不要搞错了重点,杀人犯不需要美化,尤其是这种有预谋的,烂赌鬼的杀人犯,绝对不需要美化。
看看电影《门徒》,吴彦祖的态度才是正确的。
这种爱和救赎,呼吁,都是导演和编剧一厢情愿的,脱离现实案件,脱离现实规律。
总结: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之一。
但是很多人没资格谈爱。
两者并不冲突。
想聊情爱?
先做个合格的人谢谢。
多少扭曲变态的欲求,以爱之名被掩藏?
少一点垃圾人,天天情情爱爱恩恩怨怨,多一点人做正经事,这个世界会干净美好很多。
虽然这部电影一些镜头很美,技术比较成熟,情感表达比较细腻,演技也不错。
但是我觉得它三观不正,立意肤浅,没有做到正确的引导,没有深入批判现实。
两星。
本片充满了文艺气息,聚焦在了单亲家庭成长的孩子身心不健全的问题上。
全片的色调较为阴暗,给观众们一种压抑凄清的氛围。
本片采用了倒叙的叙事手法,所以刚开始那部分会看得有些莫名其妙,直到后面才看明白了整个故事。
影片将母女之间的亲情表现得非常出彩。
清水从小就没有亲生妈妈的陪伴,母亲的突然出现让她又惊喜又意外,非常珍惜突如其来的母爱。
母女俩的重逢让两人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一句“我愿意为你做任何事情”道出了女儿的心声。
但片中的母亲终究是一位放荡不羁的女人,从最开始的抛下父女二人离开,到后来欠下巨额债务。
女儿为了救母亲想出了极端的方法。
最终还是母亲理性战胜了感性,没让母女二人迈入犯罪的深渊。
片中所有演员的演技都非常不错,尤其是万茜,把一个母亲的各种心理状态都演绎得非常出色。
犯罪片部分大概是一拍脑袋写出来的剧本......根本不想评价了。最后一伙人碰巧来江边蹦野迪的时候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也许四川人民都这么狂野吧。
文戏有点弱,演技也略显生硬,但作为院线片还是及格的,只是想表达的确实没表达好
一部野心很大的处女作,选定有争议性原案的题材,说明创作者想要通过这部电影获得关注,并完成自己的某种表达。又是一部胆子很小的处女作,由于原案存在,编导创作时总在试图回避原案中的关系成因,这就导致片中时常出现生硬而牵强地对人物做关系拉扯。想逃离题材的束缚,于是心不甘情不愿地完成了一部自己愿意理解和接受,节奏和表达都有欠缺的妥协之作。尽管编导对原案只提灵感,不提搬运,可对照原案报道看,很难不认定本片的确是脱胎于原案。成品对原案受害家庭的伤害编导真就不自省下?放任观众去误读受害者及其家庭?最后,演戏的确需要天赋,万茜就属于天赋极度欠缺的那一类,整部戏跟她从前的表演质量无差别,不是绷着就是崩着,没有中间地带。相反,李庚希的表演方式就浑然天成,论灵性和表现力,李庚希强得多,希望她能不辜负自己的这份天赋。
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尤其是作为处女作,很惊喜,希望这样的新人导演可以更多一些。影片中的隐喻很多,比如颜色的隐喻、语言的隐喻、幕布的隐喻、岔路口的隐喻……曲婷的衣服颜色由明亮的黄色转向晦暗驳杂的淡黄,水青背着的黄色背包仿佛是背上了曲婷的负累;曲婷的语言从普通话转向川普转向四川话,大概是在隐喻她心理状态的转变……跟预告花絮比较,应该是删去了两场船戏,可以理解是出于过审原因,但有点可惜,因为那两场船戏应该是曲婷心理状态转变的关键,从她前后的语言变化可证。演员表演都挺好的,几位小演员很惊喜,李庚希演这种倔强又敏感的青少年真的好合适;万茜的肢体语言和眼神很好,前半段的掩饰和浮夸、后半段的怯弱和母性爆发转变得也很有层次。
气氛 节奏 感觉都挺好的 勉强能支撑人看下去 但这个文本根本不成立啊 每个人物都是虚假的 不说人话也不干人事 看了原本的案件记录才明白为什么改编的这么假 这个事件就不能这么改 本来的妈妈是烂赌鬼杀人犯教唆犯 结果改成全是女儿的主意 这是人能改出来的剧本吗 导演不光脑袋不好使 心理也扭曲
制片和出演都有方励,看的时候总会莫名有种“小李玉wannabe”的感觉。结尾那句“旨在…” 看来属实无奈好笑;但设置在攀枝花,工业衰败后“钢城”名号不再和倚金沙江的生活图景对这个时光变迁的故事却有奇妙的加成。有生之年大概看不到李庚希演任何正常一点的少女角色了,但想想能吃下这类型的演员也没有几个人,还是难得。
怎么说呢……如果不扯什么黑社会绑架,单纯就是母亲回来找女儿,然后避过风头后又抛下女儿,这电影绝对能看得所有人心碎。可惜,本来很期待的电影,前一半写出了所有情绪,后1/3擦掉了全部感触
提醒:看完以后可能会暴走(没有技术含量的冷笑话
李庚希还行,其他一塌糊涂
万茜与李庚希演绎了缺失、迷恋,再到救赎的母女亲情。从肆意挥洒自由的光芒,到面对生活的无助与悲悯,女性成长的境遇与犯罪题材交织,剧作暗藏锋芒。
我们都渴望被爱。母亲就像那一抹无处不在的明黄色,新奇亮眼,吸引着水青。网友说的真没错,这部作品演绎和拍摄都没有大问题,但剧情看着就是别扭。黑帮高利贷什么的都太浅了。结局让人想起了《阳光普照》但又完全被甩了几条街。
三星半。1.从未得到妈妈的保护,她因此决定义无反顾保护妈妈。得而复失是女儿的不可承受之重。最可怜的是,经此之后,她还要继承压垮妈妈的那份重:人生做错一个选择,你要过好多年才知道那是错。电影里几乎没有一个正常的原生家庭,也不知人间有几成。2.破败小城市魔幻现实的气氛,与结尾普法宣传字幕共同构成了时下国产犯罪片的某种风格特征。二者都是过审的保护色:魔幻感能拉开与现实的距离,让观众觉得坏事都在电影里。但另一面,魔幻现实成为普遍风格,或许也是压抑的一种宣泄。3.也有对家庭关系以外社会现实带血带泪的批评,只是无法宣之于主干情节,要像广播台那位同学的稿件,蜷在角落躲过一劫。4.万茜端着演的戏没法看,方言一出就立刻凌厉起来。李庚希则普通话戏方言戏都好,是最大惊喜。隧道那场戏不错。
无法共情,万茜怎么这么油腻了,煎熬。李庚希,她怎么跟她老板徐静蕾长得越来越像了,演技也是。
探讨加害者原生家庭的影响这个角度不是不行,但是哪怕拍不出对加害者恶的批判、对受害者的同情与关怀,至少该站在完全中立的立场上吧。
女性情感捕捉的很细腻,制作完整,导演成熟,选了我爱的《乐园》,太契合,很棒
虽然但是 李庚希看万茜好🐔啊
最让我喜欢的竟然是两句台词。1.你已经老了,你以为还像年轻一样,找个男人就能取款提现阿。2.有一些选择,一些决定,要等到十几年后才能发现是错的。
观感非常特别的一部电影,就像电影里山城七拐八拐的路,走过幽暗逼仄的楼梯隧道山路之后,车子突然开上了夜幕下的大路,主题被撕裂得豁然开朗,人物命运却又残酷生猛得不可言说。虽然电影开场已经知道了结局,但看着人物一步步走向看不见的深渊,还是惊心动魄。万茜、李庚希跟角色的碰撞太铿锵有力了,加分。留守人群与萧条城市的现实图景相互映照,也加分。
从没在影院这么如坐针毡,难看又毫无意义,不如花五分钟阅读原型故事,劝所有想看的人打消念头。
我是导演颜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