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你离开了我……是你……还记得我们相遇的那一天么?
佩拉的风夹着热浪翻卷起你的头发,棕色,微卷的头发,没有畏惧却谨慎的眼神,稍稍抿起的嘴唇,带着灰色的眼珠直视着我,在我可以忆起的岁月中,它们总是那样,直视着我,永远对我说你发自心底的话。
我想,你就是那个我可以背对的人,全世界都站在我对面,你也会在我身边。
是啊,我曾经是那样希望的,我们彼此,永不分离。
记得么,站在大流士的宫殿顶端向下俯瞰,城里的焰火,战士们的嚎叫,女人的笑声,只有我们,是这热闹的观看者,尽管,我给予了他们欢乐的条件,还有你,我最亲爱的人。
我对你说,我的征战不止于此。
你却问我,是不是没有爱过。
Hepheastion,怎么会呢?
难道想解放民众的人是不会爱的么?
战争,是我唯一能做到的,战争……可是,我的担心和相信,我的孤独和脆弱……如果没有你,国家,军队,感情……所有的一切都会崩塌,这难道不是你一直了解的所以我才可以不说出口的……爱么?
我不能,绝不能失去你。
每次我看到你总是站在我的视线内,听到你呼唤我Alexander,宁愿做我的影子,遮掩起自己的光芒时,我就一次再一次的确定。
你甚至会挡在我身前,面对他们的质疑……他们的质疑,那些陪着我,走过100000英里的土地,经历雨淋日晒,杀得皮开肉绽的人们,我和你的父辈、兄弟的质疑。
他们站在我面前,看到我的荣耀,没有痛苦,因为我是他们的王。
你站在我身旁,安抚着我心里的悲伤,是因为你爱我么?
我希望能跨越面前的大地,看到大陆东方的海洋,然后我们再扬起帆,把陆地甩在后面,划开那片蓝色。
Hepheastion,那时我只希望,你朝我微笑。
你就是我,我的一切。
当大流士的女人俯身向前,请求宽恕时,她向你低下了头。
我只想大笑,只想说,看啊,我们就是这样彼此属于,连陌生人都看得出。
没错,就像我那天说的一样,你也是Alexander。
我不能回想的,是你洒在印度的鲜血。
那时我不能起身,不能说话,只能看到你,苍白的脸,仍然只注视着我,用目光确定,我们赢了。
是啊,我们赢了。
我也必须实践给他们的诺言,让他们回家,回到他们所爱的人身边。
可是,我的家在哪儿?
Hephaestion,我们的家在哪儿?
我还没有找到啊……冰冷的宫殿么,是啊,作为万物的支配者的我,宙斯的儿子,埃及的法老和至高神,在这里,失去了我最宝贵的东西,失去了你。
你躺在床上,躺在层层华美柔软的锦衾下面,消瘦,没有生气的脸,干裂的嘴唇,失去聚焦的眼睛,我拒绝看到你那样!
拒绝!
我要你站起来,向我微笑,握紧我的手说,你看向哪里,那里就是我的方向。
你向我保证过的,你说过的,你永远不离开我……直到死亡把我们分开……我诅咒众神,是他们把你带离了我身边,他们嫉妒我,因为我的荣耀胜过Achilles,甚至可以跟Prometheus齐名!
最重要的是,我还有你,我最好的伙伴,我的半身,名将,美男子……我的爱人。
我母亲嫉妒你,是的,嫉妒你,而且你一直很清楚得明了,却仍然对她尊敬,劝告我不该疏离她。
你是温暖的存在,仁慈和保护的代言人,站在世界的巅峰仍然坦坦荡荡的男子。
你的微笑,哦,你皱眉头的样子,你的手停留在我肩膀的余温,耳边低语擦过我脸颊的发丝,为什么神要让我遇到你,爱上你,然后再把你夺取?
因为我被诅咒的命运么,因为我是在母亲对父亲的诅咒中诞生的孩子?
如果失去你的微笑,是我与生俱来的罪,那么,就让它结束吧,所有我得到的一切,都还给神吧,给那些想拥有它们的人。
没有你,我不想去任何地方,不想见任何人,让它结束。
什么都不要,我只要你。
如果你不肯回来……这次,换我去追你,这次我会一个人去,到你那里。
没有人,也没有神,没有嫉妒和痛苦,只有那些,站在海边的石块上阳光照射下,我们的时光。
看了Oliver Stone的《亚历山大大帝》,很喜欢里面的Hephaestion。
Jared Leto演的,沉静,执著,优雅(对比Colin Farrell),很美好的一个男子。
他还在《战争之王》、《梦之安魂曲》和《搏击俱乐部》里演出过。
对于奥利弗.斯通的电影我总是抱有一种观点,那就是他的电影一相都喜欢走离经叛道的路子。
不管是惊世骇俗,还是旁门左道,他都不会让他的电影流于平淡,他的视角和观点太过异于常人。
所以我还是喜欢他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这个世界需要一些奇特的论点来不断让我们思考。
《亚历山大》却不是这样,它没有给我以往斯通式的惊世骇俗,有的话也只是一点点。
影片没有票房那么糟糕,只不过这一次奥利弗真的有点流俗了。
奥利弗选择一部史诗级的电影来出手,这似乎约束了他自己的手脚,是正史式的讲故事呢还是野史式的讲故事呢?
最终面对一个历史上一个伟人,奥利弗还是基本按主流正史来拍这部电影,不过其中也加入了不少个人对历史的猜测。
影片中比较重要的一些叛逆构思有三处,第一处,就是安吉丽娜饰演的王后奥林匹娅斯设计杀死了自己的丈夫国王菲力,以便让儿子亚历山大登上王位,这一桥段很是加强了宫廷斗争的戏剧性,也让奥林匹娅斯这个人物更加突出。
第二处,亚历山大的同性倾向,他与儿时密友西斯费特斯间的情感被相当程度的推崇和放大。
第三处,亚历山大的死因,作为一位伟大的军事天才,亚历山大的英年早逝是个历史谜团,奥利弗大胆的将他的死因归纠为他手下将领的集体谋害。
这三处的构思秉承了斯通电影作品一贯的怀疑态度,但基本上并不影响整个影片故事的主流历史走向,而且奥利弗这一次对于自己的怀疑也没有提出有足够说服力的论据。
影片主要围绕着亚历山大的征战历程展开,通过亚历山大昔日旧将托勒密的回忆和解说跳跃式地讲故事,有选择性的截取了亚历山大一生中最重要的征战部分。
然而托勒密的旁白给人的感觉显得非常托沓,而且与影片的故事完全没有溶为一体。
其实应该将托勒密作为陈述者和经历者双重身份多作描绘而令他参与到影片的故事中,而不是仅作为一个陈述者存在而显得与亚历山大的一生格格不入。
影片对于希腊各邦的征战和统一都没有作过多的交代,直接就进入到与波斯帝国的对决。
这是一次决定亚历山大命运的战役,以弱胜强,彻底摧毁了庞大不可一世的波斯帝国。
奥利弗用了最多的精力和金钱在这场重头戏上,他用大量的鸟瞰镜头来表现出铺天盖地的战争场面,从高处望下去是密密麻麻如蚂蚁般的军队,其实这很象诸如《淮海战役》等国产战争片中常用的运镜方式。
奥利弗比较详实地重现了马其顿军队以步兵方阵和机动骑兵相配合的战斗模式,步兵方阵以集体行动口号作战,比较有气势而且可以降低伤亡。
左翼骑兵由帕米尼奥指挥,主要负责稳住阵脚,而右翼由亚历山大亲自指挥,负责包抄进攻,攻击敌军的缺口。
伊苏斯会战在奥利弗的镜头以最详实的方式得到了展现,基本重现了史书上对此的记载,影片中亚历山大率领骑兵包抄到大流士三世的跟前,一举击败了庞大的波斯大军。
对于这场战争,我想奥利弗应该算是拍得颇为大气而且不落细节。
说到这部史诗片《亚历山大》,就不得不提到那部在当年口碑极佳的史诗电影《角斗士》,虽然奥利弗对于那场战争重头戏考据了大量史料,而且对于各个战术细节都严格参照了历史的记载,极力还原了当年历史的庞大战争场景,但却没有《角斗士》中开篇的那场罗马军团与日尔曼人的战争来得精彩而振奋。
在影片中饰演亚历山大的柯林.法莱尔在战争开始前有一段激励士气的发言,与《角斗士》中罗素.克洛的那段发言很相似,甚至可以说在某些语句上也是相同的。
抛开对模仿和抄袭的谈论,以平等的视角来比评两位主人公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法莱尔和克洛之间的明显差距,法莱尔的表现更象个冲动的年轻人,远没有一个成就大业的英雄所具备的霸气和鼓动性,而克洛却有一种谈笑间指点江山的王者之气,应该说在演员的选择上奥利弗.斯通有些失算。
在战术上,其实罗马军团和马其顿军队基本上都是相同的,方阵作战配以游击骑兵突击。
《亚历山大》中对这种战术的拍摄是宏观的,用大的视角去看,并没有突出主人公亚历山大本人,所以观众更象是旁观者。
而《角斗士》则拍得更加纵深,微观的视角紧盯住主人公马克西默,从而更易带动观众的热情,让观众与影片互动。
对于影片处理战争的不同手法,倒不一定说得清孰优孰劣,但观众似乎更偏好《角斗士》的运镜视角。
其实真实的往往不如虚构的,依托历史的《亚历山大》和杜撰的《角斗士》相比,即使如亚历山大大帝这样的传奇一生也远达不到虚构故事的戏剧性效果,而象《角斗士》这样的虚构故事完全可以按着观众的口味来一波波的制造出戏剧化的效果。
虽然历史可以改编,但也不能走得太远,奥利弗可以加入许多的猜想,但却也不能脱离真实而完全拍出一部全新人生的亚历山大的电影,真实往往也会起到约束的作用。
在这部影片的最后,我们也看到了奥利弗一贯的惊世骇俗,对于亚历山大与西斯费特斯的那种暧昧同性之爱影片处理的非常到位,也的确相当感人,他们的关系似乎也综合了友谊、爱情等诸多情感,一点也不流俗。
同样我也非常喜欢奥利弗对于亚历山大英年早逝这个谜团的猜想,在影片中也作了相当众多的铺垫,亚历山大下属将领们对于连年征战远离家乡厌恶,以及因此造成的冲突。
但是我仍然觉得提出这个假设实际是不错的,但确实不如奥利弗以往影片给出的推论有说服力。
《亚历山大》作为电影结束,但奥利弗的标签却不见。
如果说这部电影是奥利弗的作品,我们找不到明显的痕迹,只是隐隐约约的若有若无,如果换一个导演其实也无不可。
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不过不失,一切都在努力还原历史画卷,但也失去了惊喜。
看这部电影和看亚历山大的历史传记是一个效果。
文:眉间尺
历史爱好者眼中最好的史诗电影,并不是《角斗士》一类,借助一个虚构的人物(麦克希姆并无其人也没有类似的原型),串起一段并不精彩的历史(相较康茂德的倒行逆施和心里障碍,他死后在罗马城大街上纵马拍卖帝国皇帝之位的近卫军,以及内战中凭借合纵连横和铁血强军胜出的日耳曼皇帝塞维鲁似乎更为引人入胜),而是毫不胆怯的以历史重要人物为中心,描绘历史重大事件,而且对于人物的动机和事件的逻辑给出合乎情理的解释(真实的情况恐怕早已飘散在时间中而不可得了)。
《亚历山大大帝》正是这样一部电影。
不过历史爱好者眼中的珍馐未必对大众的口味,大多数人无意通过看三四个小时电影来上一节历史课,所以几经妥协删减的原版《亚历山大大帝》票房口碑双双遇冷就不足为奇。
奥利弗斯通本人却对这部作品十分在乎,连续三次重新剪切,这部电影也史无前例的有四个版本:175分钟的公映版,167分钟的导演剪辑版,207分钟的终极剪辑版,以及214分钟的final cut第四剪辑版。
在第四版的导评中他直言自己始终难以放下改进这部作品,直至用完了所有的拍摄镜头。
尽管他不是最顶尖的导演,但是马泽尔的瓦格纳也好于富特文格勒的施特劳斯。
更何况,作为历史顾问的亚历山大传记作者福克斯所索取的报酬仅仅是:在片中的高加米拉会战桥段扮演亚历山大麾下的一名骑兵冲锋在第一线。
这一帮执着而可爱的人们铸就了这部电影的灵魂。
公元一世纪的普鲁塔克在他的亚历山大传中写道:有时候一件微不足道的琐事,仅仅是一种表情或一句笑谈,比起最著名的围攻、最伟大的军备和最惨烈的战争是我们更能深入了解一个人的风格和习性。
这部电影的落脚点也在于此,尽管其中两段大场面战争戏——高加米拉会战和印度的最后一战在感官上足够让人热血沸腾,影片最好的部分却在于朴素的对白,几乎句句都是普鲁塔克的白描风格,一开场高加米拉会战之前的战略讨论会上亚历山大回应卡桑德拉夜袭建议时所说的 “ I didn't cross Asia to steal this victory ” 已经显示了他为了荣誉宁愿放弃现实好处的性格;随后闪回少年时他的父亲腓力对他的教导再次以尼采式的腔调浓重点题 “A king isn't born, Alexander, he is made. By steel and by suffering. A king must know how to hurt those he loves. It's lonely.” ;青年时他母亲的评论最终一语成谶 “You're like Achilles; cursed by your greatness. ”;印度兵变时亚历山大所说的 “ and you, as well as I, know, that as the year decline and the memories stale and all your great victories fade it will always be remembered, you left your king in Asia ” 已经显示了他一心只想完成达到世界镜头的歇斯底里。
最终旁白的老年托勒密用两段经典语录总结了亚历山大的伟大和消亡,一方面他肯定了亚历山大的梦想家本质以及出色的执行力和领导才能:“How can I tell you what it was like to be young; to dream big dreams? And to believe when Alexander looked you in the eye you could do anything. In his presence, by the light of Apollo, we were better than ourselves.”,另一方面他坦诚普通人和伟人的根本不同:“The truth is we did kill him. By silence we consented... because we couldn't go on... I never believe in his dream. None of us did. That's the truth of his life. The dreamers exhaust us. They must die before they kill us with their blasted dreams.” 如果不是这种偏执的理想主义逐梦热情,亚历山大不会成就如此伟业,但是伟大本就鹤立鸡群不被芸芸众生所理解,而且偏执的理想主义本身就已经违背了世俗的所谓现实主义明智的逻辑,比如他一心只想到达世界的尽头,没有娶一个马其顿妻子或者留下一个马其顿孩子,所以他消亡了。
不过如果他真的这么胸有城府腹有心计,符合世俗的枭雄形象,恐怕也会失去人们纯真的敬仰。
如同片中老年托勒密所说:“Alexander used to say that we are most alone when we are with the myths.” 因为传奇和伟大注定独行。
亚历山大死后大约200年,30岁的凯撒在他的神殿中孤独地自怨自艾为什么别人30岁时已经征服了整个世界,又20年后凯撒自己也在征服了整个世界后孤独地消亡。
如是,影片中建立了这样一个完整有趣且可信的逻辑:“亚历山大少年时父母不和的创伤导致了他极端自恋和自我放逐的潜意识,最终升华成了征服世界尽头的逐梦历程,并且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下比历史上任何人离这个梦想都走得更近,最终被普通人背弃,他们在被他的梦想吞没前杀死了他,在他死后为世俗的利益争执不休,忘却了他的纯粹的荣耀和梦想,如同黑泽明的《七武士》最后在武士坟前载歌载舞的平民。
” 不过,影片的这个逻辑大概率是错的。
首先,亚历山大的母亲奥林匹亚的婚姻虽然是政治婚姻,但绝非不幸福。
电影中故意让安吉丽娜朱莉用俄罗斯口音的英语,说是为了对美国观众显示奥林匹亚来自于一个敌对的国家,但其实腓力和奥林匹亚的结合象征的是马其顿低地地区和山地地区豪强的联姻,这在马其顿征服希腊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后盾,至少在腓力征服希腊之前,这桩婚姻总体是幸福的,亚历山大作为嫡子也备受重视。
在马其顿征服希腊的关键战役中亚历山大也作为最重要的骑兵长官显示了自己的军事天赋。
然而腓力使希腊臣服之后准备远征波斯的时候政治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时候更亲希腊的马其顿低地地区也是马其顿的基本盘更为重要,需要在自己外出前巩固,因此影片中腓力的第二次婚姻并非是一时兴起。
至于杀死腓力的凶手,早在2000年前的普鲁塔克就认为是奥林匹亚甚至是亚历山大本人,这种权力斗争的残酷在历史中数见不鲜,从逻辑的角度也不难理解。
其次,亚历山大的军事征服并非是完全对于世界尽头梦想的追逐,尽管亚历山大本人的确有着超乎寻常的雄心壮志。
马其顿甚至整个希腊都对他敌视(前者因为腓力的死,后者因为亚历山大征服希腊过程中对底比斯的屠城),他的不停歇的军事征服是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权力基础,因而他更愿意把巴比伦定为自己帝国的都城而再也没有回到希腊或者马其顿。
片中描述处死帕美尼翁和他的儿子并没有给出前后的复杂人物关系,仿佛是多疑的亚历山大的失心疯之举,但其实帕美尼翁是马其顿低地地区政治势力的代表,曾经和腓力那个第二任老婆的父亲并肩作战,亚历山大对其的清洗是地位稳固之后深思熟虑的决定。
至于亚历山大本人和他最信赖的赫菲尔斯的死,显然是被毒死,因为两者时间相隔很近且症状一模一样。
主谋的指向是卡桑德拉(同样是杀死奥林匹亚和亚历山大弟子之人),片中由《都铎王朝》的乔纳森梅耶斯扮演(还有《赛末点》中的精彩表演,实在是腹黑阴谋家的代言人),他其实并没有很多时间在远征中,更多的职责是留守马其顿本土,也是马其顿低地地区的政治势力代言人。
亚历山大的死,可以看作是腓力和帕美尼翁派系的复仇成功。
真实的历史更加冷血和无趣,就像布塞菲勒斯(亚历山大从十二岁起的坐骑黑马)并不是如影片中一样在印度的最后一站中战死而是自然病死,在印度的最后一战(Hydaspes之战)也并不是影片描绘的惨胜而是轻易的大胜。
亚历山大之所以从印度撤军,不是他被自己的梦想所吞噬,而是他意识到了之前希腊人了解的世界地图有很大缺陷(片中亚里士多德讲课的地图中没有印度次大陆,更不用说东亚)因而无法指导军事行动。
但影片中的处理显然更为煽情,有一种传奇英雄注定落幕的命定悲伤。
很喜欢这部电影,重读彼得格林的亚历山大传记时又重新翻出 它。
最好的历史电影总是浪漫主义的,然而历史总是现实主义的,如此而已。
原来人都是一样的,在剧中亚历山大也怀疑自己,也不坚定,也曾自卑,但是他成了亚历山大帝,原因是思想^^^^^^^^
让我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梳理广东督军和粤军的防御体系。
清末时期: 清朝时期广东的防御体系主要依托水师和绿营。
珠江三角洲的水道防御尤为重要,设有水师提督统领水师。
陆上由提督和总兵分区驻防,主要驻地在广州、潮州、肇庆等重要城市。
这一时期的防御重点是沿海和珠江入海口的防务。
民国初期(1912-1917): 这一时期广东军事力量较为分散,各地方势力割据。
龙济光担任广东都督期间,开始整合省内军事力量,但防御体系仍不完整。
主要驻军分布在广州、潮汕、西江等地区,但各自为政的情况比较普遍。
陈炯明时期(1920-1923): 陈炯明担任广东督军后,对全省防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顿。
他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海防和陆防体系:陆上防御:以广州为中心,向外辐射布防在韶关、梅州等地设立军事重地整编新式陆军,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海防布局:强化珠江口的防御工事在汕头、湛江等沿海重要港口设防组建海军,加强沿海巡防能力孙中山护法时期: 这一时期的防御重点转向了北伐作战需要。
防御体系主要包括:以广州为大本营,构筑外围防御工事加强粤北地区防御,应对北方军阀整合海陆军力量,建立统一指挥体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不同时期的防御体系都体现了一些共同特点:地理特征影响:珠江三角洲的水网防御粤东、粤西的沿海防线粤北的陆地屏障战略要点:广州始终是防御体系的核心沿海港口是重要防御节点内陆要道设有重要据点指挥体制:从分散到逐步统一陆海军协同作战能力提升军事指挥系统不断完善这个防御体系的演变反映了近代广东军事力量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广东地区在近代中国军事史上的重要地位。
它既要应对外部威胁,也要处理内部矛盾,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动态的军事体系。
《亚历山大大帝》粗看上去,好象和《亚瑟王》有太多的共通点,既然我都对《亚瑟王》正了名,那对于奥利弗斯通的作品,不说上几句,在情在理都讲不过去。
对于亚历山大以及希腊神话的了解,大多还只是停留在人名和简单的故事上,但即使是在这样的认知背景下,很多朋友还认为霍普金斯饰演的托勒密的串联词和幕后解说,是太过罗嗦的,这一点就让人无法理解。
奥利弗斯通向来给人一种怀疑论者的形象,在《刺》中好象达到了一个高峰,其细腻与详实,可与DISCOVERY的记录片相媲美。
所以,刚看到《亚》的介绍时,我想很多人还是认为该片会是怀疑风格的延续,就如DISCOVERY中对于历史谜题的科学探究一样,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但电影出来之后,历史怀疑(阴谋)论者肯定失望了,影片并没有对有争议的细节进行探究,并做出解释,而托勒密角色的设置,在某种程度上是用来轻巧的避开争议点。
我先假设一下,如果本片要延续《刺》的风格,就只有这样拍,也是两个时空,一个是现在,一帮历史学家发现种种种证据,来解释亚历山大的婚姻与死亡等问题,而另一个就是亚历山大时期的场景,而影片当然用“历史”来自证新发现的正确,比如2003年12月,两名美国科学家,弗吉尼亚州卫生局的流行病学家约翰·马尔和科罗拉多州大学的查尔斯·卡利舍的文章称,根据古希腊传记作家和哲学家普卢塔克关于亚历山大大帝的著作的内容,亚历山大大帝感染了西尼罗河病毒,之后引发脑炎,最后魂归天国。
但这样在一部电影中,相互自证的形式,会给人虚伪的感觉,反而削弱了说服力。
那奥利弗斯通选定亚历山大这个人物,到底有什么独到的视角?
有评论认为,片中交待的情感线索太多,有一种古代版的青春心理分析电影的感觉,不过,在这些貌似繁杂的弗洛伊德式的心理线索中,我个人觉得还是有一条清晰的情感线在其中。
母亲奥林匹亚斯总是训练小亚历山大去发现父亲的弱点,而狄俄尼索斯,赫拉克勒斯,阿喀琉斯等神话式的人物,又激起了小亚历山大无比“超我”的雄心。
即使你唯物的知道后世对于他是狄俄尼索斯或是宙斯的儿子的推测,不过是纯粹的神话式的拔高,或用我们所能接受的观点,解释为统治阶级愚昧大众的手段,但从本片来看,我相信,亚历山大在内心中,有着强烈的与神拉近距离甚至是并驾齐驱的冲动。
(而狄俄尼索斯这个神话人物,本来就是奥林匹斯山上的异类,模糊了人与神之间的界限)而亚历山大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我认为他是被动和主动的发现了他(她)们做为凡人的劣根性,无论是父亲的外表,丑态,或是母亲的内心,手段。
对于性取向,亚历山大在大流士的后宫中所见到的场面,让他震撼的感觉到女色的倾国倾城,再加上母亲的险恶心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亚里士多德对于希腊人禁欲的推崇和对同性恋的有条件接受,这一切足以使亚历山大刻意保持与女人的距离。
以上的种种迹象表明,亚历山大努力的在军事,人格(特别是后者)上追求一种完美与超脱,甚至想过到一种所谓神的品质。
而对于人生的最后选择,可以理解为对于赫菲斯提昂的誓言的履行,以及对于自我命运,包括死亡的掌控。
这就是我理解中的斯通对于亚历山大这个人物的理解,是一个特殊背景下的人渴望成为神的故事,而他的英年早逝,更使后人以不同的动机,给他的故事加上了更多的神话色彩。
我又一次要提到托勒密这个角色,他的表述中不时提到神话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最后的所谓斯通式阴谋论的自白,这还是从某种程度上表达了奥利弗冷静的历史观。
在这部电影中,他并没有《天生杀人狂》式的运用各种现代价值观与学说,去扯烂历史人物的神圣外衣,而代之以相对客观,平和的心态,表达了对亚历山大大帝的崇拜。
正如本段落开头,我用了两个理解,而本片也可以说是斯通以一种非神话的视角,去展现一个英雄追求成为神话的心路历程。
这一种矛盾的统一,非但不会使我对于他导演能力产生丝毫的怀疑,反而觉得是年近60的导演价值观各方面更臻于完美的表现。
上面提到了英年早逝,对于亚历山大来说,这不仅使他得以保留不败的记录,也使得后人永远记住的是他生命中光辉的时刻,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李小龙,切格瓦拉,张国荣……他们的人生终结,从另外一个冷静的角度来讲,避免了“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生活”式的平庸,或是类似于《超人特工队》式的尴尬与糊涂,在政治,戏剧舞台上都能有不同的反映。
不过,有一点是绝对肯定的,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执著的理想追求,在这种方式下,让人生的光辉留在了永恒……
古代欧洲的战争和他们的文明联系在一起,那种宏伟的战争场面实在让人看着心中充满敬畏.虽然依旧是撕杀,虽然充满着血腥,但战争前双方鼓舞士气的场面,方阵的整齐,进攻的一致,前进的步伐,还有一望无际的古战场,和浑身散发着野兽气息的士兵,男人在血和沙中挣扎,真正的男子气概在此处一览无遗.这是一部史诗片,也是一部战争片,更是一部关于男人的影片.亚历山大,和他身边的那些男人们,探寻着未知世界的道路,征服着一片片未曾到达过的疆土.从遥远的地中海,凭借着意志和身躯,硬是翻过一座又一座高峰,来到了他们和他们的祖先都从未到达过的神秘土地印度.但人可以暂时的征服脚下土地的人民,却永远无法征服人的心,永远无法征服那不可预知的自然和未来.在跨过一座座的山峰后,最终,只能回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土地上去.怀着梦想,开拓着希望的男人,眼中充满坚定和坚强的男人,确实很让人着迷啊,更喜欢的是古希腊文明,在公元前三世纪,欧洲就拥有这般不可思议的人物,不过那时候我们土地上同样统一四方的第一个君主也将出现,历史总是在默然地相通着,人类文明也是在一样的大趋势下演化着。
嗯演小亚历山大的男生声音非常好听,样子也哈可爱!
从去上海之前到现在回到武汉,各方机油都在问我一个问题,“那30分钟到底是什么?
”那我现在负责任的告诉大家, 没有所谓的“从未面世”的30分钟,第四剪辑版是没错,但只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做了微调,剪掉了第三版中的高加米拉战前开会。
18号我在万达影城看到外面看板的介绍,才知道电影节官方犯了怎 样的文字错误,正确的介绍应该是:这次的第四剪辑版比之前公开放映的版本增加了30分钟从未公布的镜头,而不是“比之前所有版本都多了30分钟”。
要知道,亚历山大大帝总共就在影院里上映了两次,一次是2004年被评论界批到死的剧院版,一次就是本次上海电影节放映的第四剪辑版,中间出现过的导演剪辑版,和2007年发行的最终剪辑版DVD,都不能算作是院线公映作品。
虽然对上海电影节的各种组织工作有诸多不满,但我要被这些影响心情我就输了,有机油一起看大屏幕是最棒的。
接下来是17号晚上上海影城导演见面会场亚历山大观影经历:其实我跟R很早就到影城了,作为一个曾经接过机的人,我对外面保安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十分敏感,可是从人烟了了到熙熙攘攘,我们一直等到了8点半斯通还没有出现,在红毯边撞到了一个staff,staff说请大家让一下,我就顺便问了一句:斯通要来了吗?
她点了点头。
我终于欣喜地松了口气,因为按照这个组委会的尿性,临时不来了也是极有可能的。
我们五个人一直等到了电影快开场,说“再等5分钟,不出现就进场”。
一进场我就开眼了,土逼从没见过这么大的放映厅!
屏幕呈弧形,环绕立体声!
屏幕前的舞台上放着两个亚历山大的板子,和两张椅子,一个给斯通,一个给翻译。
翻译进来暖场,请大家用最热烈的掌声请出我们的斯通老头!!
(狂鼓掌)斯通粗线了,老头面目慈祥,身体倍儿棒!
大家全部夸夸夸的拍了起来,我也离开座位溜到了前排,拿着相机夸夸夸的拍了起来。
他亲自给亚历山大开场,说的话大致如下:这部电影2004年就上映过,那时的风评十分差,那些很过分的评论严重伤害了我和我的事业。
第一次上映我因为片长关系剪掉了很多,2007年我重新剪辑,卖出了不错的DVD销量,华纳表示很开心,我想这次,我找到了一个讲故事的最好的平衡点。
这是一个复杂的故事,有很纠结的家庭关系,我自己的情感经历也与之大有关联(和哪方面有关联( ⊙ o ⊙ )?
)。
电影很长,有3个多小时,希望大家不要离场,很抱歉我不能暂停电影让大家休息,中间有1分钟左右的幕间休息,但时间很短,大家还是尽量不要离开。
你们这些坐在前排的影迷们,眼睛不累吗?
这么大的屏幕,要变比目鱼了吧,你们可以坐到后面去看,我待会儿也要坐到后面去的。
斯通走到了后面的座位,就在我的斜后方啊!
经过我的时候我伸出票子和马克笔“Can you sign for me please?”斯通:Not now, later.果断的拒绝了我TAT。
我心想也是,现在都来找他签名电影就不用放了,于是安心看电影。
首先要给上海影城一号厅的效果点一百个赞,如果不是字幕有延迟的话,这一次播放算是很美好了。
大场面就要用大屏幕——高加米拉之战的黄沙漫天,亚赫比肩进入巴比伦的荣耀时刻,亚历山大身披大红斗篷,站在辛都库什的雪山上,看起来是那样的孤独。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每次小赫出现,我和R都摈住呼吸,有时握住对方的手,或者靠在一起,感受辽阔影院中的亚赫之情。
有时我们也吐槽一下囧林的鼻孔,再替他的八字眉捉个鸡。
不过这一切都是保持在非常非常轻的声音下的,绝不会打扰到别人。
大屏幕上的小赫更美了,风吹起他的墨绿色长袍,他一百次走进亚历山大的卧室,坐在他的床头,和他一起看奥林匹亚斯寄来的信,晶莹的蓝眼睛望向巴高斯,在望向亚历山大,空气里都环绕着小赫沉默又温柔的霸道。
阳台夜话那一场,我感觉身边的人都在屏气凝神的听这段最经典的对话,然而可惜的是,斯通还是没有把“小鹿梗”加进去。
“你就想风中聆听的鹿,你让我呆掉,亚历山大,你有着独一无二的眼睛……我这话听起来像个傻学生说的……”还能有比这更甜美的情话吗?
接下去俩人就拥抱了,没有吻戏。
然后是让众人虐死的新婚之夜送戒指一幕,果然是杀伤力超强,见一个杀一个见两个死一双,我旁边的阿姨们看到这一幕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叹息里满是感动和惋惜。
这时我回头看了看斯通,他正在专心的看自己的电影。
三个半小时很短,一下子就到了半夜,翻译说我们按照惯例是要等演职人员表全部放完了才能开灯做Q&A环节的,但是斯通老头说太晚了大家都累了,就不等放完了,开始问答吧。
想问问题的影迷们就全部集中在了一二排。
我和众机油们坐在了第一排,我志在必得跃跃欲试,斯通刚说完“any questions?”我就立马举手“yeah me!
”翻译说:你先等等我还没翻译呢……=。
=等他翻译完了斯通老头就笑眯眯的看向我,示意让staff把话筒给我。
我问的问题很简单:Why did you let Hephaistion die in the background again?
你怎么又让小赫死在背景里了=。
=翻译没懂,我就又解释了一下,因为这问题用英语问更好,我就整个人忽略了翻译小哥,跟斯通说:“我已经看了很多遍这部电影了,唯一对小赫的死非常不满意,我不希望他就这样死在亚历山大对着阳台自说自话的背景中,他们俩就不能有更多的告别吗?
”斯通顿时就让我跪了,他指着我说:You must be a Jared Leto fan!
我:I am!
(大家笑)斯通:He has a band called mars or something….我:thirty seconds to mars! 于是其他影迷就给我跪了,能别跑题不?
斯通说你这是teenager crush,(我不是teenager了啊)!
我赶紧把题目拽回来:不仅是因为Jared Leto,我真的喜欢这电影,我看了几十遍了,每一句台词都记得!
斯通惊讶的看着我,于是我得到了他的解答:“赫菲斯提昂在最后一幕与亚历山大话别时,其实已经重病不起,连说话都非常困难,他已经在弥留之际了。
况且亚历山大也在几个月后的同样的病岁赫菲斯提昂而去,我想这已经是最好的话别。
”接着他还附赠我他对亚历山大的死的看法:“虽然史料没有记载托勒密就是凶手,但他当时掌管着亚历山大的近卫队,如果有人要下毒,一定是经过了他的默许,或者就是他干的。
”我谢过他的回答之后,本来还想问一个问题,但时间关系已经不允许了,staff收走的我的话筒,交给了其他影迷。
其他影迷提的问题,水平起伏很大,机油之一@废耳朵 问了一个非常有建设性的问题:亚历山大在小赫死后的酒会上,头戴赫拉克利斯的兽头,喀山德打扮成酒神,是否影射了希腊神话,说明喀山德也是凶手?
这么好的一个问题,可惜翻译小哥翻不出来,其他的影迷除了我们这些脑残粉,也听不出个所以然来,斯通只能回答:没错他们是装扮成了古希腊众神的样子。
斯通说拍大象的那一场非常难,因为大象不好控制,你不能说cut大象就停吧!
所以拍动物比拍人要难多了。
亚历山大的战马小布,其实用了四匹长相相似的黑马拍的。
有人问亚历山大中箭后倒地那一幕的红色渲染,是否与刺杀肯尼迪有异曲同工之妙,斯通否定了,说这两个电影完全没有关系。
大部分的影迷提问,其实都与电影无关,有的绞尽脑汁问出的问题,其实也可以丢给任何一个其他导演,有一个人居然问:您对全球化的看法如何,您赞同全球化吗?
我擦,你这不是坑爹吗?
就像我18号去看一场有导演见面的土耳其电影《父亲的诗》,导演offer说有没有学习电影专业的学生想和我交流一下的,有一个上戏导演系的学生立马举了手,问出了传说中最俗的那个问题:您最喜欢哪个中国导演?
当场就有人啧了一声。
来一个外国歌手,你们问他最喜欢哪个中国歌手,来个外国作家,你们要问他最喜欢哪个中国作家?
逼着别人赞美自己国家的东西,也要换个做过功课的问题呀!
斯通其实很累了,有些问题实在是好长,提问者说中文的时候,他就摸摸皮鞋,玩玩捧花,扶个额头,还说:Oh Honey!
我真的该回去睡觉了,明天还要早起干活儿呢!
凌晨一点多,我们终于放斯通回去休息了,其实我还有八百个问题没问呢。
散场后的签名很混乱我就不说了,斯通很怕保安伤到我们一直说No Pushing No Violence嘛我还是没签到╮(╯▽╰)╭虽然没有什么从没公布的30分钟,虽然没有签名合影,但是被斯通一眼识破我的狐狸尾巴,我还是很开心的XD,斯通是个温和又坚定的老头,有时候我觉得,他不准备拍出来的东西,我们再怎么呼吁,他也不会拍,亚赫就是没有吻戏,也没有琼瑶般的结尾,这是两个强大的英雄之前最崇高的爱,小赫从少年时代起就深深为那个心怀世界眼光卓越的亚历山大着迷,亚历山大的梦想就是他的梦想,在弥留之际能听到亚历山大描绘出一幅新世界的蓝图,想必也是他心灵最好的归属。
与神话相伴时最为孤独,我想这部片子本身,也像亚历山大其人一样,胸怀大志,却孤独遗世,看到了太多,想表达的太多,但却因为种种阻力,外在的和内在的,让自己难寻知音,况且观众想要的,从来都不是真相。
其实感觉评分没有那么差,亚历山大大帝和巴高斯的这两个人物都很深地印进了我的脑中,虽然其中的史实有待考究,但是全部电影在情节上的设置还是不错的,但是个人比较不喜欢那种一直翻来覆去的时空穿梭手法,加上一时使用公园前后,一时使用战争前后的计时方法,实在有点混乱啊,很喜欢演巴高斯的那个演员,那种温柔和娇媚并不是一个普通女人能演出来的,而他却是个男人!!!
《亚历山大大帝》的男主角由柯林·法瑞尔 (Colin Farrell )所饰演,讲述的是年轻时期亚历山大梦想、荣耀与冒险生活,他征服世界后的孤独生活以及神秘的死亡;
亚历山大 历史中的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少年时师从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16岁时代父统治马其顿。
前336年,在腓力二世被刺杀后继位,年仅20岁。
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他迅速平定宫廷内部动乱,击败各种反对势力,并于前335年统一希腊全境。
前334年起率军东侵,相继在格拉尼库斯河战役、伊苏斯战役及高加米拉战役中大破波斯帝国军,横扫小亚细亚、中东及伊朗高原,不费一兵一卒而占领埃及全境,前330年吞并波斯帝国。
前329年转战中亚,前327年继续南征印度。
到前324年西撤为止,亚历山大在13年内征服了约5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未有一次败绩;
亚历山大&亚里士多德 亚历山大大帝的将军由杰瑞德·莱托 (Ja red Leto )饰演的Hephaistion,时刻影响着亚历山大,而且亚历山大的母亲也是一位不错的人;
Hephaistion 不过,从年轻时期再到帝王成就,牺牲的是多少人,同样也牺牲了爱情,虽然在平定战乱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不到33岁就去世了,一个人孤独终老,活的如此成就的只有亚历山大大帝自身,而且亚历山大的命运转折点也是悲剧。
没耐心看完
大场面照例头晕眼花。
好妖艳的男人,好大手笔的同志电影。
啊啊啊亚赫西皮大好啊!!!三个多小时就是一个真爱故事!少爷每一个眼神都超级到位!但这对真是被导演拍的太精神恋爱了,亲一下会死哦!
拍传记类电影还是很需要勇气吧,你短短几个月的演绎就是人家的一生啊。
除了剧情,各种美男各种流口水各种耽美各种腐啊!!!!本来是冲着小乔来看到但是小乔居然尼玛就是个龙套啊!!各种心碎
太可怕了,使用了所有早被抛弃的陈旧手段
奥利弗斯通退步的开始!
不喜欢stone风格
很一般,以闪回的形式讲述亚历山大三十三年的光辉生命,既是本片的特点,也是败笔
Long and mediocre.
080824 2nd/加长版 缓慢冗长
亚历山大自幼聪颖过人,曾受教于亚利斯多德,稍长即被授予首府总督之职,并以平定山贼有功而任命为马其顿大军统帅,随父横扫希腊城邦之乱。融合东西文化,鼓励民族间通婚,并倡导民族间地位平等,讲希腊思想律法散布各地,开创希腊化时代文化,死时却年仅33岁
这部电影的烂让我第一次有了写影评的冲动,注意,是影评,不是短评。
我一定是比alexander the great更伟大,不然怎么解释我可以硬着头皮看完这部难以下咽的史诗灾难,看的还是诸多版本里最漫长的终剪版。几乎所有历史传记能犯的禁忌都犯了一遍,琐碎的截面被完全纪录片式的旁白解说串在一起,打乱的时间线不仅无意义,还更凸显导演对组织材料的失控。对宫廷艳闻的流连迷恋最终胜过了对征服狂人的描写比重,尽管很明显导演试图在亚历山大的神话母本之上演绎鹰蛇缠斗,日神酒神永恒交战的俄狄浦斯模型精神分析图谱,但由于影片事无巨细却也了无结构的片段剪辑,只剩下了一组接一组空洞的视觉剥削狂欢盛宴,被无以为继的过时执念维系,被低俗媚众的奇观乱炖葬送。
感觉就是史实
开篇的波斯大战非常壮观,是整部电影最精彩的部分了,摄影也是挺棒的,对于史诗大片来讲,这两样都是必须达标的,但是感觉男主没选好,Colin Farrell相貌太囧了,每次一激动那眉毛更是囧上加囧,他撑不起这样雄才伟略的领袖人物,而且他也不适合金发,戏里呈现的魅力实在有限,这样的选角和造型我觉得很匪夷所思,光看电影我无法理解为什么亚历山大会是四大军事统帅之首,虽然有人说本片和天国王朝一样导演剪辑版是个宝,但我只觉得本片真够长的,也许无法get到男主的魅力电影拍得再好也是打折扣,另外Jolie挺适合这角色的,但部分表演有些过了
Angelina Jolie❤❤ Colin Farrell真是让人看不下去
不可相信之作……败
演员喜欢,但是剧情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