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子》完成了中国电影关于红军时期战争场景的壮烈书写,构建出此类题材自我进化的范本。
高希希导演众多的经典剧集已经形成对国内观众覆盖式的影响,电影对他本人来讲具有重构性。
影片《八子》从真实故事基础上提炼与延伸的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在33万赣南壮士踊跃参军的大背景下,瑞金沙洲坝镇七堡村一位叫杨荣显的老人将膝下八个孩子全部送上战场,集中体现了老区人民和红军战士在旧时代追求幸福生活的朴素理想过程中,舍生取义、敢于牺牲的博大、崇高的品格。
《八子》叙事的轴心是良知、责任与担当,狂飙式的高强度战争场景再现,在逼真地代入感中,生死就在眼前,隐忍着生命的痛觉、泪水,这是灵魂的惊动,一个家庭的悲壮在战场上闪烁出巨大的光芒。
观众依然保存着对高希希电视剧作品的热情,用另一种目光审视他的电影,目光是挑剔的,严厉的。
他努力颠覆个人的风格印记,解决眼前的一些障碍,高希希充沛的试验精神,挑战自己的勇气值得称道,他与观众都在《八子》影片中接受一场盛大的洗礼。
关于历史话题,影片着力打破平面的脸谱化格局,国际电影语言和技术手段的介入,摒弃惯性的教条和创意,消除代际差异,在原汁原味的战争美学中塑造人性的屹立感,精心描绘红军下级军官和战士的集体肖像,契合了当下社会的观影心理。
战争的残酷、坚硬度与亲人、战友之间的温存,个人命运以及铮铮铁汉的柔肠铺展出鲜明的视觉反差。
一些情节设计、隐喻丝丝入扣,硝烟密布的天空,八条红肚兜飘散下来,荡漾着英雄主义的悲悯;从小就在长兄大牛背上的老八满崽,在执行一个艰巨的任务之前,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希望大牛再背背他,这种情感的蓄力放在了整个影片最后,满崽背起奄奄一息的大牛向生奔跑;大牛复杂的眼神揉杂着痛、疲惫、怜爱和坚毅,这是一道直穿人心的目光……影片恢宏的感官冲击弥漫着血性、阳刚、激烈、真实、悲壮的气息。
高希希从程式化的叙事中解脱出来,提供了主旋律战争电影新的可能性,那些痛切的记忆再次升腾,使信仰的光辉更接近泥土和人性。
(邓涛)
文/赤叶青枫电影《八子》自从上映以来,热议如潮,并在猫眼上获得了“档期最佳战争片,同期战争片中评分第一”的良好口碑。
如今正值开学季,不久前《八子》曾发布过一款视频特辑《十八岁的他们VS十八岁的我们》,通过今昔两代人截然不同的青春对比提醒我们不忘初心,并向英雄致敬,点燃了许多还未看过此片的年轻观众的观影兴趣。
可以说,正是因为当年有了无数位像片中杨母(岳红饰)一般深明大义的伟大母亲含泪忍痛地将孩子送上凶险万分的战场,才有了现在妈妈把我们送入学堂;也正是因为有了当年无数位像片中杨家兄弟那样的年轻人在硝烟与战火中不断浴血奋战、搏命拼杀,才换来了我们今天可以在阳光下自由地奔跑,个性张扬……抚今追昔,很难让人不感慨万千和深受感动。
而更让人震撼的,是正片。
战争戏惨烈悲壮,真实感炸裂《八子》根据江西赣南地区家喻户晓的“八子参军”的故事改编,它以上世纪30年代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艰难时期为背景,讲述了排长杨大牛(邵兵饰)在六个弟弟全部壮烈牺牲后,带领全排战士包括自己最小的弟弟满崽(刘端端饰)历经数次以寡敌众的激烈战斗后,与敌人浴血奋战拼至最后一刻、最后一人的悲壮故事。
既然是战争题材的影片,《八子》的战争戏自然是重点。
和以往同类题材影片的相关桥段相比,《八子》的战争戏不仅爆破、轰炸机、枪战、贴身肉搏等相关元素应有尽有,而且在此基础上,导演高希希格外注重真实感,于是他大胆采用半纪实式的影像风格来呈现战况,肩扛摄像机贴身拍摄,无论是镜头的角度还是画面的晃动程度等,都极大增强了观众身临其境般的代入感,再加上多位我军战士在一场接一场的密集战役中以诸如被突然一枪爆头、手榴弹爆炸、机枪扫射、主动舍生取义等多种不同方式壮烈牺牲,场面之惨烈,情怀之悲壮,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理触动。
另外,高希希还重点着墨对细节的刻画:由于弹药紧缺,一场战役结束后,我军战士需要冒着被敌人伏击或者炮轰的危险通过打扫战场的方式来进行自我补给,就连正式交战时,为了尽量节省弹药,也常常得等敌人靠近了再打;至于饮食,更是经常三餐不继,有红薯能吃已算万幸……
人物塑造生动饱满显新意以往许多同类影片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会比较偏“高大全”,而《八子》则拒绝套路,以更加邻家化、人性化的角度来呈现角色。
以男主之一的满崽为例:一开始,他只是个单纯普通的农家少年,之所以参军,全凭一腔热血;之后初上战场,领略过战场的残酷并和死神多次擦肩而过后,他也曾心生怯意,想要退缩;再后来,在一场接一场的残酷战役淬炼中,他由一个新兵迅速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在他身上,既不乏少年冲动、热血豪情,也曾一度充满了对战争及死亡的敬畏与恐惧,然而越是如此,越显得生动真实接地气。
与此同时,片中很多角色之间的互动甚是有爱,兄弟情、同袍情、母子情与儿女情相互交织,让我们看到了“战火无情人有情”的动人一面。
充沛的情感戏不仅令影片的节奏显得更加张弛有度,也令相关角色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立体饱满。
譬如杨母,虽然戏份不是很多,但每一次出镜都令人不禁唏嘘不已:不是慈爱贴心地照顾孩子们的衣食起居,就是站在村口大树下望眼欲穿盼儿归,从青丝等到白发,从而成就了全片的最大泪点之一。
少年热血,纵死不悔;丈夫许国,不必相送。
如今虽然是和平年代,但《八子》所传达出的精神却并不过时,而我们是唯有勿忘历史,珍惜当下,努力拼搏,报效国家,才对得起当年千千万万的英烈和他们的家人用血泪和生命换来的今天我们所拥有的这一切。
少年强,则国强。
开学季,看《八子》,正当时!
今天刷了两部根据史实改编的电影:《金刚川》和《八子》。
原本以为这个片子能有高分,没想到却低得让人怀疑。
那些说个人英雄主义的可以对比一下《血战钢锯岭》,看看什么是个人英雄主义。
一个母亲生了八个儿子,然后送八个儿子上了战场。
明明知道凶多吉少,明明知道妈心疼孩子,可是真正能够做到将自己孩子全部送上战场的女人,估计不多。
看到满崽的母亲站在村前大树下等待自己的孩子,从黑发等到白发却没有等到,心里太难受了。
满崽给大部队送信之前与哥哥大牛的离别让人泪目,谁都不知道满崽能否活着回来。
一路的艰险让满崽险些送命,护送他的几个战士都牺牲了,他最终在炸敌人弹药库的时候回来了。
然而短暂的相聚意味着永久的离别。
三排打得剩下不到十个人(如果我没有数错的话)。
紧张的剧情在炸桥时达到高潮。
只有让人物面临艰难的选择时,剧情才牵动人心。
大牛为了给满崽争取炸桥时间,或许是为了解除满崽的后顾之忧——他还在桥上,满崽不忍心炸桥,除非他已经过桥或者已经牺牲。
或许两者皆有,大牛明白自己受伤无法再过桥了,最好的选择就是死,让满崽无后顾之忧。
在桥上中弹后,他毅然地回头打敌人。
看到这我哭了。
无论是大牛还是满崽,他们的选择都没有错。
如果我是大牛,我也会要求满崽炸桥;同样,如果我是满崽,看到自己的哥哥还在桥上,我也不会炸桥。
看到这,真庆幸我的现实生活中没有这样生死抉择的时刻,一切只因有这些先烈用他们鲜血和生命为我们创造这样静好的岁月。
看之前,满怀期待。
之前听说有人看哭了,再者我印象中这种主旋律题材的电影,必定催泪。
因此我在观影几个小时之前就酝酿好了情绪。
结果却大失所望。
我是哭了,然而并不是因为这个电影哭。
这个电影更多的是感慨,不是感动。
仍然是“一大家子人死得没几个了”的故事,我满脑子是却却的《战长沙》。
这本小说没怎么正面写某个人怎么牺牲的,印象中好几个人的事迹都是转述,但是感觉比正面写好,更揪心。
原谅我喜欢把“牺牲”说成“死”,死得轻描淡写,更感英勇无畏和战争残酷。
倒是本来也不需要正面写(好像电视剧演出了一些),否则会改变小说的结构。
我想的是,有多少人,就是这么突然死去,活在别人的语言里,没什么镜头。
有些烈士,没有名字。
从2到7这六个哥哥,就是这么死的。
影片主要讲的是大哥带小弟成长的故事,兄弟情有,牺牲精神有。
那种小人物经历许多脱胎换骨的过程有。
但是就是干巴巴的。
可能是剧情结构的问题。
说什么感情的种类丰富,某些运营号还是夸大了。
若是妈站在村头张望一下就能体现个母子情,那和小学生作文写妈妈做好饭了等我回来一起吃一样矫揉造作。
标题“八子”特别吸引眼球。
不过电影的重点并非“八子”,只是借了抗战故事的名声。
和电影表现的内容不搭,但是用来营销真的很好用。
可耻。
仍然有让我印象深的情节。
“咱们什么时候打仗,能打得这么富裕啊。
”想想八年抗战,我们这方真的是啥都没,我觉得也不需要太突出什么个人传奇(不便说),就这一群小人物,可以贪生怕死,然而还是反人性地舍生;甚至可能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取义,单单是去赴死(并不是说某些人的牺牲毫无意义)。
他们都能为了飘渺的希望去抵抗,太伟大了。
战争场面颇多,从电影方面看我感觉有些是瞎忙活。
电影基本平淡。
还不如再看看却却的《战长沙》。
怀念。
主旋律题材难以推荐,个人认为还是因为某些人拍不好。
我是看了人民日报的文章才去看的电影,真的是太让人失望了。
我认为八子这个真实事迹最大的泪点在于,老杨家送大儿二儿上战场,和抱着孙子的大儿媳得到了噩耗后又坚持送剩下的几个儿子上战场,老三是新婚第一天上的战场,最后只剩下老七老八的时候,还不愿意让儿子回来,邓小平特许老七老八回家,老七老八接到命令第二天阵亡,老杨家没想到最终所有的儿子都没能回来,这才是我最想看到的。
而这个影片一开场就死的只剩下老大和老八了,首先就和事实不符,其次就是全程看着这哥俩在战场上耍帅,咱也不敢问为啥红军富的人手一把新枪,人人都有军装,更不敢问为啥一个排就敢上炮阵地送死,百炮齐鸣后居然还能正常交流,耳朵也不失聪,身体平衡也没出问题,说话都不会变声。
全排没有医护人员,而最后老大炸炮阵地受的伤居然不治而愈,请问他是重新读档了么?
每个兵身上的刀还都是清一色的军刺,装备之优良让我惊叹!
从头到尾只有排长不停的耍官威,党小组恐怕是被就着红薯吃了吧?
挖盗洞的时候,那么松软的泥土,请问是如何做到上面的炮台掩体不下陷的呢?
当敌军全部失聪了么?
大半夜的挖洞听不到声音么?
如果说是因为挖的深,那请问那么深炸药能发挥多大威力?
以及挖出去的土呢?
拿去女娲造人了么?
还有,全村的人都被敌军杀了,只有少数几个下地干活的躲过一劫,请问是死的那些老少爷们在家偷懒不干活么?
还是说敌军全是富家二少爷,不知道老百姓要下地干活,所以才留下几个活口?
以及狙击点的选择,已经无力吐槽,建议导演能去补补课再拍戏。
全程没有老杨什么事,如果不是提前了解背景故事,我可能要怀疑老杨八岁那年就不在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失望透顶!
文/赤叶青枫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视作品往往格外打动人心,战争题材的电影更是如此。
如今,又一部此类影片问世,这便是由高希希执导,刘端端、邵兵、岳红、何润东、程媛媛、于滨、高强等人主演,并将于6月21日上映的《八子》。
因为此片是根据江西赣南地区家喻户晓的“八子参军”的故事改编,再加上受片名的影响,较容易让人以为这是一部如杨家将金沙滩一役一般,兄弟齐上阵结果几乎全部战死沙场的惨烈群戏,而事实上,你可能只猜对了一半——影片的惨烈悲壮之感确实无以复加,尤其是战争场面,不只是简单的炮火连天,而是爆破、轰炸机、枪战、贴身肉搏等战争元素应有尽有,再加上多位我军战士在一场接一场的密集战役中以诸如被突然一枪爆头、手榴弹爆炸、机枪扫射、主动舍身取义等多种不同方式壮烈牺牲,更将战场映衬地犹如修罗场。
相关桥段随便截取一帧,都足以触目惊心,战争的残酷、无情与恢弘由此可见一斑,真真是一部典型的中国式战争大片。
在具体剧情上,导演高希希和编剧董哲另辟蹊径,没有展现兄弟八人一同或陆续上阵杀敌的场景,而是以1934年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艰难时期为背景,重点讲述了排长杨大牛(邵兵饰)在六个弟弟全部壮烈牺牲后,带领全排战士包括自己最小的弟弟满崽(刘端端饰)历经数次以寡敌众的激烈战斗后,与敌人浴血奋战拼至最后一刻、最后一人的悲壮故事。
如此一来,“八子”的概念无形中得以扩展和延伸:它不只是象征着杨家八子参军,满门英烈,亦是代表了杨大牛的全排战士乃至千千万万位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先烈们!
值得一提的是,《八子》不仅是一部激燃硬核的战争片,还是一部非常“有爱”、有温度的电影。
片中在战争场面中恰到好处地穿插展现了兄弟情、同袍情、母子情与儿女情,其中又以兄弟情与母子情最为催泪。
前者既有兄弟久别重逢时的兴奋惊喜,亦有矛盾爆发时的剑拔弩张;既有依依惜别时的硬汉浓情,亦有弹尽粮绝时的生死相依……后者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是全片最温情脉脉的一笔,尤其是片尾处满头白发的杨母(岳红饰)站在村口大树下望眼欲穿盼儿归的唏嘘画面,更是让人不禁热泪盈眶。
另外,满崽的心路历程以及个人成长经历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一开始,他只是个单纯普通的农家少年,之所以参军,全凭一腔热血;之后初上战场,领略过战场的残酷并和死神多次擦肩而过后,他不免心生怯意,不过这也是人之常情;再后来,经过一场场战役的淬炼,他由一个新兵迅速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令人刮目相看!
全过程较为真实生动,为影片的感染力锦上添花。
而若换个角度来看,在满崽身上发生的一切,又何尝不是千千万万位英勇先烈们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的呢?
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更没有人能真的不畏生死,但昔日的先烈们能甘愿冒着枪林弹雨,无怨无悔、前仆后继地冲锋陷阵,凭的不仅仅是热血豪情,更是为了心中的信仰和人民的幸福。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抷热土一抷魂。
战旗美如画,英雄永不朽!
上世纪30年代的赣南地区,在这个被称为中国革命“红色摇篮”的地方,曾经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将八个儿子先后送入红军,奔赴战场前线。
但战火无情,兄弟中的六人陆续牺牲,只剩下大哥杨大牛和最小的孩子满崽。
满崽找到了大牛的部队,成了哥哥麾下的普通一兵,一场场艰苦战役的淬炼让新兵满崽迅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战士。
最后的战斗打响了,为了掩护大部队安全撤离,杨大牛带领弟弟满崽和全体战友浴血肉搏,直至弹尽粮绝……英雄的身前,是枪林弹雨的沙场,而在英雄的身后,家乡的村庄依然宁静安详,微风吹过金黄的稻浪簌簌作响,一位年迈的母亲正在村头的小路旁孤独的守望……
该电影简介由豆瓣网专职人员撰写或者由影片官方提供,版权属于豆瓣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影片根据江西赣南地区家喻户晓的“八子参军”的故事改编。
在战火硝烟的年代,千万人民群众投入到支援革命战争中,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作为那个残酷年代的缩影,骨肉相连的母子情、不离不弃的兄弟情、赤胆忠心的家国情.....无数荡气回肠、难以割舍的情感凝聚于影片之中,共同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永垂不朽的英雄
看电影《八子》,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刘端端,他在戏里饰演的满崽,成长的速度和经历有关,而他脸上所表现出来的爱与恨,没有太多的痛苦,却让人看的心疼,一瞬间掉泪的画面,也是感动了许多人。
而在戏外,刘端端也表示被虐的很惨,从一些路演现场我们就可以感受的到,从他的微博里也是深有体会。
拍摄《八子》时几乎每天都在下雨,很难把脚从泥水里拔出来,刘端端就算有伤也咬牙完成了自己的戏份。
为了呈现出更好的角色特质,他更是减肥塑身,真是很拼命。
《八子》是超硬核的战争大片,很有中国特色,在电影工业化的今天,能够呈现出高质量的效果,当然还是制作团队的用心。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智锋说:电影有着饱满的情怀,同时又有让人喘不过气的紧张和张力!
是一部达到很高水准的国产电影,同时也中国式价值观的体现。
世界级别的制作水准,讲述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凸显了一种人性的力量。
高希希导演也感叹演员们够敬业,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因为当时整个剧组转战密林、河滩、山谷多处实地取景,正好当时是冬天又遭遇极端天气,整整两个月的拍摄期里阴雨连绵没有放晴过一天。
中国式的英雄和好莱坞的英雄,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这样一个大时代背景下,英雄其实是一个集体,每个人只是英雄的不同面而已。
八个儿子都要上战场,为国捐躯,杨母对儿子的期盼,用许多细节刻画的饱满立体。
每一个英雄,也都是鲜活的,有血有肉,就像满崽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英雄质感,也是通过人性的挣扎逐渐成长为中国式英雄,这样的英雄,拥有着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真诚朴实的特点,令人印象深刻。
刘端端在诠释角色蜕变的过程里,也表现的棱角分明,除了勇敢和坚强,也有胆怯和害怕,除了英雄和无敌,同样也有落泪和退缩,所以,英雄不是因为无惧无畏才令人感动不已,而是英雄有血有肉很接地气才让人觉得仿佛英雄就扎根在我们的身边,就像我们自己的亲兄弟。
刘端端刚毅的面孔和坚定的眼神里,全都流露出来了成长和蜕变前后的变化,这也是平凡英雄最绚烂和炙热的地方。
和邵兵的感情戏份,也让残酷的战争多了许多柔情似水。
从初见哥哥时的兴奋劲儿,到被误会当逃兵一脚踹飞的狠,两种表达,都是同一种爱。
同样,当满崽主动请缨送信的时候,要哥哥背过河的画面,也是看得人感动落泪。
从差点被哥哥亲手用枪崩了自个,到看到哥哥牺牲的瞬间,满崽所经历的,正是残酷现实最好的例证,也正是这种最为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满崽的力量。
一瞬间,充满孩子气,一瞬间,又英勇上阵,而刘端端将这样一种最质朴的英雄形象呈现出来,显然,用细节刻画出来了战场上的兄弟情,给观众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从战争来看人物,你会觉得,即便是质朴无比,也依旧让人觉得高大雄伟,这就是中国式英雄带给观众的力量,刘端端通过满崽这个形象,也将自己的演技展现了出来。
比起,《嘿!
老头》中的易智、《少帅》里的张学成、《我们都要好好的》中的胡楠、以及《绣春刀Ⅱ修罗战场》里的信王,这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中国式英雄,还是蛮让人觉得惊喜的。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国民党内的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先后背叛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勾结帝国主义,发动反革命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使大革命最后遭到失败。
各地相继举行武装起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中国共产党人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中,逐步认识到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组织革命军队的极端重要性。
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了若干支革命武装。
1928年5月以后,这些革命武装陆续称红军。
八子就是由赣南战役真实史事改编而来,杨家八个儿子为共产党英勇奋战,为保卫家园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全部英勇牺牲的故事。
峥嵘岁月,活在当代的我们也许已经很难了解当时到底有多残酷。
但要谢谢革命先烈们的不屈不挠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好故事真的不一定能拍出好电影,场面很大但没有真正的触及到灵魂。
故事我收了,电影您在努力加强哈。
有几处硬伤,但是整体框架、故事都还可以,值得一看
🎹高希希不太成呀
黑马电影,值得一看
感谢活在盛世
错把八子看成八佰,也不敢打差评,就是想说导演你还是拍电视剧去吧,不然感觉剪接跟不上……第五次反围剿这些背景也还是要稍微交代一下比较好,距离背历史考点过去时间太久了。
老兵的剧情虽然有些走套路,但是仍然让我很感动 “盗了一辈子的盗墓,没想到最后给自己挖了个坑”听到这句台词真的很想哭。剧情有硬伤,电影名叫《八子》大部分剧情却只出现了老大和老幺…但是作为一部讲战争的电影氛围感还是十足的,战斗的画面比较真实,而且我在操场上看的,气氛真的很到位。缺点的话应该就是那个弟弟真的太“神”了,中弹了掉到水里还能出来……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
惨烈的看着看着还是会哭。开始不理解为什么电影名是“八子”,但是一看就知道了。
跌宕起伏,情结紧凑,铺垫也够,结尾赚足泪点。就是“满崽”大概只有瑞金人才知道的梗。
海报很好看
现在的战争特效已经能做到这么牛逼了吗?我还陷在集结号里当井底之蛙;主旋律电影想靠牺牲和诀别来赚眼泪也太可笑了;确定这是一个排,不是一个师?;炸桥弹药不够?别闹,排长给我一把剪刀就够了;单挑野猪,中弹后跳河,自己起来,团部报信,一个人炸炮兵营阵地,一个人操控马克沁,大家好我是新兵满崽,中国兰博!
导演不觉得羞愧吗?花了这么多钱拍出这种没智商的片子。浪费人民的情感和好题材,连我父亲这种老党员都说不好看。
上海排片也太少了,我这片区看不到呀
为革命年代为国捐躯的精神而感动!本来以为满崽会活下来,结果八子全部牺牲的结局让人唏嘘。战友情刻画到位,排长和几位老兵都很感人,母子情兄弟情还差了那么一点。何润东真的很惊喜,就是出场时间短了点。
三个人包场看,隔壁蜘蛛侠无虚座。这恐怕就是价值观的不同了,我们还是要饮水思源。抛开政治的立场不说,的确是这些人才有现在的生活
非常的喜欢这部电影,剧情很精彩层层递进,尤其是电影的高潮部分真的很振奋人心,在场的人都是被激发出了那种爱国情怀,这种为大家舍小家的感觉非常的让人倾佩,所以这部电影还没看的真的是要抓紧时间了。
三星半吧,邵兵和老战友都演的不错,何润东比较惊喜,虽然镜头不多居然没怎么出戏。男主我看来选角有点失败,顶着一张三十多岁的脸,人人都在说他只是个孩子emmm,频繁出戏,长相也不行,下巴过尖不是我心里能带入的小红军形象啊😥我喜欢潘冬子那样虎头虎脑的。整体剧情还是比较紧凑的,结尾很感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
老套的剧情,毫无新意的影片节奏。这是一部一开始就猜到结局但是不会给你任何惊喜的电影。主演也没看懂发生了什么,就从小白到英雄。英雄这么简单吗……给两分,一分给音效,一分给画面。不过最后妈妈呼唤的镜头,让我觉得是地摊2块钱的碟片。
演员不是面瘫脸,演技在线,有感动有泪点。就是战争场面也太多了,爆破都能爆个五分钟,如果能把时间放在人物塑造上就更好了。(一开始我也觉得主旋律电影一星最多了,不过认真看下去,可比那些流量的电影好看多了,起码不尬)
残酷的战争,英勇的战士,伟大的母亲,
外婆那辈把当兵的叫粮子兵,即吃粮当兵或当兵为了吃粮。八个儿子,除了送出去当兵,没其他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