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什么生命的奇迹,只不过有人在危难之际对爱的人不离不弃。
那份爱尽管从来不用语言去说,但是它的重量贯穿了整部电影,每一个观众都是它的见证者。
在被怒江隔绝于世的病床塌下,爱摒弃了假大空的外衣,全都在落实在了行动上——哪怕搭上女人的尊严也要借出医药费,就算睡棺材也不放弃继续自制呼吸机……甚至爱的人被流言模糊了双眼,也从未想过放弃想过离开……不离不弃已经成了一种本能,结尾的奇迹是它的衍生,也是点缀,有或没有,它都在,一直在,比爱更有重量。
电影中,主人公都住在大山中,看病得通过溜索渡过怒江才能去到县城,去到医院。
但是哪怕是县城里的医院配套设施状况也不良好,仅有一台呼吸机。
试想一个县城人数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几十万人口的医院,只有一台呼吸机,急诊的病人要如何处置?
莫说村庄和县城,在我生活的二线城市大医院的床位也常常不够用。
有一次我手骨折住进省里最好的骨科医院,没多久床位就开始供不应求了,一天看到一个身上满是血,膝盖还在不停冒血,整个腿形状扭曲奇怪的人被人架进医院,没有椅子可坐,没有床位可趟,只能坐在角落一个连靠背都没有的板凳上,阵阵呻吟表情痛苦。
过道上的床铺都已经发放满了,大伤小伤都都只能这样躺在走廊上,人来人往被注视着自己的伤。
每次拍片都要排许久的队。
我国医疗资源看上去如此匮乏、治疗价格常常非常高昂是为什么呢?
生活中时不时有这样一群讨厌的人,整天叽叽喳喳议论别人,妄加猜想四处传播:穿的好看的女孩子在她们口中是不检点;穿的不好的又成了穷鬼;别人的举止神态一言一行都要琢磨个透,自认为看出什么蛛丝马迹马上大声嚷嚷。
明明是流言,还有不少人相信,听多了即使没有看到也信以为真,给自己树立一个假想敌、心中不满的发泄口。
流言一旦开启就很难制止,轻微的会让受害者心中添堵,严重的简直生不如此每天活在他人异样眼光、指指点点的冷暴力中。
这个电影的村民简直就是这种流言杀人犯的写照。
农村里的人伦道德在封闭的环境下还比较严格,妇女的言行界限狭窄。
病患阿圣老婆喜儿只是为了给丈夫多一点机会,与其他男人多相处了一会儿,流言的大风就吹起来了,没看见的人也觉得自己是见证者,最清楚事实真相的人。
打人要承担责任,说话却不用,更何况许多人共同说的话?
法律制止得了真刀实枪的伤害,阻止不了流言散弹的攻击。
喜儿从未做错什么,就同许许多多流言受害者一样被攻击的体无完肤。
在农村,这样关于自己不检点的流言更是无形之刀,把自己的付出与希望通通否认变成无尽的委屈和羞愤。
给丈夫治病受到的委屈没有让她倒下,流言与白眼却让她痛哭,没有人去考证,没有人相信事实连自己的丈夫也不相信,这是最最痛苦的。
身正不怕影子斜,但是事实澄清后传播流言的人也就散了,好像不需要任何赔偿,喜儿的贞操道德受到侮辱时的煎熬和他们毫无关系,议论他人不用在乎事实与尺度,满足自己的娱乐好奇心就够了。
这样的人,法律不会制裁他们,但自己应该站出来,哪怕是无赖的争辩,也要让他们尝尝哑巴吃亏的难受。
以德报怨是对善者的残酷,对施暴者的仁慈。
人际关系就像一座黑暗森林,每个人都是带枪的猎人,人际关系中必须小心,总是有着或多或少的陷阱,影片中流言传播始作俑者者受到的惩罚, 掉入自己设下的陷害他人的陷阱, 听信并二次传播者立马又把自己放到了正义的一边。
柱子受到排挤并不能让人完全高兴,因为那一群不知自己手持刀刃的人不知何时又会把尖刀戳进别人心口。
《心之界限》里的生死是考验婚姻的一把利器。
生死面前,才能最考验人性,所有的山盟海誓,在这一刻才能检验真假。
《心之界限》讲述了发生在云南怒江旁的一条偏远小村庄里,喜儿为了救自己的丈夫不惜牺牲一切的乡村故事。
片名“心之界限”,指的是做人道德的底线,对婚姻坚守的底线以及做人分寸的底线。
农村的男多女少意味着很多男性在当地是娶不到老婆的,正是因为这样,当大家都得知喜儿的丈夫就剩一条命的时候,都虎视眈眈地盯着这个就快成寡妇的人。
仿佛看到了可口的猎物,这些披着人皮的狼装扮成一副善良、担心的模样每日去关心喜儿丈夫的状态,其实丑陋的内心却在祈祷他早日归天,这样就能把他的老婆占为己有。
然而,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当大家都在误会喜儿借着救丈夫的名义和旧情人苟且的时候,旧情人不仅没有如这些嚼舌根子的人思想这么丑陋不堪,还想尽办法制作“山寨呼吸机”。
该电影题材朴实且生活化,真实反映现代农村男多女少,当贫穷与疾病共同来临的考验下,喜儿坚守自己的底线,最后成功研制“山寨呼吸机”,挽救丈夫的性命。
你有过那种生与死,忍耐与爆发,坚守当下还是选择重生的挣扎吗?
在心的界限,自私与无私一线之差的选择里,喜儿最终还是选择放弃自我,挽救丈夫。
顶着被丈夫的唾弃,被全村的人指指点点,被婆婆当众辱骂的喜儿,忍辱负重地敲打每一户人家的门,一声一声地敲,仿佛敲入我的心里,告诉我这个世界的真实和冷血,比鬼神更让人不寒而栗的,其实是人心。
无情的怒江,无情的索道,却更加突出喜儿想要挽救丈夫急切的心情以及对这段婚姻忠贞不渝的态度。
人性其实是经得起考验的,人心依旧是滚烫的,真情依旧存留人间。
最后,如果你是喜儿,面对只有一口气的丈夫和旧情人,你会怎么选呢?
影片中阿圣向喜儿喷饭和吐口水的细节让人印象颇深,这个细小的动作表达出了他的不满和愤怒,而妻子喜儿却默默承受了这一切,依旧无微不至地照顾着。
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中国传统、善良、朴实的妇女形象,喜儿的坚持为丈夫点燃了生命的希望,这种不放弃、不抛弃的思想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内涵,才让喜儿的形象更加丰满和富有韵味。
人活着是要有一种精神力量支撑着的,这种坚持的底色会让生命更有意义。
不知道看完整部片子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
是善良严肃的老村长?
还是坚韧执着的喜儿?
不过于我而言,最欣赏的其实还是憨厚正直的王富贵。
因为对于阿圣一家,老村长有作为一村家长的责任,喜儿有作为病人妻子的义务,但王富贵却只是一个本可以默然无视的路人。
但他的善良不允许他对眼前悲惨的一家人冷眼旁观,所以他不仅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而且还甘愿顶着村人的误解和嘲笑为阿圣全力制作呼吸机。
不得不说这样的人物形象在设定上有点憨傻,但就是这样一个憨憨傻傻的人物,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原本的善良与可爱。
不得不说,编剧通过这部影片向我们生动的展现了一个封闭村庄中谣言的可怕力量。
因为与外界长期隔绝,人们信息的来源便仅剩村人间的口口相传。
其实,这本来是非常正常,无可厚非的。
只是,当这一特点被柱子发现并大加利用,使得王富贵与喜儿的谣言遍布整个村子时,便产生了让人愤怒的后果。
婆婆对善良的儿媳指桑骂槐,丈夫则以绝食和无视表示着对妻子的不满与斥责,善良正直的王富贵受到莫名的指责,甚至被人殴打...如果不是老村长出面澄清,我不知道他们还将面对怎样的不公......
世界上的人是斑斓的,面对生活中的大事小情,思想亦是多彩的。
在影片《心之界限》中,导演也向大众传达了这样丰富的人性与情感。
在影片中,面对中心人物阿圣得了重病的现实,不同的角色有着各异的反应。
在我看来,喜儿的行为恰恰体现了一位贤妻在丈夫生了重病时,不甘屈服于现实的坚毅与忍耐。
虽然她宁愿改嫁也要求去帮助的请愿有些争议,但这也彰显农村妇女在一定程度上的无奈和卑微。
对于喜儿家这样困苦的境遇,柱子更像是个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平常人。
他既谈不上正义使者也算不上热心群众。
因为他即使借了钱,也只是为了一己私利的一笔“投资”,他赌的是得到一个老婆的机会,而并非能让病人的生命再复鲜活的奇迹。
前两位的平凡,恰恰反衬出最后这一关键人物王富贵的不平凡。
身为局外人,他本来可以像柱子一样借了钱,便不再关心过问,但他却选择重视生命。
哪怕被人误解了自己和喜儿的关系,他也坚持要给予帮助。
甚至创造出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呼吸机奇迹。
拯救了阿圣的性命。
诚然,短时间内一个毫无经验与学识的人要自制呼吸机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却实实在在存在,令人感叹。
不得不说,这种患难出奇迹的温情才是最无私,最打动人的。
不由得让人思考困难面前的人性究竟是利己还是利他。
现实环境不断变化,人性复杂,善恶有别,但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才将部分人难能可贵的善良与无私热心的美好渲染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动。
除了这几个重要人物外,村长的表现也时刻和这个村子里其他村民形成鲜明的对比。
当他带着喜儿挨家挨户请求捐款时,还有他劝村里每个人善良一点时,他是一个鲜活的人。
但是当村长阻碍喜儿还钱,以帮助柱子的时候,他又是冰冷的。
这种人性的反差恰恰是现实的缩影,一个人本质上还是个利己者。
如果说前段时间的《我不是药神》演出了大城市求药之难,那么《心之界限》则聚焦于农村。
虽然没有震撼的明星阵容,但是平凡人物的出演更能把这种情绪张力演绎出来,让观众产生共鸣。
溜索更像是一种界限,把热血之人和冰冷之人隔开,将人性对立面的矛盾以这样一种方式放在溜索的两端端详。
其实在老村长第一次出现的那一幕中,我是有些跳戏的,因为看惯了他在陈翔六点半中诙谐幽默的形象,记忆中总会不自觉的把他和喜剧联系在一起。
然而,一名优秀的演员最大的特点便是演什么,像什么。
作为整个村子里最权威的人物,老村长虽不忍心看着喜儿拿自己做为借钱的筹码,却又着实不知道该怎样帮助这苦难的一家,所以,他只能尽量在村民中周旋,努力呼吁村民们对阿圣一家尽力相助。
在这名演员出色的演技里,我们看到了一位心怀善念,却又纠结无奈的老村长。
现在的家长们总是给孩子报各种班,美其名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事实上输在起跑线上至少孩子还在跑道上,而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有些成年人在思想上甚至还特别的愚昧与落后,而这些地方的有些孩子连上学的路都没有。
《心之界限》的取景地在一个贫穷的小村子,仿佛与世隔绝,他们要是想要出去山村就得自己随身带上自己的滑索,拴在怒江上面的哪条线上,滑到江对面去,电影反应了我们中国很多不敢提及的“病痛”,就像穷人的看病问题,农村男娃娶亲问题,而在我看来,电影中隐晦的反应了一个可能大家没有看出来的问题。
不知大家有没有看到这么几个环节,首先,电影中的小山村没有路,再加上怒江水急,就算建桥也势必会面临很多无法预知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倘若大人们可以自由的凭借着滑索出去山村,那么孩子们要如何出去呢?
对于我们这些现代人来说,我们自身处在发展这么快的一个环境里,处在各种科技中,都觉得自己几天不关注市面上出现什么高科技就会被淘汰了,那么对于那个小山村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未来何去何从呢?
不知你们有没有在电影中注意这个细节:在那个小山村,从头到尾没有出现几个高科技的东西,哪怕是一部电脑、电视、又或者手机。
这个村子是真的意义上的与世隔绝,上到老人,下到孩子,甚至是和现在的年青一代年纪的人都没有出现一个刷手机的镜头,还有在这个村子里面,没有我们现在已经很普遍的广场,他们唯一的娱乐就是女人们聚在一起谝家常,男人们聚在一起下象棋,打打扑克牌什么的。
木匠在做木头,面坊在磨面,没有超市,只有一个小小的小卖部…… 在中国像这样的的山村也是很多的,这样的环境下,不仅成年人的思想很是愚昧,而他们教育出来的孩子还能融入当今这个愈来愈法制化的国家吗?
我想我们都应该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还不错,看着一群朴实的不能再朴实的在人在不经意间带给你的感动,爱让一切变成奇迹。
是善良真的不是说说而已的,而是真真正正的做的出来的,可以看得出里面内容真的是引导我们怎样做一个善良的人。
完成度还不错,配乐用的略多,农村题材挖掘潜力巨大,但难度也很大(一不小心就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符),本片还是浮于表面了,人物塑造也不够饱满立体,但还是鼓励一下。
蛮不错,这个社会需要更多的这样真实朴实的片子来冲击我们的视野!期待善良这东西能传播开来。
看了一个电影啊!还是感觉还可以的啊!可以的啊!
呼吸机的故事
怒江两岸,多好的题材呀!就是风格上没有把握的太好!虽然拍摄是有难度,但是长短镜头之间的转换,有点不行呀!
题材很好。可惜一大半的运镜技术看着像半成品,画面粗糙,人物关系塑造僵硬,部分台词刻意生硬,前三分之二的配乐不如去掉。听说也是删改很多才过审,哎..真的至于?
善良这种东西会感染和传播开来,如同星火燎原,原本狭隘自私的想法也会被净化。少数人的善良带动了多数人,看着一群朴实的不能再朴实的在人在不经意间带给你的感动,你会觉得这世界还是有希望的。
这是一个朴实而有人情味的故事,一呼一吸之间便是生与死的距离。非常的感人,已经很久没有看过这么深入人心的电影了。
非常现实的剧情,感觉这些事情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啊!
剧情不错,演技赞,新颖不落俗套,导演赞赞赞。但是有些细节有点让人出戏,不过不影响怎个观影。
很有深度的一部电影,建议大家看看,值得推荐一下!
这个景色很熟悉,很多年前看过新闻。剧本不错,演员看着并不熟练,但表现还是到位,有善良之心,无奈也会被误解所伤。话说穷真的会死人的。
不得不说,我们拍这类题材的故事片还是非常有一套的。
不错的一部电影啊!大家都是这样想的吧!
几个朋友给我介绍的,感觉确实非常的感人,支持一下吧!
又一部反映我国医疗现状的现实题材影片,妻子为了保住丈夫性命,自制山寨呼吸机”,为丈夫延续生命,特别感人又发人深思啊!
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价值观宣传片。
听说这电影不错,演员阵容蛮不错的,应该很感人的剧情,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