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女孩

The Danish Girl

主演:埃迪·雷德梅恩,艾丽西亚·维坎德,本·卫肖,塞巴斯蒂安·科赫,安珀·赫德,马提亚斯·修奈尔,尼古拉斯·伍德森,皮普·托伦斯,克劳斯·布埃,埃默拉尔德·芬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比利时,丹麦,德国语言:英语,法语,德语年份:2015

《丹麦女孩》剧照

丹麦女孩 剧照 NO.1丹麦女孩 剧照 NO.2丹麦女孩 剧照 NO.3丹麦女孩 剧照 NO.4丹麦女孩 剧照 NO.5丹麦女孩 剧照 NO.6丹麦女孩 剧照 NO.13丹麦女孩 剧照 NO.14丹麦女孩 剧照 NO.15丹麦女孩 剧照 NO.16丹麦女孩 剧照 NO.17丹麦女孩 剧照 NO.18丹麦女孩 剧照 NO.19丹麦女孩 剧照 NO.20

《丹麦女孩》剧情介绍

丹麦女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26年哥本哈根,风景画家艾纳(埃迪·雷德梅恩 Eddie Redmayne 饰)和擅长人物画的格尔达(艾丽西亚·维坎德 Alicia Vikander 饰)结为夫妇。因为模特失约,格尔达为顺利完成画作说服了艾纳穿上女装救场。这次意外令艾纳多出一个女性人格“莉莉”,而后者亦成为妻子的灵感女神,让格尔达声名鹊起。只是随着沉睡女性人格的被唤醒,艾纳开始厌恶自己作为男性的身体,他渐渐发现莉莉不但是艺术存在,更是真正的自己。格尔达也没有想到只是临时起意的游戏,竟为自己人生投下了一颗震撼弹,她该如何继续爱她的伴侣?她们在各种社会非议和误解中不离不弃,最后格尔达鼓励艾纳彻底变成莉莉...... 根据世界上首位变性人士生平改编的《丹麦女孩》讲述一段跨越性别和性向的爱情,重现一位最早接受性别重置手术的丹麦画家与妻子的传奇故事。该片由奥斯卡导演汤姆·霍珀执导,入围威...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夺魂梯厨神驾到榴莲飘飘死无罪证八卦掌之亢龙有悔记忆屋:我永远不会忘记你时光之轮第一季囚禁鱿鱼游戏第二季冰裂刘易斯探案第三季黑镜第二季启航相机惊魂往事如河五行相术游戏时间到艾希曼果阿猎人里程碑如果烧陶的话也做个马克杯吧第二季伊伦嘉:诱惑的艺术直至虹色清晨降临大汉风之谋士范增反恐特战队罗萨里奥风间公亲-教场0-重庆小姐义薄云天北海鲸梦

《丹麦女孩》长篇影评

 1 ) 男权主义者拍摄的跨性别电影

先来说说这部电影的优点吧。

首先摄影和配乐还是很美的。

但看多了略带复古、灯光昏黄阴暗的腔调,其实也就免疫了。

其次化妆比较细腻。

从艾纳一开始穿女装的拙劣搭配,到后来熟能生巧、渐入佳境毫不费力的玩转各种贵妇风,然后是做完手术后的苍白脸孔。

最后要夸一下小雀斑真的是蛮拼的。

从在镜子前面自恋的欣赏自己的身体,再到进妓院去模仿女人妖娆的肢体动作,都可以看的出来。

但所有的优点,并不能盖过这部电影的硬伤。

男变女之间的角色转换太突然了。

艾纳喜欢穿女装,真的是让人没有一点防备,一夜之间就着迷了。

完全没有经历过一个时间段的纠结和挣扎。

导演可能异装癖的功课做的并不是很充分。

再比如,艾纳在他生理性别为男、心理性别为女,还很爱他老婆的时候,又去约会其他的男人。

这其实应该算是跨性别者而不单单是gay那么简单。

这种扭曲,导演并没有表现出来,而是用几次争吵就一笔带过。

变性,不是你穿穿女装,抹抹口红,戴戴假发那么简单。

虽然有提到艾纳儿时和同伴的基情,但说服力不够。

如果穿插童年或者成长过程中的对女性身份的渴望,会更完善,也会更有血有肉让人觉得不那么莫名其妙。

剧情架构上没有凸显矛盾冲突,从故事主线上来说,也是一味强调“我要变性”,“我就是要变性”。

而对社会压力和家庭压力的承担显得是那么的无力和苍白。

对妻子心理状态的描写太过于缺乏。

或者说,女主的爆发力不够强。

其实说到底这部片子是噱头大于看头。

没有找真的跨性别者或同妻来参演,是最大的败笔了。

 2 ) 一个真爱和一个伪爱

这个一部让我看了生气的电影。

一个是一直对着自己老婆说我唯一爱的就是你的艾纳,却一直在追求的只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当那个他说“my life,my wife”的人哭着表现出我承受不住了,让艾纳出现一小会儿的时候,他想的是不行,我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意志,我要表现出我要的样子,我不能变成你要的样子。

这时候说不定有人就要跳出来说了“他做的对啊,不要给出不切实际的幻想让步啊,既然自己变不回去就要绝情地告诉她啊。

”那抱有这样思想的看官,敢问一个为了大局着想的人,为什么在最后手术做了,已成定局的时候,明明知道让爱自己的人去看自己做第二次手术会给爱自己的人带来多大的伤害的时候依然要求她到场呢。

格尔达已经说了我不想看到你伤害自己,你却还要在她心上割刀子,只因为你希望我做完手术有人可以陪着我?

这个“男人”在还是男人的时候性欲简直不要太强啊,可是穿上女装之后就再也没有能力做到去做了?

不是说自己从小心中就住着女人么,那怎么不是从小就没有云雨啊?

你这意识主导行为的典范真是棒棒的。

一句话总结这个人就是-简直不要太自私。

另一个,是用默默站在背后支持的老公来表达爱意的格尔达。

从最开始老公的画展光芒万丈,自己同样身为画家却不被人看好的心酸自己默默忍下,还要对外人说着,我老公一定会红得不行。

然后是发现丈夫不太一样,却没有像普通人一样表现出任何的排斥和不接受,即使心中难忍也说着我会支持你,我认识到了你的不正常。

在她哭着求艾纳回来却被伤心的时候,本可以放纵自己的欲望。

此时内心台词应该是“你既然不要我了,那我也可以不要你啊”这样才是正解啊,然后选择别的生活。

可是他在一个高富帅亲吻他的时候躲开了,她说“他依然是我的老公”。

最后看到老公和别的男人在一起,并且要去做进一步的变性手术时,明知自己心中如刀割,却还是不忍心老公独自去做手术,害怕他不够强壮而熬不过最后依然出现在另外一个城市的老公病床前。

是要有多爱才能有这样的心性啊。

电影的最后lily对格尔达说:“how have i deserve such love.” 我想说 自私的人不配拥有

 3 ) 仅是一幅严谨漂亮的油画

布景是美的。

造型是美的。

音乐是美的。

人都是美的。

只是对于我,这是一个无比揪心,孤独,凌乱,黑暗,甚至是丑陋的故事。

所有小心翼翼的遮掩,都像片中Lily和Gerda中间挂起的薄纱,明知世界已经崩塌却还详装镇定。

剧中Lily走在路上被两个男人言语挑逗,最后被拳打脚踢。

导演将这一切最后设定在一个环形露天剧场,Lily倒在中央,构出又一幅美丽的油画。

全片自始至终Tom Hooper在借Eddie Redmayne之口,反复问那句"Am I beautiful?"But the story deserves so much more than only being beautiful.-华丽的分割线-update:看片前特意没有读任何关于真实故事的东西。

看完了怒写上面,然后读了一些日记和相关真实故事的文章,觉得Einar/Lily更像是双重人格,Einar最后被Lily压倒。

而Lily就是一个追求浮华和美丽的人。

(说Lily是双重人格一定会触到很多人的神经)这样来看影片负责貌美如花的切入点也算是功德圆满。

 4 ) 从国王的演讲到丹麦女孩——汤姆·霍珀的男权癌

汤姆·霍珀一直是一位个人很喜欢的导演,从之前国王的演讲到悲惨世界无一不体现着他对场景的操控力,作为一名男性导演,最为不易的是他对观众感情的煽动,每一次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然而之前的作品不论拿的是小金人还是钻石人都掩盖不了一个通病:他作品中的男性主观视角,说人话就是:他直男癌。

国王的演讲——讲诉了约克郡公爵如何在妻子的帮助下克服各种生理心理问题,在公众前完成演讲的故事。

为什么这部影片没有看出导演的毛病呢?

人家是国王啊,额,对了,人家是个雄性国王。

然而,当今社会,观众需要的是:即使你拍女王也要拍出这种视角。

现在是唯权/钱至上,而不是唯雄性至上啊。

我赌五毛,如果汤姆·霍珀拍女王绝对拍不出来《国王的演讲》的效果。

<图片1>悲惨世界就更不用提了,本来就是旧时代的故事,直男癌不直男癌几乎看不出来。

观众们记住芳汀那张楚楚可怜的小脸就够了。

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么一个热衷直男视角的导演居然拍了跨性别题材的电影!

或许是导演本身就对历史题材情有独钟。

然而,我宁愿汤姆·霍珀去拍维京海盗也不要去拍跨性别题材。

影片全程就像《国王的演讲》一样,我只看到“他”的渴望和需求以及她对“他”的各种帮助和奉献,没有展现Gerda的内心世界,尤其是Einer变性时Gerda的内心演变,这是影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啊,也是最能打动大多数女性观众的一部分,导演居然不带而过了!

如果演员稍微把握不住,故事就成了——丈夫变性抛弃柔弱妻子。

你看,即使历史上的Gerda是著名的女同性恋到了汤姆·霍珀手里也能演绎出一个牺牲妻子成就丈夫的狗血故事。

更让人无语的是,本身跨性别的故事受众就小,能够接受此类故事的大多数都是女性和LGBT人群,汤姆·霍珀恰好惹怒了这部分人。

《丹麦女孩》,我祝你票房一路走好……

 5 ) 世界上第一个变性人远比小雀斑妩媚

今天要说的影片是两个丹麦女孩的故事。

他们来自丹麦,起初他们是夫妻,两个人都是小有名气的画家,丈夫还算英俊,妻子貌美如花,两个人很幸福。

可是,后来的后来,她们就变成了姐妹。

婚姻的巨轮说翻就翻啊,让人感慨世事多变,无奇不有。

影片的导演汤姆.霍伯曾经导演《国王的演讲》、《悲惨世界》为观众所熟知。

《国王的演讲》给他带来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此次,新作《丹麦女孩》再次冲奥,摘得最佳女配,获奖者是饰演片中妻子一角的艾丽西亚·维坎德。

影片中中世纪的欧洲风建筑、服饰、风光成为吸引观众的一大亮点,这些功劳当然这要归结为服装和摄影。

本片的服装设计被赞赏为“天赐而非凡”,霍伯的御用摄影丹妮.科恩把一个心旷神怡的丹麦呈现在了大银幕上。

“世界上第一个变性人”的噱头也确实吸引观众,影片改编自真实的故事,讲述的是世界上第一位变性人莉莉.艾尔伯的变性经历,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自己男人的身体里藏了一颗女孩的心,然后他通过六次变性手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变性人,这期间他与妻子解除了婚姻关系,他在最后一次子宫移植手术中不幸去世,终年49岁。

莉莉.爱尔伯死后,他的妻子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

片子上映后,有人高呼:“追逐自我直至粉身碎骨”、“感谢你让我成为了自己”、“勇敢做自己”但是我想说即便有这些也阻挡不了我对这部影片的吐槽。

故事发生在1926年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妻子格尔达.韦伯纳和丈夫爱纳.韦格纳都是画家,一对儿文艺青年凑在一起,两个人的生活浪漫又幸福。

他们的房间就是画室,有美女、有才子、有油画、有可爱的小狗。

妻子格尔达的作品一开始并不被认可,原因是:“你确实能成为一流的画家,如果能找对题材的话”。

房间中摆放了一副未完成的油画,画中的女孩是一位跳芭蕾舞的朋友,因为这位朋友要排练无法到场,丈夫爱纳便成为了临时的替补模特。

一开始,他是笨拙的、呆滞的。

然而批上纱裙的他很快便进入了佳境,此时紧张的音乐配合演员抽离的情绪完成了他向女孩转变的心里过程,外在表现就是他的兰花指出来了.....

我能听到他因为紧张心跳和呼吸都加快了,之所以被瞬间附体,用他的话来讲,他喜欢女孩的衣服,无比柔软。

然后,丈夫的女性意识就被激发了,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妻子新买了丝质睡衣,面对诱人的妻子,他的反应是真美,但是他所指的并不是妻子哦,而是睡衣!

再发展下去,这件睡衣就到了丈夫身上,他开始偷偷穿妻子的女士衣服了。

终于要开始在妻子面前毫无遮掩的露出真面目了!

妻子的反应却是让人大呼意外,她说了一句“美丽”,而后开始轻轻撩起他的衣裙。

历史上爱纳的妻子格尔达其实是双性恋的,只是片中没有明确的说出来。

很快,在一次聚会上,爱纳就以女装亮相了,自称是爱纳的表妹,并改名为莉莉。

不得不说这位满脸雀斑的影帝埃迪·雷德梅恩之前的担忧是对的。

在影片开拍前,埃迪.雷德梅恩惴惴不安的担心自己的女装扮相不够漂亮,而后莉莉的真实原型又被我翻了出来,对比之下,埃迪简直像个变态。

历史上真正的莉莉妩媚又迷人。

尤其是在镜子面前扒光衣服,把自己的男性性器官藏在两腿中间这样的特写镜头,多多少少还是让直男们不舒服的。

爱纳这个角色之前原定的扮演者是妮可.基德曼。

妻子面对丈夫的女性渴望,一方面焦虑,一方面又利用丈夫的这种渴望得到金钱和名誉。

她的其他画作一再被出版商拒绝,但她开始画女性装扮的丈夫后,作品却受到了青睐,甚至被邀请到了巴黎去发展。

在巴黎,格尔达的作品得到了认可,并且遇到了多年的老朋友汉斯,汉斯是爱纳儿时的伙伴。

这位汉斯在历史上也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不是以格尔达的情人的身份存在,影片抹去了莉莉和汉斯之间的暧昧情感关系。

影片中的莉莉虽然认为上天搞错了自己的性别,以女孩的身份自居,但是在电影中他反复强调着他爱的是他的妻子,并且不与其他男人有过分行为。

这都掩盖了历史上真实的莉莉风流的一面,影片中的莉莉被塑造成了“纯洁”的代名词。

在巴黎,莉莉遇到一位医生,这位医生称可以让他变为真正的女人。

虽然有感染和失败的风险,但这些风险在莉莉想变成女人的欲望面前,已被导演完全淡化和忽视,所以给人的感觉是这个手术并没有那么可怕,这一举动也没有那么伟大,随后他就开开心心的来到了医院,接受变性手术。

第一次手术后的他开始与男人手挽手出现在公众场合。

而妻子在看到这一幕时,只能转身装作不认识,留给世界一个最孤独、最忧伤的背影。

莉莉的整个变性过程确实引人关注,加上片中给予的各种美的赞赏,莉莉成为了观众心目中敢于打破常规,勇于追寻自我的励志人物。

但我并不认为他就是丹麦女孩,我心中真正的丹麦女孩是他的妻子,面对自己深爱的丈夫,突然选择在某天变为一个女人,以姐妹相称,都说女为悦己者容,但此时这个娇美的妻子不仅得不到关爱,更要像男人一样照顾身边已经变性的丈夫,这种痛苦是无法用言语比拟的。

她虽痛苦,但她更在乎丈夫的感受,当丈夫向医生说起自己实际上是女人的时候,妻子为了不使他感到孤单无依,毫不犹豫的表示“我也相信”。

她可以为了他的快乐而放弃自己的爱人,改为以姐妹的身份时刻在丈夫身边关心着他,自始至终都以建立在自己痛苦之上的宽容支持着丈夫,这种担当甚至比男人的责任感更加强烈、更加寂寞,坚强和崩溃只在一瞬间。

世界上有一种距离:叫做昨日我无名指上还带着你送我的结婚戒指,今日,你就抛弃了誓言,变成了女人;昨日我们亲吻嘴唇,今日只能亲吻脸颊;昨日我们同床入梦,今日需要用挡板做墙;昨日,她还被爱人抱在怀里,今日已面目全非。

她甚至梦到丈夫结婚了,和一个男人。

婚姻在慢慢的溜走,她连努力的机会都没有,因为她无法用女人的方式挽留一个女人。

妻子没有像普通的女人一样大吵大叫,更没有对丈夫讽刺揶揄,看着熟睡的丈夫的她无法入睡,只能半夜起身看着她的脸把他的样子画下来,把强烈的痛苦释放鲜艳的画中。

这也许就是对一个画家快乐和痛苦最到位的表现了吧,痛也在创作,乐也在创作。

这与娄烨导演的一部片子《春风沉醉的晚上》中妻子的反应大相径庭。

影片中妻子怀疑丈夫有外遇,找来侦探来跟踪,令她没有想到的是丈夫竟然和一个男人在搞外遇,崩溃之下的她找到小三的单位大闹一场,丈夫与小三分手,但却选择了自杀。

《春风沉醉的晚上》虽然不及《丹麦女孩》好看,但是问题讲的很现实。

《丹麦女孩》的后30分钟,开始讲莉莉做变性手术的过程,这段的节奏时而压抑时而轻快,在医院所受的折磨是痛苦的,但是不管多么痛苦,他的妻子都陪伴在他的左右。

而做完手术后,他离真正女人又近一步的满足感给他带来自在和快乐,她甚至有了自己的工作,在百货做了香水销售,以女人的身份大方的和男人挽手在大街上穿行。

最后一次手术没能成功,莉莉死了。

我在想一个女人到底是要有多宽广的胸怀才能接受这样突如其来的大转变。

整个电影避掉了很多现实的问题,如莉莉被塑造成为了一个“纯洁”的代名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唯美化了的莉莉。

真正的历史中,莉莉手术的费用压力其实远比他做手术的痛苦更大。

1930年代的人们对待变性人和同性恋的态度都被和平化、平面化。

夫妻关系也一度濒临破灭。

导演一再以美丽、唯美化等外衣修饰整个影片,使影片复杂交错的分支被砍掉,完全只表现一条线,那就是莉莉是世界上第一位变性人,这部片子就是为了向她致敬!

但是,我并不喜欢它,避重就轻的创作态度显得那么谄媚和肤浅,就像水上的波纹一样,好看但没有深度。

真实的残酷和凌厉更能打动我,我已过了与童话为伴的年龄,幻想终究是一时的华丽和美好,真实才是一种最让人上瘾的美,它刺痛你,但是会永远难忘,铭记心底!

最后想了解莉莉真实故事的粉丝们可以去翻翻莉莉的自传《Man into woman》。

 6 ) 「即使整個世界都不願理解,我也會竭盡全力找來一本合適的辭典,學著讀懂你」

電影重點在講性別認同,但我很想先談談「畫肖像」這部分。

Einar專攻風景畫,Gerda則專攻肖像。

Gerda在面對模特作畫的時候,有一種微妙的「對峙/審視」的氣場,她的目光像是武器。

而畫所愛之人的時候,她的目光則像陽光,潤澤的雨水,親吻。

她總對Einar說「你好美」,她在拂曉之時藉著晨光畫下Einar的睡顏——那些情不自禁畫出的草稿比以往任何畫都有靈氣。

因為她愛著Einar,她一直在「看著」他。

所以她才能看到Einar,看到他對美的渴望,看到Einar在變成Lili,找到真實自我之後由內而外綻放的光芒,看到他和以往不同的自由和釋然的笑容,她見證了Lili這朵花的綻放——所以她才能畫出和性別無關的,Einar的靈魂。

畫廊老闆說「Einar的表妹和他真像啊⋯⋯」我想,Einar的性別只是靈魂的注腳而已。

雖然性別很重要,但靈魂更重要。

如果最愛的你被性別禁錮了,我想幫你獲得自由。

Einar對Gerda說:「在所有人都否認我的時候,你聽到了我的聲音」真實的愛,是看見,聆聽,嘗試理解——即使整個世界都不曾理會,不願理解,我也會竭盡全力找來一本合適的辭典,學著讀懂你。

最後附上兩段非常喜歡的台詞:童年好友Hans送Einar去做手術前說:“I’ve only liked a handful of people in my life, and you’ve been two of them.” (Two指Einar和他的女性身分Lili)Einar做完第一次變性手術後對Gerda說:“I can feel myself getting better when I listen to your pencil. You’ve always sketched me better than I was. But what you draw, I become.You made me beautiful. And now you’re making me strong. Such power in you.” ---最後的最後,想講一點personal的事情。

記得和女朋友住在一起的時候,我的目光也總是黏在她身上——她練琴的樣子,看書的樣子,上課的樣子,吃東西的樣子⋯⋯然後總忍不住停下手頭在做的事情去畫她——和睡不著坐在窗邊畫Einar的Gerda簡直一毛一樣,就是「看到美麗的東西,手癢,無法忍住不畫」的心情。

而同時也常常為自己提煉不出她的神髓而默默生自己的氣。

親密關係好像兩個人類樣本被放在同一個培養皿裡,從而得以近距離觀察一個美麗的生靈,一個永遠在線的live model,然後感嘆造物的神奇。

謝謝你,給予我「觀察,聆聽,和理解」的權利。

 7 ) 感谢你让我成为了自己

《丹麦女孩》的剧本和故事原型,本身就是足够惊艳和吸引人了。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对画家夫妇。

丈夫在妻子的怂恿下,扮起了女装,从此身体的女性意识觉醒。

惊奇、惶惑、纠结到痛下决心,做手术,变成“完整的女人”。

结果以失败告终。

即使在现在看来依旧是一个惊世骇俗的故事。

在当时,可能会有更浓厚的志异色彩。

可能为了加强这方面的因素,电影里面添加了一个语焉不详、欲说还休的埃纳尔生理上有女性特征的细节。

从某个角度来来说,埃纳尔就像那些为了自己的梦想、去奋斗、在发光的人一样。

当然,最后失败了,但埃纳尔还是变成了莉莉,她终于解开了身体的枷锁,重新找回了那个上帝赐予的自己。

我想,既然她选择了这条疯狂的道路。

那么,长时间的压抑、痛苦、挣扎,换来瞬间释放的欢愉,可以战胜身体的疼痛和恐惧。

弥留片刻,通过莉莉眼睛看到的阳光和草木,可能拥有和儿时的埃纳尔在维拉小镇看到的风景一样的纯朴、欢快与洁净。

由于《丹麦女孩》是部传记电影,整体地会偏向于埃纳尔(莉莉)的塑造,对其他人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相对不那么细致。

但在我看来,其实电影里面更吸引我的会是格尔达。

作为埃纳尔温柔可人的妻子和作为莉莉贴心无私闺蜜的格尔达。

有人说莉莉成功掰弯了格尔达。

我并不认可。

格尔达在最后夜会汉斯,有需要一个坚实的臂膀的原因,不过更重要的是需要来自一位异性爱人的呵护与爱。

格尔达对莉莉的感情蛮令人着迷的。

目送甚至守护着枕边人从男变女。

大概会和婚后发现丈夫是女人有一点类似的感觉吧。

爱情能否跟随伴侣性别的改变而迁移。

似乎是个新奇的话题。

私心更倾向于接受,这是长期共同生活衍生和培养出的亲情。

当埃纳尔也亚历山大交往的过程中,格尔达流露出了由惶恐、愤恨到落寞的感情。

刚开始的惊慌失措、失去爱人的悲恸,但却无能为力,只能一旁祝福和守候。

陪伴、守护的话题在好莱坞也是司空见惯的。

早的有《美丽心灵》,近的有去年小雀斑自己的《万物理论》。

当最初怦然心动、堕入爱河的因素统统离去,是什么可以让伴侣奋不顾身地开始一段以自己的美好年华为代价的漫长苦旅。

可能与爱情关系不大了吧,已经感受不到被爱的甜蜜,已经与占有、情欲脱离了干系。

只剩下干巴巴的责任与付出,和希望对方活得好的纯粹心情。

有点类似父母对子女的照顾。

不过亲子关系还掺杂了一点父母生命的延续的意思。

而这里会是更纯粹的风险了。

孤独的夜晚,可以抚慰自己的可能只剩下盛满美好回忆的老照片了。

我想,莉莉能够寻回内心的自己,自然是幸福的。

但拥有格尔达这样一位伴侣的幸福不亚于此。

没有格尔达,或许埃纳尔没法成为想要的自己,甚至没法发现深埋心底的真实自我。

一个人能做想做的事,成为梦寐以求的的自己,是美好又珍稀的。

而格尔达,牵着手让莉莉挣脱了埃纳尔的皮囊成为了完整的自己,同时亲手一点点拆毁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可能,格尔达是莉莉这辈子的守护天使吧。

感谢你让我成为了自己。

 8 ) 你所有的痛苦,都源于你没能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尼采

《丹麦女孩》(The Danish Girl)讲述的就是一个患有“易性癖”的“女孩”的故事,原型取材自世界上最早“变性手术”案例的主人公莉莉·埃尔伯(Lili Elbe)。

该片由Tom Hooper 导演,小雀斑Eddie Redmayne主演,故事原型是活跃在上世界二三十年代的丹麦艺术家Einar Wegener 和他的妻子Gerda Wegener。

埃纳尔和格尔达是一对甜蜜恩爱的画家夫妇,由于妻子格尔达取材的模特不够亮眼,她的画作平庸乏人问津。

偶然之间,格尔达在丈夫身上发现隐藏的灵感,现在的说法就是玩变装秀,终于引火烧身,埃纳尔从此踏上变装的不归路。

该片最重要的就是两个优秀的演员拯救了这部戏,饰演妻子的艾丽西卡·维坎德和小雀斑飙足戏瘾。

他们的互相依恋到最后互为亲人,这种虐心的情与爱不断拉锯纠缠,是影片最大的看点,当然小雀斑女装造型的摄人魂魄也是惊艳爆破点。

不过我看小雀斑的女装造型,也就一般般,只是小雀斑通过很多细节的呈现,让人对这种内心女性意识不断膨胀燃烧的渴望,感觉后怕。

小雀斑的表现似乎真让人以为他已经完全走进埃纳尔的世界,或许是莉莉的世界。

演员的演技非常好,但我没有觉得这部电影很好看

 9 ) 我也许不是个好观众?

圣诞节当晚,我去香槟的艺术电影院看了《丹麦女孩》。

预告片已经放了一年多,加上小雀斑在《万物理论》里让人惊叹的演技,还有本身话题性强,够吸引眼球的主题——世界上有记录的第一位“变性人”,很多观众和我一样,胃口掉得足足的。

但是观后感并没有那么畅快,舒适吧顶多。

(喝一口牛奶)纳仔先一条条讲哈I 莉莉·艾尔伯莉莉·艾尔伯(Lili Elbe)出生时是个男孩,名叫埃纳·莫恩斯·韦格纳(Einar Mogens Wegener),之后投身艺术界,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风景画家。

其实本身是长这样的<图片1>1904年,韦格纳与画家戈尔达·戈特利布(Gerda Gottlieb)结婚,婚后有时会扮成女装,为妻子作模特,自称为莉莉·艾尔伯。

(“艾尔伯”是她家乡的一条河)电影里详细拍了关于他第一次做女性模特的经历。

<图片2>1912年,她的妻子因为以她为模特的画作被邀请到巴黎开展,遂搬到巴黎居住,莉莉·艾尔伯随后逐渐抛弃男性的人格,开始以女性身份生活。

1930年,艾尔伯到德国接受了一系列性别重置手术,切除男性生殖器官,并将卵巢移植到体内,然而这次卵巢移植却以失败告终。

她在手术后修改了自己法律上的性别,结束了与妻子的婚姻,退出了绘画事业,名字也改为莉莉·伊尔莎·艾尔文斯(Lili Ilse Elvenes)。

1931年,她接受了最后一次手术,将子宫移植到体内,但手术之后产生了严重的排斥反应,不久便因此逝世。

逝世后,她的朋友整理出版了她生前写下的回忆录。

II 莉莉·小雀斑·艾尔伯小雀斑终于从正常演残疾到男人演女人啦!

Hooray!

西方表演体系主要是两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

(对对对,东方还有个咱们梅兰芳大大呢……)斯派讲究的是让观众浑然不觉,能够模糊演员和实际人物的界限,观众笑是因为人物笑,哭是因为人物哭,一句话便是“演得跟真的似的”。

布派便截然不同,需要演员和人物的彻底分离,甚至需要观众也非常明白这一点,那么哭笑和感情便都是观众自己的,因为演得是“假”的,所以才越显得感情是真实自己的。

小雀斑毫无疑问的属于前者,我跟戏剧学的小伙伴们很激烈地讨论过《万物理论》里霍金残了之后究竟靠特技多还是靠演技多,总之就是很像很像,逼真极了。

但是这次小雀斑的演技让我有点一头雾水。

我觉得很难使用出一个合格观众的终极大绝招——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就是empathy,大概可以翻译为“设身处地”,本来是一种理性上能够把对方的情况考虑周全的心理。

跟同情作用(sympathy)不太同,同情作用基本上可以囫囵而论为“可怜你”。

电影对于社会最大的裨益恐怕是训练的每个合格影迷的empathy,或者在想象角色的同时,以后的为人处世里也多一份想象对方。

所以……对!

是我没做好!

我没明白很多很多莉莉·艾尔伯的哭点。

这部电影里的演员都好辛苦,基本上从头到尾饱含热泪。

戈尔达是因为委屈哭还是心疼莉莉哭?

莉莉是因为实现梦想开心哭还是甚至真尼玛手术好疼哭?

演员并没有太多让人诟病的,我觉得编剧是有些问题。

台词都不在点上,造成台词累赘却并没有给出很好的情感爆发点的铺垫。

观众没办法直接大脑接收讯息,而是要耗费脑子去猜猜猜……小雀斑从头到尾让人被惊艳的一场戏大概是他没办法克制自己男扮女装的心而跑去第一次更衣的那个工作室,他脱得精光(还真的全裸…我不禁要剧透一定不会在国内上映的一趴——卧槽是真的大啊!

)然后把阴茎藏到腿之间,模仿女人的下体。

<图片3>这是同一幕中的一张截图,网上并找不到让我惊艳的那个表情他当时的表演……准确、精炼,仿佛能够一道闪电就把观众拽进莉莉·艾尔伯的身体里。

只有绝对自恋的忍能在审视自己的身体时有这种客观的“抽离感”,那表情并不是流俗的“啊我是个女人多好”,而是一种高雅的“看,莉莉的身体多美。

”III 戈尔达·艾丽西亚·戈特利布首先,这部电影完全忽略了戈尔达·戈特利布的作品里对于女同性恋主题的涉猎甚至执着。

她本身作品有很多长这样:<图片4>或这样:<图片5>实际上,这张我认为就是电影里莉莉去做手术时戈尔达画的那张线条图最后的样子,但是电影里没有展现全图。

后来她画的莉莉·艾尔伯是这样的:<图片6>或这样的:

又或者这样:<图片8>那种城市女性调情来的性感,跃然画布,说实话我觉得这画很色情。

但是影片把她描写成一个totally忠诚的妻子和好朋友,她们在电影里是这样的:<图片9>艾丽西亚·维坎德的演技在送行小雀斑去做第一次手术的火车站爆棚了。

小雀斑说:“我们要让埃纳走了。

”我相信戈尔达彼时的眼泪,我能够突然一下被五味杂陈的感情冲翻。

电影和其他我之所以说这部电影让我很“舒适”,主要还是取景和摄影,帧帧精品,油画感极强。

<图片11><图片12><图片13>还有本·卫肖,我有点想叫他“万年渣男”了,他最近的角色都挺渣的,这次是一个看见莉莉第一眼就亲人家,知道人家是男的之后还想跟人家上床的渣。

<图片14>电影反映出的一些上世纪初人类可怕的医学知识极限也同样是个观影时候的好槽点。

<图片15>比如切除了整个男性生殖器后还照样去当柜姐了,我实在是想了很久很久该如何尿尿这个问题,因为连阴茎都没有了,不应该有尿袋的么?

还有刚做完子宫移植手术就说“我想出去看看”,结果还真让她出去了,当然就立马感染死掉了……这也是这个电影让人不满的地方,觉得太过有始有终,而临终的高潮完全还没把人挠痒呢就结束了。

电影改编自书,本身书里为了在美国接受度更广,居然把戈尔达改名叫格瑞达,还强行从丹麦人改成了美国加州人。

电影2000年开始筹拍,本来莉莉的演员人选是妮可·基德曼,后来改成格温妮丝·帕特洛,这样就可见小雀斑的牛逼了!

他可真是从男演到女啊,就仿佛你想想,如果林青霞不演东方不败了,换个男的演,难度可就陡然大了那么几百倍。

电影总是会美好一些的,可能把苦难也排成坚强,死亡永远是纪念;但是现实生活并不是。

历史上的戈尔达和莉莉一直是开放式关系,戈尔达在与莉莉的婚姻宣布无效后也并没有跟她再有什么来往。

但是这部电影呼吁了大家对于“变性人”和他们的家庭的关注,哥本哈根甚至举行了一个戈尔达和莉莉的画展,这恐怕是电影这个庞然大物能为普通人所做的力所能及的细微小事了。

最后,希望大家去关注我的公众号:vernal_sun,或搜索“橡树街修书笔记”,里面有我的影评,通俗化的电影学理论知识,和每个月在图书馆修旧书的笔记,啊,以及一些骚情的话<图片16>

 10 ) 这是部包装为变性人的女性爱情片。

影片的开始是令人艳羡的画家夫妇,有才,有钱又有名。

两人不同的是einar是那个瞩目的为人称赞的画家,而Gerda是活在einar才华阴影下的画家和深爱einar的普通女人。

在einar被高调称赞的那个画展上,Gerda眼底露出一丝失落,转瞬又恢复为丈夫高兴的小女人。

晚上回家时,Gerda在大街上大笑嘲讽着画展上称赞einar那个人浮夸,却又能与einar亲密无间。

Gerda一直矛盾,einar一直很乖。

在朋友的聚会上,作为一个模范丈夫,einar毫不羞涩地直白表达对Gerda的爱意,说到两人的邂逅,出乎意料竟是Gerda主动,Gerda说 i was sure,i still am,之后的einar似乎也被Gerda的sure感动到。

从这里就知道,Gerda是从始至终sure的那方,而einar更多是被动的sure。

故事的转折点是einar被Gerda要求当她的模特lili,而lili的出现让画作萎靡的Gerda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被肯定的希望,全然不知悄然唤醒的lili即将取代einar。

直到带着女装的einar到舞会,看到einar和一个男人亲吻了,她才猛然从初绽光芒的画家梦中变为深爱einar的普通女人,知道事情有了不可逆的变化。

之后的Gerda在爱情与事业中不停地矛盾着,她渴望着事业的如日中天,但她又渴望着einar的爱,前者的成功必须失去einar。

其实Gerda由始至终都是矛盾着,她反复从事业与爱情中挣扎,在开始,她享受着爱人纯真的爱,事业却郁郁不得欢;后来她享受着事业的成功,爱着患得患失的einar;再后来,她在爱einar和lili之间挣扎,在大爱小爱间抉择。

直到最终,她接受llili,放飞lili。

女人天生是感性的动物,Gerda始终为爱而奴,生为男儿身的lili也不过是女人,会期盼爱情、婚姻而冒险换一个可能的未来。

女人,女人,感性累人,若能洒脱,怎可女人。

这是部包装为变性人的女性爱情片。

《丹麦女孩》短评

经历传奇,男女主角的心理变化演的都很好,本肖的出现时亮点,另一个男配长得实在是像普京~

6分钟前
  • 韧勉
  • 推荐

小雀斑女装比男装好看多了 然而最伟大的还是他的妻子啊 她失去了深爱的老公 默默坚忍支持与陪伴Lily 雨夜那场痛哭令人心疼

9分钟前
  • 唔唔唔唔
  • 较差

除了题材以外,再没什么值得探讨的了。

12分钟前
  • Greenfall
  • 较差

小雀斑饰演世界上第一个变性人

17分钟前
  • Keith Lee
  • 还行

又是一个先写预告片脚本再写剧本的典范。拍得太保守。为小雀斑演技加一颗星。

18分钟前
  • 爱幻想的小孩
  • 推荐

小雀斑固然美,但他老婆才是最惨的那个好嘛!真是“爱上你是我这辈子最倒霉的事”。影片的镜头讲究,风景太令人沉醉,但也就仅此而已了。女主演的更胜一筹。

21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还行

挺好的题材呀,小雀斑男装时笑起来比较可爱,变成莉莉一笑大了就裂,小本一出现我就笑场,还有那个青梅竹马的接盘侠普京……本来应该是个很败坏很乐呵的四角恋故事,怎么就被拍的这么鸡汤

25分钟前
  • The 星星
  • 还行

哪個混蛋在雀斑女裝和老婆床戲的時候說了句「歌譚罪犯志氣高」的⋯⋯

27分钟前
  • 占士鯊
  • 推荐

看到后面几乎看不下去。

28分钟前
  • 江声走
  • 还行

Gerda角色与演员都是本片真正灵魂 小雀斑演技ok 角色太自私 结局如果处理成两人跨越了外表与性别的转变继续相爱相守 我会给五星

31分钟前
  • 乐乐乐了
  • 推荐

Girls who are boys / Who like boys to be girls / Who do boys like they&amp;#39;re girls / Who do girls like they&amp;#39;re boys… 三流剧本,一流演技。

33分钟前
  • Wendy Zhu
  • 还行

画面美,表演优,理解无能。

37分钟前
  • 肉腾腾
  • 还行

现在都要靠男扮女装来冲奖吗?

40分钟前
  • LEMON酱
  • 还行

有没有一瞬间,你想过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你就是你,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44分钟前
  • 滑膛
  • 很差

起先一直在想,像Einar这种情况算是双重人格还是transgender?后来觉得贴什么标签都不重要了,他只是用尽生命去活另一种想要的人生,他不是病人。这样的人群在90年后依然被边缘化,但幸运的是至少医疗技术已经可以减少悲剧了。主演们都很棒,但是剧情可以挖更深的……

46分钟前
  • Sophie Z
  • 推荐

小雀斑的影后征服之路!

51分钟前
  • 久光耀一郎
  • 推荐

说起来,很多男性决定模仿,或者成为女性的话,完全比真·女人的平均值都更女性化。。。可见女性气质这种东西绝对是习得性的。。。佩佩多妩媚。。。_(:з」∠)_。。。

56分钟前
  • Tannin
  • 推荐

这不还是全世界都围着他转吗,所以什么奖都没拿到

58分钟前
  • dow
  • 较差

比较糟糕。徒有一个题材

1小时前
  • 魏小河
  • 较差

可男可女小雀斑。「我以为你不会来了。」这大概就是电影的分歧点。变装蒙太奇段落有趣,看见小雀斑第一次变装参加宴会就憋不住想笑——害怕暴露的担忧,期待又不安的心情,这段我看得很尴尬,但很享受。小雀斑把两个人演活了,Lily一笑好美。

1小时前
  • 国王KING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