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把《无穷之路》看完了,从另一个视角看到了同时空的另一群人的生活,或许人生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经历去感受生活,感受社会,感受自然,不停的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从哲学的角度讲,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
贫穷的地方都会保持原始的纯真,山清水秀,风景怡人,没有被污染,人们朴实、善良、单纯。
这些年来政府、企业、一代代扶贫人尽最大可能的利用他们的自然风景优势、农产品优势去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提高他们的收入。
对于生活在山东的我对脱贫没有那么多的感受,感觉国家在这方面没有下那么大的功夫,《无穷之路》从另一个视角让我看到的国家在这脱贫方面的投入,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脱贫没有终点,脱贫任重而道远,一直在路上…… 或许这个世界已经破破烂烂,但总有人在缝缝补补。
感谢一代代的扶贫人,老百姓的眼泪是他们最好的军功章。
感谢TVB,感谢陈贝儿,让我即使没有行万里路也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感受不一样的人生。
早就听过这部纪录片,还看到该片获奖的消息,但一直没有下决心把它看完。
一来是有关扶贫的纪录片本就不少,二是对香港视角下的“扶贫”究竟如何还存在疑问。
最近看到B站上线了本片的第二季《无价之保》,又有了想看的冲动。
既然如此,就把第一步索性先看了。
看完之后,虽然没有特别震撼,但深感这部片子既全景介绍了精准扶贫的“面”,又不忘介绍各个扶贫案例的“点”,把点与面顺滑连接起来的,正好就是主持人陈贝儿。
整部片子看起来既像是主持人前往乡村体验生活,又能在恰当的时刻跳脱出来告诉观众:当前看到的幸福案例,只是我们国家精准扶贫千千万万个案例中的普通一个。
落专思达,深浅兼顾,这种分寸很不好把握,《无穷之路》的导演的确很成熟。
跟随着主持人的视角,从千尺悬崖上的阿土列尔村,到飞沙走石的“苦甲天下”西海固,再到“天堂之城”理塘,每个故事看似意料之中,缺乏戏剧性,但影片传递给观众的信息就是,扶贫不是演戏,最需要的就是日积月累,久久为功。
12集中,摄制组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令人印象深刻。
希望有一天能够亲自去到这些地方,感受扶贫干部与群众的不易,更加对这片土地充满热爱。
读奥派经济学书籍,总觉得世界靠理性人为了个人利益辛勤奋斗,自然可以得到整个社会效率的最大化。
没有必要干预个人的人生。
可是,当遇到还没有拥有私有财产意识的人,这个理论体系就瓦解了。
这些年回四川老家,昔日光秃秃的大山,变得郁郁葱葱。
以前人们依赖自然环境求得生存,过度的索取对环境的破坏形成了恶性循环。
人和自然的环境变得极其紧张。
而现在随着异地搬迁等扶贫政策的落实,这种恶性循环终结了。
人一生,贫穷是最可怕的,给人的感觉就是无助无力无奈,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得人踹不过气来。
在没有基本的生存权利的时候,任何其他的权利都是奢望,更不要谈什么实现人的梦想了。
而现在国家从教育,基础设施,医疗保障,创业等等全方位扶贫,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扶贫工作取得的成就,真的是一件值得给予最高荣誉夸赞,功德无量的事情。
从事扶贫工作的也是一个个伟大的人。
很多少数民族直接跨域了几千年的社会演变直接来到了现代。
我们的国家正在变得更加文明和富足。
这难道不是人权的最高表达吗?
TVB最近出了一部神剧,名字叫《无穷之路》,豆瓣评分目前9.5。
是的,这是一部纪录片,不过内容的设定很有意思,是通过香港人的视角来审视大陆的扶贫之路。
1集20分钟,短小精悍,看完几集之后,非常感动,也很有感触。
其实对自己而言,“精准扶贫”只是一个存在于新闻中的词语,但是通过这个纪录片,第一次对于“扶贫”,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具象化认知。
看到了政策是如何一步步落地的,也看到国家在这方面所投入的巨大人力物力财力。
数以十万计调查人员,逐家逐户去敲门,最终识别了12万8千个贫困村,锁定了9900万贫困人口,了解致贫的原因,好对症下药,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派有能力的人当驻村书记……
印象最深的是四川凉山悬崖村,村民想要下山的话,需要攀爬落差800米的悬崖藤梯,每一次攀爬都是一场磨难。
村里的孩子,大多都是年龄比较大了,才开始读书,主要是家里人怕攀爬的时候出意外。
最麻烦的就是生病,需要村民协助轮流背下山,年纪大的基本靠土方。
体力好的村民,背着农作物下山赶集,也会被买家压价,因为买家断定村民不会再背回去。
为了解决出行安全问题,2016年由政府出资,村里人出力,2556级的钢梯,终于取代了藤梯。
但即便如此,出行依然不简单,主持人陈贝儿花费了4、5个小时,才爬到了山顶;而扶贫书记帕查有格上下攀爬了很多年,膝盖差不多都已经报废了。
终于在2020年,政府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在凉山周边县城、平原交通便利位置,花费3、4年时间,建设总共1400多个安置社区,帮助全部二千多个贫困村庄,总共35万村民进行搬迁。
看到这里,有的人会有疑问,这个地方那么不适合生存,村民为什么不早点搬出去呢?
但其实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人,自己最能理解这其中的艰难。
家人世世代代在这里居住,粮食在这个地方生长,这里也埋着自己的先人,每个村庄以姓氏家族为纽带,是一种心灵上的寄托。
所以,我们能看到《山海清》中,想要动员大家搬迁,十分的不容易。
而《无穷之路》,也来到了曾经被称为“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沙滩无人烟,风吹沙石跑”的宁夏西海固。
这是一场经历近3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初被联合国认定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这里也是“开发式扶贫”的先河,国家委派沿海发达城市,一对一帮助西北部落后地区发展,西海固得到了福建省支援。
当时,福建的专家来到这里考察之后,觉得大家集体搬到开荒区重建新家园,可能还有机会,这就是著名的“吊庄移民”。
为了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政府也鼓励福建商人在这里建设开厂,提高当地的就业率和收入。
即便选择不搬走的村民,也不会被抛弃,福建的农业专家来到这里帮助农民解决生计,同时帮助改善生态。
终于,戈壁变成绿洲,绿化也让当地气候带来了变化。
一直以来,TVB给自己的印象都是高高在上的小资情调,但是这次的节目,却显得特别朴实接地气。
5个人的摄制团队,历时3个月,辗转几千里,穿越6个省,走访了14个曾深度贫困落后的地区。
主持人陈贝儿,为了这次节目做足了功课,正式拍摄前,大量看片查资料,还专门去学了普通话。
无论是爬天梯、溜钢索,还是在大戈壁体验大风,陈贝儿身体力行,真实客观地呈现村民曾经面临的“难题”。
完全没有架子,特别有亲和力,会让你不自觉的露出微笑。
在听到坚持行医几十年的故事时,她也会有很强的共情能力,眼泛泪光,但不会刻意煽情。
这样的职业素养,让我联想到了上一届央视主持人大赛的选手——李七月。
在一场比赛中,她从演播厅“走出去”,采访了河北的一名步班邮递员曹正富。
其实这是她第二次采访这名邮递员,在多年前的第一次采访中,由于经验不多,觉得遇到了一个“不善言辞”的嘉宾。
正是由于这次挫败的经历,让她决定要用双脚去丈量人间的温度。
而这一次,她陪着曹师傅一起去送信送报纸,跟收到信的村民攀谈,侧面了解曹师傅这份工作的意义和分量。
当李七月真正了解曹师傅的工作后,终于找到了他不爱说话的原因。
平淡的讲述中,所有的力量都在里面。
而那次经历也让她最终懂得,记者的功夫是在脚下。
正如《觉醒年代》中所讲,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不能人云亦云,需要了解事实情况再去报道。
《无穷之路》则真正践行了这个准则,主持人陈贝儿亲自体验脱贫前的困境,与脱贫后的现状进行对比,采访村民、扶贫书记、商人等,去多维度展现扶贫之路。
跟随镜头,我们可以看到,国家会对每个地方进行精准诊断,扶贫方式也不尽相同,有易地搬迁、教育扶贫、企业帮扶等等。
村里通网之后,某色拉博可以和他的小伙伴靠直播赚钱;跨江大桥通车之后,村里人再生病可以走着去河对面看医生……
“要想富先修路”“扶贫先扶志”,这些不再是新闻报道中熟悉的“陌生词”,而是成为了一个个让人眼眶湿润的案例,让你真正感受到了扶贫成果的来之不易。
而“无穷之路”一语双关,不仅仅指的是,摆脱贫苦困境之路的艰辛,那些不应该被遗忘的开拓者;也指的是扶贫这条道路是目无止境,充满艰辛和坎坷的。
不过,扶贫的道路终有尽头,相信这个愿景终会成为现实。
20220907先看了悬崖村的2集,主持人没煽情,我还是热泪盈眶了。
周边新型农业解决了住下来的问题,这个扶贫政策真是太到位了!
花絮里主持人是被背下来,感觉好真实。
难得的客观又有观点的纪录片,非常推荐!
20220909又看了四集,感叹自己的无知和狭隘。
怒江溜索改桥是2016开始发生的事情,许多人生的轨迹在那时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对他们而言却是完全的冲击。
看了天地之广阔,见过人生百态,很多对生活的疑问或质问就没有开口的必要。
作为广东人很多年很多年看过TVB,这节目重新吸引我关注。
拍的很不一样,真切认识到扶贫现状!
以前对于"扶贫"只存在文字空洞认识,从没想过国家还存在那么艰难的一些人。
为了生活为了生存,很震撼那里的孩子梦想如此的简单。
放在我们这就属于"废弃人生"!
可看着他们憧憬的,说实话很匪夷所思!
这甚至是在国家努力下,才脱离原先更艰苦条件下。
希望祖国原来越强大,让更多人民得到温暖幸福生活,"共同富裕"也得到实践!
感谢女主持人敬业,感谢这出色团队,中国缺这样敬业之人!
中国加油!
在过去两年里,关于全面脱贫的相关新闻报道、实践学习已经参加了很多,虽然也为那些惊人的发展数据骄傲,也因一些扶贫干部的事迹感动,但对于脱贫者的生活始终少了一些真实的体会。
这种疏离感使我始终难以明白,为什么我们国家要为了贫困人口投入不计其数的金钱和人力,为什么扶贫干部们要坚持扎根农村,赔上自己的大好年华乃至生命?
但随着贝儿的脚步,我看到恶劣的环境是如何扼杀人们追求幸福的期待,而出身贫困地区的人们又如何为了幸福拼搏努力,我想这就是扶贫的意义所在。
跨越出身、种族、性别,追求生活的幸福满足和精神的自由发展是人类进步的永恒命题,即使是山深处直过民族的孩子,亦应当有机会认识世界,学一门技术,不去向老天爷讨饭吃。
贫困的原因大多相似,都是因为不宜居或不开放的自然生存环境,脱贫的道路各有各的不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旅游业,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等等。
贫困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它影响了生态改造、技术教育、女性权益等方方面面。
贫穷的是物质财富,困住的是千千万万人生命发展的可能性。
这也就是我认为这部脱贫纪录片尤其好的地方,它始终着眼于“人”,镜头以一种极为细腻的手法捕捉了人们在发展过程中的希望与热切,这种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所共有,也因此能让观众深深共情。
渺小而平凡的人,于一无所有的低谷发出生的呐喊,向看似不可打败的命运扔去战书,在一次又一次直面困难时直着不服输的脊梁,人性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
这个励志故事让人没法不动容。
离看完这部剧已经过去大半年了,但仍然是我非常推荐的纪录片之一我承认一开始是因为丁真点进去的,不过看到后来也是完全沉进去了。
小时候看致富频道还不懂事,长大后看到格局更大的脱贫故事,自己在农村长大,也去西部某地支教过,感慨还是蛮多的。
真开心看到小时候希望改变的事情开始有了新的变化。
一想到中国贫穷的农村,总是会想起一些画面:负重劳作的村民,赤脚小孩满村跑,脸上是被太阳晒得嘿哟哟的红晕,当然鼻涕是不可少的,住的昏黑压抑、空间超级狭小的瓦房。
再放大来看,这里“保留”最原始的样子,早婚早育,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留守儿童一堆。
还有食物、环境、教育、理念......我也不懂,为什么脑海里都显现出这些画面,可能是纪录片看多了,再加点自己的生活经历吧。
农村开始推动精准扶贫政策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不可能,中国有太多穷苦人了,他们没有能够赚钱的技能,只能靠着大地养活一家。
物质生活没有办法保障的人满地都是。
而且去看这纪录片之前,我真的持着挑刺的心态去看。
关于精准扶贫我也没有真的去了解具体是用哪些方式,只听说过村官下乡,一对一去做,扶贫产品等零碎内容,其他的是真的知道得太少了,毕竟,高中分了文理科之后就很少关注这些时政了。
这部纪录片是香港电视台筹划的节目,想着可能会是用颐指气使的态度指指点点,但主持人贝儿介绍的方式很随和,在她这里起码我了解到了村民最基本吃住穿行教育日常等物质与精神的内容。
当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真正要脱贫还是得有长期养活自己的本事,尤其是从深山里面出来远离自己土地的农民,根本不知道怎么去挖掘新的方式。
后面看到政府和企业和合作我就放心了。
企业与政府结合,在贫穷地区开发项目,提供岗位,农民厉害点的还可以自己创业,家人孩子在身边还可以帮忙照顾,顺道解决了老人儿童留守问题。
对于身处农村的人来,确实是不错的选择。
除了农民的脱贫,印象比较深的回乡创业青年,把大城市经商管理,电商知识,新媒体等内容带回去,助力农产品生产销售,赚钱之后反刍村民,大家共同获利。
内心欣赏、感谢他们。
同样身为年轻人,我确实做的东西差远了,因为眼前的苟且走得艰辛,所以眼界也只有工作和焦虑,现在在码字的我,还是个失业大龄青年。
没有庞大的家国情怀,能够养活自己已经是极限了。
节目介绍了十几个比较经典得脱贫案例,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他们还能不能走得更远,很难说,但起码,他们有朝着某个方向在走,知道远处是希望,只不过路可能还是很艰难。
太浮躁了我,天天自我消耗,跟别人比较,又不积极进取。
向他们学习。
最后,蹲一个他们的未来。
还有自己的。
我来自重庆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乡村,比起纪录片里面的条件,我们那里并不算穷,至少吃住医疗教育是能够保障的。
在我还未上幼儿园时村里开始修建公路,很快就通车了,但是一直到我上大学都没有硬化。
小时候上学最怕雨天,即使是公路也是泥泞不堪; 过了公路还要走很长一段小路,每次雨天回家身上全是泥。
我上高中时,老家开始对旧房进行拆除,补一部分钱修建新房。
我家拆除旧房补的钱差不多可以抵扣新房。
后来开始对门前的公路进行硬化,行车方便了很多很多。
前几年,村里又新建了一条从集镇到村里的一条公路,小路基本上没人走了。
后来又对这条路做了硬化,小路彻底没人走了。
可惜我父亲因病去世,没有见到这一幕。
我和家人也搬迁到了重庆市区。
非常感谢国家的扶贫政策,我在上学的时候每年都有补贴。
在我毕业的第四年,在重庆买了房,虽然小,但总算立足了。
小时候并未感觉到贫困,后来上学慢慢了解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始终是有的。
当然,我也知道我的条件比许多人好,不是真正的一贫如洗。
喝了点酒,有点语无伦次,请见谅。
断断续续终于追完《无穷之路》,这无疑成为新年的第一个收获,片中每个故事都热泪盈眶,每个笑容都令人动容向往。
我想,以后当我迷茫的时候,相信它会指引我探索的方向。
先是四川悬崖村——"天空第一村",从攀爬藤梯到修建钢梯,这条唯一的出路最陡峭的地方甚至有90°,每次的往返都可能是生命的最后一次。
山上缺乏水、电、网,而且爬不了天梯等于上不了学,等到孩子能够自由攀爬,那就已经十一二岁才上一年级,名副其实的靠天吃饭、与世隔绝。
到最后实现的不仅是悬崖村从千米海拔大举搬迁到平原安置房,就连整个凉山州35万村民也被成功安置。
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搬迁后的凉山州有了教育、医疗、农业的全套配置,瞬间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只要村民努力,曾经挣钱无门的苦日子就一去不复返。
再是云南孟连,佤族女性地位曾经是那么卑微,吃饭不能上桌,甚至不能够出门。
“想改变一点东西,想令大家知道女人有能力去闯出一片天”是叶姐的原始愿望,她在努力过程中饱受非议诋欺、旁人指指点点。
屋漏偏逢连夜雨,六年的颗粒无收无疑将她推进谷底。
但她依然带着不服气不认输,继续努力学习不放弃,从昔日的女人不能上桌、饱受指点,到如今的屡屡获奖、带领同村脱贫致富,村里女性享受着自己赚钱自己花的快感与满足,真正的树立了女权榜样。
以上仅仅是扶贫路上的一个缩影,片中每一个故事都深入人心,每一次的努力都是全力以赴。
谢谢主持人以温情的口吻、轻松幽默而不失代入感地讲述着一幕幕。
《无穷之路》像是给我打开的一扇窗,看到的"生存"、"生活"一词的千百面。
很多时候我们感到迷茫、失落、无意义,但请看看远处的他们,为了温饱、为了自由、为了自己,都在不懈努力,小小的改变会让他们大大满足。
这让我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深感幸福和满足,降低不切实际的欲望,增加直面生活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不得不感叹,我们最日常、最简单的,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希望秉着爱生活、爱自己的人生态度,所到之处能有光。
有得到就有失去,他们失去了什么?特区没落也是必然
片子本身不错,真实记录了国家脱贫的努力,关注在个别人物,挖掘更真实的情感和经历。再加上主持人真的很棒,特别亲切温暖真诚,这点很加分。【9.5】
在这个摆烂的时代,香港能出这样的片子不容易。一个客观正面、歌颂祖国、有一定品质的纪录片太重要了。很多歌颂美国、各种歪曲历史、三观不正的西片都评分很高,没办法电影就是人家发明的,人家拍的就是好。在重视舆论与文化战争的时代,希望可以有更多这样的纪录片,大国崛起,我们不缺好的故事、人民的英雄,缺的是好的片子。
看完后会觉得,哇,原来世界上还有着这么多我所不知道的故事。第一次听说了“直过民族”这个概念,看到了美丽风景背后隐藏的贫困,看到为了摆脱贫困而做出的形形色色的努力,帅气的小伙,独挑大梁的大姐,无私奉献的外国友人都好厉害!
冲这高分打开看了,结果就这?根本就是利用香港这一“先进发达”的代表来证明“你看,别人都说好”。关键平时口口声声说是一家人,这时候倒把人家当“外人”利用起来了,真是高啊!以及主持人说粤语,旁白配普通话,请问这受众到底是谁,看得我够别扭😓本来想两星,但为了片子里面每个努力奋斗的人还是多打一星吧
介绍为主,其实谈得不深,但还是很让人感动
可能风格不太一样,或者我之前没怎么看过扶贫类纪录片?看完没啥感觉…关于国家为脱贫所做的努力基本都是字母视频流水带过,通过当地人生活状态的前后对比来体现,就感觉很普通…
作为宣传片90分,作为纪录片不及格。除了歌颂和赞美,还应有检视和反省。光那个高价扶贫产品摊派我看就有待改进。另外精准扶贫是如何实现的,讲得也不透。感觉光靠着出钱搬迁,修路,搞网红带货。无穷之路还是在路上,并不是已完成。
前面两集蛮精彩的
能以tvb的视角去阅读这场伟大的扶贫运动,你会明白国家的伟大,同样的希望经历过黑暴的香港真的能抓住这一次的机遇,真正回归。
致敬🫡
有丁真不看
刚开始几集还不错,后面的基本就是重复前面的内容。而且特别不喜欢主持人总是问人家是不是想做梦一样。我是不太喜欢看歌功颂德的内容,希望能看到一线城市那些啥活不干只靠收租就成为人上人的采访。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还没有到庆祝的时候。
TVB真的顶!
没有想象中好
主持人风格接地气,有亲和力。印象比较深的片段是悬崖村和怒江村医的。
单就制作水平来说,这9.2的评分过高了吧。主持人确实不错,不娇气又平易近人懂礼貌。而且中国扶贫工作确实伟大,任何一部相关作品都会看得热泪盈眶。但是就一个节目来看,我真的觉得整体水平麻麻。而且有点刻意的去非要求全的表现某些地方的扶贫成果。其实几个地方一对比,就会发现,哪些是做的非常好。我倒觉得不足之处也不需要圆吧,已经不错了,但是刻意去圆反而觉得做得不够。纪录片的意义呀
太主旋律了,让人以为是zz宣传片……
卓有成效,在各种地方也能生存的人们太强大了。
还是人文纪录片好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看着这么多人努力,感动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