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
השוטר,幸福的警察(港),铁男特警(台),Policeman,Ha-shoter
导演:那达夫·拉皮德
主演:伊弗塔赫·克莱恩,Yaara Pelzig,迈克尔·穆索诺夫,梅纳什·诺伊,迈克尔·阿洛尼,Gal Hoyberger,Meital Barda,Shaul Mizrahi,罗纳-李·西蒙,Ben Adam,Tracy Abramovich,Roy Arad,Ariel
类型:电影地区:以色列语言:希伯来语年份:2011
简介:Man到不行的特警亚隆相信纪律,相信个人得为团体牺牲;他与队友们兄弟情深,却面临出状况时得找个替死鬼扛责任的尴尬局面。富家女希拉加入左派团体、朗读口号,相信为了理想,必须压抑小情小爱。当看似毫无关连的两人命运交会时,他们对各自的立场,是否仍如此肯定?详细 >
3.5 男一总觉得像豆子先生,有点想笑场。
对拉皮得接受无能,最后的对视更是恶心至极
2011洛迦诺评审团奖。拉皮德参加戛纳电影基金会写作计划的处女作。相当厉害!拉皮德的电影观念很是超前,处理复杂而多个面向的政治与文化议题之外(尤其是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讨论真是精到),还尝试在结构上给出颇为新颖的处理(最迷人的也就是本片的结构了)。探讨群体与个人的关系,人与体制的关系。又见长篇大论演讲(还不止一次)。对“话语”乃至语言系统的强调和讨论可能是拉皮德的电影创作最富于作者性的点。
两段式结构,交集出现在最后十分钟,电影本身拍得可谓相当无聊
人物动作/身体局部/对抗/凝视处理得都很老道 印在每一层面(阶级/情感)的发声-沉默 拉皮德的收尾真的有一手 有理想何用?也都是假想的拯救
若有机会讲景别那我就讲Lapid
我看到了奇怪的男子气概,看起来很荒谬的革命行动在结尾又突然产生力量感
两段式结构,最后的交织太棒了,拉皮德这部处女作水平很高啊,已经树立了自己的风格(前半部真是满屏的雄性荷尔蒙气息)
那些盲目的一知半解的左青,其实更像是个愤青。
A-,转换视点后的强烈政治诉求让人迷惑。
导演掌控力惊人,讲了一半突然彻底转换视角,看似回忆,实则互文,值得玩味。
看不太进去,左翼青年斗争彷如儿戏,很难理解盛赞之处
结尾把我震撼了
警察和示威者两个视角展开叙事,一方是秩序维护者,一方是欲打破固有秩序之人。警察这方的着墨相对较少,主要是找人顶包和同事被枪杀两件事,前者反射出警局内的偏功利主义的考量,后者有拉近观众,共情角色的作用。几个激进分子的部分,则观感相对矛盾,一方面觉得他们行动太过草率,同时也报以一定同情。为平民争取权益被视为恐怖分子,压榨平民的资本家被视为国家的支柱。对于他们的人物刻画方面,也许奥德的刻画相对丰富,其他人则难令人共情,于是也难以形成两个对立立场并置给人带来的复杂观感。几个激进分子对于宣言的措辞讨论还是比较有意思,体现了语言的影响力,可惜女主的临场发挥水准不行,空洞地对着警察喊他们也是被压迫之人,听着略尬,前面情节也没有明显呈现他们受到压迫。
很强烈的冲突,很平淡的叙述,夹下了反差的比对。阶级、贫富、性别、性情,什么都在对照中张牙舞爪。警察与绑匪都秉持着所谓的正义,去做未必正义的事情,而这两个敌对团体,又很讽刺地被社会摆到同一阵线,只是“正方”不愿参透这微妙的悲哀。这也给了最后的凝视一种炸裂式的余味。不过确实还是《同义词》圆熟流畅,刺藏得深,不代表不是大杀器。三星半。#桃花岛观影团#
政治的,左翼的
拉皮德的处女座,两段式用最后的黑暗相交汇
没中字,对白基本靠猜T.T 20161003找那么久的字幕没找到居然在数字电视的点播就有→→。两段式毫无关联的叙事在最后十多分钟联系起来,以左翼青年和武装警察迷惘结尾,条理清晰但批判不够有力。
力量不足,反思不足,沈悶有餘。本是一部借革命之筆對人性工筆描寫的片,人物性格卻被刻劃得薄弱得可憐。結尾那段最精彩,但無奈高潮太短,戛然而止
您所谓的电影之神不过是帕索里尼玩过的而已